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運輸地理教學內容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9W

地理學是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這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航空運輸地理教學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航空運輸地理教學內容

  航空運輸地理教學內容1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掌握日常生活、生存發展和繼續學習所需的地理知識,包括瞭解家鄉、祖國和世界的地理概況,瞭解地理環境的變化狀況,瞭解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重大問題,知道協調人地關係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

2.使學生初步掌握觀察地理影象和地理環境的基本方法,初步學會閱讀和使用常用的地圖,能夠進行簡單的地理觀測和調查統計,能夠繪製簡易地圖和運用適當手段獲取地理資訊。

3.使學生逐步發展對地理影象和地理事物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逐步發展分析和解決一定地理問題的能力;通過地理實踐活動,逐步發展實踐能力、團結協作和社會交往能力,並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培養創新精神。

4.使學生初步形成地區差異觀點、因地制宜觀點、人地關係觀點和可持續發展觀點,初步具有全球意識和環境意識。增強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觀念,對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具有責任感,增強對全球環境和資源的保護意識,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對自然美和環境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斷力和創造力,初步養成健康的情感、積極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和法制觀念,並能夠遵守社會主義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

二、教學內容的確定和安排

(一)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

1.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適應21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

教學內容要體現國家教育方針,有利於提高國民素質,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同時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

2.以人地關係觀點和可持續發展觀點為核心,以人類活動與環境、資源和發展的協調為主線

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聯絡。這種聯絡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發展。因此,使學生深刻認識人地關係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是中學地理課程的主要任務,也是中學地理教學內容的核心。在組織地理教學內容時,應當以人類活動與環境、資源和發展的協調為主線,著重闡明地理環境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聯絡、地理環境的發展變化規律,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

3.廣度和深度要適當,要有一定的彈性

根據九年義務教育國中課程計劃的基本要求和國中學生的實際,考慮不同地區教育發展的差異,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力求實效。因此既要有統一要求,又要有學生和教師選擇的餘地,以適應不同地區的教育發展水平。

4.體現基礎性、綜合性和實踐性

關注學生的經驗和興趣,按照絕大多數學生能夠達到的標準,確定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展現較為寬泛的科學和人文背景,加強知識的綜合,加強教學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絡,創造學生自主學習和參與實踐的條件,給學生的發展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

(二)教學內容的組成和安排

國中地理教學內容的安排,既要注意地理知識本身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同時考慮與高中地理課程的銜接,以及與國小自然課程、社會課程和其他相關課程的有機聯絡。

國中地理基礎知識由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包括鄉土地理)幾部分組成。

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有關地球形狀和運動的知識,既是重要的地理基礎知識,又有利於學習其他地理知識。

地圖既是地理事物空間分佈的資訊載體,又是學好地理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學習地理必須首先掌握有關閱讀和使用地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世界地理包括地理環境的整體概況,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重大問題,全球可持續發展,世界各地區和主要國家地理概況等內容。

中國地理包括中國的位置、疆域、行政區劃、人口、民族、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商業、旅遊業、地區差異和區域發展、學生居住地所在省(直轄市、自治區)地理概況、鄉土地理概況等內容。

三、在教學、編選教材、教學評價和成績考查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注意基礎知識教學、基本技能和能力培養、德育滲透的有機結合

在教學中和編寫教材時應當以科學的人地關係觀點和可持續發展觀點為核心。圍繞著這一核心學習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培養各種能力,形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基本技能方面,應注重閱讀和使用地理影象的技能和考察地理環境的技能。在能力方面,應注重收集和處理地理資訊的能力、獲取地理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一定地理問題的能力、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要特別注意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德育方面,應加強健全人格的形成,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養成,對本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熱愛和對其他各國各民族文化傳統的尊重,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行為規範和法制觀念等方面的教育。

(二)注意體現地理科學的特點

綜合性和地域性是地理科學的兩個基本特點。地理環境及各個地區的地理特徵都是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密切聯絡的綜合表現,都具有一定的空間和時間條件。在教學中和編寫教材時必須注意地理環境中的位置、自然、人文等要素的綜合,突出區域特徵,比較地區差異,分析產生特徵和差異的原因,明確區域發展方向。

人地關係和可持續發展是地理科學要研究的核心問題。在教學中和編寫教材時必須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人地關係觀點、地區差異觀點、因地制宜觀點、綜合國力和地區發展潛力觀點,瞭解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及其基本問題,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三)注意地理科學的新成果和國內外形勢的發展

地理科學研究的新成果不斷湧現,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也很快。教材編寫人員和教師應根據這些新成果和形勢的發展變化,及時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補充和更新。

(四)注意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1.要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培養創新精神。要系統地進行學法指導。幫助學生學會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採用聽講、探究、模仿、體驗等不同的學習方式。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能主動而富有個性地完成學習過程_

2. 要系統地分層次地指導學生掌握閱讀和使用地理影象的基本方法,幫助學生養成在學習和生活中讀圖和用圖的良好習慣,形成正確的空間觀念,並能運用地圖收集處理資訊和獲取新知識。

3. 要有效地使用各種教學媒體,包括教科書、地圖冊、教學掛圖,以及圖片、模型和標本等直觀教具,投影、幻燈、錄影等電化教學手段,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手段。要講究使用教學手段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充分展示教學內容,激發學生興趣,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五)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積極開展地理實踐活動

必須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充分而必要的實踐活動。教師應根據各部分教學要求中的學生實踐活動要求,結合本地情況和學生實際,使每個學生都能參加一定的地理考察、地理調查、觀測統計、收集資料等實踐活動,還可以組織有地理愛好的學生開展小製作、小論文、小建議,以及競賽、討論、報告等活動。

(六)根據大綱要求和教學實際,編寫利於學生和教師使用的地理教材

1.國中地理教材是學生和教師進行國中地理教學的基本依據,是傳遞教學資訊的重要媒體。國中地理教材主要指教科書及與教科書配套的教學地圖冊、填充圖冊、教學參考書、教學掛圖和圖片等,還包括與教科書配套的幻燈片、投影片、錄影帶、計算機軟體、光碟和電子地圖等。

2.編寫教材時,既要繼承我國教材的傳統優點,也要借鑑國外教材的有益經驗,還要根據地理科學和教育科學的發展、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學生的發展狀況和地區差異,對教材不斷進行改進和創新。

3.編寫教材時,可以根據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重新組合和調整教學內容的順序,編制出不同體系、體例和表現形式的教材。

4.教科書包括課文、影象和學生作業三個基本系統。要根據科學性、思想性和可接受性等原則,組合這三個系統的內容。課文要簡明、扼要、通俗、生動,文字和標點必須符合規範。地圖的印刷要清楚、準確、美觀,合乎視力衛生要求。作業要富於啟發性和趣味性,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利於動腦和動手相結合。

5.教學內容要有層次性和一定的彈性,除了統一要求以外,還應當安排一定的選學、自學和閱讀內容。大綱中標有*的內容為選學內容。

(七)注意三年制國中和四年制國中的不同要求

本大綱同時適用於三年制和四年制初級中學。四年制課程比三年制課程所多的課時,原則上應當用於加強學生實踐活動和學習選學內容。具體處理辦法可由教材編寫人員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按本教學大綱的精神確定。

(八)教學評價的依據

國中地理教學的日常評價和對學生進行考試,均應以本教學大綱為基本依據,但選學和閱讀內容不作考試要求。

四、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

國中地理教學內容包括緒論、地球和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包括鄉土地理)等部分。

國中地理教學要求包括基礎知識要求、基本技能和能力要求、學生實踐活動要求、德育要求幾個方面。

(一)基礎知識要求分為識記、理解、應用三個層次。前一個層次是後一個層次的基礎,較高一個層次包括前面較低層次的要求。

1.識記 是指對本大綱所列出的地理基礎知識中的地理事物及其空間分佈狀況,具有感性的、初步的認識。其中要求“知道” 的知識應當能夠說出其大意和要點,並在地圖上找到,要求“記住”的知識主要是一些重要的地名和資料,應當牢固記憶,落實在地圖上,並在有關問題中加以識別。

2.理解 是指對有關地理基礎知識的進一步認識,即對重要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事物的特點、成因、分佈和變化規律有理性認識,能夠運用語言表述或解釋其要義。

3.應用 是指能夠運用所掌握的地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能力和科學觀點,判斷和比較一些地理事物,分析和解決一些地理問題。

(二)基本技能和能力要求分為初步學會和學會兩個層次。

1.初步學會 是指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和使用地理影象,並用於解釋一定地理事物的`特徵及規律,正確繪製、填注簡單的地圖、示意圖和統計圖表。

2.學會 是指能夠獨立閱讀和使用地理影象,並用於解釋一定的地理現象,分析和解決一定的地理問題,獨立繪製簡單的地圖、示意圖和統計圖表。

(三)學生實踐活動要求是根據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內容及目標,要求學生在課堂以外獨立或合作完成的學習任務。具體要求列在各部分教學內容之後。教師和學生應根據這些要求,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每學期不少於兩次。

(四)德育要求包括政治思想要求,科學觀點要求,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求,審美要求,法制要求和行為規範等幾個方面。這些要求均體現在課程教學目標之中,列在各部分教學內容之後,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與知識要求、技能和能力要求有機結合,注意潛移默化,迴圈往復,逐步加深。

以上四個方面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是學生在學習國中地理課程時均應達到的基本標準。在此基礎上,要鼓勵學有餘力的學生和有特殊愛好的學生選擇一些高於基本標準的內容和要求進行學習。

  航空運輸地理教學內容2

1、野外觀察

地理野外觀察活動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最直接的途徑,可以從大自然中獲取很多直接的地理知識,但野外觀察不是旅遊觀光,它需要通過觀察以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如觀察一個地區的地形、地貌,觀察一個地區的動植物資源與氣候的關係,觀察當地河流的水文狀況等。

如地形觀察:學生能夠根據課本所學,認識一些基本地形,能夠認識山地中的山頂、鞍部、陡崖、能夠區分山脊和山谷。會選擇合適的地點進行登山、攀巖、峽谷探險等,能夠選擇合適的路線建設道路、選擇合適的位置進行水庫設計

2、日常觀測(監測)活動

日常觀測活動主要用於對某些自然現象或者地理要素進行較長時間的、系統的觀察或者測量,及時記錄資料,積累資料,並進行綜合分析,最終得出相關的科學結論。一般來說國中可以進行的觀測活動主要有:氣溫與降水日變化與年變化的觀測、植物四季變化觀測、周邊生態環境監測、候鳥遷徙時間監測、周邊交通狀況監測等。

3、繪製地圖與模型製作

通過課本地理知識的學習,為了進一步理論聯絡實際,掌握課堂所學內容,學生可以根據一些地理事物進行繪圖或製作模型,如觀察某一區域地形後繪製等高線地形圖或者製作簡易模型,觀察工廠、村莊、學校等之後繪製平面圖,另外還可以製作地球儀模型,城市或農村規劃圖等

4、地學科技活動設計

主要是讓學生依據所學知識對一些現實的地理問題進行規劃設計,可以提出一些國家工程或者地方工程讓學生自己設計合理的線路。如:設計交通路線,商業或者工業佈局,因地制宜對農業結構進行調整,對被汙染的河流提出治理方案等。

5、地理調查

主要指通過觀察、走訪對一些地理事物進行專一性調查、記錄,進行分析。如對身邊某一工廠進行調查,瞭解工廠性質、原料來源、產品銷售情況、工人學歷構成、工資和工廠帶來的地方效益及對環境的影響等;如城區某一公園的綠地覆蓋狀況、遊人活動狀況、基礎設施建設等。

6、地理參觀

為了拓展學生視野,瞭解鄉土地理狀況,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一些地質、歷史博物館、城鄉規劃館,瞭解當地地質演變史、經濟建設成就、當地的生態環境變化和民風民俗等。

7、地理集會

結合教學內容和身邊相關的地理事物,組織學生進行集會活動,主要包括地理知識競賽、地理演講比賽、地理視野大辯論、地理文藝匯演、地理資料蒐集展覽等。這些活動集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藝術性於一體,學生樂於參加,並從中鍛鍊了各方面的能力。

8、地理刊物製作

可以成立地理興趣小組,組織學生定期製作地理報刊,可紙質也可以做電子報刊,學生通過報刊編輯體驗合作樂趣,拓寬地理視野,增長見識,提升合作探究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