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評課稿(精選20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53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往往需要進行評課稿編寫工作,所謂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評估,並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課堂上的教育行為作出正確的解釋。那麼什麼樣的評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二年級數學評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精選20篇)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

其實倪老師的這節課確切的說我是聽了3次,從第一次的準備到第二次的改進再到這次課的形成,我們也一起討論修改好多具體細節。本次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判斷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所得到的形狀,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如果就按目標設計教學,就會顯得單調,學生也不會得到持續發展,也不符合“課標”精神。於是倪老師精心、巧妙設計,創設有趣 的教學情景,整節課他講學生分成4人一小組,分別坐在四個不同的位置,以活動課的形式將課堂教學昇華、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來講幾點我的想法,有些不足之處或者不到位的見解望諒解。

一、以活動形式開展教學,實物展示,激發學生興趣。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識、識圖方法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光靠傳授、講解學生很難建立三維空間方位的概念和知識。倪老師改變了傳統教學單一傳授的方法。在課堂一開始,倪老師就安排各個學生的座位,不同於常規的教學模式,小朋友們很有興趣,一個個熱情高漲,老師順勢提上課的要求。倪老師將自己在家裡的儲蓄罐從各個不同角度拍了幾張照片,讓學生猜猜是什麼物體,學生各抒己見,一步步接近實物,老師及時總結觀察物體要全面。同時倪老師給每個小組分發了一隻不同顏色的小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次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每個學生開始仔細觀察小象,這節有趣的數學課拉開了序幕。

二、教學環節生動有趣,步步緊扣。

分發小象完畢後,倪老師以一句“你願意跟小象做朋友嗎?”拉近了學生與小象的距離,也更加激發學生想要了解小象。“說說你在小象的什麼位置”很自然的'引出下一個知識點。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倪老師多次安排小組討論彙報,小組各個學生交換位置觀察等活動,這樣學生得到的知識才是真實的、完整的、生動的、牢固的。學生對事物的觀察才是全面的、有序的。

但整節課下來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板書的安排還可以再設計簡潔明瞭,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識字量還不是很大,我們對板書的要求自然會更高。其次新課標中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要淡化方位點,避免出現前、後、左、右,以免引起歧義。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

學生在學習這一節課之前,已經掌握並熟記了1至4的乘法口訣,而且部分學生在家裡就已經對5的乘法口訣有了初步的認識,並能背誦下來。所以這節課李老師著重要求學生能獨立寫出乘法算式,並編出乘法口訣。要求學生理解5的乘法口訣,並能運用乘法口訣進行兩個數相乘的計算,最主要的是讓學生能夠在編口訣的過程中進一步瞭解各種圖形的含義,理解乘法的意義,能讓學生獨立完成任務。

1、李老師採用了情景教學法

讓學生在情景裡親自動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不過如此簡單,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如通過讓學生擺小棒,一把小傘要6根小棒,擺2把、3把、4把、5把小傘分別要用幾根小棒,你用什麼方法計算出來的,並把學生由加法計算引導到簡便的乘法計算,從而引出5的`乘法的學習。

2、重視學生的合作意識

由於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出現的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或相互間發現,並及時糾正。同時,合作也是學生走向社會必備的情商。這節課李老師很重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學生獨立填寫乘法算式編完乘法口訣後,老師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口訣,讓學生自己發現編寫過程中的問題,做到及時糾正和改正錯誤。學生不僅學地積極主動,而且課堂氣氛熱烈,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而教師扮演的是組織者、參與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3、以多種形式鞏固5的乘法口訣

老師設計了不同形式的練習來鞏固乘法口訣,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充分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建議:李老師在教學設計上如果能再多融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存在著數學,學習數學也是為了應用於生活中,就更好。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3

本節課是學生接觸"倍"的概念的第一節課,目的是要求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戴老師在本課的設計以及執教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課的開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自我介紹為前提請3名女同學站在第一排,再請6名男同學站在第二排(3個3個地站在一起)在講臺上,讓學生觀察並得出2個3,從而引出課題"倍的認識"。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分散了本課的難點。再通過學生活動,創設一個又一個的情境:使新知識(倍)和舊知識(幾個幾)的聯絡更加地緊密,使學生的學習狀態自然地從舊知識的鞏固轉移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去。

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給予學生創新的時間和空間

教師轉變觀念,轉換角色,把自己置於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去積極地思考,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比較去主動探索,儘量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自主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探索成功的喜悅。在練習的設計中,教師請學生在第一排擺2根小棒,第二排擺的個數是第一排的4倍,當學生彙報擺的結果時,引導學生說明為什麼這樣擺。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口表述,使學生對"倍"的概念以及"一個數的幾倍"有了深入的理解。

三、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整個數學活動戴老師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合作者。本節課的教學,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獨立自主地學習數學知識,又能合理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時,讓學生通過認真看、動手擺、積極說,使學生的腦海裡產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導學生通過小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識的共同特徵,從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這節課裡,戴老師在教學的同時,注意進行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從生活中的實際物體個數和圖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從擺圖到看圖再到擺脫直觀,說出倍數關係的過程都反映出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學思想的薰陶。鞏固練習題構成了本節課學生內化知識系統,在設計上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突出內容的層次性、多樣性、開放性和趣味性,給學生提供了思維拓展的空間。如果能在擺小棒後老師再緊接著又設計一道開放題:讓學生拿出星星,自己喜歡擺幾個就擺幾個,接著讓學生擺蘋果圖片,使蘋果的個數是星星的3倍。學生擺的結果多種多樣。當學生彙報了自己的擺法後,我沒有就此作罷,而是提出問題:"為什麼都是3倍,而你們擺的蘋果圖片的個數卻不同?"引起大家的思考。通過觀察、比較,學生髮現因為星星的個數不同,所以,當擺它的個數的3倍時,蘋果圖片的個數就不相同,進而體會到"比的標準不同--一份的數量不同,所得到的結果--蘋果圖片的個數也就不同。"這樣的練習,開放了學生的思維,學生自始至終參與學習活動的全過程,進一步理解了"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學生不僅學會概括表象,強化了"倍"的概念,同時為下一節課學習"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應用題奠定了基礎。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4

禤老師這節課教學設計有特色,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們二年級數學科組通過討論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1、注重知識的鋪墊和興趣。

禤老師用4個手指,5個手指,12根柱子間有幾個間隔引入,讓學生從中找規律,使學生一開始就明白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運用找規律解決植樹問題。

2、注重應用意識的'培養。

讓學生帶著問題,畫圖,進行小組合作。在活動中學生經歷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使學生對樹與間隔的排列形成清晰的認識。從而深刻理解三種規律:間隔數+1=棵數、棵數—1=間隔數、總路長÷間隔數=間隔長。

3、知識聯絡實際。

禤老師從生活中的植樹、路燈等。使數學問題生活化。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5

聽了XX老師執教的二年級的數學課是《買家電——口算整百數加減》後,我們組織了老師們進行交流互動,從老師們的交流中,感受收穫很大。

一、X老師教學基本功深厚。從本節課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師教學思路清晰,活動組織緊湊,課件運用自如,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效果優質。課一開始教師以猜電器價格的活動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自如地進入新課學習;課中運用百元人民幣情景(課件)和計數器,讓學生理解整數加減法的算理,把演算法和算理有機的結合起來了,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課後的遊戲又一次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的樂趣。

二、X老師教學理念比較先進,教學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在這節課中,我們一次次的感受到了新課程理念在課堂上的展現,教師總是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引導學生一次次說出精彩。如:在比較680+30與680+90的大小時,當學生說出答案後,教師並沒有到此結束,而是追問“你是怎麼想的”,當學生說是計算後比較的後,老師緊接著問:“還有誰沒有算就知道誰大誰小?”這時候學生的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學生說出了“只要看30與90的大小就行了”的精彩。再就是數學思想方法在本節課教學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如:新課教學完後學生遊戲時:兩個數相加結果是500,這兩個數分別是多大。學生參與積極、課堂進入高潮,對學生髮散性思維的發展很有必要。

三、教態自然,師生關係和諧。可以說這是一節優質的常態課,也是我們教學一線老師應該去追求的。在整節課中,X老師親和的態度,不時的語言激勵,孩子們學得輕鬆,而且效果很不錯,看得出孩子們是非常喜歡這樣的課的`,也是很喜歡X老師這樣的老師的。

在交流中,老師們也對課堂中的一些不足之處說出了各自的見解。

1、課堂上對後進生關注的不夠,很多的時候我們看到的都是那些成績好的學生在回答問題。

2、算理的教學力度不夠。雖然學生會算600+900,1800-200,但是真正能說出算理的學生不多,或不會說。

3、在拓展上還可以更深入些。如最後的遊戲環節,無論是兩個數相加為500,說出這兩個數分別是多少?還是兩個數的差事700,說出這兩個數是多少?學生說的都是整百、整十的數,沒有涉及到不是整百整十的數,要是這樣進行挖掘,自然而然就就前面的內容進行復習,也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整數加減法的算理:只有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減。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6

數學廣角—搭配(一)是20xx年人教版二上數學廣角中一個全新改版的知識內容。塗老師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學情及年齡特點對教材進行重組,為我們展示了一堂十分精彩的數學活動課。塗老師這節課上的很成功,其中數學課堂的評價也這節課的一大亮點。

1、關注學習興趣,童趣評價。

塗老師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的一開始創設了有趣的開啟數學大門的情境,當數學正確回答出笑臉擺放順序時,數學王國的大門打開了,隨即一陣熱烈的掌聲也送給了學生。這種藉助媒體充滿童趣的評價方式,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關注學習過程,教師激勵導向評價。

在整堂課的教學中,塗老師充分發揮了評價的激勵導向作用。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自主性、主動性、獨創性等學習品質時,塗老師能有針對性,不失時機的進行激勵性評價,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在學生探究用紅黃藍三種顏色任意選兩種,給衣服和褲子塗上不同的顏色,你們會塗嗎?你想怎麼塗?學生試塗1號學習卡時,塗老師及時給予小組評價:“第一、二小組小朋友又靜又快,一下子塗好了。”在探究衣服褲子用三種顏色塗色,到底有幾種不同的塗法時,及時給予學生個性化的評價:“楊億楠雖然坐在最後面,但是他的小眼睛是最亮的。”“xxx小朋友觀察得最仔細,小眼睛最亮。”“xxx小朋友就像個數學家。”在探究用1、2、3組成兩位數。每個兩位數的十位數和個位數不能一樣,能組成幾個兩位數。你讀懂了什麼?當學生回答:只能在數字1、2、3中選。教師及時給予評價:“只能在1、2、3裡面選,劉毅非常會審題。”對後進生的學習,教師也進行了充滿激勵的評價:“今天xxxx小朋友也學會了這種學習方法,老師獎勵一張智慧卡。”等等。這種激勵性的評價語,不但使學生在心理上得到了滿足,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也有效的調控了課堂,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3、以生為本,多元主體評價。

在探究用3中顏色給衣服和褲子塗上不同的顏色,你有幾種塗法時,塗老師大膽開放的設計教學,給學生留有充分思維的空間和教學活動機會。在反饋交流時,塗老師展示學生作業,9(4、6)種塗法你同意嗎?為什麼?給予學生參與評價的機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也使學生在互評中進一步體會了排列的有序性,積累了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

總之,塗老師這節課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尊重學生個性化的解決問題,進行了有效的個性化的評價,彰顯了小班化教學特色。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7

上週聽了兩節二年級數學組的一課二上《7的乘法口訣》,感觸頗深。陳老師上課老練,課堂駕馭靈活自由,課堂激情澎湃,還有那紮實的教學基本功,細膩的課堂設計,無不讓我受益匪淺;汪老師雖是一個美術專業的老師,竟也能把數學課上的這麼成功,課堂雖然平淡,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口訣已熟練掌握、並且靈活記憶,教學效果不言而喻。兩節課基本流程差不多,都是成功的好課。下面主要圍繞第一節,談談我的聽課感受。

一、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默契無比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節課的教學,就能看出教師平時上課的影子。本課的`教學,讓我看出了師生之間通過一年多的相處,默契已達到一定程度。如例題中一共有7個問題,當前兩個問題“擺1只、2只小船要用幾個三角形”解決後,第三個問題“擺3只小船要用幾個三角形”開始,教師只要說“請問”兩字,馬上有同學知道教師將要說什麼問題,有一半同學能把教師心裡的問題全部說出來了。編口訣的過程中,反覆有學生說:“應該把小數放在前面。”再如:當7的所有口訣全部編完,教師剛出示課題後,馬上有同學爭先恐後的發言:“老師,我有發現。”教師連過渡語言都不需要,直接進入下一個環節:研究並識記口訣。

二、讀口訣的過程,體現層次性

本課中,學習口訣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運用,而在這之前,如何識記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本課通過讀口訣,來達到記憶的目的,共體現四個層次。第一層次:“觀察老師是怎麼讀的,一會兒我請大本領的小朋友來領讀。”這一次是算式和口訣一起讀,小孩子最喜歡當小老師領讀,這句話,能讓全班同學集中注意力聽,又教會了學生讀口訣的技巧。第二層次:“你坐的真神氣,我請你來領讀,這一次,只讀口訣。”這一次是隻讀口訣。第三層次:“考考你,你能背出來嗎?”當小朋友背不出來時,其餘同學可以提醒他方法,這一層次,其實是對幾句特別難記口訣的再次理解。然後會背的同學起立,閉上眼睛一起背,促使全體同學積極背誦。第四層次:“那一句不會背,我們讀的過程中再來記一記。”全班齊讀,此時,大部分同學已能背出,這是對後進生的兼顧。

三、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

這節課中,我們經常會聽見老師對學生的讚揚和鼓勵,“你的聲音真大聲,和老師一樣大。”“感謝你,你把小數放在前面。”“我特別喜歡xxx的回答,說得特別好,用到了兩個乘數。”“你坐的真神氣,我請你來領讀。”“先做好的小朋友已經在開始背口訣了,真好。”等等言語,充滿濃濃的讚美和關愛,難怪學生會激情澎湃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8

劉雪梅老師上的《觀察物體》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上冊的一個獨立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後、左右等位置關係的知識後來學習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判斷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所得到的形狀,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如果就按目標設計教學,就會顯得單調,學生也不會得到持續發展,也不符合“課標”精神。於是劉老師精心、巧妙設計,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將課堂教學昇華、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來講幾點我的想法:

一、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素材,創設情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察。

學生對熟悉的、感興趣的內容,就會全身心地投入,主動參與其中。尤其是在教學的一開始如果老師創設了一個有趣、生動的情境,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那麼這節課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劉老師選擇了一段錄象《盲人摸象》,讓學生感到很新奇,把他們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過來。

緊接著,劉老師出示一個學生最熟悉、最喜歡的恐龍玩具,更加刺激了學生。這時候學生的眼球還會不盯著老師嗎?

二、環節清晰、環環相扣,語言簡潔親切,過渡自然順暢。

作為一個新手,能把這堂課上得這麼成功,真是難能可貴,從故事匯入新課,到觀察恐龍講授例題,從組織小組觀察玩具,到猜一猜小兔手裡抱的物體是什麼形狀,從智慧島大量的練習到精煉的小結,整堂課的環節清晰,而且過渡語設計的自然順暢,所以環環相扣,語言比較簡潔,沒有過多的廢話,整堂課顯得乾淨利落,沒有拖泥帶水。

張老師在語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級孩子的口味。例如:在玩猜一猜的遊戲的時候,劉老師是這樣問的“猜猜我們誰來我們班做客了?”在小組活動觀察玩具的時候,要求學生“悄悄地告訴你的小夥伴你坐在玩具的哪個位置?看到了玩具的什麼”……裡面的'“做客、悄悄地”就象是講故事、玩遊戲一樣。而且劉老師語速不緊不慢,使學生在愉悅、輕鬆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識,建立了空間觀念。

三、重點突出,難點突破,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劉老師緊緊抓住了“誰站在物體的什麼面,看到了什麼”,從而突出了從不同角度去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這樣就突出了重點。又通過猜猜小兔子手裡抱著的物體是什麼形狀的,從學生的錯誤出發,強調了要全面的瞭解一個物體,就要從各個角度去觀察,而不能只從一個面去觀察,這樣又突破了難點。所以這節課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四、讓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識、識圖方法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光靠傳授、講解學生很難建立三維空間方位的概念和知識。劉老師改變了傳統教學單一傳授的方法,而是捨得花時間、空間給學生去觀察、去展示、去評析。這樣做學生得到的知識才是真實的、完整的、生動的、牢固的。

劉老師這節課最主要就是抓住了學生喜愛的恐龍這個形象。一開始讓三個孩子站在恐龍的不同位置去充分地觀察後,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引導學生髮現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然後到電腦上看課件中的例題,孩子們再一次得到證實從三個不同角度觀察的小朋友看到的恐龍形狀確實是不一樣的。

然後讓孩子們在小組裡觀察各自的玩具,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動、親身的體驗、自信的展示、以及完整的表達。在培養學生說完整的話方面,劉老師也做的很好。

通過展示、交流、評析過程中,不但使學生獲得了關於“觀察物體方法、方位知識、識圖方法”等綜合性、整體性的知識。而且調動了學生積極性,真正體現了“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育理念。

五、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素質教育的數學課堂上不是為學知識而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思維能力。在學生充分觀察的基礎上,劉老師通過提問:為什麼同樣是在觀察同一個物體,他們三個人卻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呢?為什麼看到一個正方形的面,有的同學猜是長方體的,有的同學猜是正方體的呢?等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設計,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辨證思維能力以及空間想象能力。

六、板書設計簡潔美觀,高度概括了這節課所得出的結論。

下面我再講一些自己的意見:

1、畢竟是第一次上公開課,劉老師肯定有些緊張,有些環節記不清,還好在她即將打亂教學環節的時候,她能及時的穩住自己,順利的將課一個環節一個環節上下去。不留心的話,我們聽課老師還不容易察覺。

2、在組織小組活動時,劉老師可能也是緊張,忘了先說活動要求再請小組長把玩具拿出來,而是先請小組長把玩具拿出來再說活動要求,這時候學生的興奮點全在玩具上,沒誰聽老師的活動要求了。所以這裡的組織教學做得不太好。

3、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老師沒在注意判斷學生回答得是否準確,比如一個學生說:因為他們看的部位不同,所以看到恐龍的形狀不同。這裡,老師就沒發現學生說“部位”這個詞不太準確,而應該改成說“角度”或“位置”,結果老師也跟著這個學生說“部位不同,所以形狀不同”可能都是緊張的緣故。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9

今天聽了周老師的《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一課,《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91—92頁例1。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兩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筆算的基礎上進行的。掌握這部分口算,不僅在實際中有用,而且是以後學習筆算多位數加的基礎,為了使計算教學不再枯燥、抽象,張老師以學生乘船去鳥島看鳥為主線,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發現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在教學中,讓學生經歷“面對新的需要解決問題——在討論中探求解決的方法——廣泛交流——發現並體會計算方法——嘗試應用”這樣一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感受知識體系的構建。

一、周老師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為新知識的學習提供豐富的背景,讓學生在生動豐富的背景中學習數學,感受數學與現實的聯絡,體現學習數學的價值。周老師利用了課本資源,把哪兩個班可以合坐一條船這一現實的生活問題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猜測。

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周老師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和想法認真聽取,公平對待,就如同學生的夥伴一樣,和他們一起探討。評價的語言準確得體,富有針對性。

三、引導學生設計乘船方案,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逐步養成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的習慣,也可以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的能力。在這一環節中,老師能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出許多方案,但在教學中,教師沒能很好地把握好,而應通過學生的計算,來判斷哪些方案是可行的,哪些是不能用的。

四、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探究計算方法,有利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體現了演算法多樣化的理念。

五、周老師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不但有利於加深學生對計算方法的理解,而且有利於增強學生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的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計算數學提倡演算法多樣化與演算法優化,讓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能比較好地掌握儘可能多的演算法,並能在教師引導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歡的又相對簡便的一種進行比較熟練地計算。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0

教學流程:

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是一堂計算課,本節課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層次清楚,符合計算課型的一般步驟。主要分為三個環節:

1、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56–22=?讓學生根據以前學的方法來思考,想想相同數位的數直接相減?把豎式寫在記錄本上。

2、方法的交流與展示:你是怎麼做的,為什麼這麼做;直觀圖的教學。

3、具體情景中適用方法運用:57–1439–8讓學生用筆算的方法計算?請寫在記錄本上並說說為什麼?

幾點建議:

首先是學生主體性。《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此類題大多學生都會算。所以應該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自己去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作為教師不因該牢牢的“抓”著學生,生怕學生出錯。這樣容易把學生帶入教師預設的方法中。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比較,分析,選擇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認同書本上相對較好的方法。

其次是讓學生說的練習的.還不夠。如今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要特別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的探索,改變過去應用題教學片面強呼叫什麼方法計算的做法,做了題目就要讓學生講出,你是什麼算的,為什麼是這麼算的,通過長時間的鍛鍊之後,可以切實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接著是新授課的引入。兩年級的小朋友,還是處於低段學生。他們的自我掌控能力還不夠,上課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長,通常只能維持在10至20分鐘的時間,那麼教師應該如何讓學生能夠在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段裡學得最多的、最有用的知識,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堂課可以充分發揮情景圖的作用,利用情景圖上提供的素材一方面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感受祖國的偉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得學生能夠儘快的進入上課的最佳狀態;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從情景圖所提供的資料中發現數學問題,為後面的不退位減法和退位減法計算作好準備。

最後算理和演算法,這點是針對計算課來講的。在教學直觀圖的時候可以結合算理和演算法同時教學。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理解和記住豎式計算的算理和演算法。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1

李老師的這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表內除法橫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充套件。通過教學,可為學習有餘數的除法和除法筆算打下基礎。有餘數的除法是在學生已經理解了除法的意義和表內除法豎式寫法的基礎上,通過讓學生分花的.情境,在活動中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把一些物體平均分後,還有餘數的情況,並類推出有餘數除法的豎式寫法,為學習多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打下基礎。

本節課的重難點在於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以及瞭解餘數的概念並知道餘數要比除數小。李老師本節課能夠抓住重難點,課前老師發給學生15張卡片,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不同的分組,產生不同的結果,從而產生餘數的概念。這與學生的發展水平相銜接,將抽象化的知識具體化,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同時教師將除法豎式板演在黑板上,明確每部分的名稱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例題講解的很細緻,並能根據現有水平進行提升。

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由於整堂課的內容過多致使課堂結構出現“前鬆後緊”的感覺,同時由於後面的時間的過緊,所以在比較除數和餘數的關係時,一些同學不能清晰的找到其中的關係。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2

3月6日,我聽了原xx老師執教的《認識方向》這節課,收穫很多。現談談個人的粗淺體會:

一、教學設計生活化。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認識現實生活中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原老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課的開始學生討論和交流太陽是從哪個方向升起的?確定東方。幫助學生整理、歸納辨別方向的方法。在第二個環節中,以學生的學校生活為題材,發展方位觀念。如:觀察和交流教室的東、南、西、北面各有什麼,認清教室的東南西北。通過貼方向、找方向、說方向、師生遊戲等活動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方向感。在第三個環節中,介紹生活中常用的、有實用價值的確定方位的策略,如:指南針、北斗星,以再次強化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認識,豐富學生的生活積累。

二、教學活動精緻化

1.數學語言訓練指導紮實有效

整節課中,教師始終關注對學生數學語言的訓練。在鞏固練習的環節中,通過填空形式:當你面向東的時候,你的'後面是( )面,你的右面是( )面,你的左面是( )面。再次強化。

2.師生、生生互動交流形式多樣

數學活動貫穿整節課堂,師生、生生互動交流形式多樣。教室裡貼方向、快速搶答、閉上眼睛指方向、相對的位置遊戲,尤其是老師的加入,學生的參與熱情高漲,興趣盎然,在輕鬆活潑的遊戲中掌握了學習內容。

三、教師語言精練化

教學語言是老師的基本功,原老師的課堂語言精練、準確、自然。在生活中,我們可以藉助太陽公公辨別方向,你還知道哪些辨別方向的方法嗎?……“

誠然,課堂上的精彩生成離不開教師課前的精心預設,從原老師的課堂我學到了很多。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3

《簡單推理》是二年級下冊“數學廣角”中的內容,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來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陳老師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日常生活中最簡單最貼近學生生活的事例呈現出來,並組織學生展開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整節課主要以學生為主,小組活動內容多樣,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感受推理的過程,從初步感知到自主設計操作,層層深入,學生和教師較好的融為一體,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我就本節課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活用素材,激發推理興趣

陳老師在這節課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有層次形式多樣的活動,通過這些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玩中學,在玩中思。根據二年級的孩子的年齡特徵,在教學中陳老師活用素材,創造性的使用素材,設計猜雙胞胎誰是哥哥這個貼進學生生活的學習情境,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推理興趣。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簡單推理的過程,初步獲得一些簡單推理的經驗。整堂課學生參與積極性高,參與廣度,學生學得有味又有效,無論是在知識、能力還是情感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地發展。

二、層層遞進,滲透數學思想

陳老師的這節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事例呈現出來,並運用操作猜測等直觀的手段解決這些問題。這節課引入環節。就設計了讓學生猜想,共分三個層次,首先課一開始讓學生猜雙胞胎誰是哥哥,“瞎”猜(即隨便猜),學生從中意識到這樣是猜不到確定的答案的;然後在老師的提示下“猶豫”猜,結果有兩種答案,還不能確定,學生從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條件,答案的範圍縮小了;最後在老師的再次提示下,學生很快猜出了正確的答案,學生從中領悟到了“猜想”要根據前提條件去推理的。這個猜想環節與本課時內容相關密切,對後面的順利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讓學生能初步領悟到簡單邏輯推理其中條件與結果的密切聯絡,同時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

接下來,通過猜遊戲讓學生明確有序的推理方法:能確定的先確定的推理思想。最後再從猜小紅、小麗、小剛拿什麼書從中明白優化的推理思想:明確先確定好確定的推理方法。通過引導讓學生從亂猜,到有條件地猜想,再到推理,經歷推理的過程。讓學生經歷從無序到有序最後到優化的數學思想過程,層層遞進,層層深入注重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由此可以看出這節課的思路清晰,重點突出。

三、方法引導,注重習慣培養

從兩個事物“非此即彼”的判斷到“三個事物的判斷”,“三個事物的判斷”中也是由“其中一個條件是肯定的”到“三個條件都是否定的判斷”,一步一步深入,引導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層層深入,幫助學生掌握了推理的一般方法,陳老師突破“培養學生初步的有序的思考、合理的推理的意識”這個教學難點。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在數學活動中主動參與,親身經歷,體驗簡單推理的過程,獲得了對簡單推理初步的理性認識和情感體驗。

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特別注重細節。所有的解決問題,陳老師特別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學生在尋找資訊時指導學生用手指,手口並用。並向學生示範,把有用的資訊在題目上做上標註,讓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也能像老師這樣蒐集資訊,並把資訊作有效處理。這裡老師不僅僅是引導學生的方法,更主要的是向學生滲透怎麼蒐集資訊,注重了對學生長久學習習慣的培養,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四、收放自如,靈活動用推理

整節課陳老師做到了收放自如,教學過程中老師先引導,讓學生經歷了初步的推理過程,教師由扶到放、由淺入深,在用推理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幾個問題後,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並能總結出簡單推理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又設計了讓學生自主設計推理環節,讓學生在創設推理遊戲和自主表演當中,對推理知識進一步深化,深化加強了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使思維訓練層次提高。而通過有條理的說一說演一演,既讓學生體驗了推理的過程,又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在傾聽與表述的過程中加深對推理過程的理解。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4

今天聽了王xx老師執教的《認識時間》一節課,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本節課是學生在一年級已學過認識整點和幾點剛過一點兒和快到整幾點了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分針和時針在鐘面上是如何轉的,進而知道1時=60分;並準確讀出鐘面上的時間和時間的記作方法;感受1分的長短,培養學生珍惜時間意識。重難點是認識時間先看時針再看分針,時針走過數字幾就是幾時,分針指向數字幾乘5就是幾分。

二、課堂亮點

1.用開火車做遊戲的方法引入教學,很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這樣可以激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2.王老師的教態自然,音質清脆,讓人聽起來很舒服,尤其是不適時機提問、鼓勵和表揚,讓孩子們跟著老師一步一步地深入學習。

3.最為亮麗的是王老師製作的課件精彩紛呈,那會動畫的時針和分針吸引了孩子們的眼球,真切地看到了分針走1大格是5分,分針走一圈是6O分,而時針正好走1大格,所以6O分=1時。我不得不佩服她是課件製作的'高手,可見在課下也是費了一番功夫的。

三.須改進地方

1.孩子已學會走路了,能否放一下手讓他自己嘗試一下呢?如果跌倒了,再把他扶起來。

2.二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能否把語言再準確點,如〃時針在什麼位置都是4時?"改為〃時針在哪兩個數字之間是4時幾分"。

3.深入瞭解孩子的已有知識經驗,在已有經驗基礎之上再來設計教學,就不會教的那麼吃力。

總之,聽了這節課,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教得很累,我們不敢放手,生怕孩子們學不會,我們不斷重複學生的話,生怕孩子們沒聽見,我們要解放思想,轉變理念,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我們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就0K了。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5

總覺得複習課難上,要上出彩就更難了。今天聽了朱老師的課,頓時覺得原來複習課也可以上得如此“如魚得水”。

“圖形與變換”是六年級下冊總複習的內容,包括了國小數學中所牽涉到的所有平面圖形的變換。其變換方式有平移、旋轉、軸對稱、放縮這四種。面對內容綜合、大班教學、學生基礎參差不齊的情況,朱老師設計了三大板塊“回憶再現——合作梳理——運用創新”,朱老師抓住複習課的特殊性,課堂一開始通過觀賞美麗的圖案讓孩子用數學的眼光去回憶整理,這樣就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整理,只有整理到位,學生才能系統地掌握知識結構。於是就形成了本堂課的幾大亮點:

(1)重視合作梳理

傳統複習課中總是由老師梳理知識,學生則為了應付考試,為了知識點應用達到所謂的“熟能生巧”,用題海戰術來進行強化練習。到頭來把學生強化成只會套用公式的解題工具。本節複習課則讓學生親自經歷梳理、自主建構知識網路,給予他們充分展示自己個性、獨立思考的空間,使他們人人蔘與學習過程,情感、態度、學習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和發展。

(2)自主建構知識結構網路

讓學生自己合作梳理體會平移、旋轉、放大、縮小與軸對稱圖形之間的關係,從而建構知識結構網路。充分利用課件的載體,根據圖形變換的特點,讓學生動腦思考,變換的圖形展示後,讓學生分別歸納出其變換的特徵。軸對稱、平移、旋轉有共同的特點:大小、形狀不變;放大與縮小:按比例放大與縮小,大小變換,形狀不變。學生通過幾種變換方式組建的交流,更深層次地掌握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絡,理清知識結構,形成整體的認識,並能綜合運用。

(3)重視有趣、注重創新

朱老師在練習部分設計了有趣的闖關遊戲,遊戲題目很具有層次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發揮,遊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後一關小小設計師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這正是新課程倡導的教學理念。在玩中學習,滲透審美教育,讓學生很好地把美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4)以錯誤為著力點,加深孩子對知識點的掌握

朱老師讓孩子們不迴避錯誤,並且讓錯誤成為課堂教學資源,課堂上出現錯誤才更真實,如果我們能正確對待,恰當地運用,就能成為我們教學時的重要資源。課堂上通過對錯誤的展示和分析,使其他學生也能參與到問題的探索之中,也為其他學生提供了借鑑。

總之,朱老師很完美的演繹了一堂數學複習課,讓我聽後受益匪淺、感受頗深。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6

聽程老師《角的認識》一課,首先課堂設計清晰明瞭。學生參與度和學習的積極性都很高。學生對角的認識紮實有效。

課始,由課本情境圖引入新課,學生通過觀察,藉助已有經驗,找到圖畫中的“角”。接著由圖畫中三角尺中的角引出三角尺,教師拿出實物三角尺,請學生指出角,進而提出在黑板上畫出一個角。老師在畫時,根據學生剛才所指,在黑板上畫出一個點(由於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以為角就是一個點,因而在指的時候都指在了角的頂點處)師指著黑板上的點問學生這是一個角嗎?學生說不是,自然引發矛盾,一步步引導學生髮現角的組成。然後再畫出角的兩條邊。師先是在黑板上畫出兩條弧線,引出角的兩邊是直線。畫完後,請學生觀察角,在說一說角的特點,引出頂點、邊。頂點和邊可以直接給出。接著再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角。按照找角——畫角——觀察角——指角的順序進行。在指角時告訴學生先指頂點,再指邊。生領指。找一找、說一說生活中的角,然後動動手、動動胳膊動動腿,找一找角。教師拿手機拍下學生身體上的`角,然後同步發到大螢幕上。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度、但是課堂秩序有些亂。老師是否可以嘗試在全部拍完後再投影不至於分散學生注意力。在學生對角有一定了解後利用小魔術變出一個角。引出角的大小。這時候老師可以給出角的嘴長得大,長得小這樣的詞,來為後續比大小做鋪墊。

然後利用一個圓紙片折出一個角。大螢幕展示折的過程,出現量角器的形狀。 這些環節設計都非常好!

本節課通過畫角進一步使學生了解了角的組成,深化了角的認識,也對之前對角的錯誤認知有了一定更正。整節課可以說設計的很好。但是,老師在對這節課整節課節奏的把握上還有一些欠缺,評價語言不夠,“真棒“不錯”說的太多,課快結束的時候教師有些緊張。節奏有些趕、但整節課效果很好!值得學習!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7

我有幸赴實驗國小聽課,讓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下面我就談一談聽取了韓老師五節課後的感受。

一、常態長效

韓老師的課堂教學呈現,可以用一個形象的詞語來概括:樸實無華、課如其人,這也正是對韓老師人品與課堂作品的概括和總結。樸實更顯典雅和莊重,無華更增添了教學藝術返樸歸真的魅力。新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緊張進行著,常規、高效的課堂正處於構建階段。我經常外出聽課,而韓老師的課堂教學是首次讓我感受到了常規、高效課堂理念的重要性。韓老師整堂課的教學形式就是一堂常態課、家常課,沒有更多的修飾和虛華的成分,沒有令人眼花繚亂的動畫,沒有臨場作秀的氛圍,自然、得體、和諧,這是我應該努力去學習的。

二、理性教學

韓老師講的是二年級數學,韓老師讓學生把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啟發學生把想到的問題和數學學習相聯絡,嘗試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剛才的問題,這樣,就把數學知識系統的連在了一起,不僅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而且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更重要的是,引發的情境,帶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們用自己的數學知識去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興趣油然而生,興致高漲。教師即時又通過畫重點內容、標重點字詞等理解概念的意義,尤其在比的讀法上韓老師並沒有刻意糾正,而是讓學生讀,發現問題讓學生糾正,又激發了學生對於數學問題的嚴謹認識,學生學的積極,教師課上的流利、連貫、自然。這也正是教師教學藝術的充分體現。

三、道法自然

數學課堂教學,忌教師和學生背道而馳。韓老師的課堂,讓我體會到了課堂教學的'靈活性、靈動性,教師自上課至課終,老師始終圍繞學生運轉,學生一直環繞老師執行。教師對學生並沒有過多的限制和束縛,學生的想象、討論、聯絡是自由進行的,學生佔據了課堂的主陣地,但是,學生沒有脫離軌道,沒有脫離教師精妙設計的執行軌道,教師充分“放”了學生,學生充分“離”了老師,而結果是圓滿的,成功的,學生學到了知識,教師達成了“傳道、授業、解惑”的天職。

聯想自己的數學課堂教學,我想了很多:

1、沒有備好課

對於備課,我感覺到了它的重要性,韓老師之所以課堂上運用自如,就在於她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宗旨和理念,掌握了教學內容的要旨,而我平時備課還達不到這種嚴謹的態度,今後我會盡力做到。

2、不懂角色換位

平日的數學課堂上,我很少做到真正的和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很少把自己的角色當做學生去體驗自己的教學過程,而從韓老師身上,我看到了這種教學態度的必要性。

3、教學效果不好

韓老師的課堂教學,讓學生收益頗多,既學到了數學知識,還掌握了方法。我在課堂上很少涉及這麼多,唯恐時間不允許,造成了包辦的情況,致使課堂效果不好,今後我應努力研究的教學方法,熟悉瞭解學生,做到課堂教學向自然高效邁進。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8

二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複雜了一些。在20xx年,我在自己學校也開過這節課,感覺學生聽得迷迷糊糊,不能將移動的規律找到,尤其是後進生。任老師的《找規律》,思路很清晰,整堂課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我感覺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學習。

1、注重學生學習的起點,體現分層教學的理念。剛開始出示彩旗複習一年級學過的簡單排列,讓學生了解到本節課將要學習的方向,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滲透規律的無處不在,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2、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本節課中陳老師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彩旗、密碼門以及聰聰請吃水果、喝茶等情境,流露出教師在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重組教材和合適選擇教學素材的意識,並能在情境中提煉出主幹問題引發學生對新知的探究,使所創設的情境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3、創設良好的互動的交流氛圍,培養學生善於傾聽的學習習慣。如在學生上來操作、表述時提問學生:你看懂了嗎?你明白他說的意思了嗎?學生表述,同桌互說等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4、注重動手操作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在學習方陣排列規律時,陳老師在一個學生表述規律的時候,請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過程;接著,讓學生在表述規律的時候,加上自己的動作,由動作引導知識的建立;在學習線形排列規律時,陳老師讓學生自己利用工具擺一擺探索出規律,讓學生經歷規律的探究和形成過程。

5、注重表達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在學生表述規律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說出“第( )個移到最後面,其它依次向前移( )格”,特別強調了“依次”,注重表述的嚴謹性。

6、關注練習設計的層次性。本節課的練習設計從基本鞏固迴圈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變式。

本節課,陳老師注重以學生髮展為本,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讓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使全新的教學理念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她給學生創設了寬鬆的獨立思考空間,讓學生自主發現各種規律,充分尊重學生能夠的個性思維;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最值得借鑑的是,鄭老師在課堂上經常用激勵的語言,積極鼓勵學生求知的慾望,逐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體驗成功的樂趣。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一直都在追尋有效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在聽課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

1、課堂是每個人的課堂,每個活動應該是全體學生都參與。在教學橫向排列規律的時候,一個學生說,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操作時,是否讓全體學生都跟著操作一次,這樣印象更深刻一些。

2、在表述橫向排列規律的時候,我認為教師的問題的設計應該緊緊抓住“每行的第一個圖形”,也就是強調觀察順序。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19

上次學習了鬱老師執教的《認識釐米》一課,這節課上,鬱老師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我們組的成員覺得鬱老師在以下幾個方面處理得很好。

匯入新課時,鬱老師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故事情境,通過對“同一條圍巾,為什麼測量結果不一樣”這一問題的討論和交流,學生體會到統一測量標準的必要性,進而引出常用的'測量工具——尺。這樣的匯入不僅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而且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有密切聯絡。

在教學認識1釐米時,鬱老師先告訴學生“刻度0到刻度1,這一大段叫1釐米。”然後讓學生在尺子上找找,還有刻度幾到刻度幾之間的長度也表示1釐米?這是個開放式的提問,學生思維活躍,說出的答案多種多樣,在學生找到諸多的1釐米之後,又引導學生髮現“相鄰兩個數之間的一大格就是1釐米。”這樣的小結有助於加深學生對1釐米的認識。緊接著,鬱老師又讓學生藉助直尺,用手比劃出1釐米的長短,當學生有了對1釐米的親身體驗後,再讓學生聯絡生活,想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這一系列活動,讓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形象。

在教學“想想做做”第5題時,鬱老師在學生測量出長方形相鄰的兩條邊的長度後,又丟擲一個問題:“你能猜出長方形的另外兩條邊的長度嗎?”通過猜想、驗證,學生初步感知了長方形對邊相等的特徵,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最後,提一點小小的建議,就是課堂上,教師應注意數學語言要準確、嚴謹。比如說:在舉例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1釐米時,一位學生拿著橡皮說:“橡皮的寬是1釐米。”但實際上他想表達的應是:“橡皮的厚是1釐米。”等等。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 篇20

經過楊老師對《角的認識》這節課的精心設計,整節課的教學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能夠立足於學生的主體發展,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給學生充分的動手操作、動口表達、動腦思考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另外在教學畫角這一環節,尹老師先讓學生討論怎樣畫角,再讓電腦演示畫角的步驟,然後又學生模仿著老師畫角,最後再讓學生獨立畫角。

可能一定程度限制了學生操作能力的發揮,但我覺得尹老師的教學方式可能能更好地落實這一知識,並能有效合理利用課堂時間。個人覺得在教學角的特徵這一環節時可以讓學生拿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角,體驗角的特徵。角是比較抽象的幾何知識,只有摸過,感受過學生才能對角的特徵留下深刻的印象。總之,整節課無論是基礎知識的落實還是重難點的突破,都是相當到位的。

本節課分為三塊內容,角的認識及判斷,畫角和角的.大小。尹老師在這三塊內容教學中處理得清楚恰到好處。本人比較欣賞尹老師在教學中的細緻,如在判斷中,除了說說是角還是不是角的原因,還通過變一變把不是角的圖形變成角,或把角轉一轉還是角。在角的大小教學中,我覺得是不是可以出示兩個角,一個開口大但邊短,另一個開口小但邊長讓學生判斷哪個角大?學生可能會判斷開口大的角大,以此來得出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