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育於作文教學之中

來源:果殼範文吧 2.82W

學生的習作是他們辛勤勞動的成果。要充分發揮作文成果的激勵作用,讓學生從中體會成功的快樂,“讓成功激勵成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寓德育於作文教學之中,歡迎閱讀。

寓德育於作文教學之中

作文是心靈的寫照,是認識的再現,是感知的流露。有什麼樣的認識和感情就有什麼樣的文章,葉聖陶先生說“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後有所撰作。”文如其人,作文和做人相一致,教文和育人相統一。在作文的過程中育人,在育人的過程中作文。

  一、在審題中,激發情感

審題是作文的關鍵。學生能否正確審題,決定著作文的成敗。由於國小生年齡小,社會閱歷少,知識經驗相對貧乏,往往會出現思維的片面性和膚淺性,不能很好地抓住題目的關鍵詞語去透視題目的內涵和外延。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審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扣準題眼,深刻剖析,弄清題目的寫作要求,探明文章的寫作目的:或讚揚一種精神,或說明一個道理,或吸取一個教訓,或給人一種啟迪,從而激發學生情感。

如,在指導學生寫作“我愛家鄉的__”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去探明文眼:“同學們,從作文的題目來看,這篇文章應突出哪一個詞?”學生思考後回答:“這篇文章應重點突出一個‘愛’字。”接著,我繼續設疑,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題意:“同學們再想一想,怎樣才能對某種東西產生‘愛’呢?”學生經過一段時間思考後紛紛舉手發言:“是因為對某種東西非常喜歡,以致於在內心深處產生由衷的讚美和熱愛之情。”此時,學生已較為正確地理解了題意。接下來,我引導學生進行口述,不僅要說出愛家鄉的什麼,更重要的是要說出為什麼愛。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後,有的同學說:“我要寫家鄉的綠化帶。因為它不僅四季常青,風光秀麗,是人們散步的好去處,更是建立國家衛生城市的見證。”有的同學說:“我要寫家鄉的桃子。因為它是勤勞的家鄉人民智慧的結晶。它給家鄉的人民帶來了幸福,帶來了小康生活。”這樣,通過審題,扣住題眼,一步步地激起了學生對家鄉的讚美和熱愛之情。

  二、在選材中,把握德育契機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靈魂,表現中心思想的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學生作文,不僅要學會審題立意,還要學會選材,這樣寫出的文章才會有靈魂有血肉。

材料的生命力在於它的真實性、典型性。越是真實、可信的材料,就越富有表現力、感染力。我們在指導學生選材時,要抓住契機,創設育人環境,拓展學生思想,讓他們展開想象,去選取生活中有真情實感的材料,使他們在學會選材的過程中,頓悟做人的道理。

如,在指導學生寫作“記一件值得回憶的事”時,第一次作文交上來後,我發現有的同學選材不真實,把一些無中生有的好事安在自己的頭上,還有的把一些成品作文的材料搬到自己的作文上。為真正做到寓教於文,以文悟道,我又進行了第二次訓練。這次我重點對學生進行了“求真求實”的思想發動:“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包括老師在內,都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一些令自己後悔、傷感和內疚的事情。所以,‘值得回憶的事’既可以是對自己有教育意義的好人好事,也可以是對自己有鞭策、有啟迪的其他型別的事情。但不論寫哪種事情,都要突出一個‘真’字,一個‘實’字,要以真實取信於人,以真情去感染人。”經過一番的思想發動,同學們明確了要求,紛紛動筆成文。有的同學寫:“自己經常撒謊向媽媽要錢玩遊戲機,當媽媽問要錢幹什麼時,自己胡編一氣,說是老師讓要的,我太對不起媽媽和老師了。”有的同學寫:“有一次,我在操場玩,不小心讓石頭砸了腳,當時鮮血直流,韓剛同學看見了二話沒說,背起我上醫院包紮,又把我揹回學校上課,放學後還把我送回家。這件事給我的印象太深了。每當我看見腳上的傷疤,就想起這件事。他這種助人為樂的品格,反映了同學之間真誠的友誼。”孩子們在選材中表現出來的求真求實的精神,正說明了他們在作文中逐步學會了識別人世間的真假美醜,是非黑白。

  三、積累素材,熱愛生活

教育學生熱愛生活,接觸自然,接觸社會,到實踐中去積累素材,是作文教學的重要一環。這樣,學生才會有所聞、有所見、有所感,才能有文可作,學生積累素材,會經歷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學生的作文總會寫下他們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寫下他們對某一問題的思考和看法,這些感悟、思考、看法,最初在腦海中處於雜亂、瑣碎、混沌的狀態,要把這些良莠不一的素材寫成作文,就要進行篩選和整理,在整理成文的過程中,反覆思考,某一思想逐漸明確、清晰起來。這一過程中的多次反覆,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就會由淺入深,由表及裡,逐漸升華。平凡紛繁的生活,日出日落,春華秋實等自然現象,會引起學生的一些感悟,社會上發生的一些事件,會觸發學生的喜怒哀樂,會有一些想法,但這些想法不一定正確,作為老師,不但要求學生敢寫、常寫,而且要求善寫會寫。啟發學生在積累作文素材的觀察中,要有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態度,讓學生懂得全面觀察,做到“點、面”結合,要善於比較、鑑別,做到抓住特徵,深入本質。實踐表明在積累作文素材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提高了學生對事物的認識能力,對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思想品質健康向上是行之有效的。例如:有一位學生在考試時,看到別人作弊,心理極不平衡,自己內心展開了激烈的思想鬥爭,最後終於戰勝自我,考出了真實的成績,學生把這一事件寫進作文,寫出了深刻的思想認識。又有一位學生在英語課上,不服老師管教,與老師發生衝突,當時很衝動,說了一些無禮的話。事後這位學生寫日記,進行自我反省,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學生正是在這點滴學習中,從幼稚逐漸成熟起來,對事物的認識由膚淺變得深刻。作文教學中命題、半命題作文總會涉及到愛心、理想、公德意識、集體主義、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問題。學生作文時,有一個再認識的過程,他們的思想品德、世界觀也在逐漸發生變化,作文在培養學生做人,提高思想水平上,有著其它學科所無法替代的作用。

  四、健康向上,作文生趣

國小生閱歷淺、吃苦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在教育人性化、社會開放化、價值觀念多元化的背景下,學生的個性意識空前膨脹,直至走向一種極端,於是,看任何問題總是習慣於片面、主觀和偏激。時下,隨著通俗的、武俠的、言情的小說以及網路文學對學生閱讀領域的大舉滲透,特別是一些“憂傷寂寞”作品的流行,一些中學生便莫名其妙地開始自哀自憐起來,作文中充斥著稚嫩的憂傷,他們“為賦新詞強說愁”,極盡宣洩對生活的不滿和對人生的悲觀情緒,好像不寫點這些就與時代格格不入似的。其實,他們這種過分誇大地抒寫悲觀情緒的行為與其說是在“張揚個性”,例不如說是一種心靈空虛、意志脆弱和缺乏個人進取心和社會責任感的表現,這誠如魯迅所說的,他們“所感覺的範圍頗為狹窄,不免咀嚼著身邊的小悲觀,而且就看這小悲觀為大世界”。

在作文教學中,應當從小就教育他們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帶著積極樂觀的心態去觀察生活、去享受生活、去感受並創造生活中的真、善、美。要讓他們知道,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都會不可避免經受痛苦、失意、挫折、打擊,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敗而放棄了對生活的希望,從而變得消極、悲觀、偏激。進而,調動他們的作文興趣,從培養他們寫日記、週記,寫讀書筆記等方面做起,創造作文的閱讀環境和條件,幫助他們樹立正確、健康的`作文情趣,養成積極生活,健康作文的習慣和心態。從這個角度來講,語文老師絕不僅是語文學習方面的老師,還承擔著孩子們朋友的義務在裡面,還要當德育老師和心理老師,從思想與心理層面去幫助學生走出作文以及生活中的情感誤區。

  五、通過寫人,樹立榜樣

寫人的作文,必須讓學生知道自己要寫的是什麼樣的人,寫人的哪些方面,並全面地觀察瞭解所寫的人。國小生受年齡特點的限制,對人的認識比較膚淺,認為人只分為“好人”和“壞人”兩類。在作文中寫好人什麼都好,寫壞人什麼都壞。如:在寫《同桌》作文時,有個學生這樣寫道:“小剛今年十一歲,是我的同桌。他不但思想好,學習也好,一點兒缺點都沒有……。”顯然,這位學生的看法較片面,他並不瞭解“人”或不完全知道他要寫的“人”。我及時地向學生提出:要全面觀察人,既要看到優點,又要看到缺點,缺點部分不一定要寫出來,但可以提出些希望,至少不要下“一點兒缺點都沒有”的片面結論。國小生由於年齡小,頭腦簡單,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還認識不清,在指導作文時應及時幫助。在一次佈置寫《我的媽媽》作文時,有個學生是這樣寫的:“我的媽媽是個人人都誇的賢妻良母,她不僅對我好,對我爸爸更好。爸爸經常抽菸、喝酒、賭錢,可媽媽從來都不管他。有一次,我親眼看見她為爸爸還賭賬……我們一家三口人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在這位學生看來,媽媽一切都好,是非不分,自然而然地站到了錯誤的立場上。經過我的指導,這位學生分清了正誤,明辨了是非。許多學生往往帶著自己的主觀偏見來寫人。如一位學生這樣寫道:“我的同桌,是前不久剛從鄉下轉來的,樣子傻乎乎的,人人見了都討厭……。”對寫這類作文的學生我及時地給予教育,使之懂得寫作文時要實事求是,跳出個人圈子,站在公正的立場上,消除心理偏見,實事求是地反映現實,培養其真誠待人的良好心理素質。同時,要求學生在寫人時,不孤立地寫人,而是要站在充分認識、瞭解的基礎上來寫,認識所寫的人具有哪些優秀品質、哪些事例能足以說明,並將自己的言行與這些事例作一番比較,從中找出差距,不斷克服缺點。

  六、通過記事,明辨是非

要讓學生知道要寫的是生活中有教育意義的,對人們有啟迪作用的內容。一位學生寫到:“早晨,我一起床就穿好衣服和襪子,又刷牙洗臉,接著吃早飯,後來上街買文具盒,回來了做作業,作業做好了就看電視節目。”針對這一現象,我要求他們瞭解生活中發生的有意義的事,平時留心觀察,注意積累,杜絕寫無意義的事,經過輔導,現在再也沒有出現過這類的現象。一部分學生對發生在身邊的不平事,竟漠然處之,很值得重視。有一個學生寫道:“一次放學回家,一個大孩子打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那個小朋友被打得在地上滾著、哭著,觀看的人很多,我也在旁邊湊熱鬧。”這篇作文中連一個表示同情的詞都沒有!何談見義勇為?我曾問過這位學生,“你為什麼不解救那個小朋友呢?”他反問:“要是大孩子不聽我的,打我怎麼辦?”多麼值得人們深思。對寫這類“事”的學生,必須從思想上找原因,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特別是用見義勇為的英雄人物的事蹟對他們進行教育。學英雄,做英雄,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是非觀念,做對社會有用的人,敢於同壞人壞事作鬥爭。在作文時,將自己的立場擺正,在文中的語調、用詞上有所流露,明確表示贊成什麼,反對什麼,觀點要鮮明,這樣做得主動,寫得也生動,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

  七、在評改中,強化育人

葉聖陶先生一再呼籲“能不能把古老的傳統變一變,讓學生處於主動地位呢?”學生“養成了自己改的能力,這是終生受用的。”這也是葉老語文教學思想“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在作文教學上的體現。

培養學生評改作文的能力,實際上是培養學生評論、鑑賞以及辨別是非的能力。“言為心聲”“文如其人”。一篇文章無論寫得好還是壞,它總要反映作者對某件事、某個人的看法和思想感情。所以,評論一篇作文,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對小作者的道德品質、行為表現、認識能力、褒是貶非、揚善抑惡、愛美憎醜、留真去假的評論過程。所以,我在作文教學中,注意通過評改作文,讓學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質的薰陶,產生強化意識的作用,潛移默化地強化德育效果,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為,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葉聖陶老先生曾說:“寫東西全都有所為”。這一精闢論述深刻地揭示了語文學科的性質,揭示了“教作文與教做人”的辯證統一關係。作文教學的難度就在於它是一種作者思想、生活、知識、文學等各方面的綜合訓練;作文教學的深度就在於它反映在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所做所為的相互滲透之中。實踐證明,作文教學為德育工作、教書育人提供了基礎,以文悟道、相機滲透又推動了作文教學。這就是寓德育於作文教學之中得天獨厚的優越性。

  八、作文評語,滲透育人

學校有這種現象,語文老師當班主任,往往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這是因為他們在批改學生的作文、週記時,發揮時間、空間的優勢,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與學生有更多的接觸與交流,能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給予正確指導,工作起來得心應手。好的評語在教會學生作文的同時,更教會學生做人。作文批語在發展學生健康個性、形成學生健全人格上具有“潤物細無聲”的特殊作用。

一次,我佈置了一篇材料作文,一位家境貧寒、相貌成績均一般的容易傷感的女生,在作文中寫了她的挫折、痛苦,種種不如意,作文是消沉的,我看出這位學生內心的孤獨與傷痛,看出這位學生的自卑與迷茫。我寫了這樣的批語:“你是一個多愁善感的女孩,我被你優美、憂鬱的文字深深打動了,我多麼希望你從孤獨、傷感、自卑的陰影中走出來呀,生活把這麼多不如意降臨在你身上,也許是對你的一種磨練與考驗,若干年後再看這段經歷,也許是你人生的一筆財富,振作起來吧!以樂觀的心態擁抱生活,最大的敵人可能就是我們自己”學生看了評語後,擺脫了心靈的陰影,找回了自信心。作文評語能幫助學生走出情感的誤區。一個學生在作文中記敘了父親打麻將成癮,導致家庭破碎的故事,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嚴重的傷害,性格扭曲。我寫了這樣的評語:“正由於這社會有醜惡存在,我們才更應該努力磨練自己純潔善良的人性,使自己在今後的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的鬥爭中站得更穩,步子邁得更有力。只要我們努力,未來的社會一定是美好的。”好的作文批語能幫助學生明辨是非,褒貶美醜,抒發感情,激勵個人,對發展學生個性,形成健康人格起著重要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