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學反思(10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1W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學歷史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學歷史教學反思(10篇)

中學歷史教學反思1

第一、在知識傳授方面。

總體看較好,但也存在著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具體來說,一是在貫徹整體知識結構的教學方面,教師應注意從總體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結構和發展脈絡,尤其還要重視對內容的深廣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規定,便於有的放矢地教學;二是要重視學生知識結構的轉化,即將教材的基本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和學習能力。

第二、在學生的智慧培養方面。

雖已有所側重,但與素質教育的智慧培養目標尚有很大的距離。這也是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要想使智慧培養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應從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入手,具體說:一是教師應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教材、思考問題,並進行思辯性的討論;二是教師講授的側重點應從歷史過程為中心轉向歷史發展的邏輯聯絡為中心;三是歷史教學要聯絡實際,要談古論今,發揮歷史的明理、鑑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

總體看在歷史課堂上落實不夠是個普遍現象,當然學科的思想教育的陣地作用也就遠未得到充分地發揮。思想教育的內容籠統地講,在中國史教學中要著重突出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養;在世界史教學中主要是審美觀、世界觀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國史的思想教育要好於世界史部分。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應試教育有直接的關係,歷史教師應引以為戒,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予以重視和進一步地落實。

中學歷史教學反思2

作為歷史老師我要教給孩子們什麼,怎樣教給他們?這一學期來的教學工作告訴我,要讓孩子們學好你所教的學科,就得讓他們對你所教的學科感興趣。而在這塊教學沃土上,語、數、外幾乎佔領了孩子大部分時間,他們會對歷史感興趣嗎?我該怎麼做?一邊教學、一邊嘗試、一邊反思,使我逐漸領悟到,只有愛學生,並懂得怎樣去愛,當他們願意與你交流,喜歡聽你講課時,說明他們已經對你所教的科目感興趣了。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習興趣,可以產生高度的注意力和較為穩定的學習情感。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尤為重要。

作為老師愛學生天經地義,特別是愛好學生一點不難,但是要愛那些不認真學習、又與你頂撞、又不會尊重同學和老師的學生,我們就要有耐心,要下一番功夫了。老師對不同的學生要選好切入口,例如瞭解他們的家庭,關心他們的學校生活,與他們交流,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尊重他們,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學習上或者生活上遇到的困難,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這樣他們就會慢慢親近老師,願意與老師交流。要提高歷史成績,除了讓孩子們對歷史學科感興趣外,還應不斷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

前一時期從課堂教學看,我有意強化課堂情景化,趣味化,以調動學生興趣,注重對基礎的分析與講解,學生有了一定的興趣,但歷史學科注重以考定教,強化知識點的識記及練習,由於識記、鞏固複習、督促不到位,導致學生不能靈活運用。加之學生不會合理的安排時間,歷史課餘一般不會複習歷史,針對這個問題,我又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督導,要求每週星期四的早讀時間和晚讀時間都要讀歷史;同時,提高課堂的高效性,向課堂要質量。歷史知識積累,僅限於每週的兩節歷史課是遠遠不夠的,歷史試卷要拿高分,必須要對教材有足夠的掌握,要達到爛熟於胸的程度,因此要教會學生合理的安排複習時間,做到多看、多讀、多背。如果功夫下不到,多容易的試題也會是“難於上青天”。

針對新課程背景下試題較為靈活這一特點,我在今後的歷史教學工作中有如下設想:

1、平時抓好培優轉差,多與學習不太積極的學生交流,瞭解他們的情況,多鼓勵,幫助他們理清知識點,讓他們看到希望;幫助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耐心的教給他們學習歷史的方法;且建立幫扶物件,兵教兵,好帶差。針對我校的學生情況,我把70分以上的學生作為培優物件,嚴格要求他們掌握好知識點,不放過任何一次學習歷史的機會,自己給自己定一個可行的目標,併為之而努力。

2、多學習、多鑽研。取他人之長,多聽課,包括其它學科的,學習他們的長處,好的教學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難點,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切實可行的教案。

3、教會學生學習歷史,在書上作圈、畫、勾、點、旁批,學會積極關注新聞、社會熱點,把最新資訊與課本聯絡起來,增長見識。

4、自己在平時查閱過程中,有意識的收集各地方的中大學聯考資料,積累命題素材。這樣,每次作業我就可以佈置較為靈活的題目,讓學生熟悉大學聯考題型,增強他們的應試能力。

5、積極接受學生意見,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例如有學生提出多總結,多講解題的思路。只有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才是好的教學方法,我努力地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紮紮實實的去努力,去嘗試,去探索!

6、後期加大力度進行強化訓練,對每一課的知識點進行過關,要求優生的正確率達85%左右。

7、更加註重學以致用的原則,在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學生運用知識解題的能力。

中學歷史教學反思3

從教學方法看還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突出很多教師,尤其是偏遠地區的教師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傳統的單一型,即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學生的調動很不夠,突出的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提倡的教學指導思想是啟發式教學。據統計,目前教法已有14類72種之多。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尤其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體現,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地去學,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並且要教會學生分析歷史人物、事件的立場、觀點,引導學生去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和駕馭知識。

中學歷史教學反思4

1、從歷史教學的三大任務的完成情況看

第一、在知識傳授方面,總體看較好,但也存在著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具體來說,一是在貫徹整體知識結構的教學方面,教師應注意從總體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結構和發展脈絡,尤其還要重視對內容的深廣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規定,便於有的放矢地教學;二是要重視學生知識結構的轉化,即將教材的基本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認知結構和學習能力。

第二、在學生的智慧培養方面,雖已有所側重,但與素質教育的智慧培養目標尚有很大的距離。這也是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為,要想使智慧培養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應從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入手,具體說:一是教師應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教材、思考問題,並進行思辯性的討論;二是教師講授的側重點應從歷史過程為中心轉向歷史發展的邏輯聯絡為中心;三是歷史教學要聯絡實際,要談古論今,發揮歷史的明理、鑑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總體看在歷史課堂上落實不夠是個普遍現象,當然學科的思想教育的陣地作用也就遠未得到充分地發揮。思想教育的內容籠統地講,在中國史教學中要著重突出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養;在世界史教學中主要是審美觀、世界觀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國史的思想教育要好於世界史部分。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與應試教育有直接的關係,歷史教師應引以為戒,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予以重視和進一步地落實。

2、從教學方法看還比較單一、陳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不夠突出

很多教師,尤其是偏遠地區的教師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傳統的單一型,即以講解法與講述法結合為主,學生的調動很不夠,突出的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提倡的教學指導思想是啟發式教學。據統計,目前教法已有14類72種之多。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尤其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體現,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地去學,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並且要教會學生分析歷史人物、事件的立場、觀點,引導學生去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和駕馭知識。

3、從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底來看,還有待於進一步強化

關於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這裡從三點來談一下個人想法:

第一,關於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問題。

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首先應具備紮實的專業基礎和完善的知識結構,這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深度和廣度。這個知識結構應當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有貫通古今的通史知識結構;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識結構;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學範圍的多學科的知識結構。

第二、關於歷史教師的語言問題。

歷史教學以其學科的特點,對教師的語言也有相應的要求:一是既要生動、具體,又要準確、無誤;二是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時代性;三是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質樸風格;四是既要邏輯嚴謹,又要有節奏感。但要達到上述要求,教師必須重視教學語言的培養和訓練。

第三、關於歷史教師的板書、板畫問題。

板書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設計板書的過程,既是一種教學藝術再創造的過程,又是教師對教材分析、把握、濃縮和轉化的過程。關於板書的要求、形式等,這裡不作闡述。只想說明的是關於板書的書寫時間問題,這是個易被忽略的問題。恰當的書寫時間是在教師說完某一知識後,再掉轉頭去板書,而非邊說邊寫。板畫。筆者只想談談自繪地圖,這是歷史教師必備的基本功。可惜在教學實際中,其落實情況是不盡人意的。故筆者建議歷史教研指導部門,應加強對教師自繪地圖的基本功的監督和指導。

此外,在目前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筆者認為還存在著教學資訊反饋不及時、教學評估不盡科學等問題,這些都有待於進一步探討。

中學歷史教學反思5

一、國中歷史教學反思的意義

1.改革基礎教育課程的需要

隨著新課改步伐的加快,我國當前的歷史教學進入了新階段,歷史教學方式日益凸顯其重要性。新課程的發展需要教師和學生對課程共同體驗與感悟,要學會探究自己的學習方式,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奠定堅實的基礎。

2.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

教育家葉瀾的“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的名言一直激勵著廣大歷史教師投身於歷史教學反思中去,教師通過對自身的不斷反思更科學地教會學生知識,同時對於自身能力與素質的提升也是一個巨大的發展契機。

3.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的需要

歷史學科是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承載了人們對學科的發展期望,是歷史每個重要瞬間的凝結。歷史也是一門反思性較強的學科,社會總是在歷史的反思中不斷進步的。教師通過反思—實踐—再反思—再實踐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通過學習具有高質量的歷史來領悟生命的真諦,客觀上有助於提升歷史教學的質量。

二、國中歷史教學反思途徑

1.對學生教育的反思

首先,反思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生的學習態度是最易於發現的,某位學生上課學習表現得認真與否,教師一眼望去便知結果,也可從學生的眼神中分辨出教師是否懂得學生真正地接受或者理解了知識。學習態度不誇張地說決定著學習的結果,因此要到學生學習態度最認真的時候去講授那些較為重要的知識。其次,反思學生的學習內容。反思學生是否能夠接受現行的教育內容,反思學習內容的難易度,做到難與易均衡,找到“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覺得他只要努力了或許就會學會這些知識。在這一階段,教師最重要的是學會反思是否做到把握內容的難易適中來進行教育。最後,反思學生的學習方法。可以反思學習的方法是否科學、合理、高效,反思學生學習的方式是否脫離死記硬背的苦海,是否達到理解的標準。

2.對教師自身的反思

教師的反思不僅體現在對教師所具備的知識的反思水平上,更應深入實際,做各項反思的實踐者,從教學的整個環節入手去解決面臨的問題。第一,反思自身的教學意識。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寬鬆、民主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與思考的意識,提醒自身是否做到了反思,是否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是否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教學環境。第二,反思自身的教學技能。反思不是一向簡單的回憶工作,“通過教師本身進行教學反思”是在教學的實際過程中,分析教學涉及的各個方面,多角度地分析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反思自己是否全面、透徹地將知識講述給了學生,反思自己在一堂課上是否照顧到了所有學生或大部分學生的接受知識的程度。第三,形成反思習慣。反思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見效果的,需要長期地堅持和積累,在教學前要意識到需要反思哪些知識,具體應反思些什麼內容;在反思過程中,需要注意反思的重點,通過反思幫助學生記憶知識,更好地運用已學知識去探索未知的知識,形成經常反思的能力與習慣。總之,教師需要反思的事情有許多,教師要儘量做好每一件事的反思工作。

3.對歷史教材的反思

一本好書勝過一位好老師。我們可以從優秀的書中汲取營養,可以從書中領略先進人物的思想事蹟,從中外名著、歷史教材、相關史料中發現歷史,通過課外書目的閱讀了解歷史發展的現狀,瞭解歷史發展的步伐,汲取先進歷史人物的發展經驗,從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掌握歷史。一方面,注重反思歷史教科書。教科書是教學的主要載體,是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的工具書。但是教科書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地更新教材素材,便於教師和學生掌握一手教學資料,在教學中做到與時俱進。教師要從歷史教科書中總結教學規律,反思已出現的教學事蹟。另一方面,注重反思相關歷史史料。所有的事物都是利弊並存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一些不真實的史料,通過已掌握的知識去分析與鑑別知識的真實性與準確性,以免錯誤的、無根據的史料誤導學生的思想與價值取向。因為國中階段的學生各方面存在極大的不穩定性,給予他正確的方向便會使他走向光明的道路,反之則相反。因此,教師不僅是教書的人,也是育人的人,要擔負起各方面教育職責。在一線教學的歷史教師,必須不斷地經常反思自己,反思每一個教學的細節,深入瞭解學生,鼓勵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不斷努力。

中學歷史教學反思6

對於九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學習習慣,對各科的特點也是比較瞭解,面對著升學壓力,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也有所加強,但對於歷史這門學科來說,學生最大的問題是對歷史缺乏重視,因此九年級年級的歷史課出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面對這種狀況,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要牢固確立會考的意識,讓學生意識到會考的殘酷性和成績對於學生的重要性,讓他們認識到分分必爭的必要性。

2、要依據歷史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認識到歷史並不是枯燥無味的,將課堂教學內容突破課本,廣泛的聯絡現實生活,讓學生增強對歷史的興趣,從而在課堂教學時潛移默化的讓學生記住知識點。

3、要真正確立學生主體地位,認真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即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學習方法上給予學生指導,讓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

4、課下鞏固是非常重要的,九年級的學生學習壓力大,因此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每節課都給學生制定一個導學案,將知識點以更加直觀和系統的方式展現出來,後邊補充上相應的會考習題。做到知識當堂鞏固,當堂掌握。同時我提出每天在課後複習歷史十分鐘,天天如此,把知識點鞏固住。

中學歷史教學反思7

為了在教學中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我努力轉變教學理念,積極創造條件,活化歷史課堂,將課堂的發言權還給學生,努力打造人性化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

國中生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心,有極強的求知慾,作為歷史教師,更要高度重視並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積極的心理因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出能夠引發學生好奇感和產生興趣的情境匯入新課。

用創設情境把學生引入歷史課堂後,接下來便是組織學生開展活動,即先確立目標後,再讓學生自主學習,並著眼於學生學會學習,強調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學生能做的,教師不必去做,在重視讓學生學習的同時,重在加強學法的指導,有了學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知道為什麼而做、做什麼、如何做,知道什麼時候應做什麼,重要的地方老師要予以強調或指導。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應組織學生討論本課中的有關問題,對一些簡單易懂的內容教師只需一帶而過,而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則應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交流,達成共識。在討論中,我採用了分組的形式,讓會的學生教不會的學生,他們之間相互切磋,取長補短,相互幫助,共同認識,共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不斷高漲,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教師邊參與學生的討論,邊巡迴指導,共同解決問題,把傳統的“先教後學,以教為主”,變為嘗試的“先學後教,以學為主”。

通過討論,課堂上有什麼疑難問題,學生們可以提出,師生共同解決。現在的學生,相對來說見多識廣,在課堂上有很多問題,有些是超出了歷史學科的範圍的,不一定需要一一回答,不能回答的課後再解決,但對基礎知識的記憶和掌握應是課堂的重點。

我認為反饋矯正是歷史課堂教學所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時間為3—5分鐘。採用這種方式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把課堂還給了學生。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繁多,教無定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模式。在眾多的模式中,要真正的掌握好每某一種模式,使其真正發揮作用,最根本的是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做課堂的主人。

中學歷史教學反思8

中學歷史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中學階段,歷史課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獲取歷史知識、認知歷史、培養人文情感價值。然而,由於歷史課學生識記內容太多的原因,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總感覺學生力不從心,致使教學效果不佳。這裡,筆者結合親身教學實踐,談一些教學反思,以求教於大方。

反思之一,應注重人文主義精神。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記載了眾多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一般人們心目中的歷史知識更多地來源於歷史人物故事的傳說傳講,是以正史為依據通過戲曲、歷史小說、評書、影視網路等獲取的。這些生動鮮明的歷史人物形象,讚揚了人文主義精神,突出了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主體主導作用,也就是突出了人是駕馭歷史社會發展的主體,而不是物。是人創造了繁榮的經濟文化,沒有人類就沒有今天社會的文明。但是現在的中學歷史教材、教學對這些內容的體現還是有很多不足之處,似乎是人屈從於政治經濟,人的主體主導作用沒有鮮明生動地體現在歷史教材教學之中,只感覺是枯燥無味的政治經濟內容,沒有生命力、人情味。

反思之二,應加強道德教育。中學歷史教學終極目的是為國家培養有道德的合格人才做好準備。道德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和精神家園。大而言之,道德是一個民族國家對人類貢獻了多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引領一個民族前進的標杆和榜樣,是一個國家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如果缺失了道德,一個民族就會逐漸地衰落和滅亡,也會危及人類社會的發展。小而言之,一個人沒有道德,沒有仁愛之心、同情之心、行為低下,就會墮落犯罪自我毀滅。因此,歷史教學更應加強德育教育。

反思之三,應遵從學生認知規律。人的認知能力是由低階向高階,由簡單到複雜,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書本知識到實踐,再由實踐到理性的過程,同時認知水平程度也取決人的智力水平、生理年齡、社會環境的影響。中學生對歷史的認知能力也遵循這些規律。中學生正處於身體發育成長階段,身體,智力沒有充分成熟,認知能力更多側重於感性認識。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因材施教,根據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創新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將原本枯燥的歷史知識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培養學生用發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從經濟的角度、全球整合的角度來理解和分析歷史事件,才能減少或避免學生學習的盲目性。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歷史課教師,一定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社會培養鍵全人格的人奠定基礎。

中學歷史教學反思9

現在的歷史教學開放性比較強,學生喜歡一些新鮮的觀點,一些好的歷史故事,但我們總是將重點放在所謂的“考點”上,使我們的歷史教學缺少了思想性,學生的思維火花碰撞不起來,有些有一定見解的學生受到壓制,課堂的民主氛圍不夠活躍,讓我們的課堂變成“讀、記、背、做”的重複模式,學生的興趣自然就降低了。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我們給學生足夠的發揮空間,讓學生學會探究、學會一定的觀點來表述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多發言,多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如對秦始皇、武則天等人物的評價,現在史學界有不同的看法,學生都有自己的關於這些人物的見解,教師不妨開個討論會,讓學生見仁見智,展開激烈的辯論。當然有些老師認為這樣是在浪費時間,就是討論也不會有什麼結果,並且不會有一個統一的答案。這樣會讓學生認識上產生模糊,會影響學生考試時的“標準答案”。我覺得學歷史就是為了讓學生有自己的觀點、見解,沒有必要強求統一,只有從中悟出一定的道理,做到“以史為鑑”就可以了,死記硬背那些條條框框有什麼用呢?

歷史包含豐富的人生哲理,給學生的生活學習提供了很多的經驗教訓,這才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根本目的。但現在我們都將經給念歪了,認為只要熟記答案,考出好成績就是學好歷史了,我覺得對學生人生理想、未來發展沒有多大益處。因為我們的教育是著眼於未來的,不是讓學生為了“分”而學,是為了“成人”而學,為了健全人格而學。

歷史知識博大精深,需要獲得的思想很多很多,如從歷史人物上學做人,通過歷史事件學會國家興衰的道理,通過比較、概括學會辯證地看問題等等。學生有了對歷史規律的認識之後,就能獨立地分析問題,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終極目的。

國中階段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尚欠缺,有些想法還很幼稚,但也有閃光的地方,我們教師要及時鼓勵、引導,要讓他們積極地去探究、去發現。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學會針對一個小問題展開研究,蒐集資料,最終形成自己的歷史思維。

總之,要學好歷史這門課不是很容易的,學生不重視,課時量又少,展開探究的空間也不能過分擴大,以免給學生造成負擔。課上要兼顧知識傳授和思維拓展,兩者不可偏廢。

中學歷史教學反思10

首先,學習知識應注意系統性、開放性。所謂系統性,對歷史事件本身來說,就是要從原因、經過、結果、評價等方面去掌握;對於歷史事件之間來說,要理清歷史事件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因果關係,比如兩次鴉片戰爭之間的關係;對歷史人物來說,要從生平、成就和評價等方面去掌握。對於教材系統性方面的不足,則通過開放性予以補足,通過拓展性學習,通過多種渠道使知識系統化。在實施時,變教案為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其次,對學習過程應注意形象性、生動性。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教學,能減少歷史學習的枯燥感、抽象感,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參入度,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在這方面,歷史獨具優勢,因為歷史是昨天的社會生活。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把昨天的社會生活如人物照片、相關資料、事件過程等內容直接搬入課堂,避免抽象的說教;還可以通過場景表演、新聞報導,增加體驗感;通過結構圖、座標圖,增加清晰感,還可以給歷史人物製作名片、簡介,以目擊者、過來人身份講述事件,通過語言的感情色彩、相關知識的豐富具體、表達的懸念條理等實現生動性。

最後,對評價應注意正當性、啟發性。我們作出評價的目的是為了給今天提供啟發,不對歷史人物、事件作出評價,就不能吸取經驗教訓,給今天的社會生活、人生實踐提供借鑑。但評價要注意正當性和啟發性。對歷史人物、事件要按照對社會發展是起促進作用還是起阻礙作用這一基本尺度進行評判,但是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往往具有雙重性,比如林則徐、左宗裳既有反抗外來侵略的一面,也有鎮壓人民的一面,對他們必須要按照一分為二的觀點作出評價,這樣才是恰如其分、尊重歷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