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問題》評課稿【優秀】

來源:果殼範文吧 3W

《植樹問題》評課稿1

5月13日校本教研中聽了葛老師講的植樹問題,“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葛老師利用學生的動手操作,小組活動等形式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明確了植樹問題中兩端都栽情況的解決問題,教學效果良好。

《植樹問題》評課稿【優秀】

1、匯入新課的形式新穎,教師利用猜謎語的形式匯入,激發學生興趣,在伸出雙手,找出手指之間的.間隔,理解間隔的概念,以及間隔數,將複雜的問題形象化,學生易學、易懂,開了一個好頭。

2、葛老師上課的思路比較清晰,她先提煉出數學模型(間隔數+1=棵數),最後將這一數學模型應用與生活實際。整堂課節奏緊湊,層層深入,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引發了樂學的動機,在開放的課堂中提供了樂學條件,在活動的氛圍中增加了樂學的體驗。在上課過程中,“猜想到驗證”的學生學習過程一直貫穿著整節課中。

3、課堂教學體現系統性。葛老師能靈活構建知識系統,注重教學內容的整體處理。能活用教材,讓資源啟迪探究。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通過例題,讓學生比較系統地建立植樹問題中“兩端都要種”的情況。

4、課堂練習設計合理,如採用表格的形式出現不同的已知的條件,解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感受植樹問題服務於生活,同時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5、葛老師還注重了利用例題的教學進行了歸納與總結,經過老師與學生的共同研究交流,總結出瞭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的學習。這節課充分體現了老師與學生、教法與學法的和諧。

《植樹問題》評課稿2

植樹問題是一個較為複雜的問題解決,這一內容具有很強的數學思維和很強的探究空間,既需要老師的引領,也需要學生的探究。

郎老師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關於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並且兩端都要栽樹的情況,讓學生先通過在20釐米尺子上擺小棒(不同間隔長)來發現栽樹的棵數、間隔數、間隔長、總長之間的關係,再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郎老師上課的思路非常清晰,以創景引題---先學後教---鞏固提升三個模組為主線,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縱觀本節課,亮點之處有:

1、注重知識的鋪墊和興趣的激發。

新課開始,郎老師就和學生玩起了猜謎、手指夾鉛筆的遊戲,這個遊戲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後在遊戲中找規律,使學生把學習中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注重“優化”的思想,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學生以生活經驗為基礎對數學知識的一種解讀。師生之間的語言互動與遊戲巧妙的結合,使學生一開始就明白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運用找規律解決植樹問題。

2、充分體驗,夯實學習基礎。

做完練習後,為了進一步讓學生掌握規律,理解間隔數與棵數的關係,郎老師出示了這樣一個題目“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種一棵(兩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待學生解決完這個問題之後,郎老師又進行對比提升,“如果路的兩邊都載,共需要多少棵樹苗?”使學生的思維慢慢昇華,逐步提高。

建議:

教師要提醒每一步算出來的單位名稱。

《植樹問題》評課稿3

今天聽了老師的植樹問題一課,對我的啟發很大。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

1、開課的匯入採用手指謎語,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引出手指後,有利用手指幫學生初步理解間隔的意思,很直觀。但這裡出現間隔長有些早。

2、情景問題出示後,用選擇題的形式藉助直觀圖幫助學生理解兩端都栽的意思,形象直觀學生理解起來很容易。

3、教師質疑問題及時且很有數學的味道。如幫工人想象辦法,隔幾米栽一棵,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很好的理解了等距離的.含義。

4、體現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要求明確、準備充分,對四年級學生來說學生桌的還是很好的。

5、教師表格的設計很方便學生髮現諸多的數學問題。比單純的圖形要好找規律好表達。但這裡講解交流時,如能借助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從數字中發現的規律的話,學生對其中的數量關係的理解會更容易,從而靈活的應用數量關係解決問題。

6、練習中對比練習及時出現,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但對兩邊與兩端的區別我認為更加直觀一些會好些,藉助教室兩邊加以解釋。

7、練習緊扣本節教學目標,形式多樣,尤其選擇問題我認為能較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數量關係。

8、歌謠的結尾給本節課畫了個圓滿的句號。

《植樹問題》評課稿4

《植樹問題》是一種情況較為複雜的問題解決,這一教學內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數學思維和很強的探究空間,既需要教師的有效引領,也需要學生的自主探究,曹老師執教的這一堂課,主線明朗清晰,目標定位準確,訓練紮實有效,下面主要從評價方面予以點評:

一、幽默詼諧的評價語言的使用恰當

說到數學,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單調瑣碎的計算、生澀複雜的應用題。的確數學以理性見長。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經常運用幽默、風趣的言語,就會引起學生極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本節課曹老師多次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當有學生回答正確時,曹老師說:“恭喜你答對了!”“你們都學會搶答了”讓學生記憶植樹問題的三種規律時,曹老師又說:“剛才,同學們設計了三種方案,還知道了每種方案中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這可是個寶貝,你們想得到它嗎?(想啊,)那請閉上眼睛,開啟你的大腦主機,我要把這個寶貝輸入你的大腦了,千萬別開小差啊,出現宕機現象那可麻煩啦,準備好了嗎?我要開始傳寶貝了……好,收到了寶貝的同學請用最美的姿勢坐好。”曹老師幾句富有兒童化的、風趣幽默的話語猶如沁人心脾的春風使整個課堂充盈著個性和生命力,充滿了激情和趣味,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形成了良好的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

二、合理運用賞識與鼓勵性語言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賞識。評價語言應以鼓勵為主,讓孩子獲得自信,體驗成功的快樂。《課程標準》也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儘量從正面引導。這節課中曹老師賞識激勵性語言的使用恰如其分,如:“不錯,老師期待你更精彩的表現,有信心嗎?”、“你想得真周到,真是個既細心又愛動腦的孩子”。“你回答得太棒了,老師感到震撼!”、“你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很善於觀察。”、“別急,慢慢說,這題稍微有點難度,很多同學還在思維的路上,我們再等一等。”曹教師賞識、激勵性評價語言的使用,情真意切,讓學生深受鼓舞,覺得自己能行,讓學生有被認可的滿足,從而樹立起上進的自信心。

三、值得商榷的幾個問題

1.評價過程中儘量以正激勵為主,減少對比激勵。正激勵能滿足學生受尊重的需要,完成既定目標;正激勵能滿足學生的自我實現需要,提高教學效果。而這些需要一旦受挫,就會使學生產生自卑感、軟弱感、無能感,不僅不能完成教師提出的既定目標,甚至出現心理問題。如:曹老師發現女生髮言不夠積極,於是說:“看,今天男生表現得多好!”如此一來,挫傷了女生的積極性,這樣說效果會更好一些,我相信女生在後面的表現中更棒!

2.評價主體應該多元化。本次課曹老師還是以教師評價為主,在以後的教學中評價應走向多元化:①教師鼓勵評價,激發學生感悟學習的真諦,②學生評價教師,建立和諧的課堂氛圍,③學生評價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④學生自我評價,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植樹問題》評課稿5

植樹問題是一種情況較為複雜的問題解決,這一教學內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數學思維和很強的探究空間,既需要教師的有效引領,也需要學生的自主探究。對呂老師呂老師執教的這一堂課,我提幾點自己的看法。

先來說說這節課的亮點:

一、教學目標明確。

教學目標是這一節課的靈魂所在,是學生在一節課中學習的方向,呂老師詳盡、明確地表明瞭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內容貼近生活。

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尋找手指上的數學資訊,引出間隔數的概念,通過植樹問題尋找其規律,然後欣賞有類似的現象的圖片,從而培養學生髮現美創造美的情操,最後運用所學的規律去解決實際問題,符合新課標中“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理念。

三、例題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課本上的例題是“在100米長的路一側每隔5米栽樹”。讓學生理解並算出這麼長的公路一側能植幾棵樹?比較抽象,特別是特困生就會沒興趣。在這裡呂老師先把100的小路改為20米的'小路,讓學生通過畫線段圖就能找出答案,讓學生知道用線段圖的方法,也是一種數學解題方法。然後引導學生用計算的方法得出植樹問題的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因此在下面的練習中學生很自然的想到用得到的規律來計算結果。最後把這種利用規律解決問題的方法推廣到解決其它植樹問題上來。這種先降低例題難度,然後在練習中提高難度的動態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的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我想這種數學思想方法,對於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很有指導意義。

下面我來說說我對這節課的思考:

我認為學習植樹問題就是一個建模的過程,即給出與植樹問題有關的生活情境,通過一定的數學活動建立數學模型,再應用數學模型這樣的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扮演的是引導者的角色,課堂的主角是學生,讓學生能夠通過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發現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本節課呂老師的教學思路是由手指中的數學問題引入,再分別探究三種植樹情況,最後應用所得規律解決問題。

在第一種兩端都種的種植情況展示後,呂老師設計了自行設計其他情況下的植樹方案,完成表格1的環節,在這裡有的學生出現的疑惑,他們不理解老師的要求,我想在這裡可以明確說明其他情況就是同樣的米數,不同的間隔數,或者不同米數不同間隔數。在這裡我有另外一個思考,在這個環節之前師生已經列出了求棵樹可以用總長除以間隔長度的這樣的式子,而這是屬於我們的猜想,接下來這一環節應該是要驗證並明確規律。在這一環節學生在表格上直接填寫的時候,很多學生就是已經把這一結論當作是正確的,是在應用規律解決問題。有的學生學習過奧數,在這之前可能已經掌握,而未接觸過這一學習內容的學生,對於這樣的結論還是將信將疑的,他們需要通過其他的例子來驗證這一結果的正確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