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評課稿優秀

來源:果殼範文吧 1.32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評課稿來輔助教學,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優秀的評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音樂評課稿優秀,歡迎大家分享。

音樂評課稿優秀

音樂評課稿優秀1

聽了葉老師的《灰姑娘》這節音樂課後,讓我受益匪淺。這節課充分滲透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她在教學中採用了豐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個性及教學特色,充分營造了和諧、互動、探究、創新的良好的學習情境和氛圍。下面我就對該課進行簡單評議:

  一、構思新穎,銜接巧妙、自如。

本課教學環節之間,銜接巧妙,課堂教學流利順暢。但是教師如果能在教材的選擇和處理上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目標的設定和教學內容的分佈就更好了。都說要以學生為本,學生老師如果能夠在以學生為本的前提下去下功夫就能在課堂上顧到全體學生了。

  二、學生自主創編,其樂無窮。

聽了葉協老師的《灰姑娘》這節音樂課後,讓我受益匪淺。這節課充分滲透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她在教學中採用了豐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個性及教學特色,充分營造了和諧、互動、探究、創新的良好的學習情境和氛圍。下面我就對該課進行簡單評議:

  一、構思新穎,銜接巧妙、自如。

本課教學環節之間,銜接巧妙,課堂教學流利順暢。但是教師如果能在教材的選擇和處理上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目標的設定和教學內容的分佈就更好了。都說要以學生為本,學生老師如果能夠在以學生為本的前提下去下功夫就能在課堂上顧到全體學生了。

  二、學生自主創編,其樂無窮。

一節課是否精彩,除了看教師的教,還得看學生的學。本課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乘著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於音樂世界。例如:本課的`高潮就在創編活動這一環節。“高潮”往往是課堂教學的“畢彩樂段”,此時是學生注意力最集中,興趣最濃厚,積極性最易發揮的時刻。教師就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多一點自由給學生,分組創編並展示,讓學生自主探索,自由發揮,教師只稍加點撥、指導而已。

三、教師基本功紮實。

作為一個音樂教師,音樂基本功是很重要的因素,沒有紮實的基本功,就談不上一節成功的音樂課。在這堂音樂課中,無論是教師的彈,還是教師的唱;無論是教師的表演,還是教師的語言、教態,都顯示了一個音樂教師紮實的音樂素養。正是因為有了過硬的基本功,學生才能很快進入狀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出色地完成好這堂音樂課。

雖然這節課在教學上有很多閃光點的地方,但也有一些教學環節上的教學方法值得去探討。例如:教材處理不當,目標過高,分層不明顯等等。

音樂評課稿優秀2

崔老師的這節音樂課,是八年級上冊音樂課本中隨心所唱中的歌曲《鴻雁》,在這節課中,學生通過對《銀盃》這首蒙古族歌曲的欣賞和演唱,瞭解和體驗了蒙古族民歌長調與短調的特點,感受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和寬廣美麗的草原風景,同時也瞭解蒙古民歌,可愛蒙古民歌,熱愛民族文化。

教學中,崔老師首先一邊讓學生回憶歌曲《銀盃》,一邊播放音樂讓學生齊聲演唱,由於《銀盃》是一首蒙古宴歌,再國上老師播放的蒙古風情圖片,所以這個開篇,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他們瞭解蒙古族音樂的慾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入本課的教學重難點――“長短調的區分”,介紹了《銀盃》屬於一首“短調”,通過聆聽、比較,體驗等方式,學習歌曲《鴻雁》,著重讓學生了解和學習了“長調”。最後,通過介紹歌曲《鴻雁》及蒙古族樂器馬頭琴,對學生進行了熱愛草原、熱愛祖國民族文化的情感教育,便課堂教學得到了昇華。

欣賞完崔老師的這堂課,我從中發現以下幾個亮點:

首先,崔老師教學基本功紮實,教材處理把握全面到位,她通過讓學生欣賞幾首體裁、特點迥異的音樂作品――《銀盃》、《鴻雁》《馬頭琴獨奏鴻雁》等,使學生對音樂的形式有了形象的瞭解;然後,又指導學生進行音樂鑑賞實踐,使學生學會了如何區分蒙古族音樂中的“長短調”,也讓他們學會了如何去感受音樂作品本身的內在美,從而實現了對本課重難點內容的教學。

其次,崔老師充分意識到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活動中,她注意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地、互動的師生關係,努力創設充滿美感的課堂環境,追求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效果。

最後,崔老師整堂課中,無論是組織教學的語言,還是與學生的互動,她都非常注重音樂語言的規範性,例如,關於長短調音樂的介紹或總結,用語簡潔準確。

當然,我個人覺得這堂課也存在著個別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在“長短調”區分的這個教學重難點上,我個人覺得還應該更加充分地展開,比如可以在《鴻雁》學唱後介紹長調,加強學生對長調這種音樂體裁的理解;其次,我個人覺得崔老師的一些課堂教學技巧還有待改進,比如,在她的課堂上多表揚和鼓勵學生,激發學生的發言積極性。

總得來說,崔老師的這堂課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堂課。

音樂評課稿優秀3

聽完竇雅鯤老師的《晚鐘》一課後,感覺一節課內容充實、方法靈活、情境巧妙,使大多數學生都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中來,達到了高效課堂的標準。

1、內容:內容緊湊、條理清晰,使學生學習起來興趣十足。

例:從音階—分組發聲訓練—舊課分聲部演唱、新課學習、師生互動演唱、口風琴展示,環環相扣,在聲音訓練和口風琴技能上表現尤為突出。

2、情境:課前準備創設新穎。

例:有律動的進教室,並交替進行表演,英語問好,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的被調動起來,課程中部當學生稍有鬆懈,教師組織學生二聲部合唱,使學生即將鬆懈的注意力在一次集中起來。

3、方法:教師採用了學生自主學習、師生互動、提問的學習方法,鞏固知識、由淺入深、有效運用了多媒體課件把學生緊緊的吸引在課堂的各環節中。

例:講到《晚鐘》時,播放課件,使學生通過視覺來體會意境,在學生自主唱譜後填詞唱,師生共同完成(老師打手勢學生演唱)。

在教授新課的過程中,竇老師用提問的方式,一點點貼近主題。

例:想讓學生用歌聲表達出情感的時候

師問:襯詞都是什麼呢?

生答:Hm、當。

師問:當、當、當……像什麼呢?

生答:像鍾,很沉,彷彿教堂深處傳來的鐘聲一樣,很美。通過這樣的問話,學生頭腦中會出現一幅教堂深處鐘聲四起的'美麗畫面,在歌唱的時候自然會流露出來。

學生在聲音的表現上和口風琴的演奏上達到這樣一種狀態,可見竇老師在教學中是成功的。

學習了金玲老師講的《小烏鴉愛媽媽》一課,感覺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情感表達的比較細膩,在教師的引導下不僅使學生學會了歌曲,並且通過歌曲中敘述的小故事,讓學生懂得了道理。

1、情境:提問式設定,巧設情境。

例:師:老師帶來了一個可愛的小姑娘,大家想不想認識她呀?

生:想。

師:我們一起去她家做客好不好啊?

生:好。通過這種問話的方式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跟隨老師一起進入課程的學習。

2、內容:內容有教育意義,富有情感、生動活潑。

例:師問:小烏鴉的媽媽老了,小烏鴉跑到哪去了呢?

生答:給媽媽捉蟲子去了。

師問:同學們能不能像小烏鴉一樣,幫助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生答:能。

3、方法:採用教唱和自主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既學會了歌曲又提高了他們的音樂素養。

例:循序漸進、形象的學節奏。

背書包的國小生(卡片)××小兔子5454小烏龜×—

走走蹦蹦跳跳爬

動靜結合:前半節課學生都坐著演唱,後節課通過加打擊樂器,使學生動起來,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最後通過“烏鴉反哺”這個故事使學生明白我們要像《小烏鴉愛媽媽》一樣去愛自己的媽媽。金玲的《小烏鴉愛媽媽》是成功的一課。

音樂評課稿優秀4

我聽了劉老師上的一節音樂課《彩雲追月》,十分精彩。劉老師對整個課堂的把握,對音樂本質的充分挖掘,以及和學生的密切配合都讓人感受到劉老師紮實的音樂基本功和較高的教學機智。

這節課有三個地方的處理尤其讓我感到新穎獨到,有示範啟示意義。

1、匯入部分情感的激發、情緒的調動充分合理。

《彩雲追月》是以越劇音樂為素材,作曲家任光於1935年創作的民族管絃樂曲。樂曲旋律優美,形象地描繪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情景。怎樣讓全體學生很快溶入樂曲的意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欣賞活動中?劉老師很用心地選擇了一幅“夜晚海邊望月”圖,配著淡淡的《彩雲追月》音樂,問:“你們看到了什麼?”這種意境營造的相當好。點出“月亮”之後再問:“有沒有有關“月亮”的詩詞、歌曲?”這時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為後面“帶著問題欣賞音樂”,真正走進民族管絃樂曲《彩雲追月》做了很好的情感鋪墊。

2、層層深入,不著痕跡,解決“切分節奏”難點巧妙。

根據任光的《彩雲追月》填詞創作的歌曲,寧靜、深情,表達了作者對遠在臺灣親人的.思念。歌曲中多次運用了切分音以及波音、倚音,使得曲調委婉細膩,風格獨特。但是大量的切分節奏學生不易掌握,如果生硬地練習和講解極易破壞課堂營造出的寧靜、深情的氛圍。劉老師將歌曲創作背景介紹之後點題——彩雲追月,就是用切分節奏讀出來的,很是簡潔、自然,學生也自然地用這一節奏讀歌名,瞭解了“切分節奏”。接著陳老師將歌曲主要的兩個樂句單獨列出:“616535”和“353215”,用歌名來唱,讀好歌名和唱好歌名,實際上就是基本解決好了這首歌曲的難點。之後的老師範唱、感受歌曲情緒、分析數數幾個切分節奏、配樂朗誦歌詞等每個環節,劉老師都很注意傾聽,及時發現問題並有效地解決問題。正因為此,這些借班上課的孩子最後都能深情地準確唱出歌曲。

3、拓展環節抓住學生心理,用流行音樂表現形式新穎、和本節課結合恰當。

這節課是五年級的音樂課,高年級孩子已開始喜歡追逐“流行”,大多有自己崇拜的偶像,特別是影視歌唱明星。這節課的拓展陳老師精心選擇了李宇春的獨唱《彩雲追月》和黑鴨子合唱組的《彩雲追月》,注入了學生喜愛的流行元素,並讓學生感受、實踐用流行音樂的表現形式在課堂展現這節課學唱的歌曲,這一做法實際是一種實踐創造,同時也將課堂氣氛推上高潮。而在這種愉快、喜愛的情緒下進行的實踐、創造,讓學生自然而然體驗出“許多流行音樂的主要元素來源於像這樣的一些名曲”,“同樣素材的音樂,不同的表現手法會產生不同的內心體驗”。

這節音樂課還有不少給人以啟示的好的地方,也有一些如果換種方式會不會更好的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像劉老師這樣的一節課,總是會給上課的老師、聽課的老師、參與的學生不少滿足。正如樂曲中表現的、課堂中體現的和我們聽課老師體驗到的“皎潔明月動,彩雲緊相隨”。

音樂評課稿優秀5

肖老師的《音樂能告訴我們什麼》一課的雖然選自湘藝版高中《音樂鑑賞》模組第一單元的第一課,但基本跳出教材內容組材,由此也能證明肖老師是很有自己教學思想的一老師。通過教學設計中一些教學環節的設計和與學生的對話,也體現了肖老師教學中的風趣、幽默和很具個性特點的教學藝術風格。在我的想象中,肖老師的教學是瀟灑自如的,而學生在肖老師的課堂中既感受了音樂美,表現了音樂的美,探討了關於音樂的話題,對音樂有了更深一層的體驗和解,同時,整個音樂學習的過程又是輕鬆、愉快的。

再回到肖老師本課的設計探討。肖老師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之一是“瞭解音樂是什麼,領悟音樂藝術的非語義性、非具象性、不確定性的內涵與特徵,理解音樂不能明確告訴我們什麼。”肖老師設定的教學目標,也與湘藝版高中《音樂鑑賞》模組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音樂能告訴我們什麼》編者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是一致的。但綜觀肖老師的教學設計,雖然教學是按照這幾個問題層次展開的,但在教學過程中並沒有強調對這些問題的探討,或在組織材料、欣賞引導時,沒有緊緊圍繞這些問題展開。

“什麼是音樂”問題的探討。肖老師借用了《辭海》中的定義:音樂是憑藉聲波振動而存在、在時間中展現、通過人類的聽覺器官而引起各種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的藝術門類。這個定義對於高中學生來說,過於抽象,對學生理解“什麼是音樂”幫助不會太大。而肖老師自己給音樂下的定義“我覺得音樂是一種流動的生活音響(旋律、節奏、和聲等)”,也讓人感覺概念較模糊,何為“流動”,生活音響又包括哪些?都不太好說清楚。我曾看過日本著名音樂教育家高萩保治的一本書,裡面他提出了許多專家對“什麼是音樂”各自的理解,他自己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如,音樂是按時間組織起來的'音響和沉默;是音樂就是通過人組織起來的音響,等等。建議肖老師在教學中能參考一些相關方面的資料,在分析專家們對“什麼是音樂”不同的理解的過程中,讓學生較全面地瞭解“什麼是音樂”,以及“音樂”這個概念的發展與變化。

“音樂能告訴我們什麼?”問題探討。重點欣賞了馬迪老師創作並演奏的笛子獨奏作品《遠韻》。這是一首很優秀的樂曲,確實值得一聽。以聆聽體驗一首樂曲為切入點,再探討“音樂能告訴我們什麼”的話題,也是很好的一種教學方式。且這首樂曲較為典型,也很能說明一些問題。但肖老師的教學指向,好象不在於“音樂能告訴我們什麼?”問題的探討,而重在對樂曲的欣賞與分析(當然,讓學生充分體現音樂的美,分析音樂的藝術表現特點,也是欣賞教學必須的),但又在該教學環節的最後,在沒有教學鋪墊的情況下提出了兩個問題讓學生思考:你認為音樂有涵義嗎?你能用語言把這種涵義說清楚嗎?當然也很難有探討的結論。

其實,肖老師選取的樂曲《遠韻》是很好說明此問題。教學時,第一遍聆聽欣賞時,可以正不給學生任何介紹,讓學生聆聽音樂,談談音樂帶給自己的情感體驗,問音樂表現的意境。因沒有創作背景的介紹,學生對音樂情緒和意境的理解是多樣的。接著,老師再介紹樂曲創作的背景,讓學生了解的樂曲各段的小標題:引子茫茫草原、望月思鄉、寒風瑟瑟、仰天長嘯。在此標題“嚮導”的指引下,學生再次聆聽音樂,感受音樂,再談自己對音樂的意境的理解,應該又有不同的感受。教師也正好以此切入探討音樂不確定性的內涵與特徵,分析各小標題音樂要素的不同特點,引導學生了解音樂表現的特性。該教學環節是該課的教學重點,在充分聆聽與感受音樂的同時,應該融入對音樂表現特點的分析,深入探討一些話題,引導學生了解音樂表現的特性,才能較好達成該課的教學目標。

“用節奏表現音樂形象”的參與表現環節,建議放到該課的開始,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很好地匯入教學,從感性經驗切入,再來探討較為理性的問題,也更能體現教學的層層深入。另外,針對於“音樂能告訴我們什麼”主題的教學,在組材方面還可豐富一些,用很多的材料來探討關於音樂表現特性的問題,教學效果會更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