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悟地理案例教學的精髓

來源:果殼範文吧 6.58K

一、地理案例教學存在的誤區

領悟地理案例教學的精髓

1.教學案例的選擇與編寫不恰當

隨意選編不切合教學目標的案例,學生從中受到的啟發又少,那就違背了案例教學的初衷;選編的案例不注意時效性,那就不符合地理事物發展變化的特點,也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選擇難易適度的案例,就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案例過於簡單會減少學生的思考量,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案例的難度過大會加大學生解讀案例內容的負擔,絕大多數學生會覺得無從下手,那麼分析討論便無法正常進行,更提不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導致整個教學活動的失敗。

2.案例教學演變為教師“教案例”、學生“背案例”

由於對案例教學的實質認識不到位或過分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性,不少教師誤把案例素材當作知識體系來教,忽略了知識和方法的遷移,從而陷入教師“教案例”、學生“背案例”的誤區。例如,人教版必修三的“荒漠化的防治”一節,對應的課程標準是“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生的原因,瞭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荒漠化是區域環境問題的一種,教材以“荒漠化問題”為例對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發生原因、危害、防治進行分析和研究。我國西北地區是荒漠化問題的典型代表,是荒漠化具體的典型代表。教材中的第一部分“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如果處理成我國西北的區域自然地理教學,上課過分強調我國年降水量的分佈規律、乾溼地區的劃分、乾旱產生的原因,這就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教案例”。而根據課標,有關上述區域自然地理特徵的分析,只是為分析荒漠化問題產生的原因服務的。

3.教師不自覺地陷入角色誤區

或者放任自流,扮演“旁觀者”,任學生自己去討論、爭論;或者越俎代庖,擔當“演說員”的角色,從頭到尾只顧自己發表見解,不注意調動學生討論發言的積極性;或者充當“仲裁員”,對學生之間的爭論橫斷是非;或是擔當“評論員”,對學生的發言評頭論足。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有損於案例教學的效果,甚至直接導致案例教學的失敗:放任自流,由於缺乏必要的有效引導,整個課堂成為“一盤散沙”;越俎代庖,學生成了純粹的觀眾,不利於調動學生的思維;評頭論足、橫斷是非,容易損傷學生的積極性。

通過不斷學習,筆者認為案例教學的精髓就是:它實質上就是一種自主探究性學習,它以精選的能說明地理原理的地理案例為教學材料,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以教師的有效組織為特徵,從而引導學生在對案例的探究過程中獲得地理知識和能力。

二、在實施地理案例教學中所做的探索

1.精選案例,運用案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變封閉式教學為開放式教學

案例教學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案例材料的選取,它是實施地理案例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案例不是學習的終極目標,而是用於提示地理原理和規律、啟迪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能力的載體,因此,教師只有建立在對案例作用和地位準確認識的基礎上,充分研究教材和學生,廣泛關注社會實踐,才能選編出最適合特定學生、特定內容的案例。

(1)引用教材中的案例並對其進行整合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呈現多樣化格局,不同的教材可以採用不同的案例來分析相同的知識點。且教材中的案例大多是精選的經典案例,與所學內容緊密相連,對理解教材內容,培養運用知識的能力非常重要,有著顯著的'地理意義和教學價值。因此,一般情況下,教師應首選教材案例。

學習“工業區位的選擇”時,筆者利用了人教版教材中的案例“鞍鋼和寶鋼的區位選擇”,採用“問題啟發式”的教學方式,逐步培養學生的區位分析能力。設計問題如下:①你知道鞍鋼所需的煤、鐵礦石主要來自哪些地區?②遼寧省本是一個產煤大省,為什麼鞍鋼還要從外省大量運入煤炭?③你能分析出鞍鋼的區位因素嗎?該基地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是什麼?今後的發展方向是什麼?④上海市本身並沒有煤和鐵礦石資源,為什麼還要建立一個大型的鋼鐵基地?試闡述你的理由。⑤從環境、資源、水源角度考慮,上海寶鋼為什麼佈局在城市的北部且瀕臨長江?⑥試從市場、資源這兩個因素考慮,你認為寶鋼今後的發展方向是什麼?

(2)關注學生生活,儘量選取學生熟悉的案例

教材中的案例雖然經典,但有時學生對教材案例背景比較生疏,區域地理知識薄弱,如果在課堂上花大量時間進行學習,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又沖淡了其對方法和原理的學習,影響案例教學的有效實施。因此,教師必須考慮學生的生活地域、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等特點,儘可能地選擇學生熟悉的案例。從這些案例出發,先闡明原理,再利用教材案例加以印證,從而學生駕輕就熟,從已知推出未知,從現象發現本質。“工業地域的形成”一課,教材提供案例“珠江三角洲音響生產的工業集聚”,對於青島的學生來說,起點較高。為此,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首先補充了兩個青島的案例。“案例1: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案例2:十五年築巢引鳳——開發區形成名牌企業群體”。(案例1、案例2材料略)通過案例1讓學生探究工業聯絡和工業集聚,運用案例2引導學生分析工業分散和工業地域的聯絡,進而比較工業聯絡、工業集聚和工業地域三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絡。在對兩個本土案例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再來研究教材案例“珠三角音響集聚”可謂是水到渠成。而且從學生身邊選取案例,起點低、學生興趣濃。學生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發揮潛能,提高對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

2.研讀課標,注重知識和方法的遷移,實現由“教案例”向“用案例教”的轉變

“教案例”,就是忠實傳授案例內容的教學行為。最大的特點是對案例內容做細緻的梳理,到位的傳授,“以本為本”“以案為案”。

“用案例教”,則是依據課標,將案例作為學習素材,實現三維發展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案例是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而藉助的載體或者切入點,案例本身並不是教學的重點,並不要求學生全部掌握,而是通過案例悟出隱含在其中的地理基本原理,體現“問題解決”特色。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實施者,對課標和教材內容的理解直接影響著案例教學的質量甚至成敗。深入鑽研和領悟課標,是進行案例教學、避免“教案例”的前提。如,前面提到的“荒漠化的防治”一節,只要準確把握課標,我們就可以確定教學的重點和核心不是西北地區的荒漠化問題,更不是西北區域地理的教學,而是通過分析典型案例型別,以“荒漠化問題”為例對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發生原因、危害、防治進行分析和研究才是重點。

注重知識和方法的遷移是案例教學成功的關鍵。“傳統工業區”的典型案例是德國魯爾區,教學中一般通過分析其區位優勢、衰落原因來探究綜合整治的措施。但學生學習的重點是從案例中抽取傳統工業區發展的一般規律,從資源利用、產業結構調整、環境保護等方面,探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可採取的主要對策。因此,知識和方法的遷移是“傳統工業區”教學成敗的關鍵。

在案例教學中,運用拓展案例是實現知識遷移的有效手段。如,前文所述的“荒漠化的防治”一節,兩個拓展案例就可以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同樣都是荒漠化問題,儘管社會背景不同,但相似的自然環境和人為因素,這是荒漠化問題內部不同地域之間的知識遷移。在複習課上還應該增加其他生態環境問題的拓展案例,如,森林破壞、草原退化、溼地萎縮、生物多樣性銳減、土壤侵蝕,以促進不同型別生態環境問題間的知識遷移。

3.教師當好“三導”角色,有效組織案例教學

教師在整個案例討論過程中要善於當“三導”角色——導航、導遊、導演。既要善於傾聽學生髮言,又要適時誘導學生,或給予提示、發問,或故設疑團,或充當爭論反角,使案例討論的發言始終圍繞題目中心順利進行,不發生偏題或跑題,同時也使討論中的爭論能深入開展下去,以促進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和對知識理解的深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