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來源:果殼範文吧 7.95K

在十二生肖中,對古人生活影響最大的動物非雞莫屬。雞能啼晨,古人稱之為“司晨”。在沒有現代鍾、表一類計時工具的古代,公雞在早晨打鳴這一習性,對生活在農耕時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義。

雞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對“公雞司晨”,古代作品中多有描寫。《詩經》中有一首鄭國民歌《女曰雞鳴》,開頭即說:“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大概意思是,妻子說雞都打鳴了,趕緊起來吧,可躺在床上的丈夫說天還沒亮呢,想多睡一會兒。可見,早在先秦時人們已開始利用雞鳴來安排作息了。

不僅農人“雞鳴而起,日出而作”,國君也是以“雞鳴”為時間節點來安排作息。《詩經》中的《雞鳴》就曾描寫過齊國賢妃提醒國君早朝:“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先秦周朝還專設“雞人”掌管供辦雞牲和報時,後來皇家宮廷中負責打更報時的.人被稱為“雞人”,就是這個原因。

古人還曾以雞鳴勵志,現在不少人書房裡都喜歡掛“聞雞起舞”一類書法作品即是以“雞”勵志。此事見於《晉書·祖逖傳》,一次祖逖和好友劉琨“共被同寢”,半夜聽到野外雞叫聲。半夜雞叫確是煩人,但祖逖對劉琨說:“此非惡聲也。”便用腳踢醒他起來,舞劍健身,從此有了“聞雞起舞”一說。

雞這種家禽為什麼得名“雞”?就是因為有這種打鳴功能。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部》“雞”條引南唐人徐鉉的話稱:“雞者稽也,能稽時也。”雞守時、鳴叫準時,雞鳴了天就快亮了,故稱“雄雞一唱天下白”。由此,古人送給雞不少美稱:夜燭、司晨鳥、知時畜、長鳴都尉等。

需要注意的是,司晨是公雞的事情,如果是母雞打鳴,古人會迷信地認為是不祥之兆,會有“雞禍”。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稱作“牝雞司晨”。《漢書·五行志》引京房《易傳》即稱:“婦人顓政,國不靜;牝雞雄鳴,主不榮。”

雞在古人眼裡除了司晨,還能辟邪。古人認為,作祟的鬼怪怕雄雞,只要一打鳴,鬼怪就嚇走了。《山海經·中山經》中,便多次提及用雞來辟邪的現象:“用一雄雞,禳而勿殺”、“毛用一白雞,祈而不糈”。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也曾記載,正月七年級這天,“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在紙帖上畫只雞,貼在門上,並把葦索懸掛在雞畫上面,兩邊豎桃符,據說這樣各種鬼怪都會害怕,進不了家門,以保佑家人平安,此即所謂:“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