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評課稿[彙編1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2W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評課稿,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資訊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優秀的評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解決問題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解決問題評課稿[彙編14篇]

解決問題評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大家上午好!隨著我縣第三教研協作區集體活動的開展,我曾參加學習過多次,可以說每一次的學習,都讓我在教學經驗上成長一大步。今天來到二國小習兄弟學校的經驗,我深感榮幸。下面我就熊老師的這節課談一下自己的一些膚淺的看法和感受:

熊老師的這節課最主要的閃光點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畢業班的後期能大膽的使用“三疑三探”的教學模式,說明熊老師思想進步,善於學習新教法,很是難能可貴。

二、“三疑三探”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小組合作,讓學生自己去探究交流。在本節課中熊老師三次利用小組合作,讓學生去自學例5,探索新知,再後來的解決問題中能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去解決問題,應用的`恰當得體。

三、注重解題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在學習例5時,熊老師先組織學生用已經學過的算術方法解決問題,先讓學生對題中的數量關係有了明確的瞭解,進而引導學生用比例知識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能更容易的接受和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解題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四、練習設計,緊扣例題。當學生順利的學會例5後,熊老師圍繞例題設計了大量的練習,練習題形式多樣、靈活。特別是後來的學生自己出題並解決,把課堂氣氛帶入了高潮。

但就本節課我也發現了一些不太完美的地方:

一、“三疑三探”的教學模式使用的太過生硬,僅僅在課堂開始幾分鐘聽到了老師問學生在看到課題後想知道什麼,就草草了事了。雖然後來老師小黑板出示了設疑自探,可是這裡的“疑”還是老師設的,學生只能順著老師的思路來走。

二、小組合作流於形式,雖然課堂中熊老師三次使用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可除了第一次多少讓我們看到了一些小組合作的味,後兩次的使用完全沒有小組合作的意義和作用。

三、課堂學校氣氛太過於沉寂,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校積極性。整節課中老師的身份還是相當於太陽,學生的身份還是地球,只能圍著老師的問題轉。沒能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習的自主性。

四、課堂中應多加一些對學生的評價,對回答正確的學生應給予肯定和表揚,對回答錯誤的學生應給予指導和鼓勵。並且在評價時要做到有激勵性,發展性,讓學生對以後的學習充滿信心。

針對以上情況,我想對熊老師提出一些自己粗淺的建議:

一、在以後的教學中能做到真正的放手給學生,既然已經使用了“三疑三探”的教學模式,就大膽的使用,哪怕是運用的還不成熟也沒關係,必定這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二、在小組分工上還得下些功夫,要讓學生明白在小組合作時,他們應學什麼,怎麼學。這樣學生就不會漫無目的的在那乾巴巴的坐著不知所措了。

三、不要吝嗇自己的評價語言和鼓勵性的語言。特別是六年級的後期,學生已經轉入全面複習了,本來就很乏味,老師更應該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以上是自己的一些拙見,如有不當之處望大家能諒解。同時我希望各位領導和同事們有好的方法和經驗能不吝賜教!

解決問題評課稿 篇2

我聽了韋老師老師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出發這節課,感觸頗深。本課書上以小猴摘桃的情境引入新課,但韋主任通過改編題目,改成學生熟悉的學生在跳繩,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引發學生強烈的興趣。陸老師讓學生仔細閱讀題目,自己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並引導學生區理解題意,如“以後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幫助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張老師的課件製作精美,講解的很到位,在弄清條件含義和要求的'問題後,一起整理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再用列式計算和填表的方法求出問題的答案。王老師先是講解題目的關鍵句,“以後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列表和列式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到可以用從條件出發思考的策略來解決問題。之後讓學生說一說用這種方法解題後有何體會。

後面大家都安排了5個練習題,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用從條件出發思考的策略,理清要求和問題之後再來解決問題。體會到用這種策略解題的好處。

這節課本是學生熟悉的題目,能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體會從條件出發是解決問題的策略,體會找到條件,利用條件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解決問題評課稿 篇3

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曹衝稱象的故事,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他們瞭解替換的策略不僅能解決數學問題,還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培養了學生自覺地把數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的意識。讓他們體會到數學在人類發展歷史中的作用和價值。

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發展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與能力,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願望與信心。教學例1時,出示問題後,讓學生“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或大杯”與“720毫升果汁倒入1個大杯和6個小杯”進行對比,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從而感受到假設因解決問題的需要而產生,接著讓學生根據提供給他們提綱進行合作探究,在學生充分交流後,讓學生上臺用“大杯”替換成“小杯”或“小杯”替換“大杯”的過程,同時說說怎樣求各種杯子的容量並獨立完成解題過程。這樣,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經歷了整個問題解決的全過程,積累了解決問題的經驗,也增加了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我在教學例1後增加了如下練習:課件出示學生經常看到的達能餅乾的廣告,在廣告中得到了8塊達能餅乾的鈣含量相當於1杯牛奶的鈣含量這一數學資訊,由此引入練習題,小明早晨吃了12塊餅乾和一杯牛奶的鈣含量是500毫克,求每塊餅乾的`鈣含量和每杯牛奶的鈣含量大約是多少毫克?這樣,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內容,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思維頓時也活躍了起來,再加上有例1的解決問題的經驗,很快地想到用“一杯牛奶”替換“8塊餅乾”的解題策略,這樣,成功地解決了問題,提高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數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層次內容之間有效的聯絡與綜合,將有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有個整體的認識。在教學設計時,對幾個重要環節成功處理後,我深深感受到最大的難題是處理好各個板塊之間的銜接。板書也非常的清晰,並且把幾種替換的問題進行了比較,讓學生看的更清晰,因為本節課內容比較多,所以學生獨立解決的問題不多,如果練習多些的話,會更好。

解決問題評課稿 篇4

本週的數學教研活動是觀看顧曉華老師執教《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本課內容是三年級上冊的新內容,看似十分的簡單,但確是引領學生們將之前的一些解題的方法進行歸納,總結,提升。聽完顧老師的,可以感受到顧老師深入的分析了教材,才會有這樣一節過程流暢、思路清晰的課,真的收穫頗多。

情境一體化

小動物學生們都很喜歡,教師選擇例題的情境是小猴摘桃,接著將課後的練習與這個情境整合,先是小猴玩球,接著是小猴排隊,最後是幫小猴解難題,整個過程非常的流暢自然,讓學生思維持續發展,並層層深入。

訓練多樣化

一節數學課除了要將教材知識很好的落實到位以外,還要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訓練,本節課中做的比較好的有:

審題能力的訓練:課始教師就對學生進行了審題能力的訓練,具體的做法是先由學生齊讀題目,接著將所有問題隱去,指名學生複述題目的條件和問題,發現學生這方面的能力都比較的突出,說明教師平時一定是高要求的落實這一能力的培養,長此下去,學生審題的`能力一定會越來越強大。

語言能力的訓練:數學課有別於語文課,沒有那麼多練習說話的機會,所以教師就抓住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要求他們完整的表達,特別是在過程回顧的環節,教師給學生提供了句式,先根據()和()求出(),再根據()和()求出(),這樣一來學生們有了仿句回答問題更加的具體完整,也給他們以後的學習提供了範本。

總結形象化

一節課下來,教師幫助學生們總結出來5句3字的口訣,分別是讀題目、想意思、順著推、做標記、回頭看,看似簡簡單單的幾個字,確實老師將教學額重點一一融入其中,心思細膩,利用學生“消化”知識。

以上僅限於個人對這節課的拙見,由於本人才疏學淺,有說的不到的地方,肯請各路諸葛指正,本人不勝感激。

解決問題評課稿 篇5

《用同數連加解決問題》是在學生掌握瞭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學習了一些基本解題策略的基礎上,進一步安排學生學習同數連加解決實際問題。這對於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也更具有挑戰性。這需要學生充分理解題意,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題目的理解,並探索和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聽了張老師這節課,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學生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在例題圖出示以後,讓學生充分觀察情境圖,並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出問題後,讓學生嘗試自己列式。列式後,由學生質疑:“3個同學”這個條件在加法算式中用到了嗎?這個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自己去思考的。

2、活動形式多樣化。在例題出示以後,為了進一步讓學生理解例題中題目中的意思,張老師讓學生動手實踐,用小棒擺一擺圖中的資訊。讓學生自己用更形象生動的方法去感悟題意,也培養了學生小組合作的意識。在練習環節中,張老師讓學生嘗試獨立完成練習題,給學生思考的空間。

3、注重演算法多樣化。如何解決“他們一共折了多少個小星星?”這個問題,方法是不一樣的,可以列綜合算式,也可以列表解答。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學生沒有想到列表的策略,我就引導學生去思考,該如何填寫表格。算完後,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哪種方法更簡便。

4、注重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在拓展思維的環節,張老師讓學生兩人一個小組,合作用小棒拼幾個相同的圖形,然後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不拘泥於一般題型的練習方法,使學生的思維不停留在固化的模式上。一年級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不管是在新知設計環節,還是練習環節都要符合一年級孩子的心理特徵與認知特徵。

解決問題評課稿 篇6

懷著興奮的心情聽了謝老師和徐老師分別執教的《解決問題》,受益匪淺。特別是沈百軍老師的講座,讓我對解決問題如何教學有了一定的認識。

首先談談兩位老師的課堂教學閃光點。謝老師的教學語言親切,自然,很受學生的歡迎。在課堂教學中,謝老師始終貫徹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又服務於現實生活,讓學生在歡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其次謝老師的課堂練習注重層次性,一層層的深入,學生的知識隨著老師的練習不斷提升,真正體現了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第二堂徐賓老師的課,從學生的舊知入手,先讓學生猜測兩張紙條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即鞏固了學生的舊知,又為後面學生的新知學習埋下了鋪墊。學生的興趣也在猜測中提升,以較好的學習狀態投入到學習之中。而後,在徐老師的練習中,徐老師的練習始終從細小處關心學生的學習習慣,比如徐老師讓學生每次做題目前讀題;當有多個數學資訊時,讓學生學會有選擇地選取自己需要的數學知識等等。不僅如此,徐賓老師的練習也是層層深入,從基礎知識到拔高練習,學習的學習能力得到了較大程度上的提升,有效地實現了人人學有效的數學。

其次談談我對這兩堂課的一些粗淺的,不成熟的想法。我覺得在謝老師的課堂中謝老師對於比多比少兩者的聯絡講得還可以再深入些,是否可以在匯入情節中讓學生明瞭A比B多2個,也就是B比A少2個,也即一個比多比少的數量關係可以有兩種表述方式。再講解完後可以適當補充一些小練習以加強鞏固這個知識點。其次再教學比多比少的知識時,讓學生明確求A比B多多少?就是A裡面去掉與B相同的部分,即從A裡面減去與B一樣的資料就是A比B多多少?也即讓學生明瞭求一個數比另一個多多少用大數減小數這個數學模型。再根據第一環節的學習讓學生順氣自然得明白求B比A少多少就是求A比B多多少?也即用大數減去小數。

而徐賓老師的課堂上,我覺得在教學新知,讓學生明瞭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就是這個數去乘幾分之幾後,先不出現去掉一個單位“1”,讓學生猜測什麼時候第一張紙幣比第二張紙長,什麼時候第一張紙幣比第二張紙短,什麼時候第一張紙幣和第二張紙一樣長。而是在這個環節後直接讓學生觀察,你覺得在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時應該怎麼做?學生應該很快得回答用一個數去乘幾分之幾,此後教師把這個模型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有個比較深刻的印象。我想這樣可能在後來徐賓老師在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時學生會順其自然得講到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數學模型,而不會像在徐賓老師的課堂中學生提到的'就是計算時的注意點而已。其次在教學用線段圖理解時,我覺得在這裡徐賓老師應該一步一步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會自己用畫線段圖來解決數學問題,而不是直接把完整形式展示給學生。

在聽完了沈百軍老師的講座後,讓我對解決問題的教學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一直都知道建立數學模型對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但是有時也感覺這與演算法多樣化有衝突,把學生的思維定在了一個方面。可是從數學的本質角度講就是為了讓學生會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因此數學模型的學習是有效的。但是數學模型的建立是需要不斷的數學學習為基礎的,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多滲透或者是教給學生數學思考的方法與思維,讓學生在紮實的數學基礎中學會建立模型。

解決問題評課稿 篇7

本課內容主要認識遊戲規則的公平性,是學生在第一學段,判斷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生通過各種活動,討論遊戲規則是否公平,並親身試驗,驗證遊戲規則的公平性,能自己嘗試設計使雙方都公平的遊戲。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直觀感受,從而體會事件發生的等可能性和遊戲規則的公平性。

遊戲規則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很廣,學生在二、三年級學習可能性時已經對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確定事件有了一定的瞭解和掌握。在平時的生活中,學生已積累了一些生活經驗,也有了一定的概率觀念,但有些是錯誤的。對於這部分內容,學生到底積累了哪些經驗?他們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已經達到的學習起點在哪裡?是我要了解的主要內容。

從課前調查可以看出,判斷簡單遊戲的規則是否公平的方法並不難,學生通過以前的學習和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已經能正確判斷,但是一旦遊戲的規則比較複雜,判斷起來就有點困難。同時,對於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相等,所以遊戲規則公平這一因果關係只有模糊的直覺,但體驗不深,沒有清晰的認識。

針對這種情況,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通過親身試驗,幫助學生建立“可能性相等和遊戲公平”的理解,進一步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掌握判斷遊戲是否公平的方法。

2、會自己設計公平的遊戲規則。在遊戲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分析、理解能力。

3、通過對遊戲活動中的資料分析滲透概率思想。會判斷遊戲規則是否公平應是本課重點。其難點是會設計簡單的公平遊戲的規則。

在知識的獲得上,學生最相信的是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親身經歷與體驗。因此通過熟悉而感興趣的實際問題或遊戲,讓學生親臨隨機環境,親自試驗和收集資料,幫助他們在活動中逐步豐富對遊戲公平性的認識。所以,動手試驗、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本節課的主要方法。正是因為可能性在生活中很常見,判斷簡單遊戲的'公平性的方法並不難。因此,應該讓學生首先產生玩遊戲需要公平的需求,經歷可能性相等的產生過程,加深對概率意義的理解,同時設計公平的遊戲規則也就在學生理解可能性相等意義的過程中發現並學會。

教學中,我設計了“創設情境,產生需求——活動體驗,理解“等可能性和遊戲公平”。——拓展應用,制定簡單的公平遊戲規則”這樣一個教學結構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給孩子們創設一種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讓孩子在探索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學效果良好。

最後,我要感謝我們組的所有老師對我這節課的大力支援,也希望老師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解決問題評課稿 篇8

本節課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學生在探索解決遞增遞減問題的過程中,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索,輕鬆地學會了用表格列舉法來解決問題,進而形成運用表格列舉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這節課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

1、匯入親切自然。在上課伊始,教師以學生熟悉的植樹活動為素材引入,接著出示了歡歡等4名同學在為小樹立警示牌,保護家園的情境圖,能吸引學生極投入到探索活動中。

2、注重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年級學生理解問題有困難,而這又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遞增遞減的問題。康老師出示題目後沒有直接讓學生去解決問題,而是先引導學生理解題目中的關鍵句,分析問題。出示問題後,老師:以後每年比前一年多種一棵樹什麼意思?生:意思就是8歲種了1棵樹,9歲那年種了2棵,10歲那一年種了3棵,11歲種了4棵樹。教師又問:歡歡種樹是從幾歲到幾歲?具體哪幾歲?這兩個問題很好的幫助了學生理解問題,也培養了分析問題的能力。

3、給學生足夠的'思考、交流空間。

數學思考是數學教學的核心。在解決問題環節,教師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再梳理,精心設計問題進一步引發思考,再總結,引入表格列舉法。既讓學生體會了表格列舉法的優越性,也學會有序地思考問題。

4、練習環節的設計,教師也費了很多心思,尤其是練習二的設計。學生很容易混淆“第五天”和“五天”兩個概念,教師把這兩者在一個問題中同時出現,學生通過對比,印象會深刻。

個人覺得不足之處有:

1、針對低年級學生,練習題有些多。以至於後面沒時間進行回顧反思,交流評價。我覺得練習中一個遞增問題,一個遞減問題就可以了,這樣就能騰出時間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知識以及方法進行梳理,做到融會貫通。

2、在處理練習題時,教師只是讓學生展示了算式。這時教師再讓學生說說每一個加數是什麼?怎麼算的?學生對這種遞增、遞減求和的問題理解的會更深刻一些。

解決問題評課稿 篇9

××月××日,聽了常老師執教的《用數學解決問題》。常老師聯絡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採用動手操作,舉例等方法,順利地為學生建立了表象,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明確式子的由來,教學效果良好。

一、常老師能夠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形象認知占主導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常老師首先應用課件的直觀性,讓學生觀察問題情境,明白怎麼列出式子,然後利用學生動手擺學具,舉例等方法,更加讓學生明白加法是把兩個數量合併在一起,減法是去掉一部分,以建立表象為基礎,學生掌握很好。

二、作為一年級學生,能夠小組合作探究,通過合作擺學具,明白題意,列出正確算式,確實令人吃驚,這可以反應出常老師的平時的引導有方。

三、獎勵有效,有價值。課堂教學中,常老師利用獎勵星星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她的激勵不是學生輕而易舉就能獲得,要通過學生的動腦思考,正確解答才能得到,顯出星星的價值,更激發學生積極動腦的興趣。

四、常老師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作為低段學生習慣的形成尤為重要,在課堂教學中,常老師從細微的習慣培養抓起,注意傾聽的習慣,大聲回答問題的.習慣,正確的坐姿等等,常老師善於運用兒童化語言,以和藹的語氣提示學生的習慣,如沐春風,感覺特別親切,學生的表現當然令人咂舌。

解決問題評課稿 篇10

聽了熊老師的《用比例解決問題》這節課,我受益匪淺,她能把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完整的展現給我們,我認為這節課有兩大亮點:

1、聯絡生活,習舊引新

教學開始,熊老師讓學生判斷兩種量成什麼比例關係,把學生原有的知識又重新展現出來,為本節的教學重點作了很好鋪墊。

2、“三疑三探”教學每一環節重點突出

在設疑自探這一環節,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圍繞學習目標進行歸納和補充,形成的自探提示具有層次性、針對性和探究性。

在解疑合探環節,熊老師檢查學生自探情況,難以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讓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讓每個學生都參於其中,符合新課改要求,學生確實解決不了的問題,師生共同探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質疑再探環節,熊老師鼓勵學生敢於向老師、課本質疑,學生質疑的'問題具有挑戰性、創新性,另外,熊老師能靈活處理課堂生成的新問題,收放有度。

在運用拓展環節,學生都能圍繞學習目標編一些基礎題或拓展題,熊老師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會做一些習題,並說出做題思路、解題方法,老師自己設計的練習題,緊扣例題,讓學生在熟悉的比例關係中,進一步掌握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不足之處:在拓展環節中,把學生編的題應收集在一起,有選擇性的展示讓學生共同探討。

解決問題評課稿 篇11

主要亮點:

作為一位年輕的新教師,韓老師上課有激情,每一句話表達比較清楚,有抑揚頓挫;注意了低年級學生課堂的有效、有序組織,一年級的課堂組織的有序、有活力也有張力;關注了課堂對學生的激勵,不時用不同的語言“真好”、“你真棒”、“非常好”等激勵學生,學生課堂表現也比較好。能夠抓住關鍵詞“正好”來解決問題,且注重引導學生認真讀題,理解題意,如“買哪兩樣”與“哪些”、“哪幾樣”等詞的區別。

藉助實物擺來展示思維過程,讓學生了解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在計算5角+1元3角和1元硬幣的不同拿法時,讓學生到展臺上擺實物,展示思維過程,也幫助學生突破難點。關注了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如學生的就坐、傾聽、作業等習慣的培養,也關注了學生的.課堂安全。如學生把帶的剪刀要保管好,以免傷人等。注意了練習的循序漸進性。

存在的不足:

教材例7要體現的解決問題的最基本的兩種策略,在練習時特別是在第4題時體現不夠,或者說課堂上沒有表現出來,練習的順序還須優化。先基礎比較、計算,然後解決問題,最後拓展練習綜合運用,課件還可以優化。特別是開始的幾張,有些老師的問話或者簡單的提示出示的不夠恰當。

策略建議:

本節課的練習設計,可以按第6題、第3題、第5題、第4題、第7題、第8題的順序進行。並可以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把練習設計成一些有趣的活動或遊戲的形式進行。在處理第4題時,還是要重點體現用嘗試和羅列的策略來解決問題,進一步重點強調調整的方向新和羅列的有序性,指導學生有序思考。

“你是怎麼想的”和“9角-2角=7角”等老師的問話可以不出示,“獨立思考1分鐘”的那張提示還需更簡潔,更準確。

解決問題評課稿 篇12

《解決問題》一課,我認為這節課還是比較不錯的,教師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凸顯數學學習的生活化。從整體上看,較好地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體現了教為學服務的思想,整節課教學思路清晰,教態自然,課堂教學效果較好。

老師能根據學生的認知和年齡特點,選擇教法,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能明顯的看到老師與學生平等對話,交朋友,使學生覺得老師的課堂很輕鬆、自然。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潑好動、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根據這些特點,吳老師結合教學內容,在匯入新課時,利用低年級學生喜歡做遊戲的特點,創設了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很快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老師在這節課上,給學生充分的觀察時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在匯入新課後讓學生仔細觀察主題圖,看看會有什麼發現,進而獲得數學資訊,然後再讓學生根據資訊,提出問題,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

整節課上,教師評價形式豐富多樣。 每一個人的內心都充滿被關懷、被鼓勵的願望,對於學生而言能得到老師的肯定尤為重要。課堂上,教師能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進行言語激勵,還通過畫星星、獎勵小貼畫等進行形象化的榮譽激勵,這樣一來,能讓學生感受到自我的`價值,體驗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張豐寶:本節課,老師能引導孩子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絡,讓學生找出生活中的例項反覆練習加深了對新知的理解。同時,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鞏固了新知 。

解決問題評課稿 篇13

徐老師教的《解決問題》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100頁例2的內容。本課時是在學生學習了例1連乘的基礎上學習的,例2是用除法兩步計算解決的問題。徐老師這節課以解決問題為主線,重視培養學生用兩步計算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具體表現在這樣兩個方面:

1、利用討論和交流,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講授新課時,教師先讓學生根據課本上提供的團體操圖片情景,自己尋找數學資訊(共有60人;分成2隊;每隊有5個小圈)。然後根據數學資訊提出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每個小圈有多少人。在解決這個問題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同桌或小組交流,然後全班交流彙報。得出三種解決方法(實際上是2種,其中一種只是列式格式用的是綜合算式,分步與綜合屬於同一種思考方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從自身能力出發去發現資訊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通過一題多解的形式,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迸發出思維的火花,並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發現資訊、提出問題並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初步體驗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2.注重引導學生交流思維過程,讓學生表述解題思路。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思維是數學教育的核心。國小數學教學,解決問題無疑是教學難點之一,而解決問題又是學生思維發展的最好驗證。因此引導學生表述自己所理解的數量關係,結合具體情境闡述自己的解題思路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過程。徐老師在講課過程中,始終注重學生說說每一步表示的意義,或引導學生說說如果要知道……,先要知道……,讓學生說出解答每一步應用題的依據,表述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既是有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過程,也是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進行交流和評價的基礎。只有學生的思維過程得到呈現,解決問題的思路得到展示,其他學生或老師才能作出相應的反應,或表明自己的態度,或提出不同的策略。

商討之處:

1、有時老師提問還不夠精簡。比如:在做練習書本第105頁第14題時,師問:這道題告訴我們是一天的還是怎麼樣?……或許是老師講得太多,所以感覺老師分析這道題時顯得有點囉嗦。建議不妨放開些,讓學生說說:通過讀題,你知道哪些資訊?要解決平均每場售出多少張票,先要解決什麼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找資訊,自己交流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

2、作為新課例題教學,是否有必要對獲得的資訊與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板書成一道完整的應用題?

解決問題評課稿 篇14

本課時內容是青島版教材二上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剛剛學習了“有餘數的除法”,初步會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簡單問題,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這樣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認識“進一法”和“去尾法”,並初步能根據具體情況合理使用“進一法”和“去尾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聽過何老師執教本節課,感慨頗多。

值得我學習地方有以下幾點:

一、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折服。

聽課前,我重新翻看了二年級的數學教材,看到課本上例題是:17位同學參加野營訓練,每3人需要一頂帳篷,需要搭幾頂帳篷?通過解答本題,學習“進一法”,至於“去尾法”課本上沒有例題單獨介紹,而在課後習題中卻出現了。鑑於這種情況,何老師考慮到“去尾法”和“進一法”對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非常必要,是非常重要的數學知識,所以專門設計了本節課,以所設計的內容為依託,學習“進一法”、“去尾法”,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新課程標準的總體要求中提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要服務於生活,要讓學生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何老師別出心裁的設計本節課,很能體現新課標的總體要求。

二、新舊知識溝通較好。

1、學習去尾法、進一法的基礎是有餘數的除法,特別是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這一知識點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尤為重要,所以何老師每次講完一道例題都反覆強調餘數還可以是哪些數?不可以是哪些數?為什麼?讓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這一知識點在學生的心目中紮下根,從而更好的促進對新知的理解。

2、有餘數的除法中單位名稱的帶法是教學難點之一,部分學生因不理解題意,亂帶單位,還有的學生不理解題意不知道該“去尾”還是該“進一”。而何老師卻把本節內容巧妙的與找規律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溝通二者之間的聯絡,為有餘數的除法準確帶單位名稱起到了較大的助推作用。

我們經常說,數學系統性強,學習新知一定要以舊知為依託,找準新舊知識的生長點,這樣就能加強新舊知識的溝通與聯絡,何老師尋找知識的生長點特別準,而且利用得也特別好。

三、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1、以遊戲為依託。

課前遊戲既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也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能較大程度的激發兒童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國小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愛上數學。何老師課前用伸手指數數,讓學生猜數老師伸手指這一遊戲,一方面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給學生留下了懸念,而且還把學習的內容滲透到遊戲中,真可謂一舉兩得。

2、課堂上找準學生的興奮點

數學課是枯燥的。如何使數學課變得生動、讓學生喜歡是我們每位數學老師的追求。其中選取學生感興趣的材料為依託就是一種較好的辦法。所以何老師在課堂上用到學生自己的手指來進行遊戲,激活了學生大腦的興奮點,學生自始至終興趣盎然,探究的積極主動。

四、較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原本這節課內容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儘管如此,何老師在出示每一道例題之後也都讓學生先親自動手嘗試,積極思考後,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答案,然後通過學生相互爭論,得到正確的結果,老師始終沒有發揮權威的作用。這樣,既能讓做對的同學嚐到成功的喜悅,同時出現錯誤的同學也能從中吸取教訓,牢記錯在了哪裡,同時還能使學生的大腦始終處於積極的狀態之中,避免了課堂上被動的接受。

五、加強對比與聯絡,使生透徹理解。

更加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學習完“去尾法”和“進一法”之後,何老師還引導學生把兩種方法進行對比,讓學生透徹理解兩種方法的聯絡和區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