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策略》評課稿13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4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評課稿,所謂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評估,並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課堂上的教育行為作出正確的解釋。評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解決問題策略》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解決問題策略》評課稿13篇

《解決問題策略》評課稿1

本週的數學教研活動是觀看顧曉華老師執教《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本課內容是三年級上冊的新內容,看似十分的簡單,但確是引領學生們將之前的一些解題的方法進行歸納,總結,提升。聽完顧老師的,可以感受到顧老師深入的分析了教材,才會有這樣一節過程流暢、思路清晰的課,真的收穫頗多。

情境一體化

小動物學生們都很喜歡,教師選擇例題的情境是小猴摘桃,接著將課後的練習與這個情境整合,先是小猴玩球,接著是小猴排隊,最後是幫小猴解難題,整個過程非常的流暢自然,讓學生思維持續發展,並層層深入。

訓練多樣化

一節數學課除了要將教材知識很好的落實到位以外,還要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訓練,本節課中做的比較好的有:

審題能力的訓練:課始教師就對學生進行了審題能力的訓練,具體的做法是先由學生齊讀題目,接著將所有問題隱去,指名學生複述題目的條件和問題,發現學生這方面的能力都比較的突出,說明教師平時一定是高要求的落實這一能力的培養,長此下去,學生審題的能力一定會越來越強大。

語言能力的`訓練:數學課有別於語文課,沒有那麼多練習說話的機會,所以教師就抓住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要求他們完整的表達,特別是在過程回顧的環節,教師給學生提供了句式,先根據()和()求出(),再根據()和()求出(),這樣一來學生們有了仿句回答問題更加的具體完整,也給他們以後的學習提供了範本。

總結形象化

一節課下來,教師幫助學生們總結出來5句3字的口訣,分別是讀題目、想意思、順著推、做標記、回頭看,看似簡簡單單的幾個字,確實老師將教學額重點一一融入其中,心思細膩,利用學生“消化”知識。

以上僅限於個人對這節課的拙見,由於本人才疏學淺,有說的不到的地方,肯請各路諸葛指正,本人不勝感激。

《解決問題策略》評課稿2

我聽了韋老師老師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出發這節課,感觸頗深。本課書上以小猴摘桃的情境引入新課,但韋主任通過改編題目,改成學生熟悉的學生在跳繩,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引發學生強烈的興趣。陸老師讓學生仔細閱讀題目,自己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並引導學生區理解題意,如“以後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幫助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張老師的課件製作精美,講解的很到位,在弄清條件含義和要求的問題後,一起整理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再用列式計算和填表的方法求出問題的答案。王老師先是講解題目的關鍵句,“以後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列表和列式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到可以用從條件出發思考的策略來解決問題。之後讓學生說一說用這種方法解題後有何體會。

後面大家都安排了5個練習題,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用從條件出發思考的策略,理清要求和問題之後再來解決問題。體會到用這種策略解題的`好處。

這節課本是學生熟悉的題目,能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體會從條件出發是解決問題的策略,體會找到條件,利用條件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解決問題策略》評課稿3

今天下午,特級教師朱xx工作室走進xx國小,開展教學研討活動。衛老師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中,學生爭相展示自己的想法,踴躍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這一課給我的啟示頗多。

學生在學習一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時,已經能夠根據給定的兩個已知條件提出一步計算的問題,具備了學習“從條件向問題推理”的思想基礎。

衛老師的課堂從一包棒棒糖開始,這是給課中表現好的孩子的獎品。別以為這只是一個獎品,這裡它也引發了一個數學問題,“猜一猜裡面有多少根?”頓時孩子們七嘴八舌,各有各的猜測。當衛老師再給了一個提示,“比他猜的24根少2根”時,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出了答案。生活中的例子給了孩子們無窮的求知慾,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輕鬆愉悅的課堂就從這裡開始了。

例題引導學生從條件想起,初步獲得從條件向問題推理的體會。

小猴第一天摘30個桃,以後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個?第五天呢?學生讀題以後,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以後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這個條件上面。教師學生深入思考,充分說說對這個條件的理解,把比較概括的已知條件儘量說具體、說詳細。

出於對已知條件“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的充分理解,多數學生就會形成自己的解題主張,很自然地依次計算第二天、第三天……各摘多少個桃。這些想法,不是教材或別人告訴學生的,而是他們根據條件向問題推理的結果,是分析數量關係的結果。衛老師適時引導孩子討論:說一說先根據()和(),求出(),再根據()和()求出(),幫助孩子理清思路,學會自己分析問題。

衛老師提供了教材中的兩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填表或列式計算求出答案,同時也鼓勵孩子們能用自己的第三種解決這個問題。

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交流解題的體會,是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策略不可缺少的環節。“從條件想起,向問題一步步靠攏”應該是所有學生的共識。讓孩子們體會自己是從條件“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得出解題思路和方法的,感受像這樣思考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效方法。

鞏固練習安排的實際問題,都是應用本課教學的思考策略,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適應從條件向所求問題的推理。

習題中有一題涉及到生活中球的反彈,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理解“每次彈起的高度總是落下高度的一半”這句話,衛老師精心設計了視訊進行演示,讓孩子們的理解更直觀,更具體。根據演示,孩子們可以依次填出球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高度。生動的多媒體演示恰到好處,讓孩子們數學的學習不再抽象。

小猴鋪地磚的習題是對孩子們思維的'提升。有170塊地磚和50千克水泥,白地磚有8行,每行15塊,花地磚比白地磚少70塊。求花地磚的塊數。孩子們需要自己選擇有用的條件來解決問題。這題有兩種思路,既可以先求出白地磚的塊數,再根據“花地磚比白地磚少70塊”求出花地磚的塊數;也可以先求出白地磚塊數,再根據“有170塊地磚”來求出花地磚的塊數。從條件向問題推理的過程,是對問題情境裡的數學資訊進行“再加工”的過程。孩子們能夠把比較複雜的問題化簡,找到問題情境裡有直接聯絡的已知條件,並利用它們得出新的數量。

以上我只簡單地說了衛老師的課堂安排讓我深思,更還有精心製作的課件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老師的教態自然親切,和孩子的配合密切,學生在活動中積極思考,學習積極性高,課堂氣氛活躍等,這些都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學習和改進的地方。

《解決問題策略》評課稿4

今天聽了朱xx老師和惠xx老師的執教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會用列表和畫圖來解決問題,而對這兩種策略解決問題的價值已經有了體驗和認識,而一一列舉也是我們生活中解決問題時常用的策略之一,同時在列舉的時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對發展思維也很有價值。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使學生學會用一一列舉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兩位老師精心設計教學,巧妙構思課堂,課上學生也積極配合,踴躍發言。現就以下幾方面說說自己的想法。

一.引導學生認真審題,在理解題意後明確列舉的優點。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理解列舉的方法,並能主動運用這種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教學中,教師呈現給學生的例題:如用22根1米長的小棒圍長方形,有幾種圍怎樣圍面積最大法首先需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我們要選擇一一列舉的策略,選擇其他方法容易出現什麼問題?這一點兩位老師做的比較到位,通過展示了幾位同學的作業情況,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有的答案重複了,有的答案遺漏了,為了防止類似的情況發生,接著老師順其自然的提到了列舉法,讓孩子在遇到問題和困擾後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些。

二.語言簡練,但又充滿引導性。

整個新授過程,教師是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來引導學生來自己探索實踐的,如引導學生明確題意時“你想到了什麼?”、“圍成的是什麼?”、“1米長的木條,你想到了什麼?”……問題簡練,但每個問題都能引導學生向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思考。

三.課件清晰有效。

兩位老師製作的課件很清晰,能讓人一看就明白課件表示的意思。在展示五種不同圍法的長方形花圃時,兩位老師的處理方法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將5個長方形放在一起比較,非常容易就能看出長6米,寬5米的.長方形的面積最大,充分發揮了PPT的優越性。

兩位老師的教學效果留給我們的思考是很多的,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考慮學生的需要,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要給予關注,及時、有效、科學地評價,注重評價方式的多元。

《解決問題策略》評課稿5

一、引發衝突,突顯學習必要性

在戈老師上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畫線段圖》這一堂課上,一開始,老師出示了一道解決問題的題目,學生通過思考發現了可以用以前學過的一種解題策略——列表來解決,通過這樣的方式很好地對過去學過的知識進行了回顧與複習。在這之後,出示例題,讓學生說說這道題是否能用剛才的列表來解決,學生在觀察之後,發現題目中出現了兩個未知量,所以列表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在這個時候,老師很好地抓住這個機會,說“列表這個方法是很好,但是它不是萬能的。”這樣一種教學方式,既引發了學習衝突,又突顯出了學習另外一種解題策略的必要性。

二、課前導讀,掌握學習方法

聞老師的課上,在課前給學生設計了一張導讀單,這張導讀單設計地非常詳細,給了學生學習新知很好地指導,比如遇到這個型別的解決問題,應該如何分析,按照怎樣的步驟,進行思考。通過這樣的方法,也給本課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課堂教學,板書詳細清晰

在聞老師的課上,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聞老師的.板書設計。剛開始的時候,學生遇到這樣的問題,只有幾個小朋友能看懂線段圖的意思,在一個小朋友上臺介紹之後,似乎聽明白的人還是不多,但是這個時候聞老師還是不慌不忙的,通過慢慢地引導、講解,通過線段圖的變化,讓學生的思路一下就找到了路口,很快在這個題目的基礎之上,很多孩子馬上遷移到了第二種方法,舉起的小手也一下子變多了,我想越來越多的孩子對這類題目,慢慢掌握了方法,聞老師的板書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解決問題策略》評課稿6

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是學生在學習了利用單幅線段圖解決問題和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資訊,分析數量關係的基礎上,學習用畫線段圖收集和整理資訊解決數量關係比較隱蔽或稍複雜的問題。劉茜老師是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雖然對整個教材的把握有待提高,但她準備充分,事先準備了多塊小黑板。課始,她先提問:“長方形的面積怎樣求?”接著出示一道複習題:梅山國小有一塊長方形花圃,長8米,寬6米,原來花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這樣的設計,符合學情,學生既複習了長方形面積公式,也為新授打下了伏筆。接著,把複習題改為例題,例題的敘述結構完整,條理清楚,但對學生而言畢竟是以前沒有遇到過的新問題。因此,部分學生讀題後會處於似懂非懂、無從下手的狀態,獨立畫圖梳理資訊也會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及時地發現學生狀態,針對學生困難進行指導。劉老師首先讓學生試著畫一畫,並在巡視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半成品”:

一是圖沒有畫完整;

二是對增加部分的長度沒有敏感,不符合整幅圖的大小比例。通過“對半成品加工”的方式,對畫圖進行具體而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突破難點。

幾點建議:

(1)教師語言要明確、有啟發性。特別是本節課知識難度較大,所以問的問題要明確,使學生得到資訊後馬上明白要考慮什麼問題,使學生迅速理清解題思路。

(2)教師要善於組織學生進行交流,這樣既共享了資源,又明確瞭解決問題的.思路。

(3)教師要充分利用示意圖幫助每一個學生理解即長方形的寬是不變的,它既是現在長方形的寬,也是原來長方形的寬。

《解決問題策略》評課稿7

今天上午聽了校級研究課盧**老師的執教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舉》感觸很深。

無論是盧老師精心的教學設計,巧妙的課堂構思,還是學生的積極配合,踴躍發言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下午的集體備課中,很多老師都提到了盧老師類似的優點,這裡不再多說,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聽完這堂課後的一些困惑和想法。

1、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理解一一列舉的方法,並能主動運用這種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首先,我認為讓學生明白為什麼我們要用一一列舉的策略來解決問題是最重要的。教學中,教師所呈現給學生的幾道例題:如用18跟柵欄圍長方形,有幾種圍法?訂閱3種書籍的不同訂法……都需要首先讓孩子明白為什麼我們要選擇一一列舉的策略,選擇其他方法容易出現什麼問題?這一點盧老師做的比較到位,她通過展示了幾位同學的作業情況,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有的答案重複了,有的答案遺漏了,為了防止類似的'情況發生,接著盧老師順其自然的提到了一一列舉法,讓孩子在遇到問題和困擾後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些。

2、本課的第二個重點是教孩子如何使用一一列舉法?使用一一列舉法書上主要是列表法。這種方法雖然可以但不實用。一、上課時孩子沒有時間去畫表格。二、這種方法相對來說不是最方便和最容易讓孩子接受的。在教學例2時,訂閱3種書籍有幾種方法呢?盧老師讓孩子放手自己去解決。結果讓人驚喜,大部分孩子解決起來毫無困難,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已經想到了用字母或者數字來代替書籍的名字來列舉。這種方式簡潔明瞭,通俗易懂,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動腦思考的結果,不得不讓在場聽課的老師為之驚歎。看來放手讓孩子去做,有時確實能夠獲得意外的驚喜。聽到這裡,我不禁要問,既然孩子最易接受用符號來列舉的方法,那書上介紹的列表法是否可以不講或者略講呢?

3、例3是道關於投鏢的問題。標靶上有3種情況,10環,8環和6環。投2次得到的總環數會有幾種情況?在這裡,盧老師和學生一起探討了4種情況:一、兩次投中的環數相同。二、兩次投中的環數不同。三、一次投中一次未投中。四、兩次都未投中。我個人認為分為四類不太恰當,應該分成三類較清楚,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完全可以合二為一,其實說的就是兩次都投中的情況,只不過在這個前提下再細分為兩類而已。這樣分類講起來可能才更加清楚點。

4、投標的結果出現了重複。如8+8=16,10+6=16,這兩種情況儘管答案相同,但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教師在講解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講清楚。為了防止學生的答案寫的不清楚,在答時也應建議學生將所有的答案有序排列,這樣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以上是我聽完課後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夠與大家分享,還望批評指正,共同學習!

《解決問題策略》評課稿8

1、本課的思路還是比較清晰的,設計逐步推進的教學程序,層層推進學生的學習。讓學生完整地遞進地經歷了:體驗、探索、綜合應用、課後拓展延伸,讓學生經歷了感悟解決問題的策略的過程。

2、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教者在教學例題1和例題2及相應的練習中做到有目的、有層次地設定疑問,耐心地引導學生分析、探究、解疑,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途徑,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學習中的疑難問題,直到掌握能夠獨立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你認為適合用“倒推”的策略來解決的.問題有什麼特點?”引導學生及時小結反思,學生討論、交流後,達成共識,進一步深化了策略。

4、課堂結束時主學生自己小結,給每個人提供了總結學習內容和學習情況的機會,並引入我國古代數學家編寫的數學問題,既富有情趣,又引導學生課後進一步思考本節課的解決策略,繼續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5、教學過程中注重激勵性評價,有效關注了板書設計。

建議

1、對課中關於“一半還多一張”這一題可再深入地研究,可以和“一半還少一張”進行對比,進一步來突破這一難點的。

2、課始可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學生感興趣的遊戲引入,例1果汁容量教學也可採用實物,增強具體形象的感知。

《解決問題策略》評課稿9

今天,聆聽了陸君超老師執教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一課。這節課是蘇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內容,教學目標是通過本課教學,使同學們學會運用“假設”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並能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陸老師首先通過兩個學生熟悉的問題引入,讓學生說說怎樣列式以及這樣列式的依據,為接下來的教學做好準備。接著出示例1,讓學生說說這題和前面兩題有什麼不同之處,讓學生意識到原有的條件發生了改變,原來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就不適用了,使學生產生新的認知衝突,運用原有的知識已無法解決,從而引導學生用假設的策略解決問題。例題相對來說難度不大,學生也能較準確的說出解決方法。然後引導學生檢驗以及用方程的方法解決問題,並適時回顧,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假設”這一策略。一節課下來,思路還是較清晰的.,也較好的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板書設計也比較詳細。

下面談談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可以多放手讓學生參與交流和討論,多給他們一些思考和交流的機會。

比如在讓學生交流計算方法的時候,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說,沒有必要去打斷他們。還有在例題結束後小結和課堂最後總結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討論討論,再集體交流下。同時,可以抓住學生課堂中的有效生成,展開靈動的課堂教學,注入數學課堂以生命的活力。

2、對策略的意識可以增強一些。

策略的學習關鍵在“悟”,而不是單單用計算的方法解決一個問題。陸老師花了很多時間讓學生計算,也花了較多時間讓學生用方程的方法解決問題,對於“為什麼要假設”“假設有什麼作用”可能花的篇幅較小。只有真正充分的感悟和體驗,才能實現對於策略的“悟”和“萌生”。

3、板書設計上可以再斟酌一下。

陸老師基本上把計算方法都寫在了黑板上了,我覺得可以把“兩種未知量轉化成一種未知量”用一定的方式寫出來,讓同學們明白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用到假設的策略,更突出一下“假設”這一策略意識。

《解決問題策略》評課稿10

今天聽了陳老師《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一課,首先感到陳老師的教學過程實實在在,沒有花架子,雖然有點平淡,但整體教學結構合理,把握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主線”,通過讓學生觀察、發現、整理資訊,使學生能合理利用已有知識經驗來探究新知,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其次,陳老師能重視新舊知識的梳理,重建轉化意識。如組織學生回顧“我們曾經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過那些問題?”,這一回顧,幫助學生把原先一些分散的、零碎的.知識點:“計算小數乘法時,把小數乘法轉化成整數乘法”、“計算分數除法時,把分數除法轉化成分數乘法”、 “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把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同分母分數”、“推導圓柱體積公式時,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有機地整合了起來,使學生看到了一個整體的數學知識鏈。新舊知識的梳理,不僅教會了學生數學學習要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還讓他們更加領會了數學的精神實質和思想方法,轉化——能幫助我們把新問題都轉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經解決過的舊問題,更方便我們解決問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總之,本節課陳老師始終注意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自己想一想、自己說一說,在探索的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

《解決問題策略》評課稿11

今天聽了朱xx老師和惠xx老師的執教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會用列表和畫圖來解決問題,而對這兩種策略解決問題的價值已經有了體驗和認識,而一一列舉也是我們生活中解決問題時常用的策略之一,同時在列舉的時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對發展思維也很有價值。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使學生學會用一一列舉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兩位老師精心設計教學,巧妙構思課堂,課上學生也積極配合,踴躍發言。現就以下幾方面說說自己的想法。

一。引導學生認真審題,在理解題意後明確列舉的優點。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理解列舉的方法,並能主動運用這種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教學中,教師呈現給學生的例題:如用22根1米長的小棒圍長方形,有幾種圍怎樣圍面積最大法首先需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我們要選擇一一列舉的策略,選擇其他方法容易出現什麼問題?這一點兩位老師做的比較到位,通過展示了幾位同學的作業情況,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有的'答案重複了,有的答案遺漏了,為了防止類似的情況發生,接著老師順其自然的提到了列舉法,讓孩子在遇到問題和困擾後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些。

二。語言簡練,但又充滿引導性。

整個新授過程,教師是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來引導學生來自己探索實踐的,如引導學生明確題意時“你想到了什麼?”、“圍成的是什麼?”、“1米長的木條,你想到了什麼?”……問題簡練,但每個問題都能引導學生向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思考。

三。課件清晰有效。

兩位老師製作的課件很清晰,能讓人一看就明白課件表示的意思。在展示五種不同圍法的長方形花圃時,兩位老師的處理方法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將5個長方形放在一起比較,非常容易就能看出長6米,寬5米的長方形的面積最大,充分發揮了PPT的優越性。

兩位老師的教學效果留給我們的思考是很多的,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考慮學生的需要,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要給予關注,及時、有效、科學地評價,注重評價方式的多元。

《解決問題策略》評課稿12

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曹衝稱象的故事,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他們瞭解替換的策略不僅能解決數學問題,還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培養了學生自覺地把數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的意識。讓他們體會到數學在人類發展歷史中的作用和價值。

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發展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與能力,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願望與信心。教學例1時,出示問題後,讓學生“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或大杯”與“720毫升果汁倒入1個大杯和6個小杯”進行對比,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從而感受到假設因解決問題的需要而產生,接著讓學生根據提供給他們提綱進行合作探究,在學生充分交流後,讓學生上臺用“大杯”替換成“小杯”或“小杯”替換“大杯”的過程,同時說說怎樣求各種杯子的容量並獨立完成解題過程。這樣,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經歷了整個問題解決的全過程,積累了解決問題的經驗,也增加了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我在教學例1後增加了如下練習:課件出示學生經常看到的達能餅乾的廣告,在廣告中得到了8塊達能餅乾的鈣含量相當於1杯牛奶的鈣含量這一數學資訊,由此引入練習題,小明早晨吃了12塊餅乾和一杯牛奶的鈣含量是500毫克,求每塊餅乾的鈣含量和每杯牛奶的鈣含量大約是多少毫克?這樣,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內容,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思維頓時也活躍了起來,再加上有例1的解決問題的經驗,很快地想到用“一杯牛奶”替換“8塊餅乾”的解題策略,這樣,成功地解決了問題,提高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數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層次內容之間有效的聯絡與綜合,將有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有個整體的認識。在教學設計時,對幾個重要環節成功處理後,我深深感受到最大的難題是處理好各個板塊之間的銜接。板書也非常的清晰,並且把幾種替換的問題進行了比較,讓學生看的更清晰,因為本節課內容比較多,所以學生獨立解決的問題不多,如果練習多些的話,會更好。

《解決問題策略》評課稿13

10月29日上午,受學校領導指派參加“四校教學研修共同體”的第二次教學研討活動,一上午學習了兩節三年級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的課,一因為是新教材,二因為我是任六年級的數學課,對教材的把握可能不夠準確到位,所以說對兩位上課教師的課,談不上是評課,只是向大家彙報一下自己的收穫吧。

這兩節課各有所長,各有特點,王xx老師的課側重於學生對問題的解決,王奕老師的課側重於培養學生對學習方法的形成。王xx老師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是在學生初步探索一些事物隱含的規律,掌握一些找規律的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將掌握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的規律以及由此而引申出來的數量關係,為以後學習更多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的知識打下基礎。課堂中教師注重讓學生動起來,以學生為中心,如:讓學生動手操作(擺小正方形和圓片,要做到一一間隔等),動筆圈一圈(一隻小兔和一朵蘑菇圈成一組等),動手畫一畫、數一數等這些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能力,這一點就很值得我學習,我平時在這方面做得就不夠好。但是我覺得這節課中教師講的有點多,學生說的太少了,低年級的學生愛表現,學會了一點知識他們就愛炫耀,練習時就應該鼓勵他們,讓他們把學到的內容向老師、學生好好顯擺顯擺,這樣不就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了嗎?

王奕老師上的是“從條件出發,分析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段內容並不是給學生建空中樓閣,學生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關於“從條件出發”的知識,而且在一年級的第八單元10以內的加減法的第一課時中,已經滲透有關這方面的`知識,例題是圖中有2個小朋友在澆花,又走來3個小朋友,問一共有幾個小朋友?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從條件出發(又走來),只不過那時學生的思考還處於經驗階段,並不知道解決問題時隱藏在“背後”但又支撐著問題解決所應用的策略。而王奕老師在處理這段內容時,他把例題的條件一個一個的出示,每出示一個條件,就在下面劃上紅線做上標記並且寫上條件一,給學生以適當的暗示,而且教師沒有直接出示問題,而是問學生從這些條件當中你獲得了那些數學資訊?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教師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引領學生走向解決問題的策略,這個地方不論是對教材的處理,還是對學生的引領,都值得我學習,也許對於一些老師來說還不知道該怎麼向學生講明這是“從條件出發,分析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內容,王老師就是這樣潛移默化地抓住了本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多麼精彩的一次學習大餐哪!

學習完這兩節課我的最大感觸是:教師怎麼教可能只是一種形式,如何能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內化吸收才是根本。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的共同活動,找到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才是最好的,也就是課堂上我們對學生的參與度究竟關注了多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