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評課稿精選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評課稿,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寫評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關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評課稿精選15篇

有關評課稿1

詩詞類文章,體會詩(詞)的意境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那麼怎樣領會詩歌的意境呢?一般要透過詩歌語言,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深層含義,把握詩歌的畫面和氣氛,感受此時此景中作者的感情。

《飲湖上初晴後雨》所抒之情,三年級的學生應該可以共鳴,即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熱愛之情,但在此詩中,這種讚美之情又被提升到一個極不同尋常的高度——總相宜!這是一種很辯證的審美!怎樣感悟到這種極高的.境界?青改組莊奇琦老師嘗試在詩境與文章外顯的語境之間找到巧妙的融通點。

《飲湖上初晴後雨》一詩先寫景,後抒情,情景交融。這景不正是感悟情的基礎嗎?所以,我們看到莊老師帶著孩子們走入晴日雨天丰姿不同而形神俱佳的西湖,從“水光瀲灩”、“山色空濛”、“方好”、“亦奇”中挖掘西湖的在不同天氣下的不同的美,將這兩幅圖鋪展開來,將西湖的美讀得富有層次和厚度。然後從詩人善用的比喻中尋找西湖和西子的共通之處,再回文西湖晴雨圖,讀出西湖的自然出眾,最後進入詩人由觸動心靈的感官之美內化為理性讚美的詩境。詩歌“語境”和“詩境”緊密融通,的確生成了詩歌課堂的和美之境。

蘇軾的詩我覺得是雅俗共賞的,不過,今天的課堂還是以“雅”見長。正如盛新鳳老師在和美語文研究中所提到的那樣,首先,教師語言文雅。教師的導語分為提示語、過渡語、引導語、總結語等。莊老師的這句總結語——晴天的西湖能不能少這一抹陽光?能不能少西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這晴日裡的西湖讓詩人從心底說出了——水光瀲灩晴方好!既言簡意賅,又起到了巧妙提升的作用。其次,課堂情意古雅。莊老師就是一個“性情中人”,善於抒情,並且將自己情感的原點建立在文字之中,有一種淡淡的、真實的、自然的美。還有,課堂一唱三嘆的迴環往復,一錘三擊的反覆捶打,細節重點處的多次照應等等,也使課堂的結構呈現一種雅緻之美。

所謂“俗”中生“味”,這堂課,莊老師也與學生一起咬文嚼字,沉潛品味,一起情境對話,悟用結合,語文味是很足,那兒童味能不能更濃一點呢?童真,童趣啊!真的,有好多家長給自己的孩子取名時就出自於這首詩。課結尾時,能不能不橫向拓展《望湖樓醉書》,而是縱伸,讓孩子們用詩中的詞來給自己取名呢?“方好”也好,“亦奇”也罷,若能能取個“相宜”豈不就是最高境界了?這樣,詩與心融通了,與生活也融通了!

有關評課稿2

在這節課中上,夏老師利用了一個電費單引出如何怎樣測算家庭電費,引入新課,這樣引入新課會使學生感到電功這個概念並不陌生,而且與學過的知識(機械功)也有聯絡,同時探究式學習能保持學習者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

接著夏老師又提出:我們如何測算電流做功和哪些因素有關?夏老師改變了課本上演示實驗的做法,因為演示實驗要煤油,比較危險。而引導學生討論“如何知道電流做功多少?”,設計出通過觀察小燈泡的亮度來反應電流做功的多少。並通過小燈泡的亮暗來確定電功的大小。小燈泡越亮,說明在相同時間裡做的功就越多。學生通過比較燈泡亮度來判斷電流做功多少既直觀,又解決了課本實驗裝置中容易出現玻璃瓶爆炸的問題。然後指導學生完成實驗①將兩個小燈泡串聯(兩個小燈泡的電阻不同),用電壓表測兩燈泡兩端的電壓。②將兩個小燈泡並聯(兩個小燈泡的`電阻不同),用電流表測通過兩燈的電流。最後得出實驗結論。整個過程使學生經歷了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真正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在本節課教學中夏老師能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正確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設計實驗並能親自動手實施最終能夠解決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有體驗成功的機會,真正發揮物理實驗教學的作用。

有關評課稿3

潘老師《圓的面積》一課,善於引導學生知識遷移,本節課我認為的亮點是:

一、數學思想的滲透。

一開始潘老師從引導學生思考“圓的面積跟什麼有關?”,讓學生答出跟“直徑、周長、半徑”有關,然後直入課題問“求圓的面積是求圓的哪部分?怎樣求圓的面積?通過什麼來計算?”。又複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積的推導過程,引導學生把圓轉化成已學的平面圖形,及時板書“化曲為直”幫助學生建立解決求圓的面積問題架構。這一點就是數學中的轉化思想在教學活動中的有效滲透。

二、課堂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根據六年級學生特點,潘老師在教學“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時,先讓學生小組合作在學生動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圓轉化成學過的平面圖形。再引導學生交流、驗證自己的推導想法,師生共同傾聽判斷學生的彙報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看看他們的推導方法是否科學、合理,使學生們經歷實驗操作、總結驗證的學習過程。這樣有序的學習,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智慧,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這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深刻的,學到的知識是活的,對學生思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板書設計科學,突出重點,課件演示過程也科學實效,特別是演示圓切

割成效三角形時直觀幫助學生理解圖形的轉化,增強教學效果。

本節課的一點個人看法,時間分配上我認為在學生動手教學環節花的時間多,由於要剪、貼,大多數小組還沒能完全操作完畢,可以在佈置預習是讓學生自行操作,課堂展演一下可以節省時間。第二是鞏固練習設計方面相對單一,三道題的條件都是半徑,可以有變化,或直徑、或周長,讓題目靈活度加大,也顯得有層次感,這是一點不成熟的見解。

在此我們感謝張老師的辛勤付出,為大家提供這麼好的優秀評課稿,此評課稿僅供參考。

有關評課稿4

聽了《百分數的認識》一課,整體感覺是紮實有效。可以說是實中求動,動中有新,新中務實,環環相扣,水到渠成,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設計上注重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的思想,本課是一節概念課,以足球比賽中誰來罰點球這一具體情境匯入,讓學生通過比一比、算一算等多種形式與方法來感悟學習百分數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2、學案的編寫科學、合理、有條理,學案中設計了百分數的產生;百分數的讀法、寫法;百分數的意義;生活中的百分數,分數與百分數的區別這五個內容,全面地概括了百分數的內容。不僅如此,學案中還出示了對學生的溫馨提示、展示要求、聽展要求等,無形中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教師的點撥、引導到位,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教師認真傾聽及時點撥、引導,關鍵處進行了重點強調,有效地突破了重難點。

4、學生的展示精彩紛呈,比起以前,學生展示的內容豐實了展示形式多樣了,點評也精確了,真正展出了學生的風采,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個性得到了張揚。

5、教師組織有效,小組合作學習不留於形式,學生積極參與,交流展示時,讓2號組員組織其他成員繼續交流,使其他的學生不至於無事可做,小組合作學習真正做到了有效、高效。

6、教學語言簡練,乾淨利落,評價及時、恰當,能較好地調控課堂,給學生創造了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

整節課是由實際的生活抽象出具體的數學問題,在嘗試解決問題的的過程中關注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與多種能力的形成情況,再將抽象的數學思想運用於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從而使學生感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

有關評課稿5

各位參加本次教研活動的老師,下午好,首先我代表 向 老師和鼓樓區資訊科技學科中心組的全體成員歡迎大家來到虹橋國小參加本次活動。受 向 老師和中心組老師的委託,我很榮幸地隨 向 老師一起參加了 屈敏潔 老師的教學設計活動。為了順利完成本次開課任務, 屈 老師很早就做了充分的準備,我也一同參與了 屈 老師的從試教到正式上課的全過程,下面,我就本節課的情況來談談自己的想法,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有意義的啟發。

一 清晰的教學過程

本節課是屬於國小資訊科技第二冊的內容,該課的特點是操作環節多 素材要求大 ,對老師的系統教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屈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從複雜的內容中整理出了清晰的教學思路,一條貫串始終的主線將整個課文連為一體,並且主要內容層層遞進,亦步亦趨,表現出了較強的邏輯上的嚴密性,使課堂呈現出了既輕鬆活潑,卻又掌控得當的局面。我做了一些觀察,在我附近的孩子她們在自己操作時興趣盎然,不時的露出勝利的笑容,但一旦 屈 老 師開始 教授下一個環節時,孩子們立刻將視線轉 向了 老師,眼睛裡充滿了強烈的求知慾,不用老師任何的催促,學生們已經進入了"我想學"的'心理狀態。顯然,這樣的課堂效果是歸功於縝密的教學設計。這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二。訓練有素的學習過程

《新課標》表現出了對創新能力的極大關注,要求我們在教會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教會學生怎麼樣學習,要從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向建構主義的現代化課堂轉變。在我們的資訊科技課中,怎樣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也是目前面臨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向 老師曾經一再強調過,我們要學會利用好我們的課本,讓孩子真正學會看書。

在 屈 老師的課堂上,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屈 老師的學生們不但會看書,而且看得很好很認真。有的孩子還動手在書上做了各種各樣得標記,以記下自己得心得體會。這種良好得看書習慣決非一日之功,從孩子們自然得看書習慣中,我們能夠發現不但是這節課孩子們在看書,以前得課上她們也會看,這是 屈 老師長期訓練得結果,也成為課堂上得一個亮點。

三 富有情趣的組織結構

在本節課上, 屈 老師將時尚的 DIY 引入了課堂,讓孩子們有了探究的需要。這樣的任務驅動在本課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們圍繞 DIY 的主題,在不斷的探究,不但促進了孩子們對於未知事務的探索情感,也與生活實際較為緊密的聯絡起來。這樣的俞教於樂的形式,會給孩子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的。

四 活躍的課堂氛圍

在這節課上,我們作為聽課的老師,都能很明顯的感受到愉快的課堂氣氛:孩子們的歡笑聲不絕於耳,並且在欣賞自己作品的同時也肯定了別人。作為幾歲的孩子,能在一個輕鬆的氛圍裡學習,是最好不過的了,在這裡, 屈 老師做了有意義的嘗試。

五 準確的教師定位

在整節課中,我們的教師都不是在做個說教者,沒有刻意的去進行任何知識的講授,而是借用書本和孩子的探索來進行知識的傳授。可以說, 屈 老師在本節課中不再是一名導演,而是劇中的一個組織者,帶著孩子一起來學習,很好的發揮了教師引導的作用。

有關評課稿6

王老師執教的《歡歡喜喜過大年》是一節形式多樣的美術課,從整體上來看,教學思路清晰,目標明確,教學中突出了幼兒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課堂開放,富有活力,在教學內容,教學思路,組織形式上都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是一堂讓學生感興趣,綜合性很強的一堂課。

一、選材與時令緊密結合

眼下正值年關,選擇《歡歡喜喜過大年》這一題材符合實際需求,幫助幼兒進一步瞭解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習俗,對幼兒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非常有意義。在音樂的選擇上,緊扣主題,感覺恰到好處。

二、教學態度嚴謹,課前準備充分

王老師的教學態度非常嚴謹,課前準備充分,課堂思路清晰,技能技法術語專業,沒有教學遺漏現象;另外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把握得當,課堂結構合理,說明王老師在課前認真透徹地研究教材,提前反覆研究哪些方法學生更容易接受,下足了功夫。

三、教學方式具有開放性

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本節課突出美術課的趣味性,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徵相適應,呈現活潑多樣的形式和教學方式,改變美術課過去過於注重技法傳授的傾向,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形成對美術課良好的態度,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四、教學內容新穎實用

王老師根據教學需要,自行設計的美術活動,不僅僅侷限於書本上固有的知識,是對平時美術教研和課堂教學的檢驗。讓幼兒的美術活動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提高幼兒創作能力,激發參與活動的興趣。給予了幼兒更大的發揮空間,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五、學習方式與區域教學有機結合,使幼兒學習具有自主性

1、本次活動與區域活動有機結合,幼兒自主選擇創作形式。學習中注意使每個幼兒都能獲得充分發揮自己特長的機會,以增強幼兒興趣,更好地滿足其成就需要。

2、讓學習具有挑戰性,最後的環節讓幼兒在玩開槍的'遊戲中體驗“油彩分離”這一技法的神奇,再次激起了課堂教學的高潮。使幼兒學習後能獲得滿足感;擴大了學習的自主性,使幼兒能獨立自主地參與活動,增強了幼兒的自尊滿足。

3、及時展示已經完成的幼兒作品,促進學生積極完成的興趣。教師肯定的評價,使幼兒形成積極向上的態度,以促進其學習積極性的調動,達到幼兒心理滿足。

總之,在本節課中教師素質良好,語言表達清晰,操作示範熟練,基本功紮實,學生積極參與,體現面向全體學生。而幼兒在這樣輕鬆,和諧,開放的學習活動中,樂於嘗試,學習到美術的知識與技能,品嚐到了美術活動的樂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釋放。

在賞評的同時,我也有以下幾個思考:

1、本節活動幼兒積極性很高,由於年齡小,幼兒愛動、好奇,課堂容易亂,在教學中你是怎樣組織孩子呢?

2、本節是一節以展示為主的美術形式綜合課,在課堂中是否可以再加入其他形式呢?

以上這些是我對《歡歡喜喜過大年》一課的不成熟看法,也許有些膚淺,也許有不當和錯誤的地方,懇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

有關評課稿7

一、選材生活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強調:科學教育的內容應從身邊取材。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幼兒生活的世界是五彩斑斕的,就象紅黃藍綠這些顏色一樣。鮮豔、美麗的顏色讓孩子喜歡,顏色的變化更讓他們驚歎不已。老師在平時的美術活動中及時捕捉到幼兒對變色的探索興趣,選擇《顏色對對碰》這一活動,正好滿足了幼兒的探究興趣和操作願望。《顏色對對碰》這一科學探索活動讓幼兒在玩色這一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到了顏色的奇妙,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濃厚興趣將成為他們繼續探索的動力。

二、 活動中的亮點

整個活動以變魔術貫穿始終,通過幼兒自己的實際操作,以及各種感官運用、動手動腦去探索發現,在嘗試與探索的過程中,獲得了初步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

三、活動環節構思巧妙,設計嚴謹

第一環節通過“變魔術”活動快速地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而第二步讓幼兒自己親手來變出一瓶有顏色的水,正好滿足了孩子“試一試”的心理,讓幼兒體驗到自己主體作用的發揮,更有利於幼兒探究興趣的激發。中班幼兒的注意的指向性還很不明確,且還沒有記錄的基礎,所以需要循序漸進地提出要求,接下來通過“找個朋友來變魔術”,初步探索兩種顏色混合後的變化,兩兩合作也有助於發展孩子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與協作的機會。在集中討論的環節中,讓幼兒通過語言和思維的相互作用,逐步明晰自己的操作過程。而第二次的探索操作過程中,幼兒帶這明確的目的邊操作邊做標記,這樣集中討論的時候,就有根據而言。在操作時幼兒可與身邊的朋友說說發現,在集中討論時向大家說說自己的新發現,通過這些多次用語言表達和理解的過程中幼兒間觀點的相互碰撞,他們逐漸地明晰和建構科學知識與經驗,形成準確的表達方式。

整個活動中,教師為孩子們營造了一種寬鬆、明主的課堂氛圍,孩子們始終都保持著濃厚的參與興趣,充分體現了幼兒學習的自主性。

有關評課稿8

今天,我參加了區教研室組織的語文教研組長論壇。本次論壇在首南一小舉行,是對上一階段教研組實績考核的延續。由於今年才接手語文教研組工作,而論壇的內容又是09、10學年的教研組開展情況和成績彙報。所以昨天下班從學校搬來了厚厚一大疊資料、檔案,準備論壇發言稿,製作ppt幻燈片,一直弄到凌晨1點才睡覺。

我們茅山國小語文教研組一直以教學質量為生命線,堅持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為根本任務,教育教學成績穩中有升。現將近兩年我們教研組開展的工作分四大塊簡單地向大家介紹一下:

一、加強業務學習,進一步更新教育教學理念。

1、為教師搭建學習的平臺,積極學習新課程。

我們教研組切實認真組織教師開展了校本培訓工作,20xx學年的第一學期我們組織了教師一起學習薛法根老師的《“有效課堂”的有限思考》,又認真學習了沈大安的《淺說略讀課文教學》。第二學期在教導處的組織下,語文教師一起學習了特級教師錢正權的《跟年輕朋友聊“聽課”》,研究了蔡林森“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還組織研究了由鮑丹丹老師執教的、薛法根老師點評的課堂實錄《我為你驕傲》。

20xx學年的第一學期我們學習了王崧舟老師的《古詩教學的價值取向和實踐智慧》,並且針對作文教學難的問題,組織全體語文教師共同學習20xx年11月出版的《國小語文教師》裡的《教好“教材裡的作文”》。第二學期集中學習了薛法根《低年級閱讀教學怎麼教?》,並且探討了《如何確定適當的教學目標》。

在這些活動中,我們每位教師都認真地做好記錄,相信這樣不斷地學習肯定能提高我們的認識,並積極投入教學實踐當中。

2、積極鼓勵教師外出參加培訓學習,不斷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

本著“多學、常思考”的宗旨,近兩年來我們教研組語文老師積極參加區裡組織的學科培訓,主要是聽課、評課、講座等。我們還積極參加區教研室、進修學校組織教師到市外進行學習和聽課活動,選派優秀教師參加省、市、區級“領雁工程”培訓。在學校領導的重視和安排下,四位老師分別在海曙國小和華泰國小脫產培訓6周時間。在這6周的時間裡,他們在名校聽課、上課、參加教研組活動、感受名校濃濃的教研氣息。相信通過學習,定能給我們補充新鮮的血液。

二、重視校內教研活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一)集體學習,深入瞭解教材。

每學期我們都會進行集體性的學習活動。集體性學習的魅力就在於可以引發我們自身參與者智慧的碰撞,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也可以給與其他的老師以思考。我們教研組的理念是一人優秀只能代表個體,整體上去了,那我們的教學質量就會得到更大的提升。

(二)團結協作,不斷進取,開展教研教改公開課。

1、20xx學年我們教研組共進行了八次這樣的活動。

(1)第一學期除了學校安排的一般性教研組活動之外,我們還對文言文教學和略讀教學進行了重點的研討和學習。教研活動的形式是“集體備課---課堂實踐----集體修改----再次實踐”。我們有幸請來了華茂外國語學校的鄭小強老師給我們的老師進行上課、聽課指導。這次教研活動我們吳樂燕老師上了公開課:《伯牙絕弦》,這也是我們這學期所要研討的重點課文。課後,鄭小強老師對這節課進行了點評,並對如何理解教材,怎樣把握教學目標作了具體的分析。

(2)第二學期我們有幸請來了區教研員方老師和趙老師來校指導,通過課堂教學展示,讓兩位教研員從我們日常的課堂教育教學中找出我們的不足之處,以此對症下藥,給我們今後的課堂教學帶來一劑良方,兩位老師柳靜君老師和吳樂燕老師分別上了兩堂公開課:《荷葉圓圓》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再次與華茂外國語學校的鄭小強老師一起探討了文言文課文的教學策略與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20xx學年我們進行了8次課堂教學實踐活動。

(1)第一學期10月份與海曙國小的聯誼活動,海曙國小的姚桂琴老師執教的四年級《長城》,令人耳目一新;我們學校的吳樂燕老師執教的《桂花雨》,教學過程由扶到放,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

(2)11月份與華泰國小的聯誼活動,華泰國小的徐福丹老師執教的《普羅米修斯》,朗讀指導和寫法的滲入把握得非常有度;我們學校柳靜君老師執教的四年級的《頤和園》,受到了同來聽課的華泰國小老師的肯定。

(3)第二學期4月進行了三次公開課的教研活動,第一次是柳靜君老師給我們帶來的《數星星的孩子》。評課活動中,老師們對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能力和教師如何開展有效的識字教學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第二次是兩位外出學習的老師回校上公開彙報課。一位是到海曙國小學習的朱小妹老師,她上了《畫家和牧童》;另一位是到華泰國小學習的陳海峰老師,她上了《觸控春天》。從她們的.課堂展示中,我們感受到了名校的課堂教學風采,也感受到了兩位老師通過學習,自身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第三次是與海曙國小的老師進行教學聯誼活動。我們學校的柳靜君老師執教的《數星星的孩子》,受到海小老師的一致好評;海小的李翔老師給我們帶來了一節《三個兒子》。讓我們再一次的感受到海曙國小良好的課堂教學過程,體會到我們的孩子們的潛力是也是無窮的,只要你關於開發。

(4)5月份與華泰國小進行了“同課異構”活動。華泰國小的鐘媛媛老師和我們學校的徐燕萍老師共同上了《紀昌學射》這篇課文。兩位老師精彩的課堂教學展示,讓我們既看到了不同的教學設計所帶來的不同的效果,也意識到了我們與華泰國小的理念差距。在課後的評課活動中,大家都感覺到受益匪淺。

(5)6月份,我們學校的柳靜君老師參加了鎮教輔室組織的“新生代”教師選拔活動。雖然最後只進了複賽而沒有得到參加區裡的比賽的機會,但我們從這次準備中看到了差距,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而是整個語文教研組的差距。

通過這些公開課,展現了我們在課改過程中的點點進步。也感到了自身的不足,相應的也就增加了見識,提高了認識水平,這也給我們以後的工作指明瞭方向,以便於在以後的工作中改進和提高。

(三)積極組織集體備課,共同探討一起成長。

近兩年我們組織了十幾次集體備課,在活動中,大家都能積極地參與,發表各自的觀點,有些教師還製作了PPT,並對課的設計提出了大膽而富有創新的想法,結合課件的形式一起出現,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通過集體備課確實為我們的成長提供了空間,大家積極參與、共同探討,發揮了集體的智慧。可以說,集體備課已經成了我們教研組固定的教研活動了,因為這裡是群策群力最好的展示平臺。

三、積極開展好語文競賽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兩學年我們教研組積極組織了一到六年級的語文競賽,讓孩子在競賽中獲得成功的喜悅。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學校“月薦稿”制度大大地增加了學生參加作文比賽的機會,提高了學生寫作能力,為學校校報《小星星報》和校刊《紫雲英》提供了充足的習作數量。低年級講故事比賽、拼音過關比賽,中高年級古詩詞競賽、現場作文比賽,豐富了學生學習生活,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另外,語文教師積極輔導學生寫作,併到各級各類報刊雜誌上投稿。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徵文比賽,也獲得了一些成績。如孫惠妹、姜錦錦同學分別獲得了《我是90後》徵文比賽全國級二等獎和優秀獎,兩位指導老師朱維潔老師和吳樂燕老師還被評為“優秀指導老師”。朱小妹老師指導的學生在“我和你”徵文比賽中獲得鼓勵獎。相信這樣的競賽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的競爭意識,形成一個你追我趕的競爭氛圍。

四、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鼓勵參加區裡的比賽。

在這兩學年裡我們學校師徒結對工作做得比較好。師徒結對就像一條無形的紐帶聯結在師徒之間,使我們在有意無意之中增加了交流和相互學習的機會,從而得到提高。

我們教研組鼓勵老師積極參加區裡組織的比賽。但是鼓勵是鼓勵,但老師們的興趣總鼓動不起來,也許是自覺能力不夠,也許是對教育科研這方面的積極性不高。近兩年來,少有論文、課題、學科競賽在各級比賽中獲獎。全校好像只有陳波老師一人有興趣去寫寫論文,發表於各級刊物上,這方面也是我們學校教研組最薄弱的一點。

通過傾聽各個學校的教研組簡介,我真的是羨慕忌妒。但絕對沒有恨,只有心中感慨萬千。但我想差距不是問題,地域不是距離,雖然茅山國小地處鄞州區的邊緣地區,但我相信,我們沒有一位語文老師願意自己的學校、自己的語文教研組被“邊緣化”的。爭取進步將會成為我們工作上的目標,前進中的動力。我們茅山國小全體語文老師將本著“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力爭把工作做得更好!相信在區教研室的幫助下,在學校領導的支援下,在全體老師的努力下,茅山國小語文教研組的路一定會走得越來越好,越來越踏實!謝謝!

有關評課稿9

一、成功的匯入語

陳順甜老師借用釣魚這一學生喜愛的話題一下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力,向零距離心理教學靠攏。這一同學們熟悉的活動,不僅和教學內容有機聯絡;而且把文章的線索很好的串聯起來,而同學們都熟悉活動能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充分激發學習熱情,有助於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二、抓住了關鍵字詞,探究美

陳老師在教學課文時,始終抓住一些關鍵的字詞,通過反覆品讀、比較、回味來理解課文,體會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詞之妙,如:探討皇帝的性格特點時先讓學生圈出皇帝對“新裝非常滿意”的動作的詞-----“轉”、“扭”。讓學生在表演討論的過程中理解了皇帝的愚蠢、自欺欺人。此時王老師提出,我們寫文章的時候,也要在用詞上下功夫,不能總是用那幾個詞,由於是例項點撥,生動形象,學生易於理解和接受。

三、朗讀體悟,顯示教師指導的魅力

語文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語感,朱作仁先生說:“抓住語感的培養,語文課的特點才能充分體現出來。”葉聖陶先生認為,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元號刺激所發出的一種直覺。而朗讀就是最積極最有效的“刺激”。“讀”而不思則罔,陳老師要求學生讀思結合,首先理解皇帝的荒唐、愚蠢,然後從關鍵的詞語,如:“既不…也不…也不…除非…”、“每一天…每一點…都…總是…”讀出重音,讀出情味,讀出韻味來。最後,還請全班同學反覆朗讀,從讀的情感和技巧兩方面品析,在品析中感悟,在品賞中提高。朗讀教學要讀思結合,讀導結合,教給方法。要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悟,在讀中體驗情感,在讀中掌握技巧。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不僅需要能出口成章,還應具備說笑嬉罵皆成妙語的功夫。教師在課堂之上點評妙語連珠,看似信手捻來,但都是教師文化底蘊和教育智慧的結晶。

四、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創造美

陳老師非常善於挖掘課文中培養學生想象力的訓練點,進行語言實踐,將文字語言轉化為學生會運用的“活”的語言,臨近結束,還請來了皇帝、騙子、小孩,同學們想對他們說什麼,儘可暢所欲言。《皇帝的新裝》續寫更是把學生的想象力推到了高潮。

有關評課稿10

作文課《父母的愛》評課稿

我聽了付巧枝老師的《父母的愛》這堂作文講評課,感觸很深。付老師那親切的語言、自然平等的教態,紮實深厚的教學功底,獨特的教學風格和良好的語文學科素養,都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我個人認為付老師這堂課的成功之處,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教師首先出示修改後的'範文,讓學生評價,自然引出名家贈言,讓學生明白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思路清晰、條理分明。老師整節講評課的教學思路清晰、條理分明、在匯入時,教師首先出示修改後的範文,讓學生評價,自然引出名家贈言,讓學生明白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接著,出示了榜上有名,並告訴同學他們的作文好在哪裡?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另一方面,讓學生明白了自己的作文好在哪裡。可謂一舉倆得。及時出現亮點欣賞,為同學們的效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時,為寫作文有困難的同學指明瞭方向。佳作放送又讓同學們可以學習到別人寫作的好方法。從同學的評價中,小作者又可以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專家會診,問題習作環節真實,有效,教師和同學一起修改作文,長此以往,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會有很大的提升。整個過程過渡自然,結構嚴謹,環環緊扣,層層遞進。

三、注重對學生興趣的激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節課中,付老師通過出示優秀習作名單和優秀作文,亮點欣賞等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學生的作品得到老師的肯定,在下次作文中一定會投入更大的熱情。在評改作文時,教師設計了各種不同的評價方式有總評、指導評改、例評、自評、互評、賞讀。使評改變得很有趣味。激發了學生的評改興趣。

四、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付老師作文講評過程中不是教師一個人在講解。而要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積極參與。作文講評的權利充分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老師以平等的身份聽取學生的發言,充分體現出教學的互動性、民主性、參與性。

五、個人觀點

1,我認為在修改習作和專家會診部分,教師讓學生談哪些地方需要修改,怎麼改的時候,應該讓學生暢所欲言,多叫幾名同學。不是隻叫一個說說而已。讓學生明白可以有許多不同的表達方法。同時可以開啟學生的思維,讓思維的火花盡情綻放。

2,在作文講評課上的思考與感悟如果讓學生用隨筆的形式表達出來,使得學生在作文講評時的感悟得以昇華,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與作文鑑賞水平,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就更好了。

3,在學生了解了作文修改方法後,讓學生用學到的方法修改小組內同學的作文,這樣效果會更好。

有關評課稿11

在本次活動《甜蜜的家》,黃老師不但立足於“關注文字細節,在情景體驗中發展語言能力”,而且從這理念出發,黃老師擬定了三個層面實施教學活動,從中還加入了幼兒生活實際中那個甜蜜的家,從而以更好的帶領孩子體會什麼是甜蜜的家。黃老師的本堂課 ,深受幼兒喜愛,幼兒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高。而且語言課要多設計一些問題來讓幼兒積極思考,並多給孩子回答的機會。本活動突顯了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1.目標把握適度:

語言活動《甜蜜的家》的目標主要是1、理解故事內容,感受小房子的情緒變化,體驗家的甜蜜與快樂。2、學習故事中的對話表達方式,引導幼兒大膽參與語言表達,體驗表達的快樂。

這節課的重點在於讓幼兒理解故事內容,並能用語言大膽表述故事中的對話。難點是感受小房子的情緒變化和家的甜蜜與快樂。活動中,以ppt圖片的出示和分段講述故事的方法,讓幼兒理解故事的內容及故事所蘊涵的道理,幼兒也能根據故事情節積極回答問題、積極用語言表述故事中的對話,通過看、聽、說從而更好地理解故事,最後讓幼兒自主表達體驗情緒的變化以及擁有家的甜蜜和快樂。

2.師幼互動積極:

活動開始部分,開門見山,出示小房子的直觀形象,讓孩子感知觀察故事中的主人公,感受小房子傷心的情緒。在這一環節中,老師設定了恰當的設問,並引導孩子大膽的猜測小房子為什麼哭,幼兒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大膽表述小房子哭的各種原因,有孩子說:媽媽不見了。有孩子說:媽媽死了。有孩子說:沒有人住它的房子。這一環節中孩子們暢所欲言。適當的提問讓幼兒的思維被老師引領,懸念的設計,更好的激發了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這樣才能幫助幼兒更安靜的傾聽,提高了幼兒的注意力。從他們的回答中可知道孩子們在語言表術方面相當豐富。老師的及時表揚,更激發了他們想知道小房子哭的原因所在。

第二部分,結合圖片,分段講述中。首先教師引導幼兒通過對故事的理解,關注並大膽表現小房子的著急和小鳥的語氣和表情,讓幼兒感受小房子的傷心情緒和小鳥一家的甜蜜與快樂。既為實現第一目標奠定基礎,又為下面幾段的學習做好鋪墊。感受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懂得了甜蜜的意義。幼兒表現積極,課堂氣氛活躍。很多孩子都願意用語言表述故事。甜蜜這個問題來源於生活, 幼兒對此還是比較感興趣的,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而且現實中孩子們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甜蜜的家。所以說這個話題離他們很近。講述過程中結合重點突出、邏輯清楚的圖片幫助幼兒記錄故事內容,在本次故事的.重點段落“小房子的情緒轉變”中,教師結合圖片,巧妙的提出設問,體現了二個目的,一是幫助幼兒理解小房子情緒轉變的過程,二是讓幼兒感受小房子最終擁有一個甜蜜的家的過程。活動過程中發現幼兒能主動地表達、思考著圖片中的內容,幼兒聽了故事後明白原來甜蜜的家就是擁有一家人在一起的快樂與幸福。圖畫內容很自然地被幼兒所理解和掌握,最後完整欣賞講述故事時,邊看圖片邊講述故事,讓幼兒對故事內容有個完整的印象,加深認識和理解。

第三部分延伸活動,從故事拓展到孩子的生活,展示孩子擁有的甜蜜的家,讓孩子自己去說說自己家的甜蜜。激發孩子願意表述與會表述的能力。更進一步的讓幼兒體會甜蜜的意義。

有關評課稿12

教研組是落實學校教學工作計劃、開展教學研究、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有力於調動組內老師參與教研組活動的積極性,更有利於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在新的學期,我們高年級語文教研組準備從以下幾方面來紮實開展教研活動。

一、轉變思想

常聽有的老師這樣說:“搞教研,我哪裡有時間,新課都教不完呢?”還有的老師說:“我們這些教書匠能研出名堂來,還要那些專家幹嘛?”其實,這些教師是為了教研而教研,把教研當作展示的視窗,當作作秀的手段,平時沒有認真發現現實教育中的問題,而是熱衷於搞大課題。我們現在提倡“問題教研”。加深老師們對教研的正確認識,理解教研是要發揮我們的群體智慧,去研究我們所面對的共同問題,在交流中產生更多解決問題的策略,而並非空洞地、不著邊際的談一些大理論、大框架。同時提倡“務實教研”,使老師們認識到我們一線教師的“教研”,應該是一種“草根”式的教研,是要“研以致用”,而並非要研究出多麼高深的理論成果,根本不需要走過場,哪怕大家在平時的閒談中也可以進行教研。

二、理論基礎

教研是在一定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如果缺少先進理念的引領,就可能導致低水平的重複,甚至平庸化。所以,除了鼓勵教師多讀書之外,組長可採用以下兩種較實際的引領方式:一是從著名刊物或網際網路上收集專家、名師的教學課例、教育思想和錄影資料,和組內教師共同學習,這樣雖沒法當面得到專家指導,但也不失為獲得專業支援的一種好方法。二是邀請本地區的“名師”指導語文組的工作,如聽課評課,指導課題研究等等。

三、集體備課

新課程理念提倡合作,不僅是指學生的學習方式,還應是教師的教研方式。發揮團隊精神,發揮每個教師的特長,互相取長補短,群策群力,增強教師之間的合作關係,使每個教師的`個人優勢被整合為集體的智慧。

具體做法是這樣的:教研組每人主備一至兩個單元,就這個單元的內容進行細緻、深入地備課。每週教研組活動時,按單元由負責主備的老師先講解自己所備單元的整體思考和每課的重難點、教學設計以及教具準備等,其他老師邊聽邊做詳細的記錄,然後全組老師共同商議,制定出一份比較完善的教案。接下來就是個性修改,每位老師根據個人教學風格及本班學情,對集體備課教案進行再創造。使之成為一份適合個人特色和本班教學的個性化的教案。最後,在集中教研組集體智慧與使用本人個性化教學策略後,效果如何,要及時反思,做好後記,交流總結得失。

我覺得讓每位老師集中精力備好一至兩個單元的課,提高了每位老師的備課質量,也減輕了老師的負擔,節省了時間,讓每位老師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了教研組“群研智慧”,做到了資源共享。

三、聽課評課

授課、說課、聽課、評課是學校教研的常規工作,也是學校的日常教研工作。但是很多時候我們聽完一節課,教研往往只停留在淺層次的上課、聽課、評課、經驗總結方面,始終是“就課論課”的形式,而沒有指向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每一次的教研也沒有一個明確的主題,這樣的教研猶如缺乏靈魂的軀殼,顯得蒼白無力。我們的集體評課要求以一個個鮮活的課堂教學範例為載體,通過對課例的點評和分析,共同提煉出老師們平日教學中的問題和困惑,再合作設計突破的方案並從教學實踐中得到驗證,從而提升教研質量。

具體做法是這樣的:我們高語組每學期召開一至兩次的校級教學研討活動,可以與課例大教研活動合併,為老師們集體評課提供了平臺。然後組織由下至上的集體評課,即先由各教研組交流評議,再以宣講或“沙龍”等形式組織全體語文老師集中評課,為老師們集體評課創設對話、民主的研討氛圍。另外,在集體評課的過程中,要求人人蔘與,都要發表自己對本節課的看法。相信集體評課定能聚合老師們的視野,提出並解決了共同關注的教學問題,幫助老師找到了教學研究的方向。有人說:“教師之間的廣泛交流是提高教學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老師們在具有濃厚研究氛圍的集體討論中時常迸發出教學靈感,還有的從交流中受到啟發,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加快了老師教研能力提升的速度。另外,每一次集體評課就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溝通、分享,會促使老師們用開放的心態彼此發現、彼此欣賞、彼此接納,促進了教師間的團結。

四、專題研討:

間周進行一次專題討論,組長安排本組教師輪流做中心發言人,中心發言人要提前設計好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要求主題有針對性,能夠解決教學的實際問題。大小話題不限,必須是值得探討的,否則失去意義。

首先由中心發言人把自己的問題及對問題的想法向大家說明,然後大家輪流發表自己對這一問題的想法,最後形成具體有效的教學思想,這是集體智慧的展現。並且由中心發言人記錄,最後整理成文作為教學成果展現。

相互聽課,評課,交流教案、教學經驗,專題研討,這些應是教研活動中的一些常規做法,通過聽課,相互提高,通過評課,取長補短;通過交流,探索創新。在教研活動中。我們要經常性地組織這樣的活動,提高競爭意識,培養事業心和責任感,特別是向一些“名師“學習,可以啟發我們探索教育發展的路子。追求創新的方向,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由表及裡,引發我們內心深處的科研興趣。

有關評課稿13

一、教學內容分析

(一)知識背景及新課程、新教材

本單元圍繞考古這一主題開展聽、說、讀、寫多種教學活動。旅遊作為當今社會人們最感興趣的話題在英語學習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名勝古蹟是旅遊的重點內容之一,名勝古蹟中的許多發現都來自於考古工作。所以archaeology也是一個非常貼近生活、具有時代性、可挖掘性的教學主題。

本單元所選的語言素材涉及中外名勝,有利於學生了解外國文化,增強世界意識。正如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建議所提:學習考古有利於“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發展他們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在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觀看歷史教育片的過程中,“拓寬了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同時本單元的教學對教師本身歷史文化修養、廣闊的知識面等方面有非常高的'要求,體現了師生共同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對英語課程的要求的“與時俱進”的理念和思想。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利用已有知識談論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漢朝、唐朝等時代人們的飲食起居、文化娛樂、生產工具等,為以後閱讀英國的《巨石王》和中華文明的起源奠定基礎。

2.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組織他們利用表達好奇功能結構談論他們所感興趣話題。

3.聽力是這一課的難點。聽力材料介紹是古代法國人用來射箭的一種武器。材料長,對武器的結構的解釋比較複雜。但是學生聽過材料後能夠順利地完成課本上的練習。這裡不要求學生理解細節,只要能完成練習就行。

二、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技能

1.學會談論古代人的生產、生活;

2.學會表達對什麼東西的好奇,如:

i wonder what/ who i really want to know

i’m curious toi’d love to know

i wonder if/whether what i’d really like to find out is i’m curious about i’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3.學習一些與考古有關單詞、短語和句式,如:archaeology及其派生詞,curiosity, bronze, dynasty,

decoration, artifact, unearth, spear, pot等。

(二)情感態度

1.讓學生了解本單元的總體學習目標,以便激發學習學習積極性。

2.從談論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漢朝、唐朝等時代人們的飲食起居、文化娛樂、生產工具等入手使學生到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愛國主義情操。增強學生學好英語自信心。

3.通過開展小組活動,指導學生積極與人合作,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培養其團隊精神。

(三)學習策略

1.認知策略:通過-ology, -ological, -ologist等詞根的學習,掌握archaeology, archaeologist, archae- ological等詞,同時掌握同類詞的學習方法。

2.調控策略:通過聽力讓學生了解到聽力有時很難,不可求全責備。可以材料調整聽力要求。有的要聽懂細節,有的甚至要推斷隱含內容,但有的只需要掌握大意。

3.交際策略:通過談論古代人的飲食起居、文化娛樂、生產工具和談論興趣等真實交際活動提高用英語交際的能力。同時讓學生了解表情、動作等非語言手段提高交際效果。

4.資源策略:讓學生了解博物館、名勝古蹟和書籍資料一樣是學習的重要途徑。

(四)文化意識

1.瞭解英語國家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態度。

2.瞭解西方國家部分古代用具。

3.通過中外古代文化對比,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有關評課稿14

金老師在本次閱讀課中,在第一節reading for information的基礎上,就科技文文體的文字進行了針對性教學。金老師在本節課中花了約1/4的筆墨,挖掘課文配圖的兩張表格的資訊,教學設定源於文字,而又有所提升。如對於graph 2 “Carbon dioxide content in the atmosphere”一圖,通過對影象中線條的走向,使學生說出temperature increase steadily等資訊。本文圖示的運用,可以說是科技文的點睛之筆,也是該文體與其他問題的重要區別,圖片資訊可能學生也能夠讀懂,但是經老師課堂上的刻意設定,引起學生對圖示閱讀的重視,也有其不可忽略的學法指導意義。至於對於資訊重複處理的'問題,若時間允許,可以在課外選取相似文體練習進行配套訓練,其教育意義一定會大大提升。

金老師對文字語言的深入挖掘是本堂課的一大亮點,在過程中更是將詞彙學習的意識潛移默化、貫穿始終,忠於學生詞彙學習困難的基本學情。如,教師在文中“Dr. Foster thinks that any trend in which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s by 5 degrees would lead to a catastrophe.”一句中,摳出關鍵詞“increase”,並請學生思考,還有哪些詞彙可以表達相同的意思,從而使學生進行了思維的發散訓練,並在首字母的幫助下成功作答出2個詞彙,二而教師更在此基礎上,補充了climb一詞也有同意。

這一步驟用時可能1分鐘都不到,然而卻啟發了學生將知識塊狀化的記憶方式,並進行了有效訓練,這樣的巧妙設計,值得學習和借鑑。在經過多組詞彙的發散訓練後,教師更是整理出了語言使用的兩條tips,起到了很好的提綱挈領的作用。

有關評課稿15

《語言的魅力》這篇課文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感人至深的情節,展示了語言所特有的魅力。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孫老師能緊緊抓住“春天來了,可是我什麼也看不見。”這撥動人心絃的話語,適時引導,把學生的認知的願望和積極性完全激活了。

孫老師的這節課教學思路非常清晰。上課伊始,首先引導學生理解什麼是“魅力”,生活中什麼有魅力,在此基礎上通過魅力引出課題。然後畫出課文中哪句話最有魅力,從哪看出來的?為什麼“春天到了,可是……”這句話有魅力呢?圍繞“魅力”展開教學,問得巧,講得精,理解的透,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其次,我覺得這節課的語文味很濃。這也是我感觸最深的一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讀為主。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語言,感受語言的魅力。課上孫老師抓住重點句段,讓學生進行多方位的品讀、默讀、自讀、教師引讀,比如:在指導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時,要求學生讀出老人的可憐、行人的冷漠,通過學生的朗讀讓學生體會到老人的孤獨可憐,行人那種漠不關心、無動於衷的木然神情,這樣的朗讀既培養了學生感受語言的能力,又豐富了學生的語感。

2、注重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教學中,無論是讓學生回答還是教師的語言示範,孫老師都注重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特別是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中描寫春天的句子,孫老師設計了一道訓練題:“春天到了,我看見了,聽見了,這怎麼不讓人陶醉呢?”對學生進行了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

3、注重培養學生寫話能力的訓練。聽說讀寫,是學語文的基本方法和途徑,也是一個人語文素養高低的基本標識;而寫作更是語文素養中很重要的基因。換言之,語文的精髓就是說和寫。孫老師巧妙地把寫作訓練在課堂中體現出來,隨著“春天美景”課件的播放,教師把學生帶到了一個生機盎然的春天美景中:嫩綠的柳條、清澈見底的湖水、水中嬉戲的鴨子… …這些美景怎能不讓人陶醉?可是,老人卻什麼也看不到,那麼有誰不為老人感到惋惜呢?隨著學生情感的昇華,老師先進行口頭訓練:那些衣著華麗的貴婦人看到老人——;那些身著筆挺西裝的紳士看到老人——;那些… …這些好心的人們會怎樣幫助老人呢?隨即出示小練筆:“在這繁華的街頭,當人們再次看到這位衣衫襤褸,雙目失明的老人,有的————;有的————;還有的————,這真是溫暖的街頭呀!”學生在說的.基礎上,有話可說,有感而發,真正把寫落實到課堂中,教會學生運用語言,使自己的語言也變得有“魅力”,把所學變為所用,使語文課變得紮實有效。

4、抓住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詞句和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這也是我們中年級段本學期的訓練重點。每篇課文中都有很多含義深刻的詞句,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這些詞句,就不能全面、透徹地理解課文的內容。而這篇課文的重點語句:“春天來了,可是我什麼也看不見。”是文章的主線,孫老師抓住這一主線引出老人、引出行人,通過理解老人的可憐、行人的冷漠感悟這句話所帶來的語言魅力。從而理解了“衣衫襤褸、無動於衷”等重點詞語的含義,同時也教會了學生理解重點詞句要從聯絡上下文、聯絡生活實際,聯絡文章的時代背景入手,只有這樣才能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總之,孫老師為我們展示了一節成功的語文課,真不愧是一節先行課,很值得我們去品味,去學習,為我們今後的語文課明確了方向。最後用一句話結束這次評課:孫老師用自身的教學魅力把《語言的魅力》一課上得很有魅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