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的故事1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5.62K

教學中的故事1

愛因斯坦認為,教育應當使所有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這裡所說的禮物就是學生樂於接受需求的知識,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而在課堂上怎樣讓學生快樂地去學習呢?有些內容學習起來確實有些難度,如果單憑教師直接講解學生不僅聽得枯燥無味,而且難以理解,這樣就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喪失學習數學的信心,如果在課堂上適當的利用背景故事進行教學就不同了。它不僅可以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還能激發學習興趣,建立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最終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合理利用背景故事,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學過程。下面我把自己在數學教學中怎樣合理利用背景故事的過程中作個簡單的闡述。

教學中的故事14篇

一、新知利用故事,激發興趣。

事實證明不願意學習的學生到處都有,不愛聽故事的學生卻很少遇到,將數學知識融入故事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既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能引發學生的感情,如在教學百分數打折這個內容時,我就利用這樣一個故事引入:剛剛今年上五年級了,他很想買一臺電腦,方便在家查詢一些有關學習的資料。爸爸聽了爽快地答應了,要他先到電腦城去問問價,哪家價格合理就在哪家買。他先來到“小精靈”電腦城,營業員告訴他:“本店電腦一律打八折。”剛剛在店裡轉了轉,心裡有底了。他想比較一下哪家便宜,他又來到另一家“小蜜蜂”電腦城,熱情的營業員阿姨說:“本店一律優惠20%”。這下,剛剛一時沒了主意,不知該買哪家的,他回去把有關資訊跟爸爸一說,爸爸聽了笑著說:“兩家的優惠價格相同,如果是同一品牌買哪家的都一樣。剛剛聽了感到很納悶,同學們,你們說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樣的引入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興趣,學生都瞪著求知的眼睛想知道原因。

 二、難點利用故事,促進探索。

資訊科技在教學中有著巨大的優勢,因為它圖文並茂,可以化靜為動,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加深理解知識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媒體計算機的優勢,把難點利用故事化簡,把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淋漓盡致的呈現在學生的眼前。

例如:以前我在教學《7的乘法口決》時有以下一個片斷:

螢幕動畫先後出示白雪公主,七個小矮人。

師:請看螢幕——森林裡,有一位漂亮的公主,是誰呢?她有幾位好朋友,又是誰呢?

生:七個小矮人。

師:數一數,七個小矮人都來了嗎?

隨著學生數數,螢幕出示1至7,再在七個小矮人手拿氣球中出現7、14、21三個數。

師:七個小矮人他們每人手拿一隻氣球,你能看出氣球上的數是怎樣排列的嗎?

生:後一個比前一個多7。

生:第一個數是7,第二個數是7+7,兩個7相加是14,第三個數是21,3個7相加是21。

師:接著往下寫,是哪些數呢?

學生回答28、35、42、49,螢幕中出示各數,我就追問是怎樣想的。

師:我們一起把這一列數讀一讀。

學生讀7、14、21、28、35、42、49。

師:這些數都與幾有關係呢?

生:7。

師:從這一列數中,我們能看出:一個7是多少?2個7呢?“21”是幾個7?幾個7相加得28?……

學生回答後教師組織學生看著螢幕中的數說一說:1個7是7,2個7是14……

師:今天這節課如果我們學習乘法口訣,將學習——

隨著學生回答完成課題板書:7的乘法口訣,

在精練的故事情節中,沒有過多的渲染,有的是一個輕鬆愉快,和諧融洽的學習環境,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擁有快樂的學習心態。

三、練習利用故事,調動情緒。

曾有人說:中國的學生學數學就是做練習,做數學題,外國的學生學數學是參與一項活動,經歷一個過程,獲得一種體驗。不管說法怎樣,都是為了學以致用,練習是數學課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如果教師只是機械的讓學生做題目,那麼練習就失去其本意,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如果將練習融入數學故事中,結合生活實際,不僅可以調動學生情緒,激發學生興趣,而且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如我在教學納稅這個內容時,利用學生身邊的背景故事,:我們班王晨同學父母開了一家傢俱店,每個月的營業額是42000元,如果按4%的稅率繳納營業稅,每月應繳納營業稅多少元?練習完後,我趁熱打鐵讓學生互動,結合自家的情況或你瞭解的資訊編題,讓同學互相解答,這樣,課堂上同學們個個情緒高漲,各種各樣的問題迎刃而解。

實踐證明,在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背景故事,創設情境,不僅能調節學生的.精神狀態,寓教於樂,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教師也能更好地關注孩子們的生活,關心兒童的健康發展。

當然,背景故事應當合理利用,應當找學生真正感興趣的內容,而不是表面的一種熱鬧,要真正做到為教學服務,不能為教學服務,一切花俏都是多餘的。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學習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知識經驗的獲得,個性特點的發展和教學能力的形成,都來自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積極參與,而參與程度卻與學生對數學學習是否感興趣有著密切的聯絡。當前,學生對枯燥無味的數學一般都缺乏興趣,對數學學習難以形成愉悅的體驗。那麼,如何讓學生在學習中積極地動口、動手、動腦,配合教師的教學呢?就成了數學老師當前研究的重要課題。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究和實踐,我發現,在教學中巧妙地使用教學資源,能樹立學生的創造意向,激發學生創造的慾望和創造才幹的發揮,使學生心理實現“想學要學”的質的飛躍,使學習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

教學中的故事2

一、授課前歷史故事的準備

(一)歷史故事的選取應該立足課本,參考教學計劃,滿足學生需要掌握的課本知識點的訴求

歷史教材是學生和老師掌握的第一手資料,任何形式的拓展都應該以課本為基礎,不能脫離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最好緊扣課本重點和難點。例如在講述春秋戰國歷史時可以穿插“尊王攘夷”、“臥薪嚐膽”“秦趙‘長平之戰’”等,運用生動傳神的歷史故事將難點重點剖析清楚,從而利於學生理解,活躍學生思維,提高教學質量。

(二)歷史故事的內容應該積極向上,通俗易懂,生動活潑

國中生正是處於好奇心極強的階段,對新鮮事物有強烈的追求心理,選擇一個內容有趣的歷史故事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情感共鳴。因此,老師應該和學生多交流,瞭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在選擇歷史故事時要基於他們的興趣愛好,這樣也是對學生有教育意義的,能幫助他們快樂成長,傳達一種健康向上的情感。我記得曾講述過司馬遷寫成千古名著《史記》的故事,讓學生感悟司馬遷的這種不畏艱難險阻的精神,並引導他們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三)歷史故事的選用要滿足真實性原則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圖書記載了很多有爭議或負面的歷史故事,對學生知識結構的建造是一個不小的衝擊。為此,需要廣大基層教師對引進課堂的歷史故事的可讀性和真實性進行有效的辨別,儘量選擇歷史依據充實並且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歷史故事。

二、講課中歷史故事的運用

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的應用中要以故事講人物,以人物講事件,以人物和事件來串講歷史,將學生帶入到歷史的時間長河中,經歷一場奇幻的旅程,讓學生置身於歷史環境中去把握歷史時間的過程和前因後果以及其所產生的影響,從歷史學習中獲得知識和樂趣,感悟歷史給我們帶來的厚重感。

(一)鼓勵學生積累、講述和交流歷史故事,活躍課堂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漸漸退出講臺,給學生留更多的發揮空間,讓他們去將自己所瞭解到的歷史故事分享給大家,這樣就從教師掌握主動權過渡到學生自主學習,培養了他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學習歷史的熱情和探求知識的渴望。例如在講關於明清文化的知識點時,我先將我國四大名著中的一些經典故事彙總在一起,然後讓班上的同學一起討論交流,探討四大名著思想內涵的藝術表現形式。同學們經過激烈的討論分析出很多有用的知識點,同時提高了他們的藝術鑑賞能力。

(二)教師在課堂中要扮演好角色,激起學生學習慾望

教師在教學中要掌握好度,除了留給學生空間,教師還要收集有效的歷史素材,訓練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些對學生的知識拓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選擇在課程開始講歷史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進入教學課題,加深印象,便於學生接受。教師也可以選擇在課程的中間穿插歷史故事,在教學過程中,有時會遇到理論性較強、較為抽象的歷史知識,以故事來突破重難點,便於學生消化理解。研究表明,學生在一節課進入10到20分鐘後就會產生注意力分散遊離現象,在這個時候,如果教師穿插一個歷史故事,便可以緩解緊張的學習氣氛,使學生的注意力又集中到課堂上。教師還可以以歷史故事作為課程的結束,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對課程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師的教學中,常常出現草草收尾的現象,這樣會使整堂課功虧一簣,如果以故事的趣味性結束一節課,給學生帶來意猶未盡之感,假如再留下一兩道思考的問題,或設定一個懸念,更會給學生新鮮感,滿足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展現歷史故事場面

課堂上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向學生展示一些影像資料,讓學生從形象、生動、直觀的影像中瞭解更加真實的歷史,融入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比如在學漢朝歷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觀看《漢武大帝》中的`某些精彩片段,瞭解他開創漢朝新紀元的一些舉措,學習他的雄才偉略,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通過多媒體展現的歷史故事,形成一些歷史事件概念,然後通過教師設定的問題進行研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在觀看歷史影像的過程中既提高了學生理解歷史的能力,也鍛鍊了歷史思維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優化教學過程,改變以前傳統的教學方式,積極藉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提高教學質量。

三、結語

故事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適時地運用故事來創設情境,或運用故事匯入課堂,或把故事作為教學素材,結合故事提出問題,組織討論,以此激發學生探究,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式。故事教學是歷史課堂教學中的一種技巧。當然,故事教學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它在今後的發展空間和創新前途是不可估量的,基層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總結經驗和教訓,為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學中的故事3

摘要:近幾年,幼兒教育的情況已經引起了國家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年齡較小,將故事與幼兒教育進行有機結合已經成為了幼兒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幼兒課堂教學,幼兒教師應該結合幼兒的學習能力以及年齡因素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為其開展故事教學。本文就故事教學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

關鍵詞:故事教學;幼兒教育;重要性;研究

一、前言

在國家不斷推行素質教育理念的大背景下,社會大眾逐漸將目光聚焦到幼兒教育之中,如何對幼兒進行素質教育已經成為了當前幼兒教師面臨的主要課題。故事教學法是將故事作為主要的教學工具,對幼兒進行素質以及能力方面的培養,這樣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之處,不僅能將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師講解的內容上,還能在很大程度上對幼兒產生深遠的教育意義。

二、培養幼兒對語言的領悟能力

幼兒還沒有對學習形成成熟的認知,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適合幼兒年齡的故事來培養幼兒對語言的領悟能力。由於幼兒的年齡比較小,還沒能掌握過多的詞彙,其對語言的使用能力以及對事物的認知能力都比較弱,教師採用直接講解的方式為幼兒講解一些語言知識,很難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使用一些幼兒比較熟悉的語言,選擇一些符合幼兒興趣的故事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從而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例如,教師為幼兒講《小紅帽》這個故事時,教師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可以用一些生動的語言和表情,比如講到小紅帽看見大灰狼時,教師可以在語言中透露出一絲害怕,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這個故事的內容。

三、提高幼兒對語言的運用能力

幼兒階段正是語言素養的形成階段,教師在利用故事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僅應該提高幼兒對語言的領悟能力,使幼兒能完全理解教師講解的內容,還應該將故事作為主要的教學工具鍛鍊學生運用語言敘述故事的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幼兒對語言的運用能力。首先,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一個故事進行多次講解,直到學生能將故事的大概內容敘述出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並請學生將教師講解的故事轉述給其他學生。其次,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一遍故事,然後根據故事的情節向學生提出問題,使學生能通過回答教師的問題加深對故事內容的理解。第三,教師可以通過語言與肢體動作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講解故事,也可以在講解的過程中與幼兒進行一些互動,這樣的方法能幫助學生更快進入到故事的世界中去。

四、鍛鍊幼兒對事物的模仿能力

適合幼兒的故事其內容一般都比較簡單,其中有很多故事都非常適合鍛鍊學生的表演能力以及模仿能力。對幼兒進行故事教育的目標不僅在於使幼兒能將故事的內容敘述出來,同時也能從故事教學中提高自己的模仿能力。幼兒園是幼兒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教師的一舉一動都能成為幼兒模仿的模板。因此,教師在為幼兒講故事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故事的內容控制自己的語調、表情和動作,將一些故事內容通過動作表演出來,為幼兒提供一些表演模板,使幼兒能在表演中充分理解故事的內容。例如,教師講到《醜小鴨》這個故事時,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動作和表情將醜小鴨不同的心理狀態表現出來,比如,教師可以將頭向前傾,將兩隻手臂向後伸,模仿小鴨子的動作,並引導學生進行模仿。

五、提升幼兒的想象能力

幼兒正處於活潑好動的年齡段,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經常會產生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教師應該充分抓住幼兒的想象力特點,並通過故事教學激發幼兒的想象能力。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故事,並引導學生根據教師講解的故事進行改編和續編。這樣的教學模式能使幼兒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發揮,還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課堂教學的氛圍更加生動活躍。例如,教師可以為幼兒講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教師講解到小女孩在夢中看到了自己的奶奶後,教師就先不再繼續講解下去,而是引導幼兒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續編故事的結尾。比如,有的幼兒會想象著這個小女孩在被凍死之前被一對好心的夫婦抱回了家。有的幼兒會想象著這個小女孩所經歷的一切痛苦都只是一個夢而已。

六、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習慣

很多適合幼兒的'故事都比較具有教育意義,很多文明禮儀或者思想觀念通過教師的直接講解無法使幼兒充分理解。因此,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故事講給幼兒聽,使幼兒能從教師講解的故事中瞭解到一些生活禮儀,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使幼兒在故事中找到學習的樂趣,還能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薰陶。例如,教師可以為幼兒講《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教師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可以與幼兒進行互動,引導幼兒思考如果自己是孔融的話,會如何分配盤子中的梨。幼兒說出自己的答案後,教師再繼續講解故事的內容,並教育幼兒在生活中應該儘量孝敬自己的父母,懂得謙讓。教師講完這個故事後,可以請幼兒回到家為家人分配水果,從而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七、結論

綜上所述,故事教學是一種非常適合幼兒教育的教學模式,對提高幼兒教育的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幼兒教師應該根據幼兒的年齡選擇合適的故事,這種教學方法的意義在於培養幼兒對語言的領悟能力,提高幼兒對語言的運用能力,鍛鍊幼兒對事物的模仿能力,提升幼兒的想象能力以及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習慣。通過本文對故事教學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展開的一系列研究,希望能為提高我國幼兒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馮俐.故事講述中聲音表情的訓練指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7):243.

[2]袁玉冰.論幼兒閱讀習慣的培養對推進幼兒趣味繪本閱讀的意義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7,(02):120-121.

[3]宋立偉.淺議幼兒教育中故事教學培養幼兒素質與能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4,(35):262-263.

教學中的故事4

木格窗稜,八仙桌,高背椅,泛黃的書頁。這就是我孩提時代記憶的主要內容。

依稀記得,孩提時代,當朝陽披著一身紗,我已經陷在椅子上,當月亮潑我一身水,我仍然固定在椅子上。都是該死的“三字經、千字文、詩詞曲”惹的禍,要不是有它們的存在,父親斷不會沒完沒了地要求我背誦;要不是背得快忘得更快,我就可以跟小夥伴們爬上樹摘果子吃。好

像老吃同樣的食品會厭食似的,我徹底對豐盛的“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大餐厭倦了,看到線裝本,看到高背椅,我就想盡辦法逃避。

從事教師職業後,我忽然發現父親曾經的強制要求,對豐厚我的文學素養的巨大作用,我深深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對豐厚我們自身的積澱有多麼重要。我知道少年時代是記憶的黃金時期;我更知道,天真爛漫的兒童是多麼渴望到夥伴中,到大自然中恣意地釋放童趣。我不止一次地矛盾著,背誦古典詩詞重要還是讓孩子的童年多一點幸福的玩耍重要。我試圖找到二者的平衡點,我嘗試將每學期的第一和第二個月設定為古詩詞背誦月:每人每天自背一首詩,每天全班共背一首詩,每天早上二十分鐘時間賽詩會。

老師絞盡腦汁想辦法,學生筋疲力盡忙應對,孩子們的積累跟上了,但,他們毫無表情的臉龐告訴我內心的不情願,倦怠的目光告訴我,不是盲從我的指令,只是愛的力量在牽引他們完成任務。每當眼睛和眼睛相對的時候,我總在自責;每當賽詩會上響起零零散散的掌聲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一份抗議。為人師且為人母的我,多次想到了放棄。是的,孩子的語文素養不是一朝養成,它的作用也不可能像激素那樣立竿見影,我有放棄的一百個理由。但是,每當看到生活中個別人信口雌黃,決不能放棄的理由就更加堅強,我不能讓我的孩子們在和我的生命共同生長的日子留下天窗。

讓枯燥無味變成妙趣橫生,這就成為擺在我面前的一道難題。

多次和孩子們交心之後,我發現了來自孩子們自己的導學夥伴的重要作用。這些夥伴既是孩子們心中的偶像,又是他們無話不說的鐵哥們。為了自己的哥們,孩子們沒有什麼不敢做的。可是,不同你年齡段的孩子喜歡的夥伴性格不相同,即使是相同年齡段的孩子,也會因為性別的差異而選擇不同的夥伴形象,要得到大家的.認可,唯有公開徵集導學夥伴形象。沒有想到,這一想法,立刻得到了孩子們的積極呼應。於是,眯眯眼、小叮噹、豆豆,三個導學形象終於確定了。可愛的孩子們就連作夢,也在思念自己的小夥伴呢。這種喜悅,唯有教師自己才能說得清楚。

被動地接受,終有厭倦的時候,唯有主動探索,才能引發內心的原動力。我嘗試讓孩子自己當老師,通過競爭的方式,取得上課的內容,自己組建備課小組精心準備。課堂上,我目睹了奇蹟的發生:簡單的生字教學,竟然編出了朗朗上口的兒歌;枯燥的課文分析,居然演變成了一幅幅圖畫的傾訴;平常的句子朗讀,也幻化出萬千味道……平

靜的課堂沸騰了,燃燒的是一顆顆斑斕的童心。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大膽的一次放手練習,勝過幾百遍的叩問心扉。我看到了把課堂交給孩子的曙光,欣然放手,似乎理所當然。多次扮演學生角色之後,我發現了孩子們自給自足的學習方式帶來的弊端:不同認知,不同水準,不同經歷的孩子群體,對教材的把握存在非常大的偏差;站上教師首席的孩子群,容不得別人打斷思路。如果只是孩子群中的極個別人唱主角,其他孩子的主動性怎麼發揮呢?

倒是小鬼當家的課堂,讓我找準了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興奮點。盡情地玩遊戲,在趣味遊戲中學習,是低段孩子的最愛;時常冒出新點子,偶爾冒點險,在輕微的刺激中學習,是中段孩子的特點;總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有事沒事喜歡打抱不平,渴望援助別人,在自我滿足中學習,是高段孩子的特徵。滿足孩子們的這些要求的課堂,總能熠熠生輝魅力無限。於是,我們的編寫思路確定了。

當我們的國學教材到達孩子們手上的時候,孩子們的眼睛亮了,笑靨燦爛了。課堂上的朗讀如疊疊的浪撞擊心扉,又如陣陣的風盤旋山林。這時候,還有誰會認為《三字經》《千字文》《唐詩》《宋詞》《元曲》是枯燥的呢。這種興奮,分明是心靈撞擊心靈的快樂,是智慧碰撞智慧的樂章。

這就是我們嶄新的國學課程,這就是我們嶄新的國學課堂,雖然每週只有一節課,但是,這份期待,這份盼望,不就是最大的快樂嗎?

教學中的故事5

摘要:相比較而言, 故事教學法特別適合運用到國小低年級識字教學中。但是, 由於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 目前故事教學法的應用過程中仍舊存在一些問題, 制約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對此, 我們應積極探究故事教學法在國小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應用, 以期構建高效的識字教學課堂, 為閱讀、寫作等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從而真正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技能得到鍛鍊和提高。

關鍵詞:故事教學法; 國小低年級; 識字教學; 可行性;

漢字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根”, 因此, 我們在國小低年級識字教學中, 要注重培養學生對“字”的情感與態度, 更要引導學生感悟到“字”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價值與意義。然而, 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 大多數教育工作者仍舊過度關注“識字”“寫字”, 而忽視學生情感與態度的培養, 導致識字教學課堂的效率低下。故事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教學的方法, 它不僅能夠滿足國小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徵, 還較為適合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下面, 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 探究一下故事教學法在國小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應用。

一、故事教學法在國小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

識字教學不僅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還是學習其他語文知識甚至其他學科的基礎。因此在日常的識字教學中, 教師要採用科學性、多樣性的教學方法, 構建高效的識字教學課堂。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主要載體, 而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題, 所以我從教材、學生兩個方面, 闡述了故事教學法在國小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 具體為:

一是, 通過研讀、分析人教版國小低年級語文教材發現, 故事教學法應用到識字教學中, 確實尤其獨特的優勢。其中, 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 既能夠活躍課堂的教學氛圍, 還能夠引導學生參與到識字的過程, 使學生認識到“字”的價值、意義以及來源。例如, “日”“月”“山”“水”“火”等漢字, 都能夠追溯到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可見, 故事教學法確實能夠滿足國小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需求。

二是, 國小生的思維發展都是形象具體的, 所以抽象的教學方法不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 而故事教學法能夠將抽象化為具象, 能夠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和生理特徵。概括來講, 故事教學法在國小低年級識字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可行性。

二、故事教學法在國小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應用的策略

故事教學法能夠滿足國小低年級學生的心理需求和生理特徵, 但是在日常的識字教學中, 單一運用故事教學法的情況並不多。特別是在多媒體技術廣泛運用到教育領域的今天, 教師應關注多媒體教學輔助工具與故事教學法的融合, 從而確保故事教學法的優勢得到發揮, 構建高效的識字教學課堂。

(一) 圖文識字, 故事激趣

課堂的匯入環節, 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 將生字以圖片的方式, 直觀的展現於學生面前, 便於學生明確課堂學習的目標。在新課改背景下, 學生認識生字, 會寫生字已經不是教學的目標, 而是要引導學生理解記憶漢字, 並感悟到漢字在的價值和意義。所以, 課堂上, 我往往運用故事教學法, 將漢字融合到某一個故事中, 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 潛移默化地理解、掌握生字的意義, 同時還能夠加深“字”留於學生大腦中的印象, 便於學生記憶。更重要的是, 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字”的興趣, 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的教學活動, 促使學生完成“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

例如, 在學“日”這一生字時, 我通過多媒體技術, 將“太陽圖形”轉化成為“” (甲骨文“日”) 的過程展現於學生面前, 並讓學生用自己的小手, 畫一畫“”的樣子。通過學生親手畫, 對“日”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之後, 我領讀“日”讀音。“日”字有一個特別有趣的故事, 即為“后羿射日”。在教學中, 我講給學生“聽”。我用了3分鐘時間, 將“后羿射日”的故事講述給學生“聽”。講的過程中, 我發現每位學生面部的表情都比較精彩, 甚至有的學生模仿“後裔”拉弓的動作。可見, 學生都在聚精會神的“聽”, 而通過“后羿射日”的故事, 不僅加深了“日”字的認識, 還認識到“日”每天“東起西落”, 對於人們的生活有非常大的作用, 這無疑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情感與態度。

(二) 合作學習, 故事點撥

當前, 大部分國小生都是獨生子女, 他們的合作意識淡薄, 合作能力低下。而在識字教學中, 教師要貫徹“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採用合作小組方式, 加深學生對於漢字的認識。在此基礎上, 教師應通過故事點撥學生, 引導學生理解“字”的內容, 以強化學生對於生字的內化, 同時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從而使教師可以及時瞭解學生學習的狀況, 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的方法和步驟, 為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奠定基礎。

例如, 在學習“山”這一生字時, 我並未直接講解故事, 而是將學生分為2-5人為一組的合作小組, 開展合作學習, 讓學生通過生生交流、組組交流、師生交流等方式, 對“山”字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激發學生深入學習“山”字的慾望。在此基礎上, 我提出要講“愚公移山”的故事。通過合作學習, 學生對於“山”這一個字, 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 但是要實現情感與態度的培養, 還談不上, 而通過“愚公移山”的故事, 學生的情緒隨著故事情節而起伏, 對於“山”有一個直觀、形象的認識, 甚至在學生的大腦中出現了“山”, 瞭解到“山”巍峨、高達, 同時也能夠體會到“山”對“愚公一家”出行帶來的影響, 同時還會體會到“愚公移山”的決心。通過我的引導, 學生能夠認識到不畏艱險, 勇往直前品格的可貴。

三、結語

故事教學法運用到識字教學中, 確實尤其獨特的優勢, 但是在日常的識字教學中, 教師不要單一運用“故事教學法”, 而是要靈活地與其他教學法相結合, 定能夠構建高效的識字教學課堂。除此之外, 在運用“故事教學法”時, 教師要做到揚長避短, 課堂上不僅要把握“故事”的數量和長度, 還把握“講故事”的時間, 更重要的是要處理好“故事”的數量、長度以及“講故事”時間三者之間的關係, 定要始終貫徹“以學生髮展為目標”的理念, 促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王琪.故事教學法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 (小教研究) , 20xx (5) .

[2]武新虹.關於國小語文識字教學的深入思考[J].課外語文 (上) :20xx (8) .

教學中的故事6

上次參加全鎮的國小語文主題閱讀課型的比賽,現將教學反思歸納如下:

(一)課型選擇

這次主題閱讀課,我將課型選擇為一系列的'寓言故事,從這些寓言故事中精選三個經典的寓言故事,然後找出其中的對比。相對於其他選手,我摒棄了精講閱讀課,因為我總是在嘗試著:國小閱讀課,到底是不是該換個模式了,能不能群文閱讀?所以我抱著試試的想法選擇了群文閱讀。

(二)教學流程

本堂課,我分三個流程,一是引出對比,利用所學課文三年級上冊《陶罐和鐵罐》作為切入點,引出對比;二是找出對比,課外閱讀《螞蟻與屎殼郎》和《龜兔賽跑》進行對比閱讀,再分別從人物、性格特點和結局這三方面展開對比,三是用對比,我自編了一個寓言故事的開頭,請同學們幫忙結尾。這三個環節步步深入,環環相扣,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

(三)教學中的不足

①在引出對比中,三年級學生根本不瞭解對比是什麼。不同學校,學生的知識結構肯定是有差別,這種情況,我已經做好了兩種預設,但效果不明顯。

②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學生積極性無法調動。在找對比和用對比環節,學生能寫但是不敢說,不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四)我的困惑

國小語文閱讀課該怎麼講,從哪裡找切入點,怎樣既保證課堂效率又有成效?

教學中的故事7

在國中生的歷史教學內容設定上,我們不能只關注歷史事件本身以及課本內容的講述,更應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人格的培養以及情感的體驗。教師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若能選用一些積極、正面、具有教育意義的歷史故事輔助教學,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通過歷史故事的榜樣和教育作用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正確選用歷史故事能滿足學生的求知天性並培養正確價值觀。

一、歷史故事的選取原則

(一)真實性

首先,國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的選用必須是真實可信的,不要選野史之類的毫無依據的故事,以防學生在發現故事的真實情況後對教師言行的信賴度下降,對學生的學習情緒造成不好的影響。為此,歷史故事的選取必須要符合史實,切記避免虛構和無根據的推斷。教師在講述歷史故事的過程中,若選取了沒有參考依據的,須在課堂上說明。

(二)趣味性

歷史故事的選取最好能吸引國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促使其積極、自覺地學習。教師在進行歷史故事講述的過程中,要用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動作將歷史故事的情節真實還原出來,或者利用多媒體等技術,通過歷史短片的放映等手段讓學生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瞭解。

(三)針對性

國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所選用的`歷史故事應以教學大綱為主要參照,不能盲目地追求趣味性而背離教學主題。對於書上重點和難點部分,可以選擇以故事講述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師可以在備課的過程中依據教材蒐集和整理歷史故事。

(四)正面和積極向上的內容

國中生正處於對知識強烈的渴求階段,所接觸的內容很容易在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記。因此,國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的選擇一定要是正面的、積極向上的、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的內容,幫助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並逐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

二、國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的運用方法

(一)新課程開設前設定故事懸念

引人入勝的開場白通常能使課堂的效率大大提升。在國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同樣可以在課堂內容講述之前先設定故事的懸念,讓學生對歷史故事產生強烈的渴求,抓住學生求知慾望強的特徵,使課堂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在這舉一個成功的例子,在《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這節課開始講述之前,可以通過這樣一個神話故事做開場白:傳說盤古開天闢地後,尚未出現人類,女神女媧用水和黃泥造出許多男男女女,於是,人類就這樣產生了。通過神話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課堂上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將會大大提高。

(二)歷史故事的應用範例

在國中歷史課文中,比如說七年級歷史上冊的第三單元,會有很多關於歷史人物的章節部分,這些歷史人物背後都有大量生動的故事。要讓學生牢記這些人物,最好的辦法就是講述這些人物各自的故事。通過“揭竿而起”“魚腹丹書”等故事的講述,可以讓學生感受當年陳勝、吳廣起義的轟轟烈烈;通過“鴻門宴”“四面楚歌”等故事的講述,可以讓學生了解項羽、劉邦楚漢之爭的真實情況;通過司馬遷著作《史記》這個故事的講述,可以讓學生感受司馬遷在人生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通過蔡倫改進造紙術的故事,可以讓學生感受他樂於創造的精神。

(三)歷史故事的插入時機

國中生是很難保證在整堂課中都集中精神去學習的,他們很難保持超過20分鐘的集中精神時間。教師在進行課堂安排的時候,恰好可以利用這一點,在課程前半節進行知識內容的講述,而將生動形象的歷史故事安排在學生精力下降的時間段。這樣輕鬆愉快的歷史故事能緩解學生緊張的課堂壓力,提高學習的效率。另外,在故事的講述過程中,對於一些需要重點掌握的內容,教師最好指出,以增加歷史故事的輔助教學效果。另外,若以生動的歷史故事作為課堂結尾,能使學生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讓學生在回味歷史故事的過程中加深對相關知識的印象。國中歷史課程的教學要在不斷摸索的過程中前進,如何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中燃起青春的動力和活力,讓學生快樂地學習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運用歷史故事是一種成功的教學方式,結合故事的討論和學習可激發學生的興趣。當然,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還有很大的改進和發展空間,教師在平時進行歷史故事教學法的過程中要不斷地進行總結和改進,使得國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的運用更加合理有效。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有抓住孩子的心裡特點,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孩子注意力集中,課堂效果達到最好。每一個孩子在出生後,媽媽都會為他們講著許許多多的小故事來哄孩子入睡。孩子也已經習慣了,對故事很熟悉,很容易吸引他們。因此在課堂中運用故事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拼音聲調》一節的教學中,我運用故事進行教學。如:今天小動物們邀請老師和小朋友們一起去遊玩,你們願意參加嗎?我們要走一條山路才能到達目的地,請你扶好,坐穩了。好!讓我們乘上汽車出發吧!現在由導遊啊姨為我們解說:我們先走一條平平的馬路,汽車很平穩。小朋友們扶好了,我們要過山路了,汽車先從山下往山上開。汽車要從山上往山下再開往山上了。好險呀!汽車又要從山上往山下開了。現在到達目的地了,請小朋友們下車呼吸新鮮空氣吧!看一看這裡的景色美不美?欣賞欣賞吧!讓我們想一想剛才走了幾條路?(平平的馬路———從山下走到山上———從山上到山下再到山上———從山上走到山下)一共是四條。這麼美麗的景色,讓我們一同把這個路線圖畫下來。山路崎嶇不平,但在說話也有高有低,讓我們把它用1、2、3、4、順序排成。(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變、四聲降)這就是聲調。讓我們伴著樂乘上汽車沿著路線圖再去一趟這美麗的地方吧!汽車到了,小朋友快看一片大海,許多小蝌蚪a游來了,它們要同我們一同去旅遊。小蝌蚪a帶上聲調應該怎樣用聲音來表達呢?請你試著與老師讀一讀。

這節課孩子注意力高度集中,達到了好的效果。讓老師也感到很輕鬆,孩子也在其中感到了學習的樂趣。我從中體會到合理的運用故事教學,課堂後氣氛會更好。

教學中的故事8

我剛剛入職的時候,年輕氣盛,耐性極為缺乏,火氣也比較大,班內一個屢屢搗亂的學生又再課堂上說話,被我逮個正著,氣頭上,我讓他站了出去,而且一站就是一下午。最後,我和他之間起了言語衝突,影響很不好。

現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鋒利的稜角已經慢慢圓潤起來,想起最近教學過程中的兩件小事兒,忍俊不禁,寫下來,偶爾回味一下。

有次上課,當時是講卷子,課堂氣氛很好,但是,當我提問一個平時上課比較積極,但是有點兒皮的學生回答問題時,他站起來就用嘻嘻哈哈的語氣和我說:“老師,為啥要我回答啊?!”。我當時挺生氣的,但是,我控制自己,壓下火氣說:“那好,老師換個人回答,你別後悔啊!”然後我就讓他坐下了。學生說那句話的時候,大概是沒想很多的,就是平時自認為的俏皮話說多了,一時沒剎住嘴,說完就知道自己錯了。等到我再講下面的.題,再想請同學回答問題時,他的手舉得高高的:“老師,叫我回答吧,我知道錯了,讓我彌補下吧!”當然,我微笑著說:“好的。”

還有一次,講過一道題後,由於題目有一定難度,我讓學生再自己回味一下剛剛講過的題目,我站在講臺上看著他們,我一動不動站著,突然有個學生說:“看,老師睡著了!”接著另外一個學生說:“老師又不是屬驢的,怎麼會站著睡覺!”接著班裡鬨堂大笑。面對這種情況,我沒有發脾氣,只是靜靜的看著他倆。很快,班裡靜了下來,我說:“題目都訂正好了吧,我們來看下面的題。”而對於剛才的事,隻字不提。很快,下課了,我拿起課本走出教室,在後門處,兩個學生攔住了我:“老師,我們錯了,你別生氣。”說著,兩人還鞠了個躬。我忍不住笑了出來:“行了,以後注意啊,要不以後我可不喜歡你倆了。”

寫下這些的時候,我的心情是燦爛的,我想,每位讀到我的小故事的老師,心情也會燦爛吧!

教學中的故事9

一、外國文學故事的優勢

當前國內以英語作為第二外語進行課堂教學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普遍認為英語文學故事閱讀僅僅是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範疇,不可能廣泛鋪開,因為外國文學選段往往比較難,難以理解,而且與學生的日常生活也毫無關聯。因此,在進行下文之前,筆者需要明確的是本文中提及的外國文學故事並不侷限於外國文學巨匠的大部頭,它可以是經典選段,可以是外國兒童文學讀物,也可以是英語國家學齡前兒童漫畫故事讀物,選擇範圍可易可難,選擇結果則完全取決於教師及學生所處的語言教與學的階段。將這一誤區明晰之後,我們通過與普通的英語教科書的特點進行比較,從而獲得外國文學故事所獨具的優點。那麼,為什麼說外國文學故事是進行二語課堂教學的最佳補給資料呢?我們先從外國文學故事所特有的優勢進行分析。

(一)地道英語詞彙的豐富性

外國文學篇章並非為了特定的教學目的而設定的。相反,外國文學談論的是當作者寫下這一故事是他所關注的事物。因此,對比教科書中的生硬而略顯死板的語言例句,外國文學故事的語言使用則更為豐富和廣泛。在故事閱讀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思考一些詞彙、短語、短句;這樣的啟發可以幫助學生在無意識的閱讀中進行有意識的知識分類。同時,學生也將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外國文學作品的豐富內涵及語言的變化性,這一點是任何教科書都無法企及的。

(二)文學背景中的外國文化多樣性

眾所周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作為語言精品的外國文學故事充當著幫助讀者走進另一文化的“任意門”。教師與學生共同進行外國文學故事選讀,在閱讀與講解的過程中,學生將體會到用別人的眼睛看世界,感知另一文化背景下文字的力量,不同的生活方式將造就不同的人類價值觀。通過故事閱讀,學生將具有對特定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的社會、歷史、政治或者文化事件更為開闊的見地,通過外國文學故事閱讀,學習者潛意識中進行的文化對比,也將進一步加深他們對自身文化與外國文化的認知性。

(三)個人的參與性

外國文學故事的選擇是寬泛的,與學生第二外語水平吻合及與其個人經歷相關的外國文學故事比比皆是。而且不同於大部分語言知識點單向輸入性的教科書,外國文學故事如同一面鏡子反射並提升讀者對於社會的現實感知。學生很容易就能在故事中找到與自身體會相同的觀點或事件,這樣的認知在很大程度上確保學生閱讀的愉快性。外國文學作品可以幫助學生激發想像力,提升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及激化他們的情感感知度。當第二語言學習者能夠在故事閱讀中進行故事描述並表達出代表著自己情緒的觀點時,他們的閱讀流暢度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這也將從側面影響到他們寫作水平的進步。需要強調的是,這同樣是任何普通第二外語教科書所無法實現的學習參與性。綜上,我們可以得知外國文學故事在二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外國文學故事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愉悅閱讀的過程中獲得精簡的語言使用及寫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在其感同身受的過程中加深自我意識。正如Lazarus所言,外國文學最突出的特徵是它能整體的教育一個人。

二、課前準備

既然外國文學故事在二語教學課堂中有如此豐富的補給作用,那麼如何在ESL課堂中匯入外國文學故事呢?在將故事閱讀匯入ESL課堂前,教師必須非常明確閱讀這一故事的目的所在,進而設計出可以幫助學生匯出故事內容利於語言學習的教學步驟。在故事閱讀之後配套有相關的回顧及複習,學生將能夠在這一故事閱讀中獲得語言掌握的最大化。筆者將按照故事閱讀的三個階段解析這一問題。

(一)故事閱讀前

無論故事本身,或者教師本身多麼具有創造性和創新性,在將故事匯入課堂之前的故事選擇都是必須謹慎對待的重要環節。教師應當確保故事的選擇有利於班上所有學生的語言學習。一個有效的辨析步驟就是,教師在閱讀故事時設想這個故事中涉及到多少個不同的角色,包含有多少不同的觀點,可能走向多少種不同的故事結局,進而在這個基礎上設計教學步驟。Olenka Bilash博士在其著名的BSLIM理論中提到,學生要在二語學習中掌握外語,他們首先需要時間去學習或者感知這門外語,通過使用獲得實際的語言能力,進而在有限的準備時間內根據語境證明他們的使用是恰當的.。當教師決定選擇一個有趣的故事進行教學時,故事本身就是需要輸入的語言內容,而愉悅感則是學生的輸出表現。學生的這一輸出表現可以通過笑配合英語進行評論或總結,之後回顧故事中他們記住的部分及讓他們發笑的內容則是這一教學設計的有效教學評估。這一切的教學準備、發展及教學效果預期都必須由教師在將故事匯入課堂前明確於心。

(二)故事閱讀中

當故事匯入課堂之後,教師必須確保在每一頁的故事閱讀中設定相關的導讀問題,教師可以將所有的導讀問題看作是語言的輸入。通過教師設定的導讀問題,學生進入故事的情境之中並逐漸地獲得故事的梗概。此時,學生的語言輸出表現為可以通過故事中出現的詞彙組成例句進行回答教師設定的導讀問題。隨著故事的深入,不同程度的學生由於對故事理解的不同,將有可能出現不同的回答。通過導讀引入情境獲得故事梗概,進而通過詞彙回答導讀問題的方法能夠幫助學生越來越有效的進行二語表述。當然,除了導讀之外,教師同樣也可以在故事發展的不同階段,邀請學生大膽地進行下一情境猜想。學習者將不得不將注意力集中於圖片和文字的表達上。而教師的邀請這一語言輸入,實際上也是在幫助學生去獲得或者說更好的理解故事梗概的有效教學策略。如果學生可以通過故事中出現的詞彙進行有效的情境猜想,他就能更容易地重述一個“自己的”故事。

(三)故事閱讀後

在通過導讀問題獲得故事梗概及嘗試情境猜想之後,部分學生已經獲得了他自己的“新的”故事。這個新的故事是學生輸出能力的有力證據。它可以有效地評估學生的語言掌握能力及使用能力。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在整個重塑故事的過程中,學生們幾乎都會對故事文字進行多次的重複,但是由於加入了情境猜想,這樣的多次重複不會讓學生感到無聊,反而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故事閱讀興趣。當然,教師也可以採用戲劇表演或者課堂短劇的形式來進行語言輸出的教學效果檢查。

三、課堂實踐

把握住了以上外國文學故事在ESL課堂教學設計中的基本教學流程,接下來筆者將選取一個教學物件為在校大二學生的教學例項淺析以上教學準備在實踐教學中的運用。

(一)故事引入課堂前

教師首先需要對將引入課堂的故事諳熟於心,同時故事名字必須足夠吸引人。故事作者在文壇中具有一定的地位,究其原因在於ESL課堂中的大學生更傾向於花時間學習文學巨匠的故事選段而不是兒童讀物或網路小說。因此第一次課,筆者選用的是加拿大女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作品《可以吃的女人》。選擇這部作品的選段有兩個原因:首先是由於作品名字本身就很吸引人,讓人想了解個究竟,可以吃的?怎麼吃?在上課前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和閱讀興趣是文學故事課程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其二是由於在教師進行作家介紹時可以用到:這是加拿大最多產的女作家,同時這名女作家所有作品的主角均為女性。女性作家寫女性故事,在故事引入課堂前,教師就可以成功地通過作家介紹和作品名字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為教學的順利開展進行了舉足輕重的鋪墊作用。

(二)故事引入課堂中

學生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之後,教師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將教學有條不紊地進行下去[5]。而文學故事課程有序進行的關鍵在於教師通過導讀問題的設計層層深入的引讀。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因此我們選擇進行課堂教學的文學選段來自於作品的開篇。教師的導讀問題設計可以如下進行:

1.瑪麗安是怎麼樣的女人?簡單描述她的性格。

2.她的生活是怎麼樣的?

3.她有一份好工作嗎?

4.她的未婚夫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5.她內心的渴望是什麼?

6.她內心的渴望對她的身體產生了怎麼樣的影響?

7.她可以順利進食嗎?什麼時候開始不能吃飯的?原因是什麼?通過以上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學生循序漸進地明白了這一選段的主旨及大概內容,也明白也許故事的情節與他們一開始根據書名進行猜想的情節不同。這時可以要求學生對根據導讀對故事情節的理解與一開始自己根據書名猜想的故事情節進行對比。在對比的過程中,嘗試使用故事中的原詞和原句進行表述。這不僅利於學生記背單詞,同時也加深了對選段中主要句型的理解及運用。

(三)故事引入課堂後

在故事選段課堂學習結束之後,故事還遠遠沒有讀完。這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進行大膽猜想,如:故事接下來會如何發展呢?如果你是作者本身的話,你會如何安排故事的走向?你會給瑪麗安怎麼樣的命運?她最後和她的未婚夫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嗎?她內心的渴望實現了嗎?你的內心渴望是什麼?你要如何實現你的內心渴望呢?學生在進行大膽猜想之後,好奇心也被大大的激發了,這更有益於幫助學生提供動力閱讀完整本外國文學作品。而促使文學故事被完整分享的關鍵在於教師對故事的選擇及故事分享過程中的導讀問題由淺入深的設定。由此可見,外國文學故事是豐富ESL課堂教學的最佳的教材補充,緣於外國文學故事有著教科書本身所不具備的諸多優勢,如發展的多樣性、結局的模糊性、主角命運的波折性、學生興趣的激發性等等。雖然將故事匯入課堂之後的實際教學手段百花齊放,但值得教師們注意的是,在進行故事選擇時,不管是小故事、小說還是詩歌首先都應該保證是原汁原味的英文作品。同時這些作品不僅是可以引發學習激情和學習動力的,也應該是可以幫助學習者進行語言的感知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夠確保學習者對生活的認知、人文意識及社會意識等多方面的提升。

教學中的故事10

童年與故事分不開。故事中錯綜複雜的情節,廣泛的涉及範圍,神奇的關係等,正好滿足幼兒豐富、天真的想象與好奇。大多數幼兒對故事十分感興趣,他們在故事中學習知識,認知道理。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當把握好時機,在故事中培養幼兒多方面的能力與良好的品質。

一、培養幼兒的詞語理解能力,加深詞彙記憶

在傾聽故事的過程中,首先要培養的是幼兒對故事中詞語的理解能力。只有讓幼兒理解故事中的語言,知道故事裡形象生動地講些什麼,才能激發幼兒傾聽故事的慾望,集中注意力地傾聽故事。這就要求講故事者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邊講邊作解釋。特別是對年齡小,詞彙量少,理解能力差的幼兒,一方面可以結合本地方言進行解釋,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手形手勢或藉助實物進行解釋。例如:詞語“亮閃閃”,可以出示一面鏡子,通過輕微晃動反射出的光,讓幼兒感受亮閃閃的感覺,從而理解這一詞語的意思,同時也加深幼兒對這一詞語的印象,進一步強化幼兒對詞語的記憶。要讓幼兒加深對故事中詞語的記憶,還應當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經常複習,靈活運用。教師和家長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經常提問幼兒,以複習的形式鞏固幼兒對詞語的認識與記憶。並在適當的時候加以運用,這不僅能加深幼兒對詞語的記憶,同時也讓幼兒學習如何運用該詞語。

二、培養幼兒的語言組織概括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如果只讓幼兒聽故事,而不試著讓他們講故事,就不能很好地發揮故事的作用。幼兒在傾聽完三遍故事後,能理解故事的大概內容,記住故事中的重要人物。這時可以讓幼兒嘗試著複述故事。起初,教師和家長可以用提問的形式,幫幼兒回憶故事的重要情節及發展過程,把握好故事的整體。但在回憶故事的.過程中,要儘量讓幼兒自己組織語言,概括性地複述故事內容。當幼兒基本掌握故事內容後,就可以讓幼兒自己組織語言複述故事了。幼兒剛學習複述時只能講出故事中的片段,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語言引導,讓幼兒把這些片段連線起來。通過多次的複述訓練,幼兒慢慢地能從複述片段過渡到複述完整的故事。在複述過程中,培養了幼兒的語言組織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培養幼兒的模仿能力與表現力

當幼兒學會複述故事後,就應當教幼兒進一步學習生動形象地複述故事。17世紀英國的教育家洛克說:“兒童的舉止大半是模仿來的。”教師和家長在講故事時要注意自己的語音語調、神態表情、手形手勢等。不同的語音語調,豐富的神態表情,誇張的動作等不僅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在傾聽故事中猶如身臨其鏡般的感覺,同時也給了幼兒模仿的榜樣。在傾聽故事中,幼兒知道大灰狼的聲音是粗聲粗氣的;知道傷心的時候緊皺眉頭哭泣,驚訝時睜大眼睛,張大嘴巴;知道老爺爺的形象是駝著背,捋著鬍子……。教師和家長應當鼓勵幼兒對這些聲音、表情、動作等加以模仿,讓幼兒知道怎樣講故事好聽,怎樣做動作形象,並把這些語調手勢等運用到複述故事中,大膽投入地把故事講出來。在生動形象的複述訓練中,幼兒提高了模仿能力與語言表現力,為將來繪聲繪色地表達語言奠定了基礎。

四、培養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幼兒內心充滿想象,他們擁有自己豐富、天真的思想。故事虛擬、誇張等特點,正好滿足幼兒充滿想象的心理特徵。當幼兒聽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難時,他們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決,結果怎樣?這時,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提問,讓幼兒展開想象,思考解決的辦法,也可以通過語言引導,讓幼兒說出正確的答案。例如:故事《小羊和狼》就沒有一個完整的結尾,它留給幼兒一個想象的空間讓幼兒自由發揮。許多幼兒在聽完故事後,能展開想象,給故事編一個完整的結尾。有的說:當狼要吃掉小羊時,獵人出現了,打死了大灰狼,救了小羊;有的說:小羊的朋友們來了,用石頭打跑了大灰狼;還有的說:小羊從地上抓起沙子揚向大灰狼的眼睛,趁機逃跑了……。故事給幼兒無限的想象空間,只要教師和家長把握好時機,讓幼兒在故事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

五、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與審美情趣

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它能培養幼兒的品質與情操。幼兒在故事中認知道理,反思自我,教師與家長應教育幼兒明辨是非,區分好壞,讓幼兒說說怎樣做才對。在故事《懂禮貌的好孩子》中,幼兒在大人的引導下能正確區分小貓懂禮貌,小狗不懂禮貌,我們要向小貓學習,做個懂禮貌的好孩子。故事不僅能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而且能陶冶幼兒的情操。在故事中,幼兒富有愛心、同情心,為故事中的人物著急、擔心、高興、悲傷。例如:在故事《迷路的小鴨》中,當幼兒聽到小鴨迷路回不了家時,都為它擔心著急,聽到小鴨哭著找媽媽時,都皺起眉頭,對它充滿憐愛與同情,聽到小朋友把小鴨送回家時,都鬆了口氣,為小鴨高興。這個故事中的種種感受讓幼兒在無形中陶冶了情操,體驗著審美情趣,並教育幼兒愛護小動物的好品質。

故事還能對幼兒進行感性教育、挫折教育,豐富幼兒的詞彙量,培養幼兒的注意力與語言的運用能力等,教師和家長要把握好教育時機,讓故事陪伴著孩子的童年,讓孩子在故事中學習、成長。

教學中的故事11

摘要:歷史微故事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它能夠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歷史微故事抓住了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有細節、有場面的描述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加深對歷史的瞭解。本文針對歷史微故事在國中教學中的運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歷史;微故事;國中教學

歷史是一門以歷史為認識物件所形成的學問,歷史學科的本質是把實際發生的時間轉換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歷史過程和方法。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的瞭解歷史的基本意義。學生在掌握基本的歷史和能力後,對學生江來進入社會適應學會打下學習基礎,促進學生培養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很多歷史故事具有很強的故事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採取講故事法運用生動活潑的語言進行講述,其一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二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歷史在教學中的教育意義。

1國中歷史教學運用歷史微故事的意義

1.1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學習的興趣

由於歷史學科具有時間性的特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對枯燥的概念理論產生厭煩的心理,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心理活動,在枯燥乏味的歷史理念中用優美生動形象準確的語言講述歷史人物和故事,增加學生的知識水平,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歷史課程有了充分的瞭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在聽課的時候提高了學習效率,對歷史教材有了深刻的體驗,使學生更快的消化歷史知識。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採用微故事情節,不僅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還能增進師生之間的關係,教師能更好的營造學習氛圍,讓學生在一個輕鬆活潑的學習氛圍中接受歷史知識,提高教學質量。

1.2順應新課改的要求

新課改明確指出為了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歷史課程要注重情感教育功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對學生的發展做到潛移默化的薰陶,要注重培養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熟悉歷史的每一篇課程及重要的知識點,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徵從而激發學生對學習上的興趣,結合歷史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主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對知識點進行探索和研究,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的全方面發展。

2歷史微故事在教學中的運用

2.1運用微故事匯入新課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慾望,是否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的活動,學習效果的提升這些因素都與教師的導語有著重要的關係。歷史課堂中的導語具有溫故而知新,對知識的內容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的發揮導語的重要性,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那麼他們的學習效率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導語的形式變化無窮,各式各樣,教師要巧妙的利用導語,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教材,設計的導語要精簡和幹練,同時也要富有趣味性,找好教材的切入點從而使學生的思維進入新課的軌道中去。新穎富有趣味性的導語往往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如教師在《甲午中日戰爭》一課中,為學生講述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和原因,通過講解這些背景之後告訴學生們歷史的恥辱柱上銘刻著許多炎黃子孫的血淚,記載著許多殘酷的史實,讓學生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戰爭的歷史時期,去體味民族的血淚和興衰,回顧慘痛的經驗和教訓。通過這樣的導語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恍如置身其中的感受,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懷著無比痛惜和知識慾望進行探究,這樣有效的`促進了教學質量,有效的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2.2授課過程中穿插歷史微故事

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當的穿插歷史微故事,既能調節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課堂增添趣味。例如《洋務運動》一課,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是地主階級在19世紀60年代時面臨內外交困時為了“平中國”“敵外國”,維護清朝統治展開的一場失敗的自救運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若是隻講述洋務運動的起因和失敗的原因,學生在課程上必會覺得知識乏味,從而缺乏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師可利用在短短的40分鐘內講授一兩則微故事,例如在洋務運動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件這樣的小事,新興工業的張之洞創辦治鐵廠,但那時大多數的工廠裝置都是依靠西方國家,必須從國外購買後運用到生產中當時託買裝置的人問張之洞這方面的裝置具有酸鹼之分,不同的原料配備不同的裝置,希望張之洞能拿一些樣本過去,其本意是好,但由於張之洞的盲目自大,隨便購買,說是清朝地大物博,什麼裝置原料都找的到。洋務運動的張之洞是洋務派的主要代表,學生從以上資料中得出張之洞的思想應比較靈活,但封建思想造成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通過這則故事學生可以深刻的瞭解到洋務運動它具有一定的封建性。同學們對洋務運動有了側面上的深刻認識。

3結語

總而言之,國中歷史課堂合理的運動微故事進行對教材的融合,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知識概念由抽象化為具體,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元東.神入歷史與理解力培養的教學研究—以歷史故事的教學價值為例[J].歷史教學,20xx,21(5):123-124.

[2]劉春芳.國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微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略探討[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xx,13(6):130-131.

[3]董榮.淺析歷史故事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上,下旬,20xx,13(10):220.

教學中的故事12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在閱讀中發展幼兒的想象和創造能力。如鼓勵幼兒依據畫面線索講述故事,大膽推測、想象故事情節的發展。”要滿足這一要求,教師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提問模式,將“怎麼說的、怎麼做的”變換成“可能說些什麼,可能怎麼做”,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來猜想故事可能發生的情節或結果。這樣的問題不侷限於故事原文,沒有固定的答案,幼兒敢說,不怕說錯,能更多地發表自己的見解。現以大班看圖講故事教學活動“幸運的一天”為例來談一談我的做法。

1.以猜想匯入故事,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在幼兒知道故事名是《幸運的一天》和故事的主人翁是小豬和狐狸後,教師提問:“幸運一天,到底是狐狸的幸運一天還是小豬的幸運一天?”請幼兒猜想。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要求幼兒根據圖片來猜想故事可能發生的情節。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立刻被調動起來,為了保證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他們認真而仔細地觀察圖片,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圖片進行比較、分析,尋求答案。教學活動的重點、難點在幼兒自己的反覆觀察與討論中得以突破,他們最終藉助對圖片的觀察,自己找到了正確的答案。

2.探究猜想,嘗試證實。在幼兒交流了各自的猜想後,不同的猜想結果又激起幼兒進行驗證的需求,此時他們的情緒高漲、思維活躍、想象豐富,積極探究究竟是“誰的幸運一天”。看圖講述過程中,教師不斷追問:“你猜此時小豬又會想出什麼辦法?”不僅讓孩子推斷並講出小豬的心情和行為,而且還讓孩子大膽地想象和表現小豬的表情。

3.層層遞進,獲取答案。在經過一次次的.猜想、一次次的證實卻還未得到正確答案時,幼兒的好奇心被高度喚起,期待的心理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故事的結果是:狐狸的幸運一天最後變成了小豬的幸運一天。一直到最後,孩子們才驗證了自己的猜想,學習氣氛立刻達到高潮。

故事教學中.教師引導幼兒猜想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引導要合理。教師要鼓勵幼兒猜想出可能發生的情況或結果,並耐心、真誠地傾聽幼兒的想法,接納和支援幼兒不同的想法。不要急於評判對或錯,更不要急於說出答案,而應該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引導幼兒學習根據故事人物的主要特徵和事件的主要線索,合理地推測和猜想故事情節的發展。

2.猜想應有度。教師在充分考慮到活動的目標、內容、重點、難點和幼兒的已有知識經驗與生活經歷後,再設計讓幼兒猜想的問題。好的問題可以引導幼兒去合理猜想。在幼兒不斷猜想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關注幼兒猜想的適度性,不能讓幼兒為猜想而猜想,更不能讓幼兒漫無目的和毫無根據地胡亂想象。過度的猜想會干擾幼兒對故事核心內容的理解,影響幼兒對故事的整體感知甚至“跑題”,從而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

3.猜想應多角度。當孩子的猜想比較單一時,教師要引導和鼓勵孩子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種猜想,有時還需要擺出矛盾的事實。教師可以在故事開始部分、講述過程中、故事結束後,通過組織幼兒觀看圖片、傾聽不同的音樂、觀察不同的符號標記等多種方法,引導幼兒合理猜想。

教學中的故事13

摘要:

國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綜合思想素質,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是教育教學的基本目標。思想品德的教育對個人的人格塑造和未來發展有重要作用,國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完善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是新形勢下思想品德教學的重要教學方法。故事教學法作為一種適用範圍廣、作用效果良好的教學方法在多種學科的教學實踐中得到應用,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學中,應用此種方法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文章基於在新形勢下故事教學法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引用進行一定的分析,對故事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應用給出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

故事教學法;思想品德教育;課堂教學

故事教學法的重要性

在國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學生課堂上只根據教材內容進行學習難以領會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也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學生在課堂中容易注意力不集中、知識掌握不牢固,達不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在進行對國中學生的調查中我們瞭解到不少學生在課堂中缺乏學習興趣,認為國中思想品德的學習就是死記硬背,有些學生過於偏科,只注重數學語文等學科的學習。造成學生對思想品德學科有這些片面看法的原因很多,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缺乏趣味性、過於古板佔絕大部分因素。故事教學法作為一種較為活潑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有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強化知識記憶水平上都有一定的優點。故事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起到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學生在課堂中融入到教學環境中,有更好的教學效果。

故事教學法在國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應用

故事教學法在國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在實際應用中教師可以應用多種方法實現故事教學法的教學。文章就課堂教學中故事教學法的實踐應用舉例進行討論:

故事舉例法應用

故事舉例法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距離一個故事與教學內容相融合,通過故事舉例具體的對一個知識點或一部分內容進行形象化的講解,使學生在傾聽故事的同時掌握教師講授的教學內容。故事舉例法的應用雖然看似較為簡單,但是教師在應用中需要注意的內容也有很多,故事是否與知識點相匹配、故事是否有教育性、故事是否能使學生有較為深刻的印象、故事是否能使學生理解其中的思想內容等等都是教師在進行故事舉例法教學中因該注意的問題。

在進行故事舉例法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學生對舉例故事的態度,注意課堂的氛圍變化。故事舉例法的應用教師應該首先與教材相對照,再進行故事的選擇,例如教師在進行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知識部分的教學時,先要了解這些法律法規所涉及到的法律相關知識,再根據這些相關知識尋找適合教學中應用的故事,我國義務教育的部分知識學習中可以舉例一個“義務教育維護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享受教育權利”的故事,這個故事可以是例項,也可以是根據課程教學需要教師虛擬出來的,“中學生小紅,居住在偏遠山區、家庭條件困難,父母不同意其繼續上學,經過學校教師的調解和對小紅父母的法律知識教育,最終小紅重新回到了校園。”這樣的故事舉例可以使學生更清晰的瞭解所學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故事實踐法應用

故事實踐法是指教師在完成故事的講述之後,學生根據教師所要求的實踐內容完成相關的實踐活動的方法。故事實踐法需要緊密結合學生所學習的思想品德知識,在實踐中使學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故事實踐法應用中需要學生明確教師講述的故事內容,根據其理解完成故事實踐活動。例如教師在講述關於“家庭結構”相關的故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調查學生個人家庭情況,瞭解學生個人家庭結構,使學生在調查中自動對知識點進行學習,學會家庭結構的知識,更在生活中懂得孝敬父母長輩、友愛兄弟姐妹,在品德教育中有一定的效果。

教師在故事教學中的注意事項

1、故事聯絡實際生活

教師在教學中進行故事教學時,應該注意所應用故事是否能夠聯絡實際生活。當今社會發展迅速,教師的'故事教學應儘量選擇符合時代發展的故事,緊密貼近生活。有些教師過於注重傳統教育的思想灌輸,故事教學中對學生的品德方面培養多用《論語》、《孟子》等,學生在學習中興趣較小,教師還應結合其他故事進行教學。

2、教學注重課堂氣氛

教師課堂教學中的氣氛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教師有較為精彩的故事,但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跟不上教師的課堂節奏,也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在進行故事教學時可以適當的先進行一些課堂活動,營造輕鬆明快的課堂氣氛,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運用多種形式教學

教師可以通過放映故事短片等形式完成故事教學,也可以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演繹故事。運用多種形式進行教學可以是學生更加活躍,教學效果相對於教師單純進行故事講述更有吸引力,效果更好。

結束語

教師想要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還需要從教學方法上尋找創新與突破。在國中思想品德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綜合素質、理解能力,與教材知識、思想品德相結合,在故事教學中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將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轉化為更有助於記憶和理解的故事學習模式。教師在教學中需要不斷研究教學發展規律、跟進時代腳步,以求引起學生更多的共鳴,與學生相互促進、使思想品德學科的教學更有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鮑丹丹.故事教學法在國小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渤海大學,20xx.

[2]趙俊飛.基於故事教學法的國小英語微課設計與開發研究[D].河北師範大學,20xx.

[3]孫巧玲.幼兒教師應用故事教學法的質性研究[D].青海師範大學,20xx.

教學中的故事14

摘要:將歷史故事應用到國中歷史課堂教學當中,對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和學習質量的提高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將歷史故事應用到國中歷史教學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也要注意引入歷史故事的原則,以及不同種類的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當中的應用。

關鍵詞:歷史故事;國中歷史教學;應用

有很多人認為歷史是一門極為嚴肅的學科,不應當將史實通過歷史故事的形式來進行表達,認為這種方式會扭曲歷史事實,但是許多歷史故事之所以到現代社會依然廣為流傳,所依靠的正是該歷史事件引人入勝的曲折的發展過程。因此在國中歷史教學當中,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歷史真實事件表達出來,有助於學生傳承傳統文化,加強學生對於歷史文化的認識。

一、將歷史故事應用到國中歷史教學中的現實意義

(一)通過歷史故事來呈現歷史有助於學生加強記憶

故事通過文字以及話語的形式在人們之間傳播,引人入勝的故事往往會使人有較為深刻的印象,通過故事情節的發展使學生能夠置身其中,留下更加深刻的記憶,同時優秀的歷史故事能夠傳承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通過歷史故事來對教材中的歷史知識進行講解,可以使學生能夠了解歷史事件發生時的時代背景,對於所發生的歷史事件進行更為詳細的描述可以增強歷史故事的趣味性,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得學生能夠在歷史課堂中更加全神貫注。在生動的歷史故事的聆聽之中就能夠實現對於歷史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使得學生的學習質量得以提高[1]。

(二)歷史故事能激發國中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國中生正是思維活躍的年齡,比較容易接受有趣的新鮮事物,如果歷史教學過於單板,就會使得國中生在歷史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會對歷史學習感到厭煩,而將歷史故事應用到歷史課堂教學之中則成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有效途徑[2]。通過歷史故事來講述真實歷史事件,可以增加歷史事件的生動性以及趣味性,從而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得以提高。

二、引入歷史故事的原則

將故事應用到歷史課堂教學當中時,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使得歷史故事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

(一)引入故事要有針對性

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首先要做好備課的相關工作,要對本節課的課程內容有充分的瞭解,根據教材內容來選取與內容有關的歷史故事。所選取的歷史故事一定要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材內容有著密切的聯絡,而且要有深刻的內涵,使學生能夠加強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如講述新文化運動時,引入陳獨秀在東京留學,強行剪去留學監督姚煜的辮子的故事。教師順勢引導,這一瞬間對陳獨秀而言,極富象徵意義———他為之終生奮鬥的,便是剪去國民靈魂中的“辮子”。故事的引入,緊扣陳獨秀除舊佈新,用民主和科學的旗幟拯救國民靈魂的主題,針對性強,又能加強對新文化運動內容的理解。

(二)故事一定要有真實性和準確性

教師應避免在歷史故事的'敘述過程當中扭曲真實歷史或進行任意捏造,一定要保證歷史故事的真實性和合理性。歷史故事的真實性可以使學生能夠在聆聽過後擁有自己的感悟,同時對於歷史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掌握,將歷史與現實進行結合和思考[3]。比如在學習《走向全盛的唐朝》這一部分的內容時,可以對中國唯一的女皇帝以及她的無字碑和治國策略等向學生進行講述,在故事的講述過程當中要遵循真實性和準確性的原則。而對於與之相關的電視劇的內容可以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指出電視劇當中與歷史事實相悖或者虛構的內容,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到真實的歷史故事與電視劇虛構內容的不同之處。

三、不同種類的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當中的應用

(一)以人物和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故事的應用

將歷史故事按照其中心內容進行劃分,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以人物為中心和以事件為中心。以人物為中心的歷史故事,主要通過對人物的言行和舉止以及性格特徵來開展事件。在課堂上對這類紀傳體的歷史故事進行講述時,重視的是人物的性格與特色,而不只是這個人物所做的事情。事情是人做的,唯有對人物有所理解,方能對事情的意義有所認識。如《漢武帝的文治武功》這一課,可選用史書中的一段故事:漢武帝劉徹16歲即位後,經常帶領一批隨從,四處遊玩,踐踏田裡的莊稼,捕食民間的雞狗,官府的人看到他們的身份證明(乘輿物),當然就不敢管。有一次,他們到一家人要水喝,這位主人懷疑來的都是壞人,喚來不少人,要把這批傢伙抓起來。主人的妻子看到領頭的青年(劉徹),氣宇軒昂,知道不是普通的混混,她把主人灌醉,將喚來的人遣散,而且好好地招待了這夥年輕的客人。這段故事,既有趣,又能把漢武帝的性格和稟賦清楚呈現,瞭解他剛強勇武甚至好大喜功的性格,為理解他的治國政策打下基礎。以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故事,應注重故事細節描述,在將這類歷史故事應用到教學中時,要對歷史事件所發生的細節和相關過程進行生動的講解,把學生帶入當時的歷史場景,造成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能夠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

(二)史實故事、文學創作和傳說故事的應用

按照歷史事實與故事的關係這個標準對歷史故事進行劃分,可以將歷史故事劃分為三類:史實故事、文學創作和傳說故事。對於真實發生過的史實性故事,來源一般都有史書記載,因此故事中的歷史人物和相關的事件都可以根據史實資料進行查證,比如荊軻刺秦王,因此在向學生講述時要注意歷史背景的準確性,根據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取捨。文學作品中和歷史有關的故事有很多:成語故事,如“夜郎自大“”問鼎中原”等;歷史小說,如《三國演義》;英雄傳奇小說,如《水滸傳》。這些故事是在一定的史實基礎上進行加工再創作的,故事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真實背景,但在具體情節上和歷史有很大差距。引用故事時,如對曹操的評價,不要被文學作品誤導,引導學生從故事中提煉歷史的真實。傳說故事大都通過人們口耳相傳流傳至今,如遠古的傳說有禪讓的故事、神農嘗百草、倉頡造字等,這些故事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狀況,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文化生活狀態,可以通過這些故事瞭解歷史。而孟姜女哭長城這類故事大多以虛構為主,因此歷史教師在講述這類故事時,一定要注意它在當時歷史背景之下的合理性。綜上所述,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中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將歷史故事應用到課堂教學當中,來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很多歷史故事還可以幫助學生來記憶歷史知識,讓學生形成更豐富的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張來鳳.歷史故事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D].華中師範大學,20xx.

[2]徐波.歷史故事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D].南京師範大學,20xx.

[3]文素芳.淺析歷史故事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xx(10):220.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