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女人》的繪畫因子論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8W

摘要:文章探索了後印象派繪畫技巧在《三個女人》中的運用,以及這些技巧的運用給文字表達和篇章構思帶來的獨特審美效果。斯泰因將《三個女人》置於寫作的平面上,像畫家駕馭畫筆那樣駕馭文字,利用簡化法,重複法和滲透法畫出一幅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女性卑微而無望的人生。

《三個女人》的繪畫因子論文

格特魯德·斯泰因(1874-1946),美國聞名女作家,於1903年旅居巴黎,期間深受當時巴黎文學界、藝術界人士的影響,而後有意識地將後印象派的繪畫技巧大膽糅合並巧妙運用到自己的文學創作中,用獨樹一幟的語言畫出立體主義的文字畫像,形成了獨特的文體和新的語言美學,因而成為20世紀文學大師之一。《三個女人》(1909)是體現斯泰因把後印象派繪畫技巧融入創作中的初始之作。它由三個故事(“好安娜”、“溫柔的麗娜”、“梅蘭克莎”)組成,描述了兩個德國移民女傭(安娜和麗娜)和一個黑人姑娘(梅蘭克莎)的日常生活。從畫商沃拉德手中購買了塞尚的《拿扇子的塞尚夫人》後,斯泰因對這幅畫“仔細揣摩,受到啟迪而寫出了《三個女人》”。本文探索了後印象派繪畫技巧在《三個女人》中的運用,以及這些因子的運用給文字表達和篇章構思帶來的獨特審美效果。斯泰因打破了2000多年以來形成的文學傳統,即不再以情節為骨架來編織小說,而是利用後印象派繪畫技巧將《三個女人》置於寫作的平面上,像畫家駕馭畫筆那樣駕馭文字,利用簡化法,重複法和滲透法畫出一幅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女性卑微而無望的人生。

一、簡化法

塞尚主張呈現主觀化了的自然,而不是惟妙惟肖地去描摹自然,提倡運用簡化法來處理題材,即運用球體、圓柱體和圓錐體這種幾何體變形來處理自然,他認為這些更能顯示大自然內部的結構,呈現大自然的本質。斯泰因在文學中使用這種簡化法,如同舉起一把利斧一樣砍去累贅的枝蔓來凸顯主杆,使蘊藏在紛紛繞繞,複雜的生活裡的本質顯露出來。

在對地點環境的描寫中,斯泰因並沒有具體敘述,而是抓住事物的最本質特徵。如對橋頭鎮房子的描寫繆繆幾筆,然而這幾筆卻統領著三個故事,呈現出一個一成不變、單調、沉悶的生活環境。“安娜為馬蒂爾達小姐掌管著一幢小房子。這是一幢很有趣的小房子,整排房子都是一個式樣,就像孩子推倒的一排多米諾骨牌那樣緊挨在一起。這些房子都是沿街造起的。小街到了這兒就順著一個陡峭的丘崗而下。這些有趣的小房子,都是兩層樓,紅磚牆面,長長的白色臺階。”這些簡化描寫呈現出小鎮古板,陳舊和搖搖欲墜的狀態,為三個女主人公的悲劇鋪墊了背景。

在三個故事中,時間記載模糊。這種時間的描述不僅符合斯泰因的創作觀摘要:“從一代人到另一代人,事情並沒有任何變化。變化的只是人們的看法。”而且非常貼近故事人物的身份,深入事物的中心。安娜,梅蘭克莎,麗娜都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在沒有希望的生活裡既沒有重大事件發生,也沒有非凡意義的日子,所以無法用時間來記載。即使麗娜有一個星期二去憧憬,可是到了這天,新郎卻逃跑了,帶給麗娜的不是做新娘的幸福,而是被拋棄的恥辱和痛苦。

抹去事物的物理時間,沒有過去和將來,只有漫延的心理時間——“現在”。“現在”才是生活中重要的時刻。正如斯泰因在《美國演講》中提到的那樣摘要:“絕對現實的現在”。這種“現在”超越了物理時間的限制,探索的是事物的本質,無論何時何地都讓人感到藝術的真實,引起讀者的共鳴。沒有時間的干擾,讀者閱讀時思維就沒被打斷,完全走進小說的世界裡,體驗著“綿延的現在”。和小說人物融為一體,感受到主人公悲哀、無可奈何的心理。安娜不停地忙碌,但是一切並沒有因為她的努力而變好,梅蘭克莎一次次尋覓安寧生活,可是一次次陷入困難中,麗娜和世無爭,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生活不斷地摧殘著她。

在傳統小說中,情節一直是體現作品魅力的重要因素,而斯泰因卻簡化了情節,運用後印象派繪畫技巧中的重複法,滲透法等來組織材料,極好地體現了作品的主題。

二、重複法

後印象派繪畫是從不同位置、不同的時間裡觀察事物,空間的變換和時間的轉移都納入了。比如塞尚在繪畫時摘要:“他一方面用粗重的線條來凝定物象,另一方面用很多重複、摺疊、斷續的線條來概括物象的輪廓,這些開放的線條,易於形成沒有限制的統一空間,暗示著時間的推移和物體狀態的變化”。斯泰因在創作中運用重複的手法,反覆描摹,從多個角度來揭示事物本質。在《軟鈕釦》中,斯泰因反覆談到摘要:“重複總是屬於所有活著的人,所有的存在總是在重複,傾聽重複愈來愈給我帶來完整的理解。”重複是斯泰因去感受世界,抓住事物本質的方法。傾聽重複以獲得完整的理解,這樣就超越了客觀膚淺的現象或者主觀衝動的情感,獲得跨越時空的永恆一本質。

評論家一般都認為三個故事中第二篇“梅蘭克莎”故事新奇而迷人,而另兩篇就平平了。筆者並不這麼認為,在這裡,斯泰因運用後印象派繪畫中的重複法來構思整個作品,次序的明確性一開始就已經存在於作者的心裡。三個故事恰如後印象派畫家在不同的`時間段裡觀察事物、構思作品的三個角度,再現斯泰因的生活觀,即生活既變又不變,是不斷的重複這一實質。“好安娜”、“梅蘭克莎”,“溫柔的莉娜”恰如小說的開始、發展、高潮和結尾,因此,篇幅的長短不同,“好安娜”的文字是81頁,“梅蘭克莎”長達164頁,而“溫柔的麗娜”只有44頁。敘述技巧也不同,安娜努力地生活(發展),因此對安娜的生活片斷描寫得具體而真實;梅蘭克莎對目前狀況進行反抗,並且積極探索生活(發展,高潮),人物的內心鬥爭比較激烈,因此作者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寫;麗娜麻木、被動地過著每一天(結尾),因此描寫的事件和人都不令人感喜好,以揭示麗娜那幾乎枯萎的狀態。三個主人公對待生活的不同方式和態度恰如作者觀察事物的三個角度。雖然描寫事物的角度不同,但是本質卻一樣摘要:她們都生活在底層、都以愛對待生活也渴望著愛,都是以失敗而告終。而且富有意味的是她們並不是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而是以無法選擇的生病或難產在人生旅途上畫上句號,讓人無可奈何。正如作品的序言摘要:“我是個不幸的人,可這並不是我之過,也不是命之桀。”這種構思更加深了幻滅感,增強了震撼力,使下層女性生活的艱難性得到淋漓至盡的渲染。

整個作品的構思借用了重複法,三個故事的組織同樣也採用了重複法。重複貫穿始終,但是重複的方式又有不同。在“好安娜”和“溫柔的莉娜”中,注重的是生活細節的重複,人物和主題就在這些重複中浮出畫面。例如在“好安娜”中,安娜忠心照料主人,卻不得不幾易其主;她不停借錢給別人,但是一切並沒因安娜的付出而好轉,她以滿腔的愛去愛世人甚至一條狗,但失望、傷害、痛苦不斷滲進她的心

田。安娜的人生就是一個個失敗的畫面的延續,從側面反映出人世的虛偽,人性的喪失。佈滿愛心的安娜處在這樣的環境中,雖生猶死。在“梅蘭克莎”中,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寫,認為人物的心理是個“不可分割的流動”,是“綿延的現在時”,正如光線的瞬間變化。斯泰因運用重複的手法把人物內心反反覆覆、舉棋不定的矛盾心理凝定在“綿延的現在”。這不斷的重複使讀者在閱讀時只能逐字逐句地去看,阻礙作者的視覺跳躍,從而切身感受人物無休無止的矛盾心理。例如,傑夫剛剛確定雙方的愛意,然而在卿卿我我一番後,又陷入了痛苦狀態,向梅蘭克莎表白內心的苦惱。這段內心獨自長達兩頁多,然而就是重複一個話題,他們的愛是什麼樣的方式以及該用何種方式來對待愛。這些反覆的,曲折迂迴的表白揭示了傑夫在面對梅蘭克莎的愛時茫然,無所適從的心理。在《三個女人》中,細節不斷地重複出現,同時詞句也不斷地重複。這些無盡的重複形成了一種壓抑的、幾乎讓人窒息的氣氛。例如在“好安娜”結尾中,“安娜的努力永遠沒有個盡頭,她越來越疲累,越來越蒼黃,臉越來越瘦,越憔悴,越焦慮。”作者對安娜的勞累衰老並沒有詳盡的描寫,只是用“越來越”、“越”來修飾這幾個形容詞。然而正是這幾個詞的重複使用(從越來越到越),使簡單的字面形成一種逐漸緊緻的網,形成密不透風的壓抑,生動地刻畫出安娜身心俱疲的狀態。

三、滲透法

在《三個女人》中,生活的瞬間片斷交叉出現,讓讀者感到沒有主次,沒有輕重。初讀時因為其無情節而覺得千頭萬緒難以理清,似是而非,枯燥乏味。然而這些材料並不是像一盤散沙一樣堆砌在一起。在這裡,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後印象派繪畫技巧中的滲透法,使表面上相互獨立的細節相互關聯。後印象派大師在色彩的運用上講究色和色之間的相互關係,每一種色彩都是另一種色彩的派生,它們之間彼此烘托,並且隨著顏色的變化,色彩將產生一種使畫具有整體性的新的配合。《三個女人》中,表面上互不相干的事件都相互聯絡,相互滲透。如梅蘭克莎這個故事,梅蘭克莎父親以暴行干涉未成年的梅蘭克莎和馬伕約翰交往這一事件似乎和梅蘭克莎的戀愛沒什麼關係。其實這個事件給梅蘭克莎今後的戀愛帶來了陰影,因此,愛情失敗也是必然的事。正是父親的粗暴掐斷了梅蘭克莎瞭解女人力量的途徵,讓她無所適從,只能靠遊蕩去獲取學問,然而到了學問的邊緣,她又猶豫起來,最終總是逃走。這種矛盾的心理導致了和傑夫交往的矛盾狀態,使傑夫有時覺得了解梅蘭克莎,有時又覺得很生疏,最終和梅蘭克莎分道揚鑣。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沒有繪畫因子,就沒有《三個女人》的精美之處。這種精美就如一壺綿香醇厚的老酒,怎麼品嚐也不夠。讀《三個女人》不能淺嘗輒止,也不能採取囫圇吞棗的方式,更不能抱著獵奇心理。讀它就如欣賞一幅畫一樣,需要耐心潛讀,慢慢研磨,然後才能品出其中一縷芳香,悟出一絲韻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