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之美》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1.71W
《淡之美》評課稿1

《淡之美》這篇課文是職高語文人教版基礎模組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第二單元的主題是“生命真諦”,編寫意圖是引導學生感悟生命本真,用“揣摩與品味”的方法閱讀單元,辨析理解文章語言含義。《中職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對文章整體感知和領會,理解重要詞語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義和作用。老師把本課目標定為:1.感悟文中不同方面的“淡之美”瞭解作者其人和為人處世。2.掌握本文從具體到抽象逐層深入分析的特點3.領悟“淡之美”的哲理, 幫助學生提升為人處世的平和心態。使學生通過欣賞文學作品,初步領悟作品內涵,揣摩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在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都有所領悟。

《淡之美》評課稿

《淡之美》是一篇經典的說理散文,文章從女性美入題,直觀自然,將淡美呈現在讀者面前,爾後又層層深入,將生活中的淡美拓展延伸至人生的淡美境界,直至充滿哲學智慧的禪。老師圍繞“淡之美”提出了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四個問題:淡之美,有哪些?

淡之美,怎麼美?淡之美,有何意?淡之美,有所悟。由淺入深地解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這讓學生在層進的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得到最大的啟悟:原來,淡也是一種生存方式,淡是另一種方式的積極進取。面對情感,順其自然,無膩無隙。面對名利,淡然處之。這堂課老師不僅讓學生領會了各層“淡之美”的特點,理解人生淡美境界的內涵,還培養了學生平和待人、淡然待事的心態。

另外,《莊子釣於濮水》的激情匯入,切合教學內容和文字中心主旨。課堂最後的“淡之美,有所悟”環節,引入了“禪宗六祖慧能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故事。首尾形成照應,又點明瞭文章的主旨。

《淡之美》評課稿2

聽了xx老師的《淡之美》這一節課,非常受益,很受啟發,也從中看出了執教者深厚的學養和紮實的基本功。這一節課有自己突出的一些亮點,我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點評。

(一)從教學目標分析

本課的能力目標定為: 文中富含哲理的語句,品味作者恬淡優美的語言風格,並嘗試仿寫。《淡之美》是一篇經典的說理,從女性美入題,直觀自然,將淡美呈現在讀者面前,爾後又層層深入,將生活中的淡美拓展延伸至人生的淡美境界,直至充滿哲學智慧的禪。因此,本課的知識目標為:把握結構,掌握對比手法的運用了具體到抽象逐層深入分析的點。情感目標為:領會各層的特點,理生淡美境界的內涵,培養學生平和待人、淡然待事的心態。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平和待人、淡然待事的心態,看待功名利祿。定位非常準確。

(二)從問題看

一節課問題設計得如何,一定程度上關乎學生能否學有所獲。從這一節課不難觀出,執教者在問題設計上都非常用心思,做到了植根文字,深挖開去,又兼顧學生的認知特點,遷移拓展,有深度且環環相扣。如精讀文字部分,“至美”——“至”有“極、最”之意,“至美”二字足見作者對的推崇備至。有何魅力如此吸引作者?

1、2-13自然段,作者分別從人、自然、藝術、飲食四個層面分析了請選擇一個方面進行品讀,說說的特點。要求結合具體的語句進行品析。

(三)從教學程式上分析

教學思路設計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符合學生實際;教學思路的設計有一定的獨創性,超凡脫俗給學生以新鮮的感受;教學思路的層次,脈絡清晰教學思路設計清晰,通過不同活動達到對詞彙、背景知識的認知以及個人觀點的表達;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思路實際運作有效果。課堂結構安排合理,由淺入深,符合任職規律。結構嚴謹、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時間分配合理。

(四)從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在教學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將獲取的新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中,真正懂得將本學科的知識與其它相關的學科的知識聯絡起來,並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到英語學科中去,解決相關問題,加深了學生對於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生掌握和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從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上看,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知識空間,為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教師傳授知識、學生學好用好知識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

《淡之美》評課稿3

辭書上對於“課堂”有這樣的界定:課堂是教學活動存在的場所。但是,這些“教學活動”是單純以功利性的應考為取向,還是以促進學生生命的長遠發展為取向?在我看來,這應當是區分孰為真正的“優質教學”,孰為浮躁的“功利教學”的分界點。在這種意義上,這堂《淡之美》當之無愧是一次真正的“優質教學”。

首先,在這堂課上,我看到了教師很好地引導學生,對文字進行了一次深入的感受性閱讀。可以毫不客氣地說,現在充斥語文課堂的多是“假閱讀”。教師往往注重的是段落的劃分、主旨的歸納、藝術手法的總結等。這是一種典型的只注重結論,而不關注過程的教學方式。而這種教學方式勢必會導致學生對作者及文字,缺少真正的情感認同和心靈共鳴。如此一來,還何談語文教學的'情感目標、德育目標?我認為真正的閱讀,應當是讓學生自主地走進文字結構中去,憑著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文字的豐富內涵進行多角度領會。在這堂課上,教師緊緊圍繞“淡”這一中心,設定問題,引導學生。

其次,在這堂課中,教師在關鍵處抓住了契機,對學生進行適時的追問,使語文課堂出現了理性交鋒、智慧啟迪的好現象。傳統語文課堂上,思維含量低的提問俯拾皆是。在學生對老師的問題給出“對、是、好”的迴應時,從表象上看,教師所提的問題似乎已經得到了解決。但事實上,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得到任何實際的提升。所以,在處理學生的回答時,語文教師應當趁熱打鐵,再追一問或幾問,輕巧地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深層次的空間,有力地鍛鍊他知識的遷移能力和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 “知人論世”這是讀者領悟文章內涵的一個普遍性規律。在這裡,這位老師在學生答案的基礎上稍加引導,使學生自然而深刻地領會到“知人論世”的妙處,使他們明白任何文學作品都是作者主觀思維的產物,它其中必然包含作者思想的活性因子。

優質的語文課堂必然會讓學生在思維和情感兩方面皆有收穫。而感受性閱讀與啟發性追問,正是讓語文教學擺脫膚淺,走向深刻的好方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