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歷史教學反思【熱】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8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中歷史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熱】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

本課主要是從傳說中提取有用的資訊印證原始農耕文化的成就與特點,同時通過中華人文始祖、禪讓和大禹治水的傳說,激發學生探索中華文明之根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關於這一課,我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下,利用新教材特點,精心設計教案,結合學生實際,認真組織教學。從上課的效果看,基本實現了預期目標,我以為和過去上的課比較而言較為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這一課選擇了較為恰當的教學形式和進行了有效的教學活動,自然而然地實現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

這一點,印證於課堂上學生髮自內心的情感抒發。就本課而言,“情”主要凝結於“中國情”和“民族情”。通過了解華夏族形成的歷史和中華民族祖先的傳說,激發了學生探索中華文明之根的興趣,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在歷史長河中逐漸融合而形成的,炎帝、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同根同族同源。以此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

同時,又在遠古的傳說中使學生不斷地認識到以黃帝、炎帝、堯舜禹為代表的中華先祖們為中華民族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尤其是使學生感受到在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寶貴精神和優秀品質。以此不斷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他們繼承發揚中華輝煌文明以及創造燦爛現代文明的“責任感”。

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貫穿教學始終,並不斷加強、層層推進,在《祭黃帝文》的朗誦中將這樣的情感體驗推進到了最高峰。這條“情感線”是本課的“魂”之所在。同時,我個人認為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是我們歷史教學的“魂”。

其次,本課的教學設計環節簡明,自然流暢,將教學三目標自然和諧地構建於教學設計中,緊密生成。

從新課匯入,到教授新課中的“學生講述傳說”、“學生再現傳說”、“學生觀看傳說”,再到師生一起課堂小結,到最後的尾聲昇華課文,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魂”貫穿教學始終,落實識記與理解目標,又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探究合作、歷史情景再現、啟發學生分析思考等方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較好地實現了對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

再次,本課較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探究發現的引領者、學生學習活動的顧問、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者,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發現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在學習、發展方面的主體作用都得到了較好的發揮。教學中展開了經常性的、良性的師生互動,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營造了一種開放的課堂氛圍。

第四,本課較好地實現了資訊科技與歷史教學的有效整合。 新課匯入時播放的《黃帝頌》,渲染了課堂的現場氛圍,營造了本課的情感基調;講述完華夏族的形成之後播放的“華夏兒女對黃帝

陵的祭拜”,不僅增強了學生對中華人文始祖的敬仰感恩之情和民族認同感,也使學生認識到國家統一、認祖歸根是炎黃子孫的共同心願。“大禹治水”的動畫片形象生動地再現了古史傳說。最後播放的《祭黃帝》,將整堂課的情感體驗推到最高峰。本課較為適時適度地將圖、文、聲、動畫等綜合資訊穿插於教學中,較好地利用了資訊科技的優勢去服務和優化歷史教學,體現了資訊科技與歷史教學整合的有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有比較好的效果是與我課前學習歷史課程標準,體會新教材的特點,聯絡學生的實際,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分不開的。根據歷史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特點,我把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華夏族的形成,“禪讓”的含義和實質,傳說和史實的區別與聯絡作為學生識記與理解的目標;引導學生收集資料,對遠古時代歷史面貌進行合理想象以及培養學生從傳說中提取有效資訊及主動探究的能力;同時,將激發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民族自尊心與民族自豪感作為本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我將“華夏族的形成”作為重點,讓學生認識到華夏族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同時,將“禪讓制”的含義和特徵作為難點,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政治文明的起源。

在上這一課和平時的教學中,我深感,“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上好每一課都是需要自身付出努力和心血的,也要不斷學習和吸收別人的長處,在借鑑的基礎上創新。由於我教學經驗的不足,功底還不夠紮實,所以在教學中也反應出了相關的問題,比如說:

1、我的教學機智有待進一步加強。例如:上課前叫學生將自己收集整理的資料拿出來時,並未逐一檢查。上課時,有名學生在講述阪泉之戰的時候實則講述的是涿鹿之戰,我並沒有及時的打斷學生的講述,沒有及時的做出更正和強調。在課堂中學生的發言,我的點評還不夠到位。

2、我的語言表達的生動豐富性不夠。在本課的講述中,我的形體語言、表情不夠豐富,雖然教學設計中用多媒體在聲音、影象、音樂等方面來進行了彌補,但是在我以後的教學中還有待加強自身在這方面的修養。

3、我對學生情緒的有效調動和課堂氛圍的調控不夠。上課一開始的時候,感覺學生略顯拘束,而我並沒有及時的調動起學生的熱情來改變課堂的氛圍。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2

我已從事多年國中歷史教學,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面對活潑可愛的學生,如何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如何在有限的歷史課堂中,通過科學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獲得有效的教學成果,是需要我們歷史教師長期研究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以下是我對於國中歷史教學一點反思。

一、創設歷史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個沒有學習興趣的人,是不可能有持久的學習動力和學習信心的,也不會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練習和複習。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誘發學生渴求知識的濃厚興趣,讓學生產生躍躍欲試的積極情感,使他們樂於學習顯得很有必要。

由於歷史教科書敘述的是人類社會以往的發展過程,是歷史學家們根據歷史文獻和物質遺存對歷史的再現,並以現代語言的敘述為主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具有很強的抽象性。那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都與我們有著難以逾越的距離,僅靠教師的語言敘述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不可能激發起學生學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儘量採用一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幻燈片、錄影等,把過去的事情真實地展現在同學面前,讓歷史場景、歷史人物走進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親自感受一下歷史,這樣就把時空拉近了,學生學史的興趣和動機便被激發了出來。而且在嘗試中,我發現在一堂課的匯入部分,如能有效地創設一種學史的情景和氛圍,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實物、模型、圖片、燈、錄影等直觀教材開展教學

實物、模型、圖片、燈、錄影是最容易激發學生情感的直觀教材。教師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材料,再加上繪聲繪色地講述,會大大提高學生的求知慾望,激發學生的情感,加深學生的印象。

三、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知道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定要抓住課堂上的40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四、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判斷等諸方面的綜合能力,讓學生養成勤於複習舊知,善於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範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做為畢業生必備的技能。教師平時訓練的好,不致於在考試中顧此失彼。

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都要抓住時機,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3

歷史教學作為一門語言的教學,其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言語技能,即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其課堂教學具有不同於其他課程課堂教學的特點。我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根據中學教材的內容編排突出了對這種能力的培養,採取了指導性的學案模式,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雙向運用,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歷史的課堂教學應當反映這種特點,以用為主,樹立一種“大歷史教學觀”,使有效教學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實處。

首先是教師觀念的轉變。歷史教師要轉變的第一個觀念是:歷史教學不是語言知識的教學而是言語技能的教學。過去,由於考試指揮棒的影響,歷史教師過分強調歷史知識的教學,不注重分析。這次中學歷史教材的改革為教師觀念的轉變奠定了基礎。然而傳統考試的“餘威”仍在,考試依舊是教學的指揮棒。作為一名歷史老師,是應該懂得如何在這兩點找到一個平衡點。值得高興的是中學歷史教學大綱適時進行了調整,明確規定將降低語法試題的難度,減少知識性的客觀題,重點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在言語運用中學習語言。

教師觀念轉變的第二個方面是:由以本為本向以用為本轉變。歷史是一門不斷髮展的語言,現代科技的發展為它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歷史教材只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礎、媒介,學生要學好歷史就必須融入歷史的海洋,跟上歷史發展的步伐。因此我也時常在教材教學的基礎上隨時把鮮活的'歷史輸入教學,讓學生能夠感受歷史,能夠使用歷史表達自己的思想。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單一、呆板的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而且不能體現語言的生動性,而多種教學方法可以刺激學生的不同興奮點,抑制大腦疲勞。計算機輔助教學使教學方法的運用有了廣闊的天地。無論哪種教法,其基本出發點是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應當是學堂,是學生學習的天堂。課堂教學應當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歷史學習的特點決定了討論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特殊意義。歷史課的討論法應具有更廣泛的內容,更自由的民主氣氛,不但可以討論本課的問題,而且可以用歷史發表自己的見解,縱論國內國際的是是非非。而討論課是在考驗老師對整個課堂的駕權能力,在平時教學活動中,經常有學生在討論課時不用歷史,或者是說與本堂課毫無聯絡的話題,這需要老師時常督促。

在這一年的教學活動中,我覺得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維持課堂紀律,如何使教學活動在一種輕鬆,民主的氣氛下進行。到底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用何種姿態面對學生。老師在不能體罰的情況下,還能採取哪些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來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這些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4

本節課以活動為載體,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使學生在活動中既相互競爭(大組之間),又相互合作(四人小組和大組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我作出要求後,學生很快積極進行準備,閱讀課文,完成表格,並作講述民族工業的發展;小組討論問題熱烈;大組對之間質疑問題十分積極。學生參與熱情很高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是活動的形式進行學習,提高了學生興趣;

二是競賽的方式,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滿足了學生自我表現的心理。

在本節課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學生在講述民族工業的發展時,不熟練,與地圖結合的能力較差;

二是有的學生在活動的具體要求尚不明確的情況下,就匆匆去完成任務,學習目標不很明確;

三是在學生在質疑時,雖然都很積極,但質疑的質量不高;

四是落後較大的組參與的積極性明顯不如其它組高。我想這是因為: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戰役的經過難度較大,給學生的時間不夠充分,如果我提前將簡表發給學生,讓學生提前預習,效果會更好。

通過本節課,我想今後努力的方向是:在上課前引導學生做好預習;堅持使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開展多種活動,並對活動過程加強調控;在學生進行活動前一定要強調活動要求,直到每一個學生都明確;在教學中及時做好評價、激勵與幫助;在設計活動時,競爭方式可採取更多的辦法,使更多的人蔘與才是最終的目的。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5

今天學校領導又給我們提供了一次學習的機會,我聽取了一節馬牧池張文淑老師的課和薛校長的報告,感觸很深,收穫也不少:

老師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老師要認真指導學生,真獨學、實自查,有效地控制學生自主學習內容進度。

小組合作學習時,學生互助的目標要明確、互助的物件要明確、互助的內容要明確、互助的時機要明確、互助的方式要明確。

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把握好展示時間、展示的物件,展示的過程要跟上評價,評價要公正合理。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6

反思性教學迄今為止有很多種定義,其中經驗性與科學性給出的兩種定義得到了普遍認可。經驗性反思強調批判性,但這種定義缺少實踐驗證,且個人主觀性比較強,因此並不具備很強的說服力。而科學性反思則不僅包括批判性,還包括實驗性及群體性。這就需要國中歷史教師從實踐出發,切實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並不斷反思教學中遇到的相關內容,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1.反思性教學的特點

第一,反思性教學將創造性教學方式融入解決基礎教學問題中。首先,國中歷史教師在反思性教學這種模式下,會不斷深入反思重複教學實踐中各種教學相關問題,而不是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教學後對其所教內容與教學情況的簡單反饋;其次,教師在教學中遇到一些問題時,不僅包括教師自身的問題,還可以是學生、教材等問題,運用反思性教學模式解決這些問題,使解決問題的方式更科學合理、更具人文性。

第二,反思性教學的動力為確保教學實踐科學合理。國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情況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地反思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有效改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還可以找到開展教學實踐與研究的更好教學方式。反思在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修養越高的教師反思能力越高,推進反思性教學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興起。

第三,反思性教學促進教師掌握好兩個學會。其一,學會學習。國中歷史教師應該教學生如何高效地學習,這裡的學習不僅指學習技術和方法,還指學生日常生活中如何做人。其二,學會教學。需要教師從根本上轉變教學思想,在教學的同時注重自身能力提高,在教學中進行良好的學習。學習教學不僅包括對教學技術和方法的學習,還包括對教學道德與倫理知識的學習。反思性教學模式使教師有機地將教育學生如何學習和提高教育水平結合起來,讓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同時得到提升。

第四,反思性教學的突破口是增強教師的道德感。道德感不夠高的教師一般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出現重大失誤的時候,反思教學問題所在,平時教學後不主動自我反思。具有較高道德感的教師則會在每次教學任務結束後,自主對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因此,為了在國中歷史學科中更好地開展反思性教學,就必須提高教師的道德感。

2.如何在國中歷史課堂中開展反思性教學

反思性教學包括教與學的雙重反思,要求國中歷史教師不僅及時進行自我反思,還需帶動學生一起反思,並將這兩個反思相結合,開展相互提高的互動反思。

2.1教的反思

教的反思具體指教師所做的反思,即國中歷史教師在給學生上歷史課的過程中進行的反思,其中包括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及教學後反思。

教學前反思強調教師對教材知識準備工作進行的反思,教師應充分熟悉教材內容,做好教案,力爭將授課內容安排得科學、有趣。教學中的反思強調教師在授課期間發現的一些問題,並及時調整相應教學方案,對教學方式進行及時反思,有效提升授課效率。教學後的反思強調教師在授課內容完成後,對學生進行課堂練習、提問、測試,以及課後作業等方式對學生掌握情況進行測試,通過學生反饋檢測自己的教學質量。

例如,講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時候,教師應該在課前準備時對會議召開的背景、時間、地點及會議重點內容、意義等做好充分了解,並且要有突破傳統教學方法的意識,爭取打破常規講課方法,用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講解給學生聽。授課過程中,遇到學生反應不積極、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教師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授課方式及語調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講故事的方式讓會議更形象地展現在學生腦海中。當課堂練習及課後作業不理想時,教師要反思學生的預習、複習情況是否到位,可以在下次上課時帶領學生回顧一下上一堂課的重點知識。

2.2學的反思

學的反思指的是學生對學習情況進行反思,其中包括對學習態度的反思、對學習目標的反思及對學習方法的反思。第一,學生對其學習態度進行反思。學習態度是否端正決定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效果,端正的學習態度可以幫助學生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第二,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反思。學生要想知道自己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就要對學習內容進行反思。第三,學生對學習方法進行反思。歷史作為一門需要大量背誦的科目,好的學習方法可以幫助學生事半功倍。國中生在歷史學習中應該勇於嘗試不一樣的學習方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例如,教育現狀下,很多學生依舊脫離不了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學習效率因此得不到有效提升。國中教師應積極帶領學生對學習進行反思,找出學生學習歷史時存在的問題,通過同學互助和教師指導等方式改進。教師可以定期開展歷史故事會,鼓勵同學們將學過的歷史內容編寫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上臺講解,不僅提高故事講述者對自己所講內容的理解,還帶領大家鞏固學過的知識點,讓學生在輕鬆靈活的氛圍內全面加深對教材的掌握情況,有效增強學生學習效果。

2.3教與學的反思

教與學並不是互相分裂的兩個過程,國中歷史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將這兩個過程有機結合在一起,真正實現教與學的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因此,將反思性教學這種模式運用到國中歷史這門學科過程中,除了前面提到的教的反思和學的反思,還應該進行教與學的互動反思。我國目前正在開展的反思性教學已經在國中歷史這門學科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國中歷史教師應該乘勝追擊,進行更深入的反思性教學,大力推廣並實施教與學的雙向反思,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默契程度更上一層樓。

例如,國中教師給學生上歷史課的時候,應該引入不同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同時積極獲取學生的反饋,看學生更適應什麼樣的教學方式,今後課程實踐中多使用這種教學方法。教師在課上應該多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積極同學生進行廣泛、深入的溝通,及時掌握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及自身存在的學習陋習,採用科學合理的鼓勵性手段幫助學生改進這些問題和陋習,讓國中歷史教學更順利高效地開展。在教與學的互動反思中,教師應注意避免採取生硬的管理手段,影響學生學習熱情,從而降低整體教學效果。

平時教學活動中,單一、枯燥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我們應該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不同興奮點,抑制大腦疲勞。無論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基本出發點是學生,學生是課堂主體。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天堂,課堂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積極性。例如,課堂教學中的特殊意義歷史討論法史研究的特點。歷史課上討論應該有更廣泛的內容,更自由的民主氛圍,不僅可以討論這類問題,還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日常教學活動中,經常有學生討論時聊其他事,需要老師經常督促。

3.在國中歷史課堂中開展反思性教學的意義

首先,教師在反思過程中可以有效激發其自主發展意識;其次,有助於改善教師教學方式,提升課堂教學的科學合理性;再者,可以幫助教師總結授課經驗,作為教育智慧運用到今後教學中;最後,有助於教師反思職業素養的同時提升專業精神。

4.總結

目前,反思性教學模式在國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想要取得更大進步,就要不斷研究,進一步對教學方法進行實踐,確保教師教學質量,切實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僅使學生真正學習到課本知識,還可以將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7

摘要:

人類社會已進入資訊時代,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已經向教育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挑戰。“全國中國小資訊科技教育工作會議”就曾明確提出,教育要跟上科學和社會現代化發展的步伐,就必須加快教育的資訊化。隨著農村中國小遠端教育工程專案的全面實施和教學觀念的轉變,計算機網路技術開始應用於中學的課堂教學中,為深化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願意在網路環境下進行課堂教學,那“如何在網路環境下進行課堂教學”就成為中學歷史教師比較關心的問題。本文通過親身經歷的一堂優質課教學,結合新的《歷史課程標準》,就如何實現遠端網路教育與現代教育理論的整合,對網路環境下歷史課堂教學模式進行粗淺的探討。

關鍵詞:網路環境 歷史教學 反思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興起與蓬勃發展,網路環境下的教學[WEI(Web—Based Instruction基於)正在學校悄然興起,WBI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皮亞傑的建構主義理論提倡學習方法是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包含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四大要素。這樣我們就可以將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教學模式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諸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由此,教學設計主要圍繞“教學內容”、“自主學習策略”兩方面進行,課程表現形式是通過網頁用超連結的方式組織起來的教學表現。

例如我在參加瀘州市現代遠端教育基於網路環境下優質課競賽中選擇了教學《紅軍長征》這一課時,我利用Flash及DW製作的《紅軍長征》的課件,包括教學目標、思考問題、文字資料、圖形資料、媒體播放、課後練習、BBS等,網頁之間用超連結的方式連結。並設計大量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資源,促進學生的思維深度。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程資源有:討論論題、疑問及解答、課程輔助資源、測驗試題、自主學習活動、相關連結等。學生可以利用BBS(論壇)、協作(互動性)、意義建構(知識網路),教學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面向全體學生。因此,網路技術、超媒體的優勢最適合建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模式。通過這次基於網路環境優質課競賽,我對這一新興的教學模式有了一些心得與體會,在此提出與同行共勉。

一、網路環境下的歷史教學的優勢與成效

通過對這種嶄新的教學模式的初步嘗試,產生了較好的成效,現將幾點體會與大家共饗,總結如下:

1、網路資源進入課堂優於以前的單純的課件進入課堂,更有利於體現新課改的精神。

20世紀90年代,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CAI概念得到教育界的廣泛認同,計算機課件被引入課堂教學,許多教師在各種各樣的教學大賽中展示出了自己精心設計的精美的教學課件,展示了自己在這方面的水平和能力。但是不管課件作得如何精美,學生基本上還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網路環境下的教學則不同,老師將學生引入網路知識的海洋,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的選擇任務,對網路資源進行篩選,主動的完成任務,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和學生個性的發展。所以,從課件進課堂到網路進課堂是課改的一個進步,它體現的是新課改的精神,要實現的是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去索取知識轉變。

2、網路資源引入課堂教學,可以變革學生原來的學習方式。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要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和開放式的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網路資源浩如煙海,極為豐富。我在著名的搜尋引擎google中輸入“長征”,只用了0.11秒就搜到274,000 項查詢結果。豐富多樣的網路資源為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供了很好的空間和舞臺。歷史是已經發生過了的人物和事情,單靠老師的講授並不能夠讓學生消化理解知識,要引導學生去體驗歷史、感悟歷史,去與歷史人物進行心靈的對話。正如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所說:“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能看到他走過的路徑,但若是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了什麼東西,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而網路手段的引入,就為學生創造了一個體驗歷史、探究歷史、實現學習方式轉變的機會,學生的這種體驗和探究歷史的過程,就是他獲得豐富的理智和情感的體驗過程,和發展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與方法的過程以及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和教訓的過程。“讀史使人明智”,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發展學生的優秀的智慧品質,培養其終身學習的能力。

3、網路資源應用於歷史教學,能構建出新型的師生關係。

新課標倡導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突出以人為本,把握教育的本質,即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都需要更新原有的師生關係,構建新型的師生關係。而網路資源引入歷史教學以後,正好能夠帶來這種可喜的變化,課堂教學結構也將隨之發生重大變化,學生在課堂上不必再按照老師所設計的固定模式去展開,他們可能會根據自己的思考去探究歷史。因此,在原來的師生問答的環節中間增加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這就要求老師必須根據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實際情況,不斷的調整和更新自己的教學思路,做到與學生的同步發展,師生之間的關係已經不再是原來的知識傳授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關係了,教師已經成了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學習上的夥伴和朋友。正因為有了以上的可喜變化,教學質量想不提高恐怕都不行了。

二、網路環境下的歷史教學中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1、歷史網路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行為。

在網路課堂教學中老師到底應該做些什麼?在我上完《紅軍長征》一課後,有的老師認為老師只要給學生布置任務以後簡直就可以袖手旁觀了。其實不然。歷史教師在一堂網路課的前前後後起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是編導、導演、演員,同時也是導遊和技術專家。在浩如煙海的網路資源裡如果沒有老師的指引,學生很有可能會迷失方向;有些學生可能在計算機操作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困難,所以老師應該給予他們技術上的幫助;網路課堂上不能單單依靠學生們在組內交流、在BBS 論壇上的交流,還應該有師生之間的語言交流。而要充當好這些重要角色,必須要求我們歷史老師不斷的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和理念來提高自己,充實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歷史教師在網路教學中的作用,也才能真正發揮網路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2、歷史網路課堂的問題設計及課堂學習在課後的延續。

按照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學不能只適應發展的現有水平,而應適應“最近發展區”,從而走在發展的前面,最終跨越“最近發展區”而達到新的發展水平。所以,網路教學,必須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在網上探索新的想法,模仿專家在體驗中如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問題的設計,要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以學生為中心,面向真實世界,問題要略高於學生目前水平,以便發展學生的高層次的思維能力。所以,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出,資訊科技與歷史課程的整合,有一個過程,要循序漸進,不可能一步到位,老師和學生都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最終才能夠實現從一堂課到一門課的整合。

網路既然可以從課外延伸到課堂,它當然也可以從課堂延伸到學生的課外學習活動中去。我在上完《紅軍長征》一課後,要求有興趣的同學繼續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學習和探究,學生在課後將自己找到的資源放到論壇裡,和其他同學一起實現資源共享,和老師、同學作後的進一步的交流。這不但增強了師生之間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交流,進一步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在無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3、網路課堂中呈現給學生的教學資訊。

歷史網路課堂中呈現給學生的資訊是不是越多越好呢?我們都知道,現在已經是資訊時代、知識爆炸的時代,所以有些人認為我們在使用網路教學時,應該儘可能的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資訊。經過這堂課的實踐後,我認為不一定如此。雖說網路上的資源異常豐富,但是在教學中應該而且只能給學生呈現有效的教學資訊。太多、太豐富的教學資訊不但不可能提高教學效率,相反,它會使學生出現“資訊過載”,學生面對巨大的網路資訊資源,思維會處於休眠狀態。如果是這樣的話,網路教學也就成為了一種新的“注入式教學”,這種新的“注入式教學”的唯一進步只不過是由原來的“人灌”進化成了“機灌”、“電灌”,它同樣容易造成學生思維上的惰性和依賴性,又從何談起啟迪學生的思維呢?

當然,關於網路環境下的歷史教學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去探索,這樣的課程也不應該有固定的模式,也並不是說每節課都得用網路來教學,教師應該靈活處理。網路技術的發展,是新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網路正日益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敢於實踐、勇於探索,網路技術必將會給沉悶的歷史教學帶來勃勃生機。就讓我們積極投身課程改革和教育科研的時代洪流中,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做當潮而立的弄潮兒吧!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8

《三國鼎立》一課的內容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展示自己歷史知識和口才,在講到“赤壁之戰”時,請學生可以根據課外資料、教材來說說赤壁之戰,學生們立即炸開了鍋,都想試一試,一位學生繪聲繪色的講述了孫權和劉備走上聯合的經過,還有同學講述了黃蓋的苦肉計......教室裡掌聲陣陣。這時一位平常不愛回答問題的學生站起來了,講述了赤壁大戰時的場景以及曹操是如何倉惶出逃的,最後總結:“安徽赤壁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古戰場,有機會一定去看看”。聽完後我注意到這個同學把赤壁所在地說錯了,不是在安徽而是在湖北,但我不忍心潑冷水,還鼓勵性的說了聲“你真不錯”,並沒有糾正他的錯誤。

下課後我仔細想,總覺得那樣處理不對勁兒。自從實施新課改以來,特別是在公開課的課堂上充滿著“你真不錯”、“你能行”、“你真棒”等表揚的話語。雖然這些表揚話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鼓勵,但過度的、甚至不切實際的表揚給孩子帶來的就完全是好處嗎?我的上述處理方式,讓學生接受了錯誤的知識。作為教師,這是一個不小的錯!

其實,學生聽多了讚賞的話,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和意義。所以當學生做得不對的時候,一定要立即指出他的不足。只有發現了不足,改正了不足,才能不斷進步,也才能坦然地面對別人善意的批評、提醒,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

所以,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老師一定要給學生一箇中肯,公正的評價!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9

每一個教師教完一堂課,定有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嘆,若能對此進行簡要的歸納整理,撰寫“教學反思”,則能幫我們接受課堂所反饋的資訊,克服教學中的干擾因素則有助於找出教學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為教學提供可靠依據,也有助於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改革的力度。能促進我們教師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水平的提高。

一、記教學過程中的“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情操

歷史情境教學就是教師運用或滲透情感並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通過對圖片、錄影、電視、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學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動、感人、逼真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身臨其境,並在這種環境和氛圍中去感知和探究歷史。

二、記教學過程中的“敗筆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堂課中,無論設計多完善,也會有疏漏,無論教學多麼成功,也難免有失誤之舉。如果每節課後,教師都能對自己或別人的課認真進行反思、探究和剖析,並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採用多種形式進行補救,取長補短,以避免在以後的教學中重蹈覆轍。

總之,不進行教學反思,教師教學水平就會永遠停留在原來基礎之上,實踐證明:反思教學中的得、失、,疑能使我們以後的教學揚長避短,常教常新,不斷進步,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0

新課程標準需要教學方式的轉變,而教學方式的轉變最終卻要落實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中學階段是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關鍵期,中學生的知識、個性和社會性都比國小生有了一定的發展,他們已具備初步的分析和辯證思維能力,在歷史教學中應努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不僅有利於學生自身學習的進步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將為學生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使學生終生受益。

1、根據歷史課的特點,巧設懸念,引發興趣。歷史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歷史事件總是互相聯絡並且大多是因果相聯的。歷史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引發學生“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面分解”的慾望。歷史教師在各個知識點的銜接上巧設懸念,學生會不自覺地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疑問,迫切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和原委,在這種心理驅使下,學生會學習熱情高漲,積極進行探究從而獲得自己想得到的東西。

2、教學中適當穿插簡短的歷史故事,強化學習興趣。歷史事件背後總有一些野史傳說和故事,這正是國中生最最感興趣的。教師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穿插一至二個軼聞趣事,來滿足學生的獵奇心。久而久之,學生就產生了學習歷史如同看故事的感受,這種心理能驅使學生主動尋找歷史書籍進行自主學習,自主學習能力也相應提高。

3、給學生成功的體驗,成功是興趣的源泉。學生在完成學習目標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所有的經驗和智慧,去攻破學習中的難點,難點一旦攻破,學生會非常興奮,教師要及時幫學生把興奮上升為成功體驗,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鼓勵,成功的體驗將激發學生興趣和自信心,激勵學生繼續走向成功。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1

本週三縣教研室的各位領導來校聽課,並進行了座談。通過座談交流讓自己受到很大的啟發,受益匪淺,對課堂有了進一步的思考和悟讀。到底要打造怎樣的課堂?能否讓課堂成為學生的天堂?課堂就是要讓學生的思緒飛揚,課堂就是要進行讓人成為人,讓人成為高尚的人的教育。我們的課堂從以下些許方面更要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和提升。

1、面向全體。只有讓每一個學生髮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這是談教育成功與否的前提。課堂上,每一個學生是否都在我們的視野?我們是否關注了每一個學生?少數學生不能參與到學習探究環境中,不能達成目標,讓面向全體的課堂教育多少有點尷尬。

2、架構知識體系。注重搭建歷史框架,拓展性的貫穿歷史要素、及其線索。不要就教材談教材,缺少整個知識的體系,缺少延伸。構建網路,注重聯絡。本來很完整的知識體系,人為的零碎化。一節課下來,讓人有整體的感覺。

3、全面發展。不要將課堂教育簡單化,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的目標以知識目標為載體呈現、落實。不要將課堂蛻變成智育課堂。

4、加強教師的備課。從教材的廣度、深度拓展。強調古今知識、世界歷史、時事政治等的聯絡。歷史教師同樣學會“合併同類項”。新舊知識進行遷移,內涵外延到位,落實教育目標。 5、學案是教師的第二課程。學案是教師對教材的再加工、再提煉、再整合、再昇華,是教師自己的教材,這個教材才是最適合教師本人的,也應該最適合所教的學生的。精當設計,不降低難度。注重創設、營造解題的情景和狀態。要問題的答案,更要解題的過程、更要思維的過程。

6、小組“真合作”。小組學習有形式,更要有內容。探索小組評價的科學策略。建立小組評價機制,有足跡,清晰可見。

7、歷史思維課堂。歷史課堂同樣需要思維。切記問題討論不要過於簡單,直來直去,討論了不需要討論的問題。整合多媒體資源,利用好,使用好。蒐集整合利用好網路資源。

8、增強駕馭課堂的態勢,教師的氣場達到教室的角角落落,達到每一個學生的心田。教師要hold住。.

反思我們的課改,不要返回到抓分數上來。成績重要,成長更重要。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2

“教學”顧明思議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老師們都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的自信心,以及對學生的關愛,教師們付出了很多。怎樣讓老師的付出收到更好的效果?還需要培養教師在學生中的威信,“尊其師,才能信其道”,我認為,培養老師在學生中的威信,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教師要不斷學習,用豐富的知識,能力,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學生;

二,工作中,面對學生,老師們要相互維護,不要相互拆臺;

三,老師與學生之間發生衝突,要告訴學生:你即使有理,也要用合適的方法與老師交流,要學會適應老師,與老師頂撞是不尊重老師,是不對的。同時也要通過恰當的方式與老師坦誠交流,指出老師工作中的不當之處,而不要幸災樂禍。

四,學校要經常開展尊敬師長,感恩社會的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的校風。

反思

在歷史課的講授中,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回味,並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感情豐富的語言做鋪墊,講解適可而止。如果把所有問題都講盡講透,就大大損害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養成被動學習、懶於思考的習慣,使本應“育人”的過程變成“愚人”的過程。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習,但不可以代替學生學習;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分析、思考,從而自己明白事理,掌握規律。而引導學生學習,就需要從教師的講授開始。所以歷史課堂既離不開教師的講授,也要給學生留下思考回味的時間和實踐。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3

我對國中歷史新課標、新教材的認識、感受、體會頗多。現在將教學過程中遇到的許多問題與探索得來的心得付之筆端,與教育同行們探討交流:

問題一:我駕馭教材的能力有限,基本素質和能力亟待提高。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我覺得歷史新教材以主題為單位,如八年級(上)第一單元是侵略戰爭,第二單元是近代化探索等,教材的編寫者著重追求知識的思想性、教育性,而不刻意追求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留下了很大的思考和發揮的空間給教師和學生,有利於我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創造性,但由於我不是歷史專業出身及自己的能力有限,在備課時有時候就感到很難備,上課時覺得課文內容不易上。我個人認為:教師應加強對歷史學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及《課程標準》的學習。

教師之所以在備課時感到難備的原因很多,因此,在進行群體教研活動時,在集體說課、備課時,應對課程標準進行固定時段的週期性解讀,將《綱要》、《課程標準》的學習與本組教師教研活動相結合,同步進行,以便圈定傳授該課的知識,而不是什麼都教。

問題二:刻意追求課堂形式的“ 活潑” ,而忽略了課堂教學的實質。由於新課改了, 我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不深, 對新課程的本質認識還不夠到位, 加上評價方式的滯後,在教學過程中就出現了一些只追求形式而不追求內容的突出問題。例如:我把“ 教學方式轉變” 視為新課改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而在教學方式轉變過程中, 特別將“ 自主、合作、探究” 作為重點倡導的教學方式,()但對“ 自主、合作、探究” 在課堂上到底怎樣進行、“ 自主、合作、探究” 的本質特徵和使用範圍是什麼, 我還是處在心中無底階段。講合作、探究, 就是小組合作學習和討論。小組合作學習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但難以顧及到每一位學生,紀律也不好維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的分組討論,有可能使優秀生參與的機會更多,而後進生則成了聽眾,往往得不到獨立思考的機會,而直接從優秀生那裡獲得資訊,致使後進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獲益比在班級教學中的獲益還少。

問題三:評價方式相對滯後,導致我在課改創新活動中縮手縮腳新的課程應當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但目前的情況是,社會各界、學生家長仍然以學生成績、升學率來評價教師、評價一所學校, 而學校本身, 也把學生的考試分數與教師的評先、晉級、雙聘等多方面掛鉤。課程改革的實際效果不是想象中那樣令人滿意。我認為:新的課程改革必然要求建立全新的評價機制。傳統的評價機制主要以學生掌握多少知識和考試成績為核心,造成迫於課改壓力和上級部門的要求而做一些表面化的裝飾和表演,從而使課改有名無實。評價方式也應多樣化,如成果展示評價、活動課中的現場發揮評價、課堂上的行為表現評價、成績進步評價、特長評價、實踐表現評價。

問題四:對多媒體在教學中運用理解上有偏差。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當今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其作用已是深入人心,它克服了許多傳統教學中的缺陷和不足。同時我注意到多媒體教學也不是萬能的,它也有缺點和不足:

(一)影響教學效果:有時我為了趕時間畫面切換太快,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思維速度,象電視或電影畫面那樣一閃而過,不容學生細看和思考,那將極大地降低了教學效果。

( 二) 搶奪思維空間:在多媒體教學中往往用課件把所有抽象思維、文字語言的理解都用多媒體形象展現出來,這實際上是扼殺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在具體實踐了一年的完全多媒體教學後,決定在新學年只對個別的課時使用多媒體這一教學方式。當然我的歷史教學過程中肯定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解決現存問題對一線歷史教師來說任重道遠,我希望更多同行與我一起,為解決歷史教學問題而共同努力吧!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4

未來學家預言:未來的文盲將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沒有掌握學習方法,不會自己鑽研問題、缺乏預見能力的人。

所以,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應成為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歷史這一學科的知識有著具體性,它包括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條件、過程、地位諸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絡,即每一社會、每一個國家的發展規律,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規律。

這就要求學生鍛鍊思想,獨立鑽研,通過動腦、動手、動口,獨立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

此外,在歷史教學中還必須要求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其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包括培養學生利用已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

學歷史知識進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認識現在、預見未來,“鑑古知今”、“鑑往知來”的能力。

“授之以漁”是我國曆代教學的經驗結晶,從現代教學論來認識,“教學”的真正含義應是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教師只有讓學生自己學會讀書,教會學生學習,才是傳授了開啟資訊之鎖的鑰匙。

只有掌握學習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學頂峰的階梯。

在平日的歷史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學法指導貫穿在歷史課堂教學始終”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學法指導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編寫學習提綱,培養閱讀能力

閱讀教科書是獲取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智慧的重要前提。

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教科書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

由於歷史學科具有過去性、綜合性和史論性的特點,學生在初讀時容易遇到許多障礙,也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基礎差、閱讀不得法,抓不住重點,所以,在起始階段,我重點訓練學生的閱讀方法,通過提問引路、審題啟示、疑難突破、重點探索、提綱導讀等多種方法,把學生引到自覺閱讀的軌道上來。

例如,在教授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一課時,我首先給學生指出:社會經濟主要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農業方面包括工具、技術和經驗、水利及成就;手工業方面包括冶煉、陶瓷、紡織、造紙、市場等。

然後指導學生按上述提示閱讀教材,找出本課中的重點知識,學生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逐漸學會模仿教師編寫提綱,教師應在此基礎上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自編提綱的練習機會。

學習新課時,多讓學生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試編。

學完一個單元后,可讓學生編寫單元知識結構,抽象出歷史階段的本質特徵,從而把新聞記者引向新的高度。

例如,在講完世界歷史第一冊中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1789──1814年的法國》時,要求學生列圖表分析英、美、法革命程序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代替一種舊的社會制度必須經歷激烈、曲折、反覆的鬥爭這一歷史規律。

指導學生整理、編寫提綱,可以達到使學生既掌握基礎知識,又提高學科能力的目的。

這是因為:首先,學生在整理和自編提綱時,必須先仔細閱讀教材,瞭解教材中的知識點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絡,只有真正理解各種知識點之間的聯絡和它們所處的地位,才能把知識點有效排列起來,這就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一旦整理出準確的知識結構,知識點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識結構的枝幹上,從而使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構成基礎知識的立體之樹。

其次,學生在編寫提綱時,必須對教材進行分析、歸納、概括,通過思考使教材內容變得條理化、要點化,這無疑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第三,學生在掌握了編寫方法後,可以依照這種方法去整理編寫同一類歷史現象的知識結構,這有利於學生歸納同類歷史現象的共同點,同時由於具體現象又具有特殊性,這又迫使學生注意區分同類現象的不同點,對培養學生比較歷史現象能力有積極意義。

第四,學生在複習、整理編寫歷史結構時,能幫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識掌握的薄弱環節,從而進行鍼對薄弱環節的複習,提高複習效率。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思維能力

歷史學科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學生由於受傳統偏見的影響,仍認為歷史是一門知識性學科,只需死記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論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們缺乏學習歷史的內驅動力。

為此,教師應十分注意利用歷史學科內容豐富、縱貫古今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從歷史知識本身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啟發性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他們

求知的慾望,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促進他們大膽地馳聘自己的思維和想象,發展他們的智力。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注意做好幾點:第一、要科學地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設疑要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先感知後概括,亦即從具體史實入手,去歸納某種結論或道理,以實現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如講華盛頓會議,先讓學生概括背景、時間、地點、內容結果,然後進一步設疑:華盛頓會議的召開是否消除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為什麼?從而揭示出帝國主義的矛盾,為這一體系的崩潰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埋下伏筆,使學生了解帝國主義是戰爭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難易適中。

太容易會流於平淡,學生不屑於回答,更無助於啟發思維,太難會使學生如墜迷霧中,所以設疑要難易適中,循序漸進。

第三,要激發思維興趣。

愛因斯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教師通過設疑,創設一種有趣的思維意境,從而刺激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無疑會使教學事半功倍。

例如,講《美國內戰》前,教師首先設疑:八十年代美國民意測驗結果,開國以來四十多任總統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國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湯姆叔叔的小屋》這部作品嗎?那位偉大的林肯曾對這部書的作者斯托夫人說:“一部書導致了一場戰爭。”那麼這部書導致了什麼戰爭呢?它的原因、性質、結果如何呢?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自己去認識、分析、概括和評價,這樣便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教學效果較好。

三、教會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線索,抓住學習重點

歷史發展的線索就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絡,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範圍廣、頭緒雜、內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複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展線索,提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絡,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開始講世界史時,首先指導學生看教科書前的目錄,然後教師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個社會階段的特徵、基本內容等。

在講世界近代史時,要讓學生明確必須抓住三條基本線索,即:資本主義發生、發展以及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和戰爭,無產階級革命鬥爭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

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應該讓學生學會如何確定重點。

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四方面去確定教材中的重點:第一,能夠說明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觀點的內容;第二,對歷史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屬於“中國之最”、“世界之最”的內容;第四,教科書上有插圖,課後有練習題的內容。

學生掌握了上述原則,就比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點。

四、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提高記憶效率

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

在歷史教學中,我常採用以下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記憶效率,效果良好。

第一,分散記憶法。

讓學生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週後再複習一遍,一個月後再重複一次,記得就會比較牢固。

第二,趣味記憶法。

如講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統治時期,要求學生記住當時的派別:大資產階級、雅各賓派、熱月黨人、督政府、拿破崙,要求學生記成“大雞鴨,熱都拿。”第三,引導學生記憶綱要。

如美國獨立戰爭經過的六件大事。

商品經濟的大潮滌盪著傳統觀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經不是空洞的命題,而是現實社會的要求,我們應該把培養學生學會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養現代人的高度來對待,只有這樣,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較強的適應力。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5

平定縣第三中學校 翟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才會積極探索、敏銳觀察、牢固記憶和豐富想象,才能具有創造性。所以,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應成為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下面是我在平日的歷史教學實踐中總結的幾點方法:

一、運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

生動的講課,活躍的課堂氣氛,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在歷史課上,講解生動的歷史故事恰好能做到這點。如講到商朝歷史時我結合《封神榜》的故事講,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下課了還意猶未盡,課堂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還可提供學生熟悉的歷史故事,讓學生自己講解,培養學生的演講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二、對歷史人物串聯講解

如講韓非時,提到其慘遭陷害,那麼誰害死了韓非?是他嫉賢妒能的同學李斯;誰害死了李斯?是歷史上著名的鉅奸趙高;誰殺死了趙高呢?是秦王子嬰;誰殺死子嬰呢?是霸王項羽;項羽的結局如何呢??這樣一個引出一個,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學生也就能跟上老師的思路,較好地掌握知識。

三、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提高記憶效率

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歷史教學中,採用以下方法,不僅

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並且能取得良好效果:第一,重複記憶法,讓學生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週後再複習一遍,一個月後再重複一次,這樣就能記得比較牢固。第二,重點記憶法,在每一課的教學中挑出重點,讓學生進行重點記憶,培養學生抓重點的好習慣。第三,比較分析法,對歷史人物或事件進行比較分析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例如,將鄭和、哥倫布進行比較,可以從航行的時間、規模、次數上進行比較,使學生在比較中記憶。

以上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薄見,關於培養學生歷史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只要運用恰當,都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通過教學實踐,我深刻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作用和對教師成長的至關重要性,只有經驗加上反思才能更進一步的成長。因此,我要積極努力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的教師,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育出新一代具有較強適應力的學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