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秋節的文章3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8.9K

篇一:xx年中秋夜賞月的重慶陳公子

關於中秋節的文章3篇

xx年的中秋節,飯堂裡破天荒的發了兩個月餅。

到了晚上,天空月朗星稀。金黃的月亮當空而照,如此佳節良辰,我抄上一杯茶,懷揣兩個月餅,於子夜時分,穿上拖鞋登上十四樓頂樓。

本來我想在熄燈後踏上天樓,但是恐為時過早,驚起野鴛鴦無數,於是選擇在半夜以後。

月亮依然明亮,玉盤一般澄澈如鏡,有如女子純潔的心房。

古有詞人對酒賞月,今有我重慶陳公子喝茶咬月餅調戲月亮。

可是,正如一句話所講:“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常圓。”明月幾時有,還是陰缺的時候多,正如人生,為什麼有離別,有愁恨。

愛恨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那些與我擦肩而過的女子,如今人面何處?圓圓的月餅被我咬彎了,我停下了。將月餅把玩在手中,我感到,那些綿綿的餘愁散恨正如這剩下的一彎月餅,講述著無法恢復的故事。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綠波依舊東流去,正如明月的光輝仍然灑落在我身邊。可是送春春去何日歸,夕陽落山幾時回?那些人去了,消失在我的生命裡。山河空遠,此情難寄。唯有的,是留下我自己孤單的待在這落花風雨之中。

也許她們是對的,深入侯門的我如何能給她們承諾,甚至都無法給予和她們共苦同甘的時間。

想到了李益的詩:“嫁得瞿唐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可憐自己連東風郎和弄潮兒且不如,又何以期盼飛柳桃杏的垂憐。

物是人非,還是那輪明月,還是中秋之夜。我苦笑一聲,狠狠地把剩下的月餅摔在地上,然後深深地喝上一口濃茶。

篇二:中秋簡介及由來

中秋節前話中秋

中秋簡介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1]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而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仲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由來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 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古人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騷人墨客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取意於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又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係,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裡舉行。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中秋節逐漸成為我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篇三:中秋節的由來

小編整理:中秋節的形成,通常有兩種說法:

一是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 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 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

“中 秋” 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 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 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優良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隨 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古人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 騷人墨客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取意於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 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中 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又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係,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 安 排在八月裡舉行。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 不衰,中秋節逐漸成為我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