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螳螂捕蟬》教學實錄

來源:果殼範文吧 1.58W

師:你們喜歡聽誰的歌?

六年級下《螳螂捕蟬》教學實錄

生:劉德華。

師:你是深沉派!(生笑)

師:你呢?

生:那英。

師:你是柔情派!(生笑)

生:刀郎。

師:你是實力派的!我也喜歡刀郎的歌。(板書:刀郎)

師:說起刀郎,我總忍不住要發笑。因為刀郎這個名字和一種昆蟲關係很近。

生:什麼昆蟲?

師:刀螂唄!(給“郎”加“蟲”旁。)

師:有誰知道“刀螂”?

生:它是一種綠色的小昆蟲,長長的身子,有一對翅膀。

師:說得對!刀螂是一種益蟲,又叫螳螂。(擦去“刀”,換成“螳”。)來,一起讀。

我們今天要學習一篇課文“螳螂捕蟬”(補充板書:捕蟬)。一起讀。(生讀“螳螂捕蟬”。)

師:“蟬”大家都知道吧?

生:知道。就是夏天吱吱亂叫的“知了”。

師:吱吱叫的那是雄蟬。雌蟬是不會叫的,因為它的腹部沒有發音器。

師:“捕”是什麼意思?

生:捕就是“捉”。

師:對。還可以說----

生:逮。

生:抓。

師:“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假託的故事來說明某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呢?大家認認真真地讀讀課文就會明白的。

生:(自由讀課文)

師:要對照生字表,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讀不順的句子重複幾遍就順了。

生:(讀完課文)

師:誰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怎樣的一件事?

生:課文主要講吳王準備攻打楚國,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對。可他固執不聽,並且說,誰敢來勸阻他,他就處死誰。後來,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給他講了一個“螳螂捕蟬”的故事,他聽後恍然大悟,決定不再攻打楚國了。

師:說得很概括,也很完整。大家像他這樣,同位之間互相說說。

生:(同桌互說)

師:如果再概括一些,可以怎麼說?

生:吳王準備攻打楚國,他下了死命令不許大臣勸阻。後來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他,他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說得不錯,比剛才又精煉了。課文主要講了誰和誰?

生:主要講了吳王和少年。

師:那能不能把剛才的內容再“減肥”?

生:吳王不顧大臣的反對,下了死命令要攻打楚國,後來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他。

生:吳王不顧大臣的反對要去攻打楚國,後來一位少年讓他打消了攻打的念頭。

師:雙“瘦”了一大圈,還能再“瘦”一點嗎?

生:(無語)

師:想一想,吳王和少年,主要又寫誰?

生:主要寫少年。

師:為什麼?

生:因為課文題目是“螳螂捕蟬”,而吳王取消攻打楚國的念頭,也是因為少年講了“螳螂捕蟬”的故事,所以說主要寫少年。

師:有道理。還有別的理由嗎?

生:因為從課文的第二節開始,一起到最後,課文裡都寫了少年的`事,寫少年最多。

師:會看書。從字數上也能看出來,有道理。那誰能用一句話來概括?

生: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很好。你說?(指一生)

生:一位少年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好的。你說?

生:一少年智勸吳王,吳王決定不再攻打楚國。

師:智勸!這個詞用得好!一篇600字的課文,同學們一句話就把它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來了。這就叫把書讀薄。這一點,對於我們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下面,我還要讓大家把書讀厚。既然課文主要寫的是少年,那我們就仔仔細細地讀一讀,看課文是怎樣描寫他的,你認為這位少年是一位什麼樣的人,並說出理由來。這一遍我建議大家默讀,邊讀邊劃一劃,思考一下。

生:(默讀課文,圈劃批註。)

師:誰先來讀一讀?先讀一讀你找到的句子,再說一說少年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然後說說理由。

生:讀“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下了死命令,怎麼辦呢?”我覺得少年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因為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許別人來勸阻,他還要去勸說,說明他真有勇氣。

生:我想補充一下,我覺得從這裡還能看出少年非常關心國家大事,如果不為自己的國家著想,他就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勸說吳王了。

師:說得好!一個是為國分憂!一個是勇氣可嘉!

生:(讀)“第二天清晨,他拿著一隻彈弓,在王宮花園裡轉來轉去。露水沾溼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從這裡能看出,少年勸阻吳王的決心已下,說明他很有勇氣。因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溼了,一連轉了三個早晨,還在等待吳王的到來,可見他的決心確實很大。

生:露水打溼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說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轉就是三個早晨,說明他有足夠的耐心;而且他還毫不介意,說明他一心只想勸阻吳王,其他的什麼都沒放在心上。(掌聲響起。)

師:你有理有據,連用三個“說明”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有雄辯家的魅力!

師:還有別的看法嗎?

生:我覺得這位少年拿著彈弓在花園裡轉,並不是來打鳥,真正的意圖是要勸說吳王。這說明他已經想好了勸說吳王辦法,他已經胸有成竹了。

師:前面說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誰敢來勸阻他,他就處死誰。所以少年就沒有直接去勸,因為這樣就像飛蛾撲向火堆一樣,不但勸不成,還要丟掉自己的腦袋。那你覺得這位少年怎麼樣?

生:這位少年很聰明。

生:他很愛動腦子。

生:他很有智慧,非常巧妙。

師:前面已有同學說這叫什麼勸?

生:智勸。

師:對!還可以怎麼說?

生:妙勸。

生:巧勸。

師:能用四個字說嗎?

生:拐彎抹角的勸。

生:旁敲側擊地勸。

師:從少年的勇敢和智勸,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足智多謀的人。

生:有勇有謀的人。

生:有膽有識的人。

生:膽識過人的人。

生:機智勇敢的人。

師:所有這些詞語用在少年的身上都很恰當。那麼比較而言,大臣們的規勸是一種怎樣的勸呢?快速讀讀前面的內容,誰來說一說?

生:大臣們的勸是直接勸。

師:去掉一個字!

生:直勸!

師:改得好!還可以說成是----

生:正勸!

師:像足球射門一樣,踢得太正了就容易被撲到。

生:還可說成是“笨勸”。

師:相對於少年的“智勸”,大臣們的勸就是“笨”勸了,也可以這麼說。好了。我們回到前面的大問題,接著交流。

生:(讀)“少年回答說:‘稟報大王,我在打鳥。’”

師:停!“大王”讀“dài

wang”,讀!再讀!古時候一些諸侯王或是山寨的首領就叫“大王”。而“大王”(dà

wáng)的意思就不一樣了,一般指在某一個行業、某一個領域裡的最有成就的人。比如說鋼鐵大王、造紙大王等。好,接著讀。

生:(讀)“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麼事啊?’”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是足智多謀。他表面上說是打鳥,好像很悠閒的樣子,我覺得這是他故意不讓吳王發現他的用意,因為前面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不允許別人來勸他。

師:這叫“不露聲色”,沉住氣!

生:我覺得他很有計謀,很有方法。他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說“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樣,就把吳王給吸引過來了。因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聽,吳王當然不會例外的。(掌聲)

師:故意賣個關子,把吳王的好奇心給吊起來。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確實高明!這段對話,你們覺得應該怎麼讀?

生:要不慌不忙地讀。

生:要很沉住氣地讀。

生:要不緊不慢地讀。

師:就按自己的體會,好好說說這段話。

生:(自由練讀。)

師:我們請三位同學合作,把這段話表演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師分配角色,一人讀吳王的話,一人讀少年的話,一人旁白。)

師:不看書,能表演出來嗎?誰願意自告奮勇當吳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