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是入世的哲學閱讀

來源:果殼範文吧 2.03W

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中國哲學是入世的哲學閱讀

有許多人說,中國哲學是入世的哲學。很難說這些人說的完全對了,或完全錯了。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不能說這些人說錯了,因為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都是或直接或間接地講政治,說道德。在表面上,中國哲學所注重的是社會,不是宇宙;是人倫日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來世。不過這只是從表面上看而已,專就中國哲學中主要傳統說,我們若瞭解它,不能說它是入世的,也不能說它是出世的。

中國哲學以為,一個人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行動上完成這個統一,就是聖人。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國聖人的精神成就,相當於西方宗教的聖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國的聖人不是不問世務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謂“內聖外王”的人格。內聖,是就其修養的成就說;外王,是就其在社會上的功用說。聖人不一定有機會成為實際政治的領袖。就實際的政治說,他大概一定是沒有機會的。所謂“內聖外王”,只是說,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說可以為王,而且最宜於為王。至於實際上他有機會為王與否,那是另外一回事。

照中國的傳統,聖人的人格既是內聖外王的人格,那麼哲學的任務,就是使人有這種人格。所以哲學所講的就是中國哲學家所謂內聖外王之道。

這個說法很像柏拉圖所說的“哲學家——王”。照柏拉圖所說,在理想國中,哲學家應當為王,或者王應當是哲學家;一個人為了成為哲學家,必須經過長期的哲學訓練,使他的心靈能夠由變化的事物世界“轉”入永恆的理世界。柏拉圖說的,和中國哲學家說的,都是認為哲學的任務是使人有內聖外王的人格。但是照柏拉圖所說,哲學家一旦為王,這是違反他的意志的,換言之,這是被迫的。

哲學的主題是內聖外王之道,所以學哲學不單是要獲得這種知識,而且是要養成這種人格。哲學不單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體驗它。正如金嶽霖指出的:“中國哲學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蘇格拉底。其所以如此,因為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識都統一於一個哲學家之身。他的哲學需要他生活於其中,他自己以身載道。遵守他的哲學信念而生活,這是他的哲學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修養自己,一貫地保持無私無我的純粹經驗,使他能夠與宇宙合一。顯然這個修養過程不能中斷,因為一中斷就意味著自我復萌,喪失他的宇宙。因此在認識上他永遠摸索著,在實踐上他永遠行動著,或嘗試著行動。這些都不能分開,所以在他身上存在著哲學家的合命題,這正是合命題一詞的本義。他像蘇格拉底,他的哲學不是用於打官腔的。他更不是塵封的陳腐的哲學家,處於人生之外。對於他,哲學從來就不只是為人類認識擺設的觀念模式,而是內在於他的行動的箴言體系;在極端的情況下,他的哲學簡直可以說是他的傳記。”

(選自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有刪改)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地關注社會現實,但據此很難判斷中國哲學是出世的還是入世的。

B.中國哲學認為,既出世又入世的是聖人,他的精神成就相當於西方宗教的聖者的精神成就,但中國聖人有著自己的特點。

C.有著最高精神成就的人似乎具備可以為王的自身條件,但從實際情況看,他不一定有機會成為生活中政治的領袖。

D.哲學的主題是內聖外王之道,所以學習哲學不能單單依靠書本知識,更要在生活中親身體驗,以身載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聖人的人格是內聖外王的人格,哲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人具有這種人格,可見,哲學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化人。

B.柏拉圖的哲學主張和中國哲學的內聖外王之道一個是被動的,一個是主動的,因此說,柏拉圖的思想傾向於出世。

C.依照柏拉圖的哲學觀點,哲學家可以加強自身修養,但最好不要成為王,因為王在階級立場上是反動的,大多與人民為敵。

D.在個別情況下,中國哲學家的哲學主張可以說是他的傳記,因為他的哲學不僅是其理論認識,更是其行動的指南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的聖人在提高自身修養的同時,其思想深處在一定程度上有干預現實生活的強烈願望,體現了其積極入世的一面。

B.從中國哲學的角度講,哲學的功用不只在於增加相關的知識,還在於提高心靈的境界,獲得高於道德價值的價值。

C.根據中國哲學家的觀點,一個人追求的最高成就就是成為聖人,而聖人的最高成就就是個人與宇宙的統一。

D. 哲學博大精深,這就要求哲學家要堅持自我修養,不能隨意中斷,一旦中斷,人性不好的成分就會萌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