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植樹問題》評課稿12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3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評課稿,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資訊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寫評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植樹問題》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植樹問題》評課稿12篇

《植樹問題》評課稿1

植樹問題是一個較為複雜的問題解決,這一內容具有很強的數學思維和很強的探究空間,既需要老師的引領,也需要學生的探究。

郎老師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關於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並且兩端都要栽樹的情況,讓學生先通過在20釐米尺子上擺小棒(不同間隔長)來發現栽樹的棵數、間隔數、間隔長、總長之間的關係,再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郎老師上課的思路非常清晰,以創景引題---先學後教---鞏固提升三個模組為主線,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縱觀本節課,亮點之處有:

1、注重知識的鋪墊和興趣的激發。

新課開始,郎老師就和學生玩起了猜謎、手指夾鉛筆的遊戲,這個遊戲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後在遊戲中找規律,使學生把學習中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注重“優化”的思想,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學生以生活經驗為基礎對數學知識的一種解讀。師生之間的語言互動與遊戲巧妙的結合,使學生一開始就明白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運用找規律解決植樹問題。

2、充分體驗,夯實學習基礎。

做完練習後,為了進一步讓學生掌握規律,理解間隔數與棵數的關係,郎老師出示了這樣一個題目“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種一棵(兩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待學生解決完這個問題之後,郎老師又進行對比提升,“如果路的兩邊都載,共需要多少棵樹苗?”使學生的思維慢慢昇華,逐步提高。

建議:

教師要提醒每一步算出來的單位名稱。

《植樹問題》評課稿3

星期五,很榮幸被學校派往xx參加片區教學研討活動。聽了李老師執教的《植樹問題》一課,頗有心得,下面就這兩節課談談自己的心得與看法。

1、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

“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服務於生活。”在教學開始,出示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緊接著老師又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間隔,如插紅旗,安路燈、排隊做操等,讓學生在具體生活中理解數學現象,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2、關注學生的起點,引導學生畫圖理解。

植樹問題的思維有一定的複雜性,對於剛接觸植樹問題的五年級學生來說,則更有一定的難度了。李老師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初步感知植樹問題的三種情況:兩端都種,只種一端,兩端都不種。王老師則適時引導學生借用畫圖的方法去幫助學生理解。學生在畫圖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很好的理解題意,找到其數量間的關係,而且能很好的培養其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等學生找到規律後再解決這類問題就簡單多了。

3、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

植樹問題是數學中一個獨立的單元,其內容和生活聯絡非常密切。這一課我們不僅是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生領悟研究複雜問題可以從簡單問題入手。在此,李老師設計了一道數字較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畫圖來解決,在畫圖過程中學生就會發現這樣沒法解決。從而啟發學生可以自己選擇數字小的來畫一畫。從而讓學生領悟解決複雜問題要先想簡單的。從而化繁為簡,步步深入。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經歷了猜一猜,畫一畫,算一算等多種學習形式,自主探究出規律。李老師則通過列表讓學生去算一算,然後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規律。這些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很快地發現了規律,並構建起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

值得商榷的地方:

1、課上的非常順利,效果也不錯。但總覺得有些程式化,在引導學生思考和操作的過程中,對學生規定的有些死。如果在探究兩種栽樹方法的規律時,再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的去探究,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2、通過對教材和各種相關的教學資料的深入解讀,我認為“植樹問題”就教學而言,突出“分隔問題”,以“植樹問題”為背景通過適當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路燈問題、排隊問題、鋸木問題、爬樓問題等都與“植樹問題”有著相同的數學結構,讓學生建構相應的數學模式。

《植樹問題》評課稿2

今天聽了老師的植樹問題一課,對我的啟發很大。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

1、開課的匯入採用手指謎語,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引出手指後,有利用手指幫學生初步理解間隔的意思,很直觀。但這裡出現間隔長有些早。

2、情景問題出示後,用選擇題的形式藉助直觀圖幫助學生理解兩端都栽的`意思,形象直觀學生理解起來很容易。

3、教師質疑問題及時且很有數學的味道。如幫工人想象辦法,隔幾米栽一棵,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很好的理解了等距離的含義。

4、體現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要求明確、準備充分,對四年級學生來說學生桌的還是很好的。

5、教師表格的設計很方便學生髮現諸多的數學問題。比單純的圖形要好找規律好表達。但這裡講解交流時,如能借助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從數字中發現的規律的話,學生對其中的數量關係的理解會更容易,從而靈活的應用數量關係解決問題。

6、練習中對比練習及時出現,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但對兩邊與兩端的區別我認為更加直觀一些會好些,藉助教室兩邊加以解釋。

7、練習緊扣本節教學目標,形式多樣,尤其選擇問題我認為能較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數量關係。

8、歌謠的結尾給本節課畫了個圓滿的句號。

《植樹問題》評課稿3

5月13日校本教研中聽了葛老師講的植樹問題,“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葛老師利用學生的動手操作,小組活動等形式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明確了植樹問題中兩端都栽情況的解決問題,教學效果良好。

1、匯入新課的形式新穎,教師利用猜謎語的形式匯入,激發學生興趣,在伸出雙手,找出手指之間的間隔,理解間隔的概念,以及間隔數,將複雜的問題形象化,學生易學、易懂,開了一個好頭。

2、葛老師上課的思路比較清晰,她先提煉出數學模型(間隔數+1=棵數),最後將這一數學模型應用與生活實際。整堂課節奏緊湊,層層深入,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引發了樂學的動機,在開放的課堂中提供了樂學條件,在活動的氛圍中增加了樂學的'體驗。在上課過程中,“猜想到驗證”的學生學習過程一直貫穿著整節課中。

3、課堂教學體現系統性。葛老師能靈活構建知識系統,注重教學內容的整體處理。能活用教材,讓資源啟迪探究。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通過例題,讓學生比較系統地建立植樹問題中“兩端都要種”的情況。

4、課堂練習設計合理,如採用表格的形式出現不同的已知的條件,解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感受植樹問題服務於生活,同時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5、葛老師還注重了利用例題的教學進行了歸納與總結,經過老師與學生的共同研究交流,總結出瞭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的學習。這節課充分體現了老師與學生、教法與學法的和諧。

《植樹問題》評課稿4

植樹問題是一種情況較為複雜的問題解決,這一教學內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數學思維和很強的探究空間,既需要教師的有效引領,也需要學生的自主探究。對呂老師呂老師執教的這一堂課,我提幾點自己的看法。

先來說說這節課的亮點:

一、教學目標明確。

教學目標是這一節課的靈魂所在,是學生在一節課中學習的方向,呂老師詳盡、明確地表明瞭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內容貼近生活。

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尋找手指上的數學資訊,引出間隔數的概念,通過植樹問題尋找其規律,然後欣賞有類似的現象的圖片,從而培養學生髮現美創造美的情操,最後運用所學的規律去解決實際問題,符合新課標中“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理念。

三、例題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課本上的例題是“在100米長的路一側每隔5米栽樹”。讓學生理解並算出這麼長的公路一側能植幾棵樹?比較抽象,特別是特困生就會沒興趣。在這裡呂老師先把100的小路改為20米的小路,讓學生通過畫線段圖就能找出答案,讓學生知道用線段圖的方法,也是一種數學解題方法。然後引導學生用計算的方法得出植樹問題的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因此在下面的練習中學生很自然的想到用得到的規律來計算結果。最後把這種利用規律解決問題的方法推廣到解決其它植樹問題上來。這種先降低例題難度,然後在練習中提高難度的`動態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的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我想這種數學思想方法,對於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很有指導意義。

下面我來說說我對這節課的思考:

我認為學習植樹問題就是一個建模的過程,即給出與植樹問題有關的生活情境,通過一定的數學活動建立數學模型,再應用數學模型這樣的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扮演的是引導者的角色,課堂的主角是學生,讓學生能夠通過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發現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本節課呂老師的教學思路是由手指中的數學問題引入,再分別探究三種植樹情況,最後應用所得規律解決問題。

在第一種兩端都種的種植情況展示後,呂老師設計了自行設計其他情況下的植樹方案,完成表格1的環節,在這裡有的學生出現的疑惑,他們不理解老師的要求,我想在這裡可以明確說明其他情況就是同樣的米數,不同的間隔數,或者不同米數不同間隔數。在這裡我有另外一個思考,在這個環節之前師生已經列出了求棵樹可以用總長除以間隔長度的這樣的式子,而這是屬於我們的猜想,接下來這一環節應該是要驗證並明確規律。在這一環節學生在表格上直接填寫的時候,很多學生就是已經把這一結論當作是正確的,是在應用規律解決問題。有的學生學習過奧數,在這之前可能已經掌握,而未接觸過這一學習內容的學生,對於這樣的結論還是將信將疑的,他們需要通過其他的例子來驗證這一結果的正確性。

《植樹問題》評課稿5

x月x日校本教研中聽了x老師講的植樹問題,“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x老師利用學生的動手操作,小組活動等形式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明確了植樹問題中兩端都栽情況的解決問題,教學效果良好。

1、匯入新課的形式新穎,教師利用猜謎語的形式匯入,激發學生興趣,在伸出雙手,找出手指之間的間隔,理解間隔的概念,以及間隔數,將複雜的問題形象化,學生易學、易懂,開了一個好頭。

2、x老師上課的思路比較清晰,她先提煉出數學模型(間隔數+1=棵數),最後將這一數學模型應用與生活實際。整堂課節奏緊湊,層層深入,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引發了樂學的動機,在開放的課堂中提供了樂學條件,在活動的氛圍中增加了樂學的體驗。在上課過程中,“猜想到驗證”的學生學習過程一直貫穿著整節課中。

3、課堂教學體現系統性。x老師能靈活構建知識系統,注重教學內容的整體處理。能活用教材,讓資源啟迪探究。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通過例題,讓學生比較系統地建立植樹問題中“兩端都要種”的情況。

4、課堂練習設計合理,如採用表格的形式出現不同的已知的條件,解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感受植樹問題服務於生活,同時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5、x老師還注重了利用例題的教學進行了歸納與總結,經過老師與學生的共同研究交流,總結出瞭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的學習。這節課充分體現了老師與學生、教法與學法的和諧。

《植樹問題》評課稿6

植樹問題是一個較為複雜的問題解決,這一內容具有很強的數學思維和很強的探究空間,既需要老師的引領,也需要學生的探究。

孫老師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關於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並且兩端都要栽樹的情況,讓學生先通過畫線段圖來發現栽樹的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再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孫老師上課的思路非常清晰,以創景引題---先學後教---展示反饋三個模組為主線,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縱觀本節課,亮點之處有:

1、注重知識的鋪墊和興趣的激發。

新課開始,孫老師就和學生玩起了剪紙條的遊戲,這個遊戲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後在遊戲中找規律,使學生把學習中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注重“優化”的思想,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學生以生活經驗為基礎對數學知識的一種解讀。當學習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相聯絡時,容易消除數學的枯燥感,使學生學習更主動。師生之間的語言互動與遊戲巧妙的結合,使學生一開始就明白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運用找規律解決植樹問題。

2、注重小老師的培養。

孫老師在上這節課時,非常成功的應用小老師來教其他學生。教師首先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進行獨立思考,然後對不懂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交流來完成,之後讓小老師上臺,對自習提示中的問題一一進行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並且讓學生對不懂的問題進行提問,讓小老師來解答。孫老師這樣做,充分的鍛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果能長期堅持,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一定會很優秀的。

3、充分體驗,夯實學習基礎。

做完練習後,為了進一步讓學生掌握規律,理解段數與點數的關係,孫老師出示了這樣一個題目“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種一棵(兩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待學生解決完這個問題之後,孫老師又追加了一問,“若路的兩邊都載,共需要準備多少棵樹苗?”使學生的思維慢慢昇華,逐步提高。

4、注重應用意識的培養,訓練貫穿始終。

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是新課程中明確指出的培養目標之一。本節課一開始教師就結合剪紙條,創造性地設計植樹方案問題,進而比較段數與點數之間的關係。例題結束後,孫老師緊接著設計了一道有坡度的題(兩邊都要栽的問題),在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孫老師適當的點撥與引導,這樣的過程給了學生多次嘗試,修正的機會,打破了課堂內外的侷限,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應用。最後給學生充分反饋本節課知識的空間。

5、注重逆向思維的啟蒙訓練。

在學生已掌握“點數=段數+1,段數=點數-1”的規律的基礎上,孫老師巧妙的引導學生解決了逆向思考“總長=段數X間距”的問題,學生在頭腦裡建立了數學知識模型,達到了舉一反三,靈活應用的效果,給學有餘力的學生更廣闊的空間。

當然,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

孫老師可以從生活中抽象出這種植樹的模型,這樣讓學生感受到植樹、摺紙、路燈等不相關聯的事件中存在著內在的本質的聯絡,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直切本節課的主旨,直接突破難點。

總之孫老師的這節課,思路清晰,條理清楚,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整堂課節奏緊湊,一環緊扣一環,使學生學有所獲,學生的知識在不斷的內化中昇華。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單純的看法,說的不到之處,還請見諒。

《植樹問題》評課稿7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主評的課是查老師執教的《植樹問題》的第一課時,植樹問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這一單元主要是向學生滲透有關植樹問題的一些思想方法,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後再利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植樹問題是情況較為複雜的問題,解決這一教學內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數學思維和很強的探究空間,既需要教師的有效引領,也需要學生的自主探究。查老師執教的這節課的目的就是要向學生滲透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數學思想。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是實際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思想方法,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著一定的路線植樹,這條路線的總長度被平均分成若干段,由於路線的不同、植樹要求的不同,路線被分成的段數和植樹的棵數之間的關係也就不同,它們中間都隱藏著總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問題,不同的情況,總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也就不同。如何引導學生髮現、理解和掌握在一條線段上植樹問題的規律,並且會利用這一規律正確解決類似的數學問題,是查老師執教的這一堂課的主要教學目的。查老師的這節課無論是在教材的駕馭上,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還是在教學理念的更新上,及在教學模式的探討上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就是我在聽課這麼長的時間後仍選擇主評這節課的主要原因。下面就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聽完這節課後的幾點感受。

1 、聯絡學生實際,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的素材和依託,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教學內容安排的合理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學目標,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植樹問題可分為兩大方面的內容,一是在直線上植樹,二是在封閉圖形上植樹。直線上植樹就有三種不同情況:兩端都種、兩端都不種、一端種一端不種,查老師根據四年級學生的認知實際,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所有的學習材料都來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降低了學生認知的起點,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同時選定將兩端都種的情況作為第一課時教學目標來完成,定位很準確,關注了學生學習的起點,符合中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如果一節課將直線上植樹的三種情況一起來探究學習,必然會造成知識容量大,學生學得累,教師教得累,教學效果也不如意的尷尬後果。

2、聯絡生活實際,創設有效問題情境。

匯入新課時,查老師讓學生猜這樣的一個謎語:兩棵小樹十個杈,能寫會算不說話。當學生猜出是“手”後,查老師讓學生看自己的手掌,然後告訴學生,我們每個人的手裡都蘊藏著許多有趣的數學知識,張開小手,五個手指中間有四個間隔,在數學上把這個“4”叫“間隔數”,五個手指就表示五棵樹,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有關植樹問題的知識,從而很自然地匯入到新課。這樣的匯入,既新穎有趣,激發了學生學習新課的熱情,又使學生充分地體會到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在實踐應用環節中查老師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問題類似於植樹問題這樣的現象,使學生再次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練習設計中,也是通過出示圖片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如8個同學排隊有幾個間隔,6面彩旗有幾個間隔,一件襯衫釘了8粒鈕釦有幾個間隔等內容,讓學生利用所學的規律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知識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從而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目標的把握準確到位。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理解和掌握在一條線段上植樹問題的規律,並且會利用這一規律正確解決類似的數學問題。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圍繞著這一目標展開教學。首先,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交流,歸納、總結等方法,使學生髮現在兩端都栽的情況下,植樹問題的“棵樹=間隔數+1”,而且,讓學生說一說為什麼要加上1,這個“1”表示的是什麼,從而使學生明確這個“1”就是指末端的那棵樹,明確了規律,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正確地運用這一規律解決類似的數學問題,而植樹問題的題型又是靈活多變的,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歸結為用植樹問題的方法來解決。因此,查老師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學生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和靈活運用。如練習這樣一道題:5路公共汽車行駛路線全長12千米,相鄰兩站的距離是2千米,一共有幾個車站?當學生獨立解答彙報後,查老師不是就此結束了事,而是再讓學生說說每道算式的意義,12÷2=6(個)表示有6個間隔,6+1=7(個)表示一共有7個車站,然後,再進一步提出問題幫助學生分析、理解、掌握植樹問題的規律。相鄰的兩站距離在植樹問題中表示什麼?求一共有幾個車站就是求什麼?這道題的關鍵是必須要知道先求出什麼?怎麼求?在一問一答中,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對植樹問題這一規律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和把握,運用起來也就得心應手了。

4、有效地滲透了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數學思想。

數學思想方法就是數學的靈魂,植樹問題的目的就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方法入手的思想。本節課的重點是發現、理解和掌握解決植樹問題的規律,即植樹問題的公式推導。在這一環節的教學過程中,查老師首先出示的是這樣的一道例題: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栽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要多少棵樹苗?在學生自主探究獨立解答完成這道題後,查老師為了能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探索發現植樹問題的規律,用課件出示線段圖,一棵樹對應一個間隔,一棵樹對應一個間隔,這樣一個一個的出示,很麻煩,不利於滲透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數學思想。於是,查老師就把剛才的例題中的100米的小路改成20米、25米、30米,在總長髮生變化而間隔的長度不變的情況下,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擺一擺,數一數,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再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使學生很快就能發現在兩端都栽的情況下,間隔數總是比所栽的棵數少1,從而得出“間隔數+1=棵數”這一規律,並且還明確了為什麼要加1,這個“1”表示的是什麼的道理。通過教師的有效引領和學生的自主探究,使學生感受到在數學學習中,可以把複雜的問題轉化為簡單的問題來解決,從而有效地滲透了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數學思想。

5、關注細節,注重評價。

查老師是我們銅陵市的名師,名師自有名師的風範,查老師在課堂上極具親和力,教學中,查老師用女性特有的細緻和溫柔啟發和激勵學生,既關注細節,又注重評價,使她的課堂激情洋溢,精彩紛呈,掌聲不斷,高潮迭起。

(1)、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

細節決定成敗,關注細節就是要關注學生課堂學中習中的每一個細枝末節。查老師在這堂課中,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思維過程,如,學生在獨立練習時,查老師首先讓學生判斷是否屬於兩端都栽的問題,並且提問你是從哪個地方看出來的,既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當學生在練習時,查老師還不斷地巡視,發現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就及時地提示學生用畫線段圖的方法,進行分析,給學生以解題方法的提示。另外,查老師還特別關注學生學習習慣方面的每一個細節,哪怕是與這節課教學內容無關的細節,查老師也十分關注。如,當學生回答問題語句不完整時,查老師要求學生要把一句話說完整;當學生板演算式忘記寫單位名稱時,查老師提醒學生注意書寫算式的完整性;當學生板演不工整時,查老師又提醒學生書寫時要注意規範工整;當學生口頭答題忘記說答語時,查老師還是及時地提醒學生要注意答題的完整性。查老師對教學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如此地關注,無疑為我們在關注細節這方面做出了榜樣。

(2)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在查老師的課堂上,始終洋溢著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特別是查老師敢於放下架子,站在與學生平等的高度,注重對學生的評價,拉近了老師和學生的距離,融洽了師生之間的感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獨立思考,大膽發言,積極創新,學習氛圍濃郁。教學中,查老師善於把握學生的心理,對學生實施有效的評價,查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關注學生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關注了學生的學習結果,又時刻關注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變化,評價方式多樣化。當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時,查老師就用激勵性的語言從正面加以肯定;當學生回答問題精彩時,查老師就讓全體學生用熱烈的掌聲給予鼓勵;當學生回答問題非常完整時,查老師不僅用語言進行表揚,並且還投以讚許的目光;當學生回答問題不全面時,查老師先表揚其正確的部分,再委婉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有效的維護了學生的自尊。

6、練習設計層次分明,訓練紮實有效。

本節課練習設計緊扣中心,突出了知識的強化應用,把應用意識的培養和思維的訓練貫穿始終,努力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類似植樹問題的不同題型。在題型設計上也由易到難,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有求棵樹的,如:5路公共汽車行駛路線全長12千米,相鄰兩站的距離是2千米,一共有幾個車站?有求總長的,如:園林工人在公路一側栽樹,每隔6米種一棵,一共種了36棵。從第一棵到最後一棵的距離有多遠?有求每段長度的,如:廣場上的大鐘5時敲5下,8秒鐘敲完。12時敲12下,需要多長時間?這些都較好地體現了思維的訓練和應用意識的培養。

值得商榷的是:

1 、在探索植樹問題的規律時,同學們探索的是在間隔的長度不變,而總長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得出的“間隔數+1=棵數”的這一規律。可否再讓學生通過擺一擺、畫一畫,在總長不變而間隔的長度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得出植樹問題的規律。如,設總長為20米,間隔的長度可分別為1米、2米、4米、5米、10米、20米,讓學生多次從不同結果中發現棵數與段數之間的關係,應用不完全歸納法得出間隔數和棵樹之間也存在著同樣的規律,通過對不同條件的親歷探討,從而使學生堅定了這一規律的正確性。

2、課堂教學的開放程度不夠,例題可否設計為在20米長的小路一邊種樹,怎樣種?需要幾棵數?讓學生設計植樹的方案。使學生在老師提供的這一開放性的、富有挑戰性的題目中,大膽設想,開放思維,充分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從而體驗成功和快樂。

以上兩點只是我個人一點不成熟的建議,如有不妥,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植樹問題》評課稿8

《植樹問題》是一種情況較為複雜的問題解決,這一教學內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數學思維和很強的探究空間,既需要教師的有效引領,也需要學生的自主探究,曹老師執教的這一堂課,主線明朗清晰,目標定位準確,訓練紮實有效,下面主要從評價方面予以點評:

一、幽默詼諧的評價語言的使用恰當

說到數學,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單調瑣碎的計算、生澀複雜的應用題。的確數學以理性見長。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經常運用幽默、風趣的言語,就會引起學生極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本節課曹老師多次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當有學生回答正確時,曹老師說:“恭喜你答對了!”“你們都學會搶答了”讓學生記憶植樹問題的三種規律時,曹老師又說:“剛才,同學們設計了三種方案,還知道了每種方案中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這可是個寶貝,你們想得到它嗎?(想啊,)那請閉上眼睛,開啟你的`大腦主機,我要把這個寶貝輸入你的大腦了,千萬別開小差啊,出現宕機現象那可麻煩啦,準備好了嗎?我要開始傳寶貝了……好,收到了寶貝的同學請用最美的姿勢坐好。”曹老師幾句富有兒童化的、風趣幽默的話語猶如沁人心脾的春風使整個課堂充盈著個性和生命力,充滿了激情和趣味,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形成了良好的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

二、合理運用賞識與鼓勵性語言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賞識。評價語言應以鼓勵為主,讓孩子獲得自信,體驗成功的快樂。《課程標準》也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儘量從正面引導。這節課中曹老師賞識激勵性語言的使用恰如其分,如:“不錯,老師期待你更精彩的表現,有信心嗎?”、“你想得真周到,真是個既細心又愛動腦的孩子”。“你回答得太棒了,老師感到震撼!”、“你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很善於觀察。”、“別急,慢慢說,這題稍微有點難度,很多同學還在思維的路上,我們再等一等。”曹教師賞識、激勵性評價語言的使用,情真意切,讓學生深受鼓舞,覺得自己能行,讓學生有被認可的滿足,從而樹立起上進的自信心。

三、值得商榷的幾個問題

1.評價過程中儘量以正激勵為主,減少對比激勵。正激勵能滿足學生受尊重的需要,完成既定目標;正激勵能滿足學生的自我實現需要,提高教學效果。而這些需要一旦受挫,就會使學生產生自卑感、軟弱感、無能感,不僅不能完成教師提出的既定目標,甚至出現心理問題。如:曹老師發現女生髮言不夠積極,於是說:“看,今天男生表現得多好!”如此一來,挫傷了女生的積極性,這樣說效果會更好一些,我相信女生在後面的表現中更棒!

2.評價主體應該多元化。本次課曹老師還是以教師評價為主,在以後的教學中評價應走向多元化:①教師鼓勵評價,激發學生感悟學習的真諦,②學生評價教師,建立和諧的課堂氛圍,③學生評價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④學生自我評價,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植樹問題》評課稿9

“植樹問題”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內容,通過施豔老師執教的《植樹問題》。施老師這節課目標非常明確,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整堂課教學思路清晰,層層深入,提供了樂學條件,引發了學生樂學的動機,讓學生在活動的氛圍中增加了樂學的體驗。

一、教學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本節課的教學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例題感知間隔,以例題為載體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探討物件,瞭解植樹問題實質,多角度應用拓展植樹問題的認識。在例題探討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先引導學生理解題意,找到關鍵詞,再引導學生把資料改小,根據自己的思考進行探究,讓學生在開放的情景中,突現知識的起點,從而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理解多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體的表象,提煉出植樹問題解題的方法。在這裡改小資料,不僅有利於學生的思考,照顧到後20℅的學生,更重要的讓學生學會解題的方法。最後例舉生活中類似植樹問題的內容進行解決。

二、注重實踐體驗自主探究。

教學中,施老師創設了情境,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注重藉助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建構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時刻對數形結合意識、一一對應思想的滲透。在例題探究中施老師激勵學生自己設計,根據自己的思考探究方案,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學生採用了畫線段圖的方式,交流時利用學生畫的圖,引導發現棵樹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緊接著提問:“你還有什麼發現?”從而孩子質疑“為什麼要加1?”這時,老師並沒有直接告訴孩子,而是通過其他孩子的討論來解疑;並設計了圖形個數與橫線條數之間的'關係來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發現規律,也就是栽樹的棵數要比段數(間隔數)多1的關係。這樣就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並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並非只是讓學生會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而是把解決植樹問題作為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個學習支點。藉助內容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一定的思維能力。

施老師上這節課的思路非常清晰,先是通過圖片的展示,讓學生觀察、思考,並動手畫線段圖,提煉出數學模型(棵數=間隔數+1),最後將這一數學模型應用到生活實際。整堂課節奏緊湊,層層深入,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引發了樂學的動機,在開放的課堂中提供了樂學條件,在活動的氛圍中增加了樂學的體驗。在上課過程中,“猜想到驗證”的學生學習過程一直貫穿著整節課中。下面來談談蔣老師的亮點之處:

1、把枯燥的數學理論轉換成通俗易懂的生活事例。

本節課由觀察圖片、植樹、欄杆、學生團體操佇列、路燈、課中舉例生活中哪裡有間隔及創造間隔。所有的學習材料都來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降低了學生認知的起點,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切切實實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2、概念剖析清晰,注重學生體驗。

例如:蔣老師對重點詞“間隔、兩端要種”的解釋到位,還有在教例1時,得出答案,要求驗證,不同方法畫圖的探究過程,讓學生的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從而對植樹規律的得出了實踐性的體驗,加深了對這個規律的理解。

3、學生方面,學生上課熱情高,主動參與,全班不同層面的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有充分參與的時間和空間。

4、整堂課中,蔣老師注重了學習方法的滲透,複雜問題---簡單問題--找出規律,再用規律來解決複雜問題。

《植樹問題》評課稿10

現在在應用同題異構的教研活動中,常用的是多人同題異構模式,因為這種模式是多人蔘與,這樣就更能展示更多人智慧,而且多人同時進行上課,對比性更強,那麼就更具有研討意義。

今天兩位老師上的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植樹問題》這節課,我認為可比性就很強,我們可以很好地對照思考。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兩節課的對比性

(一)教學結構不一致。

第一節課是從日常生活中的例項入手找出兩端都種的情況下間隔數與棵數之間的關係;而第二節是從抽象的應用題入手通過畫線段圖從而發現出兩端都種的情況下段數和棵數之間的關係。個人認為第一節課能善於預設學生對“間隔”這個抽象概念容易出差錯的現象來入手,而且能採用很直觀的五個手指入手,這點我認為預習的很好,而且也能採取很針對性的解決對策。

(二)教學內容密度安排不一致。

第一節課的教學密度偏大,第二節課教學密度恰到好處。第一節,首先為了分析“間隔”這個較抽象的詞語,用了手指、小朋友列隊以及天安門12根柱子三個例項找出規律,簡單問題複雜化了,用學生不易理解的“間隔”一詞來匯入這很好,這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適當解說就可以了,沒必要小題大做,從而照成讓費時間,而且學生聽得沒意思,不夠挑戰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跟隨慢慢下降了。後面又設計了樓梯、電線杆的例子,又有求棵數的.、求全長的、求間隔數的,還有拓展題等等,雖然實國小生總體素質會較高一些,但是《植樹問題》這個知識內容本身就比較抽象,所以內容太多會照成消化不了,灌輸太過於多學生聽得悶,老師也越上越著急,從而師生的互動也就受到了影響。

而第二節的內容就明顯單一一些了,練習題都是求棵數的問題,沒以逆運用形式出現,這能結合教材情況和學生的實際進行預設教學密度,以至學生回答積極,學生反饋到位,學生學習效率高,這點值得學習。

(三)教學匯入方式不一致。

第一節用猜《手》的謎語匯入,將為後面觀察五個手指之間有幾個間隔做準備;第二節是問學生3月12日是什麼日子直接匯入主題,直接為下一環節的植樹問題求需要幾棵樹做準備。這兩種情況雖然都不相同,但都能結合下一個環節順利過度。我認為都是能緊扣主題,並都是直接為後一環節做準備的,都是可以的。

(四)教學板書設計理念不一致。

第一節課能把書上的重難點知識(間隔數+1=棵數這一規律特點)寫在黑板上,這樣便於學生對照和記憶。而第二節的板書除了課題,其它的均為學生的上臺板演作業。些時本人想質疑:學生上臺板演的作業能否替代老師的板書設計?

二、兩節課共同的優點:

兩節課都非常注重指導畫線段圖的畫法。畫線段圖對於學生學習數學確實能幫助分析題意作用,能使問題直觀化,能有效提高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可是畫線段圖對於國小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在這裡老師注重指導把抽象的植樹問題有畫線段圖表示來幫助理解,這點做得很好。

三、兩節課的今後要注意的地方:

1、要注重方法多樣性的指導。

如:用什麼方法可以驗證例題算出答案是否正確,應該先讓學生想一想並說一說有什麼辦法可以驗證?也許學生會有很多驗證辦法。然後老師才指定用畫線段圖的方法來驗證,而不是老師直接告訴學生可以用線段圖驗證,這不一定是唯一的方法,所以今後要結合新課標課程的標準注意方法多樣性的引導。

2、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兩節課都是老師講得較多,包辦太多,今後要注意課堂上應該多讓學生思考的空間,應該讓學生多說,要結合新課標課程標準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這一特徵。

《植樹問題》評課稿11

禤老師這節課教學設計有特色,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們二年級數學科組通過討論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1、注重知識的鋪墊和興趣。

禤老師用4個手指,5個手指,12根柱子間有幾個間隔引入,讓學生從中找規律,使學生一開始就明白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運用找規律解決植樹問題。

2、注重應用意識的培養。

讓學生帶著問題,畫圖,進行小組合作。在活動中學生經歷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使學生對樹與間隔的排列形成清晰的認識。從而深刻理解三種規律:間隔數+1=棵數、棵數—1=間隔數、總路長÷間隔數=間隔長。

3、知識聯絡實際。

禤老師從生活中的植樹、路燈等。使數學問題生活化。

《植樹問題》評課稿12

聽了曹老師執教的《植樹問題》一課,我們五年級組全體數學老師經過集體評議,從教師素養和教學效果兩方面談談我們的認識。

一、教師素養方面

曹老師本節課無論是從教育理念還是對教材的解讀與整合以及個人豐富風趣的教學語言等諸多方面都彰顯了自身較高的專業素養,用他的熱情與激情感染了每一位聽課者,給大家以視聽的享受。

1、豐富風趣的語言藝術。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課堂教學當中,教師的表述具有新穎性,能夠把學生的思維引入課堂教學中來。本節課曹老師從課前準備到結束每一個教學環節都顯現出他獨特的風韻格調。開課前一曲改編的幸福拍手歌將孩子不自覺的`代入了課堂的準備之中。課堂引入巧妙引導,誘發情感;課堂提問巧問促思,激起思維的波瀾;課堂評價具體誠懇,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透著老師關愛之心。整節課教師激情四射,非常投入,引領著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

2、以新的課改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以自己的教學行為來詮釋自己的教學思想。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學中要留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其經歷有自己的語言表達規律、與同伴交流各自的方法的過程。曹老師本節課雖然教學容量大,但每一個知識點的形成和問題的探討都不急於求成,善於等待。例如在探討20米小路,每5米栽一棵樹,為什麼是4個間隔數?10米木頭鋸5段這個問題時,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間,當有5六個孩子都有答出時,教師沒有急於給出答案。正是有了教師的等待,最後有孩子終於想到了解決題的辦法。這不僅體現了曹老師對學生的一種信任,也是一種尊重。更是對自己的角色和職責做出了很好的定位。

3、注重課堂細節,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活動順利進行的保證,是提高學習質量的諸多重要條件之一,是學會學習的一個重要指標。曹老師整節課善於組織課堂,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學生回答問題時要求做到有條理,清楚表達自己的觀點,回答完整等等。例如學生在回答間隔、間距時。練習中單位、答語等細節問題。

4、具有紮實的教學基本功。曹老師能夠熟練地操作多媒體教學設施輔助教學,課件精美實用。教態自然得體具有親和力,具有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具有較強的與人交往溝通能力,具有較高水平的班級管理與課堂調控、組織能力。

二、教學效果

曹老師這節課通過深入的解讀和創造性的整合教材,精心設計,精彩的演繹,從學生的反饋來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教師能有效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學習方式。有效地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的學習,讓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使接受與探究相輔相成,學生的學習境界更高,學習效果更好,教學目標落到了實處。

2、有效的課堂提問,激發了不同學生的思考。老師對關間詞“間隔數、間距”的解釋到位,對在2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有幾種栽法?讓學生探究不同的植樹方法,使學生的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緊接著讓學生比較三種植樹方案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對植樹規律得出了實踐性的體驗,加深了對這個規律的理解。在探究過程中的追問(為什麼在相同的條件下,栽樹的不一樣呢?),使學生通過更深一步的思考,進一步重現了計算過程與思考方法,通過有條理的表述,讓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得到了進一步的鍛鍊,自然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得到了更深層的發展。

3、學生參與學習活動面廣,學生上課熱情高,主動參與,全班不同層面的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有充分參與的時間和空間。

4、整堂課中,曹老師注重了學習方法的滲透,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5、練習設計層次分明,應用意識地培養和思維訓練貫穿始終。最後問題的拓展與延伸到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給學生留下思考的餘地,與本節課首尾呼應。

三、互動問題

如何更有效的突破種樹的棵樹與間隔數的“一一對應“關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