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麻雀》的教學構想

來源:果殼範文吧 2.08W

國小語文教材所選課文都是文質兼美,情文並茂的好文章。教學中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適時挖拙文眼,給學生提供動腦動口的機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課文《麻雀》的教學構想

《麻雀》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第八冊中的一篇課文,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表達對同情、對大自然熱愛的一篇文學作品中的片斷:老麻雀奮不顧身掩護小麻雀,勇敢地和寵然大物獵狗搏鬥。教學中我充分調動學生情感,利用教師引導和學生質疑,實施創新教育。

一、調動情感,激發創新

要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應調動學生的一切情感,幫助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獲得感知,促進思維。運用課文中的事例,與學生的心靈感覺產生共鳴。最大限度地開啟他們的心智。在分析理解課文的環節中,我引導學生通過找重點詞句:老麻雀的動作、神態,體會老麻雀拼死保護小麻雀這份深深的母愛。學生明白了老麻雀雖然發出“絕望的尖叫”,自認為無生還的希望,但還是“從樹上飛了下來,像石頭似的落在獵狗的面前”,為了拯救幼小的孩子,縱然面對的是“龐然大物”,雖然明白自己是不堪一擊,但還是準備作殊死的搏鬥。

此境此情,學生被老麻雀的母愛所感動,為母親不顧一切救孩子的精神所感染,紛紛替麻雀母子們的性命擔擾,想方設法為他們找生路:有的說,老麻雀用爪子抱住小麻雀飛上樹;有的說麻雀爪子無力用嘴叼著孩子飛到巢裡;有的說,小麻雀重了,老麻雀叼不動它,小麻雀用嘴啄著老麻雀,與老麻雀互相抱著飛到安全的地方;更有人說,麻雀媽媽趕快叫麻雀爸爸與她一同救自己的孩子……

雖然,他們不甚明白,飛行者所能承載的重量是有限的,更不知道麻雀是單親家庭成長的孩子,但老師一句:“麻雀為什麼不這樣做呢?”又把學生引進解決問題的深層探索之中,引進浩瀚的課外讀中,讓他們從中找到根據,從而實現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中領略成功的喜悅。

二、師生質疑,激發創新

鼓勵學生質疑、探究、解疑,喚起學生的創新潛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進取心,思維的不斷髮展。出乎意料,在學了文章的結尾後,同學們似乎應該高興了,滿足了。因為“我”喚回了獵狗麻雀母子得救了。但學生的思維卻未就此打住,質疑中,又有人提出:“我”既然被這種“深深的母愛振撼了”,但為什麼不把好事做到底,把小麻雀送回巢裡,防止還有下一隻獵狗和其它的“龐然大物”呢?又在他們中間投下一粒創新的石子。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又一次變成“群言堂”。插嘴式的發言中說的最好的是:“我”不希望再有此類情況發生,徹底解決的辦法是小麻雀早日擁有一雙傲翔的翅膀,早日會飛翔。在經歷了生與死的較量,小麻雀一定會暗下決心,從早苦練,從現在就開始學本領。正所謂:“梅花香自苦寒來”。

三、延伸母愛,激發創新

這篇課文從屠格涅夫的散文詩《麻雀》譯寫過來,它要歌頌一種偉大的力量——母愛。母愛又是“愛”這一主題中著重渲染的。在分析完課文內容後,同學已被課文所歌頌的母愛深深打動,我因勢利導:你們能談你在實踐中觀察或體會到的母愛嗎?有的學生談到奶奶如何叼念遠行中的.爸爸,媽媽如何為“我”而操勞,初生的烏鴉全靠媽媽嘴對嘴地餵養,袋鼠媽媽胸前的育兒袋是為了使自己的孩子生活的舒適,安全……當我請一位同學作總結發言時,一位同學這樣深情地講述:無論是人或動物,作為媽媽,它們擁有同樣無私的母愛。他深情地講述:一隻失去幼子,肚腹空空在雪地搜尋的狼發現一個活著的嬰孩,怎樣欣喜若狂,並用乳汁撫養長大成狼孩的故事。我適時倡議:作為母親,人和動物都有無私的母受,讓我們共同熱愛“母親”,讓所有的“母親”都能和平共處在同一片藍天下。

總之,我們在教學中要多設定創新思考的懸念,讓學生在創新教學活動中達到以下效果,一、喜愛這門學科,對它感興趣;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三、養成全面、發展地看待事物的習慣;四是讓學生越學越聰明,越學越有靈氣。推動創新教育的深入開展,使創新實現塑造一代人,一個民族靈魂的巨大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