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評課稿18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01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評課稿,評課有利於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優秀的評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統計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統計評課稿18篇

統計評課稿1

10月17日上午有幸在黃海路國小參加“統計與概率”教學的專題活動。學習了兩位教師執教的課,真是受益匪淺。下面就王豔豔老師執教的四年級“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一課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教態自然親切,師生關係融洽。

新課程,給我們的啟示是要關注學生;要給學生一個寬鬆的學習氛圍;要給學生一個合理的、鼓勵的`評價。王老師這節課就很好地注意到了這些。整節課王老師始終面帶微笑,對於學生漂亮的發言總是給予掌聲和讚揚聲,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同時也帶動其他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對於回答不出來或回答不能完整的學生,王老師總是耐心的引導、點撥,讓學生不緊張,給學生重新思考問題的信心。這是我以後教學中該注意的地方。

二、教學思路清晰,課堂引導到位。

整節課,王老師根據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地制定教學思路。課堂中老師注意培養學生去自主發現問題並主動探究問題的能力。例如:課的開始有張麗華用畫“正”的方法統計的班級喜歡電視節目的情況。引導學生複習舊知同時建立進一步探究新知的慾望,在點撥中學習新知。所以很順利的完成了統計表的學習。這為下面條形統計圖的學習作下很好地鋪墊,教師對這部分教學更敢放手給孩子,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中解決問題,在比較中進一步理解知識。教師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主體地位。

三、聯絡生活實際,學以致用。

王老師設計的鞏固練習是讓學生分組收集本班喜歡電視節目的人數,並及時整理資料、分析資料、解決問題。這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在這個過程既讓學生對新知的鞏固,又試圖讓學生明確收集、整理資料的目的是回答問題,瞭解統計的活動過程,積累初步的統計活動經驗。同時也告訴學生生活和數學是密切聯絡的,要善於把所學知識用到身邊的實際生活中去。

一節真課、好課總是會有不足的,建議:王老師對小組分工的環節安排在課前,分工時要到位,讓每個學生都有事情做,都參與到活動中去。這樣為課堂上節省時間。

統計評課稿2

我們一同聽了李老師的“統計”一課,也許大家的感受各有不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下面我把自己對本節課的感受與大家做個交流,不妥之處,請各位同仁予以指正

我覺的本節課從整體上看是成功的,具體來說,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4個特點:

1、靈活選擇教學素材。李老師利用了分類學具中的水果讓大家分組統計。

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好玩,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教學中如果創設情境,使學生融入到情境中,便可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本節課中李老師充分利用孩子們所喜愛的動畫片為線索,並貫穿於整節課中,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孩子們探索新知識的興趣和慾望。自始至終處在愉快的學習狀態中。

3、較好的體現了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本節課在這方面有較充分的體現。首先,教師營造了一個輕鬆、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課堂氣氛,開放了師生關係。其次,教師組織學生從課件中發現問題,引導他們進行合作交流,思想碰撞。從最後動畫片的統計中,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不斷鼓勵學生儘量說出與別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多角度地選擇、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同時,讓學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圍中受到激勵。

4、重視對學生的.課堂評價

重視對學生的評價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之一。評價的目的是為了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對學生的成績加以肯定,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特別是課堂上的評價更為重要,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哪怕是一朵小紅花、一顆紅星、一句激勵性語言,都能激起學生的強烈求知慾。本節課李老師特別注意了對學生的評價,她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用各種形式表示對學生的讚賞,如:你觀察的真仔細;大家都是小博士,老師相信,只要你們善於動腦,將來一定能夠成為科學家;你回答的比較好,給你們小組增加一顆智慧星等等。一句激勵性的語言,一個讚許的目光,對教師來說並不費勁,但對學生的影響卻非常大,一位教育家這樣說過,形成性評價的目的在於告訴學生在不斷進步。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於:教學語言的運用還需加強磨練,尤其是在語氣、語調上還不是很有感染力;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還需要有意識、有計劃的逐步培養。

統計評課稿3

同課異構是一種新的教研方式,充分發揮了我們教師的創新才能,使課堂教學別開生面,楊尚榮老師上的《折線統計圖》,使我們聽課者真正感受到數學教學藝術的魅力。

我覺楊尚榮老師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是深刻的,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

關注學習起點是對數學教學傳統的繼承與發展。教師在深入鑽研教材,全面準確地理解教材與把握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現實學起點,有的放矢地設計教學才能讓孩子更有目的,更輕鬆的學習。楊老師在新課匯入時,先出示學生學過的條形統計圖,觀察統計圖你能獲得哪些信心,為下面學習折線統計圖打下基礎,再由條形統計圖,讓學生用手比劃數量的變化,從而引出折線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是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讓學生用手比劃踢毽子的數量變化,這個環節,非常巧妙地讓學生初步體會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徵。轉化過程直觀、自然;另一方面在教學折線統計圖的結構時又將其與條形統計圖的結構相聯絡,激發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助於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因為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基礎,所以柳老師就讓學生嘗試畫折線統計圖,很多學生都會畫,在學生畫的統計圖上再進一步學習如何畫統計圖,這樣印象更加深刻,而且也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二、關注統計的現實意義

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加工,恰當選擇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和問題,把鮮活的題材引入教學中,賦予教材以新的內涵。柳老師在設計的時候特別注重統計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絡。選取學生身邊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讓學生感受統計就在自己的身邊。從出示學生跳繩數量到中國體育代表團的金牌數,再到病人的體溫變化情況,都富有現實的意義,讓學生在分析資料、解讀資料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關注統計的'數學價值。

新課標指出:人人要學有價值的數學,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層面有不同的發展。在折線統計圖的教學中,柳老師將理解資料的合理性,根據統計資料做出正確的判斷也是作為重點。比如在瞭解和分析了2個同學的一週踢毽子情況,讓學生根據跳繩數量的多少選擇讓哪個同學去參加比賽。事實證明學生能夠根據生活實際,結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做

四、修改建議

1、在匯入部分對統計表的分析中,教師就問學生氣溫升得最快的是幾時到幾時,導向性太強,雖然學生在對統計表的觀察中不易想到這點,但可通過對統計圖的分析中與統計表做比較得出結論。教師不宜操之過急,使學生的獨立自主性得不到充分體現。

2、在匯入中可以同時出現統計表和折線統計圖,讓學生自己進行對比,發現各自特點,比較異同,教師再適時點撥。讓學生充分體現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

3、在鞏固中,可以讓學生先思考完成本題需要畫一些什麼,標註一些什麼,然後發給學生一張操作紙,提供網格,縱軸橫軸做好必要的標註。或者可以在標註上空出一兩個讓學生填空。

統計評課稿4

本節課是二年級下冊統計教學的第一課時,在這節課的教學,陳老師注意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統計一年級、二年級的體重,鼓勵學生參與到活動之中,在活動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並加強與同伴的合作與交流。整節課,陳老師語言和藹可親,有親和力,非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為低年級的統計教學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複習匯入:雖然學生在一年級時初步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一個或兩個單位)和簡單的統計表。但經過了一個學期的時間,大部分學生已經記憶模糊了,複習匯入做的不夠,為後面的探究新知留下了隱患。

2、資料記錄:在探究過程中,每個學生輪流起來報自己在一年級時的體重,其他學生記錄,其實二年級的學生統計能力還達不到如此熟練,這就造成了資料記錄混亂,一年級時的體重就沒記清楚,二年級時的體重記錄的就更混亂,後面的複式統計表就沒法完成。老師對學生能力估計失誤,是造成本節課不夠成功的關鍵。時間拖沓,後面的練習根本沒有時間完成。

我認為可以這樣改進,學生說體重時,老師要求放慢速度,老師和學生一起做記錄,這樣就不會造成資料統計兩遍,還不準確的局面。

3、統計表:陳老師在統計表的表頭問題處理上做的特別好,能夠讓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探知,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理解的透徹。

4、板書:整節課,黑板上除了板書課題外,沒有任何板書。 每一節課,黑板上都應該呈現出這一節課的重要知識點,即使在課件中已經出示過了也不能代替板書。

每一節課都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讓我們一起認真學習,認真研究,不斷提高我們的教學能力。

統計評課稿5

聽了譚老師上了一堂精彩的課,確實令我受益匪淺,收穫良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好多。下面就譚老師這節課談一談個人的想法:

1、由於條形統計圖學習的`內容長期以來都是資料的來源與學生通過收集去體會資料的。課開始,譚老師就情景教學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小組合作去收據資料,去體會資料,再引入條形統計圖。這樣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與生活,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

2、課中教師非常重視與學生之間真誠地交流,悉心地傾聽,積極地引導,和理地調控。

3、譚老師語言生動、設計清晰、課堂氣氛活躍、思路清晰、節奏緊奏,課堂調控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學習興趣,課堂中,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觀察、發現去引導學生知道條形統計圖它的一般步驟和方法,學會看統計圖,學會塗多少格?會做完後回答老師的問題。

4、課件的製作好,切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但我也提出自己一點不成熟的建議:

1、出示例題的課件字太小了,所以收集“正”字出示看不清。

2、過渡條形語言不好。

3、展示新課結果重複有點羅嗦,討論的時間太短。

統計評課稿6

黃老師執教的《簡單的資料整理與統計》這節課,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參與。教師基本功紮實,調控課堂能力非常強,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本節課裡,創設了三個非常新穎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非常有新意。一是“動物聯歡會”,通過“怎樣知道每種動物各有多少隻?”這個問題,讓學生體驗統計資料的必要性,並通過討論得出小組分工合作,用“正”字記錄的方法來統計資料,並製作成統計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體驗到統計的必要性。第二個情境是“小明的奶奶向校長投訴小明寫作業用了90分鐘”,通過“校長應該怎麼做?”而引出調查記錄的資料;通過“奶奶眼睛看花了,怎麼辦?”引出需要整理資料而製作統計表;通過“看到統計表,校長會對奶奶怎樣講?”引導學生從統計表中去獲取有用的資訊。第三個情境是“四(3)班體育節所得獎券”統計表,通過“如果明年參加體育節,你能給什麼建議?”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分析統計表的資料。在整個過程中,老師通過情境問題引路,調動學生的思維,並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充分體驗到資料整理與統計的必要性、學會資料整理統計的方法、以及分析統計表獲取資訊。

但也提出兩點思考僅供參考。

一是內容選擇和教學目標的確立是否妥當?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過程,培養學生如何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的意識和能力。但三年級以前學生已經達到了這個教學目標,並且不僅僅學習了資料的整理與統計,而且已經學習了統計表、象形統計圖、條形統計圖(1格代表1個單位)。本學期是在資料整理與統計的`基礎上,重點學習製作1格表示幾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

二是學生的思維到底該開放到什麼程度?“看到統計表,校長會對奶奶怎樣講?”這個設問的意圖是讓學生學會分析統計表,獲取資訊。但是學生的思維卻走到了“小明上課不認真聽講寫作業玩”、“小明寫作業不專心”、“小明是因為幫老師做事情去了”、“小明是因為接電話去了”、“小明可能是做家務去了”。學生的思維已經遠離教學目標,這時教師該怎樣引導?還有部分評委認為,課堂的容量和密度還可提高;中後段教學過程離題,本節課應屬教法、學法課;在引導學生回答時,教師沒能及時引導到數學問題中來。

統計評課稿7

王老師這堂課教學設計非常清晰,各知識點分析到位,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是一堂非常不錯的複習課。

下面就這節課來談談我的看法:

1、匯入直截了當

王老師從學生感興趣的長跑成績引入統計上的幾個概念:樣本,眾數,中位數,總體,匯入開門見山,並把複習的主動性給了學生,起到很好的複習效果

2、設計思路清晰

從長跑成績到具體的練習,學生的解答,教師的講解,而且能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的深層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3、注重數學思想的培養

能有效的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問題。能教學生扇形,柱形圖去預測統計學上的整體的趨勢,如何處理數學上資料

統計評課稿8

我聽了徐老師執教的研究課《複式統計表》,聽後受益匪淺。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統計表的基礎上,進一步教學複式統計表。讓學生經歷、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瞭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在整個教學中,徐老師緊扣統計教學的本質進行教學,總結起來有以下三大亮點:

一、站在統計的大背景下進行復式統計表的教學,重視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

複式統計表的認識,是學生在認識了簡單的統計和單式統計表的基礎上展開的。但是我們的教學不能因為學生多次經歷統計的過程而忽視統計現實性和科學性的本質。在本節課中,徐老師將教學置身於統計的大背景下,結合五年級學生的特點,讓學生自己經歷統計數量的過程,這有得於學生對統計本質的理解。姚老師考慮到複式統計表的結構、表內資料的填寫和分析,都要比單式統計表複雜,沒有直接給學生提供了結構完整的複式統計表,而是結合學生的要求把四張單式統計表合成一張統計表、使學生認識單式統計表和複式統計表的關係,瞭解複式統計表的結構。

二、讓學生探索和經歷將四張單式統計表合併成複試統計表的過程,在動態中認識簡單的.複式統計表。

複式統計表與簡單的統計表相比較,很多方面發生了變化,特別是表頭。如果簡單的一味的依靠教師講解,五年級的孩子也是無法真正理解的。徐老師充分關注到了這一點,有意讓學生將幾個資料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到從四張單式統計表裡無法比較資料,巧妙的引出了複式統計表,再加上課件的動態演示和“觀察表格,你覺得需要改進的嗎?”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讓學生在經歷和探索複式統計的產生過程中體會複式統計的價值。

三、巧妙的練習設計,將統計教學引向更深處。

教學中,徐老師安排的兩個練習都是非常恰當到位的。特別是第2個練習的安排,統計第25~28屆奧運會我國金牌、銀牌和銅牌的獲獎資料,這樣設計既鞏固了新知,又巧妙地學生進行了愛國教育。

總之,徐老師為學生營造一種輕鬆、愉快、民主、和諧的空間,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取知識,得到發展。

統計評課稿9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確定直條的高度,進一步掌握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方法,並從中進行觀察、分析。由於學生對於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方法已有了一些經驗,與三年級不同的是縱軸上一格不再表示一個單位,而是表示多個單位,這給學生的思維也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實際操作、思維發散能力。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興趣是探究的起點。課堂引趣,要“精”,要根據所學內容,創設一個引人入勝的情境。課一開始設問:“誰知道世界博覽會?”這個話題知道的學生幾乎沒有,老師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趁勢介紹世博會的有關知識,讓學生了解世界博覽會申辦的程式,為下面的學習作好鋪墊。接著讓學生欣賞上海申辦世博會成功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受申辦成功時全國人民歡欣鼓舞的場面,同時也激起了學生想重溫上海申辦20xx年世界博覽會的整個投票過程。本節課從整體上創設了一個統計上海申辦世博會各輪投票情況這樣一個情境,學生經歷了四輪投票,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不僅學會了新知,而且增強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分散難點,掌握畫法

本節課的難點是確定直條的高度,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者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觀察比較不同。觀察第一輪的得票統計圖,師問:波蘭得了兩票,為什麼不畫兩格?讓學生觀察得出:三年級學習的統計圖一格表示一個單位,這裡一格表示5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從而讓學生明白直條的高度應根據縱軸上的刻度算,這是與三年級的不同之處。

(2)估計直條上的資料。教師把書上想想做做1的圖改成沒有資料的,讓學生估計直條表示的資料大約是多少,再顯示正確答案,讓學生享受成功、學會看圖。

(3)利用多媒體學會畫直條。在試一試中,讓學生討論:“縱軸上沒有12,該怎麼找?”充分利用集體的智慧討論出辦法,再結合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學會了確定直條的高度,並會畫直條。

這節課的不足主要是:

(1)對學生“放”的程度還不夠,師生的交流多,生生的互動偏少,小組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再多方位一些,發言面可以再廣一些。

(2)練習的的設計如果能與世博會能聯絡緊密些,那麼課堂教學的整體性會顯得更突出。

統計評課稿10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收集、整理資料,在填一填、塗一塗的實踐過程中,發現和解決“以1當2”的問題。

這節課的設計突出了“統計”實踐性比較強的特點,為學生設定了有趣的童話的具有探索性的學習活動。聽了霍老師的課,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學習的,下面就談談個人的一些收穫:

1、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課始,教師以親切的談話引入了新課,吸引了學生的注意。由神祕的禮物引出國慶聯歡會創設了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活動開始就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接著,讓學生看動物的'出場去統計幾種動物的數量。學生情緒高漲,然後,藉助學生看到的動物展開收集整理資料活動,使每個學生都主動、認真地記錄統計資料,體會資料的收集過程。

2、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在探索新知識中採用了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例如統計圖的方式,先讓學生試著塗一塗,在嘗試中發現問題:格子不夠,讓學生髮現問題。每個學生思考著解決的方法:接著向上塗,並排塗,一格表示2只等等,在這個基礎上總結出用一格表示2只。之後,每個學生完成統計圖,並展示自己的作品。學生經歷了發現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主動獲取新知識的實踐過程。學習活動的設計體現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的基本理念。

3、緊密聯絡實際,創設良好情景,豐富學習資源

但一節好的課也有它不足的地方,以下就是對霍老師的一點商討的地方:

1、動物出來收集用的時間多了,能否讓動物出場交替出或分小組統計每種動物的只數。

2、在講一個格表示2個單位時,讓學生討論怎麼辦,不要只是老師講,有點講得多,留學生思考就更加好了。

3、出示統計圖評講時,老師在黑板講就不要在課件裡再講一次了。

統計評課稿11

各位老師:下午好!我是xx二附的柳xx。今天,和大家一起學習了陸娟老師給我們帶來的三年級的《統計——平均數》這一課。陸老師這節課,層次清晰,學習素材貼近兒童的生活,很好地體現了教者對新課程下新課堂的追求。課堂中,教者不僅讓學生獲得了對知識的理解,更有方法的引導,思想的啟迪,文化的浸潤。

因為時間關係,我想從兩方面談談自己對這節課的解讀——

一、作為統計學意義的平均數教學

平均數是“統計與概率”領域的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描述資料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多年以前,“平均數”的教學思路,是以建立“平均數=總數÷總份數”這樣的演算法模型為教學主線,作為一種型別的應用題來進行教學,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逐漸瞭解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當下,新教材中卻是把平均數作為統計教學的一部分,與中位數,眾數,一起都作為分析一組資料的一個統計量。

在今天的課上,我們看到陸娟老師正是以平均數的統計學意義為主線,讓學生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和價值。

記得上海教育學院的曹培英老師曾呼籲:讓平均數恢復統計的本來面目。他指出,現在的平均數教學有一個問題:學平均數時沒有統計圖,讀圖分析資料時,想不到平均數。如何發展學生的資料分析觀念呢?

陸娟老師這一點意識非常強,她在引入平均數時,讓學生去讀圖:從這兩張統計圖中你知道些什麼?學生說到,最多的套幾個,最少的套幾個,誰和誰一樣多,這都是在進行資料的分析,進而提出:“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從統計學的意義來引出平均數。

“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又將一個生活問題轉化為根據“平均數”來評判的這樣一個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受到平均數產生的需要,為下面的探索活動提供了動力,明確了方向。這一問題的丟擲既是學生感興趣的,又在學生中產生了爭議,是一種認知衝突情境:人數相等時可以比總數,人數不相等,比總數不公平,這就迫使學生主動尋求新的平衡,激發探究的慾望,促進認知的`發展。主動建構的過程中學生們不斷在調整認識問題角度,形成思維火花的碰撞以及情感的交流與融合。套圈比賽的情境意在使學生深刻體會到當比總數不公平時需要比平均數,簡單的遊戲蘊涵深刻的道理,平均數的產生水到渠成。

二、抓住平均數的特徵讓學生感悟平均數的意義

理解平均數有三個角度:演算法理解、概念理解、統計理解。對於統計教學,概念理解和統計理解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正是教材調整的意圖所在。陸娟老師在今天的課上也非常注重學生對平均數的概念理解。具體體現在:

(1)平均數是藉助平均分的意義得到的,平均分既是學生學習的一個基礎,同時,又會給學生學習平均數帶來負干擾,因為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它的概念與過去學過的平均分的意義並不一樣。課上,陸老師演示那條代表平均數的紅線,追問,是不是每個人都套中7個,正是此意:平均數並不是將所有的資料都變得相等了。“對平均數6,你是怎樣理解的?”孩子們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用自己質樸而稚嫩的語言道出了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感悟著平均數是一組資料上下波動的平衡點。

(2)通過算幾組數的平均數,比較觀察後,體驗平均數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

(3)平均數是描述資料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但它反映的只是一般情況,並不能反映出某種特殊情況。如,課上身高140釐米以下兒童半價的問題,河水平均水深的問題,在生活問題中讓學生體驗平均數的價值,也是再次滲透其虛擬性特徵。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聽課過程中,當陸老師出示那幾組數求平均數時,我就在想,如果在原來的一組數中,增加一個數,或減少一個數,或改變一個數,讓學生再去算平均數,該多好呢。學生在計算後會發現,其中的一個數變了,平均數都會變,這是平均數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它的敏感性。到了六年級教學中位數,眾數時我們就會知道,正是因為平均數的敏感,易受極端值的影響,所以把中位數、眾數作為平均數的補充,都作為刻畫一組資料集中情況的統計量。當然,平均數仍然是最重要的統計量。

第二個,在引出平均數之前的遊戲操作,其實是求平均數的演算法,是不是放在意義之後,更合適呢?

另外,在體驗平均數的意義上,我曾經看到一個例子:利用節約用水資訊深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首先提出我國為什麼要節約用水,引發學生思考,然後出示我國的淡水資源情況,28000億立方米,很多,居世界第四位。最後出示我國的人均水資源情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在水資源這個問題上,光看總量不能說明問題,還要看人均水資源,從而體會了平均數的意義。

以上,只是個人一點不成熟的看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統計評課稿12

上週聽了兩節二年級數學組的一課二上《7的乘法口訣》,感觸頗深。陳老師上課老練,課堂駕馭靈活自由,課堂激情澎湃,還有那紮實的教學基本功,細膩的課堂設計,無不讓我受益匪淺;汪老師雖是一個美術專業的老師,竟也能把數學課上的這麼成功,課堂雖然平淡,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口訣已熟練掌握、並且靈活記憶,教學效果不言而喻。兩節課基本流程差不多,都是成功的好課。下面主要圍繞第一節,談談我的聽課感受。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節課的教學,就能看出教師平時上課的影子。本課的教學,讓我看出了師生之間通過一年多的相處,默契已達到一定程度。如例題中一共有7個問題,當前兩個問題“擺1只、2只小船要用幾個三角形”解決後,第三個問題“擺3只小船要用幾個三角形”開始,教師只要說“請問”兩字,馬上有同學知道教師將要說什麼問題,有一半同學能把教師心裡的問題全部說出來了。編口訣的過程中,反覆有學生說:“應該把小數放在前面。”再如:當7的所有口訣全部編完,教師剛出示課題後,馬上有同學爭先恐後的發言:“老師,我有發現。”教師連過渡語言都不需要,直接進入下一個環節:研究並識記口訣。

本課中,學習口訣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運用,而在這之前,如何識記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本課通過讀口訣,來達到記憶的目的,共體現四個層次。第一層次:“觀察老師是怎麼讀的,一會兒我請大本領的小朋友來領讀。”這一次是算式和口訣一起讀,小孩子最喜歡當小老師領讀,這句話,能讓全班同學集中注意力聽,又教會了學生讀口訣的`技巧。第二層次:“你坐的真神氣,我請你來領讀,這一次,只讀口訣。”這一次是隻讀口訣。第三層次:“考考你,你能背出來嗎?”當小朋友背不出來時,其餘同學可以提醒他方法,這一層次,其實是對幾句特別難記口訣的再次理解。然後會背的同學起立,閉上眼睛一起背,促使全體同學積極背誦。第四層次:“那一句不會背,我們讀的過程中再來記一記。”全班齊讀,此時,大部分同學已能背出,這是對後進生的兼顧。

這節課中,我們經常會聽見老師對學生的讚揚和鼓勵,“你的聲音真大聲,和老師一樣大。”“感謝你,你把小數放在前面。”“我特別喜歡某某的回答,說得特別好,用到了兩個乘數。”“你坐的真神氣,我請你來領讀。”“先做好的小朋友已經在開始背口訣了,真好。”等等言語,充滿濃濃的讚美和關愛,難怪學生會激情澎湃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

統計評課稿13

王老師的這節《統計複習》課,生動自然。王老師課堂的駕馭能力很強。首先,她讓學生自己翻開考試說明,看會考的各級要求與目標。直截了當。從考試說明的要求與知識框架來引出統計複習的知識點,依次複習了樣本、總體、個體、樣本容量的概念等,以及五個統計量的運用。

總體上,課堂很活躍,思路很清晰,也契合生活實際,值得我學習!既有教學知識點的.思維導圖,又有教育激勵的意義。起初讓學生小組發言,以開火車的形式,說出自己的體育長跑得分,銜接自然。這讓大部分同學參與其中,激發學習興趣。在簡單的知識點整理中,通過習題,學生大膽發言,清晰統計中抽樣調查的四個相關概念,也很自然地引出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概念特點以及應用。從5-6個小練習中依次展示了各類統計圖的特點,還有方差、標準差等離散量。其中還涉及了原作業本上的一道習題。遺憾的是,如果能夠做些改編與變式,應該更有意義。而不是重新再解一遍原題。個人想法:換成糾錯改錯題,考察方差反應的整齊度、穩定度、波動情況。

統計評課稿14

今天聽了吳老師的一節數學課《折線統計圖》,本課是在學習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來學習折線統計圖的優點、特點和製作方法。整節課看下來,覺得吳老師的教學設計過程明確,教態從容不迫,很親切自然,讓孩子能夠很順利的融入到良好的課堂的學習氣氛之中。在引入階段時引用了學生熟悉的條形統計圖,接著通過手的比劃再引出本課要學習的《折線統計圖》,過渡的很自然,有層次。有幾點值的我學習:

1、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現在我們的數學已經越來越接近我們的日常生活,本節課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李老師把生活中的數學有效地引入教學設計中。在課上列舉的數張折線統計圖都是來源於我們的生活,這些生活中的學習素材是學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也是對他們的生活有意思的。所以學習起來很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與熱情,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於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是在數學與生活中架起一座橋樑。

2、注重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課程標準》中要求使學生經歷運用資料描述資訊,作出推斷的過程,發展統計觀念。吳老師在學生解讀完溫度變化的統計圖後,請學生預測20時的'氣溫並讓學生闡明預測的理由。從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

3、注重了新舊知識的遷移和對比。

知識的遷移也叫學習的遷移,心理學上把已獲得得知識、情感和態度對後續學習活動的影響稱為學習遷移。本節課注重了新舊知識的聯絡和遷移,把學過的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異同?使學生在比較中認識了折線統計圖,學會讀折線統計圖,明確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徵。在認識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把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進行對比,在觀察、比較中,體會到了折線統計圖的優勢:不僅能清楚地反映資料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資料增減變化地情況,培養了學生地統計意識。

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1、學生“悟”的太少,自主性體現不足。本節課教師引導的多,不敢放手。統計圖的優點應是學生在讀圖、比較中感悟到的,而不是老師硬生生強加給的。在學生細讀第一幅折線統計圖時老師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對摺線統計圖能直觀地看出資料的增減變化這一特點體會不夠。

2、讀圖時缺少整體性的指導。在練習中老師只注重於問題的解決而忽略了統計的意義,在學生完成問題後應從統計圖的整體來感知事件的變化,體現出統計給我們帶來的作用。

3、根據折線統計圖提出問題的要求在本節課的過程中似乎體現的不夠明確,大多還是學生根據統計圖說出結論,並沒有提出什麼問題。

統計評課稿15

集團層面推進現代課堂研究實踐已開展一個月,各學科任課教師都很快融入到了課堂改革的風潮。3月20日,集團數學組進行組內的第一次任務型課堂教學展示教研活動。活動中聽了孫彩萍老師執教的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課堂上孫老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退居幕後,創設情境任務,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形式在一種開放、和諧的氛圍中進行感受、體驗、發現和探索新知。35分鐘的課堂緊緊圍繞三個隨堂任務的實施,師生共同演繹了一堂精彩高效的數學課。

一、相比以前的課堂,孫彩萍老師的課堂展示,讓我看到了這樣三個變化:

(1)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孫老師的《折線統計圖》這一課,她設定的教學目標是通過3次小組合作討論完成的,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的`過程中自己就完成了知識建構,這比老師單向地向學生灌輸知識效果要好很多,課堂上學生求知慾變強了,可以說孫老師的課堂讓我看到了學生對學習更加主動了,從“要我學”轉變成了“我要學”。

(2)第二個改變是課堂評價形式變得多樣化了:孫老師的35分鐘的課堂展示,完成了小組互評、成員互評、師生互評三種評價形式:通過給表現優秀、積極的小組傳送小花實現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通過小組彙報展示,其他小組補充回答等,實現了小組間的互評;在探究折線圖和條形圖特點這環節時,課堂上學生間互評進行地非常好,學生間精彩的互評順利地突破了本課教學的重難點。這些多元化的課堂評價形式有效地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3)師生關係發生了改變:課堂上,孫老師一直都扮演著指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師生間關係不再是臨高臨下惟命是從的那種。孫老師課堂用語“哦,原是這樣的”“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呢?”等肯定和詢問的語氣,體現了師生間平等的關係。《折線統計圖》這節課中,孫老師通過精心設計前置性學習任務單、隨堂學習任務單圍繞統計最近每天的氣溫,給學生創設了真實的學習情境,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從教學目標和課堂實施效果來看,我覺得她的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大優點,值得我學習和揣摩:

(1)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正確把握學生認知能力與教材內容要求的關係

折線統計圖對四年級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在前面已經學過統計表,條形統計圖,而在平時生活中對摺線統計圖也有著朦朧的感知。在前置性任務設計上,孫老師設計了讓學生統計了近一週的日氣溫,由統計表引出所學的折線統計圖,轉化過程直觀、自然。另一方面在探究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時又將其與條形統計圖的結構相聯絡,激發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助於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2)提供富有現實意義的生活素材,關注統計的現實意義

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加工,恰當選擇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和問題,把鮮活的題材引入教學中。孫老師在隨堂任務內容的設計上充分考慮到這一點,統計資料來源於生活。從讓學生統計日氣溫、分析氣溫的變化情況,讓學生感受統計就在自己的身邊。提供這樣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讓學生在分析資料、解讀資料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

總之,我覺得孫老師的基於小組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從實施過程和效果上看,都挺成熟的還是挺完美的;從教學設計上來看,隨堂任務內容設計源於日常生活、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小組合作氣氛活躍、學生課堂參與度高。隨堂任務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上有層次性,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完成了新知的建構和理解;在我看來,雖然集團推行任務型課堂時間雖然短暫,但是孫老師近乎完美的設計和演繹,讓我看到原來學生是如此的出彩和智慧。

統計評課稿16

徐老師設計的思路是研究要去旅遊要考慮哪些因素,並圍繞這些因素收集的資料藉助Excel圖表工具分析,從而選擇旅遊的城市。

首先,通過圖表與表格兩種表達資料方式的呈現,得出圖表可以將資料更加直觀呈現出來的優勢,引入本課。

其次,通過對去旅遊要考慮的因素的有關資料用合適的圖表的方式分析,得出結論。第一,分析三個城市空氣質量指數的`資料,要求學生完成任務一:根據資料建立空氣質量報告表。通過對生成的圖表來分析圖表的組成及圖表與資料來源的關係,並通過對研究問題的分析如要研究哪個城市的空氣質量趨勢比較穩定用什麼型別的圖表合適,要求學生完成任務二:修改空氣質量報告圖表的型別,並對圖表分析後得出從空氣質量考慮會選擇的旅遊城市。第二,分析去過三個城市滿意人數的比重的資料,要求學生完成任務三:根據資料建立三個城市滿意度的餅圖,並對圖表分析後得出從滿意度考慮會選擇的旅遊城市。第三,分析去三個城市旅遊的費用高低、出行方式的比例、去紹興旅遊人數的趨勢的資料,要求學生想一想:根據資料及問題建立合適的圖表。

最後,課堂小結:

①繪製圖表的意義

②繪製圖表的關鍵

③用資料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

鄔老師設計的思路是以分析寧波空氣質量為任務,要求學生根據空氣指數記錄表建立合適的圖表,分析寧波的空氣質量情況。

首先,觀看有關《霧霾》的視訊,與學生交流空氣質量的問題。出示《寧波市20xx至20xx年空氣質量記錄表》引導學生髮現:以表格方式呈現資料,不能清晰地看出寧波近幾年的空氣質量變化情況,從而引入新課的任務將抽象的資料轉化為形象的圖表。

其次,教師帶領學生認識部分圖表,並分析其應用範圍。要求學生完成:建立空氣質量“優”、“良”、“汙染”的圖表,在任務實施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如引導學生髮現問題:①建立的圖表是空表,原因是沒有選擇資料來源②兩張圖表比較發現圖例項不一樣,原因是沒有選擇合適的資料來源,即實現不連續的資料區域的選擇。③兩張圖表比較發現沒有標題的圖表內容不清晰,要求在圖表中新增標題④根據空氣質量“優”、“良”、“汙染”情況,設定合適的圖表背景顏色。根據自己建立的圖表,分析寧波的空氣質量變化情況。

最後,課堂小結指出圖表的意義。

統計評課稿17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節課的教學,就能看出教師平時上課的影子。接下來是小編為您整理的二年級國小數學評課稿,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二年級國小數學評課稿1 《秒的認識》是一節生活知識課,朱老師依據“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設計的教學流程清晰,教學目標明確,設計的教學資訊豐富多彩。如:錄影、遊戲、體驗活動等等,課堂中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教學效果不錯。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特色:

這節課的設計,遵循了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如利用課件展示嫦娥奔月的場景,運動場上的時間等等,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開展小組合作交流,讓每個學生有機會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精神,也實踐了“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的數學理念。其中,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也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比如,讓學生體驗一分鐘可以做些什麼事,孩子們可以寫字,可以做口算題,可以讀文章,還可以自己選擇喜歡的事情進行體驗,效果挺好。

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學習、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等教育理念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中,將學數學與用數學有機聯絡起來。如在遊戲環節中,讓學生估測每個活動所需要的時間,比如:穿好一件衣服大約多少時間……這些活動的設計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中,教師十分注意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知識與技能的形成和發展。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教學交流情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使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了學生從多角度欣賞他人的良好心態和自我調節的能力。

統計評課稿18

《統計》是一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統計知識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新課標把統計知識作為國小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特別強調讓學生體會統計的過程,和對統計結果進行簡單分析,以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中體會統計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大綱提到,使學生具備一些統計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知識,具備一定的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根據資料進行合理的推斷,並進行交流的能力,是國小階段統計的主要目標。這節《統計》課作為一年級的第一冊內容,是學生第一次學習關於統計的內容。今天聽了徐惠娟老師的這節《統計》課,我感慨良多,下面談談我的見解:

一、本節課有幾個亮點:

1、情境創設緊貼學生生活。教師從大象伯伯過生日開始,到生活中你最愛吃的`水果,然後到你喜歡的動漫形象有哪些,無不從小孩感知的身邊形象開始,活潑生動。課堂有個性。教師從本身的特長開始,充分地使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使生生與師生互動起來。

2、教學流程合理,銜接自然,從情景的創設到引入新課,到新授,最後到練習,步步進行,井然有序。

二、本人的一些淺見:

1、統計方法的感悟不夠充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統計方法擺出象形圖統計,來表示統計的結果。而本節課中這個方法老師說的比較多,學生缺乏充分觀察、思考、感悟,缺乏思維的碰撞,新知的傳授也缺乏層次,所以,學生在接下來的練習中,我行我素,以前怎麼擺,學完方法後還怎麼擺。究竟這節課讓學生學到什麼呢?目標不鮮明,教到新知時,教師只是膚淺拉過,連最重要的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都沒有訓練。

2、老師要求不明確,學生操作起來心存迷茫。

3、有了需求,才會產生統計慾望,而本節課學生沒有統計的慾望,所以所以不知從何入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