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調查報告精華2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28W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寫起報告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調查報告精華2篇

語文調查報告1

一、調查目的

清遠市莫豔輝語文教師工作室開展《優化山區國中語文教師課堂言語構建高效生命課堂策略研究》課題研究已成功立項,為了深入瞭解山區國中語文教學情況,工作室在XX年11月份設計了《國中學生語文學習調查問卷》和《國中語文教師調查問卷》,併發放給連南民族初級中學和所有鄉鎮國中學生代表與語文教師,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瞭解國中學生學習語文和語文教師教學的情況,掌握第一手材料,以便更好地開展本課題的研究。

二、調查物件

本次問卷調查的物件是xx縣部分國中學生和國中語文教師。

三、基本情況

《國中學生語文學習調查問卷》共發放300份(其中縣城學生髮放160份,鄉鎮學生髮放140份),回收xx份(縣城學生回收155份,鄉鎮學生回收102份),回收率xx.6%(縣城xx.9%,鄉鎮72.9%),縣城學生共提出了135條建議,鄉鎮學生提出了62條建議;《國中語文教師調查問卷》共發放xx份,回收54份,回收率為xx%,語文教師共提出了32條建議。

四、結果分析

從調查問卷中,我們歸納出以下結果:

(一)學生方面

1.學生對學習語文感興趣。問卷調查中有xx.4%的學生對學習語文“有濃厚的興趣”或“有些興趣”。

2.“幽默風趣”成為學生比較喜歡的課堂語言。問卷調查中,xx.6%的學生認為最喜歡的語文教師應當是“幽默風趣”,57.6%的學生最希望語文教師擁有“幽默風趣型”的教學語言風格。

3.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影響語文課堂。問卷調查中,77.8%的學生認為語文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對語文課堂“影響很大”或“有些影響”。

4.“教師在講授中提問交流”成為學生最喜歡的語文教學形式。

問卷調查中,76.3%的學生最喜歡的語文教學形式是“教師在講授中提問交流”。

5.語文教師應當多些研究“匯入”“總結”等課堂語言。問卷調查中,40.1%的學生最喜歡語文教師“匯入語言”,其次是“總結語言”,佔24.5%,再次為“評價語言”,佔19.8%。

(二)語文教師方面

1.“語言生動”成為學生喜歡語文課的主要原因。問卷調查中,40.1%的語文教師認為學生喜歡語文課的主要原因是“講得生動,語言富有吸引力。”

2.語文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影響語文課堂教學。問卷調查中,xx.3%的語文教師認為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對語文課堂教學“影響很大”。

3.語文教師語言表達能力有待有意識地訓練和提高。問卷調查中,66.6%的語文教師“偶爾”或“沒有”經常有意識地訓練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29.6%的'語文教師最希望提高“教學語言表達能力”。

4.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有待提高。問卷調查中,語文教師認為課堂效果“非常好”的僅為1.8%,“一般”的佔xx.8%。

5.開展本課題研究對語文教學有促進作用。問卷調查中,96.3%的語文教師認為,工作室開展《優化山區國中語文教師課堂言語構建高效生命課堂策略研究》課題研究,對語文教學“有較大作用”或“有些作用”。

五、調查總結

通過問卷調查,我們比較全面地瞭解了連南縣國中語文教學情況,掌握了第一手資料,達到預定目標,為工作室開展《優化山區國中語文教師課堂言語構建高效生命課堂策略研究》課題研究作了鋪墊,從問卷調查中我們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語文教師語言表達能力對語文課堂影響很大,語文教師應當經常有意識地訓練和提高教學語言表達能力,形成學生喜歡的教學語言風格。

2.學生喜歡“提問交流”的語文教學形式,語文教師應當在匯入語言、評價語言、總結語言等方面下功夫,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3.工作室結合實際開展《優化山區國中語文教師課堂言語構建高效生命課堂策略研究》課題研究,可以促進語文教學,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當然,本次問卷調查存在問卷調查不夠廣泛,不夠深入,回收率較低等問題,今後工作室會繼續開展更全面更深入的調查研究,為開展《優化山區國中語文教師課堂言語構建高效生命課堂策略研究》課題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撐。

語文調查報告2

一、調查緣由

詞教學是基礎教育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項內容,但詞教學的低效率一直困擾著語文教學實踐活動。廣大教育工作者為解決這個問題進行了不懈的探索,以期建構符合青少年思維發展水平的科學識教學方法,從而提高識教學的效率。在國小低年級階段,大量讀寫,提前閱讀已是大勢所趨,這一點無庸置疑。“漢難認,漢難學”,而低年級孩子年齡小,思維能力不成熟,教材要求的識量又大。如何教給孩子正確、快速、高效的識方法,是國小識教學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識教學的質量直接關係到語文教學的質量,關係到學生掌握語言文這一工具促進其他各門知識的學習質量。研究識教學,探求出既減輕學生負擔又提高識質量的更科學、更藝術、更符合兒童接受能力的識教學途徑,實在很有必要。當然,這不是短期內能實現的,而是要經過廣大教師、科研人員長期的努力,逐步接近這一目標。教學領域的發展同其他科學領域的發展一樣,是永無止境的,通過研討,可以提高我們的認識,更好地指導識教學的實踐,推動識教學的不斷髮展。

二、調查的內容與方法

1.具體內容

(1)課堂識教學的方法

① 集中識教學法的運用

② 隨課文分散識教學法的運用

③ 理識教學法的運用

④ 韻語識教學法的運用

(2)課堂識教學形式的運用① 看圖識的運用

② 比較識的運用

③ 形聲歸類識的運用

④ 會意識的運用

⑤ 反義比較識的運用

⑥ 形義類識的運用

⑦ 結合詞句識的運用

⑧ 其他

(3)學生識能力的培養

① 是否積極引導學生髮現、總結識的方法過程

② 是否積極引導學生髮現、總結識的方法規律

③ 是否積極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各種學習、生活中主動隨機識

2.調查的方法

(1)@@@市四小抽取十個班級,調查一、二年級

(2)聽課採取客觀描述法和行為觀察法。

三、調查結果

(一)識形式比較單一

教材中雖然有看圖拼音識、在看圖學句中識、歸類識、隨課文識等形式,但在“隨課文識”中,教師採用“集中識”的形式較多,而很少採用結合講讀課文的同時教學生,即在“語言環境中識”。識原則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降低了學生識的興趣。如@@@市四小一年級上的《小小的船》這一課,老師在教生時,採用“集中識”的形式較多,脫離了課文,沒能結合課文教學生,使學習生時顯得枯燥,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也不夠透徹。

(二)識過程的階段性特點不明顯

從“筆畫分析”向“部件分析”過渡較遲,有些學生所熟悉的生也作筆畫分析,學生停留在較低水平的分析階段,不會把生和熟聯絡起來,使得有些熟部件、熟得不到及時鞏固。如《宇宙大飛船》這一課,老師在教學生學習“亮”這個生時,學生對這個生逐筆分析,老師沒有提醒學生應按照學習過的部件來記住這個。

(三)針對生的特點設計教學環節的意識不強

“音、形、義”是構成一個的3個因素,但在教學時,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的現象多,使重點很難實現,難點更不易化解。有些生的“音、形、義”學生已經能夠自己進行分析掌握,不用教師分析到家,但對於較難掌握的“音、形、義”應重點出示。如市四小上的《熊媽媽收菜》這一課,老師在教生時似乎不放心,對很多生的音、形、義進行了分析。其實有的生學生能夠理解,音、形、義掌握並不難。如果老師能抓幾個學生比較難理解的,難學的進行教學的話,學習生的效果會更好。

(四)忽視了識方法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

教學中教師重視對每個教的過程,但通過教,使學生了解識的基本步驟和常用方法的意識不強,學生獨立識的方法不多,能力不強。

識的方法不夠多樣,學生思維只侷限在幾種簡單的識方法,比如:加部首、去部首、換部首。如市四小上的《落葉》這一課,學生學習生時,思維不夠活躍,侷限於加部首、去部首、換部首幾種識方法上,學生學習生的方法比較單一。

(五)大量機械的抄寫加重了學生負擔

教師要求學生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機械的抄寫,少則1-2行,多則十遍幾十遍,而缺乏有效的指導,練習實效差。教師希望通過抄寫讓學生記,但往往學生在抄寫中容易寫錯,這些是教師應該在抄寫前必須進行的指導。

(六)綜合分析

經過這次調查研究,發現現階段國小低年級識量比前幾年有所增加。雖然還存在不足之處,但是經過課程與教學改革給識教學帶來了長足的進步。國小低年級語文,按目前國小教學大綱要求:一年級掌握455個生。到二年級,增加到1108個生,國小五年總識量為2615個。也就是說,學生進三年級時,他們能以三千以上的常用詞彙閱讀報紙、小說及其他刊物。學生並沒有把識作為負擔,相反卻成了他們的樂事。四、思考與建議

1.創設契機,提高識興趣

根據不同的課文采用合理的識形式。一般生教多、課文較長時,可採用集中識的形式,這樣可以節省識時間,培養自學能力,並使講讀課文較為連貫流暢,不致因教生過多而使課文支離破碎。操作時,可讓學生從“要我學”的傳統模式中解放出來,給予他們自由選擇的機會,找出自己想學、會學的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真正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上。實踐證明,這種形式的集中識,學生積極性高,課堂氣氛輕鬆活躍。同時,也可有意識地找出所教生具有的共同點加以歸類進行教學,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視指導,教會學生識方法

教師指導學生的學習很重要,低年級學生的識更是如此,學生總是按照他所掌握的學習方法來學習的。因此,教師的指導方式起著定向作用。由此可見,識教學不僅是讓學生掌握幾個漢,更重要的是在教識的同時教給學生識的方法,不斷提高他們的識能力,使他們能夠主動去獲取和運用漢的規律性知識,以順利完成對漢的分析綜合過程,使這個過程更完善、更簡化,有助於識教學質量的提高。常用方法有:

(1)利用基本記憶形

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量的`獨體,把這些簡單易記的獨體當作基本,利用基本加一筆、減一筆或合起來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形。例如:“日”加一筆是“目”、“目”減一筆是“日”、“日”和“月”合起來是“明”。

(2)利用部首的變化記憶形

許多加上部首、去掉部首或者換部首又能變成另一個新,老師可以把學過的進行分類,讓學生說一說某一個是怎樣由另一個加、減或換部首得到的,充分發掘學生頭腦中的遷移、聯想功能。例如:“京”加日旁是“晾”、“座”去掉廣頭是“坐”、“飄”去掉風旁,換上三點水旁是“漂”。

(3)利用形聲的特點記憶形

漢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是形聲,部首表意,聲旁表音。形聲的這一特點能比較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形。例如:“蜻”是蜻蜓的蜻,所以用蟲旁,右邊讀音,整個也讀“qīng”。從這個角度思考、講解,學生基本做到過目不忘。

(4)利用生動有趣的小故事記憶形

有一些,老師可以抓住形特點,編成小故事,讓學生在聽故事的輕鬆、愉悅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把形永久地保留在腦中。例如:教“遊”時,可以告訴學生,游泳必須有水(三點水旁),游泳池一般是方形的(中間是“方”),小孩子游泳(子)一定要注意安全,得有大人(人)陪著。

(5)利用象形的特點記憶形

課本中的“山、石、田、土、井”這一類是由古代的象形演變而成,這些與實物都有許多相似處,所以讓學生觀察實物或實物圖片後再識記,輕而易舉。

(6)利用形式多樣的練習記憶形

除了讓學生聽、讀和進行一定量的機械抄寫之外,老師可以出一些花樣翻新的練習來“考考”學生,激發求知慾,強化記憶。例如“太陽+月亮=?(明)、草一草頭=?(早)。也可以讓學生自己照樣子編題來考考老師。另外,還可以用猜的方式,抓住形特點,開展競賽,多渠道、多形式,反覆鞏固,靈活運用,幫助學生記牢形。

3.培養學生自主識能力,學會在生活中識

當學生在學習中掌握了許多方法,就可以根據的不同情況加以靈活運用。

(1)姐妹,換偏旁記

像“泡、抱、炮”這樣外形相似、形旁不同的,學生稱之為“姐妹”。在漢中,這樣的現象很多,換偏旁記便成了學生識記生的主要方法。學習“蒼”的時候,他們會與“搶”“槍”進行比較;學習“坦”、他們會聯想到“但”……。找出了形之間的聯絡,學習起來便容易多了,而且隨機複習了以前學過的。

(2)複雜的,拆開記

對於筆畫結構較複雜的,會拆組合、化難為易。如“滾”,右邊筆畫較多,孩子們開動腦筋,很快想出了識記辦法:“滾”的右邊,是把“衣”拆開,放進去一個“公”,不過,“公”的捺要改成點。用這樣的方法,學生很快記住了這類難,並且記得相當牢固。

(3)容易錯的,利用特點記

學習“兔”這個時,學生容易把“、”忘了,可學生卻想了個好主意:“老師,那一點是小白兔的短尾巴,小白兔沒有短尾巴就不可愛了,我們千萬別把它忘了!”學習“串”這個時,學生想到了羊肉串:“我最喜歡吃羊肉串了,那兩個‘口’就是羊肉,那一豎就是穿羊肉的棒,合起來就是‘羊肉串’的‘串’。”多麼形象生動!孩子們興致勃勃,在快樂的笑聲中記住了“串”這個生,更增添了學習興趣和成就感。

(4)會意,會其意,記其形

孩子們不懂什麼是會意宇,卻覺得這樣的確實很有意思。如“歪斜”的“歪”,學生仔細觀察,看有沒有特別的發現。 “‘歪’這個,上面是個‘不’,下面是個‘正’,既然‘不正’,那當然是‘歪’的了!”對於這類特殊的,學生領會了其意,便很快記住了其形。

在實踐中,學生已養成了尋找最佳方法識的習慣。把主動權交給學生,當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去想各種各樣巧妙的辦法時,識教學,不僅變得很容易而且充滿了趣味和快樂!

我們認為識教學必須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絡起來,教學內容、手段、形式都必須體現開放、靈活、活潑的特點,讓學生在廣泛、生動、有趣的活動中樂學,提高識能力。從兒童的認知規律看,兒童最先認的,是與他們的日常生活最密切相關的,如“爸、媽、我”等。因此,我們可以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把學生的視野引向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提倡在生活中識。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識,我們力求做到形式多樣,活潑生動,體現趣味性;力求做到課內外相結合,校內外溝通,體現開放性。

(1)充分利用校園文化資源引導學生識。

教室的園地,校園裡的告示牌、櫥窗裡的標語。帶領學生一邊參觀校園一邊引導識,碰到學生時把其拉到身邊常問問,這兒寫的是什麼?很快學生連複雜的都能認識了。

(2)認同學的姓名,使學生快速而有效地認。

開學初,給每個學生印發全班學生的座位表,讓家長在家輔導、幫助孩子儘快地熟悉全班同學的姓名。可以為每個學生做了一張精緻的姓名卡,貼在課桌上或掛在胸口,方便學生隨時認識該同學的姓名,這樣,同學的姓名很快就認識了。

(3)藉助生活中的實物、圖片等識。

教室裡有很多現成的實物,如門、窗、講臺、黑板、電視機、電腦、投影機、錄音機,可以貼上卡,讓學生看到什麼就認表示該實物的。還分類進行識比賽,比一比誰認識的多。如,學習用品類、水果類、蔬菜類、植物類、動物類。

4.運用多種形式複習鞏固生

國小生識學得快,忘得也快。如果學過的生不及時複習鞏固,就很容易回生。兒童掌握詞,並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對於所要把握的,聽懂了,也不等於完全掌握了,還要看會不會正確地、靈活地應用。多練習、多應用,既可以擴大和加深對詞的認識,又可以鍛鍊學生邏輯思維的準確性和靈活性,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對於學生所學詞,都要儘量給予充分的練習和運用的機會。要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生,就必須做好複習鞏固工作,而且方式方法要多種多樣。

在教學生時,可以通過遊戲鞏固識。

開火車:這種遊戲分小組進行。隨著孩子們發出“嗚——喀嚓、喀嚓”的聲音,教師出示一個生,讓一組學生按順序拼讀音節、分析形。哪個學生讀音錯了,或形分析不正確,這列火車就不能開下去,發令停下來,修理好後才能繼續往下開。

猜謎:根據這些的特點,引導學生猜謎以幫助記憶。例如:“一點一橫樑,樑下開個窗,大口張著嘴,小口往裡藏。”是什麼(高)謎語猜出來了,也就會寫了。

背:遇到難寫的,教學生背順口溜。例如:“來”:“橫下點撇再加橫,一豎豎在中央,左一撇來右一捺,這個來不會忘。”這樣,學生把順口溜背熟了,就會寫的筆畫了。 送信:請本節課學得最認真的學生當郵遞員,把生卡片當成信一一送到同學的手中。其他小朋友一起拍手唱兒歌:“叮鈴鈴,叮鈴鈴,郵遞員來送信。不怕風,不怕雨,一心一意為人民。”送完信後,請拿到信的小朋友一個個上臺來領讀,並分析形。

叫號:把生卡片分放在黑板槽內,上面編好號,請一個學生起來問:某號是什麼其他學生應答。通過問答,加強學生對音近和形近的分辨能力。

添磚加瓦:寫出一個不完整的,讓學生把筆畫補充完整。例如水、牛、羊三個,做完之後,學生既記住了“水”先中間後兩邊的筆順規則,也分清了“牛”與“羊”一豎的不同。

找朋友:要求學生把一些找到正確的進行搭配組成新的詞語。

貼樹皮:出示一幅畫著大樹的畫,樹幹上寫著拼音,請學生把寫有生的小卡片貼上去,不準貼錯。

摘蘋果:出示一幅畫著大樹的畫,樹上掛著寫有生的蘋果,學生製作果籃(用卡片拼出生的正確讀音,正確拼讀)摘下對應的蘋果(生)。可小組競賽,看哪組摘的蘋果多。

釣魚:出示一幅畫著池塘的畫,池塘裡有許多魚(拼音)。學生說出對應的生,組成詞,上臺釣魚。也可分男女、小組競賽。

穿衣戴帽:寫出一個不完整的,讓學生把筆畫補充完整。例如:“田、裡、水”。補完之後,學生也記住了“田、裡”一豎的不同。(穿戴整齊後)再分別組詞,說一句話。還可以用於由兩個熟組成的生。請學生練習合,如:“日”和“木”合成“果”。

低年級學生喜歡做遊戲。在低年級識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適時地有選擇地運用各種遊戲,為學生創設愉快的學習氛圍,使識教學步入“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理想境地。

5.結合讀和寫綜合練習,指導學生運用學過的

綜合訓練要比只抓抄寫和默寫生效果好得多,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識能力和讀寫能力。一般可採用朗讀、複述、用詞造句、說話、寫話、課外閱讀等方法,來指導學生運用學過的詞。識與寫相結合。在學生初步掌握的音、形、義的基礎上,必須繼之書寫,才能牢固掌握形。同時也是國小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不僅要求學生寫得對,還要寫得工整。

識與閱讀相結合。識了,就要讓學生認真讀書,多讀、熟讀。要時刻注意培養學生踏實、認真的讀書習慣。讀書時,要做到口到、眼到、心到。一個一個地讀,首先要求把音讀準,把每一句話的內容讀清楚,然後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讀得流利,能正確表達課文的思想感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