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薦]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2W

智慧教育 篇1

首先,基礎教育應該在學生的內心世界中打下一個亮麗的底色,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好;讓學生學會過精神生活,重視精神的價值,眷注內心,使學校生活成為整個人生美好回憶的巨大的寶庫,以便讓學生形成快樂、開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快樂是心靈的陽光。一個不快樂的人,就有可能內心變得陰暗,就可能對人不信任,甚至充滿敵意,就有可能成為害群之馬,甚至是窮凶極惡之徒。

智慧教育[薦]

其次,基礎教育的基礎應該包括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興趣和能力。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興趣和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是比他們學到了什麼更有意義的。“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盧梭)當然,這離不開對具體學習內容的學習。但這個過程是不是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智力勞動的快樂,是不是有一個精神充實的過程,是不是能經歷精神的歷險和理智的挑戰,決定著我們的基礎教育能不能發展出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興趣和能力。《學記》中說:“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只有當我們教師有不斷學習的願望和興趣,才可能為學生打下終身學習的基礎。

再次,基礎教育的基礎中應該包括髮展學生獨立地、有尊嚴地面對世界的品質和能力。這就需要學會質疑與獨立思考——不輕信、不盲從、不唯書、不唯上,一切都放在理性的天平上來考量,思考別人思考過的問題;就需要學會有效地自我表達——能夠充分地、體面地表達自我,包括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形體語言的表達,也包括我們的待人接物、穿著打扮,甚至一切的創造性的活動都是一種自我表達;就需要學會收集和處理資訊——當你作出選擇和決定時,你知道從什麼地方可以獲得可靠的、足夠的資訊。作為民主社會合格的公民,必須具有自主判斷、自主選擇、自主承擔的能力,這些能力的發展,是造就獨立的而不是仰人鼻息、依附於人的,有尊嚴而不是自輕自賤的人的重要方面。

第四,基礎教育為了學生幸福人生奠定的基礎中還應該包括人類千百年來積累的基本經驗和核心價值。如:“民主能夠防止最壞的事情發生”,“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s(里程)是t(時間)和v(速度)的乘積”等等,這些都是人類的基本經驗。至於人類的核心價值,我比較推崇西方近代啟蒙思想家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平等、博愛、人權”。教育是一種價值引導的工作,沒有明確的、代表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價值的追求,就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教育。這一點,將教育區別於單純的.規訓。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強調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仍然是必要的,只是學生學習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過程應該成為完整的人的全副心身高度投入並充滿主動性、創造性和深層次情感體驗的過程,將發展學生的學習策略和思考策略作為教學的目標追求。

最後,基礎教育要幫助學生與他人、自我、自然建立積極的、建設性的關係。學會寬容,學會善待他人,學會珍惜親情、友情,學會與他人建立起真誠的、親密的關係;學會自我反省、自我檢視,自我超越和自我發展,形成積極的自我影象,形成自我的同一感和統一的生活哲學;學會親近自然,聆聽天籟之音,珍愛萬物,珍惜我們生活的環境和自然資源,不暴殄天物,不人為物役。

一言以蔽之,基礎教育不僅要對學生的升學考試負責,更要對學生一生的幸福人生負責。基礎教育要帶給學生希望、力量,帶給學生內心的光明、人格的挺拔與偉岸,帶給學生對於自我、對於生活、對於未來和對於整個人類的自信,以便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成為自由社會的建設者和幸福人生的創造者。

智慧教育 篇2

近日,我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的智慧》一書,收穫頗多。拿著這本書,慢慢回味,咀嚼。其實,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師的智慧,它需要教師因材施教,需要教師廣博的知識,更需要教師的師德去感染、去薰陶每一個學生。

所謂教育的智慧,我可以簡單的把它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德育方面的智慧,即育人的智慧;一個是教學方面的智慧,即教書的智慧。

一、育人的智慧

首先,我們來說說德育方面的智慧。為什麼先說育人,而不先說教書呢?因為,我們的教育歸根結底是人的教育,教育的本質應該以人為本。實施素質教育,早已經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了。素質教育應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為了一切人全面發展的教育。可能現在的實情是,很多教育都成了應試教育。那麼,身為高職的老師,顯然,少了很多應試教育的嫌疑。但由於高職學生的固有特性,他們大多是原來學校、班級的“問題學生”。這就需要我們老師付出更多的愛心和耐心。

真正的教育首先應該是充滿情感的教育,愛是教育的前提。面對高職的學生,他們可能沒有普高的那些學生乖巧、聽話。相比之下,更多了幾分叛逆,個性更加鮮明。那麼,面對這樣一個群體。我們老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個性。尊重個性就是尊重差異,尊重不同個性學生未來的不同發展。“尊重”在這裡不是遷就,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儘可能的根據學生自己獨特的個性予以因勢利導,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最好的自己!

他們可能並不是成績最好的,也不是最好學的。班級裡五十個學生也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想在學業上取得一定的成就的。我看過我們班級五十個學生他們每一個人的五年目標,其中一部分人是想努力學習,在學業上取得新的進展,考上本科;也有一個部分人只是想五年大專畢業,拿著文憑去找工作當白領,或者是自己開公司當老總的等等。其實,個性本身在價值上就是中性的,它並沒有好壞之分,優劣之別,它只是每個人因其天生基因和後天環境不同所造成的。我們的教育物件,我們面對的這些學生,在我們初識他們之時,他們的心靈絕對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而我們教師的責任首先應該在於發現並且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讓他們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正由於我們教師的教育是在學生原本肥沃的田地上的加工,學生心靈這片田地上的每一株幼苗又是參差不齊的。所以,教育在愛心的基礎上,要多一點耐心,切忌拔苗助長,要遵循學生的心理髮展,因材施教,讓我們的學生在各方面都能和諧發展,茁壯成長,使得每一個人都能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力爭把每一個學生都能培養成一個真正的人,培養成幸福的人,而不是僅僅在他人眼中最優秀最成功的學生!

二、教書的智慧

在這本書中,李鎮西老師提到了一個關於教育是藝術還是技術的問題。我認為,教育首先是一門技術,然後才能成為藝術。而能否將教育發展成為一門藝術,則要看每一位教師自身的能力了。

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可見,從古至今,教師的職責裡都少不了教學這一塊。因此,教學的基本功應該是每一位教師都應該不斷修煉提升的內容,尤其是像我這樣的青年教師,在經驗相對缺乏的情況下,更應該加強基本功的`學習和提升。如何組織課堂教學?如何設計課堂流程?如何板書?如何……這些都是技術活兒。

關於課堂,我非常贊同李鎮西老師在書中講到的“共享式”課堂師生關係。這種模式下,師生平等和諧,教師在保持其教育責任的同時又尊重學生,和學生一起進步。這也正體現了我們民主教學,科學教學的思想,符合時代的要求,順應社會的發展趨勢。在課堂上,我們應該是比學生“多半壺水”的學習者。對於科學,對於知識,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首先作為一個人,都應該有一種強烈的求知慾。

面對高職的學生,他們大多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在教學過程中,正好可以利用這一特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開啟一切科學知識大門的鑰匙,無疑是問號。知識傳授絕對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我們的目的是通過教學,為學生的未來開闢一個廣闊的文化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探尋、研究發展和創造。因此,教會學生如何治學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治學過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一個人很重要的一種能力,能否學會獨立思考,能否進行更高效成功的思考,是一個人能否更好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培養學生思考能力的重要性顯而易見。在思考和學習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是否具有懷疑精神,懷疑不是否定,而是不迷信。敢於懷疑,學會懷疑是進步成長的一個很重要因素。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的智慧,實際上就是教師的智慧。作為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學習和持續精進才能領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諦,才能達到教師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高遠而曠達的人生境界。

李鎮西老師《教育的智慧》這本書,帶給我的感悟和收穫遠不止這些,在日後的教學工作過程中,我會不停地學習,並不斷應用到日常的教學和班主任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提升修煉自己的教育智慧。

智慧教育 篇3

這些天,我一直在讀一本書—《班主任的教育智慧》。這本書詳細地介紹了一些一線班主任教師好的育人方法。書中以案例和教育故事的形式向我們呈現了優秀教師樸實的教育智慧。這些案例和故事雖各不相同,卻從不同角度透露出一個愛字。正如書中所說“如果說每個孩子都是一顆小星星,老師便是摯愛他們的夜空,讓他們都閃爍出最燦爛、最動人的光輝!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付出的是汗水和淚水,收穫的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情感。用心去教誨學生,用情去培養學生,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願化為熱愛學生的一團火,將自己最珍貴的愛奉獻給孩子們,那麼,近日含苞待放的花蕾,定是明日盛開的絢麗花朵。”

書中談到“身教勝於言教”。這一觀點我特別認同,並且一直在教育工作中實踐著。書中還說到“學生是人,需要尊重,更需要愛。現在的教育需要教師必須重視自己的位置。教師要成為學生群體中的一員。老師的模範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這比老師一味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事實證明,老師高高在上只能拉大與學生的距離,而轉換角色,就會使自己融入集體中,創設一種和諧平等的氛圍,使學生心服口服,自然而然的受到薰陶,受到教育。”

是的,國小生善於模仿,在學校裡,他們接觸最多的人就是班主任老師。班主任的一舉一動將成為學生模仿的內容。一些學生甚至把在家長面前模仿老師講課、發火等當成一種遊戲。由此,我想到加裡寧說過的一句話“教師必須好好檢點自己,他應該感到他的一舉一動都處於最嚴格的監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沒有受著這種嚴格的監督。”因此,在工作中,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我自已心須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已帶頭不做。要求學生遵守紀律,我首先遵守紀律;要求學生關愛他人,我首先關愛他人;要求學生值日時積極肯幹,我就帶頭幹在前面。班級中有一名學生是白血病患兒(化名冬),休學治病後轉入我班。在冬進入我班的前幾天,我專門召開了班會,向同學介紹了冬的病情,許多同學傷心地流出了眼淚,我和同學們共同規定了鐵的紀律:任何同學不準提冬生病的事,任何同學都要主動和冬交朋友並且保護他。冬初次和同學見面那天,我拉著他的手走進教師,全班同學笑容滿面的鼓掌歡迎,並向他致歡迎辭。在後來的日子裡,我無微不至地關心他。發現他累了,就讓他趴在桌上休息一下;每次病假回來後,耐心地給他補課;冬做完化療在家修養時,我帶著水果和營養品到家裡探望。在我的影響下,班級學生紛紛行動起來,有的製作精美的賀卡送給他,有的打電話陪他聊天,有的照了一些搞笑的大頭貼送給他,讓他開心,有的和家長一起帶著禮物去冬的家裡看望他等等。這件事讓我看到,老師的愛似乎是有魔力的,他能以最快的速度給學生播下愛的種子,使學生成為愛的天使和傳播者。記得一年級剛入學時,學生缺乏自理能力,經常發生一些狀況,女生頭髮散了,我就給她紮上漂亮的鞭子;男生腿摔破了,我就給他擦上藥水並且安慰他;有的學生餓了,我就給他買一個麵包吃;有的學生肚子疼,我就給他揉肚子。有一次,我問學生:“你們覺得我是一個什麼樣的老師?”孩子們有的說:“您是像媽媽一樣的老師。”有的說:“您是像朋友一樣的'老師。”我覺得這是孩子們對我的最高評價,我很欣慰。每當週五放學前,我都要對學生們說:“祝同學們有一個愉快的週末!”孩子們就會張開笑臉紛紛迴應“祝老師做一個好夢!”“祝老師週末愉快!”等,時間久了,孩子們已經學會了我的做法,每逢節假日放學前,我都會收到孩子們變著花樣的祝福。我覺得對學生的文明禮貌教育並不難,關鍵在於老師的榜樣作用。我要求學生“端端正正寫中國字”,那麼,我每一次板書都力求工整美觀;我要求學生物放有序,所以,我的講臺和辦公桌總是收拾的乾淨、整潔。我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感染著學生,他們效仿著我學會了愛。聽到我用沙啞的聲音講課,學生用自己的零花錢去藥店買含片送給我;看到我風溼病犯了還抱著胳膊堅持上課,一些孩子給我送來風溼膏,還讓自己的家長到處打聽治病的方子。

學生就像鏡子,反射出老師的影子。只有老師的言談舉止由內而外地散發著美,影子才會美。“身教勝於言教”,“身教”是最好的教材,最好的教學手段。

智慧教育 篇4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一書封面上有這樣一句話:

“沒有智慧,我們就缺乏透過瑣屑和繁雜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沒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的荒漠,教育也只是一種敷衍和應付。”

我不禁反思從教以來的得與失,我問自己:作為教師,我的幸福感來自何處?是學生好成績?是領導和同事的認可?還是自我提升的那些收穫?我身邊的同行朋友們也會有這樣迷茫的時候。肖川教授的書為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透過這些文字看到了教育的魅力,從教以來的點點滴滴幻化成美好的畫面,湧現腦海。我不正是付出了智慧和真情才收穫了這些美好的點滴嗎?

這本隨筆九章,肖川教授娓娓道出一名教師該如何面對繁重的`教業,承擔教學的重責,獲得教育的幸福,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解放思想享受教之樂、能讀會寫表達教之樂。

《教師的解放》一章,肖川教授列舉了教師負擔過重帶來的負面影響和幾大原因。這些情況確實也存在,但是他給的建議特別好:既然不能改變整個世態,何不從自身改變。“當然教師自身也有調整心態、校正觀念、提高素質、自我解放的必要。世界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當我們以光明、正直、昂揚、樂觀的態度去看待生活,我們就會生活在光明、昂揚、樂觀、向上的生活中,這就是所謂的“境由心生”。給自己更多的積極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

是所謂的“境由心生”。給自己更多的積極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

然後在教師自身的修煉和尊重學生的思想方面去告訴教師們如何解放思想享受教之樂。這些站在教師的角度的闡述深深觸動了我。

一名教師如果固執於成規,只能搬、照、仿,缺乏自己的思想,很難形成自我風格。我們希望孩子是獨立、自主、創新的人,而我們如果不從自身開始解放,怎能培養出這樣的孩子。教師自身的解放才能讓我們把教育的視角從課堂知識的單一傳授轉到關注孩子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成長的需要上來。以前聽過這樣一種言論,“有什麼樣的班主任,就有什麼樣的學生。”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是學生的重要影響人,教師的一言一行,甚至穿衣打扮都會對孩子們產生強力的影響。記得,我們開校運會的入場式,基本是班主任走在班級隊伍的前面,同事們討論說,學生們走路的氣勢、動作和班主任真的有相似之處。

《語言的世界》一章提到的“寫作的意義”讓我很好地理解了班主任工作室有關多寫教育隨想的要求。做有思想的教師,首先要樂於閱讀,善於閱讀。“要麼旅行,要麼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其次要會在反思中進步。從經驗中總結出規律,將經驗抽象成理論。不管是有效的經驗還是反面教訓,都是教學的寶貴財富,在反思中獲得進步。肖川教授認為“每當看到自己的文章變成鉛字,如果你的確付出了心血和真情,那你一定有成就感,一定會有一種收穫的快慰。”確實如此。當我有感而發地想表達當時的想法起,從擬定題目、列出提綱、翻閱資料,再一個一個文字敲出來的這麼一個過程,到最終一篇文章呈現在自己眼前,那種滿滿的成就感只有當事人才可以體會到。

有一位老師很有意思地將肖川先生的書名與章節串聯起來,讓我很感動。“找到教育的方向,才會明瞭教育的意義。運用教育的智慧,才能獲得教師的解放。縱橫文明的星空,翱翔語言的世界,釋放心靈的陽光,表達自由的言說,品讀書的芳香,這就是《教育的智慧與真情》!”很好的註釋,借用在此表達我的感受。

合上書頁,目光再次鎖定在扉頁上:《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是的,付出真情和智慧才能收穫滿滿的幸福!

智慧教育 篇5

語文教材薈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它們是古今中外優秀作家思維經驗的總結。雖然同是思維的結晶,但有的運用形象思維樹形,有的運用抽象思維說理,有的是二者的結合等等,不一而足。可謂形式不同,風格各異。學生通過一篇篇課文的學習,能逐步學到前人各類思維的經驗,同時又要以語言為工具選擇不同文體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思維成果。因此,老師要抓住學生知識積累和智力發展的關鍵時刻,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呢?

一、質疑解疑,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新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巴爾扎克說:“開啟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義地是問號,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現都應歸功於‘為什麼’。而生活的偉大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這個論述告訴我們能提出問題就能發現問題,提出的問題越多,創新的機會也越多。那麼怎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呢?首先要鼓勵學生敢於質疑善於質疑。我在講授《勸學》時,採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勸學》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中,深入淺出地闡明瞭學習的重要,而且運用比喻的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其中一些簡短精練富含哲理的句子,如:“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等,有的已成為人們用來讚美後起之秀的代名詞,有的已成了人們持之以恆地學習的座右銘。但如果細心地讀,會發現其中有些句子是經不起推敲的。為了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我設計了一道思考題:認真閱讀課文,找出文中有失偏頗的話並作修改。問題剛從螢幕上顯示,學生一下就活躍起來:名家的文章也有問題?繼而又趨於沉寂:大家在認真尋找問題呢。根據心理學理論可知,好奇心和驚訝感本是人的天性,何況是激情無限、思維敏捷而活躍的高中生呢!在不到10分鐘的時間裡,問題一個個顯山露水了。經歸納,文中共有六處地方值得與作者商榷。到了修改階段,學生的情緒更加高漲。他們為荀子的經典名文作了三處修改: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大]過矣。②吾嘗終日而[苦]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③君子生非[大]異也,善假於物也。方括號中的詞是學生加的,他們認為加一個字,作者所“說”就顯得客觀而不絕對,讓人能接受,也符合事實。文中有三處知識值得推敲:①積土成山,風雨不一定興起;②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不是因為蚓的用心專一;③蟹六跪而有二螯,卻寄居於蛇蟮之穴,不是它們用心浮躁,而是它們的生活習性所決定的。我又問學生,發生這些錯誤的原因是什麼。經過討論,大家認為是那個時代科學不發達所造成的。可以說學生的修改切中要害,對知識點的懷疑有理有據。通過質疑解疑,學生既弄懂了課文,又獲得了智慧,更重要的是他們當了一回偉人的老師,懂得了彼時是真理,但到了此時卻不一定是真理。所以,我們一定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成功的喜悅和深深的感悟鞭策學生去探究更深更廣的知識領域。

二、通過分析論證,培養學生善於發散和聚合的思維能力

對一個問題的看法,如果只有集中或發散,那麼看這個問題的角度就會出現偏斜或從一般到個別的迴圈往復。而發散思維能讓你變革思維的模式,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有跳躍地去看待問題。聚合思維是發散思維的基礎,二者統一在一個完整的思維過程中。因為我們頭腦中的每一個知識經驗,可以說都是最終通過輻合思維獲得的。在我們遇到一個新問題時,如果離開了已有的知識經驗,發散思維的靈活性便失去了出發點。另外,即使利用發散思維可以獲得解決問題的各式各樣的方法,但哪一個最好、最科學,最終還必須經過分析、比較、綜合,方可作出決定。可見,發散思維和輻合思維如同創造思維的兩翼,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在語文教學中教會學生既能利用發散思維,又能利用輻合思維,就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勸學》從體載上來說是一篇說理性極強的議論文,其最大的特點是運用比喻進行說理。為了讓學生了解作者的論證思路和文章的論證層次,我又設計了兩道思考題:①作者是從哪些角度展開論證的?運用了什麼樣的論證方法?②文中運用了大量的比喻,這些比喻有什麼作用?為了弄懂第一個問題,老師必須引導學生去體味文章中心論點的妙處。“學不可以已”應該從哪個角度去理解好呢?學生經過一番思索,便歸納出如下內容:這句話一方面說明學習的意義非常重要,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對待學習應該採取的態度和方法,那也是不能停止。中心論點包孕的內蘊弄清了,再引導學生去思考文章三個段落的內容——學習的意義、作用、態度和方法,就輕而易舉了。在分析第二個問題時,學生經過反覆的爭鳴和討論認為:第一自然段中的“青出於藍”“冰寒於水”“金就礪則利”等比喻句是從正面設喻並闡明學習的重要性的;第二自然段是從反面設喻,“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善假馬與舟楫等等,說明學習能產生彌補不足等巨大的作用。第三自然段中“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善成德”是從正面設喻;“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是從反面來設喻;而騏驥和駑馬、“舍”與“不捨”、“不折”與“可鏤”是從正反對照來設喻的。這種正面與反面以及正反對照多種方式的比喻說理,通俗易懂地說明了學習貴在持之以恆。蚓和蟹等等是從正反設喻來說明學習專心致志。作者在設比喻時,將道理寓含其中,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就留給學生思考的餘地;而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第二自然段。有的由一個比喻設喻引出道理後,而引出另一個比喻,再用另一個比喻來進行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經過一番質疑解疑的熱身運動後,學生對課文的大意有了初步的瞭解,再引導他們進行理性的思考,這符合人的認識是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規律。

結束課文時,同學們感覺到學習此文比學習其他課文有趣,因為他們發現名家也有說錯話的時候,他們能勇敢地為古人修正錯誤,這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而且學習古人這種散文文化的論說文章,既要把握作者的思路,又要了解行文的特點,如果採用質疑的方法來讀,就既能體察古人的思想深度,又能看出古人認識上的侷限,還將知識點落實了,真是一箭三雕。

由此,我深深感到,作為老師,要在課堂上為學生營造一個能引發學生思考、會思考的外部環境,這個外部環境就是老師為學生創設一個能激發學生敢於質疑、善於思考的課堂氣氛。在這種氛圍裡,學生不受約束,與同學討論問題,老師不但不會批評,反而會給予鼓勵,所以能暢所欲言,碰到問題還能互相啟發,在質疑決疑中,不時迸出智慧的火花。

智慧教育 篇6

讀《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震撼,原本枯燥乏味的教育學在作者筆下竟詮釋得如此生動形象、如此具體。

讀完此書,我深深地認識到智慧並非“遙不可及”。對於智慧,我一直認為是教育者一種臨場的應激表現,學是學不來的,那是天生的。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讀完書才發現那只是我對教育機智一種狹隘的理解。書中寫到:“機智表現為剋制,表現為對孩子的體驗的理解,表現為尊重孩子的主體性,表現為‘潤物細無聲’,表現為對情境的自信,表現為臨場的天賦”。“機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間,保護那些脆弱的東西,防止傷害,將破碎的`東西變成整體,使好的品質得到鞏固和加強,加強孩子的獨特之處,促進孩子的學習和個性成長”。而且教育智慧也可以通過學習來積累。

“機智表現為剋制”

平時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習慣性行為,總是憑著“自以為是”的經驗,機械化的進行著。記得有一次,上完課在批改學生的作業時,發現有一道題大多數學生都是錯的,包括自己心目中的優秀學生,而且我清清楚楚地記得,這道題在上課時講到過,我改著改著,氣就不打一處來,幾乎把學生的作業本都扔在了地上,孩子們嚇得大氣也不敢出,自己也氣得呼哧呼哧直喘。現在想想,自己當時的這種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在這本書中,範梅南這樣說,“未經反思的行動是‘缺乏智慧’的”,機智表現為剋制。當時,我要是能剋制自己的情緒,然後再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行為,可能就會想到,學生不會故意把題做錯,原本就是自己沒有教會這節課的知識,這怎麼能怨學生呢!這樣下去,不但自己的教學水平難以提高,而且嚴重地影響了師生關係。

機智表現為“潤物細無聲”

“傑遜是一個大小夥子。因為他時常心不在焉的樣子,英語老師開始懷疑他是否吸毒。照其他老師的看法,傑遜只不過是坐在學校消磨時間罷了。他很少完成家庭作業。”

“有一天在上課前,傑遜早早地進了教室,在老師的周圍踱來踱去。顯然,他有什麼心事。‘瞧,我寫了這個’,他說,將一張紙片放到老師的桌上。是一首詩。詩寫的不錯,老師很吃驚。‘這首詩寫得很好,傑遜,我喜歡它的意境。’‘我喜歡寫詩’,傑遜說,‘我已經寫了好一陣了……自從我上您的課開始’。接著,他有點不在意地說,‘也許,您可以將它貼起來’。老師一直習慣將選中的學生的詩貼在大廳的一塊大貼板上。”“傑遜建議她展出他的詩令她感到吃驚。她吃驚的是傑遜也在乎這樣的事。但她還是非常高興的答應了。那天晚些時候,她注意到傑遜和一個朋友在一起。他正指著牆上:‘就那首詩,是我寫的。”任何一個差生都並非一無是處,每一個人都有自己閃光的地方,抓住這些閃光點就抓住了教育的契機!

範梅南教授告誡我們,當傑遜把詩遞過來的時候,我們絕不能說這樣的話:“唔,傑遜,你這兒還有幾處拼寫錯誤。”或者說,“傑遜,這結尾還不太好,你應該修改一下後幾行”。老師知道將來還有機會幫助傑遜修改他的詩。首先,她可能通過在班上將詩的收尾作為一個一般題目的討論,試圖間接地給傑遜指出某些給這首詩收尾的看法。用這樣的方式,她可能又能夠微妙地影響傑遜,使他學會理解更多的詩歌寫作技巧,而不是單單挑選出他的詩進行批評。

“傑遜的例子同樣也讓我們看到了我們是多麼地容易錯誤地判斷孩子和年輕人。即使其他人已經對孩子失去信心了,我們仍然還是有辦法‘打動’學生。”

總之,教學機智不是單純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與生俱來的稟賦,更不是虛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種充滿教學智慧,具有較高層次的教學藝術,是教師綜合素質的反映,是教師個性品質、教育理論素養、教育實踐經驗等多種因素綜合起來的結果。我決心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摸索、思考、積澱,不斷地充實自己、追求個性、構建風格,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智慧教育 篇7

培養懂事明理的孩子

中國人總是把“聽話”當做一個好孩子的必備條件。但是我希望我們的孩子不要只做聽話的孩子,而是要成為懂事、明理的孩子。聽話的孩子可能只會盲從他人,而不見得知道為什麼要那麼做。懂道理的孩子善於分析每件事背後的原委,他們會在父母講的話有道理時百分之百地服從,在父母的`話不完全正確時則會與父母主動討論、交流——這樣的孩子才是既尊重父母、又堅持原則的好孩子。孩子們的成長既需要啟發,也需要紀律和規矩。他們既需要培養自信,也需要學習如何自省。關於“規矩”,我總結出了四條定律:定好規矩,但首先要把與規矩相關的道理講清楚,不能盲目地要求孩子服從;在規矩的限制範圍內,孩子有完全的自由;違背了規矩,孩子將受到預先講好的懲罰;規矩越少越好,這樣才能發揮啟發的功效。

另外,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教育孩子時,眼光要放長遠些。好的父母能為孩子創造寬鬆的成長環境,他們只是在孩子碰到困惑時才給以建議和幫助,他們更善於引導孩子,善於和他們溝通,而不是強加給孩子某種期望或價值觀。

智慧教育 篇8

感受一:成績成功成長

作為一位教師,究竟追求什麼?讀後《16位教育家的智慧檔案》,我想成績、成功、成長這三個詞體現了三種不同的教育境界。我們不必太看重“成績”,成績並不一定導致成功;也許,我們不必太看重“成功”,成功並不一定導致幸福,不幸福的成功只能是暫時的成功,甚至是虛假的成功。我們應當看重的是成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抓住成長這兩個字。成長是超越成功層面的東西,因為成功了,我們可以成長;失敗了,我們也可以成長,失敗了有時會導向更好的成長。人要坦然地面對成功,也要坦然地面對失敗;不怕失敗,這才是最大的成功。實際上,我覺得我們如果把教育的最高境界定位於成長,就會使教育變得非常有趣。我覺得我們的孩子成長一定要跟幸福、快樂相聯絡,只要成長就快樂,只要成長心裡面就覺得踏實。那麼,成功和成績就成了成長必然會帶來的副產品。

我覺得我們的教育要站在成長這個層面上去理解,確立開發與保護並重的教育生態理念,確定人可持續成長的理念。人的一生,你只要關注成長,就不用操心成功,更不要操心成績的'問題。一棵小樹,健康地成長,長成一棵參天大樹,你還用擔心它不結果嗎?還用擔心它不成材嗎?可悲的是現在有很多樹,剛剛長出一點,我們就急切地搖晃著它,抱怨它為什麼不結果,為什麼不成材,最終導致它結不了果,也成不了材。

教育,既要開發生命潛能,又要保護生命資源。在教育目標上,要定位得高一點,遠一點,要指向孩子一生的快樂與幸福;在教育過程上,要從現在就重視快樂,重視幸福,要讓孩子們有快樂、幸福的童年。

感受二:師 德 與 師 愛

16位教育家的師德與師愛詮釋了教育的靈魂。師德是教師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概況其內涵。 師德是教師素質的靈魂,師愛又是師德的靈魂。在很大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然而熱愛學生並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就更加困難。全國勞模林崇德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

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愛,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只講付出不求回報、無私的、沒有血緣關係的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極其神聖、純真的。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真情,就會“親其師、敬其師”,從而“信其道”。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教書育人就實現了其功能。因此,師愛是魂。但我認為師愛只是師德的一個真子集,對教師來講,真正的愛,是對孩子們一生的發展和幸福負責的愛,它需要對學生進行很好的觀察。當發現學生需要溫暖時,不要直接給他溫暖,而是給他一把柴刀,對他說:“你可以去打柴。不會打?我告訴你怎麼打。”你可以遠遠地看著他——如果他不能划著火柴,可以給他做一個示範,再讓他自己做。絕對不要代替他去做該由他自己做的事情。這種愛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是對他一輩子負責的愛。

智慧教育 篇9

巴關說:每個人都必須懂一些生命發展的基本心理學,以及當孩子在五歲、十歲、十五歲、二十歲時,會有什麼樣的思考、感受和行為模式。每個人都必須具備這方面的知識,因為很多的謎都源於此。孩子叛逆不聽話、不服從你、不與你說話,全都受到生理的控制。

當你具備這些知識,一半的問題就消失了。此外,對待孩子時,你必須也成為一個孩子,將自己放在孩子的角色中。回想自己五歲、十歲、十五歲大時的樣子,你就會知道要如何對待孩子。

還有,不要把孩子當小孩來對待,要將他放在與你平等的位置上,而不應視為非常渺小和微不足道的人。在印度有個通則,長久以來一直是指導原則,幾千年來幫助了數百萬人民:在孩子六歲前,待他像個國王或皇后;六歲至十二歲時,待他像個王子或者公主;十二歲後,則把他當作朋友來對待。我們嚴格遵循此原則,成果斐然。

在這之後,你必須做好父母,也就是你的內在必須沒有衝突、恐懼、焦慮,你必須是個整體,內在絕不能分裂,必須保持完整;你必須看見自己本來的樣貌,如實如是地愛自己與接納自己,這是你可以對自己做的,如此一來,無論之後你做什麼,對孩子來說都是完美的,他會忠實地迴應你、但是如果你內在不和諧,那麼不論做什麼,都只是做出動作而已,這樣就會對孩子創造奇蹟。

把孩子當國王皇后般對待

教育0-6歲的孩子時,請做到:

一、給予豐沛的愛、注意力與關懷;

二、試著不要說‘不’。

在孩子0-6歲的成長期間,你要傾注愛、注意力與關心在孩子在身上。做所有你能做的事,但必須持續愛著孩子,不要在這期間傷害他。還有一點很重要:你要減少對孩子說‘不’的次數。這個年紀的孩子非常難以管教,且會持續跟你要這個、要那個,總是跑來跑去、動個不停。但是如果父母一直對他說:‘別做這個,別做那個,這個不是給你的。’像這樣持續地說不,通常孩子就會漸漸養成暴力傾向,因為孩子的內在沒有可以接受拒絕的系統。

儘可能減少說‘不’的機會,試著去順從孩子的希望。你當然不可能滿足孩子所有的希望,也許是因為財務狀況不允許,或者是為了孩子的安全著想。因此,為人父母者必須好好辨別。如果你無法提供某些事物,儘可能就別讓孩子看到它。試著防止孩子產生要它的慾望,因為即便是大人,要對自己的欲說‘不’也很困難。

這個階段的孩子在經驗宇宙與生命,所以儘可能陪在他身邊。孩子六歲之前所體驗的品質,決定了他日後的觀點如何發展。如果要孩子未來成為快樂的人,就儘可能給他歡樂;如果要他未來成為有感知能力的人,就盡你所能地給他愛;如果希望他變成懂得感恩的人,就多多讚美他。做所有你能做的事,直到這個孩子滿六歲為止。

把孩子當王子公主般對待

養育六到十二歲的小孩,則必須:

一、在自由與紀律之間取得平衡;

二、成為孩子的模範。

在六到十二歲的階段,你必須像對待王子或者公主一樣地對待孩子。此時你開始找尋自由與紀律之間的平衡。不是透過強迫來規範孩子,而是幫助他形成良好的制約,對生命有正確、全面的觀點與意見。如果你希望孩子尊重工作的價值、關係與財富,那麼請以身作則。找一件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的事,看著孩子模仿你,而在這過程中,你也會有所成長。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要是看到父母互相破口大罵,他很快也會對父母大聲頂嘴,不能對孩子說‘不要大吼大叫!’‘你還小’這類的話,因為他只是在模仿大人,而且孩子不會聽你的話,他只是模仿自己所看到的。

有很多東西是我們無法操控的.,像是我們無法控制孩子跟哪一種朋友交往,也無法得知生命本身會提供何種教導,但只要父母能接受自己,彼此關懷並相親相愛,孩子就有可能成為很棒的人。

把孩子當朋友般對待

對待十二歲以上的孩子,建議你:

一、成為孩子的朋友,帶著尊重來愛他;

二、幫助你的孩子思考與做決定、父母必須把十二歲以上的孩子當作朋友,你們是平等的。

在生命的任何一個階段,孩子和你都是平等的,而你必須帶著尊重來愛他,因為受到尊重的孩子長大後,會變成偉大的個體。滿十二歲以後,你和孩子的對話必須有所改變,裡面沒有指令,只有建議和提問。

如果父母能培養問適當問題的藝術,協助孩子思考、做決定等,對孩子會相當有幫助。滿十二歲以後,孩子可能會養成拒絕你的習慣,去做那些你不要他做的事。比方說,如果你要他早點回家,他可能很晚才回家;如果你說不要跟某人玩,你會跟你唱反調;如果你建議某個課程可能對他有益,他就會拒絕去上。

通常孩子都會度過這個‘說不’的時期,這在孩子人格的演化上是非常自然的階段,因為他需要確立自己的個體性。在這個階段,孩子試著找出‘我是誰?我是什麼?’無法再把自己想成某某人的女兒、某某人的兒子,而是試著將自己和父母分開,去尋求並證明自己是誰。所以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不斷的拒絕你,即便你提供的建議可能更合理。但是,無須擔心或驚慌,因為孩子滿十八歲或二十歲時,自然會度過這個階段。

智慧教育 篇10

這週末我參加了為期兩天的《教育智慧-教師高階研修班》學習,短短兩天的學習,以體驗式學習方式的培訓,給自己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人生一世,不能不有一種感恩的心。在這個世界上,誰都需要有一種感恩的心,隨時需要一顆感恩的心。而我們教師做的是葉的事業,每個教師都象是一片綠葉,在黨的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孕育著花,孕育著果,孕育著神州大地的萬千桃李。這個世界上,讓自己感激的.事情和人有很多很多。但慢慢的我們卻忽視了這些,覺得感謝的話不用常掛在嘴邊,尤其是身邊最親的親人和朋友。

通過學習,讓我明白了一個人,只有懷揣一顆感恩的心,才會體味到生活的幸福與樂趣,學會感恩也就是學會了生活。的一生走過來,有太多需要感謝的人和事。我應該對生活抱著一顆感恩之心,雖然自己的生活沒有別人過的精彩,雖然自己的人生沒有別人走的幸福,但我依然應該感恩我周圍的一切,感恩我所遇到的一切。我要讓自己在自己的感恩中,讓那人間的溫暖和快樂充實在自己的心間,讓自己體會到生活原來是那麼的美好,值得自己去珍惜和擁有。同時,要將感恩通過語言,行動讓身邊的人看到,感受到。

智慧教育 篇11

偶然的機會,發現《我的前半生》是一部不錯的生活劇。繼而驚覺網路上鋪天蓋地關於這部劇婚姻、家庭、教育的討論熱火朝天。

這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家庭劇,亦舒的作品是現實的,她直麵人生的陰暗、揭開愛情、友情、親情那片溫情的面紗,赤裸裸地將生活呈現在觀眾的眼前。

羅子君自以為是的悠然闊太太生活,在丈夫的一紙離婚中,戛然而止……然後在命途多舛中,重新站立行走,電視劇畢竟是故事,而真正的人生,有誰會在未來不期而遇那個命中註定的人,誠心誠意扶持你的一生?又有誰身邊有一個諸如唐晶這樣的正能量朋友,鼓氣維護不離不棄?

是誰把自己的婚姻逼入絕境,是誰讓平兒的家庭四分五裂?與其說,是陳俊生出軌,不如說羅子君親手把他退給別人。就如凌玲說的:“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聽起來刻薄又可惡,卻不得不得讓人反省。

羅子君,踩著八萬塊的鞋子,過著有保姆的日子,每天過著滿大街掃貨的日子,用她的話來說,唯一需要她花力氣的就是監督陳俊生身邊的靚麗美女。而她想不到的是,陳俊生的出軌物件竟然是一個相貌平平的中年離異帶孩婦女,凌玲。

這個女人自己帶孩,努力賺錢,努力給孩子找個爸爸,努力給自己找個男人,拋卻小三上位的道德觀,從這個角度講,她沒有錯,她只是在為自己和孩子的生活爭取最好的保障。她認為孩子笨鳥先飛,要努力生活,努力學習。而此刻的平兒問媽媽:”角膜是什麼?“羅子君回答:”臉上的叫面膜,腳上的叫角膜。“她也是曾經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可是如今她所關注的世界是如此之小,小到只關注眼角的皺紋,關注時尚品牌。其他本來屬於她的東西統統拒之門外了。平兒天真地以為,媽媽去做營業員,是不是就可以買東西不花錢了?這樣的對話,讓人笑出眼淚,笑到心痛。

這部劇後,我來談談自己的三個觀點。

一、媽媽要與孩子同時進步,才是孩子進步的階梯。

在潛移默化的生活裡,一個愛讀書,愛思考,求上進的媽媽,帶給孩子的將是永遠的財富。你或許擁有很多的錢,很貴的房子,很拉風的車子,但假如你給孩子的僅僅如此,那麼你的孩子不過如此,或許更糟。這就是為什麼,凌玲的孩子審時度勢,而平兒卻天真幼稚,無理取鬧。我無異於表達凌玲的教育方法對錯,孩子好壞。

媽媽的德行、教養、精神,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的價值觀、人生觀,因此在這一層面,不要把自己逼入羅子君的境地再艱難反擊,那個是電視劇,你是生活,翻轉生活,何其容易?

二、無論何時,都不要忘記提升自己。

《我的前半生》告訴女人,掙錢絕對不是女人的責任,而是女人的尊嚴。你也許不缺錢,你也許有人養,可你必須保持可以自力更生的能力,和獨樹一幟的魅力。無論何時何地,哪怕僅僅是全職主婦,都必須時時學習,不斷提升,在陷入自立或者家庭需要的時候,撐起一片天。

有一句話說的好,長得漂亮是優勢,活得漂亮是本事。人,容易在安逸中沉落,享受是人的天性,但警戒就是人的悟性。這個世界,永遠有一個地方,叫做夢想。“你負責掙錢養家,我負責貌美如花。”信奉這句話,總有一天會被現實抽的'體無完膚……

婚姻是兩個人的結伴而行,是兩個人的共同進步,是兩個人的共同扶持。你若只在原地,這顆蛋便有了縫,蒼蠅自然飛進來,哪怕那是一隻比你還臭的蒼蠅。

當平兒哭著找爸爸,哭著想要回大房子的家,試問羅子君,是否是一個稱職的媽媽?不要講女人要出的廳堂下得廚房,這個世界對女人不公平,你覺得不公平,那是你還不夠努力。所以,學習是永恆的主題,它會在你需要的時候冒出來;會在你落魄的時候支援你,走過一村又一村,迎來柳暗花明。

三、婚姻不僅僅靠愛情,還有智慧。

時光流轉,不是不愛,能夠支援婚姻一路走下去的從來都不僅僅是愛情,而是你我攜手共同進步。羅子君說”他說他會養我一輩子的,是他不要我上班的。“誠然,我們相信,當初這個男人說這話的時候是誠心誠意的,而如今他的改變也是自己始料未及的。人生,為什麼一定要等到徹底失去,才痛定思痛?

只有愛情的兩個人,總會有保鮮期。因為生活不易,要彼此努力,當你依附他的時候,他自己早已努力地精疲力盡,無處放矢。而當他需要你的時候,你卻在遙遠的地方跟不上腳步。在此,我沒有肯定陳俊生的背叛,只是在說女人在婚姻家庭中的智慧。

當我們把家庭經營地一團和氣,你會發現,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和教育。

智慧教育 篇12

暑期期間,利用空餘時間讀了學校推薦的肖川所著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我深有所感。在一年的學習和工作中,我越來越體會到教學不是簡簡單單的知識傳授,而是一種交往。如果交往雙方都愉快,那麼教學工作便是水到渠成。反之則會影響教學效果。回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常常會有學生因為不喜歡老師而不喜歡那門課程。所以讓學生愛上那門課之前,得先讓他們愛上教那門課的人。因此教師在提高教學業務水平的同時,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教學即是一種交往,那麼作為交往物件的學生就不可以僅僅看作是一個知識灌輸的容器。教師不可以機械地思考如何將知識灌進學生的腦子。而是要將他們作為一種有獨立意識的個體。他們有想法,有情感,會哭會笑,會犯錯會進步。遇到問題,不是簡單地批評指責,要溝通了解,等了解過後再提出建議,讓學生從心底接受教師。

在交往中,也要注意學生的差異性。正如我們日常生活中會交往形形色色不同的朋友,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也會越來越發現他們每個人的與眾不同。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作為教師,不應該按模具來打磨學生,要充分尊重理解每個學生的與眾不同,發現他們有別於他人的'閃光點,充分肯定。也要看到他們身上的缺點,理解那些缺點,並且採取適當辦法幫助他們改正。

既然是一種交往,那麼師生雙方就應該是平等的,並不存在誰服從誰的問題。教師對於學生的要求自身也要恪守,否則在學生中就不會有威信,那麼學生就不會按照你的要求來執行。對於學生與學生,教師也要注重平等。不要因為學生成績優異就給予過多偏愛。將愛多分些給教師沒有注意到的學生,讓更多的學生成為教師的追隨者。

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並非只是在課上。課上的交往只能是廣泛的,大幅度的。而想要和學生“交心”,教師更應該注重課下與學生的交往。真誠地關心學生,在學校裡有沒有什麼事不順心,有沒有與小夥伴鬧矛盾,晚上有沒有早點睡覺,週末有沒有去哪裡遊玩。這樣貼近生活的教師會給學生一種親切感,讓他們感受到原來教師、學校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苦悶的學習地方。

教學是門藝術,而交往則是將它變成藝術的途徑之一。不將教學僅僅當成是工作內容,而是生活中必要的交往,是認識瞭解並且陪同一批批鮮活可愛的孩子一起成長的美好旅程。這樣的話,教學就是一種美了。

智慧教育 篇13

教師使命崇高、責任重大。教師要想出色地完成工作,單有熱情和勤勉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智慧。

教師的智慧是教師的教育理念、專業思想、教育藝術、教育能力和教育手段等綜合產物,是教師個人品質、教育經歷、精神追求和行為習慣的表現。教師的智慧是充滿理性的,閃爍著教育的璀璨光輝。教師的智慧可以減少甚至避免教育的衝突,可以提高教育的成功效率,可以更好地促進教育和諧發展。它能啟用教育之水,泛起漣漪,使之充滿生機,它有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灌溉滿園花朵。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之所以能成為人師,是因為他心智聰慧,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髮展智力,幫助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有魅力、有品位和受歡迎教師,一定是一位充滿教育智慧的教師。

學習與思考是教師智慧的兩翼。現代社會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的更新換代比以往任何時期都快。專事文化知識傳授的`教師,如不及時充電,就適應不了迅猛發展的教育形勢,教育智慧的源泉就要枯竭。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智慧是思索的結晶,教師智慧是教師對教育問題長期研究和不斷探索的結果。深思熟慮會使智慧源源不斷地產生。學思結合,兩則相互促進消化,會使教師智慧這棵大樹枝繁葉茂。學習要與實踐相結合,思考要經過實踐的驗證。一個睿智的教師把實踐變成思考的試驗田,思考在實踐中日漸深刻,實踐在思考中日漸完善,在實踐與思考中智慧得以養成。

幽默與機智是教師智慧的手段。幽默是一種潤滑劑,可以增強語言的表達能力,拉近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課堂氣氛有點緊張時,不妨幽它一默,讓學生獲得會心一笑,以使學習顯得輕鬆愉快;批評學生課堂紀律時,也不妨摻進幽默,這既不傷學生自尊,又能使他們警醒改正。聰明的教師在教育中會經常使用幽默這種武器。教育是需要機智的,因為教育的物件是活生生的學生,突發事件隨時有可能產生,意料不到的情況隨時有可能出現。這需要教師要有瞬間反應能力和巧妙斷事能力。借題發揮、循勢誘導、憤悱啟發、化解矛盾等都是教育機智的表現。有機智慧擺脫教學困境,有機智會讓教育走向成功。教育的機智是課堂的活力所在,需要教師用心領悟才能獲得。

仁愛與寬容是教師智慧的態度。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心能溶解冷漠,能去除一切芥蒂。堅持用愛心去澆灌每一朵鮮花,一定會滿園春色。對受傷的花蕊尤其要精心呵護。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是教師首要的職業道德,教師的智慧必須與愛心緊密聯絡起來,以仁愛為依託,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容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涵養,更是一種智慧。教師不能動不動就責怪學生,更不能對他們隨性發無名之火。對待學生要多一些信任、寬容和善意,不要揮動手中的大棒劈頭蓋臉地打他們。對犯錯誤的學生,不要期望他們即刻就能改正,有時等待也是一種較好的策略。寬容了他人,受益了自己,這不僅體現了一種人性的仁愛,更體現了一種智慧技巧。

教師的智慧體現在多個方面。教師應該是一個睿智的人,能臨事不慌、處亂不驚,能沉著不急、理智不躁,能悠遊不俗、從容不迫,思想超前、思維敏捷且有良好思想習慣。教師應該是一個理智的人,感情充沛固然需要,而理智健全更需要,善於用理智剋制情感,更善於以理服人,用理性的光輝照亮黑暗的心靈。教師應該是一個明智的人,能識大體、顧大局,明辨事理,擇善而從。能採用適當方式處理師生關係、解決衝突和問題。教師應該是一個大智的人,不計一利之得失,不計一日之長短,不逞一時之英豪,心胸博大、宅地仁厚、深謀遠慮、目光遠大。

教師只有不斷地刻苦學習,積極地投身教育實踐,深入地思考教育問題,才能真正領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諦,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日趨完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