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風》的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7W

語文界各位同仁:

《君子之風》的評課稿

下午好!“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能和各位一同交流語文教學的問題,覺得分外快樂和榮幸。

我想就曾鬱梅老師的《君子之風》一課,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我認為曾老師這堂課從表現和內容上來講大約可以化用《論語》中的話來概括:“循循善誘,問一而得三”,“斐然成章,知其所以裁”。

一、循循善誘,問一而得三

顏淵曾讚歎道: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曾老師課堂上也體現了這種引導藝術

  1.探究,給學生提供思考角度

課堂開始不久,曾老師便要求學生“請從君子的三種形象‘仁者’‘智者’‘勇者’中任選一種形象,並結合具體的章節談談自己的理解。曾老師讓學生通過誦讀課文,走近文字;通過自主篩選,明確探究物件;通過相互交流,分享思考收穫。最後形於文,成於言,展開師生對話;同時也是和孔子及門人展開對話。這篇內容豐富、內涵博大精深,學生學習時往往“不得其門而入”,於是難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給學生一個思考的方向,讓學生知道從哪裡入手是教學中首先要做的,曾老師將孔子的“君子觀”舉重若輕地化為了君子的“三達德”,這三者可謂思考的三個維度,撐起了學生思考的一片天地,所謂“學生要唱戲,還需教師先搭臺”。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裡都得到了彰顯。

  2.啟發,以此拓寬思考的廣度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課堂教學講究點撥的時機;但在學生遇到較難問題時,恰當的啟發往往能幫助學生走出困境,完成思考。

比如,曾老師和學生一起探究“仁者不憂”時,抓住了“回也不改其樂”和“樂亦在其中”兩句中的“其”,讓學生加以理解,學生原先以為顏回是為匱乏的物質條件、貧窮的生活而感到快樂,但細究“其”字,會發現“回也不改其樂”的“其”不是指代上文的內容,而是指“自己”。這時,學生便意識到原來顏回是不因為簡陋的物質條件而改變自己的快樂,而非為貧窮的生活本身而樂。這種啟發,指出了學生忽視的重點,幫助學生全面深刻地把握住文意。

還比如,曾老師在幫助學生理解“仁者不憂”時,讓學生通過聯想“仁者樂水”中的“水”的特點,來掌握“仁者”的特點,水是流動的,因此仁者處理事情也應是靈動的;水是一往無前地向前奔流的,因此仁者是堅定不移的;水是清澈的,仁者相應地應該是清醒的。作了這樣生動的聯絡,學生便會形象地理解仁者的特點。運用聯想啟發學生,可以將抽象化為具象,進而讓學生思考得更廣。

  3.追問,挖掘思考的深度

追問指有針對性和指向性的有助於使思考深入的提問,不是“還有補充嗎”、“還有其他理解嗎”的泛泛而問。

比如,曾老師和學生共同探究完君子作為“仁者”的一面時,曾老師追問道:孔子是否排斥了一切的富貴?一經追問,學生的`思考便深入了。其實孔子排斥的是不合道義的富貴,而非一切富貴。曾老師恰當地引用了孔子自己說過的話“富貴而可求,雖為執鞭之士,吾亦為之”來佐證這個觀點,如此,學生便貼近了孔子的原意,進而還原了孔子的形象。

還比如,在探究“知者不惑”時,曾老師的追問也發揮了同樣的作用,為了讓學生對4.16章“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有一個深入理解,曾老師追問了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那麼小人是否也是“不惑”的呢?對這個問題的解決是理解“知者”何以“不惑”的關鍵,“不惑”不是說智者沒有碰到迷惑的問題,而是說當智者碰到迷惑時,懂得取捨,故而不惑。

引導,讓學生思考上了一個臺階,完成了教學任務。

二、斐然成章,知其所以裁

好的教學表現來自於對教學內容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處理。

這本教材中所有課文都是取《論語》中主題相近的章節拼湊而成的,《教學指導意見》說《論語》的學習有三個維度——文字、、文化,又認為這裡的“”只能算是“古代格式的萌芽”,而建議把教學重點放在文字、文化上。於是我們的教學往往也呈現出“散亂無章”的態勢。曾老師的可貴處在於,將這缺少緊密聯絡的14章連綴成文,線穿珠連,理出了一條清晰的思路,重構了,賦予它“”的意義。

曾老師將本文作了這樣的內容梳理:開首兩章闡述了“君子”的內涵——質和文,道、德、仁、義(義以為質)四者為質,藝(遊於藝)、禮、孫、信四者乃文。中間十章展現了“君子”的三種形象、三個側面——仁者、智者、勇者,也可以簡說成君子“三達德”,當然,這三者是互相滲透,互相交錯的。曾老師在小結時做的這番梳理,體現了她對教學內容的深刻理解。最後兩章講了“質”與“文”的關係,裡德為質,外表為文,文質兼備、表裡如一方為君子。——這是一次艱難而了不起的創造,可謂“斐然成章”了。

有了這樣的整體理解,對教材進行獨到處理便有了張本。曾老師從本文找出了一句能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話: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並將對這三者的探究作為教學的重點環節,花了將近30分鐘的時間。這樣,曾老師帶領學生完成了對孔子“君子觀”的理解。——可謂“知其所以裁”也。

如果把教學表現當作“文”,那麼教學內容大概可以是“質”了,課堂教學如做君子一樣,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曾老師的課可謂文質兼美。

三、白璧微瑕

如果一定要說瑕疵的話,我認為曾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若能在文字上再落實一點,如實詞的積累,“恥惡衣惡食”中的“恥”,這裡有重要的活用現象,應稍加提及;除字面義,還有文字的延伸義,如“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如果能抓住“浮雲”的特點讓學生加以聯想的話,學生便可以形象地理解這裡的內涵。還有這堂課,書聲琅琅,感覺很好,但是遺憾的是少了個別學生表現性的朗讀,尤其是集中寫“仁者不憂”的三章,可以通過有感情地誦讀,感受到孔子及弟子的君子形象。最後這堂課還留給我一個思考,為什麼在老師的循循善誘、學生的到位回答之後,最後仍會有學生提出對質和文關係的疑惑?

以上是我的淺見,非常願意接受曾老師和在座的各位老師的指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