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聯考作文素材十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56W

1、努爾哈赤惜衣

大學聯考作文素材十篇

清太祖努爾哈赤一次外出打獵。大學聯考大雪剛剛停止,他怕草上的浮雪打溼衣服,就扯起衣襟行走。他的侍衛私下裡悄悄地說:“皇上什麼東西沒有呀,怎麼還愛惜這一件衣服呢?”清太

太祖聽到這話,笑著說:“我難道是沒有衣服才愛惜它嗎?我常常把衣服賜給你們。這衣服是讓它遭到雪水打溼,還是讓它鮮亮光潔更好些呢?我親自帶頭講求節儉,你們正應當好好仿效我的做法呀。”從這以後,八旗的臣民,沒有敢華麗衣服辦事的。

2、上帝不會給的太多

一個孤獨的年輕畫家,除了理想,他一無所有。他貧窮,無錢租房,借用一家廢棄的車庫作為畫室。夜裡常聽到老鼠吱吱的叫聲。一天,疲倦的他抬起頭,看見在昏暗的燈光下有一雙亮晶晶的小眼睛。他沒有想方設法去捕殺這隻小精靈,磨難已使他具有藝術家悲天憫物的情懷。他與小老鼠互相信任,甚至建立了友誼。不久畫家離開堪薩斯城,被介紹到好萊塢去製作一部卡通片。然而他再次失敗,窮得身無分文。多少個不眠之夜他在黑暗中苦苦思索,懷疑自己的天賦。突然,他想起了那亮晶晶的小眼睛,靈感就在黑夜裡閃現了:全世界兒童所喜愛的卡通形象——米老鼠就這樣誕生了。這位畫家就是美國最負盛名的人物之一——沃爾特·迪斯尼。

上帝給他的並不多,只給他一隻老鼠,他抓住了。

3、差生的哭聲

教師的時候,我曾教過一名“差生”,他念了五年書,但一直坐在二年級的板凳上。這名“差生”很自卑,人卻很勤快,每天都爭著做好事,比如掃廁所,幾乎一個人全包了。可同學們對此卻熟視無睹,連老師也提不起表揚他的興趣。

為了改善課堂上的沉悶氣氛,我常常提出點課本之外的知識考學生——“一根竹子和一根稻草,一重一輕放在水裡,哪根先沉下?”這是一道腦筋急轉彎題,對於國小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顯然有些難度。學生們頓時像樹上的小麻雀嘰嘰喳喳起來,有的說竹子先沉下,有的說稻草先沉下,更多的則瞪大了眼睛期待地望著我。

坐在後排的“差生”突然站起來:“老師,我知道答案!”話音剛落,全班同學轟然大笑,“差生”臉紅了。在我再三鼓勵下,他才怯怯地答道:“稻草和竹子都不會沉。”當我大聲宣佈“答案完全正確”的那一刻,整個教室寂靜無聲,學生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差生”坐回了自己的座位,竟然趴在桌子上哭了。人的記憶就是這麼奇怪,而今我已經離開教學崗位多年,過去這段歲月中留給我的最深印象,卻是這個“差生”的嚶嚶哭聲。

4、唐鏡的異化

唐太宗李世民很喜歡鏡子,他的一句名言便是“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由於他常常把銅鏡當作賜品賜予臣下,這就刺激了制鏡業的.發展,以至於鏡子的華貴富麗逐漸登峰造極,稍微有點身份的人,都要有“玉匣金鏡”,裝鏡的匣子要用上等玉石製成,匣中的鏡子要鑲金鍍銀甚至鑲嵌珠寶翡翠。後來,唐鏡演變成了一種特有的模式,叫做“金銀平脫”,就是把黃金和白銀打成薄片,然後在上面雕花刻物,造出圖案,再用漆貼上在銅鏡背面。這種鏡子一拿出來,金光閃閃,煞是好看。據史書記載,唐中宗還令人為他選了一丈見方的巨鏡,鑄上金花銀葉,可謂富麗堂皇之至。

鏡子是用來照人的,而一旦強化了鏡子的價值功能,鏡子便會發生異化,它在很大程度上便成了顯示和炫耀財富與身份的代表。正如同今天許多東西的原本功能也在不斷弱化,而附加在它身上的價值功能日益強化那樣。一本小小的掛曆,也都時髦“24k純金泊打造”;一隻手錶,若鑲以名貴鑽石,便會身價萬倍;一支萬寶龍大包頭金筆,要價5000元以上,有人兜裡插上它,並不是用它寫字,只是要顯示一下貴人的身份。於是,異化的功能,便成了一種有價值的包裝。

5、走不回來的人

曾讀過一個貪心人的故事。說是有個地主去拜訪一位部落首領,想要塊地。首領說,你從這兒向西走,做一個標記,只要你能在太陽落山之前走回來,從這兒到那個標記之間的地都是你的了。

太陽落山了,地主沒有走回來,因為走得太遠,他累死在路上。

6、看不懂的故事

教授每天都要給臨睡前的孫子講個故事,但《幼兒畫報》上的一篇叫做《三個獵人》的故事,卻讓教授講不下去了。故事說:

從前有三個獵人,兩個沒帶槍,一個不會打槍,他們碰到三隻兔子,兩隻兔子中彈逃走了,一隻兔子沒中彈,倒下了。他們提起一隻逃走的兔子來到一幢沒門沒窗沒屋頂也沒有牆壁的屋子前,叫出屋主人問:“我們要煮一隻逃走的兔子,能否借個鍋?”“我有三個鍋,兩個打碎了,另一個掉了底。”屋主人說。三個獵人聽了十分高興:

太好了,我們就借掉了底的。”他們用掉了底的鍋,煮熟了逃走的兔子,美美地吃了個飽。教授琢磨了好幾天,也沒有琢磨出這個故事是啥意思,於是給《家教週刊》寫了封信,指出這篇故事讓人瞠目結舌的邏輯性錯誤:

中了彈的兔子怎麼能逃走,沒中彈的兔子又如何會倒下?獵人如何將逃走的兔子提起煮著吃?沒底的鍋怎麼能煮熟逃走的兔子……教授的信刊出後,多家報刊作了轉載,教授也收到了大量的讀者來信。來信當然都是支援教授的觀點,教授深受鼓舞,對幼兒讀物成人看不懂的現象,又一連發表了多篇批評文章。

一年以後,教授家裡來了位客人。客人與教授一見如故,相談甚洽。談到某重點大學畢業生因為害怕失去一份高收入的工作,考上研究生之後卻放棄讀研究生的機會,到縣城儲蓄所去做了儲蓄員;劣跡斑斑、臭名昭著的貪汙犯卻做了反貪局局長等現象……談著談著,兩人唏噓不已。不知不覺大半天過去,這時客人突然問教授:“你還記得《三個獵人》的故事嗎?你現在能讀懂《三個獵人》了嗎?”教授愣了愣,默然無語。良久,教授的眼睛突然一亮,“哎喲”一聲,他拍了拍腦袋說:“最簡單的真理往往最難發現,《三個獵人》就是為了讓孩子們從小就懂得,有很多可能的事會成為不可能,不可能的事卻會成為可能……”

7、分寸

清末曾國藩回湖南組建湘軍,先後攻克太平軍幾個重要城市,最後攻陷金陵,曾國藩因此受封一等侯爵。可是也就在這時,曾國藩發現他的湘軍總數已經達到30萬眾,是一支誰也調不動,只聽命於曾國藩的私人武裝。曾國藩感覺到了顧命大臣功高震主的問題,他開始自削兵權,從而解除了清廷的顧慮,使自己依然得到信任和重用。歷史上,有不可盡數的立下絕世功勳的人都沒能逃脫“狡兔死,走狗烹”。

8、拆字

“拆字”分複雜的和簡單的兩種,複雜的有一套一套的理論,不去說它,簡單的只憑直觀,是一種遊戲。上國小時,語文老師講解“臭”字:“自大一點就是臭”,以此教育學生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上大學時,教文藝理論課的老師剖析“偽”字:“人為便是偽”,以此區分自然和雕琢的高下,實際上玩的就是“拆字”的遊戲。明人陳繼儒的《太平清話》中有一則“拆字”的札記:“李之顏雲:嘗玩‘錢’字旁,上著一‘戈’字,下著一‘戈’字,真殺人之物,而人不悟也。然則兩戈爭貝,豈非‘賤’乎?”類似的玩意兒在古人的隨筆小品中幾乎隨處可見。

9、三份試卷

在一次考試中,老師將三組題目發給學生。一組為20題,一組為30題,一組為40題。全班同學都作了選擇。

題目收上來了。老師將選擇20題的學生都判為c等,儘管有的同學做的全對;老師把選擇30題的同學都判為b等,儘管有的同學做對了一半;而老師把選擇40題的同學都判了最高的a等,儘管有的同學對的很少。

老師解釋說,這次考試不是考同學們的能力,而是考同學們的勇氣。

10、手錶原理

有一個人,早先戴著一塊手錶,他時常看手錶,時間觀念很強,他也很自信。後來,他添置了一部手機,而經常出現手機的顯示時間和手錶不太一致,他不知道該信哪個更準,這使他平添了不少的苦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