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繪畫中極富活力的線色論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3W

藝術過濾了現實生活中的嘈雜之音,而呈現出清澈明朗的心境與氣象,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形式美”,而是康定斯基的“內在的音響”。康定斯基主張將外表的藝術性逐出畫面,擺脫熟悉的眼睛的感性享受,傾聽靈魂的聲音。如果在一幅畫裡一根線條從摹寫實物的目的解放出來,它的內在音響就不再因旁的任務而被削弱,從而獲得完滿的內在力量。這種內在的音響,其實正是現代人對自然的內心感受與渴望。我們都知道,從事繪畫的畫家都是從生活中提取藝術精華,並加入了自己抽象的藝術情感,為自己創作注入了藝術的活力。由此引導下進行藝術誇張處理,以求得到更強烈地表現出生命活力及富有個性的作品。

淺論繪畫中極富活力的線色論文

繪畫凝結著時間和空間的形象,畫家必須用自己所熟悉的技術創造出一個構成它自己存在的空間,以便他人可以從中看到生命的活生生的延續和成長,就像是一個真實的存在物。如何使一根線一筆色彩再從一張畫面到能打動別人,那取決於繪畫藝術獨特的表現方式和表現手段——線條、色彩、形體。

繪畫藝術語言中的第一要素是線條,是最基本、最主要、最生動的部分。線條是繪畫的骨骼和輪廓,更是繪畫的氣勢與神韻之所在。正是線上條的執行與變化之中,形體與色彩融合一體又交相輝映,因此,在繪畫藝術中,線條作為一種藝術語言,是繪畫藝術家從萬千世界中提取出來的賦予了藝術生命的高度抽象化的藝術符號,也賦予了生命之“呼吸”。

不同形態的'線條,往往引起人們不同的感知,如水平線使人感到平穩、安靜;斜線使人感到煩躁與不穩定;曲線給人一種流暢柔和的感覺。而繪畫都始於勾線,後來西方繪畫雖然向以面為主體的造型發展,但凡是有所成就的畫家仍然重視線條。“西畫的線條是撫摸著的肉體,顯露出凹凸、體貼輪廓與把握堅固的實體感覺;中國畫則以飄灑流暢的線紋、筆酣墨飽、自由組織,暗示物象的骨骼、氣勢與動象”(宗白華語)。和西畫相比,在中國畫中線條佔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甚至被一些大師認為是中國畫的根本。中國畫一向堅持以線造型的原則,並賦予線條以內在的生命力和個性特徵。有著名畫家石濤把線條稱作“畫之法”,把“賦形”的手段歸於“一畫”。認為山川人物之秀麗、鳥獸草木之性情、池榭樓臺之矩度均離不開勾畫的“一畫”,“自一以至萬,自萬以至一”,“億萬工筆畫,未有不始於此,而終於此”。

色彩是繪畫語言中最具覆蓋力、最具表現力、最富情感力的部分。如果說線條是繪畫的骨骼和神韻,那麼色彩就是繪畫豐腴的肌膚和飽含的情感,給已有的呼吸充實了血液,從而去轉向一種真實。繪畫藝術中的色彩是畫家眼裡的萬千世界,更是畫家胸臆中的情感,藝術家正是通過各種色彩的組合搭配和濃淡輕重的變化,使畫面形成不同的色調。從客觀上說,色彩是增強畫面逼真感的重要手段;從主觀上講它又是傳達作畫者感情的重要手段。“色彩的美感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人的視覺對色彩有一種經驗感受,不同的色彩往往引起人們不同的聯想,從而使人產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反應,這也說明色彩具有表情性和寓意性。審美時把這種聯想分成兩個層次,即具體聯想與抽象聯想。具體聯想如從紅色想到火,從白色想到雪,從藍色想到天。抽象聯想則是在具體聯想基礎上升華出的抽象觀念,如綠色代表著生命、希望,黑色代表不幸、終止等。進一步則更為抽象,它喚起感覺,或冷或暖,或激越或舒緩,常重視描繪物件的真實感,強調繪畫的模擬狀物功能,看一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大畫家達·芬奇的作品《蒙娜麗莎》、提香的《瑪利亞》、庫爾貝的傑作《石工》,運用古老技法,強調色彩為繪畫的靈魂。現代主義畫家認為色彩自身就存在主觀色彩,把色彩的審美價值提至相當高度,如凡·高的《向日葵》突出了色彩的生動感和表現力。凡·高的畫完全解放了繪畫的整個靈魂,後來現代繪畫中整個表現主義繪畫流派,直接受到了感召。中國畫的色彩在運用上主張“隨類賦色”,比如自隋唐迄今,山水畫多用石青色填色,所謂“青綠重彩,工細巧想”。這種賦色方法,一般不是為了客觀地描繪物件,而主要是為追求畫面的藝術效果。

繪畫藝術語言中最具辯證關係的是形體,也最具隱喻傾向,因而也是最見功力的部分。在繪畫藝術中,形體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形狀”與“體量”。作為一種藝術語言,它更主要的是一種關係,是一種寓意,一種傾向。它從巨集觀上、全域性上設定辯證與統一的整體效果,這種效果不僅是外在的、直觀的,更主要的是內在的、象徵意義上的。構圖的目的是根據作者的創作意圖,按一定的章法在畫面上設定和處理表現物件的位置關係,把各種形象有機合成一個藝術整體。構圖不是對客觀事物的自然堆砌,而是藝術家自覺地通過運用實踐形成的均衡、對比、同一、數比、節奏、韻律等基本規律。這些規律很大程度上來自人們的視覺習慣,比如向心式的構圖,常常給人一種凝重、莊重、緊張的感覺;離心式結構則給人一種輕鬆、奔放、活潑的感覺,因此不同的構圖必須表現出不同的審美意向和藝術氛圍。如果說色彩是“血液”,那麼形體構成則是“骨架”。通過線條的“呼吸”,那麼一幅完整的畫面通過這些繪畫語言走向真實。畫面整體性的效果最終達到形體的寫實性與象徵性的融合、靜態與動態的融合,達到了藝術家深層次審美取向的追求。

中國藝術不以“應物象形”為主要特徵,氣韻生動是中國藝術的追求——“直抒胸臆”。中國的“情生詩歌”與西方的“藝術是情感的表現”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中國藝術所說的情是情理結合之情,不同於現代西方那種自我之情。湯顯祖說,今昔異時,“行於其時者三:理爾、勢爾、情爾”。尼采則說,抒情詩人是“‘自我’世界的移動著的中心點”。西方傳統繪畫注重客觀的真實再現,採用焦點透視,因而畫面上出現的空間是靜止的,真實有限的空間與客觀規律相一致。中國畫的構圖則不拘於特定時空,而是根據作者對物件的領悟理解,去“立意定景”,採取運動式、鳥瞰式的多點透視或散點透視,體現出中國繪畫在構圖上的自由開闊、靈活多變的特徵。

當然,一幅優秀美術作品的誕生,主要的不是線條組織,調配色彩,塑造體積等技術的功力,而是美術家觀看世界的眼睛,是美術家傳達給我們的內在聲音。這種方式是他生命情感的表達。我們生活、行動和存在著自然之中,繪畫藝術的語言通過自然有機的結合形成畫面的感染力,進行誇張處理,以求更強烈地表現出生命活力及富有個性的作品,來打動更多的觀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