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一年級《樹和喜鵲》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3W

3月16日,有幸觀摩王老師的《樹和喜鵲》課堂教學,那種春風化雨般的教學設計、行雲流水般的教學過程、務實質樸的教學風格,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現將聽課感受和大家交流如下。

部編版一年級《樹和喜鵲》評課稿

  一、形散而神不散。

聽王老師的課,如同品味一篇精美的散文,既讓人陶醉,又不會忘記初心。看起來洋洋灑灑,其實僅僅圍繞著具體的目標有序推進。這個“形”,就是王老師對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的藝術化處理;這個“神”,就是體現課堂生命的最核心的東西,就是課程標準,就是課堂教學目標。

用哲學的觀點來分析,王老師在課堂上始終堅持了“形式服從內容”的基本原則,堅持內容在先,形式在後,形式為內容而服務。那麼這個“內容”,就是課程標準,就是課堂教學目標;而“形式”,就是王老師對教學過程的藝術化處理。正因為王老師的課堂,自始至終體現著國小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任務,自始至終落實著識字、寫字的教學重點,充分體現了國小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所以課堂很實在、有底氣、富有生命力、經得起所有人的推敲。

當然,王老師課堂的精妙之處還在於,他沒有因為“神不散”而限制了“形散”。相反,因為有高超的駕馭國小低段課堂的水平,王老師的課堂讓人感覺很隨意、很自然、很輕鬆,具有很強的帶入感,收放自如。課堂上,王老師從課題的“鵲”字入手,既有單字識字教學,也有歸類識字引導;既有多音字的理解組詞,也有筆畫指導上的細緻入微;既有隨文識字的過程,也有識字方法上的遷移;既引導學生“看一看”,又提示學生“辨一辨”。整節課的識字寫字教學,形式靈活多樣,方法簡單有效,值得我們探究和學習的細節很多。

  二、讓學生站在最高處。

反覆品味王老師的《樹和喜鵲》課堂教學,我們就會發現,王老師在設計教學過程、實現教學目標、選用教學方法時,始終讓學生站在最高處,學生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整個教學過程,都是“教”服從於“學”,“教”服務於“學”,因“學”定“教”,絲毫沒有為了展示自己而做出的獨特設計。

讓學生站在最高處,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體現了科學的學生觀。這種科學的學生觀,是對教學規律的深刻認識,也是對生本地位的堅持與維護。“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王老師始終讓學生站在最高處,一切為了學生,所以才能把自己的教“化有形為無形”,把“教”融合在“學”的過程中,以至於讓我們感覺不到教的痕跡,但又驚歎教的精妙。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科學的學生觀,所以王老師的課堂才能顯著地塑造著富有個性的靈魂,才能有效地培養著學生健全的個性。讓學生站在最高處,因為揭示並遵循了教育規律,所以這幾乎是所有教育家的'共識,也應該是王老師課堂之所以精彩的又一個奧祕。

從王老師《樹和喜鵲》一課教學,我們會發現,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至少有9次指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問題,而且都是開放性、個性化的問題,從而有效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維和自主表達。有的老師面對生本課堂要求,常常覺得無法下手。那麼今天,王老師課堂上的9次發現,就非常直觀生動地給大家展示了生本課堂的範例。

  三、廣闊的大語文教學觀。

王老師的課堂視野寬廣,既立足教材,又超越了教材;既忠於文字,又密切聯絡學生實際;既能敏銳捕捉教學資源,又能恰當運用教學資源。在王老師的眼中,隨時隨處都有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他把語文教學帶出了課堂的有限空間,帶進了學生豐富的生活世界。

綜觀教學論的發展歷史,無論是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張的“教育即生活”,還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張的“生活即教育”,都在探索著教育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密切關係,都在擴張著教學內容與教學資源的視野。一代語文名師、著名國小語文教育專家於永正先生就強調說,語文課堂要生活化。竇桂梅老師更加明確地倡導,語文教學要整合閱讀資源和生活資源,密切聯絡兒童的社會生活和情感體驗,實現課堂的整體構建。大家發現,王老師的大語文教學觀,恰好就體現了這些思想。

課堂上,王老師總是從教材出發,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生活,讓學生聯絡生活思考,聯絡生活表達。例如把樹與喜鵲的“孤單”,設身處地地遷移到學生的情感世界;把樹與喜鵲的關係,換位到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周圍親朋好友的關係上,從而讓文字學習根植在學生的生活體驗之中,讓課堂教學建立在學生的生活實際之上,使語文課堂更接地氣,更加具有生活氣息。這既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