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上冊《山中訪友》教學實錄

來源:果殼範文吧 2.05W

開學一個多月了,新教材也上了十幾篇,可學生一下子還適應不了國中學習生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也對“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如何教沒譜。

六年級語文上冊《山中訪友》教學實錄

十月十九那天語文早讀,我遲了幾分鐘進教室,心裡有些謙意。我環視了整個教室,只見同學們四人一組圍坐著,正在預習《山中訪友》。有些人在讀課文,很多人拿出《詞典》之類的工具書,查詢著“讀一讀、寫一寫”中詞語的解釋。我巡視著,說道:“咱們每個同學查一個詞,這樣一次就可以查出四個來”。有同學說:“老師,‘幽徑’這個詞查不出來。”“《詞典》中沒有這個詞的解釋嗎?”我問。“是。”大家說。“那就這樣,我們分別來查‘幽’和‘徑’的意思,再把它們的意思組合起來。”我回答道。“‘幽’是什麼意思?”“幽靜。”“‘徑’是什麼意思?”“小路。”“那合起來的意思呢?”“幽靜的小路。”大家大聲答道。“老師,‘逝川’也查不出來。”又有同學問道。我走上講臺,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了“詞素”、“最小單位”幾個字。“詞語是由詞素構成的,詞素在形式上就是一個字。我們只要把‘逝’和‘川’的意思組合起來,就可以解釋‘逝川’這個詞。”“‘逝’是‘過去’。”有人說。“‘川’是‘河流’。”又有人說。“合起來的意思是?”“流走的河水。”大家答道。還有同學提問“犬吠”、“波光明滅”兩個詞,我們也用同樣的方法得到了解釋。大家在課本的空白處記上了這些詞語的意思。

第三節該上語文課了,我抱著一疊書本,進了教室才發現忘了帶一本重要的書,趕緊讓科代表去辦公室拿。接著開始說:“今天,我們學習十三課,《山中訪友》,作者是——”“——李漢榮。”我板書上作者之名。“對作者的情況,課下注釋和《學案》中並沒有過多的介紹。可我以前給大家提到過,他是我們漢中人,《漢中日報》《漢水》副刊的文學編輯。他是當代文學新秀,寫過很多散文和詩歌,我手頭就有他的詩集《駛向星空》。”“報告!”科代表來得非常及時。我接過她拿來的書,介紹說:“這就是李漢榮的《駛向星空》。”我發現大家關注著紅色封面的這本書,日光中帶著些渴望,就給大家讀了“前言”和“後記”的幾段話。又介紹了詩的目錄。“我給大家朗讀一下《在水邊》這首詩的第一節和第二節……”教室裡很安靜,我有些後悔,沒給大家帶一些報紙,《漢水》副刊中肯定有李漢榮的新作。“如果你們對這本書感興趣,下課後,可以來借。”分頁標題#e#

“好!下來我們先檢查一下預習情況。”提問了“幽徑”、“逝川”、“犬吠”、“波光明滅”這幾個詞的意思,大家答得很正確。我很高興。“大家肯定都預習了課文,現在我們再自讀一遍,讀後說說有什麼感受。”大家讀得很用心。我這才把標題板書上。許多小手接二連三地舉起。可這在以前卻是不多見的。有人說:“課文中運用了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又有人說:“我覺得作者把大自然寫得非常美。”……

我接下來問:“那作者在山中都拜訪了哪些朋友?”許多同學還沒等小組討論便急忙高舉著手。我看著這活躍情形,笑著說:“四人小組還是先討論交流一下。”這下課堂就熱鬧了。“作者拜訪的第一個朋友是‘古橋’。”第一個同學答道。“‘樹林’是作者拜訪的第二個朋友。”“還有‘山泉’、‘溪流’、‘白雲’、‘瀑布’、‘懸崖’、‘雲雀’……”李飛同學一下子說了這麼多。我看到還有一些同學想發言,就對他說:“你把發言的機會讓給其他同學,好嗎?”就示意他坐下。其他同學繼續回答著。

我又問道:“作者是怎樣描述這些朋友的?”四人小組在研討著這個問題。我巡視著,提示大家找出關鍵語句。“現在我們就這樣圍坐著,把找出來的關鍵語句勾劃出來。”“古橋——德高望重。”“樹林——知己。”“山泉——姐姐——照出渾濁。”“溪溪——妹妹——唱和。”……大家七嘴八舌地回答著,我連忙在黑板上書寫著。“小花——插上我的頭髮。”答到這裡,大家笑了。“把花插在頭上,說明了什麼?”我馬上問,“說明了作者愛美。”“‘歸鳥’、‘月色’說明了什麼?”“說明時間已是傍晚了。”“那我們再讀一下開頭,看看有沒有表時間的詞?”“有。‘清晨’。”“噢,作者寫了從早到晚一整天所發現的美景。”

“現在我們這樣,全班分兩個大組齊讀。以前男生齊讀得聲音洪亮,女生齊讀得清晰整齊。這次我們綜合男生女生齊讀的優點,一、三組同學讀題目、作者、第一段,二、四組同學讀第二段,兩個大組交替著讀課文。”看得出來,大家讀得很動情。我一邊聽大家朗讀,一邊在黑板上書寫上我感到精彩的.句子:

走出門,就與含著露水和梔子花氣息的好風撞個滿懷。

德高望重的老橋,你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分頁標題#e#

走進這片樹林,每一株樹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著青翠的手勢。

用手捧起螞蟻,好不動情……

順便還帶回一路月色……

大家朗讀得很投入,我感到他們沉浸在作者描繪的詩情畫意中。望著大家陶醉的神情,我說:“好!那我們再把課文的導語齊讀一遍。”“……看看那充滿詩意的畫面。”大家讀著。“作者是一位詩人,他把山中景物寫得很美,寫得充滿詩情——”“——畫意。”我提筆在黑板上寫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之後,我佈置了抄寫詞語和摘抄優美語句兩道練習。下了課,前排的幾個同學捷足先登,“搶”走了《駛向星空》。

第一課時,就這樣

結束了。我心裡有一些滿意。走在路上,我品味著“與……好風撞個滿懷”中的“撞”,這個字把無形的風寫得有形可感,用得新穎別緻……

第二天的第一節課,該上《山中訪友》第二課時了。

在朗讀完課文後,我問道:“作者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到山中拜訪朋友的?”大家交頭接耳地討論著,很快找到了第一、二段,迫不及待地搶答道:“‘心裡的感覺好清爽’、‘帶著滿懷的好心情’。”我提示大家勾劃這兩句。“作者為什麼把看這些景物說成是拜訪老朋友?”我問道。“因為作者熱愛大自然。”大家高聲答道。看得出來,他們因為體味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顯得得意非凡。

“好!我們再來研究一下本文中有哪些詞、哪些句子寫得好,好在什麼地方?”四人小組很快圍坐起來,激烈而又興奮地討論交流著。我在教室的過道中走著,看著他們熱情洋溢的探討。這樣的場面令我精神為之一振。開學以來,每次討論問題,許多同學都很茫然,不知是有些內向,還是未適應新的學習。我有點找著了教授新教材的感覺。“你們在討論嗎?”我看到一個小組的同學好象沒有交流。“我們在說呢。”一個同學答道。“那把你想的給大家說說,好嗎?你懂了,其他的三個同學也懂了。”我對他說道。我又來到第四組頭兩排,見周英一個人在課本上記著什麼,就說:“周英,轉過來吧!把你的看法給大家講講,你理解了,也幫助了大家。”

真不忍心讓大家停止討論,真希望每節課同學們都能像這樣主動學習。“好!現在我們全班交流一下每個小組的討論情況。”李飛和陳紅率先舉起手。“我覺得‘德高望重’這個詞用得好。好在寫出了橋的古老和它對人們的貢獻。”李飛大聲說。“好!大家掌聲鼓勵一下。”我覺得‘用手捧起幾隻螞蟻”這句寫得好。它寫出了對小生命的尊敬,也告訴我們要愛護動物,保護好環境。”陳紅的發言也贏得了大家的掌聲。“其他同學也來說說。”我鼓動道。李飛和陳紅又舉起了手,我就說:“李飛和陳紅髮言非常踴躍,我們用掌聲鼓勵一下。”受到鼓舞的同學們躍躍欲試,紛紛舉起了手。“我覺得‘打著青翠的手勢’寫得好,因為‘青翠’寫出了樹木‘綠’的特點。”“還有‘明鏡’‘照出我的渾濁’,寫出了‘山泉’清澈的特點。”我趕緊接上說:“對!大家發現了,作者寫景時,抓住了景物特點。”後幾排的同學急不可待,乾脆站起身來爭著發言。“‘忽然下起雷陣雨’一句,既表現了雨的嚇人,又為引出‘老柏樹立即撐起了大傘’作了鋪墊。”啊!這個回答簡直出乎了我意料,因為我還沒想到這兩句有這樣的妙處。誰說我們的學生“榆木疙瘩”?誰說我們的學生“缺乏探究精神”?我對這一群稚氣未脫的少年充滿了敬佩,回過神來說:“對,有了前面的‘雷陣雨’,才有了後面的‘大傘’。”掌聲再一次在教室迴盪……分頁標題#e#

可以說,這篇文章,如果我們仔細品味的話,那麼可研究的地方還有很多。課堂時間有限,我們留待課後再交流吧。讓我們再一次有感情地把課文朗讀一遍。要讀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大家高聲應和道。朗朗的讀書聲,引領著我進入到了“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中。

我喜上眉梢。“《山中訪友》這課,我覺得是開學以來,我們上得最成功的一課——”話未說完,同學們情不自禁的鼓起了掌,每個人的臉上都寫著“心滿意足”幾個字。“大家用掌聲對自己的主動學習表示了肯定,也增強了我教好新教材的信心。”我自豪地說,心中更有一些成就感。

用兩個課時,教完了這篇課文,心裡踏實了許多。我在想,如果根據每篇課文的不同特點,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體作用,採用“啟發”“討論”的教學方式,學生一定會學好、用好語文,“課改”一定會成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