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6、7的認識》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2.39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評課稿,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資訊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寫評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6、7的認識》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必備】《6、7的認識》評課稿

《6、7的認識》評課稿1

一、認真懂得教材編排意圖,運用好教材

這節課程老師通過認真研究教材,明確認識到數的概念,精確制定有效的教學目的:學生能精確地數出數量6和7的個數,會讀會寫數字6和7。能通過抽象的數字到點子圖,再從點子圖抽象到到數字符號,並從數字符號反應出形象的點子圖或實物上。在認識了數字6和7之後,還要知道7以內的數序,會比較7以內數的大小。

教師的教學設計是通過複習舊知識層層推進匯入新知,教師能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制定了切合實際的知識目的和能力目的,重點、難點把握的很好。由展示掛圖引入例題開始,引導學生由抽象的數字——點子圖——數字符號——點子圖實物進行學習,學生通過初步感知數字6和7的概念,接著到動手感知6和7,認識數字6和7的形狀並能認真練習書寫,最後是認識數字6和7的數序。全部教學過程,教師始終抓住了把抽象的數字具體化,輔助學生深入認識了數字6和7從而建立7以內的數序。

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色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育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器重操作活動,施展主體作用

教師能建立機遇,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來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的地位,讓學生獲得豐盛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在通過掛圖初步認識了數字6和7概念後,教師能通過大螢幕播放有趣的圖讓學生數數,畢竟這些都還是一年級的小朋友,學習需要趣味性,他們能看到自己喜歡的圖案,這樣的活動不僅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是加深了學生對數字的認知。

 三、教師素質

程老師教態自然,語言清晰,教學語言表述精確。整節課最大的亮點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適時地使用一些激勵的語言使全部課堂的氣氛很活潑,也能有效地調控了課堂。語言是教師傳授知識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教師的語言與孩子的身心發展親密相關,不僅影響孩子的思維發展也影響其心理因素。

《6、7的認識》評課稿2

聽了鄭XX老師執教的《6和7的認識》,我收穫良多,這節課有許多地方都是值得我學習的。縱觀整節課,鄭老師的教學始終體現了新課程理念,體現了課改精神,準確把握教材、學生年齡和學習心理,把枯燥的數學教活了。這節課的亮點很多,下面我說說自己感受最深的幾點:

一、活動情境有效、有趣。鄭老師在這節課中創設了以解決“兔子、蝴蝶”帶來的問題為活動情境,並以這個情境貫穿了整節課,學生通過“數一數、擺一擺、寫一寫、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闖關,既有趣,又引人入勝,學生在這樣一個寬鬆、愉悅的環境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知不覺地獲取了新知識,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貫徹了新課標精神。

二、注重學生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聯絡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這節課在教學6和7基數含義時,老師利用主題圖“師生打掃教室”來展開學習。通過讓學生數一數的方式數出圖中人、物品的數量,讓數學更貼近學生。鄭老師還注意挖掘主題圖的教育功能,使學生在認識6和7的過程中同時感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老師讓學生用6和7說一句話等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的應用性,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身邊的'各種事物,學會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從而緊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三、在動手操作、觀察中感受數學。鄭老師結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藉助直觀操作、觀察來進行教學。整節課中,有對實物、模型、圖畫的深入觀察,讓學生用小棒擺圖形等方式,讓學生在豐富的實物背景中抽象提升6和7的數的概念,幫助學生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強調數學學習的實踐性和探索性。

四、關注學生的年齡特徵,重視對課堂紀律的調控。一年級的學生自主性差,注意力永續性差,為了克服這個缺點,鄭老師創設了以動物闖關遊戲來激發學生好勝心理,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課堂中能注意及時評價學生的表現,以小組為單位,畫智慧花,比賽哪一小組又得到智慧花,“小眼睛看黑板”、“誰收小棒收得又快又安靜”、“特別棒的習慣”等評價語,及時制止了學生愛動、坐不住的缺點,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學習上,為順利完成本節課預定的教學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外部條件。同時,老師還很注意一些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比如書寫習慣、數數順序習慣等。老師的語言也富有兒童化、趣味性,把學生的手指比喻成小小魔術棒,富有趣味。

五、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在觀察主題圖部分,能加強對數數的指導,先數什麼,添上什麼就是多少,這樣引導學生學會了按方位順序和類別進行數數,滲透了有序的數學思想。

六、及時評價,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成功的樂趣。學生完成一項任務,鄭老師都是及時熱情地予以肯定和鼓勵,如“真是聰明的孩子”、“很會學習的孩子”等,孩子們獲得了學習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個人的一點不成熟的看法:

1、數主題圖的方法,老師能引導學生逐步從無序到有序,重視學法的指導。我是這樣想,能不能引導學生從不同方位來數數,先數前面5個學生,加上老師是6,再加上門口進來的一位學生,就是7;也可以先數前面5位學生,加上門口進來的一位學生是6,再加上老師是7,體現數法的多樣化。

2、基數與序數的區別是本節課的難點,能不能在教學數魚缸之後,用學生自身的例項來進一步說明兩者的區別,比如可以讓7位學生站成一排,讓學生從在左往右或從右往左數的7位同學舉起手,第7位同學往前一步等,讓學生體會、理解7與第7的不同,也就是基數與序數的不同,這樣可能更容易突破難點。

《6、7的認識》評課稿3

今天,聽了李XX老師執教《6和7的認識》我感觸很深,這已經是我聽的第三節課了。李老師上課一次比一次有進步,課堂上老師的自如,學生的踴躍發言,值得我反思,許多地方是值得我學習的。

1、創設貼近學生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整節課自始自終圍繞著數學教學,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複習舊知,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和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的教學理念。老師利用了一個學生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場面“師生打掃教室”來開展學習,這雖是一個普通的情景。但蘊涵著濃烈的師生之情,以及講衛生、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齊心協力互相幫助的人文精神,教師先讓學生體會這種和諧的氛圍,再進入主題,數出圖中人、物的數量。在關注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取的同時,也注重生活傳遞給我們的情感體驗。

2、數學學習需要活動,讓活動進入課堂。本節課李老師安排了數一數、擺一擺、寫一寫、比一比、填一填五個活動,這五個活動貫穿於課的始終,且層層深入,使學生在豐富的操作和實際活動中逐步形成數的概念,發展數感。

3、重視評價的激勵、導向作用。

李老師通過小組之間奪星比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李老師多次使用這樣的語句:“你真棒!”“你說得真不錯”“你的想法很好!”“你觀察得真仔細!”這些讚賞的話語,讓一個個小傢伙得意地坐下去,體會成功的喜悅。

兩點個人看法:

1、教學環節還要重組,有關6和7的人物圖、點子圖、擺小棒、數等內容應該有序的安排。數字6和7應該在擺小棒後直接引出,這樣有利於學生從圖中抽象出數,還有利於學生髮現6和7兩個數之間的關係。另外兩次操作應合併為一次,節省時間。

2、有關序數和基數的認識做得還不夠。7缸魚第7缸有什麼不同,沒有落實到位。同時序數和基數的認識是本節課的難點,應該更深入點,可以設計一個遊戲環節,利用班級的現成資源如7位學生站成一排,第7位小朋友…,前6個小朋友……等活動來進一步讓學生理解序數和基數的意義。

《6、7的認識》評課稿4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認為這節課許老師做的好的方面。

一、教師能深入鑽研教材,基本功紮實,教師思路清晰,教學方法得當,問題具有啟發性,層層遞進,感覺很舒服。

二、課始,通過讓學生回憶學過的平面圖形,課件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不但讓學生把兩種圖形做一個初步的比較,揭示出長方體是立體圖形,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課的學習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課前讓學生獨立歸納總結長方體面、稜、頂點的知識,學生對新知有了初步的.認識。課上在老師的引導下逐一展示彙報,學生的回答很精彩,這一環節教師思路清晰,引導有法。

建議:

1、學生對面、稜、頂點的形成過程,缺乏知識。可以做實驗,土豆通過一刀切,讓學生觀察並認識面,再切一刀,讓學生對稜有了認識,緊接著一刀,讓學生有了對頂點的認識,實驗加深了學生形象直觀認識。

2、學生的發言很精彩,但發言面不廣,優等生髮言的機會多。

《6、7的認識》評課稿5

我認為王老師本節課的教學有如下亮點:

1.教學設計層次清晰,教師能切實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教師語言幹練,設問恰當。

2.注重學生預習。課前學生收集了各式各樣的圓柱物品,並用課本中的圓柱學具材料製作了一個圓柱,這樣課前使學生就在感性上對圓柱有了初步認識,建立了圓柱的初步表象。為教學新知做好服務。

3. 教學重難點突破有方。課上老師以學生觀察、體會為主,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等多種方法探究認識圓柱的組成和特徵。通過動手操作,剪一剪、再展開,圓柱體側面展開後是什麼形狀,它的各部分與圓柱體的底面周長和高又有什麼關係,拓展學生的探索空間,加強對操作過程中問題的`思考和探索,為後繼圓柱表面積和體積的學習和應用做好鋪墊。

與大家探討的地方:

整節課教學環環相扣,很流暢。我覺得整體上教師對學生抓得過緊,放手不夠,沒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探索時間和空間。例如:

1.在教學圓柱的底面和側面的特徵時,課上只是讓學生說了一下驗證方法。我覺得這兒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親自動手去驗證是不是效果會更好。

2.在教學圓柱側面展開圖時,教師只是讓學生沿著高剪開。我覺得在這塊上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發揮想象和創新,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操作時間,學生自然會剪出不同的圖形,哪怕是學生用手直接撕開也可以,然後再進行歸納小結,就會水到渠成出現圓柱側面展開圖有可能是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如果用手直接撕還會出現不規則圖形 。我覺得這樣是不是比老師在上面剪,學生看效果會好一些。同時這樣的學習方式是不是更接近我們的新課標理念。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得到各位老師的指導。

《6、7的認識》評課稿6

有幸聽到兩位老師組織的《6、7的認識》這節課,《6和7的認識》是義務教育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系統學習了《0—5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經驗基礎。另外,“6和7的認識”既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又是後面學習“6和7的加減法”以及進一步學習“20以內其它各數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基礎,而一年級的學生好動,注意力不容易長時間集中,雖然對6、7已有初步的認識:會數、會比較大小、會寫等,但在區分6、7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上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基於以上的背景下,兩位老師給我們展示了不同教學風格的數學課,雖然設計不同風格不同,但效果很好。兩位都師都創設了有效的教學情境,營造了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好動,注意力不容易長時間集中的一年級學生,至始至終都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中。很好實現了教學目標,突破了教學重難點。經歷了這次教研活動讓想起了幾點問題。

一、把數學課上的簡單些,說的更確切點是給數學課瘦身。把複雜的課上的簡單些,簡單的課就要上的有厚度有深度,哪些環節可以瘦,哪些不可以瘦呢?引起我們深思。我個人認為給數學課瘦身,首先我們要認真解讀本課教學目標,所處的地位,作用、前後聯絡,同時更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生活經驗,認知水平等,對於6、7的認識,數數,比較大小寫等,學生已有了較豐富的生活經驗,同時學前時也有過學習。所以在這些環節是不是可以做適當的瘦身。但6、7的基數的意義和序數的意義,雖然之前0—5的認識中有所接觸,但對學生來說有點難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而區分基數與序數則是本節課的難點。所以我個人認為這個環節的教學要作為本節課的重點教學,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體驗基數與序數的區別。今天的兩節課中並沒有重點體現出來。

二、縱觀這幾節課,我個人發現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多了,但生生互動減少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也在減少。這是不是瘦身。

三、這兩節課中有幾個細節似乎值得思考。如:吳老師在教學數6個圓時,問學生:你是怎麼數的,幾個學生回答後。師引導讀法,並總結:剛才老師是從上往下,從左往右數,強調這樣才不會數丟。我們說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老師這樣的數法固然是好的,但細想一下,除了這種數法之外還有其它數法嗎?如從左往右再從下往上等是不是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更何況如果以後出現不同的圖形是不是用這種辦法就行?這樣似乎不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馬老師教學斷尺找出0、1、2、3、4、5、6、7這一環節時,我不明白,斷尺在這裡到底有什麼作用,為什麼要出示斷尺?馬老師在獎給學生6顆星後,簡單滲透基數序數的知識後馬上出示金魚圖解決同樣的問題。獎給學生的6顆星是一個很好的數學素材。是不是可以把它用透。就不用出現下一個環節。這樣是不是好些。

以上是我的一些個人觀點,也許有些不妥,請多指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