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急,慢慢讀的教學案例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8W

據說,在阿爾卑斯山的入口處,曾立有一塊標語牌,寫著:慢慢走,欣賞!勸告旅行的人們要放慢行進的速度,一路欣賞一路前行。其實,教學的過程,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同樣需要引導學生靜心地行走於文字中,慢慢讀,慢慢品,讀出味道來!然,時下的許多閱讀課堂,在該慢的地方卻沒有停一停。“教學是慢的藝術!”每每讀到這句話,就會產生疑問:在哪些地方該慢下來?僅以幾個小例子,拋磚引玉:

別急,慢慢讀的教學案例

慢慢讀行成於思促習慣

案例:二年級下冊《31恐龍的滅絕》一課,第2─4自然段是介紹科學家對恐龍滅絕的幾種猜想。課文2.3自然段有相同的結構。以第2自然段為例,共3句話,介紹了科學家對恐龍滅絕原因的一種猜想,課文首先介紹了地球的突然變化,其次介紹了恐龍自身不具備冬眠的習慣,沒有毛皮,因而慢慢滅絕了。也就是說,這一種說法中恐龍的滅絕有環境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

一位教師教學時,讓學生默讀2自然段,用“因為……所以……”進行概括。發現學生對滅絕的原因找不全,學生還不能很清晰地讀明白這是恐龍滅絕的兩個原因,有的學生只是關注到其中的一個原因,有的即便是都關注到了,也不能很條理的有層次地說明白。

反思:如果進行這樣的教學改進是否教學才更有效:要求學生每讀完一句,就想一想,這一句和恐龍滅絕有什麼關係?

於永正老師曾經說:“讀書不會停頓,就意味著不會思考!”二年級的學生,因其年齡特點,讀書往往很快地一讀而過、淺嘗輒止,因而要求學生每讀一句就停下來想一想這一句與恐龍滅絕有什麼關係。教學中有了這樣的要求,學生才會放慢讀的.速度,停將下來想一想。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思考力,又教給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慢慢讀,思考!當學生再用“因為……所以”概括時,就會發現原因不止一個,開始思考並初步感知句與句之間的聯絡,從而重新調整語言,實現言語能力的提升。學生再讀第3自然段時就有了經驗,一定會嘗試著運用此讀書方法。引導學生慢慢讀,也就是培養孩子擁有一種靜心閱讀的心境和靜思默想的習慣。這是“慢火溫燉”的過程。

慢慢讀理清條理學方法

案例:一位教師執教三年級下冊《13和時間賽跑》,教學第四自然段即“爸爸給我說了一個謎”這一段時:

首先引導學生弄清這段話,爸爸要告訴我什麼?──“所有時間裡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所有時間裡的事物”指什麼?爸爸怎麼給我解釋的?引導學生理清爸爸的話是先說了昨天不會回來了,又說爸爸的童年不會回來了,然後說外祖母的一生也不會回來了。用“昨天”“童年”“一生”來說明“所有時間裡的事物”。很自然地發現了本段的第一句和後面幾句話是總分關係。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深思,打亂順序敘述是否可以?當然不可以!爸爸由距離最近的昨天說起,逐漸到更長時間的童年最後說到人的一生,所有時間裡的事物都會被時間帶走,都會一去不復返,永遠不會回來了。爸爸的話是很講邏輯的,由小及大,句句相聯,絲絲入扣。再讀爸爸的話,品讀著“永遠”“再也”等字眼,著實讓人感到的是恐慌!

最後,教師處理得很藝術,一邊敘述一邊擦掉這些詞語,所有的一切都消失了,被時間帶走了,害怕之感讓人汗毛倒豎,難怪朱自清先生說是頭涔涔而汗潸潸了!

反思:凡是教過這篇文章的老師都有一個感受,爸爸的話確實就是一個謎。學生讀著文中的句子會覺得繞口,甚至不知所云。這段自然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但是,作者後面的一切感受和做法又都以它為軸為基。本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位教師的可取之處是:不急於“趕路”,而是引領著學生在這一段裡走幾個來回。直至讀懂了句與句之間的關係,明白了爸爸謎一樣的語言所言究竟為何意方才罷休,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慢慢地讀”中學會了如何讀懂一段話的方法──梳理一段話中句與句的聯絡。我想,這個教學環節很“慢”,但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何嘗不是這樣讀書的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