薪酬規劃如何做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4W

現實中有不少企業雖然有基本工資也有績效獎金,可是實際報酬的發放並沒有和績效考核結果掛鉤,導致"幹多幹少一個樣"、"出工不出力"現象的發生,嚴重影響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事實上這就是薪酬設計出現了問題。在採訪中,我們發現,HR們都公認,一份好的薪酬策略設計要充分顯示競爭性、適當體現公平性、準確把握激勵性……這一系列的原則是HR在長期摸索得出的寶貴經驗。那麼,這些看似經典的原則是否依舊適應時代的潮流?在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薪酬規劃是否也應該展開新一輪的轉變?本部分將就薪酬設計與HR們展開熱烈討論。

薪酬規劃如何做

競爭性vs人力資源成本

多方論壇:

任志強:要有專門的市場薪酬調查。現在我國在薪酬調查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是主管部門缺位,表現在地區、行業的市場指導價位不能及時公佈;二是市場專業薪酬調查機構的"統計資料"值得懷疑,缺乏權威性、專業性、相應的信度和效度;三是企業間的薪酬資訊遮蔽嚴重,資料真實性、口徑一致性難以保證。在這點上,我們曾經做過有益的探索,即在同行間自發建立薪酬管理人員內部互信機制,通過"內部調查、資料共享"的方式得到資訊,資料相對真實、口徑易於統一。

依據薪酬調查結果,每年對企業的優秀人才進行薪酬調整,保證在同行中具有競爭力,也能吸引優秀人才來企業共同發展。另外,我個人認為,企業的管理機制、技術優勢、給員工成長發展的機會、內部企業文化氛圍等也是吸引優秀人才的關鍵因子,薪酬不是起決定性的因素。企業還應該學會平衡實際薪酬、行業市場平均薪酬及企業人力資源成本三者間的關係,關鍵要提高企業工藝技術及裝備水平,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只有精簡編制、精幹人員才是真正的人力資源競爭優勢。一味的控制薪酬水平,而不在減人增效方面下功夫,只會使企業的優秀人才流失到競爭對手那裡,最終會導致企業競爭力的下降。從薪酬的投入產出看,要提高薪酬支付的效率和效力,關鍵是合理拉開內部員工薪酬收入差距,"好鋼用在刀刃上",對構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人才進行重點激勵,真正實現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

薪酬收入水平較高的企業,應適度控制薪酬的增長速度,通過企業福利、補充保險等手段提高職工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節約人工成本。就鋼鐵行業來說,由於是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再加上上游原燃料價格被國際財團所控制(鐵礦石)、鋼材產品價格受國內產能過剩的影響,屬於高成本、低收益的夕陽產業。因此,行業內多數企業的人工成本佔總成本的比例為5%-15%,比例不高,說明職工薪酬水平偏低,有進一步增長的空間和要求

楊晶濤:我看到有些行業薪酬報告,其實報告裡有一些專案組成把人工成本包括進來了,社保、醫療、補充住房公積金,企業年金,還有差旅補貼、通訊費用等,都是包括在人工成本里的。企業報出來的實際薪酬比這個數低很多,大概低1.81倍,比如說我給員工報1萬而實際企業支付的費用1萬8,員工拿到的錢8千還不到,因為他還要交稅、交保險等。我跟員工說工資是1萬,他見到的錢實際就拿到7千多,而企業實際支付了1萬8.其實很多公司在玩障眼法,就談年薪,年薪的概念就是一年拿多少,就是都包括了。相對來說一些正規的.企業比如外企,漢王跟他們的差距並不大,但是漢王在一些說法上比較務實。下一步漢王會展示給畢業生比較完善的薪酬結構,還有企業的人文關懷,包括逢年過節都送禮,放假放的特別長,公司貼補的補餐補助,文化投入,還有培訓投入,這些費用實際都是人工成本,這些都算上肯定不止1.8.還有就是隨著公司經營規模的擴大,這種隱性成本肯定比顯性成本增加的快,比如搞文化活動,以前幾千塊錢就搞下來了現在,沒幾萬塊錢下不來,檔次也要提高,員工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專家點評:

HRM:現在都說要提高薪酬的競爭性,可是想要有競爭性勢必提高薪酬,您認為應該如何平衡企業實際薪酬、行業市場平均薪酬及企業人力資源成本三者間的關係?

陳虎:一般來講,企業要採取具有競爭力的高薪戰略,必然會帶來人工成本的上升,這似乎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如果企業既想高薪吸引部分人才,又想控制好人工成本總量,那隻能把員工分為"三六九等",對於稀缺性人才、關鍵崗位人才執行高薪戰略;對於中等水平和重要程度的員工採取中位值略偏上的薪酬定位;而對於勞動力市場充足、簡單可替代性崗位員工則採取中位值偏下甚至是低薪策略,把薪酬水平向重點激勵群體傾斜。

另外,單純比較人工成本總量意義並不大,因為企業規模擴大了,員工數量多了,必須會增加人工成本總量,但同時公司的銷售額、利潤率也會上去,因此企業應當關注的指標是勞動生產率,或者說人均創收能力、百元人工成本利潤額。如果企業高薪聘請的職業經理人帶來了效益的大幅度提升、組織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或者說企業採取的高薪策略帶來了員工工作主動性和效率的提高,最終實現了百元人工成本利額的提升,那麼對企業來講,這種高薪的付出就是有效的、值得的。

公平性vs員工滿意度

多方論壇:

楊晶濤:薪酬公平性,包括他的資歷,有工作經歷,學歷,面試獲得的能力,崗位勝任力,這是談判的結果,在漢王是由職位工資決定的。再就是在漢王能否幹活,如果文化不相容,如果幹不了活,這是任務工資衡量的;幹了活不出績效,不出結果,這是由績效決定,這三部分實際上公平性已經可以保障了。也就是說要讓員工關注我能為公司帶來什麼,我的價值能否在公司的平臺上得到體現和發展,而不僅僅去想公司能夠給我多少錢!這才是一個合理規範的薪酬制度對員工的正確導向作用。

任志強:我個人認為針對普通員工和關鍵崗位員工設計不同型別的專門化的薪酬制度,有利於避免內部員工的互相攀比,緩解相關矛盾。對製造類企業來說,更關注關鍵崗位、核心員工的薪酬滿意度。

專家點評:

HRM:您認為如何才能提高員工對薪酬的滿意度,能不能說說您的建議?

陳虎:員工對於薪酬的滿意度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外部公平性,二是內部公平性。根據我們多年的諮詢實踐經驗,比之外部公平性,員工更在意的是內部公平性。比如干不一樣的工作拿一樣的薪水,員工會想:我的工作多重要,你怎麼能跟我比?幹一樣的工作拿一樣的薪水,員工會想:你那點水平我還不知道?兩個人比不上我一個人幹得快,再說哪一位遇到點難事不得我出面?幹一樣的工作拿不一樣的薪水吧,員工又會想:我們本來是幹一樣的活,就因為你多上幾年班、多讀幾年書,就要比我拿得多?總而言之,怎麼著都容易引發對內部公平性的不滿意。

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規範化、制度化、公開化。規範化是指在建立一種以崗位價值為基礎,以個人能力、工作業績為依據的科學合理的薪酬制度和管理氛圍;制度化是指對決定個人薪酬的三個因素-崗位價值和個人能力、工作業績進行科學的評估和衡量,將所有員工一律按統一的規則進行薪酬歸位,並根據業績優劣發放其浮動部分的績效工資;公開化是指對於薪酬制度制定的過程一定要公開,適當的時候還應當讓員工參與進來;比如吸納部分員工參與崗位價值的評估、參與員工素質能力的評價等,讓員工瞭解、理解,進而信任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其滿意度自然也就提高了。

HRM: 有一個很精闢的論點:3個人做5個人的工作發4個人的薪水,這種354結構造成一種新的不公平,究其根源是什麼?怎樣避免這種不公平的產生?(崗位分析的公平 崗位價值評估員工能力評估)?

王紅軍:從問題表面來看,倒未必是不公平,"3個人幹了5個人的工作發4個人的薪水",從經濟學上講,是帕累託改進,是雙贏的,具體如下:從企業角度來說,3個人幹了5個人的工作,應該是工作效率的提升,當然我們假設這種工作效率的提升是基於管理流程和崗位職責的優化,員工工作積極性的提升來實現,如果是通過單純工作量的疊加,壓榨式的加班則另當別論;幹了5個人的工作,發了4個人的薪水,說明了人工成本的優化,單位人工成本產出效率的提升,對企業來說也是效率提升的表現。從個人角度來說,3個人發了4個人的薪水,相當於人均薪酬提升了33%多,對個人來說是好事,把個人在工作中的消磨時間、低效率、無用功去掉,提升工作效率,員工反而會有成就感,讓3個人幹5個人的工作,對很多企業來說,這種改進的餘地是存在的。最怕的是,4個人,幹3個人的工作,發5個人的薪水。

說到薪酬的公平,一般我們會想到企業內部不同員工之間分配上的公平性,這是內部公平,在很多人從私利出發,看到別人收入比自己高,心理不平衡,就抱怨不公平,這種脫離具體的工作內容,脫離價值實現談公平,往往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很難清楚界定,薪酬的公平性,應該是個系統的話題:

第一,崗位之間的公平性:員工的價值發揮是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