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1

我認真拜讀了孫雲曉老師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我覺得這是一本給眾多人的思想久遠而深刻影響的一本好書,是一部偉大的著作,本著作為我們任何年紀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精神食糧,是指導我們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的一部好書。閒暇時拜讀孫老師的著作,既能增加趣味,又能增長知識,更重要的是還會大大提高我們工作的效率。朱永新老師說:“雲曉是一個真正走進兒童世界的學者;而我們通過閱讀他的作品,在走進孫雲曉世界的同時,也走了兒童世界。”我相信,有這樣一本好書,它會幫助我們走向成功,會激勵我們更加懂得我們教育人生的價值,認真閱讀,一定會使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孫老師的這一名著會激勵我們奮發向上,會在我們學習和工作中發揮巨大的精神力量。

孫老師用了七個章節精闢論述了《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這一主題。他以一個作家的細膩和敏銳,以一個文人的獨立思維,去深入地觀察相關的問題,去觀察教育過程中的各種現象。他的文章在科學理性的基礎上,極具文學性和人文性。他的這一著作對我們做教育工作者來說,有著反覆細讀和品味的價值。孫雲曉老師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一書,第四章做人的習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說“‘做人’絕不僅僅是一個道德範疇內的概念,更不僅僅是一個空泛的詞語。它與我們的生活實踐聯絡得非常緊密。長期以來,‘做人’似乎總是停留在純粹的道德範疇,實際上它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成功概念。”文中提到:“擁有一顆愛心是做人的基礎,做人離不開四塊基石,即真誠待人(愛心),誠實守信(誠信),認真負責(責任心),自信自強(自信)。”這裡的第一塊基石就是愛心。我們知道:愛,那是真正的智慧,沒有對人純潔的愛,沒有對美好人性的嚮往,沒有對生命的關懷,沒有最起碼的人間溫情,也就沒有了生活,世界也就沒有陽光。讀孫老師的這一名著,使我明白了作為教育者,也必須是愛的使者,讓悲憫與同情成為我們的生命情感,通過我們的努力工作,使下一代擁有以生命尊嚴為基礎的價值觀,擁有美好心靈,使整個社會真正地實現和諧。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2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為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著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製作教具、上課、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著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著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著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裡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將享用不盡的財富!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3

拜讀了孫芸曉老師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我覺得這是一部偉大的著作,本著作為我們任何年紀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精神食糧,是指導我們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的一部好書。閒暇時拜讀孫老師的著作,既能增加趣味,又能增長知識,更重要的是還會大大提高我們工作的效率。

書中並不是一味的說教,既有必要的理論,又列舉了很多令人信服的事例,讀起來感慨不己。我很贊成孫芸曉老師給我們的諸多建議,如:“一分鐘讚美法”“培養孩子自信心的原則”“計劃周密有條理的習慣”,“行為習慣的培養必須尊重的規律”等等這些措施科學合理,又簡單易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能理解習慣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特別對現在的國小生影響更大。可是我們都發現,學生的不良習慣隨處可見,不做作業,隨地吐痰,對人沒禮貌,打架罵人等。這些壞習慣的養成已經對教育工作者敲響了警鐘,除去家庭教育的原因,作為學校老師們的責任很重大。如果放任自流,那將會毀掉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們必須培養學生各種良好的習慣,即如書中所說包括做人的習慣,做事的習慣。

當然,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教育的關鍵,社會教育是保障。我們一定要在這關鍵環節不讓孩子掉隊。因此,我們可以好好地學習,孫芸曉老師提倡的“培養良好習慣的原則與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心,學會孝敬父母。學會關愛別人,結合學校的感恩教育,愛的教育再根據學科的知識教肓,有機地滲透愛心教育,讓我們的學生學會愛,感受愛,心中處處充滿愛。不能老抱怨的學生多麼不聽話,多讓人傷心。何不用抱怨的時間來思考用什麼辦法幫助和引導孩子的養成良好的習慣!那麼從書中例舉經驗中可以發現,給孩子讚揚不能說些假、大、空的話,而要關注孩子成長中的每一個優點,每一個進步。更重要的是,必要時還可忽略一下孩子所犯的錯誤,不要對孩子的優點視而不見,卻用放大鏡來看待孩子的缺點。

孫老師也曾在書中說過這樣一句經典的話:“如果養成好的習慣你會一輩子享受不盡它的利息,要是有了壞習慣,你會一輩子都償還不了它的債務,這就是習慣,我不斷反思”。願我們將孩子的習慣培養放在每天的教育日程中來,當好孩子成長的引路人。的確培養孩子一個好習慣,給孩子一生財富;糾正孩子一個壞習慣,給孩子一生幸福。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4

閒暇之餘,認真拜讀了張仁賢總主編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書,讓我受益良多。本書共有五個專題,分別是:科學的學習習慣;正確的思維習慣;得體的處事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

本書中闡述了“教育的核心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人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習慣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礎”、“培養好習慣用加法,改正壞習慣用減法”等系列教育觀點和教育方法。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大量生動、典型的教育案例,字裡行間處處閃爍著一個教育專家獨到的教育智慧。其中感受最深的是他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而培養健康人格的最佳選擇,應當從習慣培養開始。而國小是一個人養成習慣的關鍵時期,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價值。

讀了這本書,不但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讀後還會大大提高我們工作的效率。認真閱讀,它會幫助我們走向成功,會激勵我們更加懂得我們教育人生的價值,使我們在教育的道路上少走彎路。

書中並不是一味的說教,既有必要的理論,又列舉了很多令人信服的事例。張仁賢老師給我們培養習慣的諸多建議,如:“合作交流”“用心觀察、善於反思”“遇事寬容”,“心懷感恩”“樂觀對待事情”“學會理財”等等這些措施科學合理,又簡單易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能理解習慣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特別對現在的國小生影響更大。可是我們都發現,學生的不良習慣隨處可見,不做作業,隨地吐痰,對人沒禮貌,打架罵人等。這些壞習慣的養成已經對教育工作者敲響了警鐘,除去家庭教育的原因,作為學校老師們的責任很重大。如果放任自流,那將會毀掉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們必須培養學生各種良好的習慣,即如書中所說包括做人的習慣,做事的習慣。

書中說過這樣一句經典的話:“如果養成好的習慣你會一輩子享受不盡它的利息,要是有了壞習慣,你會一輩子都償還不了它的債務,這就是習慣,我不斷反思”。願我們將孩子的習慣培養放在每天的教育日程中來,當好孩子成長的引路人。的確培養孩子一個好習慣,給孩子一生財富;糾正孩子一個壞習慣,給孩子一生幸福。

我想: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國小教師,必須學好這些理念,並能在平時的教育實踐中適時的滲透一點,抓住孩子的每一次教育契機,給予有效的引導。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5

我贊同: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而培養健康人格的最佳選擇,應當從習慣培養開始。而幼兒園是一個人養成習慣的關鍵時期,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價值。《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是一本好書。作者孫雲曉教授在本書中闡述了“教育的核心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人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習慣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礎”、“培養好習慣用加法,改正壞習慣用減法”等系列教育觀點和教育方法。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大量生動、典型的教育案例,字裡行間處處閃爍著一個教育專家獨到的教育智慧。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什麼是教育,說的簡單一點,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本文從做人、做事和學習三大方面展開了良好行為習慣實施內容我感覺很全面,即:1、做人:真誠待人、誠實守信、認真負責、自信自強;2、做事:遵守規則、講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費;3、學習: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學用結合、總結反思。

我想:作為一名新時代幼兒教師,必須學好這些理念,並能在平時的教育實踐中適時的滲透一點,抓住孩子的每一次教育契機,給予有效的引導。它說: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有了某種能力,因此可以說,習慣養成得越多,人的能力就越強。這是一種積累的過程。

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的良好習慣一旦養成,將會加速他們的成長進步。養成一個好習慣,應當想方設法讓孩子明確需要,與孩子一起經常討論制定培養哪幾個習慣,並結合科學的教育手段,我概括好習慣培養的步驟:一通過體驗,認識習慣的重要性;二、進行形象的榜樣教育;三、持之以恆地練習;四、及時而科學地評估引導;五、創造好環境,培養好風氣。

願我們將孩子的習慣培養放在每天的教育日程中來,當好孩子成長的引路人。的確培養孩子一個好習慣,給孩子一生財富;糾正孩子一個壞習慣,給孩子一生幸福。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6

通過讀書,讓我明白了“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結果,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行為的最高層次。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一種定型的行為,它是經過反覆練習而養成的語言、思維、行為等生活方式”。是的,一旦“習慣成了自然”,當然是好習慣,那會使一個人終身受益啊!由此也讓我想起網上看到的一則短評:據說,上萬日本人離開體育場,地上不會留下一片紙片等垃圾。就這一個好的衛生習慣、一點“小事”,讓人們驚呼:日本人太可怕了,日本人沒有理由不成功。

小事決定成功,如若家長和老師還在一味追求高分,只重視孩子智育的發展,想必要培養一個傑出的人才,那也是難事!因為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成人、成功的基礎。

養成教育怎樣抓?懷仁一中的領導認為,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所謂“大處”,就是一切從培養合格的學生構想,而“小處”則是從生活中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我也極為認同,特別是細讀了《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讓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這一真理!面對孩子,我們應該身正為範,學高為師。教師自己首先應該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如果課堂上,要求學生坐姿正確,首先老師就是孩子們學習的榜樣,所以我們的一言一行來不得半點馬虎。因為家長和老師的品格對學生構成一種巨大的影響力。這力量絕非教科書、格言和道德說教所能代替。它不是貼在牆上的豪言壯語,也不是寫在紙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掛在嘴上的信條,而是教育者用生命對學生的教育。

教育無小節。在學生活動的世界裡,教師應約束自己,不要以為是細枝末節就可以放鬆對自己的要求。要知道細枝末節對學生的影響,是比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話更具吸引力的。每個教師都要用自己美好的.思想和行為去影響學生,去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

教育的方法種種,在這本書中可謂包羅永珍,如境教法、身教法、訓練法、言教法、實踐鍛鍊法、指導自我教育法、疏導法等等。

至於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我作為重點看了好多遍,特別是班上也有學習磨蹭的孩子,上課不專心的孩子,寫作業馬馬虎虎的學生也不少,文中提到的妙招有種一開學就想在我的學生身上試試的衝動,是呀,讀書真好,即學即用,如獲至寶,相信我會將這本書長伴左右,因為書中的理論需要與我的實踐相磨合,因為書中的方法需要借鑑並因生而宜作改動,因為書中的金玉良言還需要細細咀嚼,因為書中的思想還要不斷地吸納……看來一本好書也如一種好的習慣終身受益啊!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7

讀了關鴻羽教授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書後感想很多,關鴻羽教授是著名教育專家,北京教育學院教育管理研究室主任,兼任普教研究所副所長。而他寫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是我國第一本養成教育系統的著作。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書的封底頁中寫道這樣一段話: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呢?”這位白髮蒼蒼的獲獎者回答:“是在幼兒園。”提問者愣住了,又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些什麼呢?”科學家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知識就這些。”

從他的這本書中可以看出,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習慣養成之後看上去“如自然”,但是養成的過程卻不是自然的。如果養成了不良習慣,要把它轉化成良好的習慣,就要經過一個痛苦的過程。為了不讓孩子經歷這種痛苦的磨練,我們從一開始就要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作為一名國小教師,你的一言一行都逃不過孩子的眼睛,因為孩子的眼睛是最敏銳的,而且孩子往往具有“向師性”,他們會模仿你的一言一行,所以要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首先要嚴於律己,從我做起,為人師表,言行一致。書中也提到了教師須達到的幾點要求,在此寫下以提醒自己:

1、以德育德

2、以才培才(以學促學)

3、以趣激趣

4、以情動情

5、以意煉意

6、以性養性

7、以行導行

我讀過此書,覺得自己的工作任重而道遠,覺得每個孩子來到學校時都是一塊什麼都沒有的土地,教師在上面播種什麼都很重要,它關係到田地上將來會是果實累累或是雜草叢生,為了使孩子離開學校時都會是一幅美麗的田園畫,我們教師就應慎重地種下每一顆種子,所以在平時我們就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有良好的修養,給孩子起到一個好的模範作用,使他們能夠養成良好的習慣。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8

《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是一本好書。作者孫雲曉教授在本書中闡述了“教育的核心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人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習慣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礎”、“培養好習慣用加法,改正壞習慣用減法”等系列教育觀點和教育方法。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大量生動、典型的教育案例,字裡行間處處閃爍著一個教育專家獨到的教育智慧。其中感受最深的是他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而培養健康人格的最佳選擇,應當從習慣培養開始。而國小是一個人養成習慣的關鍵時期,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價值。

讀了這本書,不但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讀後還會大大提高我們工作的效率。認真閱讀,它會幫助我們走向成功,會激勵我們更加懂得我們教育人生的價值,使我們在教育的道路上少走彎路。

書中並不是一味的說教,既有必要的理論,又列舉了很多令人信服的事例。孫雲曉老師給我們培養習慣的諸多建議,如:“一分鐘讚美法”“培養孩子自信心的原則”“計劃周密有條理的習慣”,“行為習慣的培養必須尊重的規律”等等這些措施科學合理,又簡單易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能理解習慣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特別對現在的國小生影響更大。可是我們都發現,學生的不良習慣隨處可見,不做作業,隨地吐痰,對人沒禮貌,打架罵人等。這些壞習慣的養成已經對教育工作者敲響了警鐘,除去家庭教育的原因,作為學校老師們的責任很重大。如果放任自流,那將會毀掉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們必須培養學生各種良好的習慣,即如書中所說包括做人的習慣,做事的習慣。

孫老師也曾在書中說過這樣一句經典的話:“如果養成好的習慣你會一輩子享受不盡它的利息,要是有了壞習慣,你會一輩子都償還不了它的債務,這就是習慣,我不斷反思”。願我們將孩子的習慣培養放在每天的教育日程中來,當好孩子成長的引路人。的確培養孩子一個好習慣,給孩子一生財富;糾正孩子一個壞習慣,給孩子一生幸福。

我想: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國小教師,必須學好這些理念,並能在平時的教育實踐中適時的滲透一點,抓住孩子的每一次教育契機,給予有效的引導。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9

“一個孩子樂觀自信,不怕失敗,活躍而有創造力,人們會說:‘這個孩子具有健康的人格。’若一個孩子缺乏安全感,常常自卑,或常主動攻擊別人,人們會說:‘這個孩子可能有人格障礙。’”看到這一段,突然讓我想起來曾參加了一次兒子學校組織的講座--孩子的心理健康。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的豐富,作為家長的我們不僅僅要關注孩子們的吃穿和學習,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現代社會只有具有健康的人格才能稱之為一個健康的人。

教育工作這麼多年,遇上過形形色色、各種性格的學生,有的活潑開朗、積極向上;有的內向、膽小、話少;也有的蠻橫、惹是生非。前一類學生大部分是成績優秀,人見人愛;中間的一類學生默默無聞,常是被教師忽略了的那一群;而最後一類就是我們常說的問題學生,讓人頭疼,究其原因,我認為這類學生的家庭教育都多多少少存在著一些問題。就拿我們班的周慶翔為例吧,雖然他不是家中的獨生子(上有一個姐姐),可也是父母唯一的兒子,別視為掌中寶,從不捨得罵一句,更別說打了,以至於養成了他現在的這種目無尊長、不懂規矩的個性,老師常拿他無能為力,請其家長配合學校一起教育,家長也一口答應回家會好好教育,可每回都只是說說而已,第二天到校問他:“昨天回家你爸媽教育了你沒有?”“沒有。”只見他一臉的高興。哎!在這種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真讓我不知該說什麼好了。

再次借用一下孫老師的話:“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真希望所有的家長都能好好地閱讀一下孫老師的這本書。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讀後感10

剛剛讀完孫雲曉的《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受益匪淺,偶然在網路上看到另一本類似的作品著名教育專家關鴻羽著作的《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我認認真真的讀了這本書--

“思想可以決定行為,行為可以決定習慣,習慣可以決定性格,性格也就決定了命運。”作為一名國小教師,在一系列學習和工作實踐過程中,我深切體會到,加強對孩子的“好習慣培養”是一項非常重要和迫切的工作。但在教學實踐中到底該如何“培養”一直是困惑我的一個問題。

閱讀了《兒童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一書,讓我受益匪淺,對教學中碰到的問題有了更為明確的認識,如“孩子需要養成哪些終身受益的好習慣”“怎樣培養”等。其中針對文章第十章《兒童行為習慣的塑造與矯正方法》談點自己的想法。

文章就“兒童行為習慣的塑造和矯正”提出了12種方法。比較文中第一種方法:“讓小閃光點形成大光圈”,我對自身教育方法作了反思。“離開座位後把凳子放到座位底下”,這是我班的一項行為規定。這簡單的一項行為規定看看容易,但要使全體學生做到並養成良好的習慣卻較為不易。剛開始執行時,不少孩子都要在他人的提醒下才想起這項規定。起初,我就採用了平常的方法:“這次檢查,老師發現,……這些同學的椅子沒有推倒桌底下。”這樣的教育方式讓沒有按規定做的孩子低下了頭,但其餘孩子對卻抱以幸災樂禍的神情。更糟糕的是,一段時間後,我發現許多孩子對這項規定並不放在心上,完全由我一個人在反覆地強調。後來,我改用另一種方法:“今天老師發現,離開座位後把椅子推到座位底下的小朋友有……讓我們為自己有這樣的好習慣鼓掌。”由此發現,受表揚的小朋友是滿臉的喜悅和自豪,同時沒點到的孩子依然低下頭。一天天過去,能自覺做好這項行為規定的孩子越來越多。通過一個學期的堅持,這已經能成為他們的一個行為習慣。讀了這篇文章,再反思自身的這個教育片段,使我明白了原本無意的教育方式其實蘊涵著深刻的教育原理。

第二種教育方法在行為習慣培養法中叫“正強化”,正如書中所說的:個體在某一情境下做了某件事,如果獲得滿意的結果或肯定的答覆,下次遇到相同情境時做這件事的可能性就會提高。我想,要是早拜讀到這書,我在工作中就會少走些彎路了。間隙強化、區別強化、正懲罰……這些都是書中提到的行為習慣培養方法。仔細品讀揣摩這本書,能使我們在教育的方式方法運用中更具科學和實效性,我會再次認真學習此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