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開啟化學之門》教材探究

來源:果殼範文吧 3.04W

一、地位和結構

《第一章開啟化學之門》教材探究

中國人常說“善始者,事半成,第一章教材分析。”,國中化學課是學校教育中中學生系統學習化學的啟蒙階段,本章是國中化學課的開頭一章,它帶有緒言的性質。正如章名所寫,本章的學習內容旨在為學生開啟化學的大門,使他們在學習伊始,初步瞭解化學這門課將要學些什麼,學了化學有什麼用,怎樣學習化學;此外還要讓學生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化學概念和最基本的學習方法,為化學入門學習做好準備。簡而言之,本章在整個教材體系中,具有啟明星的作用,為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指明瞭方向。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開啟化學的大門,就要使學生真切地體驗到化學學習和研究的內容是生動有趣、豐富多彩的;是引人入勝、富有魅力的。為此本章以“化學給我們帶來什麼?”、“化學研究什麼?”、“怎樣學習和研究化學”為主題,通過約53幅插圖和11個實驗介紹一些古代、近代和現代的化學成就及其應用、日常生活和生產以及科學實驗中的化學事實、現象及應用,讓學生直觀地領會到:化學事實和現象就在自己的身邊和體內,化學科學內容豐富多彩、有趣有用,從而把學生要求學習的“胃口”充分調動起來。

基於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且新的化學課程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發揮學科自身的優勢,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也成為理解化學、進行科學探究、聯絡社會生活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因此培養學生掌握“以觀察、實驗、實踐為主的探究活動”這一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尤為重要。本章第一節以26幅插圖、4個《觀察與思考》、2個《交流與討論》和1個《活動與探究》,第二節以27幅插圖、1個《觀察與思考》、1個《交流與討論》、1個《聯想和啟示》和3個《活動與探究》,第三節以1個《交流與討論》和2個《活動與探究》;力求使學生通過簡單的探究活動,體驗探究的樂趣,初步體會到觀察的重要性、實驗的實證性和什麼是科學研究。與此同時教材在《練習與實踐》中也安排了相關的訓練題。

二、教學設計

1、指導思想

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結合學科知識的特點,創設情景,努力培養讓學生終身受益的好習慣。

面對依據新課程標準編寫的新教材,如何根據新課程的教育理念,採用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形式,進行本學科的課堂教學,是每一位新課程的實施者——教師,既十分關注又頗感困惑的問題。

作為化學教師,深刻理解化學學科的課程設計理念並付諸實踐,是成功進行化學學科課堂教學實踐的關鍵所在。

在《標準》的設計思路中明確指出:課程的理念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標準》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這一課程總目標又是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構建的。且《標準》在其第二部分進行了如下的概括性論述:“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獲得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所需要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化學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提高未來公民適應現代化社會生活的能力。”

縱觀《標準》中的上述論述,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新教材所體現的種種特點(①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對科學過程的感受②精心創設探究情境,培養學生探究能力③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加強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滲透與融合④注意體現科學·技術·社會(STS)教育的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⑤改革實驗內容,加強實驗的探究性)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總體要求和具體目標;落實到課堂教學中時,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就必須充分體現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的課程總目標。即科學素養的形成與提高是國中化學課堂教學的靈魂。

目前國際上普遍認為,科學素養的內涵應包括下列三個主要方面:對於科學知識(科學術語和科學基本觀點)達到基本瞭解程度;對科學的方法達到基本瞭解的程度;對於科學技術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影響達到基本瞭解的程度。眾所周知,素養的本意是指一個人的平日的修養。顧名思義,科學素養是指一個人平日在科學方面的修養。而素養的形成與提高來自於教育,因此科學素養的形成與提高必然來自於科學教育。

科學是指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就其對自然現象客觀規律的探究程序來說,其本質是探究;科學可分為相互關聯的四個層次的內容,即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其本質是促進人的發展。因此科學教育應是科學本質和教育本質的的結合。科學教育無疑應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四個方面的教育,化學教案《第一章教材分析》。

如何通過課堂教學這一具體實踐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得以形成和提高,我們認為其切入點就是——培養讓學生終身受益得好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壞習慣是一種勢力,好習慣是一種力量。改變壞習慣,習慣好習慣,這才是教育的美好結局。烏申斯基曾說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們存在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因此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播種行為,收穫的是習慣;播種習慣,收穫的是命運。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要使這一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到實處,注重結合學科特點,培養讓學生終身受益的好習慣,無疑是一個好方法,同時也是學科課程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地具體體現。因此科學素養的形成與提高在新課程下國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實踐就是要培養讓學生終身受益的好習慣以適應未來的化學學習。

鑑於國中化學教育是一個啟蒙教育,因此我們以為,在國中化學課堂教學中除了注意加強培養具有學科特色的好習慣(如:細心觀察、勤於動手、嚴謹描述等習慣)外,還應注意重點培養學生以下四方面的好習慣。

①、閱讀交流的習慣

科學知識是由科學用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規律等組成。科學知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生產、分配和消費(使用)成為最重要的因素。閱讀是指通過看(書報等)並領會其內容。有目的、有意義的閱讀交流是掌握任何科學知識的基礎。同樣作為自然科學的化學科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主要來自於學生有目的、有意義的閱讀交流。因而,國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交流的習慣。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通過創設情境和有目的的指導,使學生明確閱讀交流不是文科的專利,化學知識的習得離不開自身的閱讀量、閱讀水平的提高和交流的情況;閱讀的內容包括教材、課外參考書、報刊雜誌和網頁;閱讀的方式可以是通讀,也可以是有選擇的重點閱讀或上網查詢等;也可以是同學觀看電視、同學間、師生間和母(父)子(女)間的相互交流;使學生養成帶著問題去閱讀、通過閱讀解疑、思考、獲取有價值的資訊。

②、科學探究的習慣

達爾文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科學方法的教育是科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般的科學方法包括科學的學習方法、科學的解決問題方法、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科學的實驗方法等。

每一門學科都有其獨特的科學研究方法,作為自然科學的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同樣也有著具有化學學科特點的科學研究方法。“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它涉及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等要素。”因此科學探究的習慣的培養是培養學生科學學習化學、科學的解決化學問題方法、科學的思考化學問題和科學的進行化學實驗的好方法。

由好奇心引發的探究心是人與生俱來的,這種好奇心、探究心不僅是學習的動力、也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習慣的最佳切入點。我們知道簡單內容的學習同樣可以具有探究性,而複雜、深奧知識的學習照樣可以是接受性的,關鍵在於教育者的觀念和實踐。因而我們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各個知識點,創設具有探究學習的氛圍,以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習慣。

③、敢於質疑的習慣

科學態度是通過對科學知識的正確理解和科學發展的整體把握而形成的科學信念與科學習慣。科學精神是對科學真理探索過程中,在對科學本質的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中,孕育起來的推動科學進步的價值觀和心理取向。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學的本性是拒絕權威、更拒絕權力的,科學的本質並不是證實真理,而是不斷髮現以前的錯誤,不斷更新。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中相通的一個要素就是敢於質疑。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教育只是一個入門教育,因此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習慣是培養學生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基本切入點,也是完全符合入門學科教育要求的。如教師在進行氧氣收集方法的教學時,可以在引導學生探究收集方法原理的基礎上,提出類似“我們該如何到學校操場上收集一定量的空氣,用於環保檢測?”的問題,讓學生探討,並在學生探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質疑“實驗室中收集氧氣方法是否只有兩種”,並加以探究,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好習慣。

④、綜合運用的習慣

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可以看作是一個不斷深化地對世界進行分析的過程,可世界本身並不會因為人類的分類而發生任何變化,依舊渾然一體。現代教育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加關注怎樣使傳授知識的過程成為掌握科學研究方法、開發學生智慧的過程,開發學生智慧的過程即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各科知識的過程。

葉聖陶先生說過:“學校裡的課程各個分立,這是不得已的辦法,不分立就無從指導。無從學習。但因為分立的緣故,某種課程往往偏於一種境界,如數學理化偏於邏輯的境界,歷史地理偏於記憶得境界,公民訓練偏於道德的境界,等等。”“教育的最後目標卻在種種境界的綜合,就是說,使每個分立的課程,所發生的.影響,糾結在一起,構成個有機體似的境界,讓學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要使學生能夠“沉浸其中”,教師首先要進入這一“境界”,並在學科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這一“境界”,作為啟蒙教育的國中化學課堂教學,就應該從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著手,同時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介紹化學與日常生活、社會生產、環境、資源等方面的聯絡,使學生感到化學就在生活和社會之中,讓學生了解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社會生產的關係,從而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的好習慣。

2、教學模式的選擇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因校制宜、因班制宜選擇能將新課程標準設計理念融入之中的模式。哪怕是“舊歌新唱”也可以,因此我校教研組提供了兩位教師執筆的教案供各位同行參考。

三、教學建議

第一節課最重要的是引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教師要用豐富的事例讓學生認識各種新奇、生動、鮮明的化學現象,用各種令人賞心悅目的化學物質和化學現象為學生創造學習情境,從刺激學生感觀入手,激發學生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要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認識水平引導學生自主地、開放地學習,循序漸進,使所有的學生都能體驗到“跳一跳即可摘到桃子”的愉快心情。

在國中化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化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會學”化學知識,給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從一開始教師就要有意識地提供和創設一些讓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使學生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還要指導學生用好教科書,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養成認真讀書和獨立思考的習慣,還要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以幫助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

本章中有大量插圖,教師要利用好這些融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適用性於一體的彩圖。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教師要運用好插圖培養學生愛科學、用科學,立志獻身科學的精神,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民族感,愛國情,還要運用彩圖要講國情國策,引導學生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逐步樹立珍惜資源,愛護環境,並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化學是來源於生活的科學,而國中化學教材內容中更有很多是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巧妙聯絡實際,引導學生從一些熟悉的、司空見慣的事物、現象中發現問題,展開探究,從而獲得有關的知識和經驗。使他們真正感受到身邊的化學物質和化學變化,認識化學研究的內容與人們的關係十分密切,對人類的生活影響極大;還要引導學生將課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通過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認識到學好化學的重要性,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離不開合作,教師要在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同時提供有利於學生進行溝通和合作的良好空間,從而形成並發展學生的團隊精神,使學生學會交流與分享,這也有利於弘揚社會人文精神。

戴安邦先生說過,化學實驗教學是實施全面化學教育的一種最有效的形式。因此,教師要精心準備實驗,加強實驗教學,讓學生通過實驗驗證所學結論,發現不同之處;通過實驗學習化學。在實驗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如在課堂演示實驗時可要求學生從實驗現象,實驗操作不同視角仔細觀察,幫助學生學會充分運用多種感官,善於發現共同現象和不同現象,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