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評課稿1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11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評課稿,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那麼寫評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統計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統計評課稿14篇

統計評課稿 篇1

統計在日常生活、生產和科研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統計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方法。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說,這節《統計》課,主要是在於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經歷簡單的資料收集和整理的過程,學會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進行統計,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彭老師採用學生所熟悉的材料,創設大象過生日的情境,並讓整個情境貫穿於課的始終,“生日”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又利用動物動畫的形式,容易吸引一年級的孩子,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他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很快地進入新知的探求過程。

小組合作學習落到了實處,在進行“喜歡吃什麼水果”的統計時,教師提出問題後,先讓學生獨立地想一想,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調查同學們最喜歡吃什麼水果後,再組織學生小組合作進行調查與統計,然後讓學生彙報調查與統計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側重對小組成員進行明確的分工,對操作程式進行指導,先做什麼,再做什麼,組織活動活而不亂,小組合作學習有聲有色。

整節課,彭老師親切、平易近人,並時常以微笑鼓勵孩子,學生課堂上的思路清晰,同時時刻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讓活動富有童真童趣,讓學生是在快樂的學習,在學生的全體參與中學到了所要掌握的知識。

一點商洽:如何合理引導一年級學生回答問題還需作一些探究。

統計評課稿 篇2

一、創設合理情境,讓學習有趣。

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融於現實生活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動物運動會說起,因為服務的需要,小熊廚師長和小鹿引領員,需要對同一群運動員作不同類別的統計;然後還是緊緊圍繞這個比賽場,產生了分類統計天氣、遮陽帽、獎牌等以完成數學思考為目的的生活情境。整個情境串自然合理,沒有讓人感覺為情境而情境,為生活化而生活化。同時,這個情境串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加上宋老師的語言生動而富有感染力,好像他們真的身處數學童話王國之中,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課堂教學氣氛良好,情感激趣的效果不錯。往深裡說,這組情境串又都傳遞著一個共同的隱性資訊,即分類進行統計確實是因為不同的需要而產生的,要善於選擇符合需要的分類標準。

二、根植已有經驗,讓學習有根。

已有經驗,在這堂課中可以理解為兩類:

一是已有的生活經驗。像課始,小熊廚師長要知道每種套餐各應該準備幾份,就要知道什麼?就是基於他們對動物相關生活習性的瞭解;再如後來統計好天氣後問“根據這些資訊,你估計比賽是在什麼季節舉行的?你是根據什麼資訊推測的?”“你對比賽安排和服務工作,有什麼建議嗎?”自主展開數學思考,產生統計的需要或對統計出來的資訊進行合乎情理的分析,這些都是有賴於老師提出的數學問題根植於學生的已有經驗,於是,學生不會茫然不答,而是積極互動。

二是已有的知識或學習經驗。本節課是為了體會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收集、加工資訊,進一步組織學生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的過程,根據存在於同一事件裡的不同問題,選用不同的分類標準和計數方法,進一步體會統計的目的,提高開展統計活動的能力,體會統計活動是為了解決問題。有序的收集資料的方法,根據資料做適當的分析,事物有不同的分類標準,從表格中能解決一些什麼問題都是學生已經儲備的知識,老師切入得很好,新知與舊知銜接自然,通常是用一句話喚醒學生的已有經驗;而這些,都是能順利開展今天分類統計的前提。

三、豐富探究層次,讓學習有味。

探究,是數學課堂的一個重要活動。但探究活動必須是有層次有張力的。宋老師的這節課上,較好的體現了這一理念。例題教學,是為了使學生感受不同標準分類處理資料,是因為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不是為了不同分類而不同分類,此為初步感受;為了看得更清楚,請來表格朋友來幫忙讓學生參與了兩張統計表的形成過程,組織學生觀察統計表,讓他們瞭解表格的內容和填法,並明白每一項資料的`實際意義,同時也體會表格是根據問題設計的。此為深化感受。練一練的第一題,統計天氣情況,老師是出示好表格讓學生根據不同標準進行統計、填表,目的在於讓學生經歷根據標準去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這是模仿式體驗,帽子練習從分類標準的制定,表格名稱的填寫,再到根據各自的分類標準去收集整理,並對自己的統計情況加以分析,這是一個完整的分類統計的過程體驗,再到後面的獎牌等,形式由獨立到合作,探究層次漸豐漸滿,指向性也變深變寬。但是,又不是肆意拔高,而是契合他們本節課的思維發展坡度。當學生經歷這樣的活動時,他們就不可能是一個被動的觀察者,模仿者,而是統計活動的創造者、發現者和使用者。這樣的教學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思考、浸透著理性的數學思維,同時提供給學生通過自己的眼和手去認識世界的機會,及發展數學思維能力,又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所以,我覺得這樣的學習是有味的,既有濃濃的數學味道,又滲透著暖暖的情感溫度。

對這節課的思考:

從宋老師的一句話說起:在帽子練習中,請你選擇一種最喜歡的標準分類統計。雖然本節課的目標:只要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並會用統計表來表示資料整理的結果。但是,就像是前面說的安排學生自主的探究活動,就是為了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規則是根據生活實際的需要,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產生的。而這也正是今天的分類統計高於一年級的分類的一個重要原因,直指統計的本質價值,統計不是為了分類,而分類是為了讓統計結果符合現實的需要。所以,只是喜歡哪種,就選擇哪種標準似乎不妥。是不是可以換個問法:你想了解帽子的什麼資訊,請選擇一個合適的標準進行統計,然後看看能否回答你的問題。

統計評課稿 篇3

我聽了徐老師執教的研究課《複式統計表》,聽後受益匪淺。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統計表的基礎上,進一步教學複式統計表。讓學生經歷、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瞭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在整個教學中,徐老師緊扣統計教學的本質進行教學,總結起來有以下三大亮點:

一、站在統計的大背景下進行復式統計表的教學,重視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

複式統計表的認識,是學生在認識了簡單的統計和單式統計表的基礎上展開的。但是我們的教學不能因為學生多次經歷統計的過程而忽視統計現實性和科學性的本質。在本節課中,徐老師將教學置身於統計的大背景下,結合五年級學生的特點,讓學生自己經歷統計數量的過程,這有得於學生對統計本質的.理解。姚老師考慮到複式統計表的結構、表內資料的填寫和分析,都要比單式統計表複雜,沒有直接給學生提供了結構完整的複式統計表,而是結合學生的要求把四張單式統計表合成一張統計表、使學生認識單式統計表和複式統計表的關係,瞭解複式統計表的結構。

二、讓學生探索和經歷將四張單式統計表合併成複試統計表的過程,在動態中認識簡單的複式統計表。

複式統計表與簡單的統計表相比較,很多方面發生了變化,特別是表頭。如果簡單的一味的依靠教師講解,五年級的孩子也是無法真正理解的。徐老師充分關注到了這一點,有意讓學生將幾個資料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到從四張單式統計表裡無法比較資料,巧妙的引出了複式統計表,再加上課件的動態演示和“觀察表格,你覺得需要改進的嗎?”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讓學生在經歷和探索複式統計的產生過程中體會複式統計的價值。

三、巧妙的練習設計,將統計教學引向更深處。

教學中,徐老師安排的兩個練習都是非常恰當到位的。特別是第2個練習的安排,統計第25~28屆奧運會我國金牌、銀牌和銅牌的獲獎資料,這樣設計既鞏固了新知,又巧妙地學生進行了愛國教育。

總之,徐老師為學生營造一種輕鬆、愉快、民主、和諧的空間,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取知識,得到發展。

統計評課稿 篇4

黃老師執教的《簡單的資料整理與統計》這節課,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參與。教師基本功紮實,調控課堂能力非常強,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本節課裡,創設了三個非常新穎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非常有新意。一是“動物聯歡會”,通過“怎樣知道每種動物各有多少隻?”這個問題,讓學生體驗統計資料的必要性,並通過討論得出小組分工合作,用“正”字記錄的方法來統計資料,並製作成統計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體驗到統計的必要性。第二個情境是“小明的奶奶向校長投訴小明寫作業用了90分鐘”,通過“校長應該怎麼做?”而引出調查記錄的資料;通過“奶奶眼睛看花了,怎麼辦?”引出需要整理資料而製作統計表;通過“看到統計表,校長會對奶奶怎樣講?”引導學生從統計表中去獲取有用的資訊。第三個情境是“四(3)班體育節所得獎券”統計表,通過“如果明年參加體育節,你能給什麼建議?”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分析統計表的資料。在整個過程中,老師通過情境問題引路,調動學生的思維,並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充分體驗到資料整理與統計的必要性、學會資料整理統計的方法、以及分析統計表獲取資訊。

但也提出兩點思考僅供參考。

一是內容選擇和教學目標的確立是否妥當?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過程,培養學生如何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的意識和能力。但三年級以前學生已經達到了這個教學目標,並且不僅僅學習了資料的整理與統計,而且已經學習了統計表、象形統計圖、條形統計圖(1格代表1個單位)。本學期是在資料整理與統計的基礎上,重點學習製作1格表示幾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

二是學生的思維到底該開放到什麼程度?“看到統計表,校長會對奶奶怎樣講?”這個設問的意圖是讓學生學會分析統計表,獲取資訊。但是學生的思維卻走到了“小明上課不認真聽講寫作業玩”、“小明寫作業不專心”、“小明是因為幫老師做事情去了”、“小明是因為接電話去了”、“小明可能是做家務去了”……。學生的思維已經遠離教學目標,這時教師該怎樣引導?還有部分評委認為,課堂的容量和密度還可提高;中後段教學過程離題,本節課應屬教法、學法課;在引導學生回答時,教師沒能及時引導到數學問題中來。

統計評課稿 篇5

《折線統計圖》這一課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中的內容。這一課時是讓學生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並掌握其特點,進一步感受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絡。條形統計圖側重於幾個具體數量的多少和比較,而折線統計圖則能直觀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時間裡的發展變化,展示的是事物發展的趨勢。聽了易老師的這堂課,我覺得易老師以下幾點做得很好。

1、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

關注學習起點是對數學教學傳統的.繼承與發展。教師在深入鑽研教材,全面準確地理解教材與把握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現實學習起點,有的放矢地設計教學才能讓孩子更有目的,更輕鬆的學習。在複習匯入環節,先出示某市1998年-20xx年中國小參觀科技館的人數,由此引出條形統計圖,複習了舊知;另一方面在教學折線統計圖的結構時又將其與條形統計圖的結構相聯絡,激發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助於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2、關注統計的現實意義

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加工,恰當選擇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和問題,把鮮活的題材引入教學中,賦予教材以新的內涵。因此,易老師在設計的時候特別注重統計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絡。選取學生身邊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讓學生感受統計就在自己的身邊。提供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讓學生在分析資料、解讀資料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對以下幾點我有著自己的看法:

1、由於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比較簡單,在新知教學部分,當師生共同畫好折線統計圖以後,可否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如果學生髮現不了,教師再做適當的引導。

2、在教學制作統計圖的過程中,教師的課件製作得很漂亮,學生也都能基本掌握畫圖的方法。然後讓學生獨立完成統計圖時,因為有個別學生的原點畫得很大,很不美觀,教師應該及時給學生以提醒。統計圖不僅要畫得正確,還要做到整潔、美觀。

統計評課稿 篇6

複式條形統計圖是人教版四上的內容,學生在此之前已學過單式條形統計圖,對於單式條形統計圖的繪製、特點等已經掌握。那將什麼作為複式條形統計圖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以什麼為重點?選擇怎麼樣的素材進行教學?是我們在課前應該思考的問題。本節課中,陳曉霞老師精心設計了多個學習環節,主要落實這樣幾個教學目標:

1、經歷從單式條形統計圖到複式條形統計圖的過程。

2、瞭解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3、會畫複式條形統計圖,及學會簡單的分析、比較、判斷和推理。

縱觀本節課,我認為陳老師的這節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抓準學生的學習起點,有效設計教學。

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說過:如果我不得不將教育心理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作為成長中的學生,他們所經歷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主動探索,自主構建,不斷完善與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已有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和對社會的理解等因素將會影響學習的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密切關注學生的起點,並據此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藤老師設計的幾個教學環節都體現了這種生本理念。

在引題環節中,讓學生體會到複式統計圖的必要性時,設計得很有匠心。分別出示兩張單式統計圖(本班學生男生興趣小組人數統計圖和本班女生興趣小組人數統計圖),讓學生說一說從這個統計圖中得到哪些資訊?通過提問使學生感受到這樣的單式統計圖不利於比較兩組資料,實在是太麻煩,非常需要複式統計圖。再請學生設計一個統計圖,能很方便的比較男女生興趣小組的情況。請同學設計草圖後交流、擇優。這樣的設計讓學生的認知產生衝突時,深刻體會到複式統計圖的必要性。還有數學老師都知道在讓學生畫一張統計圖是很費時間的.,他大膽地讓學生採用徒手繪製統計圖草圖,既節約了時間,又讓學生充分經歷了複式統計圖形成的過程,一舉兩得。

二、注重知識的對比認識,環環相扣,紮實有效。

我們知道,對比,就是運用對照的手段確定事物異同關係的思維過程,對比教學就是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做文章,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對比類推、舉一反三。具體而言,對比教學法就是指在教學中將一些具有某種聯絡和區別的教學內容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處,使學生在明確了一個內容之後能夠自然地聯想到另一個內容,並能自行理解和掌握,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本節課中,陳老師讓學生對比單、複式條形統計圖,使學生在比較辨別中認識到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優點。以此深化學生對複式條形統計圖應用範圍的認識。

統計評課稿 篇7

集團層面推進現代課堂研究實踐已開展一個月,各學科任課教師都很快融入到了課堂改革的風潮。3月20日,集團數學組進行組內的第一次任務型課堂教學展示教研活動。活動中聽了孫彩萍老師執教的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課堂上孫老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退居幕後,創設情境任務,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形式在一種開放、和諧的氛圍中進行感受、體驗、發現和探索新知。35分鐘的課堂緊緊圍繞三個隨堂任務的實施,師生共同演繹了一堂精彩高效的數學課。

一、相比以前的課堂,孫彩萍老師的課堂展示,讓我看到了這樣三個變化:

(1)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孫老師的《折線統計圖》這一課,她設定的教學目標是通過3次小組合作討論完成的,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的過程中自己就完成了知識建構,這比老師單向地向學生灌輸知識效果要好很多,課堂上學生求知慾變強了,可以說孫老師的課堂讓我看到了學生對學習更加主動了,從“要我學”轉變成了“我要學”。

(2)第二個改變是課堂評價形式變得多樣化了:孫老師的35分鐘的課堂展示,完成了小組互評、成員互評、師生互評三種評價形式:通過給表現優秀、積極的小組傳送小花實現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通過小組彙報展示,其他小組補充回答等,實現了小組間的互評;在探究折線圖和條形圖特點這環節時,課堂上學生間互評進行地非常好,學生間精彩的互評順利地突破了本課教學的重難點。這些多元化的課堂評價形式有效地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3)師生關係發生了改變:課堂上,孫老師一直都扮演著指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師生間關係不再是臨高臨下惟命是從的那種。孫老師課堂用語“哦,原是這樣的”“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呢?”等肯定和詢問的語氣,體現了師生間平等的關係。《折線統計圖》這節課中,孫老師通過精心設計前置性學習任務單、隨堂學習任務單圍繞統計最近每天的氣溫,給學生創設了真實的學習情境,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從教學目標和課堂實施效果來看,我覺得她的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大優點,值得我學習和揣摩:

(1)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正確把握學生認知能力與教材內容要求的關係

折線統計圖對四年級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在前面已經學過統計表,條形統計圖,而在平時生活中對摺線統計圖也有著朦朧的感知。在前置性任務設計上,孫老師設計了讓學生統計了近一週的日氣溫,由統計表引出所學的折線統計圖,轉化過程直觀、自然。另一方面在探究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時又將其與條形統計圖的'結構相聯絡,激發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助於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2)提供富有現實意義的生活素材,關注統計的現實意義

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加工,恰當選擇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和問題,把鮮活的題材引入教學中。孫老師在隨堂任務內容的設計上充分考慮到這一點,統計資料來源於生活。從讓學生統計日氣溫、分析氣溫的變化情況,讓學生感受統計就在自己的身邊。提供這樣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讓學生在分析資料、解讀資料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

總之,我覺得孫老師的基於小組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從實施過程和效果上看,都挺成熟的還是挺完美的;從教學設計上來看,隨堂任務內容設計源於日常生活、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小組合作氣氛活躍、學生課堂參與度高。隨堂任務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上有層次性,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完成了新知的建構和理解;在我看來,雖然集團推行任務型課堂時間雖然短暫,但是孫老師近乎完美的設計和演繹,讓我看到原來學生是如此的出彩和智慧。

統計評課稿 篇8

10月17日上午有幸在黃海路國小參加“統計與概率”教學的專題活動。學習了兩位教師執教的課,真是受益匪淺。下面就王豔豔老師執教的四年級“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一課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係融洽。

新課程,給我們的啟示是要關注學生;要給學生一個寬鬆的學習氛圍;要給學生一個合理的、鼓勵的評價。王老師這節課就很好地注意到了這些。整節課王老師始終面帶微笑,對於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掌聲和讚揚聲,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同時也帶動其他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對於回答不出來或回答不能完整的學生,王老師總是耐心的'引導、點撥,讓學生不緊張,給學生重新思考問題的信心。這是我以後教學中該注意的地方。

二、教學思路清晰,課堂引導到位。

整節課,王老師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教學思路。課堂中老師注意培養學生去自主發現問題並主動探究問題的能力。例如:課的開始有張麗華用畫“正”的方法統計的班級喜歡電視節目的情況。引導學生複習舊知同時建立進一步探究新知的慾望,在點撥中學習新知。所以很順利的完成了統計表的學習。這為下面條形統計圖的學習作下很好地鋪墊,教師對這部分教學更敢放手給孩子,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中解決問題,在比較中進一步理解知識。教師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主體地位。

三、聯絡生活實際,學以致用。

王老師設計的鞏固練習是讓學生分組收集本班喜歡電視節目的人數,並及時整理資料、分析資料、解決問題。這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在這個過程既讓學生對新知的鞏固,又試圖讓學生明確收集、整理資料的目的是回答問題,瞭解統計的活動過程,積累初步的統計活動經驗。同時也告訴學生生活和數學是密切聯絡的,要善於把所學知識用到身邊的實際生活中去。

一節真課、好課總是會有不足的,建議:王老師對小組分工的環節安排在課前,分工時要到位,讓每個學生都有事情做,都參與到活動中去。這樣為課堂上節省時間。

統計評課稿 篇9

《統計》是一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統計知識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新課標把統計知識作為國小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特別強調讓學生體會統計的過程,和對統計結果進行簡單分析,以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中體會統計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大綱提到,使學生具備一些統計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知識,具備一定的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根據資料進行合理的推斷,並進行交流的能力,是國小階段統計的主要目標。這節《統計》課作為一年級的第一冊內容,是學生第一次學習關於統計的內容。今天聽了徐惠娟老師的這節《統計》課,我感慨良多,下面談談我的見解:

一、本節課有幾個亮點:

1、情境創設緊貼學生生活。教師從大象伯伯過生日開始,到生活中你最愛吃的水果,然後到你喜歡的動漫形象有哪些,無不從小孩感知的身邊形象開始,活潑生動。課堂有個性。教師從本身的特長開始,充分地使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使生生與師生互動起來。

2、教學流程合理,銜接自然,從情景的創設到引入新課,到新授,最後到練習,步步進行,井然有序。

二、本人的一些淺見:

1、統計方法的感悟不夠充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統計方法擺出象形圖統計,來表示統計的`結果。而本節課中這個方法老師說的比較多,學生缺乏充分觀察、思考、感悟,缺乏思維的碰撞,新知的傳授也缺乏層次,所以,學生在接下來的練習中,我行我素,以前怎麼擺,學完方法後還怎麼擺。究竟這節課讓學生學到什麼呢?目標不鮮明,教到新知時,教師只是膚淺拉過,連最重要的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都沒有訓練。

2、老師要求不明確,學生操作起來心存迷茫。

3、有了需求,才會產生統計慾望,而本節課學生沒有統計的慾望,所以所以不知從何入手。

統計評課稿 篇10

這次景東杯課堂教學比賽,我聽了李丹老師上的《統計》這一課,作為一名教齡還不滿一年的年青教師,我覺得李老師這節課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整節課從新課的引入,新授,練習和課堂小結各環節的安排比較合理,有序,層次清晰,練習設計有層次,有拓展,既照顧全體,又為個別學有餘力的學生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體現了學生的個別差異性,如果長此堅持下去,定能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本節課中,李老師能提供學生比較充足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如課中老師讓學生說說如何統計班中每種水果喜歡的人數,在出示了統計圖後,讓學生說說看到了什麼,還安排了讓學生看統計圖同桌互相提問題等等,這樣在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質疑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性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由於李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比較民主,在課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能在課中大膽質疑,如有學生髮現教師所給的統計圖的縱軸只有17個格子,就向老師提出:如果超過17人該怎麼辦?這些寶貴資源的呈現無疑是我們數學課上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愛因斯坦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十個問題更重要。

在這裡我也想給李老師提幾點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要正確地處理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係。在統計班中學生最喜歡吃的水果的人數時,教師明知道有個別學生已重複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學向老師反映某某同學已經站立過了,但教師沒有予以迴應。)我想這是因為在教案中教師有這樣一個預設的問題:我們怎麼知道班級裡每個小朋友都統計到了呢?李老師想讓這個問題能在後面順理成章地出現,孰不知這樣做反而使教師要對班級人數重新進行統計,這樣做勢必要浪費許多寶貴的教學時間,`以致後來教師就乾脆造假,把總人數湊齊就算完成了人數統計,這樣做的結果顯然使統計失去了它的真實性和它的實際意義。

教師對學生的提問要規範,表達要確切,如教案中"這是統計圖嗎 "這句話表達就不夠確切,應可以這樣問:這是一張完整的統計圖嗎?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注意傾聽,更需要有適時的評價。在本課中,當學生完成了第一張統計圖後教師要學生回答:你是怎麼看出喜歡什麼水果的人數最多和最少?當有學生回答:喜歡草莓的有16人,喜歡菠蘿的有1人,所以喜歡草莓的人數最多,喜歡菠蘿的人數最少。這樣的回答顯然與教師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反應比較冷淡,也沒有對該生的回答予以肯定並進一步啟發,但我們知道該學生從數字上看出數量的多少顯然是沒有錯的,老師對該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後啟發學生從另外不同的觀察角度來回答問題,從而讓學生從觀察直條的高低來知道數量的多少。

從試教課到正式上參賽課,我覺得李老師的進步是非常明顯的,只要她繼續不斷地努力鑽研教材和改進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國小數學教師。

統計評課稿 篇11

王老師的這節《統計複習》課,生動自然。王老師課堂的駕馭能力很強。首先,她讓學生自己翻開考試說明,看會考的各級要求與目標。直截了當。從考試說明的要求與知識框架來引出統計複習的知識點,依次複習了樣本、總體、個體、樣本容量的概念等,以及五個統計量的運用。

總體上,課堂很活躍,思路很清晰,也契合生活實際,值得我學習!既有教學知識點的思維導圖,又有教育激勵的意義。起初讓學生小組發言,以開火車的形式,說出自己的體育長跑得分,銜接自然。這讓大部分同學參與其中,激發學習興趣。在簡單的知識點整理中,通過習題,學生大膽發言,清晰統計中抽樣調查的四個相關概念,也很自然地引出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概念特點以及應用。從5-6個小練習中依次展示了各類統計圖的'特點,還有方差、標準差等離散量。其中還涉及了原作業本上的一道習題。遺憾的是,如果能夠做些改編與變式,應該更有意義。而不是重新再解一遍原題。個人想法:換成糾錯改錯題,考察方差反應的整齊度、穩定度、波動情況。

統計評課稿 篇12

本節課是二年級下冊統計教學的第一課時,在這節課的教學,陳老師注意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統計一年級、二年級的體重,鼓勵學生參與到活動之中,在活動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並加強與同伴的合作與交流。整節課,陳老師語言和藹可親,有親和力,非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為低年級的統計教學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複習匯入:雖然學生在一年級時初步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一個或兩個單位)和簡單的統計表。但經過了一個學期的時間,大部分學生已經記憶模糊了,複習匯入做的不夠,為後面的探究新知留下了隱患。

2、資料記錄:在探究過程中,每個學生輪流起來報自己在一年級時的體重,其他學生記錄,其實二年級的學生統計能力還達不到如此熟練,這就造成了資料記錄混亂,一年級時的體重就沒記清楚,二年級時的體重記錄的就更混亂,後面的複式統計表就沒法完成。老師對學生能力估計失誤,是造成本節課不夠成功的關鍵。時間拖沓,後面的'練習根本沒有時間完成。

我認為可以這樣改進,學生說體重時,老師要求放慢速度,老師和學生一起做記錄,這樣就不會造成資料統計兩遍,還不準確的局面。

3、統計表:陳老師在統計表的表頭問題處理上做的特別好,能夠讓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探知,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理解的透徹。

4、板書:整節課,黑板上除了板書課題外,沒有任何板書。 每一節課,黑板上都應該呈現出這一節課的重要知識點,即使在課件中已經出示過了也不能代替板書。

每一節課都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讓我們一起認真學習,認真研究,不斷提高我們的教學能力。

統計評課稿 篇13

本次學習彙報活動中,王澤霞執教的《折線統計圖》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課堂上,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活躍,每位同學都能積極動腦,主動參與到數學的學習中,並學有所獲。

首先是教師親切的話語、適時的評價都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享受到快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敢說、想說,在生生、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習數學。

本課由學生熟悉的“五一蒙山旅遊”引入,通過教師統計遊客的數量,從而統計近幾年遊客的數量。這個環節,教師沒有直接展示折線統計圖,而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先展現了條形統計圖,進而生動形象地演示了整個折線統計圖的繪製過程。這樣做既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徵,也為後面自己繪製折線統計圖,提供了正確的方法。

接下來,教師讓學生找出折線統計圖的要素,學生彙報時顯得比較零散,於是引導學生有序地觀察,著重觀察了統計圖上的對應點,及對應點之間線段的變化趨勢。從而學生感知到資料的.變化,即遊客數量逐漸增多,呈上升趨勢。此時教師丟擲“根據上升趨勢,你又什麼感想?”,激起學生的深入思考,讓學生聯想到今年遊客的數量應該會更多,由此體現折線統計圖的應用價值,對未發生的事件進行合理的預測。

第三個環節,特意出示了原來的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學生通過對比,小組討論二者的異同,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徵:繪製簡便,能更好地看出資料的增減變化。

此外,教師還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到折線統計圖的例項,如心電圖、學生跳繩統計圖、身高統計圖。進而感知折線統計圖在現實生活的廣泛應用。

最後繪製統計圖的過程,可先讓生自己討論要注意的問題,再通過課件演示,指導他們正確畫圖。

統計評課稿 篇14

今天聽了吳老師的一節數學課《折線統計圖》,本課是在學習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來學習折線統計圖的優點、特點和製作方法。整節課看下來,覺得吳老師的教學設計過程明確,教態從容不迫,很親切自然,讓孩子能夠很順利的融入到良好的課堂的學習氣氛之中。在引入階段時引用了學生熟悉的條形統計圖,接著通過手的比劃再引出本課要學習的《折線統計圖》,過渡的很自然,有層次。有幾點值的我學習:

1、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現在我們的數學已經越來越接近我們的日常生活,本節課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李老師把生活中的數學有效地引入教學設計中。在課上列舉的數張折線統計圖都是來源於我們的生活,這些生活中的學習素材是學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也是對他們的生活有意思的。所以學習起來很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與熱情,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於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是在數學與生活中架起一座橋樑。

2、注重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課程標準》中要求使學生經歷運用資料描述資訊,作出推斷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吳老師在學生解讀完溫度變化的統計圖後,請學生預測20時的氣溫並讓學生闡明預測的理由。從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

3、注重了新舊知識的遷移和對比。

知識的遷移也叫學習的遷移,心理學上把已獲得得知識、情感和態度對後續學習活動的影響稱為學習遷移。本節課注重了新舊知識的聯絡和遷移,把學過的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異同?使學生在比較中認識了折線統計圖,學會讀折線統計圖,明確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徵。在認識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把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進行對比,在觀察、比較中,體會到了折線統計圖的優勢:不僅能清楚地反映資料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資料增減變化地情況,培養了學生地統計意識。

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1、學生“悟”的太少,自主性體現不足。本節課教師引導的多,不敢放手。統計圖的優點應是學生在讀圖、比較中感悟到的,而不是老師硬生生強加給的。在學生細讀第一幅折線統計圖時老師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對摺線統計圖能直觀地看出資料的增減變化這一特點體會不夠。

2、讀圖時缺少整體性的指導。在練習中老師只注重於問題的解決而忽略了統計的意義,在學生完成問題後應從統計圖的整體來感知事件的變化,體現出統計給我們帶來的作用。

3、根據折線統計圖提出問題的要求在本節課的過程中似乎體現的不夠明確,大多還是學生根據統計圖說出結論,並沒有提出什麼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