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育的文章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7.12K

教育是國家之本,是人民知識水平提高的關鍵。教育除了知識,還有做人的道理。一個好的教育應該是先教做人,再做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教育的文章4篇,供大家學習和參閱。

關於教育的文章4篇

  關於教育的文章1

半年前,由於工作的關係我們一家三口搬到了德國首都柏林市,6歲的女兒被送到了當地一所幼兒園。

可讓我沒想到的是,女兒回到家裡一次都沒有學習,還迷上了手工摺紙。我很詫異:“寶貝,老師教你們學什麼知識了?”依依搖搖頭:“老師說了,幼兒園裡不學習,只管玩。”

為了瞭解實際情況,我特意到幼兒園去拜訪女兒的班主任戴安老師,她非常熱情地接待了我。我向她提出,能否額外教女兒一些知識?戴安老師笑了:“夫人,在德國法律中明確規定禁止學前教育。”

老師解釋:其實孩子早學習、早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當孩子學到了過多的知識會使大腦變成了計算機的“硬碟”,長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缺乏想象力和創新力。她的話聽起來似乎有幾分道理,但我還是不明白德國法律為什麼要這麼規定禁止學齡前兒童接受學前教育。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請教一位德國教育人士,他建議我找《基本法》看看,當翻開聯邦德國《基本法》,我大吃一驚,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我還是不明白德國法律為何這樣規定,只好再請教有關的教育專家,他告訴我,德國孩子在國小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這個問題讓我深思,過早開發孩子的智力對不對?進而把中國的孩子和德國的孩子進行了深入對比,比如:中國的孩子,早早就開始學習,有的甚至報了六七個學習興趣班……而德國的孩子,幼兒園禁止學習,學校都是半日制的……孩子的主要任務就是玩。德國人看似在孩子教育方面輸在了起跑線上,但是關注德國教育的成果,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

有人說,德國的教育是“慢教育”,似乎什麼都慢了半拍,但只有慢下來才能讓孩子的學習水到渠成。如果“拔苗助長”只會毀了孩子,毀了他們一切的未來,我們不妨真的應該好好學習一下德國的“慢教育”,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關於教育的文章2

大人教育小孩子,教育方法就決定了小孩子的一生。中國父母與美國父母的教育方法截然不同。

一箇中國家庭去出遊,來到了海灘上,正好撞到椰子成熟之時,小孩子想吃椰子,就跟媽媽說:“媽媽,我想吃椰子。”“好,我這就去給你買。”媽媽說。媽媽從錢包裡拿出了一些錢,去買椰子了。

這個中國家庭旁邊有一個美國家庭,美國父母跟中國父母不同,美國家庭的孩子向媽媽要椰子,美國的媽媽對孩子說:“你想要吃椰子,可以,不過你要先背3篇課文才可以吃椰子,親愛的。”“好的,媽媽,我這就去拿書來。”話音末落,美國小孩子就拿起書讀了起來。

時間過得很快,美國小孩子背完了書,她媽媽就讓他如願以償的得到了椰子。

中國小孩吃完椰子,看到一望無際的大海,他又想游泳了。

“爸爸,我想游泳,可我沒帶游泳圈和游泳褲。”中國小孩說。“我去給你買,你在這等著,不要亂跑。”中國父親說。幾分鐘後,中國小孩換上泳褲,帶上游泳圈,在海中開心的玩耍了。

旁邊美國孩子看見中國小孩去游泳了,他也想去游泳,便對爸爸說:“我的泳褲呢,爸爸?”“這是你自己的東西,要自己管好。”爸爸說。“哦,我去找找。”美國孩子說。又幾分鐘後,一個帥氣的小孩子穿上泳褲出場了。“爸爸!我去游泳了!”小孩大叫。“哦,注意安全!”說完爸爸說。

中國父母不管孩子要什麼都會給他,可美國父母不會像中國父母一樣,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一定要用勞動來換取的。

  關於教育的文章3

在新浪網首頁溜了一眼,一篇《藝術院校表演系不招收窮人家的孩子》特別吸引眼球,在徐鐵人的部落格中看到了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不單單藝術院校,現在的中國小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想盡一切辦法設立什麼“加強班”“藝術班”“實驗班”等等的名頭做幌子收取費用,而無奈的家長們抱著花錢買“好氛圍”的心理,讓這些變相的做法越演越烈。

對於“藝術”這兩個字,我花在女兒身上的錢可以買一輛中檔的自助車,目的就是為了能讓下一代德智體全面發展,而藝術類的收費確是驚人的高,“窮人”家真有點招架不住。可想而知,像徐鐵人筆下的多才多藝的孩子因為父母的“窮”被攔在藝術院校之外,就沒有什麼值得奇怪的了。

撇開大事說小事,女兒學校校慶,動員大家每人捐贈300元,很多同學有的捐了100元,有的捐了50元。結果老師在課堂上大罵學生家長家教有問題,而敢怒不敢言的學生們私底下也罵開了。當女兒告訴我這些的時候,我非常驚訝,這跟家教怎麼就掛上了鉤,不就是錢多少的問題嗎?不如老師直接出個死價,命令學生必須交300元支援校慶,這位老師的無能表現讓我嗤鼻。

對於學校的活動我從來都是讓女兒自己做主,我問她捐了多少,她說300元,我繼續問:“是不是因為你是學生會幹部必須多交?”“那倒不是。”女兒還告訴我說很多家裡有背景的,學校都發了邀請函,一些家長捐資上萬。難怪這位老師會火冒三丈。班級捐贈多少或許直接影響班級的`榮譽,我不敢說是否跟老師的獎金掛鉤,更不敢說跟老師的聲譽是否有關係,而對於老師責疑家長的家教問題,我很憤怒。

身為教師,以德育人,善良的心態不能在幾句話中就讓頭頂的光環黯淡,教師是孩子們心中最完美的形象。可想而知,一位不受學生尊重的教師,怎樣立足於他們的心中,陪伴他們度過快樂的時光。更不敢想像孩子們的人生會在這樣的教育中出現畸形怪狀不健康的心態,但願這一切都屬於杞人憂天。

  關於教育的文章4

為人師已近十年,回首這十年,庸庸碌碌是自我評價。曾經的理想在日復一日的教育生活中漸漸遠去,在茫然的教育生活中,我選擇了隨波逐流。直到有一天,我結識了新教育。

它像一粒神奇的種子,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茁長成長;又似一縷清風,喚醒沉睡在多少人心中的夢。

新教育認為,教育是喚醒,每一個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種子,蘊藏著不為人知的神祕,而閱讀能夠喚醒這種蘊藏著的美好與神奇;教育又是給予,需要教師和家長通過閱讀,通過故事傳授給孩子。對於我來說,是新教育喚醒了我沉睡的激情,為我的生命注入了鮮活的血液,我知道自己該努力了,在新教育行動的召喚下,我投入其中,並收穫著教育的快樂與幸福。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如果說還有收穫的話那便是讀了幾十本書和上百本雜誌(包括國小教學、班主任、讀者、特別關注等等),現在想來,那根本稱不上讀書,稱不上真正的閱讀——知性閱讀,只能算是瀏覽,沒有加以咀嚼和思考,沒有思考的閱讀則沒有深度,不會真正走進你的心靈。看了新教育專業閱讀用書《構築合宜的大腦》才知道自己走進了閱讀的誤區,在選擇書籍上也不再茫然。

新教育倡導閱讀閱讀再閱讀,它一直強調:沒有閱讀的學校,它不是學校;沒有閱讀的教育,它不是教育。有了閱讀的孩子,他就有底氣,他就很從容,他就有自信,他就能應對各種各樣的問題,也不懼怕考試。有了閱讀的教師,他也有底氣,也有靈氣,不再為分數和考試而活著。

對於新教育,最讓我感動的是“晨誦、午讀、暮省”這種迴歸樸素的生活方式。晨誦——與黎明共舞,多麼美好,多麼富有詩意!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時間得以舒展,靈魂得以靈動。午讀,用美麗的童書滋潤童年,新教育的兒童階梯閱讀研究,為每一個兒童找到他此時此刻最適合的童書。這些精心挑選的書籍,將在娓娓動聽的故事中,告訴他們愛心、尊重、勇氣、友誼、生命、樸素、謙虛、感恩……它們將編制織出一張美麗的網,呵護孩子在漫長的旅途中保持著純真、快樂和勇氣。暮省,夕陽西下,問問自己,今天你收穫了什麼?用日記和隨筆的形式記錄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生活。

通過新教育,我認識了一大批讓我仰慕的優秀教師——常麗華老師、薛瑞萍老師、馬玲老師、幹國祥老師……他們為新教育所做的努力,那份執著,讓我敬佩;他們對書籍、對閱讀的熱愛,讓我感動。薛瑞萍老師的《我們班的閱讀日誌》我讀了整整兩遍,我感動於她為孩子和家長所付出的那份心血。早在五六年前,在《國小青年教師》上就發表過她給家長寫的一封封信,那時候我整整抄了十幾頁。薛瑞萍老師做了無數件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麗的事情,她是我的榜樣。

在這個浮躁的年代,我願始終懷著一顆真誠的心,在自己的教室裡,守護著最初的純真願望;我願意親近那些偉大的書籍,我相信,我所要的那種幸福,在那片更高更遠的天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