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殘兒童個別化教育的研究

來源:果殼範文吧 1.94W

智殘兒童又稱弱智兒童,是指在智力發育期間(18歲之前)由於各種有害因素,導致精神發育不全或智力遲緩,並顯示出適應行為障礙的兒童。他們的情況很複雜,大致可以分為兩大型別:第一大型別是在生命發展早期某個階段,患過大腦疾病留下殘疾的兒童,我們稱之為精神發育遲滯兒童;第二大型別是患有進行性大腦疾病的弱智兒童,如癲癇病。我們培智班的學生大部分屬於精神發育遲滯兒童(有1個癲癇病患兒),他們中有屬興奮型,易激動,自控能力差,動作無節制;有屬抑制型,孤僻,不喜歡和人親近;有屬嚴重言語障礙型,發音不準,說話口齒不清,再加上他們的年齡大小不一,這樣一些特殊孩子放在一個班級裡學習,給授課的老師們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同時也很難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得,有所發展。針對這一情況,我採取了多樣化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不同的教學進度、多層次的教學內容以及多種形式的評價方式的個別化教育。通過實踐證明,對弱智兒童實行個別化教育,是深化特教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個別化教育模式符合特殊教育規律,是一種能依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彈性處理各項教學因素,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形態、教學進度等使每個學生皆能掌握適合的教材,學得力所能及的本領,以達到個別化學習目標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則,重視教育物件的個?e能力、興趣和需要,尤其是他們個?e的學習困難,但卻不一定要個?e地進行教學活動。因此個?e化教育並不等於個?e施教。

智殘兒童個別化教育的研究

一、建好一本“明細帳”,是實施個別化教育的前提。

1、做好學生的各項記錄,以全面為標準。作為一名特教老師,對每一位剛入學的新生必須進行全面細緻的摸底調查,瞭解他們的基本情況,並做好各項記錄。首先是常規記錄,包括學生的姓名、年齡、家庭住址、父母的年齡、學歷、工作單位、聯絡電話、家庭生活狀況、教育小孩主要承擔者等。

其次是生理記錄,包括學生的個人成長發育史、以往病史、智殘原因、其它生理缺陷及程度、母親生產史、父母親的健康狀況等。

三是教育鑑定記錄,包括學生的理解記憶情況、上課注意力情況、觀察能力、語言缺陷情況、學習動機情況等。

四是適應行為調查記錄,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與同學交往能力、個性等。

2、制定好科學的教育計劃,以個別化為方向。通過摸底調查,可以知道哪些教學內容對哪些學生較容易,對哪些學生較難;哪些學生對相關聯的舊知識掌握較好,哪些還不夠鞏固,有待強化;哪些學生需要直接輔導,哪些學生可以當“小老師”等。在對學生進行充分了解、準確分析、正確歸類的基礎上找出其存在的優缺點,適宜的教學內容和方法,然後為每個學生制訂出切實有效的個別化教育計劃。包括學科教學、動作功能、社會交往、生活勞動和興趣技能五大領域。這五大領域基本上反映了智殘學生教育教學的需要,體現了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

二、開展個別化課堂教學,是實施個別化教育的關鍵。

著名教育學家布魯諾曾經說過:計劃的東西一定要付諸於實踐,這樣才能體驗到成功與失敗。培智班現有的課程是根據學科來安排的,容易受課本的束縛,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侷限性和獨立性,各門學科的教學內容之間缺少聯絡性。《智力落後兒童心理與教育》一書指出:“不相關或跨度較大的教學內容,容易使智殘兒童產生記憶的零落甚至脫節和遺忘,從而降低了學習的效率。”因此,教育根據學生的個性而定,尤其是教學內容更要依據學生的實際而定,是個別化教育的關鍵。我按照“低起點、小步子、多迴圈、新花樣”的原則,讓每個智殘學生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得到充分發展,讓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真正落實到每個智殘學生的身上。在強調學生的個別差異的前提下,根據教材內容、學生情況等因素在班裡開展全班學習、分組學習和個別學習等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1、立足共同點,進行全班學習。大多數智殘學生都有語言缺陷,在表達過程中,往往發音不準,吐字不清,說話語流不暢或帶有口吃現象,常使人不知其所云。對於這種現象,在語言教學的時候,像學拼音、認字、口語交際、語言訓練等課程,就適合用全班學習的教學方式,不管以前是否學過,在課堂上逐個逐個地過關,過關的小朋友馬上獎勵小紅花,並讓全班同學鼓掌表揚,每當掌聲響起,孩子們臉上會洋溢起幸福的笑容,下一個小朋友也會躍躍欲試,此時,他們都會忘記誰口齒不清,說話含糊,連平常膽小從不敢舉手的孩子也會大聲地跟讀,這樣的效果非常好。

2、結合分散點,進行分組學習。我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心理缺陷的性質和程度,將情況相近或相似的學生組織在一起,分成幾組。一是智殘較重的為一組,因為他們的記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差,大腦疲勞發生頻率較高,就讓他們學習一會,自主休息一會,多重複,通過多次反覆增強他們的記憶。二是把智殘較輕的分成一組,他們相對來說學習主動性、積極性較高,理解能力強,注意力集中,能配合老師講課,在學習概念、計演算法則時,根據理解去記憶,鼓勵他們把意思說出來,把他們集中在一起學習,能取得相應的效果。三是把記憶力較好,理解能力差的分為一組,他們對朗讀、抄默寫、背誦往往很感興趣,但分析課文,計算等內容學起來就很吃力,把他們定為一組放慢進度學習。

3、針對差異點,進行個別學習。個別學習類似於個別輔導,主要是針對學生的某個環節特別薄弱,在全班或分組學習中不能適應,就把他單獨出來選取適合他的教學內容,進行一對一的學習。像以前班裡一個叫小錢的學生(現以畢業),他剛轉來時,已是四年級的學齡,卻只會寫自己的名字。班裡也沒有和他同一進度的學生,我就發給他一年級的教材,在課堂上抽一定的時間單獨教他,手把手地擺小棒、數卡片,原來發現他的接受能力其實蠻強的,這樣面對面的學習,效率也很高,一段時間下來,他已經喜歡上了這裡的學習(先前的大班化學習,由於無從著手,以至一無所獲)。

三、創設多元活動是實施個別化教育的有效陣地

1、在節日活動中,培養感恩情懷。通過多元活動,能使學生感到快樂,還能使他們受到教育。我利用節日活動,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培養他們的感恩情懷。在節日裡,我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佈置一些特殊的愛心作業。如在母親節來臨的時候,要求低年級的小朋友為媽媽送上一杯熱茶;中年級的給媽媽洗一次腳或捶一次背;高年級的為媽媽整理一次房間。在新年到來之際,要求孩子們給你最喜歡的人制作一張愛心賀卡,寫上一句祝福的話,(不會做的孩子說一句祝福的話)……通過這些融入生活主題元素的感恩系列活動,學生在實際行動中漸漸學會關心他人,以友善之心對待他人,關心周圍世界,懂得感恩與回報。

2、在藝術活動中,培養自尊自信。

藝術活動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能教育孩子懂得什麼是美,如何發展美、品位美、展示美,能激發孩子的表現慾望和創造潛能。因此,在認真觀察、分析每個智殘學生興趣愛好、認知能力、行為表現的基礎上,我為每個學生選擇合適的興趣活動,利用他們的非智力因素,充分發揮學生的藝術潛能。如我班的小錢同學,他的身體協調性特別好,自己對體育也很感興趣,我就讓他擔任體育小組長,每次上課學習技巧性的動作,我就讓小錢學會後給同學們做示範,這樣不但他的積極性特別高,不厭其煩地教小朋友,也能激發同學們學習的'慾望。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20__年7月小錢有幸參加省第二屆特奧運動會,在100米和50米自由泳比賽中獲得了兩塊金牌。又如小成同學,性格較內向,平時不善言語,卻很喜歡畫畫。課餘時間常會主動畫畫,每次畫完就拿來給我看,看她這麼用功,我也耐心輔導她,並選一些作品貼在教室的“娃娃樂園”裡。20xx年5月,小成在參加平湖市首屆殘疾人書畫展中獲得了銅獎。此外,我們實驗國小每學年都會舉行一個大型的主題節活動,像今年的家庭教育節,去年的經典誦讀節,還有以前的英語節,語文節等等,我們培智學校附設在實驗國小裡,這就好比近水樓臺先得月,有了更多的優勢。孩子們和實小的孩子們一樣,在如此濃厚的藝術文化氛圍薰陶下,有了不少長進。有幾位在我們班代過課的老師反映說:“想不到你們班的孩子會背這麼多古詩。”其實這都歸功於學校的經典誦讀節,像學校贈送的《六個“一百”》、《孝弟三百千》、《詩韻三百六》等書籍都是孩子們愛讀的,每天早晨我們都會有20分鐘時間進行朗讀。不僅如此,學校播放的上下課音樂是用古詩新唱的方式製作的,學生在有意無意中居然都能跟著唱下來。

3、在實踐活動中,培養適應能力。實踐活動使得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能關注書本之外、課堂之外、學校之外的生活世界,對於鞏固課堂知識,培養適應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根據每一個孩子的身心特點,設計一系列與生活相關的課外實踐活動,從而鞏固課堂學習的知識,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如每年春暖花開之際,我會帶學生去學校附近的景點踏青(青少年宮、梅蘭苑社群、如意小區等);我們還和平湖師範的校團支部建立了友好班級,每週五中午他們都會來學校和孩子們搞活動;又如在勞動技能課中,教低年級的小朋友學會刷牙洗臉,洗紅領巾、洗襪子;中年級的小朋友學會擦門窗、掃地撿垃圾、整理抽屜;高年級的同學學會疊被子,折衣服,擇菜等,通過鍛鍊,培養了學生的勞動觀念,養成了良好的勞動習慣,並學會珍惜勞動成果。

四、家校合作是實施個別化教育的可靠保證

1、以溝通為紐帶,取得家長支援。 在對智殘學生進行個別化教育中,家長的意見態度和支援程度非常重要。家長們在孩子的學習、生活、社交等方面能積極配合學校的,就能保證家校結合的教育方式真正得到落實,也能使學生的個別化教育得到有效提高。每學年開學之初,我會對班裡的學生,尤其是本學年的新生進行家訪,瞭解新生的生長環境,家庭教養條件,家長教育意識等一些基本情況,在近距離的接觸中達成真誠溝通。這樣,能在以後的教學中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方矢。如在生活自理方面,有的孩子先天性動手能力較差,加上家中的溺愛,剛來校時,連最基本的吃飯、上廁所都不會。到了學校,會很不適應,有的學生一天到晚坐在位置上一動不動(甚至連小便也拉在椅子上)。我就手把手地教他們上廁所、鋪毛巾、吃飯、放飯菜盒、洗手、擰毛巾等。同時,我為每個學生建立一本家校聯絡本,把學生在校一天的基本情況以及回家要求家長配合做到的事情一一記錄在冊,家長若是親自來接的,就當面與他交流。事實證明,孩子在家裡能自食其力的,其動手能力就較強,因為他得到更多鍛鍊的機會,家長也會在實踐中,看到孩子可喜的變化,增強教育的信心。又如在學習上,今年我班有3個新生不會握筆寫字的,家長每次來接時總向我訴苦,“吳老師呀,我家孩子不會寫字,可怎麼辦呀?”我就跟他們講:“這沒有什麼捷徑可走的,惟有每天給他練筆的機會,先幫著他把筆,等他有了自主意識,手的肌肉慢慢會動了,再漸漸放開讓他自己寫。在學校裡,我就是這樣做的,你們回去也這樣給孩子把筆,你不要主動寫,你握著他的手讓他主動寫,我們雙方配合,這樣堅持下去,一定可以的。”我給家長看我每天給孩子們把筆練的字,並在學生的回家作業本上範寫好課堂上所練的字,要求他們回去也這樣練,通過談心,家長們深受鼓舞,回去也能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 。

2、以家長會為橋樑,傳授科學教育知識。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有的家長缺乏教育意識,對孩子完全放任不管,家庭只是孩子生活的地方,不是受教育的場所;也有的家長雖有教育意識,但教育觀念落後,教育方式不當;甚有家長動不動就動手打孩子。在學校裡,有的智殘學生脾氣暴躁,自控能力差,動不動就亂髮脾氣,在老師的耐心教育、不懈努力下,雖有所好轉,但僅靠學校的努力是不夠的,孩子之所以形成現在的個性,與家長的教育方式,父母的言談舉止是分不開的。因此,我們定期召開學生家長會,給每個家長講授最低限度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也請一些熱心家長親自來講講自己的一些育兒經驗,這樣還能使一些自卑的家長重新鼓起教育的勇氣。通過這樣的交流,一些家長能主動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從而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能經常和孩子一起看電視、講故事,把家庭生活搞得和諧融洽,愉快幸福。這樣的氛圍有利於矯正孩子的個性缺陷,培養健康的個性品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