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孔子拜師》評課稿2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W

三年級語文《孔子拜師》評課稿1

《孔子拜師》這篇課文講述了春秋時代,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三年級語文《孔子拜師》評課稿2篇

四位老師的教學思路,設計教學的板塊形式,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與做法,符合自身的教學特點。中年級語文教學重在落實重點詞句,加強朗讀的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滲透學法指導,注重習慣養成與語文能力的培養。根據這一教學宗旨,在教學時,幾位老師都能緊抓課文的重難點,通過語言文字的朗讀理解,感受體會人物的內在品質,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有幾點感受評點如下:

一、情境匯入,形式多樣。

孔子是春秋時代人,離我們生活的年代久遠,學生感覺很陌生。李xx老師以《三字經》中“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一句引入孔子的介紹。能從學生的熟悉的內容入手,關注學生已有知識儲備,有效地拉近了讀者與文字之間的距離,學生感覺就像是與熟人相見一樣,心中產生一種自然的親切感,對文章的學習自然產生濃厚的興趣。

翟xx老師是以朗讀理解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和“溫故而知新”而引入認識孔子的環節,設計精巧獨特,是學生對孔子的學識、品行有了初步的認識瞭解,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鄭xx、周xx老師能注重學生預習習慣的培養,佈置學生提前閱讀課文後的資料袋,匯入新課環節,讓學生來介紹孔子,將課堂還給學生,給予學生充分表達的機會。

二、介紹人物,匠心獨具。

文中主要人物:孔子和老子。古代有學問的人往往都有名和字,甚至號。文中孔子,名丘,字仲尼。老子,字老聃。這樣的稱呼在文中都有出現。如何讓學生分得清,弄明白,幾位老師都有不同的設計。

如,鄭素華翟素華兩位老師都能靈活運用資料袋,巧妙設計:在學生介紹資料袋內容時相繼出示: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拜的老師是老子,出示:老子,老聃。引導學生讀準字音,在閱讀文字之前就弄明白人物的稱呼,同時講解,“子”是古時人們對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的尊稱。所以人們稱孔丘為孔子,老聃為老子。經過對比和解釋,學生一下子理順了人物關係,提前掃除了閱讀障礙。

三、設計問題引路,指導學習方法

好的問題能對課文的學習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問題設計不在多,而在於精。

四位老師能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並以學生的問題引路:1.孔子為何要拜師?2.孔子是怎樣拜師的?3.拜師後,孔子又是怎樣學的?以問題為整堂課的線索,這樣,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引導了方向,整堂課也有了非常清晰的教學思路。

不僅如此,在教學過程中也能設計不同的問題,幫助學生深入思考。如“從xxx詞語,和xx句子中,你認識了一個怎樣的孔子?”或“孔子的謙虛好學還體現在哪兒呢?能用文中的詞語、句子來說一說嗎?”等等。問題設計目的性強,學生始終帶著問題進入文字的閱讀,隨著環節地深入,設計的問題也是層層遞進。老師能根據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和生成的問題順學而導,凸顯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主體地位。

四、多形式理解詞語,推廣解詞方法

由於這篇課文要掌握的詞語較多,在教學過程中,李xx注重培養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如通過理解重點字理解詞語、查字典、聯絡生活及結合上下文想象故事情景等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如帶領學生在字典中查詢“風雨兼程”的“兼”意思,讓學生明白,在文章語境中難以弄懂的詞語,還可以通過查字典的方法來幫助理解。

學生在課堂上不是單純地理解了詞語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很多理解詞語的方法,相信在今後的學習過程中,孩子們會靈活運用,加深理解。

對字、詞、句的'理解,一直提倡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不能脫離語言環境,這也是對學生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學中在對“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風塵僕僕”詞語進行理解時,翟xx、周xx老師都能讓學生展開想象,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聯絡課文中描寫孔子拜師情景的語句,充分朗讀體會。

翟老師還能設計相關的情境,引導學生想象:孔子拜師路途上是怎樣生活的,碰到什麼困難,他又是怎麼做的。這樣學生說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詞語解釋,呈現的是一種生活場景。這不僅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更好體會情感,還使學生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

周xx老師能引導學生利用語句“孔子經過幾個月的旅程終於來到洛陽”,想象此時的孔子是怎樣的,在感受理解詞語的同時感受人物的品質。

鄭xx老師在教學生理解“遠近聞名”一詞上,能做到不留痕跡,水到渠成。先出示“一個孩子在一扇門後面側耳傾聽”的圖片,學生形象直觀地明白了“聞”在這裡是聽,聽見的意思。再讓學生根據構詞方式說說“遠近聞名”的意思,學生輕易地解決了。接著給“遠近聞名”找一個意思相近的詞,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同時對固有知識有一個鞏固反饋運用的過程。

總觀幾節課,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但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好的課也會存在一點點遺憾與不足。有的課存在時間分配上略顯不夠合理,前鬆後緊,有點匆忙。有的課堂教學環節不夠巧妙,知識點的呈現有滯後或時機不當的現象。在寫字指導、講評環節都不夠充分,缺少師生互動。

這是我聆聽四位老師的教學後產生的幾點粗淺感受,請各位老師指正。

三年級語文《孔子拜師》評課稿2

《孔子拜師》是人教版新課標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組感受中華文化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孔子在治學態度上的謙虛、博大,也展示了老子愛惜人才、無私相授的高尚品德,課文核心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思想。本文作者抓住中心人物的動作、語言,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精神品質。施老師通過指導學生抓重點詞語和重點段落,藉助自己的想象,反覆品讀交流,從而感悟到了本文的內涵,基本實現了課前預期的教學目標。接下來我從幾個方面來具體談談自己對這堂課的感受。

一、“子曰”匯入,大氣開場。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精彩的課,往往有一個精彩的開始。在世界上,“孔子”已經成為我國的一張名片——中華傳統文化的名片,《孔子拜師》這一課,施老師便是從誦讀孔子的名言開始的,學生的齊讀,讓課堂瞬時充滿人文氣息,並且施老師順勢解釋了“曰”和“子”的意思,自然的引入到了本課的課題,於是,施老師就在自己的課堂上帶領學生開啟了一趟“中華傳統文化之旅”。

二、巧設問題,指引方向

好的問題的確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問題設計不在多,而在於精。施老師一開始就設計兩個問題引路:1、像孔子這麼偉大的人,為什麼還要拜師?2、孔子是怎麼樣去拜師的?這樣,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引導了方向,教師教路清晰,學生學路明確。

三、創設語段,妙學詞語

理解詞語的意思,從而讀懂句子,進而讀懂課文,是中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在第二自然段中,有些特別好的詞語,如:“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風塵僕僕”等,正是這些詞語表現了孔子拜師的艱辛,所以讓學生理解並運用這些詞語也是語文課的重點。在平時的教學中,詞語的理解往往陷入程式化的“說說詞語的意思”“用詞語說話”之中,不免枯燥、呆板。而施老師在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自己沒有見過的生字生詞後,設計了一段話,這段話是對全文內容的一個概括提煉,老師將其中的'修飾性的詞語都去掉換成空括號,讓學生自主選擇合適的詞語填入,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對詞語的感受直觀而具體,並且通過自己的思考,進行總結,填入詞語,也在一定程度上鍛鍊了學生整體把握文意的能力。

四、讀中理解,滲透品質

朗讀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在本堂課中,施老師也依據新課標,讓學生充分地讀,通過變換方式——齊讀、抽讀、領讀等,使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讓點點知識在多樣化的朗讀中如綿綿春雨灑入學生的心田,被接受,被吸收,被運用。尤其是在講述孔子見到老子之後的場景,施老師採用了分角色朗讀的方法,男生讀老子,女生讀孔子,分別品味孔子和老子的話,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意識,朗朗的讀書聲中將孔子尊敬師長,謙虛好學,老子愛護晚輩,真誠無私的品行詮釋得淋漓盡致。

五、配樂練筆,拓展能力

在教學的後半段,施老師出示孔子趕路時候的語段,請同學根據前後文進行寫話,配合著優美的音樂,學生髮揮想象,積極敘寫,通過之後的交流展示,發現學生的小練筆是非常成功的,展示出了良好的語文素養,同時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理解了孔子趕路的艱辛,並從中感悟到孔子不畏艱難一心求學的精神,對於學生自己,也是一個觸動和啟迪。

本節課存在的遺憾,我個人認為,第一是老師授課時候激情不足,整堂課的語調、表情都過於平和,節奏感不強,感覺教師沒有全副身心投入在課堂中,同時 ,教師的範讀過少,語文的一大美麗之處就在於朗讀,教師優美而富於感情的朗讀,對於學生會起到非常好的引導和示範作用,使學生直觀的體悟語言文字的魅力,也許在此方面,還可以再加強,第二是板書設計感覺不太合理,可能學生無法正確領會三個越來越大的學無止境的含義,有待商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