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恐龍》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6.85K
  篇一:關於《恐龍》評課稿

羅傳豔老師發言:因為這是一篇關於恐龍的知識性課文,所以把握不當可能變成科學課。新課標帶來了全新的概念,其中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如何根據母語的特點,根據兒童學習母語的規律學習母語。語文課應該有其個性,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是語文課永遠不變的性質。語,是口頭語言;文,是書面語言。語文課就是教學生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所以,語文課就應該儘量減少非語文的環節,避免語文文字本體的失落或淡化,紮紮實實地讓學生理解語言、品嚐語言、運用語言,讓學生在紮實的語文實踐中習得語感,積澱語感,領悟語言規律。張麗老師整個教學過程重難點突出,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能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紮紮實實地理解課文,積累語言,學會運用語言,並且激發學生熱愛自然、探索自然的情感。

關於《恐龍》評課稿

白漢獻老師發言:首先王老師緊緊地圍繞著教學重點來展開教學,一切的教學手段都是在為最終的教學目標服務的。其次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王老師對重點的把握是很到位的,看得出她對教材是深入研究過的,在教材的解讀上一定是做足了功課的。另外有一點也十分重要,那就是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準確把握,整堂課,老師和學生的交流極為順暢,配合十分默契,即使遇到一兩個問題,巧妙地加以引導,再次把學生自然地帶進文字,讓他們進一步地去探索文字。 蘇金安老師發言:一堂好課絕不是老師和幾個優秀學生的獨角戲,而是應該面向全體學生的。我覺得在這點上做得特別好。整堂課的發言面很廣,的確做到了人人蔘與。在朗讀課文時形式多樣,充分的自讀給每個學生以獨立思考的時間,評讀又注意到了每個學生朗讀能力的發展,也培養了學生注意傾聽,積極思考,大膽發言的好習慣。在以讀感悟的過程中,更是尊重孩子個性化的發言,只要說得在理,總是能投以讚許的目光,這無疑又給了更多孩子一份包的自信。 總之,這堂課是有效的,我相信只要是認認真真上課的學生,都能受益匪淺。這種紮紮實實的課堂氛圍值得我們每一位老師學習!

  篇二:關於《恐龍》評課稿

聽了*老師執教的《飛向藍天的恐龍》一課,使我受益匪淺,課堂中許多亮點都值得我借鑑。

首先,這是一篇科普性說明文。這種融知識性與科學性於一體的文章,語言生動,用詞十分準確。像象這樣的文章,“把握文字所承載的科學知識,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教學重點之一,也是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如果教師沒有很好的把握,就會很容易偏離語文教學的宗旨,遊離於語文教育目標之外,上成科學課或者其他課。難能可貴的是*老師以他多年的經驗,輕鬆自如地完成這堂課。現在,談談我的幾點感想:

一、流暢的教學思路。首先,利用恐龍與小鳥的圖片作為匯入,讓學生用詞語形容二者的特點,接著,*老師提出了“這種看似外觀差別極大的兩者動物,之間有什麼關係呢?”這一問題進入正文。

二、在教學中十分注重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老師在《飛向藍天的恐龍》一課的教學中有這樣的一個環節:教師出示兩個句子,讓學生觀察比較:

1、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2、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師:比較句子,哪句寫得好,好在哪裡?

生1:我發現第一句話比第二句具體,多了一個“一支”,說明了是一部分。

生2:用了“漫長”這樣的詞,說明了恐龍演變成鳥的時間久。 ……

可見,老師在教學中,特別是在感悟“一支”、“漫長”等詞時做得很到位,運用了刪減比較、對比朗讀這一形式讓學生感悟語言的表達特點,在語言實踐中說明文中用詞的正準確,學習錘鍊語言。 以上這些亮點給我今後的教學樹立了榜樣。俗話說得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因此,每堂課下來,難免會有缺憾。

1、時間問題。本堂課有拖堂現象。

2、板書設計問題。雖然要展示的板書設計一目瞭然,但遺憾的是毛老師把平時的習慣帶到公開課來,如,在黑板上多了許多“隨筆”,給我的感受是顯得有點隨意。

  篇三:關於《恐龍》評課稿

公開課,真是個磨人的小妖精,為了上好它,我們絞盡腦汁,我們廢寢忘食。但通過一次一次的磨,我們卻也能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變化。為了上好《恐龍的滅絕》這一課,卓老師也是做足了準備,在一次次的試教中改進設計,在改進中提升自己。觀看了卓老師的兩節《恐龍的滅絕》,明顯感受到她的進步。

在第一節課中,卓老師主要呈現了四個方面的教學。首先以《我是霸王龍》的繪本閱讀作為激趣點,讓學生說說對恐龍的瞭解;接著抓“滅絕”二字,理解詞語意思的同時走入課文,學習恐龍滅絕的原因,在句子中學詞,在兒歌中學詞,用“加一加”、“編兒歌”等方式識字、認字,在認字中認認真真寫字;然後學習第三自然段,在學生排序的過程中滲透句與句之間的聯絡,關注科普小品文的特點;最後以一個排序練習作為拓展延伸。

整個過程,感覺教師刻意關注學生的學,形式是多樣了,可學生得到了好像沒那麼多。再看這樣一節低段閱讀課,原本課堂上學生的讀書時間總量不能少於10分鐘,讀書方式要多樣。可這堂課除了前面的`自由讀、第三段3個學生分句讀外,讀書的時間就非常少了。忽略了讀的訓練,學生的理解自然無法深入。第三自然段作為這堂課的學習重點與難點,時間上的體現也有所偏移:花了30分鐘的時間進行前面的匯入、識字、寫字,只給了這段話10分鐘的學習。為了關注到這段話的構段特點,卓老師採用在黑板上貼上關鍵詞幫助學生梳理因果關係,以問題:“這些關係中能不能去掉一個?”幫助學生理解句與句之間的關係。看似重點學了,可學生不用老師的教學,也能很好完成後面的拓展練習。這所謂的教,意義好像不大。

但在第二次的聽課中,卻給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覺。這一回,卓老師主要設計了三個板塊的學習:

一、直接揭題匯入;

二、識字、寫字教學;

三、第三自然段的學習。

板塊越發清晰、明瞭,學生也有了更多學習的時間,對於段落的特點也有了清楚的瞭解。特別是在第三自然段的學習這個板塊中,卓老師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因為沒有陽光照射,植物大量枯萎、死亡,那些以植物為食物的恐龍和其他動物,漸漸地死去了”以及“隨著動物的減少,食肉的恐龍找不到足夠的食物,也漸漸地滅絕了”這兩個句子,抓住關鍵詞“大量”、“枯萎”、“漸漸地”,讓學生想象枯萎的畫面,藉助圖片劍龍、馬門溪龍、霸王龍、蠻龍的消失,加深對句子的理解。再者,這些恐龍都是學生們瞭解比較多的,學生學習興趣比較濃。卓老師為了讓學生明白這段話句與句之間的聯絡,先讓學生給學習單中的內容進行排序,再出示自己的排序,讓學生說說為什麼老師排的是不對的。這樣,句子之間的前後關係就被學生找出來了,科學小品文的特點也隨之而出。

接著是多種方式地讀:師生合作讀、男女生合作讀。在讀中積累語言,在積累中運用語言。最後創設情境而進行的複述“黑暗說”,就是對語言積累很好的運用。

第一節課到第二節課,不論是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有了質的飛越。但從兩節的觀課中,也提個人的幾點小小的意見:

1、要根據學生的學情設計教學。如在教學“龐大”這個由近義片語成的詞時,師在出示課文中由近義片語成的詞讓學生認讀後讓學生也來說說這樣的詞還有哪些。因為學生之前沒有學習經驗,對他們而言就成了難題。還有就是在給“孵蛋——浮出”編兒歌分辨“孵和浮”時,學生也沒辦法完成任務。

2、在最後一環節“我為大家介紹恐龍滅絕之黑暗說”時,應讓多幾個學生起來複述,檢驗是否掌握。

篇四:恐龍的滅絕評課稿

眾所周知,識字是閱讀的基礎,識字的多少、快慢,直接關係到讀寫,特別是閱讀開始的早晚和閱讀能力的強弱。郭老師在教學《恐龍的滅絕》時,充分體現了識字與閱讀的有機結合,做到了閱讀中不忘識字的積累,下面就郭老師的這堂課,談談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合理運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中識字,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止為活動、變枯燥為生動,如果運用得當,可以豐富語文教學的內容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在揭題時,為了讓這遠古的恐龍時代,真切的出現在學生面前,郭老師通過視訊動畫,一下子讓這龐大的恐龍鮮活起來,使學生很快地進入了課文的情境,激起去探求恐龍為什麼會滅絕的興趣。

二、通過多種途徑,採用多種形式識字,識字教學體現了一定的層次性。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使識字由原來枯燥無味的機械記憶變得生動而有趣,加深了學生對生字的認識。郭老師在教學中,通過指名讀、開火車讀、當小老師讀、男女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來落實識字教學;通過“恐龍生蛋”、“恐龍媽媽出難題”等低年級學生易於接受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識字情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郭老師在學生會認詞語的基礎上,讓學生選幾個自己喜歡的詞語,連成一句話。這樣,使識字活動由單一變得豐富,不僅讓學生再一次鞏固了詞語,還在連詞成句中,巧妙的理解了詞意,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真是一舉多得呀!

但在課堂上,我們也不難發現其存在的一些困惑:

一、有專家提出語文教學要“倡簡,務本,求實,有度”,倡導簡簡單單教語文,簡簡單單學語文。識字教學是否也該如此呢?單編的識字課,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識字、寫字,我們是否可以在理解、感悟、拓展等方面再簡略一些,媒體的運用再精當一些,節省出一定時間,再多給學生一些自主識字、認真寫字的時間,在識字、寫字方面做得再紮實、有效一些呢?

二、識字教學如何科學劃分教學課時的問題。如寫字量大的教學內容,老師們一般分散在兩課時進行,以便分散難點、減輕負擔、有效指導,觀摩教學時所展示的課時內只寫一、兩個字的分配方式是否合適?參賽課、觀摩課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尚可理解,常態下的識字教學如何科學而合理的安排寫字環節,值得思考。

  篇五:關於《恐龍》評課稿

聽了*老師執教的《飛向藍天的恐龍》一課,使我受益匪淺,課堂中許多亮點都值得我借鑑。

首先,這是一篇科普性說明文。這種融知識性與科學性於一體的文章,語言生動,用詞十分準確。像象這樣的文章,“把握文字所承載的科學知識,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是教學重點之一,也是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如果教師沒有很好的把握,就會很容易偏離語文教學的宗旨,遊離於語文教育目標之外,上成科學課或者其他課。難能可貴的是*老師以他多年的經驗,輕鬆自如地完成這堂課。現在,談談我的幾點感想:

一、流暢的教學思路。首先,利用恐龍與小鳥的圖片作為匯入,讓學生用詞語形容二者的特點,接著,*老師提出了“這種看似外觀差別極大的兩者動物,之間有什麼關係呢?”這一問題進入正文。

二、在教學中十分注重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老師在《飛向藍天的恐龍》一課的教學中有這樣的一個環節:教師出示兩個句子,讓學生觀察比較:

1、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2、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師:比較句子,哪句寫得好,好在哪裡?

生1:我發現第一句話比第二句具體,多了一個“一支”,說明了是一部分。

生2:用了“漫長”這樣的詞,說明了恐龍演變成鳥的時間久。 ……

可見,老師在教學中,特別是在感悟“一支”、“漫長”等詞時做得很到位,運用了刪減比較、對比朗讀這一形式讓學生感悟語言的表達特點,在語言實踐中說明文中用詞的正準確,學習錘鍊語言。 以上這些亮點給我今後的教學樹立了榜樣。俗話說得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因此,每堂課下來,難免會有缺憾。

1、時間問題。本堂課有拖堂現象。

2、板書設計問題。雖然要展示的板書設計一目瞭然,但遺憾的是毛老師把平時的習慣帶到公開課來,如,在黑板上多了許多“隨筆”,給我的感受是顯得有點隨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