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個體的教育》讀後感3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W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面向個體的教育》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面向個體的教育》讀後感3篇

《面向個體的教育》讀後感1

今年9月份新入學的高一新生會與以往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他們是將是參加河南省新大學聯考的第一屆學生。即便是教師,面對迎面而來的新大學聯考心中也有一些打鼓。雖然聽到不少訊息,但總是缺少具體的參考。恰逢此時讀到了李希貴的《面向個體的教育》,讓茫然與忐忑的心中多了一份希冀。

在我讀來,十一學校像極了帕夫雷什中學。那種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更好的發展而確立的氛圍是如此的相似。這種氛圍常常會激發出純粹的“教書育人”的情感,以至於看著書便不由自主的想象:如果我就在這樣一所學校裡任教或者是這裡的一名學生,會是一個怎樣的場景?同時我也期待著十一中向著這個更高、更好的方向發展。

幾乎每一篇文章都能撥動我的心絃,引起我的思考。其中有一篇《少一些抽籤,多一些選擇》是讓我感觸比較深的。原因在於我自己就經常這麼做,而且由於好操作、對每一個人機會均等,一直以來都被我奉為圭臬。慢慢的我的學生們也習慣了這樣的方式。而我自己的思考也就到此為止了,從沒有想過要繼續往下再走一步。

而讀完文章,則像是受了當頭一棒。雖不是體無完膚,但確實相去甚遠。在簡單、直接的過程中,我們有沒有在傳遞“聽天由命”的意識?有沒有錯失了教育的機會?有沒有更有效、更有意義的方式?這些都將成為我要思考和實踐的問題。

如果不是閱讀,那麼我可能還在那個沾沾自喜的狀態。也是閱讀讓我有了和更高境界的人對話的可能。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走班制的前提下,十一學校4000餘名學生就有4000餘張課表,構成1400多個教學課堂,這其中甚至包含了馬術(一個我只在電視上才見到過的運動)。這不只是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的問題,更是能力問題。這不得不讓我感慨,環境限制了我的想象力。這是我無法想象的。

我們每一階段的努力其實不必等到將來好多年後再顯示出差別,在下一個階段就會顯現。今年焦作市有科協組織的高校夏令營,去廈門大學、武漢大學等學校參加。名額有限自然是擇優而取。這就是高中階段的努力程度帶來的差別。對應的,聽說省實驗馬上要選拔參加清華、北大夏令營的學生,你看,國中的努力在高中也體現了,只有國中足夠優秀的人才能進這個學校,才能去爭取這樣的機會。

不必怨天由人,不必自怨自艾,努力奮鬥,至少我們都會收穫一個更好的自己。

《面向個體的教育》讀後感2

當我拿到這本書時,看到書名我馬上想起了“因材施教”。

教育的宗旨是讓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

一直以來,我們喜歡站在教的角度設計課堂,按照教學進度確定學習任務。其實,我們應該首先理清學生的學習過程,讓“教”先退避在一邊,把“教”先剝離出來,設身處地弄清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起承轉合,教師應該是鼓舞者,讓學生始終有不竭的學習動力;教師應該是欣賞者,讓學生在欣賞的目光下,變得自信陽光;讓學生一次又一次體驗成功。

可貴的是,十一學校的領導和老師想盡各種辦法,給了孩子一片廣闊的天地,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課程,幫助孩子在活動中尋找團隊精神,在集體之外成長,孩子們學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學會管理自己的業餘時間,他們在各種有趣新穎的活動中錘鍊自己,成長自己。在這裡,每個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動,有自己的故事和收穫。一名在學校戲劇課上擔任了一個學期導演的學生這樣說到:“領導力就是你盡心盡力地為每一位演職人員服務,不遺餘力地為劇組的每一個部門提供幫助--當他們認同你的服務與幫助,全部死心踏地地跟你合作的時候,你才真正擁有了領導力。”讀著如此深沉的體驗和感悟,我深受感動。

在現代社會,大部分孩子的一切都是家長給孩子們預先設計好的。包括我們的傳統教育課堂,孩子們沒有自己選擇的權利,便很難從事自己關心的事情。其實我們更多的是要尊重我們的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多些寬容、耐心,尤其是當孩子們還沒有真正從錯誤中走出來時,就特別需要我們學會等待,在等待中學會捕捉教育的契機。

從這本書中,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北京十一中的學生是如何讓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老師是鼓舞者、欣賞者。學習過程必須讓學生自己親力親為,誰也無法替代。相信孩子,承認每一個孩子的個體差別,多給孩子一些鍛鍊的機會,孩子的成長道路,將更加充滿陽光!

“我深切地感受到,當我們的孩子每一個都煥發自我潛能,發揮自我價值、成為最好的自我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就真的贏了”。這是李希貴校長的管理體會,我想,《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定會讓我們換一種理念、換一個思路,換一個視角來看我們的孩子,放大教育的智慧和力量,為建立讓孩子們嚮往的理想學校而努力!

《面向個體的'教育》讀後感3

有幸研讀了李貴希先生的《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又通過《開講啦》節目的深入瞭解,我想任何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會被這樣一位在課堂中表現的比學生還積極,學生眼中神一樣的“貴爺”的人格魅力和教育魄力、理想震驚,更會被他的非常規校園所吸引。

古往今來,學校到底是什麼?在老師和家長的眼中學校應該是學習的場所,但是在學生眼中他們希望是這樣的嗎?在北京十一中學,學校不僅是學習的場所,更是學生施展才能,體驗生活的樂園。學校開設了34門選修課、37門活動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開辦那些銀行、書店、食堂、參加戲劇、攝影等不同的社團,因此4000多名學生有著4000多張課表,他們做的好像都是與大學聯考沒關係的事,但是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接觸了社會,認識了世界,豐富了人生。北京十一中學從原來的2人考取本一,到百分之九十九的本一錄取率,不為大學聯考,卻贏得了大學聯考,真正實現了素質教育與優秀升學成績的統一。我想如此出色的成績來源於平等的師生關係,來源於助人自助的學校氛圍,更來源於學生的真實內心的需求,這樣的學校有哪個學生會不喜歡呢?

我想我們無緣進入到這樣的學校學習或者是工作,但是完全可以將他的先進的教育理念運用到我們的教育教學中來。李希貴先生認為教育不僅應該傳道授業解惑,更應該幫助每一位學生。這不禁讓我想到每個班級中所謂的“差生”,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們呢?他們可能成績差但是卻有著其他才藝、他們可能行為差但是思維敏捷,我們要幫助他們全面發現和認識自己;並且利用他們的長處激發“差生”的學習熱情和慾望,比如讓成績差但是畫畫好、體育好的學生擔任班幹部,讓衛生習慣差或者紀律差的學生擔任衛生委員或者紀律委員,容人之短,用人之長,不僅可以管理好班級,而且可以幫助“差生”進步和發展。當他們犯錯誤時,我們可以可以少一點粗暴的批評,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體會學生的感受,然後對症下藥,採取溫和的措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認識到錯誤並且心服口服,對老師產生信任和尊敬,從而在學習和生活中提高對自己的要求。

學生學習是為了今後的人生做準備,而不是三年後的會考或者大學聯考,在教育教學中如果能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喚醒潛能、激發潛能,因材施教幫助他們有所成長和進步,我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會成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