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問題評課稿優秀[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84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評課稿,評課有利於資訊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優秀的評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植樹問題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植樹問題評課稿優秀[5篇]

植樹問題評課稿1

《植樹問題》是一種情況較為複雜的問題解決,這一教學內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數學思維和很強的探究空間,既需要教師的有效引領,也需要學生的自主探究,曹老師執教的這一堂課,主線明朗清晰,目標定位準確,訓練紮實有效,下面主要從評價方面予以點評:

一、幽默詼諧的評價語言的使用恰當

說到數學,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單調瑣碎的計算、生澀複雜的應用題。的確數學以理性見長。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經常運用幽默、風趣的言語,就會引起學生極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本節課曹老師多次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當有學生回答正確時,曹老師說:“恭喜你答對了!”“你們都學會搶答了”讓學生記憶植樹問題的三種規律時,曹老師又說:“剛才,同學們設計了三種方案,還知道了每種方案中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這可是個寶貝,你們想得到它嗎?(想啊,)那請閉上眼睛,開啟你的大腦主機,我要把這個寶貝輸入你的大腦了,千萬別開小差啊,出現宕機現象那可麻煩啦,準備好了嗎?我要開始傳寶貝了……好,收到了寶貝的同學請用最美的姿勢坐好。”曹老師幾句富有兒童化的、風趣幽默的話語猶如沁人心脾的春風使整個課堂充盈著個性和生命力,充滿了激情和趣味,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形成了良好的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

二、合理運用賞識與鼓勵性語言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賞識。評價語言應以鼓勵為主,讓孩子獲得自信,體驗成功的快樂。《課程標準》也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儘量從正面引導。這節課中曹老師賞識激勵性語言的使用恰如其分,如:“不錯,老師期待你更精彩的表現,有信心嗎?”、“你想得真周到,真是個既細心又愛動腦的孩子”。“你回答得太棒了,老師感到震撼!”、“你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很善於觀察。”、“別急,慢慢說,這題稍微有點難度,很多同學還在思維的路上,我們再等一等。”曹教師賞識、激勵性評價語言的.使用,情真意切,讓學生深受鼓舞,覺得自己能行,讓學生有被認可的滿足,從而樹立起上進的自信心。

三、值得商榷的幾個問題

1.評價過程中儘量以正激勵為主,減少對比激勵。正激勵能滿足學生受尊重的需要,完成既定目標;正激勵能滿足學生的自我實現需要,提高教學效果。而這些需要一旦受挫,就會使學生產生自卑感、軟弱感、無能感,不僅不能完成教師提出的既定目標,甚至出現心理問題。如:曹老師發現女生髮言不夠積極,於是說:“看,今天男生表現得多好!”如此一來,挫傷了女生的積極性,這樣說效果會更好一些,我相信女生在後面的表現中更棒!

2.評價主體應該多元化。本次課曹老師還是以教師評價為主,在以後的教學中評價應走向多元化:①教師鼓勵評價,激發學生感悟學習的真諦,②學生評價教師,建立和諧的課堂氛圍,③學生評價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④學生自我評價,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植樹問題評課稿2

今天聽了老師的植樹問題一課,對我的啟發很大。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

1、開課的匯入採用手指謎語,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引出手指後,有利用手指幫學生初步理解間隔的意思,很直觀。但這裡出現間隔長有些早。

2、情景問題出示後,用選擇題的形式藉助直觀圖幫助學生理解兩端都栽的意思,形象直觀學生理解起來很容易。

3、教師質疑問題及時且很有數學的味道。如幫工人想象辦法,隔幾米栽一棵,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很好的理解了等距離的含義。

4、體現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要求明確、準備充分,對四年級學生來說學生桌的還是很好的。

5、教師表格的`設計很方便學生髮現諸多的數學問題。比單純的圖形要好找規律好表達。但這裡講解交流時,如能借助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從數字中發現的規律的話,學生對其中的數量關係的理解會更容易,從而靈活的應用數量關係解決問題。

6、練習中對比練習及時出現,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但對兩邊與兩端的區別我認為更加直觀一些會好些,藉助教室兩邊加以解釋。

7、練習緊扣本節教學目標,形式多樣,尤其選擇問題我認為能較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數量關係。

8、歌謠的結尾給本節課畫了個圓滿的句號。

植樹問題評課稿3

植樹問題是一個較為複雜的問題解決,這一內容具有很強的數學思維和很強的探究空間,既需要老師的引領,也需要學生的探究。

郎老師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關於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並且兩端都要栽樹的情況,讓學生先通過在20釐米尺子上擺小棒(不同間隔長)來發現栽樹的棵數、間隔數、間隔長、總長之間的關係,再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郎老師上課的思路非常清晰,以創景引題——先學後教——鞏固提升三個模組為主線,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縱觀本節課,亮點之處有:

1、注重知識的鋪墊和興趣的激發。

新課開始,郎老師就和學生玩起了猜謎、手指夾鉛筆的遊戲,這個遊戲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後在遊戲中找規律,使學生把學習中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注重“優化”的思想,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學生以生活經驗為基礎對數學知識的一種解讀。師生之間的語言互動與遊戲巧妙的結合,使學生一開始就明白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運用找規律解決植樹問題。

2、充分體驗,夯實學習基礎。

做完練習後,為了進一步讓學生掌握規律,理解間隔數與棵數的關係,郎老師出示了這樣一個題目“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種一棵(兩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待學生解決完這個問題之後,郎老師又進行對比提升,“如果路的兩邊都載,共需要多少棵樹苗?”使學生的思維慢慢昇華,逐步提高。

建議:

教師要提醒每一步算出來的單位名稱。

植樹問題評課稿4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主評的課是查老師執教的《植樹問題》的第一課時,植樹問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這一單元主要是向學生滲透有關植樹問題的一些思想方法,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後再利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植樹問題是情況較為複雜的問題,解決這一教學內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數學思維和很強的探究空間,既需要教師的有效引領,也需要學生的自主探究。查老師執教的這節課的目的就是要向學生滲透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數學思想。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是實際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思想方法,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著一定的路線植樹,這條路線的總長度被平均分成若干段,由於路線的不同、植樹要求的不同,路線被分成的段數和植樹的棵數之間的關係也就不同,它們中間都隱藏著總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問題,不同的情況,總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也就不同。如何引導學生髮現、理解和掌握在一條線段上植樹問題的規律,並且會利用這一規律正確解決類似的數學問題,是查老師執教的這一堂課的主要教學目的。查老師的這節課無論是在教材的駕馭上,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還是在教學理念的更新上,及在教學模式的探討上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就是我在聽課這麼長的時間後仍選擇主評這節課的主要原因。下面就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聽完這節課後的幾點感受。

1 、聯絡學生實際,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的素材和依託,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教學內容安排的合理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學目標,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植樹問題可分為兩大方面的內容,一是在直線上植樹,二是在封閉圖形上植樹。直線上植樹就有三種不同情況:兩端都種、兩端都不種、一端種一端不種,查老師根據四年級學生的認知實際,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所有的學習材料都來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降低了學生認知的起點,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同時選定將兩端都種的情況作為第一課時教學目標來完成,定位很準確,關注了學生學習的起點,符合中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如果一節課將直線上植樹的三種情況一起來探究學習,必然會造成知識容量大,學生學得累,教師教得累,教學效果也不如意的尷尬後果。

2、聯絡生活實際,創設有效問題情境。

匯入新課時,查老師讓學生猜這樣的一個謎語:兩棵小樹十個杈,能寫會算不說話。當學生猜出是“手”後,查老師讓學生看自己的手掌,然後告訴學生,我們每個人的手裡都蘊藏著許多有趣的數學知識,張開小手,五個手指中間有四個間隔,在數學上把這個“4”叫“間隔數”,五個手指就表示五棵樹,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有關植樹問題的知識,從而很自然地匯入到新課。這樣的匯入,既新穎有趣,激發了學生學習新課的熱情,又使學生充分地體會到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在實踐應用環節中查老師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問題類似於植樹問題這樣的現象,使學生再次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練習設計中,也是通過出示圖片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如8個同學排隊有幾個間隔,6面彩旗有幾個間隔,一件襯衫釘了8粒鈕釦有幾個間隔等內容,讓學生利用所學的規律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知識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從而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目標的把握準確到位。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理解和掌握在一條線段上植樹問題的規律,並且會利用這一規律正確解決類似的數學問題。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圍繞著這一目標展開教學。首先,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交流,歸納、總結等方法,使學生髮現在兩端都栽的情況下,植樹問題的“棵樹=間隔數+1”,而且,讓學生說一說為什麼要加上1,這個“1”表示的'是什麼,從而使學生明確這個“1”就是指末端的那棵樹,明確了規律,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正確地運用這一規律解決類似的數學問題,而植樹問題的題型又是靈活多變的,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歸結為用植樹問題的方法來解決。因此,查老師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學生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和靈活運用。如練習這樣一道題:5路公共汽車行駛路線全長12千米,相鄰兩站的距離是2千米,一共有幾個車站?當學生獨立解答彙報後,查老師不是就此結束了事,而是再讓學生說說每道算式的意義,12÷2=6(個)表示有6個間隔,6+1=7(個)表示一共有7個車站,然後,再進一步提出問題幫助學生分析、理解、掌握植樹問題的規律。相鄰的兩站距離在植樹問題中表示什麼?求一共有幾個車站就是求什麼?這道題的關鍵是必須要知道先求出什麼?怎麼求?在一問一答中,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對植樹問題這一規律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和把握,運用起來也就得心應手了。

4、有效地滲透了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數學思想。

數學思想方法就是數學的靈魂,植樹問題的目的就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方法入手的思想。本節課的重點是發現、理解和掌握解決植樹問題的規律,即植樹問題的公式推導。在這一環節的教學過程中,查老師首先出示的是這樣的一道例題: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栽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要多少棵樹苗?在學生自主探究獨立解答完成這道題後,查老師為了能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探索發現植樹問題的規律,用課件出示線段圖,一棵樹對應一個間隔,一棵樹對應一個間隔,這樣一個一個的出示,很麻煩,不利於滲透把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數學思想。於是,查老師就把剛才的例題中的100米的小路改成20米、25米、30米,在總長髮生變化而間隔的長度不變的情況下,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擺一擺,數一數,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再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使學生很快就能發現在兩端都栽的情況下,間隔數總是比所栽的棵數少1,從而得出“間隔數+1=棵數”這一規律,並且還明確了為什麼要加1,這個“1”表示的是什麼的道理。通過教師的有效引領和學生的自主探究,使學生感受到在數學學習中,可以把複雜的問題轉化為簡單的問題來解決,從而有效地滲透了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數學思想。

5、關注細節,注重評價。

查老師是我們銅陵市的名師,名師自有名師的風範,查老師在課堂上極具親和力,教學中,查老師用女性特有的細緻和溫柔啟發和激勵學生,既關注細節,又注重評價,使她的課堂激情洋溢,精彩紛呈,掌聲不斷,高潮迭起。

(1)、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

細節決定成敗,關注細節就是要關注學生課堂學中習中的每一個細枝末節。查老師在這堂課中,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思維過程,如,學生在獨立練習時,查老師首先讓學生判斷是否屬於兩端都栽的問題,並且提問你是從哪個地方看出來的,既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當學生在練習時,查老師還不斷地巡視,發現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就及時地提示學生用畫線段圖的方法,進行分析,給學生以解題方法的提示。另外,查老師還特別關注學生學習習慣方面的每一個細節,哪怕是與這節課教學內容無關的細節,查老師也十分關注。如,當學生回答問題語句不完整時,查老師要求學生要把一句話說完整;當學生板演算式忘記寫單位名稱時,查老師提醒學生注意書寫算式的完整性;當學生板演不工整時,查老師又提醒學生書寫時要注意規範工整;當學生口頭答題忘記說答語時,查老師還是及時地提醒學生要注意答題的完整性。查老師對教學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如此地關注,無疑為我們在關注細節這方面做出了榜樣。

(2)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在查老師的課堂上,始終洋溢著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特別是查老師敢於放下架子,站在與學生平等的高度,注重對學生的評價,拉近了老師和學生的距離,融洽了師生之間的感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獨立思考,大膽發言,積極創新,學習氛圍濃郁。教學中,查老師善於把握學生的心理,對學生實施有效的評價,查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關注學生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關注了學生的學習結果,又時刻關注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變化,評價方式多樣化。當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時,查老師就用激勵性的語言從正面加以肯定;當學生回答問題精彩時,查老師就讓全體學生用熱烈的掌聲給予鼓勵;當學生回答問題非常完整時,查老師不僅用語言進行表揚,並且還投以讚許的目光;當學生回答問題不全面時,查老師先表揚其正確的部分,再委婉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有效的維護了學生的自尊。

6、練習設計層次分明,訓練紮實有效。

本節課練習設計緊扣中心,突出了知識的強化應用,把應用意識的培養和思維的訓練貫穿始終,努力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類似植樹問題的不同題型。在題型設計上也由易到難,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有求棵樹的,如:5路公共汽車行駛路線全長12千米,相鄰兩站的距離是2千米,一共有幾個車站?有求總長的,如:園林工人在公路一側栽樹,每隔6米種一棵,一共種了36棵。從第一棵到最後一棵的距離有多遠?有求每段長度的,如:廣場上的大鐘5時敲5下,8秒鐘敲完。12時敲12下,需要多長時間?這些都較好地體現了思維的訓練和應用意識的培養。

值得商榷的是:

1 、在探索植樹問題的規律時,同學們探索的是在間隔的長度不變,而總長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得出的“間隔數+1=棵數”的這一規律。可否再讓學生通過擺一擺、畫一畫,在總長不變而間隔的長度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得出植樹問題的規律。如,設總長為20米,間隔的長度可分別為1米、2米、4米、5米、10米、20米,讓學生多次從不同結果中發現棵數與段數之間的關係,應用不完全歸納法得出間隔數和棵樹之間也存在著同樣的規律,通過對不同條件的親歷探討,從而使學生堅定了這一規律的正確性。

2、課堂教學的開放程度不夠,例題可否設計為在20米長的小路一邊種樹,怎樣種?需要幾棵數?讓學生設計植樹的方案。使學生在老師提供的這一開放性的、富有挑戰性的題目中,大膽設想,開放思維,充分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從而體驗成功和快樂。

以上兩點只是我個人一點不成熟的建議,如有不妥,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植樹問題評課稿5

植樹問題是一種情況較為複雜的問題解決,這一教學內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數學思維和很強的探究空間,既需要教師的有效引領,也需要學生的自主探究。對呂老師呂老師執教的這一堂課,我提幾點自己的看法。

先來說說這節課的亮點:

一、教學目標明確。

教學目標是這一節課的靈魂所在,是學生在一節課中學習的方向,呂老師詳盡、明確地表明瞭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內容貼近生活。

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尋找手指上的數學資訊,引出間隔數的概念,通過植樹問題尋找其規律,然後欣賞有類似的現象的圖片,從而培養學生髮現美創造美的情操,最後運用所學的規律去解決實際問題,符合新課標中“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理念。

三、例題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課本上的例題是“在100米長的路一側每隔5米栽樹”。讓學生理解並算出這麼長的公路一側能植幾棵樹?比較抽象,特別是特困生就會沒興趣。在這裡呂老師先把100的小路改為20米的小路,讓學生通過畫線段圖就能找出答案,讓學生知道用線段圖的方法,也是一種數學解題方法。然後引導學生用計算的方法得出植樹問題的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因此在下面的練習中學生很自然的想到用得到的規律來計算結果。最後把這種利用規律解決問題的方法推廣到解決其它植樹問題上來。這種先降低例題難度,然後在練習中提高難度的動態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的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我想這種數學思想方法,對於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很有指導意義。

下面我來說說我對這節課的思考:

我認為學習植樹問題就是一個建模的過程,即給出與植樹問題有關的'生活情境,通過一定的數學活動建立數學模型,再應用數學模型這樣的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扮演的是引導者的角色,課堂的主角是學生,讓學生能夠通過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發現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本節課呂老師的教學思路是由手指中的數學問題引入,再分別探究三種植樹情況,最後應用所得規律解決問題。

在第一種兩端都種的種植情況展示後,呂老師設計了自行設計其他情況下的植樹方案,完成表格1的環節,在這裡有的學生出現的疑惑,他們不理解老師的要求,我想在這裡可以明確說明其他情況就是同樣的米數,不同的間隔數,或者不同米數不同間隔數。在這裡我有另外一個思考,在這個環節之前師生已經列出了求棵樹可以用總長除以間隔長度的這樣的式子,而這是屬於我們的猜想,接下來這一環節應該是要驗證並明確規律。在這一環節學生在表格上直接填寫的時候,很多學生就是已經把這一結論當作是正確的,是在應用規律解決問題。有的學生學習過奧數,在這之前可能已經掌握,而未接觸過這一學習內容的學生,對於這樣的結論還是將信將疑的,他們需要通過其他的例子來驗證這一結果的正確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