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栽花花更豔數學教學案例

來源:果殼範文吧 7.66K

在數學課程規範的指導下 ,課堂上經常會有這樣的提問:“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嗎?”“你發現了什麼?”,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教師的引領下,同學經過考慮,提出的問題各具特色,求異創新的思維火花不時閃現,著實令人驚歎。 筆者曾聽過兩節課,面對同學的諸多見解,老師巧妙引導,層層深入,在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串中,激發同學不時探索,收效不錯,真是“有心栽花 花更豔”。

有心栽花花更豔數學教學案例

【 教 例 一 】

“10以內數的認識” (蘇教版課程規範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的複習課上,一位教師出示了這樣一幅圖。

問:看著這幅圖,你知道了什麼?

經過一番獨立考慮,同學們紛紛舉起了小手。

生1:第一行有3個,第二行有5個,

生2:我知道一共有8個。

生3:我知道3和5合成8,(師:5和3呢?)5和3也合成8。

生4:8可以分成3和5,8可以分成5和3。

生5:第二行比第一行多一個,第一行比第二行少一個。

生6:我知道3比5少。(師:5比3呢?)5比3多。

從這幅圖中,同學們看到了數的排列順序,數的大小比較,分與合,加與減,既複習了知識,又體驗了問題被提出的過程,品嚐到了勝利的喜悅,求異創新的思維得到了培養。師生一起欣賞著一黑板的發現,不再有人舉手了。

師:這麼多有趣的發現,真了不起!老師還想請大家試試:第二行和第一行,怎樣才幹同樣多?

此時,教師又設定了具有挑戰性有一定跨度的的數學問題,同學們頓時又沸騰起來。經過考慮,有的動手操作,有的同桌合作交流,很快找到了方法。

生1:第一行添兩個。(師:可以把第二行去掉一些嗎?)

第二行去掉兩個。

師:說說不如做做,大家動手試試,還可以怎麼添或去?(同學操作)

生2:我知道,第一行添三個, 第二行添兩個,兩行也一樣多。

其他同學在這樣的思路引導下,又發現了許多類似的方法。

生3:老師,我在擺時,沒有“添”也沒有“去”,我把第二行拿一個放在第一行,兩行就同樣多了。

在同學的掌聲中,我感到同學的思維又一次得到了飛躍。教學中,我們無妨做個有心人,設計一些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同學在體會“數”的趣味時,還能學到一種解決問題的.有效戰略。

【 教 例 二 】

“100以內的數”學完後,教材(蘇教版課程規範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19頁、22頁都佈置了:你會用100以內的數說一句話嗎?教材的意圖在於引導同學用學到的數說一句話,引導同學用數進行交流。

同學們在老師的引導啟發下觀察周圍,聯絡生活,尋找素材,說出了“一(1)班有40人。”“今天最高溫度20度。”“我家的門牌號碼是80號。”““我奶奶給我100元壓歲錢。”我今年8歲。”……

教師板書:40、20、80、100……

同學在寬鬆的環境和熱烈的氣氛中用數相互交流資訊,每個同學都能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按理,達到預期的目的可以收場了,但教者卻話鋒一轉:看著這些數,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嗎?

短暫的平靜後,同學又紛紛舉起了小手。

生:誰最大?誰最小?

生:從左往右數,第一個是幾?

生:從左往右數,80是第幾個數?從右往左呢?

生:我還能把他們排排隊。

同學們在自問自答或一問一答中不只複習了知識,也培養了同學提問的能力和大膽自信的品質。

教者還未就此打住。師:大家提出了許多問題,我也說一個,你能解決嗎?

師:80是接近20,還是更接近100?能給大家說說想法嗎?

同學在具體的情景中,能掌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都知道80更接近100,但同學很難對此作出合理性解釋。

這時,教師鼓勵同學用用學過的知識,先獨立考慮,再小組交流。

生1:我們用寫的方法,發現80更接近100。(同學出示寫的數:20、30、40……)

生2:因為8接近10,所以80更接近100。

瞧!多好的回答,同學已初步知道運用知識的遷移,用已有的經驗、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具有了一定的數感,這正是我們所希望的。

【 教 學 反 思 】

蘇教版課程規範數學實驗教材中,給同學提供了許多收集資訊的空間和可能提出問題的素材,這些開放性的元素,都為培養同學獨立考慮的能力留下了極大的空間。在教學中我們充沛挖掘利用資料,能讓同學獲得更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一、讓教師成為課程的發明者和開發者

教師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種觀念和方法的轉變;從用教材中的資料教,到選擇、設計合適的資料教,更是一種發明和發展。教師要善於發現和選擇有利於同學發展的學習資料,促使同學主動學習,和諧發展。本課例原本是一道練習題,當我們發現這是一個具有積極意義的資料,並經過多次引導,證明是有創意的學習資料時,便將其作為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問題來組織教學。我們認為選擇這樣的資料不只有助於同學的發展,也有助於數學學習資料的發展,能促使同學積極思維,有利於組織同學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教師不應該僅僅是課程的實施者,而且應該成為課程的發明者和開發者。

二、讓同學擁有不可估量的潛力

把同學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的時代似乎已經過去。但同學能不能進行探究式的、自主發現式的學習,並不那麼為大家的行動所接受。我們的教育基本上還是以接受學習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同學能不能解決那些連成人都會感到困惑的問題?當我們把問題“看著這幅圖,你知道了什麼?”、“你會用100以內的數說一句話嗎?”展現在同學面前時,發現並不如我們所預料。但通過引領,每一次教學實踐都說明,這個問題小朋友能解決,也能個性化地解決,同學確實擁有不可估量的潛力。只要我們為同學創設出一個能展現他們才幹的時間和空間,隱藏在同學頭腦中的潛力就會如埋藏在地下的能量噴湧而出。

三、給同學留有不時探索的空間

給同學留有較大的探索空間,同學才幹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教學中,經常看到教師為了急於獲得知識的結果,用簡單的方式,或似是引導實為灌輸的方法,讓同學沿著教師設計的“問題”通道到達知識的此岸,用犧牲同學的思維強度來獲取所謂的教學效率。試想,假如這個問題不是同學自身想出來的,而是教師給於“啟發”、“點撥”,同學知道了:“噢!原來是這樣。”還談得上同學的思維得到了什麼發展呢?同學思維的發展,就是在想的過程中,就是在從“想不出”到“想出來”的過程中獲得發展的。一旦問題解決,他們的思維也就得到了一種令人驚喜的發展。我們現在的教育不就是經常為了急於求成,造成留給同學要記憶的東西不少,學會思維的東西卻不多這一遺憾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