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國中歷史教學反思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7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中歷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國中歷史教學反思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

歷史教學對提高國民素質和推動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是不爭的事實。一個國家是否重視歷史教學,小則影響該國國民道德品質修養和理論文化水準的高低,大則影響國民和執政者能否正確認識社會現實和社會發展的規律,關係到能否用科學的歷史觀和歷史經驗指導自我的行動和正確決策,進而影響社會發展程序和個人事業的成敗。

歷史教學作用如此巨大,然而歷史教學的現狀與提高人民素質以及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恰恰是背道而馳的。道德品質與愛國主義是一種思想修養,是經過不斷的薰陶和培養而構成的一種心理品質。歷史是這種品質構成的一個重要因素。由於人們不能正確認識歷史的這種學科特徵,產生了許多誤解,所以在素質教育中不能充分發揮它的教育功能。在現實社會中人們不重視,甚至輕視歷史教學,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歷史學作為一門修身和認知社會的學科,是一種長期的、含蓄的、意識導向型的學科。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人們思想境界和認識社會現實進行科學決策。可是這種道德水平和決策本事的提高,需要一個較長的構成過程。不象數理化等工具學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杆見影的效果。

因為這些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如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計算問題;簡單的機械使用與維修等,容易讓人看到它們的價值。“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諺語就是人們重理輕文思想的折射。在功利主義的驅使下,我國社會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選拔,招工和招公務員的考試中,絕大多數不考查被選拔者的歷史知識水平。這在客觀上強化了“讀史無用論”。在這種情景下,終日為升學而苦讀的學生當然不會為這樣一個看起來無關緊要的科目而花費太多的時間;社會上的人也不會花費太多的時間去學習這種不能創造現實的利潤和價值的知識。所以,歷史常常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

其次,是歷史教學本身的問題。它涉及國家政策導向、史學工作者、教材編者和各級各類學校的歷史教師等諸多方面。就史學研究和史學工作者來看,許多史學研究“太細”,遠離國計民生;不少史學文章和專著文句深奧難懂,只能在圈內流傳,圈外無人理會,形同廢紙。就教材的編寫來說,當今中學歷史教材比以前幾版是圖文並茂了,可是圍繞歷史教育功能選材以及中國小各級教材層次區分方面,仍然不盡如人意。如選材狹窄、人物敘述缺乏立體感、迴避熱點問題等等。

自會考制度實行以來,歷史教材的問題就更加突出了。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習效率,教材編寫越來越簡單,僅有基本線索和事件梗概缺乏詳細資料。而考試的要求卻越來越高,試想學生沒有充分的佔有歷史資料,怎能去分析歷史問題,又怎能從中得出規律性的認識呢這種南轅北轍的教學與考試模式怎能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和發奮進取的求知意識呢

最終,是學生知識結構的失衡,造成歷史學習的困難。會考制度實行後國中就不再學習地理,學生對地理知識一無所知。歷史本就抽象,再失去了這個人物、事件賴以存在的舞臺,那麼學歷史就好比是下盲棋,沒有幾個人能搞得明白。如今學生中聽不懂國際新聞,讀不懂世界文學名著的大有人在。

因為他們對世界的地名、人名識記不準,混淆不清,甚而不辨國別,不分時代,就是因為缺少了這個科學而便捷的工具,不死記硬背難道還有別的好方法嗎如在一次考試中,問“《馬關條約》開放的通商口岸,深入中國內地的是(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學生有選蘇州的,也有選杭州的,也有選沙市的,很明顯他們是僅僅依靠記憶來做題的,書上寫的是重慶,記住了就能選對,記不住就選錯了。因為沒有地理座標,也就沒有思維的餘地,只好憑記憶來做了。本來是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而精減了科目,但結果卻適得其反,不健全的知識結構反而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所以,要改變歷史教學的困難處境,還需要優化學科體系,讓學生建立良好的知識結構,這樣才能更有利於學生將來的發展。

我想,歷史的教育作用要得到真正的發揮,首要的是在巨集觀的教育決策上要重視歷史。假若在大學聯考中取消歷史考試,歷史將更為人們所輕視。至於那種取消中學歷史教學的論調,更是危險的。此刻學生中不學歷史的風氣極盛,不懂得中國歷史也不覺得恥辱,歷史課上常出一些荒謬的笑話;在社會上時時處處都能見到歷史盲的活劇。

這些問題難道不值得我們去深思嗎清代思想家龔自珍曾說過“滅人國必先去其史。”日本侵華時,在淪陷區曾不準中國人民學習歷史,以期奴化中國人民.此刻如果我們自棄國史,結果如何,可想而知。“歷史之於民族,正如記憶之於個人。一個人如果喪失了記憶,那他就成了白痴;一個民族如果不講歷史,那就會成為愚昧的民族。”所以,教育部門在發揮歷史作用方面,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如經濟上支援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在政府公務員考試中,增試有關歷史知識和運用歷史知識解決問題的本事;加強歷史教育功能的社會宣傳等等。這樣,就能有力推動歷史教學的發展,增強人們學習歷史的意識。

另外要充分發揮歷史教學的作用,還有賴於史學研究工作者的自身努力。那裡,一是要求我們自身具有崇高夢想和追求,使歷史的教育功能在自身得以充分展現,以自身的表率作用顯示歷史的魅力,激發人們學習歷史,並運用歷史的觀點和方法去思考和解決問題。二是要求我們在歷史研究、歷史教學和歷史資訊利用等方面做很多深入細緻的工作。

在研究方面,我們應把重點放在國計民生方面,主動研究與現實社會相關的熱點、難點問題,從歷史的角度主動為政府、企業的決策供給有力的服務,使人們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深刻感受和認識到歷史的現實意義。在歷史著述方面,我們要力誡文字深奧難懂,力求通俗易懂和富有文采,以生動形象的論述向人們展示歷史上的善惡美醜、成敗得失、經驗教訓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從而使人們喜歡讀歷史著述,在閱讀中潛移默化地理解歷史教育。對於中國小歷史教材的編寫,要力求做到資料結構清晰、目標明確、強化教育功能等等。還有在歷史考試中應增強趣味性和應用性,不要對那些純粹的死知識追的太深太細。讀史使人明智,通達事理,同時還能提高理論修養,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如果單純考察知識,就會陷入學究式的誤區,自然是越學越枯燥,讓學生望而生畏,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增加了歷史教學的難度。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2

20xx年X月X日 X天

據調查,高中學生喜歡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學生不喜歡歷史課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師教學的因素。反思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不得不思考高中歷史究竟該怎麼上?優秀的高中歷史課應當具有情感性、人文性、歷史性、文化性。對照上述歷史課“四性”,反思目前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諸多薄弱之處。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加強史實教學

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中寫到“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感知歷史階段主要向學生呈現歷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現象等具體史實。感知歷史階段,學生不僅是掌握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能力,受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薰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忽視、削弱感知史實階段是存在的,自覺不自覺地抹煞了感知史實階段的內容和意義,影響歷史教學效果。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怎樣加強史實教學呢?首先教師要認識史實教學在學生歷史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採用多種教學手段,尤其是直觀教具和多媒體的使用,使史實能生動地再現歷史形象。再次是補充豐富、具體的史實,歷史細節越清楚學習印象越深刻,甚至終身難忘。歷史教師要在史海中篩選典型、鮮活、有穿透力的歷史細節。例如,我在講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學革命時,給學生講了胡適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適得到一塊上好的雞血石圖章料,決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師傅,刻“胡適之印”即可。篆刻師傅認為胡適是白話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話寫文章的大家,影響這麼大,怎麼刻圖章還用“之乎者也”一類的字,於是自作主張地把“胡適之印”改刻成“胡適的印”。三天之後,胡適收到印章,發現上面刻的是“胡適的印”時,哭笑不得。通過這個事故學生對胡適在文學革命中的重大影響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養學生質疑意識與方法

歷史教學中較為普遍地存在教師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識視為真理,奉為神聖,要求學生死背史實和結論,質疑意識缺失。

基本史實和歷史結論構成歷史的陳述性知識。歷史知識具有客觀性又有主觀性,即二重性。客觀性指史實的客觀性,主觀性是指結論的主觀性。歷史結論是教材編寫者對史實的解讀,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史實是雖然具有客觀性,但也不能說就是絕對的歷史真實,可能個別史實也是謬誤。歷史結論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我們更需質疑。例如,列寧指出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腐朽的資本主義,而今帝國主義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們還要學習借鑑。再如,經濟危機在舊教材中認為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現象,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從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在全球化的當今時代,哪個國家能逃脫經濟危機的厄運?還有,在舊教材中對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評價是否客觀、公正?

要培養學生質疑的精神,首先教師要有質疑的精神和尊重歷史的態度。教師要關注史學動態,查閱歷史資料,敢於質疑。其次是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質疑意識,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例如,《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105頁的活動課: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討論題目是:有人說“辛亥革命勝利了”,也有說“辛亥革命失敗了”,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為什麼?教材還給學生提供了有關資料、參考論文。通過這個活動課,使學生明白對辛亥革命評價有多種觀點,但不管哪種評價都要有依據。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3

《三國鼎立》一課的內容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展示自己歷史知識和口才,在講到“赤壁之戰”時,請學生可以根據課外資料、教材來說說赤壁之戰,學生們立即炸開了鍋,都想試一試,一位學生繪聲繪色的講述了孫權和劉備走上聯合的經過,還有同學講述了黃蓋的苦肉計......教室裡掌聲陣陣。這時一位平常不愛回答問題的學生站起來了,講述了赤壁大戰時的場景以及曹操是如何倉惶出逃的,最後總結:“安徽赤壁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古戰場,有機會一定去看看”。聽完後我注意到這個同學把赤壁所在地說錯了,不是在安徽而是在湖北,但我不忍心潑冷水,還鼓勵性的說了聲“你真不錯”,並沒有糾正他的錯誤。

下課後我仔細想,總覺得那樣處理不對勁兒。自從實施新課改以來,特別是在公開課的課堂上充滿著“你真不錯”、“你能行”、“你真棒”等表揚的話語。雖然這些表揚話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鼓勵,但過度的、甚至不切實際的表揚給孩子帶來的就完全是好處嗎?我的上述處理方式,讓學生接受了錯誤的知識。作為教師,這是一個不小的錯!

其實,學生聽多了讚賞的話,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和意義。所以當學生做得不對的時候,一定要立即指出他的不足。只有發現了不足,改正了不足,才能不斷進步,也才能坦然地面對別人善意的批評、提醒,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

所以,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老師一定要給學生一箇中肯,公正的評價!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4

曾記《學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教育學家波斯納也提出了“經驗+反思=成長”的公式,明確強調了反思的作用。

教師教完一堂課,定有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嘆,若能對此進行簡要的歸納整理,撰寫“教學反思”,則能幫我們接受課堂所反饋的資訊,克服教學中的干擾因素則有助於找出教學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為教學提供可靠依據,也有助於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改革的力度。能促進我們教師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水平的提高。

誠然,教學反思的作用人人皆知----它是教師再次備課的必要補充、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的好辦法、是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更主要的是:教學反思的內容有哪些呢?怎樣撰寫教學反思、提高教學能力呢?本人認為主要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以教促學,以學促教,二者相互促進、提高授課的時間內容安排得當

一、首先,學習歷史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

要使學生感知歷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礎知識,正確處理識記與理解、分析、綜合等歷史思維能力的關係。

其次,在教學中要重視古今中外歷史的縱橫聯絡。歷史所反映的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紛繁複雜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等之間彼此並不是孤立的,都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絡。因此,在教學中只有縱向貫通、橫向聯絡,揭示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外在關係,方能認識歷史發展的本質及總趨

二、記教學過程中的“亮點”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陶冶學生情操歷史情境教學就是教師運用或滲透情感並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通過對圖片、錄影、電視、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學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動、感人、逼真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身臨其境,並在這種環境和氛圍中去感知和探究歷史。如在教學《太平天國運動》一

課的天朝田畝制度中,教師可以針對教學內容佈置學生課下查詢資料,編寫活動劇本——三個農民談《天朝田畝制度》,把農民獲得土地的喜悅、上交剩餘產品的無奈用活動劇的形式展示出來,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後性,其直觀感受遠遠超過了教師的平鋪直述。

三、記教學過程中的“敗筆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堂課中,無論設計多完善,也會有疏漏,無論教學多麼成功,也難免有失誤之舉。如果每節課後,教師都能對自己或別人的課認真進行反思、探究和剖析,並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採用多種形式進行補救,取長補短,以避免在以後的教學中重蹈覆轍。四、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要使學生具有創造性人格。在課堂上,教師應尊重、信賴每一個學生,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質疑問難、大膽發表。

總之,不進行教學反思,以後再叫這部分就只能是老方法的簡單重複。教師教學水平就會永遠停留在原來基礎之上,實踐證明:反思教學中的得、失、,疑能使我們以後的教學揚長避短,常教常新,不斷進步,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5

一、國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的必然性

國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反思性教學,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隨著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程的改革,新課程不斷強調提高教師的素質,建立教師不斷反思與自我評價的體系,相關部門要求教師在不斷反思中學習與進步,實現教學實踐,努力使得教師成為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

2.學生髮展的需要

國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反思性教學,是學生髮展的需要。教育發展基本在於學生的發展,國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符合國中學生的成長特點,因為處在青春期的國中學生,他們的身心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這些學生的好奇心和探討問題的慾望比較強烈,因此,老師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並使行為符合學生的切實需要,從而進一步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學生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

3.教師發展的需要

在國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反思性教學,是教師發展的需要。歷史老師要在教學中獲得良好的突破,就需要經常對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進行反思,這樣才能夠不斷地借鑑他人的成功經驗,吸取新的營養,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模式,從而進一步促進自身的成長。因此說,在國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反思性教學是一種必然,並不是偶然,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二、如何在國中歷史課堂中進行反思性教學

1.教的反思

要在國中歷史課堂中進行反思性教育,首先就應該進行教的反思。作為一名國中歷史老師,應該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反思。在教學準備工作方面,教師應該保證歷史教學內容的充實,藉助資訊科技以及網路媒體來豐富教材。並且還應該把課堂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絡在一起,讓學生更好地去感受其中的奧妙。再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不斷反思,反思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否恰當,反思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過程與環節,結合學生的反應情況,如果遇到不合適的環節,要適時地做出調整。在教學後,教師依然要進行反思,找出前一堂課中的優點與不足,揚長避短,來不斷地提高國中歷史教學質量。

2.學的反思

要在國中歷史課堂中進行反思性教育,還應該進行學的反思。國中歷史教學工作是教與學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不僅要在教的方面進行努力,還應該在學的方面進行努力。反思是努力的一種途徑,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不斷促進教學的進步。第一,對學習態度進行反思。因為學習態度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基礎,學生能夠端正態度,必然會使得學習效果得到提高。第二,對學習內容進行反思。通過對學習內容的反思,才會明白自己知識掌握的程度。現在很多學生依然喜歡採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其學習效率並不高。老師應該督促學生積極地開展學習反思,學才能真正致用,才能不斷地提高學習成果。第三,對學習方法進行反思。國中歷史的學習應該嘗試多元化的學習方法,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習成績和學習效率。對學習方法進行反思,能夠找出學生學習中的不足,然後通過老師的指導和學生的改進,提高學習效果。

3.教與學的反思

在國中歷史課堂中進行反思性教育,還應該進行教與學的反思。在我國現階段,國中歷史反思性教育已經得到了一定的實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除了對教的反思與學的反思之外,還應該進行教與學的雙向反思,從而提高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配合程度。國中歷史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應該採用新的指導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還應該在學生反饋方面進行努力。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應該儘可能地與學生進行互動與交流,開展積極、廣泛的溝通交流,瞭解其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採取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去補救,使得國中歷史教學能夠順利進行。在此過程中,老師要避免對學生採取生硬的管理方法,以免影響教學效果。

三、結語

在現階段的國中歷史教學中,反思性教學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進一步落實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保證學生的教學質量,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地獲取知識,同時讓知識更好地運用於實踐。

參考文獻:

[1]劉學鴻.國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研究[D].濟南:山東師範大學,20xx.

[2]白樺.國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xx,(7).

[3]杭華.國中歷史反思性教學研究[J].文理導航(上旬),20xx,(6).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6

作為一名新教師深覺這份工作確實需要深厚的功底,不單單是豐富的知識,對課堂的掌控,更是對學生的關注。

經緯中學開展雙層次教學不僅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是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好反思使自己不斷提升,成長為一名合格且優秀的人民教師。

在教學中努力做到:

一、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知道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

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定要抓住課堂上的45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二、抓好學生的知識點的過關檢查,及時反饋,做到功在平時上好課,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

可謂是一舉兩得。

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溫故而知新”。

三、加強新課程改革等資訊的收集和處理,關注會考命題趨勢,在平時的課堂滲透會考意識。

其實我們的歷史也是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

歷史知識與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麼,歷史教學過程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其中關鍵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

這種聯想式教學方法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

這種聯想式教學法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

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

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

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援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

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巨集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援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

這樣通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還可以利用學生的想象力,補充老師講述的不足,便於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使學生迅速掌握新知識。

由此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學生的有意注意,活潑課堂氣氛。

還可以培養學生利用掌握的知識獨立思考獲取新知並作出判斷的能力,這樣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當代實際問題的能力。

也可以幫助他們疏理已知知識,而且可以糾正他們掌握的不正確的歷史資訊。

可以激勵他們多渠道的獲取新知識,可以鞏固舊知識;甚至可以給他們表現自我的機會。

但利用這種教學方法,作為老師首先要充分,準備不然有時會無法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還會控制不了局面。

作為老師更要多渠道的瞭解時代資訊。

不過不要過多的引用課外知識,要善於引導學生用可能短的時間回答出要點。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7

課堂教學是中學歷史教學的主渠道,因而也是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主戰場。教學理念和觀點的體現、課程標準的落實、新編教科書的運用等,往往是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和課堂教學的質量展示出來。新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歷史教師圍繞新理念、新課標組織教學,課堂教學呈現出可喜的變化。從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鐘的課堂裡常常是歡聲笑語、高潮迭起,似乎我們的歷史課堂已經走進了新課程的最佳狀態。但是,認真審視一下目前的國中歷史課堂教學,有些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是膚淺的,突出的表現是重現象不重本質、重形式不重實質,致使課堂中出現了虛假的“繁榮”。下面,是我對國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的一些粗淺認識,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寶貴的想法,以便在今後的歷史教學中共勉。

一、實行新課程改革,不是全盤否定傳統教學。

新課程在推廣和實踐過程中,給人一種把傳統教學“推倒重來”的感覺,在處理新課改與傳統教學關係時,存在一種“全盤肯定”與“全盤否定”的思維傾向,應該引起重視。

我認為應處理好新課改與傳統教學的兩個辨證關係:

一是繼承性和創新性的關係:與新課程要求相適應的教學改革不能脫離“歷史”,要在繼承優秀傳統基礎上進行改革。目前我們在新課程實驗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和證明的行之有效的優秀教學傳統思想和做法有哪些?傳統教學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不能適應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對培養人才要求的實際?在推進新課程實驗程序中,我們要如何繼承和改進傳統的教學思想和做法?新課程要求教學實施與時俱進,改革、發展、創新。但發展什麼?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發展?用什麼標準來檢驗教學實施改革、發展、創新的成敗呢?我認為要服務於每一位學生成人成才全面發展的大目標,改革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圍繞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時代性、主動性,用課程新理念反思傳統教學中的不足,採用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著力點。

二是理論前瞻性和現實操作性的關係:新課標理論的前瞻性與歷史現實環境侷限的矛盾,是不容迴避的現實問題,也是廣大師生深入進行新課程研究實踐的主要障礙。在目前大環境下,我們不能空談觀念更新,而應該實事求是,結合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界的各種研究成果,融合新課程理念,踏踏實實研究歷史教學法,並自覺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去,解決實際操作性的問題,我們在教學中,要在新理念指導下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轉化為個人教學行為習慣。

二、重視過程與情感目標,但不能忽視“知識”目標。

國中歷史新課程改革強調“要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絡”。新課程改革拋棄了知識本位觀,反對那種不顧學生感受、體驗和需要以及把學生當作知識容器的觀念。但是,它並不排斥知識本身。相反,改革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歷史新課程從義務教育的基礎性、普及性、發展性的特點出發,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基本的歷史知識包含重要的歷史史實和基本歷史線索兩部分。

一些老師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達成的過程中,更多地關注了後兩者。對歷史教學任務的理解從課堂設計和教學過程上看,有一些教師忽略對具體知識的傳授,表現為在課堂上少講或不講新知識,或是上課一開始就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這樣一來,學生缺乏對歷史基礎知識的瞭解和掌握,缺乏對歷史的具體感受,因而很難積極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甚至很難展開討論。教師這樣安排,可能是認為應當讓學生來建構新知識,或是認為講多了就會使學生處於被動的地位。但實際情況是,由於學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識,教學的活動難以深入,使得學生和教師都處於尷尬的被動狀態。我們知道,歷史教學的任務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課程標準中表述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歷史教學的目標無論怎樣劃分,都是整體目標的具體體現,都不應該忽視某一個方面。而且,正是由於歷史本身所包含的豐富內涵,才使得歷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識是基礎,是依託,是載體,是學生髮展的雙翅,學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歷史線索和具體的歷史知識的同時,才能形成歷史學習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學會學習,才會產生愛國主義情感、正義感、社會責任感以及正確的生活態度、做人態度和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學生不掌握必要的歷史知識,一切活動都難以展開,一切能力也都難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生成也會成為空泛之談。所以,現在要注意避免對教學目標整體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確地理解歷史教學的任務。

在教學活動中,師生的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通過師生的活動,最大限度地充實和豐富教科書所設計的歷史基礎知識的框架,使文字知識“活”起來,能否做到這一點直接關係到歷史知識的質量和水平,進而關係到三維目標能否有效達成。

三、倡導教學形式多樣化,但不能丟棄教學重點。

歷史課程標準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老師們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但是,有些活動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只是一種點綴。例如,歷史劇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形式,但是教師在設計這些活動、指導學生編演時沒有充分考慮要達到什麼目的、學生可以從中瞭解些什麼,有時候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們嘻嘻哈哈,內容簡單、形式單一。表演過後就進入了下一個環節,至於劇中表現的主題思想是什麼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

而對教學內容重點的把握,一堂課的時間有限,需要選定重點的內容,組織重點的活動,而重點活動是應該圍繞著重點內容來設計的。但現在有些教師在課堂上不是圍繞著重點內容展開教學,而是捨本求末,追逐形式,或是就一些枝節性的問題組織討論;或是對重點的內容輕描淡寫,把主要時間和精力放在其他的內容上。

教學沒有重點,就不能帶動全面,就沒有突破,也就難以給人以深刻印象。而選錯了重點,也就選錯了方向。確定一堂課的重點內容、重點問題、重點活動,是教師在備課時的一個重要的方面,需要認真地考慮分析。

四、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但不能輕視教師的作用。

學生是認識活動的主體和學習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須通過自身的主觀努力才能達到。教是為了學,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體現在學的方面,體現在學生認識的轉化和行為方式的變化上。如果把學生看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使學生處於被動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學協調有效地進行。因而新課程倡導學生的主體任用,“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已經成了廣大歷史教師的共識。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有時在氣氛熱烈、民主的課堂裡卻只能看到學生的風采,老師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無的角色。這是一些教師在教學中的一個誤區。

新課程下教師的角色確實發生了變化,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和灌輸者向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幫助者和合作者轉變,但是教師的作用不但沒有削弱,反而應該加強。這是因為,在長期的接受式的教學中,學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師和書本提供的現成的結論。而新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但這種“自主與探究”由於學生的知識經驗、智力水平遠不成熟,有時會使學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導、點撥和幫助。國中階段學生們所獲得的歷史知識是有限的,辨證的思維能力不強,有些觀點難免會出現偏差。這個時候的教師就是學生的引路人,把他們從偏執引向正軌。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除了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外,更應該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方式,掌握學習策略,同時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與學生一起去尋找真理,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嚮導。

五、教學手段現代化,不能等同於教學現代化。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多媒體教學以其資訊量大、簡潔靈活、動態感強、傳遞迅速、形象直觀、聲畫皆備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所採用。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有利於歷史教學中創設情境,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

但是,有些教師卻使多媒體成了課堂的中心。有些教師在一節課的時間裡,圖文、動畫、音訊、視訊等無所不包,學生不斷地接受視覺、聽覺上的刺激,課堂上熱熱鬧鬧。可是學生就象一臺機器,被動地接受多媒體這臺“機器”的“灌”。還有的教師以多媒體的運用代替“人”的主體性的發揮,出現“電腦開啟,學生鬧開,教師跑開”的不良現象。有的教師以多媒體手段排斥其他教學手段,無限推崇軟體教學而忽視傳統的優秀教學方法。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必要的,但並不是運用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就是實現了教學的現代化,並不是製作了新奇生動的課件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運用多媒體技術如何與課堂講授緊密配合,使師生的活動與技術的支援成為一種同步的過程,而不是分離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播放錄象多長時間效果更好,要不要對影視材料進行剪輯?運用網路上的材料和影視文學作品於歷史教學中,是否要有必要的區分和交待?這是我們教學中使用選擇多媒體時要把握的。使用多媒體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從頭到尾地演繹課件,不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很難突出教學重點,淺化難點,使用多媒體只能是捨本逐末。此外,多媒體所用的時間過長、頻率過快,也不利於實現師生互動。總之,多媒體教學不是萬能的,目前為止它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替代不了通過師生交流與溝通而進行的知識傳遞與情感交流。每位歷史教師要牢記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切不可喧賓奪主。教學中,要根據實現教學目標的需要,恰當地選擇,並與常規的、甚至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課件的數量或質量,而忽視了多媒體在教學中所處的位置。

課堂是新課程改革的歸屬和落腳點,解決現存問題、推進國中歷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對我們來說任重道遠。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8

新人教版歷史教材的知識點大幅度降低,重點更加突出,教師如果因循守舊,沿用過去舊的習慣“學”教材的話,勢必會使課堂顯得十分單薄。其實,新人教版歷史教材是支援我們創設教學情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努力培養學生在接受必要的知識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的主動探求、發現和體驗。讓學生學會對資訊的獲取、分析、判斷、選擇,並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方式。合理地“用”教材,才能真正樹立學生在歷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更加豐滿,視野更加開闊,效果更加理想。

教學反思與探究:

1、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2、科學備課,尋找課文重難點的突破方法

3、創設情境,以情入學。

4、教學形式多樣化。

① 角色表演。

如在學習“思想的活躍”這一課時,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表演“孔子講學”,由扮演“孔子”的同學向學生傳授“仁”和“禮”的思想,“孔子”還對兩個性格相異的“學生”傳授不同的處事方法,學生在表演中,瞭解了孔子的思想,明白了孔子為什麼是“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角色表演體現主動學習,也體現合作精神。

②畫畫。

如畫“山頂洞人的一天”,要從中體現出山頂洞人的生活、社會或已經掌握的生產技術。有的同學畫出了男的出外打獵,女的在山洞裡做衣服、做飯、帶小孩、穿項鍊……既反映了古人類的生活,同時也加進了自己現代生活的影子,通過老師的點撥,大家也瞭解了古人類的生活實在是很原始的。

③ 講故事。

④辯論和競賽。

如學習“百家爭鳴”這一內容,讓四個小組的同學分別持“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觀點進行辯論,辯論哪家的觀點在當時更有用,哪家的觀點在今天社會更適用。假設一個現實問題,如“針對破壞校園班集體環境的現象,用哪一家的觀點處理最好?”進行辯論。再如兩組學生扮演秦漢時期的文人,兩組學生扮演春秋時期的文人展開歷史成語故事的知識競賽,在競賽前,兩組學生都要主動收集資料,並作歸納整理,既主動學習,又有群體合作,學習在輕鬆,愉快的過程中進行。

⑤ 展示歷史模型、圖片與資料、小製作等。

如在學習“青銅器”這一內容時,我們在課室裡展出“四羊方尊”模型,在課室的牆上展出幾十幅精美的青銅器的圖片,上課時由學生作講解員,帶領大家如同走進了青銅時代,欣賞青銅文化。

又如學習“甲骨文”這一內容前,讓學生自己動手做“甲骨文”,同學們在家長的支援下,把煮過的牛扇骨、豬扇骨、烏龜甲洗乾淨,在上面刻商朝的文字元號。上課時,同學們拿著自己的小製作互相交流感想,有的說:“很難刻,刻了三個小時才完成幾個字,手都起泡了,不知古人用什麼來刻的?”“看見許多螞蟻、蒼蠅來吃骨片,不知這些骨片是怎樣保留下來的。”有的說:“我做的甲骨文只放了幾天就發臭了,不知古人是用什麼來儲存這些骨片的?”還有的說:“那些字很怪,我一個也不認識。”之後,我們還進行了解讀甲骨文的活動,這也充分體現了學習的主動性與合作性、探究性。情景創設的形式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與實踐,並且不斷完善。

5、設計多層次的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積極思考探究

例如:教師在講授春秋戰國的爭霸問題時可將課文設計成需要探究的問題:

第一、面對現實形勢,假如你是秦國的最高指揮官,你希望中原地區呈現什麼景象?你會如何去統治你的國家?但是你的國民又會怎樣對付你呢?

第二、假如你是中原六國的最高領導人,面對中原的形勢,你將用什麼辦法度過難關,對付秦國?

第三、研究課文內容,分析當時的平民和富人會支援哪一方,為什麼?

第四、商鞅變法的意義是什麼?歷史的結果是什麼?

這四個問題的編排緊緊銜接,形成一個思維遞進的程式,可以把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深化,學生不但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的探究精神。善教者必善問,作為教師,應從教學實際出發,所提的問題要有針對性,力求難易結合;但要注意,脫離教材和學生實際,或深或淺,或缺乏針對性的提問,都將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6、倡導學生勇於提出問題,塑造學生的批判精神

如:學生學到“屈原以身殉國”時,老師講屈原的這種愛國精神是偉大的,流傳千古,萬人傳誦。多數學生認同,認為屈原以死抗爭,是為了喚醒民眾,死得其所。死得重於泰山。但有的學生認為“留得青山在,不怕無柴燒。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樣,誰來繼續鬥爭?”更有的學生認為屈原不算是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因為當國家滅亡時,他作為一個楚國人,應該勇敢地站出來積極組織反抗鬥爭才是,屈原的死是自殺,是為了逃避現實,是軟弱的表現。教師應因勢利導,不急於給學生一個“標準和唯一的'”答案,而是尊重學生的個性與想法,鼓勵學生繼續收集資料,用具體例項來支援自己的觀點。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求的探究性學習思維。這樣不僅化解了學生的誤解,又尊重了學生的真實感受,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探究表象內在的本質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和答疑解難的過程中多角度、全方位來認識和理解歷史。

7、授之以漁,教給學生科學的探求問題解決的方法

8、開展課堂討論,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如,在講奴隸社會問題時,教師讓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原始社會的公有制好,還是奴隸社會的私有制好?奴隸社會對歷史有什麼作用?”時就有學生提出“如果原始社會不進入奴隸社會,好不好”的問題,雖然不盡科學合理,教師卻因勢利導組織學生討論,甚至辯論,最終達到“釋疑解惑”的作用,學生學習的興趣陡然上升。

國家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改革為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指明瞭方向,也為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掃清了道路。如何讓新歷史課程成為教師和學生實實在在體驗到的“體驗課程”,這就需要在教學中起著主導作用、在教學改革中是生力軍的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從學生身心發展階段的不同特點出發,運用多種方式著力激發和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能夠成為認識歷史的真正主人。

總之,課改後的課堂教學,是一個開放性的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知識的課堂教學,新教材對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支援。它能夠幫助教師很好的整合知識,引導與點撥學生,駕馭開放性課堂,達到課改的要求。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9

馬牧池中學是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先行者,從實踐中總結了很多寶貴的經驗,此次孫祖中學之行,既是交流,又是傳授。

聽了馬牧池中學張老師的一節課後,我發現我的小組合作還僅僅是初級階段,還僅僅停留在表面。張老師的課堂氣氛調動能力令我佩服。從張老師那裡,我瞭解到小組的建立應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重要依據,應使每個小組都同時擁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讓學生們實現自主管理,每個人都有應該負責幫助的同學,都有具體的任務分工,實現人力資源的最佳組合,這一點我體會最深。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0

一、創設氛圍,激發思維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除遺址遺蹟遺物可資證明,大量的儲存在文字記述的歷史文獻中。歷史的特點之一是過去性和不可再現性,這可以說是歷史教學面臨的一大困惑。單純的文字資訊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生動的歷史場景靠語言難以再現。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和錄音,是一種非常重要且容易獲取的歷史課程資源。文獻記錄片更能夠真實生動地再現某段歷史,刻畫某個歷史人物,敘述某些重大歷史事件,對學生理解和體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把鮮活的歷史資訊呈現出來,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在感性上受到強烈刺激,從而吸引學生主動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去。所以根據所授內容,創設情境,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從而使學生產生內心體驗,誘發學生思維。如在本課匯入時,我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片段及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在聲畫的陶醉聲中,設問:“大家知道這是一首什麼歌嗎?它反映了什麼時期的戰爭場景?”“你想了解一下那戰火紛飛,硝煙瀰漫的場景究竟是怎麼回事嗎?讓我們一起學習《三國鼎立》這一課。學生聽後就會勾起對三國演義歷史劇的記憶,三國人物將歷歷在目,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的形象就會浮現在學生眼前,就會有參與學習的慾望。

二、質疑問難,標新立異,掌握思維的鑰匙。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有疑則思,無疑則無思。一句話,巧妙質疑可以開啟學生心智。教師要創設疑境,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探索,使學生在追根究底中發展個性,強化思維。如“曹操為什麼能夠在官渡之戰中取勝?”、“赤壁之戰曹操戰敗的原因是什麼?”、“曹操是奸雄嗎?” “諸葛亮是我們沂南人的驕傲,你心目中諸葛亮是什麼樣的?”學生合作探究問題,最終解決了問題。通過此問題設疑,學生通過自學,然後分組合作討論得出了完整的、創新的答案。學生爭先恐後,答案多而且新,撞出了學生的思維火花,激發了學生多向思維。

三、鼓勵參與實踐活動,活躍思維

把握學生認知規律,提煉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注意從學生感興趣的角度入手,抓住學生疑點,找準歷史與現實、與學生實際結合點;再次,教師要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本課教學內容,把枯燥的歷史有針對性地變成慷慨激昂的歷史詩詞、扣人心絃的戰場鬥爭,幽默詼諧的漫畫,引人入勝的故事、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每個事件都讓學生有新感覺,新發現,新體驗,從而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活躍的思維狀態,使學生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創新意識,達到預期的效果。在本課中利用《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的故事,讓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教師適當點撥,學生就會對三國的歷史的認識有了解的激情。可以寫劇本、分配角色並排練,編寫歷史短劇。學習“官渡之戰”時,學生結合教材內容還編演了一個“許攸與曹操”的歷史短劇呢。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1

聽了馬牧池中學張老師的一節課後,我發現我的小組合作還僅僅是初級階段,還僅僅停留在表面。張老師的課堂氣氛調動能力令我佩服。從張老師那裡,我瞭解到小組的建立應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重要依據,應使每個小組都同時擁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讓學生們實現自主管理,每個人都有應該負責幫助的同學,都有具體的任務分工,實現人力資源的最佳組合,這一點我體會最深。

今天學校領導又給我們提供了一次學習的機會,我聽取了一節馬牧池張文淑老師的課和薛校長的報告,感觸很深,收穫也不少:

1、老師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老師要認真指導學生,真獨學、實自查,有效地控制學生自主學習內容進度。

2、小組合作學習時,學生互助的目標要明確、互助的物件要明確、互助的內容要明確、互助的時機要明確、互助的方式要明確。

3、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把握好展示時間、展示的物件,展示的過程要跟上評價,評價要公正合理。

通過學習王老師《解放思想、相信學生精心準備、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效率》使我明白了: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交流、互動,教師要擺正角色正確引導學生,教師的引領和指導要把我一個度,因為課堂時間是有限的,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能喧賓奪主,教師的引導要適時適度,應該說這為教師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這要求教師能很好的把握和吃透教材,明確課程標準的要求,明確考試的要求,最起碼我們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每一節課的具體內容,用什麼方法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記住、理解、應用所學的知識,特別是對理科一些抽象、枯燥的知識更是這樣,教師要方方面面的都要考慮到,才能給學生適時適度的指導。

怎樣把握教師知道的時機呢?打個不太恰當地比喻,不能像對到小孩學走路一樣,等跌到了再讓他自己爬起來,畢竟我們的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我們要在他即將倒地的一瞬間就要及時的扶他一把,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例如,某個知識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儘可能給學生留有充分思考、交流討論的基礎上,通盤考慮本節課的課程任務和內容,最多隻能給學生10分鐘的考慮時間,如果過了15分鐘學生還沒有思考討論出結果,還要學生繼續思考討論,我覺著就是教師沒有及時發揮指導作用,我覺著如果過了十一二分鐘如果還沒有思考討論出結果,我們這是應及時的進行點撥和提示,當然該點撥什麼,點撥到什麼程度教師應做到心中有數,當然教師一定要明確學生不會的原因到底出在哪裡,我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但是點撥絕對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問題的答案,最終還應該讓學生經過思考得出答案。

我們一方面要相信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有獨立思考、交流討論的時間,一定要讓學生動起來,但絕不是讓學生亂起來,要使課堂“活而不亂”。能靈活地處理課堂中突發的事件,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與教案,既放得開又收得攏,有效地創設課堂教學的新境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作為一名一線教師,要做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就一定要做好課前的各種準備工作,特別是把備課落到實處。

在課堂教學中擺正自己的角色,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2

探索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基於核心素養的國中歷史課堂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新課程標準,探索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方式。在國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自主繪製思維導圖,將歷史事件串聯起來,並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時空和歷史事件緊密結合,幫助學生理解時空觀念,瞭解時空裡的歷史事件。例如,在學習人教部編版教材“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學生理解人民解放戰爭的歷程,掌握解放區、三大戰役、渡江戰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實,知道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重要意義是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的開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歷史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分組,讓小組蒐集和整理人民解放戰爭的資料,對歷史事件建立時間軸。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清史實發生的時間脈絡,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國中歷史知識點較多且枯燥,導致學生不能主動探索歷史知識。因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國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教師可以設計問題情境,以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歷史知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在學習人教部編版教材“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虢國夫人春遊圖”,展現出一個充滿朝氣、開放的時代情境,引出唐朝的繁榮盛世。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出示唐朝建立、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況和貞觀之治出現的基於核心素養的國中歷史教學思考與分析原因,通過多媒體直觀展示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歷史問題的答案。這樣能夠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提升。

提倡學生自主探究,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理解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國中歷史教學更加註重對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理解,促進學生正確的歷史價值觀的形成。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把學生作為課堂活動的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突出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教師要引導學生蒐集和整理教材中的歷史史料,培養學生嚴謹的探究態度,以及史料實證的素養。例如,在學習人教部編版教材“殖民地人民的反抗鬥爭”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讓學生通過讀圖分析歷史問題,全面瞭解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過程。然後,教師讓學生分組探究,蒐集並整理殖民地人民反抗鬥爭的歷史史實,自主歸納總結反抗殖民統治戰爭的主要事蹟,並且從歷史事件中學習愛國主義的優秀品質,培養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拓展教材中的歷史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

在國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分析和挖掘歷史教材的內容,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結合特定的歷史背景引導學生對歷史的認知。教師要對教材中的歷史知識、歷史事件進行拓展延伸,開闊學生的視野,從而讓歷史學習更加科學化和系統化。這樣,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歷史敏感性才能得到提升,從而提升歷史核心素養。例如,在學習人教部編版教材“鴉片戰爭”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影片片段,並對教材中鴉片戰爭的背景進行介紹,拓展鴉片對國家和人民造成的影響和危害。這樣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林則徐維護中華民族利益和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情懷。

總而言之,在國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教學目標,採用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並且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拓展延伸教材中的歷史知識,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的熱情,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基於核心素養的國中歷史教學要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理解,使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時空觀念、歷史價值觀得到發展。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3

網路環境下國中歷史的教學經歷了一年多的風風雨雨,一路走來,備感身心疲憊,同時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一、豐富的網路資源,為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創造了條件。

"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布魯納),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知覺開始的。"

歷史學科的一個特點就是它所研究的物件均為過去的"時"與"空"。從"時"而講,歷史就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今天的學生不可能隨"時光隧道"回到已逝去的年代中去親身感受或體驗歷史,因而造成了學生對歷史學科不感興趣、不易理解與掌握的狀況;從"空"而言,即地理"空間",也就是歷史地理,而學生又往往缺乏空間概念,因此很難向學生表述清楚。網際網路具有非常豐富的資源。

它把文字圖形、影象、聲音、動畫和其它多媒體教學軟體的先進技術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資訊容量大、傳遞速度快、能使學生穿越時空的界限,走進"歷史的叢林"中進行真情體驗。歷史上的許許多多重大事件,通過線上影院或超級解霸,調出數量十分可觀的影視作品,如《火燒圓明園》《甲午風雲》《鴉片戰爭》等,親身去感受那些風雨如晦的歲月,以激勵鬥志、陶冶情操。根據教學進度,讓學生進入網站,為革命先輩們敬獻鮮花,發表自己的感想。通過內心情感體驗,從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學生只有對歷史學科有了興趣,才能去品味歷史,把握歷史。網路環境下教學的這個優勢是傳統教學所不可比擬的。

二、利用網路良好的互動性,進行討論交流,以協作的方式學習歷史。

歷史課程改革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於提出問題。在傳統的教學環境下,很多學生不敢當面提出問題,也不善於發現問題。網路教學最重要的一個特性是具有良好的互動效能,網路化教學不是簡單的人機對話,它使得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溝通更加充分。

本學期在校園網BBS上設立《歷史評說》欄目,讓學生談五四精神、長征精神、談學習一些歷史事件的感受等。在網路環境下,學生可以通過聯機討論、BBS自由發表大膽而富於創造性的觀點,並且能與其他同學隨時進行交流,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對有疑問的問題坦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網路環境下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傳統教學中,教師處於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學生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一切灌輸。傳統的歷史教學,存在著教師過多的講解、分析和說明的情況,學生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思維的時間和空間,容易養成思維惰性,從而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葉聖陶說過,他並不稱讚某老師講課時有怎樣的最高藝術,"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是不利於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人的認知不是被動地接受的,而是通過自己的經驗主體地建構的,在教學中,應當力求使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網路環境下的歷史教學,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換,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宰者,而是一個平等的參與者。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個人的自主學習,小組的協作學習,徹底地改變了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接受的狀態。

學生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地位,因而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更多的自由和空間,有 利於學生的潛能的開發和發散性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網路環境加快了師生間資訊量的流動,使課堂教學更有生氣和活力。

四、網路環境為學科整合創造了條件

歷史講的是過去人類社會的生活和發展,它包括歷代的政治、經 濟、軍事, 外交、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等內容,凡人們的創造它都涉及,凡人們的智慧它都包括,它是取之不盡的知識寶庫,它和語文、政治等學科聯絡密切。歷史知識不僅具有過去性,和現實也有著密切的聯絡。

學習歷史應注重與現實的結合,體現歷史科學的現實意義,提升歷史教育的功能。網路環境為學生學習歷史,加強歷史內容與其他相關學科內容的聯絡、交叉與滲透,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例如學習《紅軍不怕遠征難》後,佈置學生查詢相關的知識,包括長征組歌、長征途中重要地點的今昔變化、風土人情、自然或人文景觀,毛澤東在長征途中寫下的詩詞,長征途中發生的故事等等。通過拓展,學生自然而然把所學的歷史知識和語文、地理、音樂等學科聯絡在一起,對人類前所未有的長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五、網路環境下國中歷史 教學遇到的問題

1、網路的自主性很大,網路的內容十分蕪雜,學生在查詢資料的過程中容易被精彩紛呈的內容所幹擾而分散學習精力。網路環境下學習,對學生自控性的要求更高,否則會出現上網玩遊戲、上網聊天等不良現象。

2、學生從小接受的是傳統教學的模式,以聽教師的講解為主。因此,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另外,在網路課堂,時間如何更好地合理安排?這也是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碰到的問題,因為跟上網速度、網路資源等因素有很大的關係

3、網路環境下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再起主宰作用,看起來似乎教師的工作變輕鬆了,其實網路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教師對歷史學科有巨集觀的掌握,而且要熟悉網路環境下各種資訊科技,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同時,加強各學科之間教師的團結協作顯得更為重要。

4、網際網路上有關歷史的內容五花八門,學生自己查詢資料,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時間不夠用,或只看標題,大部分內容沒有認真閱讀,就把文章複製下來。針對這樣的情況,我認為教師是否把和本節教學內容有關的網站告訴學生,效果會更好?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4

中學歷史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中學階段,歷史課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獲取歷史知識、認知歷史、培養人文情感價值。然而,由於歷史課學生識記資料太多的原因,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總感覺學生力不從心,致使教學效果不佳。那裡,筆者結合親身教學實踐,談一些教學反思,以求教於大方。

反思之一,應注重人文主義精神。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記載了眾多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一般人們心目中的歷史知識更多地來源於歷史人物故事的傳說傳講,是以正史為依據經過戲曲、歷史小說、評書、影視網路等獲取的。這些生動鮮明的歷史人物形象,讚揚了人文主義精神,突出了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主體主導作用,也就是突出了人是駕馭歷史社會發展的主體,而不是物。是人創造了繁榮的經濟文化,沒有人類就沒有今日社會的禮貌。可是此刻的'中學歷史教材、教學對這些資料的體現還是有很多不足之處,似乎是人屈從於政治經濟,人的主體主導作用沒有鮮明生動地體此刻歷史教材教學之中,只感覺是枯燥無味的政治經濟資料,沒有生命力、人情味。

反思之二,應加強道德教育。中學歷史教學終極目的是為國家培養有道德的合格人才做好準備。道德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和精神家園。大而言之,道德是一個民族國家對人類貢獻了多少物質禮貌和精神禮貌,是引領一個民族前進的標杆和榜樣,是一個國家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如果缺失了道德,一個民族就會逐漸地衰落和滅亡,也會危及人類社會的發展。小而言之,一個人沒有道德,沒有仁愛之心、同情之心、行為低下,就會墮落犯罪自我毀滅。所以,歷史教學更應加強德育教育。

反思之三,應遵從學生認知規律。人的認知本事是由低階向高階,由簡單到複雜,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書本知識到實踐,再由實踐到理性的過程,同時認知水平程度也取決人的智力水平、生理年齡、社會環境的影響。中學生對歷史的認知本事也遵循這些規律。中學生正處於身體發育成長階段,身體,智力沒有充分成熟,認知本事更多側重於感性認識。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因材施教,根據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本事,創新教學模式,改善教學方法,將原本枯燥的歷史知識經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培養學生用發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從經濟的角度、全球整合的角度來理解和分析歷史事件,才能減少或避免學生學習的盲目性。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歷史課教師,必須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社會培養鍵全人格的人奠定基礎。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5

本週對第二單元試卷進行講評,講評課上首先讓各小組及各“將兵團”算出平均分,把分值最高的小組及“將兵團”分別評為“優秀小組”和“星級將兵團”。當各組平均分出現在黑板上時,我發現二組的分值最低,同時我便鼓勵道:“你們組要努力,下次要有所超越”。這時,組長李永強心裡有些失落感,並向我抱怨道“潘珠峰不聽指揮,叫他複習他也不復習”。

於是我對潘珠峰進行了說教:“你的成績很重要,既影響到你自己,又影響到將兵團,還影響到本組成績,你盡最大努力去學習,使自己有所提高好嗎”?他點了點頭,下節課我故意提問他,結果回答很好,我看到了他的進步。希望在前面,我們在路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