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實用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8.3K

智慧教育1

通過對《釋放你的教育智慧》這本書的學習,我也進一步清晰地認識到:教學思考內容寬泛,可記成功之舉、可記教學機智、可記學生見解、可記再教設計,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記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穫。

智慧教育[實用15篇]

一、要用心愛護:

我國現代教育家夏沔尊說:“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裡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作為一名教師,只有真誠地熱愛學生,用我們的愛去感染、薰陶每一個學生,才能激發學生對老師的尊敬、信任和親近,使學生對你所傳授的知識感興趣,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二、要用心學習:

現在的學生的興趣廣泛,好勝心強,會向教師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廣博的文化修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只有學而不厭,才能做到誨人不倦。要學習就要多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在“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的書籍中,多關注那些研究教育教學過程的書,多從簡明的教育案例、教育敘事中尋求啟示,尋求教育思想的營養和教育的智慧。除了向書本學習,還要虛心向同事學習。“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獨到的方法和經驗,“千個師傅,千個法”,我們可以取長補短,成就自我。我們要善於虛心向他人請教,學習他人的經驗,豐富自己的人生。

除此以外,還要虛心向學生學習。教師不要以為自己是萬能的上帝,班內幾十個學生的智慧之和,是沒有哪位教師能夠比擬的,放下我們的架子,才能真正體現師生平等的內涵。在工作中,真正形成和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意識,有利於達到師生雙贏的局面,何樂而不為呢?

三、要用心研究:

成功需要付出,人生需要磨練。我們教師時常會在教學中遇到諸多困難和問題以及困惑,作為教師,我們要潛心研究教材、學生、教法、學法等,研究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輕鬆、愉快、積極、健康的課堂氛圍;精心設計教學細節,學習借鑑杜郎口、洋思中學的經驗,講究課堂教學的.藝術、研究如何打造高效課堂,實現有效教學,講究技巧與方法,學會“望聞問切”,用“心”去研究解決問題,真正讓思考與實踐同行。

四、要用心思考:

思廣則能活,思活則能深,思深則能透,思透則能明。我們要善於總結課堂的事,對教師自身教學情況,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對授課內容、方式、技能、技巧,對課堂整體狀況等等進行思考,發現自己教育教學中的得與失,以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改變策略,使教育教學趨於最優化。

老子說: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從教學中的細節入手,以愛作為教學的支點,用興趣作為教學的原動力,思考作為教學進步的源泉,用心做教師,讓教學煥發出生命活力,成就孩子們的人生,收穫人生最美麗的稻穗,也在教學研究中不斷提升自我,譜寫精彩的教育教學篇章!

智慧教育2

關於講和練

——《教育的智慧》讀書筆記

講練是一種教學方式。講和練怎樣結合呢 最近我們也一直在探究這個問題。

一種是"精講多練"強調精講後要讓學生適當地練;另一種是"精講精練"強調的是精講後要讓學生有示範性代表性地練;再一種就是"講而泛練"意思指有的內容通過講述泛泛一練或不練只要明白就行了;還有一種是"精講不練"只要講得好講得精學生不練也能掌握其實質及其要領。

這四種提法來自不同教學內容歸納起來我們稱其為"精講善練講練結合"。也就是說講課無論何時都要精講一個學生學很多門課如果教師都要旁徵博引必然喧賓奪主學生聽得熱鬧而收效甚微。精講有利於記憶;練習多少要看教學內容課程性質不管如何練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去實踐去思考使他們的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鍛鍊他們的智力和能力。如果把"多練"理解為"練的越多越好"無限地加碼;把"精練"理解為"練得少一點"於是對習題作業不加挑選使學生無法去理解解法程式規範無法起到"解剖麻雀"的作用這都達不到練習應用的目的。

基於上述的觀點和認識我想說幾點:

1各門學科的練習方式應該不一樣的什麼都是動筆我想不是太合理。比如說英語可能應該側重一點口語。

2每一堂課練習的時間強度等應該不一樣。可能有的課時不需要太多的'練習有的課時可能需要多點練習時間。

3講和練如何結合什麼時候講什麼時候練可能很有講究就像燒肉什麼時候該文火什麼時候要燜一下時機很重要。

4總的來說講和練都要精不是多就是好的。

智慧教育3

“教育不是簡單的操作性行為,而是基於信念的事業。因為真正的教育是精神創生和靈魂的感召。教師將是一個永恆的職業。沒有教育信念的教師決不可能成為好的教育者。教育是一種基於信念的行為。這意味著只有基於信念的行為,才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才是真正的教育力量,才能推動人和鼓舞人,才能喚起別人對於未來熱烈的憧憬與嚮往,才能在別人的心中催生信念。因為只有基於信念,我們的言行才會有一種自然與真誠,才會有一種執著和投入,而不會是做作與矯飾、應付與敷衍。”

讀著肖川教授的教育隨筆集,讓我接受著對心靈的洗禮,讓我一次次回味蘊藏在字裡行間的教育魅力。讓人覺得是在與一位智者聊天,他那謙和的態度、親切的語言和博愛的熱情無不啟發著我的思維、拓寬了我的`視野,幾乎每一篇文章部是一個誘惑,引領我進入一個神奇的風景線。書中的每一個文字,無不再表達這樣一個內容:“成為有思想的教師”。

肖川教授在《名師不可仿》說到:不要簡單的模仿名師,重要的是學習名師的教學思想和個性修養。他們所代表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是值得學下的,他們的成長之路也是值得研究、借鑑的,但他們的示範課的招式是不可簡單模仿的。我們只有“著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創造性地生成教學的策略,才能遊刃有餘,左右逢源”。

作為新教師,起初我是以取經的目的去拜讀這本書。但在書的篇末,肖川教授說:“功夫在詩外”,沒有任何一門課程可以直截了當地教給你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智慧只能從深厚的精神修養中內在地孕育和生長出來。看到這裡,我並沒有失望,我讀到了“學問變化氣質,知識滋養人生”;我知會了“成功一定有方法,失敗一定有原因”。

有思想,使得我們不人云亦云,不簡單化,使得我們葆有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

智慧教育4

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基本上就是兩種方法“講道理和恐嚇”,什麼是講道理?就是父母給孩子看很多關於安全的書,講很多關於安全的故事,背很多關於安全的兒歌,告訴孩子哪些事是安全的,那些事是不安全的。這樣的安全教育很有必要,但是不免有些“紙上談兵”。什麼是恐嚇?告訴孩子很多不安全的事情,例如有壞人會搶小孩啊,有孩子玩火把家裡燒了啊,拿著刀子跑步扎到眼睛裡啊,看今日說法告訴孩子要學會保護自己啊,這樣的安全教育其實沒有必要的,這樣負面的資訊只會加劇孩子內心的“怕”,讓孩子越來越擔心,越來越不敢面對真實的生活,所謂“怕什麼來什麼”,這樣可能讓孩子離危險更近。

那我們來看看究竟怎麼才能讓孩子更加安全,怎麼才能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呢?首先,孩子需要很多方方面面的安全基本知識,這一點毋庸置疑,現在這樣的圖書和音視訊資料特別多,父母帶著孩子一起閱讀,一起觀看,用正確的安全知識武裝孩子就可以了,這一點需要做到,也必須做到,做到這一點也相對比較容易,但僅僅做到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或者只做這一點就認為做好了安全教育,那真的是紙上談兵,真正打起仗了,很快會敗下陣來。

其次,安全教育的核心是孩子遇到安全問題的時候,能夠冷靜,不慌張,能夠把學到的安全知識應用到事件當中,大家想一想,孩子有安全知識,但是遇到問題的時候,著急,慌張,害怕,恐懼,甚至情緒波動很大,您覺得安全知識有什麼用嗎?所以安全教育的核心是讓孩子有自信,有好的心態,有敢於面對的能力和遇事不慌張的能力,如果沒有這一點,我相信不僅僅是安全問題,你的孩子遇到任何問題都可能沒有面對和解決的能力。我女兒參加夏令營和我說,“爸爸我害怕蟲子,看到它們我就害怕,有些蟲子可能還是有毒的,我怎麼辦啊?”我告訴女兒說:“爸爸有辦法讓你不害怕蟲子,那就是和蟲子交朋友,把自己當成一個蟲子專家,我們在網上搜集蟲子的資料,瞭解蟲子的習性,知道它們的名字,在現場你看到的蟲子把他記下來,要麼問老師,要麼回來我們查資料討論,當我們瞭解蟲子的時候,我們就不怕蟲子了,你說呢?”,我的女兒很快就不怕蟲子了。我和孩子交流的過程是解決孩子“怕”的問題,引導孩子只有瞭解就不害怕的道理。讓孩子有自信,有好的心態,有面對的`能力,這是安全教育中最關鍵的一個環節。

第三,安全教育的基礎是”經驗“,有體驗才會有經驗,有經驗就會有智慧,帶著孩子去體驗,在體驗中獲得經驗,這才是真正的安全教育。比如,你和孩子說山林裡有蛇,孩子腦子裡知道了,其實問題就來了,第一,孩子沒有見過蛇,真有一天見到蛇的時候,說不定嚇都嚇死了,第二,孩子因為錯誤的教育從此害怕蛇,更加不敢面對蛇,真的面對蛇的時候更加害怕。在我們的夏令營裡,會給孩子抓來蛇,用透明膠帶把蛇的嘴都粘住,讓孩子們去接觸蛇,去了解蛇,去和蛇玩,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克服了內心對蛇的恐懼,有了這樣的經驗,再講關於防蛇的知識,孩子們不僅不怕蛇又在真實體驗的環境中學到了安全知識,安全教育就深入心裡了。我和家長們說,我們的夏令營中所有的事情都是事前說好道理,然後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們充分體驗,體驗後讓孩子總結經驗,慢慢的孩子有了經驗就能面對此類的安全問題了。

請父母記住,最好的安全教育有三個步驟,安全知識要記牢(基礎),敢於面對是核心(自信),擁有經驗是保障(有體驗才會有經驗,有經驗才會有智慧)。很多父母只關心第一步,後面兩步才是真正的安全教育。

其實,把孩子置於不安全甚至危險境地的可能是父母,第一,不重視孩子系統的安全知識教育(不負責),第二,總是擔心孩子,凡事都往壞處想,總是用負面資訊教育孩子,讓孩子缺少自信和積極面對問題的能力,在孩子遇到問題和危險的時候無法面對。(總擔心),第三,過度包辦孩子,過度保護孩子,讓孩子失去了體驗的機會,沒有經驗和知識去面對問題和人生。(總包辦)。

說實話,孩子最大的安全問題是父母的”包辦“,我們接觸了這麼多孩子,我們看到被父母包辦,被父母過度呵護的孩子,他們根本沒有面對問題的能力,那他們更沒有面對危險的能力,這才是最最危險的,很多孩子遇到事情”我不會,我害怕,我不行“,再多的安全教育對這些孩子都是沒有用的。

智慧教育5

最近看了趙憲宇先生的《教育智慧》,文章簡短,引用了2個故事來表達趙老師的觀點,“教育智慧是樸素的”。

其中一個故事是格林童話中的一則故事:森林裡貓遇見了狐狸,謙虛的貓說自己只有一個本領,如果被狗追趕的話,會跳到樹上自我解救。狐狸聽後嗤之以鼻,驕傲地告訴貓,自己會一百種本領,而且還有滿滿一口袋的計謀。正當狐狸想要教貓如何逃避狗追逐的方法時,獵人帶著獵狗出來打獵。貓一下子跳到樹上救了自己,而狐狸卻丟了性命。

以前曾經多次給班裡的孩子讀過這個故事,但讀後並沒有太多的思考,只是講一下自以為是的狐狸而已。如今,經過很多思考之後,再讀這個故事,便不再是笑而過之了。貓雖然只會一個本領,但那卻是最實用的本領,能讓自己在遇到危險的時候保護生命。狐狸,森林裡最智慧的動物,能跟在老虎後面逞威風,能花言巧語騙走烏鴉到嘴的肉,百種本領護身,卻毫無掙扎的死在獵狗嘴下。

這說明了什麼?知識---不能是空洞的,教育智慧,應該是樸素的。我們作為教育者,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應該教會孩子最簡單、最實用的知識。教孩子寫一個字,對於一些孩子來說,一遍一遍的示範,藉助生字卡片、投影的講解,也許不會比彎下腰來手握手教他寫一遍效果來得更明顯。課堂中,浮華的表演成分,精巧的技術手段,成就了教育家的特色亮點,但是,孩子是否真的'學到了最簡單、最實用的知識了呢?也許,最後孩子也只是成為了舞臺上的一個演員而已。

所以,趙老師的觀點,“教育智慧是樸素的”,告訴我們的就是讓教育迴歸本質,紮紮實實的教孩子,讓孩子踏踏實實的學知識。

不管任教多少年,仍需牢牢記住趙憲宇先生的話:“樸素的教育智慧是什麼?就是不要矯飾,不要浮躁。教育智慧是和學生一起產生的,不是教育自我的展示。一個教師智慧無限,那麼學生可能就更加缺少智慧。真的教育智慧,是讓學生產生智慧,是師生的共同智慧。”

智慧教育6

在一所施行正確教育的學校裡,它所有教職員工中的核心層是具有奉獻精神和充滿活力的,它就會吸引其他有著同樣志向的人聚集到它這裡,而那些不感興趣的人不久就會發現自己不適合那裡了。如果核心層是目標明確和警覺的,那麼外圍那些冷淡的人就會感到羞愧並且離開了;但如果核心層是漠不關心的態度,那麼整個團隊就會不穩定和缺乏生氣。

核心層不能只由校長組成。依賴於某個人而存在的熱情或興趣必然會衰退和消亡。這種興趣是表面的、輕浮的、毫無價值的,因為它可以被轉移,然後屈從於另一個人的心血來潮與幻想。如果校長支配著一切,那麼顯然就不可能會有自由與合作的精神了。一個強勢的人物也許能建立一所一流的學校,然而恐懼和奉承也會悄然進入,而通常發生的情況就是,其他員工就變得無足輕重了。

這樣的團隊無益於個體的自由和了解。員工不應該處於校長的支配下,而校長也不應該承擔起所有的責任;相反,每個老師都應該感到自己需要對整個學校負責。如果感興趣的人沒幾個,那麼其他人的冷漠或反對就會阻礙大家的努力或者讓努力白費。

我們也許會懷疑,沒有一個核心權威,一所學校能否運作?但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其實也不知道答案,因為我們從未嘗試過它。毫無疑問,在一群真正的教育者中,權威的問題永遠不會出現。當所有人都努力變得自由和智慧時,人與人之間各個層面上的合作就有可能了。對那些還沒有深刻而持久地投身於正確的教育這項任務的人而言,缺少一個核心權威似乎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理論;然而如果一個人完全獻身於正確的教育,他就不需要別人來督促、指揮或控制了。智慧的老師在施展他們能力的過程中是很靈活的,因為他們在努力達到個體的自由,所以他們會遵守規則,然後去做一些有利於整個學校的必要的工作。認真的興趣是能力的開始,興趣和能力都會在實踐中得到加強。

如果一個人不瞭解服從在心理上暗含的意義,那麼僅僅決定不去跟從權威將只會導致混亂。這種混亂的產生並不是由於缺少權威,而是因為缺乏對正確教育深刻的、共同的興趣。如果有了真正的興趣,每個老師這邊都會進行持續不斷和深思熟慮的調整,來滿足運作一所學校的種種需要和必需品。任何一種關係中都不可避免地會有摩擦和誤解,然而如果沒有了由共同興趣所帶來的緊密感情,這些摩擦和誤解就會被放大。

在一所施行正確教育的學校裡,所有老師之間必須要有不受限制的`合作。全體教員應該經常碰頭,詳細討論學校的各種問題,當他們就某種做法達成一致以後,很顯然執行這種已經決定下來的東西就不會遇到阻礙了。如果多數人採納的某個決定不能獲得某個老師的認可,可以把它放到下次教員會議上再進行討論。

任何老師都不應該懼怕校長,而校長也不應該對那些年紀大的老師心存畏懼。只有當感覺到所有人都是完全平等時,才可能達成愉快的共識。讓一所施行正確教育的學校中充盈著這種平等感是很重要的,因為只有當優越感和它的反面都不復存在時,才會有真正的合作。如果有了彼此間的信任,任何困難或誤解都不會只是被束之高閣,我們將會去面對它,然後信任就會恢復。

如果教師不能確信自己的天職和興趣,他們之間就必然會有妒忌和敵對,他們會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能量都消耗在瑣碎的細節以及浪費時間和精力的爭吵上;反之,如果有了那種想要帶來正確教育的強烈興趣,生氣和表面的分歧就會很快過去。然後那些被過度誇大的細節就會呈現出它們正常的比重,摩擦與個人的敵意將被我們視為徒勞無益的和破壞性的,所有的對話與討論都會幫助我們去發現“什麼才是對的”,而不是“誰才是對的”。

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在一起工作的人,應該時常討論各種困難和誤解,因為這可以幫助澄清也許存在於我們自身思維中的任何混亂。當有了目的一致的興趣,老師之間同樣也會有坦誠和友誼,他們之間永遠不會產生敵意;可是如果沒有了興趣,那麼儘管表面上他們也許會為了彼此的利益而合作,但卻總是會存在著衝突和敵意。

當然了,也許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會導致團體成員間的摩擦。某個老師也許勞累過度,另一個也許有一些個人或家庭的煩惱,還有一些人或許對他們在做的事並沒有很大的興趣。顯然,所有這些問題都可以在教師會議上研究解決,因為共同的興趣可以促成合作。很顯然,如果少數人包攬了一切,而其他人袖手旁觀,就不可能創造出充滿活力的事物。

工作的平等分配可以讓所有人都有空閒時間,很顯然,每個人都必須要有一定的閒暇。一個勞累過度的老師,對他自己和其他人而言,都會成為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的壓力過重,他容易變得缺乏生氣和懶惰——特別是當他在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時。如果身體或腦子不停地工作,就不可能恢復元氣;而關於空閒時間的問題,可以用一種大家都能接受的友好方式去解決。

每個人閒暇時光的構成也是不同的。對於某些對自己的工作有著極大興趣的人來說,工作本身就是一種閒暇;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比如做研究——這本身就是一種放鬆。而對另一些人來說,閒暇或許是躲到與世隔絕的地方去。

如果教育者想要有一些自己的時間,他就必須只負責他能輕鬆應對的、適當數量的學生。當老師被一大群管不過來的學生壓得喘不過氣時,師生之間就幾乎不可能會有直接和充滿活力的關係了。

保持學校的小型化還有另一個原因。限制班級學生人數很顯然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教育者就可以充分注意到每一個學生。當學生太多時,他就很難做到這點了,於是,懲罰和獎勵就成了一種強制執行紀律的簡便方法。

正確的教育不可能一大群人同時進行。研究每個孩子需要耐心、警覺和智慧。觀察孩子的興趣、才能、性情,瞭解他的困難之處,考慮到他的遺傳和父母的影響,而不是僅僅把他加以歸類——這一切都需要一顆敏捷和柔韌的心,不受任何體系或偏見的束縛。它需要技巧和強烈的興趣,最重要的還是要有關愛之情;而培養具備這些品質的教育者是我們當前的主要難題之一。

智慧以及個體自由的精神,應該始終瀰漫在整個學校裡。這一點絕不能疏忽,偶爾隨便地提一下“自由”和“智慧”這些字眼,是沒多大意義的。

學生和老師應定期碰面,然後討論與整個團體利益相關的所有事宜,這一點尤為重要。應當成立一個學生會,老師的聲音也能在其中得以呈現,學生會負責商討解決關於紀律、衛生、食物等所有問題,它同樣可以幫助去引導那些有點任性、冷漠或頑固的學生。

學生應該從他們身邊選舉出負責執行決策、幫助進行常規監管的同學。畢竟,學校裡的自我管理是為今後生活中的自我管理做準備的。如果孩子在學校的時候學會了在任何與他日常生活問題相關的討論中去體諒他人、保持客觀和智慧,那麼當他長大以後,他就能有效而冷靜地去面對生活中更大、更復雜的考驗。學校應當鼓勵孩子去理解彼此的困難、獨特性、情緒和脾氣,因為這樣的話,當他們長大以後,他們就會對其他人更加體貼和耐心。

同樣的自由精神和智慧也應該明確地體現在孩子的學習中。要孩子變得具有創造性,而不僅僅是一個機器人,就不應該鼓勵學生接受各種公式和結論。即使在科學研究中,我們也應該和他一起去推理論證,幫助他看清問題的全貌,然後讓他自己去作出判斷。

那麼如何處理“指導”的問題?難道就不需要任何“指導”了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指導”是什麼意思。如果老師已經拋棄了內心所有的恐懼和想要支配的慾望,他們就可以幫助學生走向創造性的瞭解和自由;但如果老師有意或無意地想要指引學生朝著某個特定目標前進,很顯然他們就妨礙了學生的成長。指導學生朝向某個目標——不管這個目標是學生自己制定的,還是別人強加的——都損害了創造性。

智慧教育7

暑假有幸讀到《教育的智慧》這本書,收穫真是不少,素質教育已成為當今中國教育的主流。身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我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盞明燈,使我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更深刻的了認識,並對以後的教學工作充滿了熱情與信心。蘇霍姆林斯基說:“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可見學生的智慧是靠老師去開啟的,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成為一名智者。

那麼世界上所有的老師就一定都是智者了麼?我看不見得,至少我覺得自己還不是一個智者,只是一個比學生“多半桶水”的學習者。在我看來,智慧人人都有,當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後天決定的。那麼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師邁進呢?

1.智慧是靠“想”出來的

智慧是思索的結晶,教師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問題長期研究和不斷思索的結果。教師如果能從研究的角度來從事教學工作,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就能不斷地增長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斷地提煉新見解、新觀點,從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奮”出來的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積累,聰明靠勤奮。”先天的聰明還要靠後天的努力來完成,只有在長期一點一滴的學習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積累。作為一名教師,要特別加強對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學習和研究,把握學生在不同年齡的心理特徵。教師唯有熱愛學習,從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營養,才能成為學者,成為能師。

3.智慧是靠“交流”出來的

教師的教學是單人單科進行的,教師的勞動在大部分時間裡是個體性的。備課、鑽研教材、上課、輔導、批改作業都是一種複雜的腦力勞動,要獨立完成,但決不能因此而忽視教師之間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學習、共同討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於學習,善於博採眾家之長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

總之,智慧型教師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還要勤於學習,善於集思廣益,博採眾長。“智慧型教師”應成為我們每位教師不斷追求、自覺探索的目標。教育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崇高事業,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而且是思想與思想的交流,情感與情感的溝通,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教育是造福於他人同時也使自己獲得幸福的偉大事業。我希望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看一看這本書,學學李希貴老師的一些寶貴經驗,肯定能夠看到教育改革創新的新標杆,通過教育家的今天看到自己的明天。

智慧教育8

上午開完會,發現手機上有12個未接來電,都是父母的。我的心驟然一緊,電話回過去,母親號啕大哭。哥哥的檢查結果出來了——尿毒症。我的整個身體都像浸在福爾的馬林液中,電話打完,全身已蒼白僵硬。

大我八歲的哥哥當年為了供我讀書,自己中專畢業就進了國企,娶了個本本分分的女子過著市井庸常的生活。我比較有出息,研究生畢業後謀得了這份不錯的職業,嫁給同樣的職場精英袁同,現在有了兩歲的女兒。日子,在車水馬龍的喧囂中推進。這個訊息像生命裡的一個驚雷,令我恍然感到周遭的一切如同虛幻。

什麼能救哥哥的命?除了靠透析維持生命,只有等待腎的源。好心的醫生提醒我們,需要換腎的患者要排隊等腎,能輪到我們頭上又配型成功的機率非常微茫。

還有一條路可走,就是親人捐腎。二老爭先恐後地去抽血配型。他們竭力阻止我參與。爸信心滿滿地說最好他的能配上,他身體好。媽說她年輕,女人的壽命更長,她捐腎就跟我爸的生命步伐一致了……我摟著十歲的侄女坐在外面,眼淚一次又一次不能抑制地淌下來。

幾天後配型結果出來,兩人都失敗了,嫂子又跟他血型不合,全家人瞬間崩的盤。得到這個訊息,我心中五味雜陳——不是還有我嗎?

這一次,大家沒有再全力阻止我。我瞞著袁同去做了配型。三天後,我被通知六個點全部與哥哥吻合。拿到結果,我和父母抱頭痛哭,哥哥有救了!

捐腎是大事,不得不跟袁同商量。不料他一下子跳起來:“你開什麼玩笑?如果你哥要用錢,只要我們拿得出,多少錢都給。可這事兒不行!”

為什麼?我有些惱火。他沒有看到我的父母爭著搶著要捐腎的情形,他沒有聽到侄女撕心裂肺的哭聲,他也不會體會小時候哥哥用工資給我買鋼筆、花裙子,省吃儉用的那份親情。我不求他感同身受,可用一顆腎換一條命,於情於理都不為過啊。

袁同也態度堅決:“我爸有個同事給自己小孩子捐了腎,人才40歲,虛弱得連樓梯都下不了!你如果捐腎就要休息兩年以上,以後也會體力不支,公司鐵定開除你!你現在不光是孃家的人了,你是屬於我們這個家的,你有我、有孩子,有你自己的人生……”

我的每一個毛孔都豎了起來。他的理由再多再豐滿,我只信一條,生命至上。我什麼都聽不進。

晚上去醫院看望哥哥,他迷迷糊糊地抓住我的手說:“那事……不行。我是快要死的人了,不能連累你。”嫂子也忐忑地看著我:“小袁知道嗎?”

我一抬臉看到她心急如焚的目光,只得淺淺應了一聲:“他知道。他不干涉我。”嫂子如釋重負。

不一會兒爸媽買飯上來,都問我袁同的態度。我撒了謊,當然,他們不相信,因為從我做配型到今天,袁同都沒有到醫院來過。

媽媽說:“孩子,這是大事,你得跟家人商量好。”

曾經父母和哥哥是我最親愛的家人,可是為什麼,當命運的劫難呼嘯來襲,我卻再不能理所應當地和他們手挽著手共同擔當?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其他的家人,莫名其妙改變了隸屬?

哥哥很快撐不下去了。半個月後,他被下達了病危通知書。換腎一事刻不容緩,我和嫂子重新聯絡了醫院。捐腎要家屬簽字,我們騙醫生我離異,手術簽字由我父母來籤。

一家人連哄帶騙把哥哥轉院過去。那個陽光靜好的下午,我們初步確定了手術時間。我看著哥哥在白色床單上靜靜睡著,忽然有種莫名感動。生命是這樣無常,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留住你想留下的人。

傍晚時分,忽然病房外吵吵嚷嚷,我一下聽出來是袁同。他抱著女兒在外面衝我父母暴跳如雷:q“我就知道她瞞著我!”看到我,他拽起我就走,同時在走廊裡大聲喧譁:“這是我老婆,沒我簽字,我看誰敢割她的腎!”女兒哇哇大哭,我也氣急敗壞。推推搡搡到電梯口,女兒忽然伸出胖乎乎的小手叫我抱。我一接過來,她的小手臂把我緊緊勒住,生怕我飛了。袁同的聲音忽然低了八度:“你要是真捐了腎,至少要少活20年,你對得起孩子嗎?對得起我嗎?你要是有個三長兩短誰來負責?”我驚詫地看他,這才發現他剛才的囂張氣焰竟然全部是在作秀。是的,他害怕。他在哀求我。他的自私是因為他愛我。

父母慢慢走了過來,媽媽的淚痕未乾,一說話眼淚又湧了出來:“你們回去吧……”

我們都說不出話來。我還是不肯走,但是剛才袁同一瞬間的哀涼,使得我準備和他魚死網破的衝動瞬間熄滅了。我遠遠看一眼靠在病房門邊上的'嫂子,能夠感到和她同樣萬箭穿心。

電梯“叮”的一聲到了,媽媽推了我一把,讓我走。我的淚水再也忍不住奪眶而出。踉踉蹌蹌地被老公拉著、被媽媽推著進了電梯。電梯門輕輕合上,像是把我們分成了兩個世界。z愛你的人都希望你好好的z

我從醫院被揪回來到晚上,六個小時了,父母和嫂子都沒有打電話來。我能想象到他們的左右為難,甚至連問一下情況都不敢。

夜裡我把電話打過去,我問媽媽:“如果病的是袁同,我也會給他一顆腎。你們會允許嗎?”媽媽沉默了半晌,問我:“你要聽實話嗎?”

我猶豫了,因為我已經知道了答案:“算了。”她哽咽著說:“愛你的人都希望你好好的。我們理解他。”

我掙扎著,揪著一顆心,安慰她:“我會作最後的努力,儘可能做通他的工作。”媽媽沉默了一會兒,哭出聲來:“孩子,算了。”

隨後袁同拿了20萬給嫂子,並四處聯絡腎的源。那段時間我們一直在奔波,但是,毫無結果。

荷花開滿池的六月,哥哥沒能挺下來。我哭暈在哥哥床頭,昏天黑地的絕望和內疚。嫂子也沒怎麼和我說話。她多少是有些恨我的吧,我給了她希望,又硬生生拿走了它。

追悼會在哥哥生前的工廠裡舉行,簡易禮堂裡,白花滿地。我透過那個玻璃匣子看著他的臉。他慘白而浮腫,有些不像他了。那是哥哥嗎?是那個年少時為我捕了無數只蝴蝶還汗涔涔地問我夠不夠的哥哥嗎?是那個有著強烈求生慾望卻堅決不要我的腎的哥哥嗎?在那些陽光明媚的日子我們帶著全家出遊,我們的眼睛一起看到那車水馬龍,我們的耳朵一起聽到這世界的喧囂——生命如此孤單,我們曾經同行,我卻不能伸出我的手……

徹骨之痛中只希望得到諒解

若人生可以重來,我唯一的選擇將是不在哥哥病癒前結婚。當我們已婚,我們的家庭成員關係得以拓展,我們就必須去平衡各方面的關係。這平衡中有滔天的愧疚與悲傷,有永生無從彌合的遺憾與無奈,但我們只能堅強,含淚前行。

智慧教育9

向學生講一個《弓的主人》的故事,作者是德國劇作家、文藝理論家萊辛。

一個人有一張用烏檀木製成的`非常棒的弓,他用這張弓可以射得又遠又準。他視它為至寶。可是有一天,當他仔細打量它時,不由得惋惜道:“唉,你就是粗糙了一點!再光潔一些就十全十美了。真遺憾!”

“不過,還有補救的辦法,”他突然想出了一個主意,“我要去找一個最好的雕刻藝人,請他在這張弓上面刻上美麗的圖案。”他果真去這樣做了。

雕刻藝人在弓上面刻上了一幅完整的狩獵圖;有什麼再比一幅狩獵圖更合適的呢?

那人萬分高興:“你真配這樣的裝飾,我親愛的弓!”說著,他便迫不及待地試了起來。他拉緊弓弦,拉,拉——啪,弓斷了。

智慧教育10

作為一個教師,我當然希望自己是一名充滿智慧的老師。當我看到《教育是一種大智慧》書名的時候,我就有種感覺,這本書會帶給我不一樣的心靈體驗。

本書從“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教育必須遵循人的發展規律”、“關係第一、教育第二”、“和諧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沃土”、“讀書重要還是網路重要”、“教育的目標是學會做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厭學是世界上最的的難題”、“一切教育最終都將歸結為習慣的培養”十個方面的不同角度提出了76個建議,目的是要解決如何促進孩子健康發展的問題,使孩子成長為一個順應社會需要的人,以成就孩子成功的人生。現實生活中,雖然有的家庭想給孩子一個成功的未來,可因忽視了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以愛的名義,剝奪了孩子交友權,玩耍權,甚至親情權,從小就只看孩子每學期的`考試分數,把更多的時間迫使孩子用來文化課的重複完成,目的是精益求精,讓孩子變成學習的機器,而生活中的一切力所能及的勞動也由父母或爺奶代勞了。犧牲孩子的節假日,不惜花重金或更多的精力來打造孩子。

《教育是一種大智慧》這本書,能讓迷茫的父母或者老師在從事教育時有了一盞明燈,照亮父母讓孩子少走一點彎路,多給孩子一些成功的機會。

智慧教育11

人,緣何能在眾生之中脫穎而出,成為唯一具有複雜思想、規則語言的生命存在,成為世界之主體去進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偉大實踐活動?這其中無疑表明人定然具有任何其它生命所不具備的獨特生存優勢、獨特的發展優勢,這種優勢,應該就是我們時下非常熱稱的“智慧”。智慧,作為人類與生俱來的生命優勢,是在物競天擇的生命角逐中,人類自己“發現”並“積澱”在其身心結構中的,也是造物主厚愛人類而特別賦予的。人類自超越一般生物、揖別猿猴稱為世界主體之後,便不斷啟用和發揮自己的智慧,便走出自己獨特的生命軌跡,又在前行中日漸提升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質。

人有智慧,人的發展過程即是生成智慧和提升智慧的過程;那麼,智慧是什麼?教育與智慧有何關係?教育對於人的智慧生成與智慧提升又意味著什麼?“十二五”期間,我們通過“以教育智慧為核心的學校文化建設”的課題研究,對其進行了理性的思辨和實踐的探索。

一、智慧涵育:教育意旨的巨集大定位

智慧,辭書上的通解是:“智慧,是辨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我們認為,這樣的界定雖直白易懂,但過於籠統,流於狹窄,關注的主要是認識層面的元素。智慧,人們的習慣理解是:機靈、敏銳、應變迅速、處置事情方式方法獨特、效果圓滿。我們認為,這樣的理解雖具體直觀,但稍顯淺表,偏頗於行事風格,關注的只是實踐層面的因素。智慧既然是人所特具、它物絕無的本質特徵,是人所潛心追尋的發展境界,在人生活動中固然無時不在無處不有,但它絕不只是行為之具體,更是閃耀在人之精神星空、照亮著人生靈魂的巨集旨大趣,它使人達成“個人與實在的和諧”,實現人“與存在、道、天、上帝、無……的一致”。[1]有這樣的強大魅力,有這樣的卓越境界,智慧之內涵應該就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真、善、美。真,即是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和把握;善,即是對世界存在的認同和包容;美,即是對世界狀況的處置和應對。這真、善、美有別於人類具體知識,恰恰對應了三種高階意識形態――哲學、宗教、藝術,一切具體知識也只有昇華至哲學、宗教、藝術境界,才堪稱生命智慧。

在教育看來,智慧的三維內涵是:

1.智慧建基於“真”的認知

真,在作為客觀之世界,乃是事物的本性、本質、本來面目,是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規律;真,在作為主體的人類,乃是探尋事物本性、本質,把握其運動、發展規律的求真精神、求真行為以及最終形成的認識水平。延伸至教育,真,即是教育的本性、本質,即是教育活動的基本規律;同時亦指教育者探尋教育本性、本質,把握教育活動基本規律的求真精神、求真行為以及最終形成的教育理解水平。這種教育理解水平,首先是對教育過程中人的理解水平,然後是對由此統率進而派生出來的人與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人與知識關係(人的學習過程)的理解水平。有作為的教育,對學生應該灼見其是有著主觀能動性的主體,對學習應該灼見其是個體能動建構個人經驗的實踐。這樣“以生為本”,以尊重人之發展的深度需求為最高價值,來理解教育過程中的其它關係和現象,才可能高瞻遠矚,洞見教育之奧祕,胸藏萬壑,找到教育的正道。

2.智慧得力於“善”的情懷

善,《辭海》列出其十一款義項,最切本文研究主旨的有第一、第二項,分別為“①善良;美好。②友好;親善。”《現代漢語詞典》列出其十款義項,最切本文主旨的有第一、第二、第四項,分別為“①善良;慈善。②善行;善事。④友好;和好。”從辭書註釋義項所處位置看,我們不難發現,在普遍的社會意識中,善是與“惡”相對並與其並存的一種倫理概念,是一切道德規範的核心價值與終極歸宿所在,反映著人類共同的倫理訴求。它本質意涵的.基本境界是知足、感恩、友善、寬厚、包容、仁慈,最高境界則是“捨己”而“為人”。教育之善,若以“為人”觀之,顯然應該集中表達對人之愛,對學生之愛。推及育人,教育善主要體現於“以培養完滿人性、以對人的尊重為基礎的人性化”、“以發展人的獨特性為基礎的個性化”兩個維度[2],有了這樣的善,再融以“無私”之情,那麼,教育中遭遇的種種糾結均可以順利化解。

3.智慧落腳於“美”的行為

美,是一個博大精深的哲學話題,學界對其研究興致素來極其濃厚,然而迄今為止對其定義卻一直懸置於似有似無若明若晦的模糊表達狀態中。儘管如此,我們對美還是可以給出基本描述――所謂美,當指情景、事件、境界、意義等客觀事物能夠滿足主體感官需求又恰好應和主體心理需求進而激起主體感官享受和心理愉悅,使之產生諧和、舒爽、愜意、快慰、滿足等美好身心體驗的屬性,它們可能是有形存在物,也可能是無形存在物,可能是自然存在物,也可能是人類創造物,這些屬性是有益於人類、有益於社會的一種特殊屬性。據此,教育之“美”,就是教育過程中所呈現的內容、所投入的行為、所營造的情境、所揭示的形象或意義、所採取的方式或方法等,能給學生以視聽的愉悅、心靈的享受、乃至完整學習生活的幸福體驗。教育能達到這種美的境界,必定有強大的吸引力,也必定能取得巨大的成功,絕不至於成為一種壓抑和壓力。

二、智慧缺失:教育現實的深度審視

說起現代教育,毋庸諱言已經誤入歧途,駁雜卻又單調,浮豔卻又刻板,功利卻又堂皇。對此,業外人困惑,業內人迷惘,誰都感覺不對,又誰都感覺無奈,誰都認為非改不可,又誰也不想付諸行動。教育何以陷於此種境地?陷於此種境地的教育可以作何估價、作何歸因?自然,各有見地,各有評說,並且各有其理,盡皆無可非議。在我們看來,既已將教育理解為人類彰顯、發展、提升自身智慧的特殊實踐活動,將教育的根本價值取向定位於開掘、開發受教育者智慧的活動,那麼現實教育的種種積弊,均可歸結為缺失智慧――教育之整體沒有了智慧,教育目標不再指向人的智慧培育,教育施事主體不再有智慧行為,教育受事主體不再有智慧成長。以前文對智慧意涵的探究,教育缺失智慧的表現亦概括為三個方面:

1.教育模糊了“真”相

教育以正確認識人之特質、正確把握學習者之學習本質為前提,沒有這個前提,一切教育活動都將陷於盲目,都將無法與學習者的生命律動形成諧振,都將不能裨益和助推學習者順利、愉悅地展開心智建構;相反,往往與其產生錯位、衝突,造成壓抑、遏制。這樣失“真”的教育,我們概括了這樣幾種表現:一是疏離生活,即總是將知識以枯燥文字、抽象概念形式直接傳輸、填充甚至灌注給學生,缺少向生活原型的迴歸,缺少給學生以經歷知識形成過程的實踐,致使知識無法融入主體心智結構,成為贅生之物隨時從心智中脫落;二是無視情趣,即總是唯知為上,唯師為大,實施教學不注重激發學習興趣,不注重調動參與熱情,不注重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是逾越心力,即總是不去了解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不去顧及學生的任務承受能力,常常犯任意拓展範圍、隨意拔高要求、刻意加重任務之類的“過度教學”錯誤。而這些表現正是對知識的生成規律、學生的學習規律、以及師生作為主體在教學交往過程中的互動主體性規律的嚴重違背,正是對人之本真、知識之本真、學習之本真的嚴重缺失。

2.教育丟棄了“善”意

誠然,說教育缺“善”,並非教育本意所欲,亦非教育知之而為;同時,說教育缺“善”,並非將其視作“善”之反面,更非必欲將其視作有意為惡。然而,當我們誤讀,或者無視人之本真、知識之本真、學習之本真,將以應試為根本目標的“強硬擴張”式教學不斷加以“熱炒”、不斷推至極致,進而日漸變異知識之形態、隱沒學習之過程、剝奪參與之權利、壓縮學生自由成長之空間、自主發展之機會時,這在客觀上分明偏離了教育的向“善”之性,分明已將與人之發展具有同構關係的教育變成了人的異己物和壓迫力量,分明摻入了“惡”的氣味,儘管,這種“惡”似乎純屬無意,似乎絕非主觀故意,似乎可以視為教育者教育倫理意識的區域性淡薄或偶爾遺忘,很難視為教育者教育倫理精神的持續放棄或整體喪失,但這種“強硬”“擠壓”的教育態勢數年、十餘年、二十餘年未見緩解,“純屬無意”中是不是隱含著“有意”的無意?絕非故意中是否隱含著“故意”不在意?這樣以絕對主宰者的身份置學生於“非人”的境地,何善之有?非惡是何?

3.教育缺失了“美”感

功利取向,應試慣習,誤導教育一味地指望在大量灌輸中取勝,執拗地期盼在重複操練中爭優。其突出表現,一是費心於蒐集愈來愈多或許對考試成績提高有用的教條,無意於精選最佳最好必定對主體情智提升有益的內容,讓所謂的知識在學生蓬勃的生命空間裡恣意橫行,縱情蹂躪,在學生寶貴的發展時間裡惡劣膨脹,無情侵佔,這樣的知識,再不是可親的,可愛的,再不是孩子心嚮往之、意迷戀之的東西,而是已經變成面目可憎的惡魔。試想,這樣“惡魔”般的知識,對孩子而言何美之有?――是為教學內容無美。二是誤讀效率概念,歪解珍惜時間,固守灌輸之法,獨佔話語席位,視之為提高學業成績、確保教學質量――值得嚴重質疑的成績與質量――的靈丹妙藥,趣導、娛教、徵詢、磋商、對話、共享等能真正有效激發學習意向、調動參與熱情的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均以容易耗費時間、延緩進度、影響學習任務完成等為託詞,在教師那裡屏退於教育教學生活的“門外”,這樣單向、單一、單調的教學方式囚禁了童心、童言和童身,對孩子而言何美之有?――是為教學過程無美。

三、走向智慧:教育實踐的質性提升

綜上所述,不難明白:我們從智慧的視角,確立學校的教育哲學,定位教育的價值追求,構想教育的巨集大旨趣和終極願景,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恪守以人為尊、以生為本的最高準則,矢志不渝地貫徹為了學生、尊重學生、適應學生、發展學生的教育理念,以這樣的準則和理念燭照教育之旅,使教育教學實踐得以努力遵循教育之真諦,洋溢教育之善意,彰顯教育之美趣。基於這樣的宗旨,我們“以教育智慧為核心的學校文化建設”的研究,致力於從以下幾個維度改善自己整體的教育實踐,進而不斷提升全體成員以“智慧”方式行走於教育生活的自覺能動性,逐步形成印記自身教育理解和教育價值訴求的學校文化。

1.建設周全的課程門類,通過教育的結構體系蘊伏智慧

3.培育優良的課程習俗,通過教育的文化積澱定格智慧

參考文獻:

[1]董昕.論教育善及其實現[J].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xx(1).

智慧教育12

《中國好聲音》是浙江衛視聯合星空傳媒旗下燦星製作強力打造的大型勵志專業音樂評論節目,以振興中國樂壇、培養未來巨星為己任,拒絕“毒舌”,杜絕“緋聞”,以真聲音、真音樂為唯一的宗旨,力爭讓四位明星導師找到值得培養的樂壇新人,為中國樂壇的發展提供一批懷揣夢想、具有天賦才華的音樂人,提供真音樂、真聲音!導師們背對著學員,完全靠的是音樂的本質——對聲音的處理和情感的把握!由此想到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教育同樣存在的個別現象:長得清秀的女孩子,外貌俊朗的男生,活潑可愛型的基本都是老師的寵兒,而那些外表長得醜陋,身體有殘缺,穿著、做事邋遢的孩子一度被老師們遺忘;甚至有個別學校老師關注那些官孩子,富孩子多於那些無任何背景,無經濟財力的孩子們!

暑期認真閱讀了《教師教育智慧的修煉》這本書,針對上面的現象,結合自己帶的幾屆學生,我想到一個問題:每一個孩子都存在著差異,教師如何因材施教?

一、首先是教師對因材施教的要求

上面提到的外表清秀、俊朗的孩子在學習上承蒙老師的厚愛,基本都能在平均水平,然而他們的本身所具有的學習潛力可能弱於那些外表邋遢的孩子,而那些外表邋遢的孩子可能只是一時的缺少對生活的自理,他們可能具有強大的學習智力,可能具有超常的動手能力,可能具有非凡的運動天賦!因此教師的“因材”,是要“因”每一個“材”,而不只是“因”典型、特殊之“材”,教師要研究每一個學生,掌握每一個學生的素質發展現狀,預測和設計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方向。關於“施教”就是要有針對性的教育,也就是既適應學生個體特點的'教育,又適應班級群體共性特點的教育,因而使每一個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的教育。

二、其次是教師因材施教的能力

教師因材施教的能力主要包括個案研究的能力、專題教育的能力、課堂區別教學的能力、指導班級自我管理的能力等等。其中專題教育的能力要求,教師要根據本班學生實際制定各種專題教育計劃,對學生專題教育主要有四大類:思想行為教育、文化知識教育、學生能力教育和技能特長教育,現談談幾個身邊的案例:

我帶的第一個班是在陽光實驗學校,第一年當班主任,我班就評為校文明班級,本人就評為文明班主任,五星級班主任。其實我主要的工作就是文章所說的因材施教。在思想行為方面,班上有個叫傅秦漢的學生,一直是原來班主任遺留下來的問題,該學生手腳不乾淨,喜歡拿學生的東西,錢物失竊是常有的事情。一次,體育課,很多學生都下去了,而他留在教室說身體不舒服,我一看不行,特意留意了他,結果被我“人髒並獲”,我沒有惡意的批評他,把他叫到我的寢室,拋心置腹的跟他談,瞭解了他拿別人的東西已經成為了一種自我不能控制的行為,幫助他樹立改正缺點的信心。結合他母親(是成人中專的教師)的教育,到國小畢業,班上再也沒有一次東西丟失的事情發生。文化知識教育方面有個典型的孩子叫趙譜,是我第二屆學生,一年級進來行為處事非常邋遢,然而我發現他對數學學習上往往都有很多獨到的見解。我的很多篇獲一等獎的案例還源自該學生的課堂精彩生成。對於這樣的學生,我所做的就是以學習促他的行為。他喜歡學奧數,我教他,一星期給他三題,但是前提必須是桌子整乾淨,如果有衣服穿的髒,書本亂放,不好意思,奧數題不給你提供!該生到二年級,基本生活能自理,到九年級畢業順利考入慈溪中學。學生能力和技能教育,最突出的就是三個學生,一個成績出色,同時又是油房全國冠軍,還有兩個確實不是學習的料,他們家長都找到我,我幫他們設計了未來,一個現在國中剛畢業,已經在網上做起了生意:車輛模型配件,還有一個已經到加拿大專攻體育特長!

三、最後就是教師因材施教的策略

主要是幾個方面:

1、瞭解學生特點,啟發誘導施教,

2、尊重學生差異,有的放矢施教,

3、揚長補短,分類分層施教。這裡也不想細細展開。

教師的職業是神聖的,不僅要培養會學習的人才,更要培養會做人的人才,會創新的人才,期待我們的老師像中國好聲音一樣,發現中國的好未來,瞭解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培養更多的優秀的祖國接班人!

智慧教育13

智慧一 懂得孩子需要什麼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孩子怎樣才會“好”。如果說“好”意味著成功和幸福,那麼,孩子需要具備什麼素質才能爭取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呢?許多父母把教育目標鎖定在“考大學”上。事實上,並非只有上大學才有機會,也並非上了大學就一定有機會。只注重學歷的追求,實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健康的人格、積極達觀的態度、適應環境和把握機會的能力才是人生幸福的'最基本的保障。

智慧二 懂得自己的言行對孩子意味著什麼

不必刻意觀察,孩子就感受到我們太多的東西,不必刻意模仿,孩子就模仿了我們太多的態度。我們想要怎樣並不重要,孩子從我們的行為中看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才重要!在孩子面前,我們不應該不加思考地生活和做事,我們必須小心,必須考慮自己這樣做對孩子意味著什麼。

智慧三 懂得該怎樣去做

知道做什麼,叫做有方向;知道怎麼做,叫做有能力;沒有方向,努力和速度沒有意義;只有方向,沒有方法,方向本身沒有意義。父母並不好當,但是必須當好。凡事都有解決的辦法,我們不可知難而退,必須探究如何解決。請參看“沒辦法的時候怎麼辦”部分。

智慧四 懷有“成長意識”

從孩子誕生的那一刻起,我們的生活就開始因孩子而改變,有些人變得出乎意料地好,有些人變得意想不到地糟。孩子帶領整個家庭一起成長,孩子成長的方向是長大,大人成長的方向是父母。我們期望孩子健康成長,我們自己也要有“成長”意識,父母是“學”著做的,不可能一開始就會,不可能很快就會,做父母的本領要慢慢練就。有了這樣的成長意識,才不會患得患失、自怨自艾。

智慧五 教育是幫助,不是塑造

教育就是幫助孩子成為他本來可以成為的人。智慧父母懂得和孩子一起觀察和發現孩子的天性。假如孩子比較有心計、企圖心強,那麼這個孩子有可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傑出人才,但是也容易因為心事太重而承受壓力,遭受挫折;那麼,我們就應該在幫助他實現自己的目標的同時注意勸誡孩子不要被自己的抱負所累,人生不可能完美,要學會取捨和放下。假如孩子是個樂天派,什麼事情都不放在心上,那麼這樣的孩子獲得快樂會很容易,也不用擔心他會鑽牛角尖,但是很容易不思進取,不學無術,將來生活在一個較低的社會層次上;這時我們就要幫助孩子樹立一定的進取心。

標準盛豐金融集團根據客戶需求,精確定位目標客戶群,積極進行行業誠信品牌建設,提升服務人員的專業度,真正瞭解客戶需求,提供具有針對性的產品配置服務。

智慧教育14

暑假有幸讀到《教育的智慧》這本書,收穫真是不少,素質教育已成為當今中國教育的主流。身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我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盞明燈,使我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更深刻的了認識,並對以後的教學工作充滿了熱情與信心。個性是書中有一些精典的語句,影響著我:

“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林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因為不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疼愛自己的孩子,母雞為愛護小雞而奮起,狗為護幼崽而狂吠,這些都是一種本能的反應;父愛和母愛雖然比動物對幼崽之愛要豐富和廣闊得多,但就其本質來看,也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本能性行為。然而對學生之師愛卻出自教師的職責,這種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是愛;這種愛是神聖的愛,是一種促使學生成才的真情。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是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如果我們每一位教師能長期地堅持這種性質和功能的師愛,我們的教育質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我的學生必須會進步、會成才。”這是我們作教師務必堅持的一種信念。如果一個教師認為:“一個班級的學生中總是有好有壞,教師不可能把每一個學生都教育成好學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下對班上學習不好的學生的教育。我們不能武斷定論:“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為這種決定是與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們就應把整個心靈獻給學生並堅持一視同仁,將神聖的師愛均勻地撒向每一個學生,以感染他們、改變他們、教育他們、造就他們。

“發展學生的智力與潛力,就應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務必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資料給了我很多啟示,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潛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著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我們常常說,教育需要智慧。何謂智慧如果說教育的智慧之源來自於可教的信念,那麼,教師智慧的表現則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學去影響學生。魯迅先生因為藤野先生公正無私的精神和崇高寬廣的胸懷而對先生十分敬仰。魯迅每每念及總有說不盡的感激。只有讓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持久不息的學習熱情,教育者的指揮之源才能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師才是完美無缺的。

智慧的特徵是什麼智慧的特徵是喜悅,歡樂,幸福。充滿智慧的人總是快樂和幸福的。喜悅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教師和學生有一種幸福生活,這主要表此刻對知識教育和知識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實際上是教師的智慧,教師的智慧又表現為一種人生的境界。作為教師,只有透過不斷的學習和持續精進才能領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諦,才能了到達靈魂工程師高遠而曠達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說:“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養,潛力只有靠潛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可見學生的智慧是靠老師去開啟的,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成為一名智者。那麼世界上所有的老師就必須都是智者了麼?我看不見得,至少我覺得自己就不是一個智者,只是一個比學生“多半桶水”的學習者。在我看來,智慧人人都有,當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後天決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對我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斷的探索、深思,但是閉門搞研究終究是不會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書中的這些精典話語總在我腦海中迴盪,我也想把這些話讀給我的朋友們。

智慧教育15

盼望著,盼望著,終於收到了這本《最徹底的家庭教育方法-《弟子規》裡的教育智慧》。我按耐不住一睹為快。

第二天上午,上完家長課堂的我又津津有味的捧讀起來。可能是太專注了,朋友拍拍我的肩膀上,“什麼好書呀?看你特上癮……”,我合起書來,讓她們看看書名,解釋說,“我剛開始看,挺有共鳴的。”

可能是“最徹底”“弟子規”“家庭教育”這些詞太搶眼了,朋友們熱議起來。

有的說國內的育兒書翻了不少,可有效期不長,有點說《弟子規》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就背過,就那麼回事,……我面帶微笑的'望著朋友們,說,“這就是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咱們剛才說的那些情況,前言開篇就講到了,我正按圖索驥找解決的辦法呢”,時間過得很快,該分開了,我答應她們,及時分享讀書體會。

(封面,讓人充滿閱讀慾望)

(《弟子規》版本很多,本書附錄全文,很貼心)

能感覺到嗎,這本書的設計是古色古香的,文字的設計和紙張的色澤都很適合閱讀。這是一本真正從閱讀者角度考慮的書。

我決定讀後感分節完成。

觀點一:《弟子規》不是學的,也不是背的,而是做的。

P17《弟子規》裡的每一句話,都不是知識,而是力行的標準。家長要做的就是就是學一句做一句,句句在生活中落實。

我們常說孩子是面鏡子,如果你想讓鏡子裡的自己看起來,達到滿意,我們要提高教育的敏感度,給孩子們做個好樣子。家長不僅僅是一個稱號,更是一種事業。

主持人楊瀾在主持“家庭教育與國家軟實力”討論時,說國家的軟實力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價值觀,而孩子的價值觀就是在家庭生活的點滴影響下形成的。如果家長們還在抱怨傳統文化漸行漸遠,就觀觀自己做了什麼,家庭教育不是小事,是修身齊家治國的重要根基。我個人覺得家有男孩的父母更要清晰的認識到這一點。

觀點二:《弟子規》要全面解讀,教兒教女先教自己。字字要父母做好了,孩子不用教,自然會做好,《中庸》提到為學的的幾個層次:“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孩子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有成就的人,就需要經過一個為學的過程,需要把學習和實踐結合,不斷學習,不斷實踐。家長學習育兒知識也是如此。

我很慶幸,在教育的路上,早早的遇到這本書,歡迎更多的家長和我共同品讀,交流,陪伴孩子成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