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的認識》評課稿9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84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評課稿,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評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6、7的認識》評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6、7的認識》評課稿9篇

《6、7的認識》評課稿1

我認為王老師本節課的教學有如下亮點:

1.教學設計層次清晰,教師能切實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教師語言幹練,設問恰當。

2.注重學生預習。課前學生收集了各式各樣的圓柱物品,並用課本中的圓柱學具材料製作了一個圓柱,這樣課前使學生就在感性上對圓柱有了初步認識,建立了圓柱的初步表象。為教學新知做好服務。

3. 教學重難點突破有方。課上老師以學生觀察、體會為主,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等多種方法探究認識圓柱的組成和特徵。通過動手操作,剪一剪、再展開,圓柱體側面展開後是什麼形狀,它的各部分與圓柱體的底面周長和高又有什麼關係,拓展學生的探索空間,加強對操作過程中問題的思考和探索,為後繼圓柱表面積和體積的學習和應用做好鋪墊。

與大家探討的地方:

整節課教學環環相扣,很流暢。我覺得整體上教師對學生抓得過緊,放手不夠,沒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探索時間和空間。例如:

1.在教學圓柱的底面和側面的`特徵時,課上只是讓學生說了一下驗證方法。我覺得這兒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親自動手去驗證是不是效果會更好。

2.在教學圓柱側面展開圖時,教師只是讓學生沿著高剪開。我覺得在這塊上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發揮想象和創新,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操作時間,學生自然會剪出不同的圖形,哪怕是學生用手直接撕開也可以,然後再進行歸納小結,就會水到渠成出現圓柱側面展開圖有可能是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如果用手直接撕還會出現不規則圖形 。我覺得這樣是不是比老師在上面剪,學生看效果會好一些。同時這樣的學習方式是不是更接近我們的新課標理念。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得到各位老師的指導。

《6、7的認識》評課稿2

聽了劉老師的課,感覺劉老師和藹可親的教態和語言,和孩子的距離很近,課堂氣氛很融洽,整堂課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孩子掌握知識牢固,下面談談自己聽課之後對於教學設計的幾點思考:

(1)我們教授任何知識,都是由於所求,並不是單純的講解、傳授。就像這節課的知識,孩子已經學習了米和釐米這兩個表示長度的單位,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學習毫米、分米乃至千米這樣的單位,是因為生活中有的物體的一些量的表示需要用到這樣的.計量單位,所以我們才需要學習。所以,在這節課上,劉老師沒有中這樣的知識衝突,也就是使得學生沒有這樣的學習這些新知識的慾望,這點需要考慮。

(2)記得以前在看一位老師授課《米和釐米的認識》時,把這個感知的過程和身體聯絡起來,知道米是同學伸開胳膊時兩臂的長度,但是釐米就是食指的一個小骨節,那麼在這一節課中對於分米的感知,就是食指和拇指張開的開度,而毫米的感知更是要通過釐米以及不足一釐米的感知。

(3)知識需要在認知衝突的基礎上來進行學習,更需要通過新知的學習建立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絡,而這點在板書的時候就比較重要。劉老師的板書使得知識點明確但是卻沒有顯示知識點之間的聯絡貫串,需要考慮改動一下。

《6、7的認識》評課稿3

xx老師帶來的一節《圓柱的認識》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她紮實的功底讓人佩服,她甜美有力的聲音是我所羨慕的,接下來就來說說整節課的一個詳細的評價。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胡老師從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原有知識進行新課的引課,讓學生有話可講,每個人都能講出原有知識的點點面面。從而引出圓柱這個圖形,因為學生之前對圓柱有一定的瞭解,知道什麼樣子的圖形是圓柱,只不過沒有通過概念的方式進行系統的學習,在學生說出圓柱的相關知識後教師引導學生從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方式方法進行學習。

二、新授新知

1.先從圓柱的構成開始教學,有摸一摸等方式對圓柱進一步的學習,感受到圓柱的底面是圓形的,而圓柱的側面則是一個彎曲的面,教師適時的引導學生叫做曲面。對於圓柱的兩個底面的面積計算是已經學習過的圓的面積計算,本節課就不需要過多的講解。胡老師在這個環節要求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交流溝通,體現了小組互動的教學方式對教學的重要意義。

接下來就是從學生的觀察與發現中找出圓柱的概念,特別強調的是上下一樣粗的要求,這樣學生就不會搞不清什麼樣子的圖形是圓柱了。這個環節中教師可以用問題“你可以通過什麼方式來驗證上下兩個底面是一樣大小?”此時學生就開始驗證的過程,有的畫線,有的測量,等等方式出現,此時也可採取同桌為小組交流的方式協同合作,胡老師這個地方忽視了這一點。然後是彙報驗證的方法和結果,測量直徑、滾動圓柱形物體(注意起始點),這樣就能等到圓的周長相等,從而得出圓的面積也是相等的。然後以練習題的方式讓學生判斷哪個圖形是圓柱。

2.教學圓柱的高,從兩個高低不一的圓柱引出圓柱的高,順其自然的進行下一個知識點的學習,教師教學高的概念(上底面與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圓柱的'高)。學生回答到圓柱的高有無數條的時候教師這裡可以問下學生為什麼是無數條?而胡老師這個時候並沒有深究。然後就讓學生開始畫高,學生在畫高的時候教師可以適當的進行演示。畫好了之後有開始讓學生自己測量圓柱的高,此時就出現了圓柱體的平放和豎直放等情況出現,教師及時引導學生什麼才是圓柱的高。

教師解釋生活中的圓柱體的高,有深、厚、長等。

3.圓柱側面展開,因為學生準備好了學具,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剪開之後展示,與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開始引導學生解決這個問題,水到渠成。

三、歸納總結

從板書上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從認識圓柱體開始,學習了圓柱體的各部分名稱以及圓柱的側面展開,對後面的圓柱的表面積學習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6、7的認識》評課稿4

最後一次劉老師的講課,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要特別加強了學生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動起來,並且聯絡已有知識,通過猜測、觀察、操作來認識毫米和分米,在安排學生的操作活動時,教師也要有明確的目的,要提出活動的要求,教師應該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對於活動中存在的問題,要給予恰當的引導,對活動的結果要進行適當的評價。還有應多注意注意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相結合,動手操作與認真思考相結合。

劉老師還讓學生藉助形象直觀的手勢表示抽象的概念“分米”,幫助學生形成表象,有利於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通過直觀—操作—合作交流,使學生逐步區別不同概念,建立正確的長度觀念。老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學會學習。在學生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教師本節課適時地給予引導和幫助,使所有學生都能在數學學習中提高學習興趣,引發好奇心和求知慾,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

但有一點就是,整節課課堂的教學前緊後鬆,最後使得任務完成的不好,有些練習做的不是很透徹。

《6、7的認識》評課稿5

有幸聽到兩位老師組織的《6、7的認識》這節課,《6和7的認識》是義務教育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系統學習了《0—5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經驗基礎。另外,“6和7的認識”既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又是後面學習“6和7的加減法”以及進一步學習“20以內其它各數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基礎,而一年級的學生好動,注意力不容易長時間集中,雖然對6、7已有初步的認識:會數、會比較大小、會寫等,但在區分6、7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上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基於以上的背景下,兩位老師給我們展示了不同教學風格的數學課,雖然設計不同風格不同,但效果很好。兩位都師都創設了有效的教學情境,營造了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好動,注意力不容易長時間集中的一年級學生,至始至終都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中。很好實現了教學目標,突破了教學重難點。經歷了這次教研活動讓想起了幾點問題。

一、把數學課上的簡單些,說的更確切點是給數學課瘦身。把複雜的課上的簡單些,簡單的'課就要上的有厚度有深度,哪些環節可以瘦,哪些不可以瘦呢?引起我們深思。我個人認為給數學課瘦身,首先我們要認真解讀本課教學目標,所處的地位,作用、前後聯絡,同時更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生活經驗,認知水平等,對於6、7的認識,數數,比較大小寫等,學生已有了較豐富的生活經驗,同時學前時也有過學習。所以在這些環節是不是可以做適當的瘦身。但6、7的基數的意義和序數的意義,雖然之前0-5的認識中有所接觸,但對學生來說有點難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而區分基數與序數則是本節課的難點。所以我個人認為這個環節的教學要作為本節課的重點教學,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體驗基數與序數的區別。今天的兩節課中並沒有重點體現出來。

二、縱觀這幾節課,我個人發現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多了,但生生互動減少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也在減少。這是不是瘦身。

三、這兩節課中有幾個細節似乎值得思考。如:吳老師在教學數6個圓時,問學生:你是怎麼數的,幾個學生回答後。師引導讀法,並總結:剛才老師是從上往下,從左往右數,強調這樣才不會數丟。我們說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老師這樣的數法固然是好的,但細想一下,除了這種數法之外還有其它數法嗎?如從左往右再從下往上等是不是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更何況如果以後出現不同的圖形是不是用這種辦法就行?這樣似乎不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馬老師教學斷尺找出0、1、2、3、4、5、6、7這一環節時,我不明白,斷尺在這裡到底有什麼作用,為什麼要出示斷尺?馬老師在獎給學生6顆星後,簡單滲透基數序數的知識後馬上出示金魚圖解決同樣的問題。獎給學生的6顆星是一個很好的數學素材。是不是可以把它用透。就不用出現下一個環節。這樣是不是好些。

以上是我的一些個人觀點,也許有些不妥,請多指教。

《6、7的認識》評課稿6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認為這節課許老師做的好的方面。

一、教師能深入鑽研教材,基本功紮實,教師思路清晰,教學方法得當,問題具有啟發性,層層遞進,感覺很舒服。

二、課始,通過讓學生回憶學過的平面圖形,課件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不但讓學生把兩種圖形做一個初步的比較,揭示出長方體是立體圖形,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課的學習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課前讓學生獨立歸納總結長方體面、稜、頂點的知識,學生對新知有了初步的'認識。課上在老師的引導下逐一展示彙報,學生的回答很精彩,這一環節教師思路清晰,引導有法。

建議:

1、學生對面、稜、頂點的形成過程,缺乏知識。可以做實驗,土豆通過一刀切,讓學生觀察並認識面,再切一刀,讓學生對稜有了認識,緊接著一刀,讓學生有了對頂點的認識,實驗加深了學生形象直觀認識。

2、學生的發言很精彩,但發言面不廣,優等生髮言的機會多。

《6、7的認識》評課稿7

今天,聽了李xx老師執教《6和7的認識》我感觸很深,這已經是我聽的第三節課了。李老師上課一次比一次有進步,課堂上老師的自如,學生的踴躍發言,值得我反思,許多地方是值得我學習的。

1、創設貼近學生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整節課自始自終圍繞著數學教學,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複習舊知,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和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的'教學理念。老師利用了一個學生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場面“師生打掃教室”來開展學習,這雖是一個普通的情景。但蘊涵著濃烈的師生之情,以及講衛生、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齊心協力互相幫助的人文精神,教師先讓學生體會這種和諧的氛圍,再進入主題,數出圖中人、物的數量。在關注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取的同時,也注重生活傳遞給我們的情感體驗。

2、數學學習需要活動,讓活動進入課堂。本節課李老師安排了數一數、擺一擺、寫一寫、比一比、填一填五個活動,這五個活動貫穿於課的始終,且層層深入,使學生在豐富的操作和實際活動中逐步形成數的概念,發展數感。

3、重視評價的激勵、導向作用。

李老師通過小組之間奪星比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李老師多次使用這樣的語句:“你真棒!”“你說得真不錯”“你的想法很好!”“你觀察得真仔細!”……這些讚賞的話語,讓一個個小傢伙得意地坐下去,體會成功的喜悅。

兩點個人看法:

1、教學環節還要重組,有關6和7的人物圖、點子圖、擺小棒、數等內容應該有序的安排。數字6和7應該在擺小棒後直接引出,這樣有利於學生從圖中抽象出數,還有利於學生髮現6和7兩個數之間的關係。另外兩次操作應合併為一次,節省時間。

2、有關序數和基數的認識做得還不夠。7缸魚第7缸有什麼不同,沒有落實到位。同時序數和基數的認識是本節課的難點,應該更深入點,可以設計一個遊戲環節,利用班級的現成資源如7位學生站成一排,第7位小朋友…,前6個小朋友……等活動來進一步讓學生理解序數和基數的意義。

《6、7的認識》評課稿8

最近教研組正在進行全員參與的公開課展示活動,今天有幸聆聽了陳老師執教的《長方體的認識》。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平面圖形以及對長方體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即將學習長方體表面積和體積計算的基礎,又是學生認識立體圖形的開始,對今後進一步學習立體圖形和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秉著學習借鑑的.精神,走進了陳老師的課堂,聽後也有一絲感慨和不成熟的想法。

一、注重感知體驗,自主建構新知

陳老師從生活情景入手,讓學生在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讓學生在頭腦中檢索生活的長方體形狀,為學習新知打下了基礎,由“關於長方體你都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識?”一問,有效的把握了學生的認知起點,並以此展開教學。為了讓學生建構起長方體的特徵,陳老師在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了面、稜、頂點的概念之後,又通過讓學生動手去摸這些部位,親身去感受。接著是從數量上來認識,數數看有幾個面?有幾條稜?有幾個頂點?進而更深入地認識面、和稜還有哪些特徵。這樣讓學生在摸一摸、看一看、議一議、數一數、想一想,使多種感官協同參與教學過程,在學生親自感受的基礎上建構起長方體的印象更加深刻,不但記得牢,而且用得上,不易忘。

二、尊重個性差異、注重學法指導

《新課程標準》修訂版明確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從教學方法上來看,陳老師注意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及時瞭解學生的認知起點。

由於長方體的面和稜都比較多,特別是稜,學生在數的時候,很容易漏掉或重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陳老師提出了“誰能有順序地指出長方體有哪些面和稜?”讓學生在相互交流談論中有序的數出面和稜。特別是在有順序地數長方體的稜時,有意地指出按照稜的方向不同來數的方法,及時、有效的指導也為接下來得到相對的稜長度相等,埋下了伏筆。

三、學習借鑑,不留遺憾

1、課堂節奏上有些前鬆後緊,導致後面的鞏固練習的處理上有些趕。

2、在自主探究這個環節,老師引導的過多,留給學生觀察談論交流的時間有些少,小組合作交流流於形式。

四、聽後所思

1、如何有效、高效的進行課堂教學,在教學中讓學生提高到什麼程度?

2、如何處理好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的時間與課堂實際教學時間之間的關係,以避免前鬆後緊的課堂節奏。

五、教育感言

教學是一門藝術,把課上好是每一位老師的應該做又必須做到了,不管是常態課,還是公開課、展示課都應該關注學生,而不應該把學生當作是訓練自己教學藝術的試驗品,因為孩子們傷不起,教學不足可以後續彌補,但誰又能為孩子所受到的影響買單。上好常態課,把每一節當作一件藝術品去雕琢,我想:孩子們的數學素養一定能有所提高。

《6、7的認識》評課稿9

一、認真懂得教材編排意圖,運用好教材

這節課程老師通過認真研究教材,明確認識到數的概念,精確制定有效的教學目的:學生能精確地數出數量6和7的個數,會讀會寫數字6和7。能通過抽象的數字到點子圖,再從點子圖抽象到到數字符號,並從數字符號反應出形象的點子圖或實物上。在認識了數字6和7之後,還要知道7以內的數序,會比較7以內數的大小。

教師的教學設計是通過複習舊知識層層推進匯入新知,教師能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制定了切合實際的知識目的和能力目的,重點、難點把握的很好。由展示掛圖引入例題開始,引導學生由抽象的數字——點子圖——數字符號——點子圖實物進行學習,學生通過初步感知數字6和7的概念,接著到動手感知6和7,認識數字6和7的形狀並能認真練習書寫,最後是認識數字6和7的數序。全部教學過程,教師始終抓住了把抽象的數字具體化,輔助學生深入認識了數字6和7從而建立7以內的數序。

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色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育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器重操作活動,施展主體作用

教師能建立機遇,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來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的地位,讓學生獲得豐盛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在通過掛圖初步認識了數字6和7概念後,教師能通過大螢幕播放有趣的圖讓學生數數,畢竟這些都還是一年級的小朋友,學習需要趣味性,他們能看到自己喜歡的圖案,這樣的活動不僅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是加深了學生對數字的'認知。

 三、教師素質

程老師教態自然,語言清晰,教學語言表述精確。整節課最大的亮點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適時地使用一些激勵的語言使全部課堂的氣氛很活潑,也能有效地調控了課堂。語言是教師傳授知識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教師的語言與孩子的身心發展親密相關,不僅影響孩子的思維發展也影響其心理因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