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讀後感1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9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一讀後感14篇

高一讀後感1

曾經,我的內心悲觀晦暗,那是溫暖的陽光無法觸及,一個被歡樂所遺忘的地方。我被囚禁在潮溼黑暗的心靈桎梏中,身邊荊棘圍繞,與世隔絕。我以為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對別人燦爛輝煌的成就總是又嫉又羨,他們綻放出來的光彩刺痛我的雙眼,我不解,為什麼他們能夠擁有幸福,我卻沒有?老天爺為什麼這麼不公平?

我在怨天尤人的情緒中渾渾噩噩地走了近十年的人生,直到遇見一個人,她在我心中種下了名為“希望”的種子,教我用“夢想”的肥料澆灌,光明逐漸在我心中萌芽,它斬斷荊棘、驅逐絕望、帶來光和熱,它讓我不再著眼於自己的不幸,使我看見了整個世界,我才發覺,跟許多人比起來,我的痛苦竟如此渺小,不由得慚愧了起來。

她就是德蕾莎修女,一位將一生奉獻給上帝與窮人的聖人。

雖然我從未見過她,但是,當我從李家同的《讓高牆倒下吧》認識德蕾莎修女時,她勇敢堅強的生命精神深深撼動了我。

德蕾莎修女原本居住於加爾各答的修道院中,在高牆的保護下過著無憂無慮的舒適生活,真實世界的貧窮、不幸因為高牆的阻隔,形成了兩個世界,在高牆中,痛苦彷彿不存在世上。然而德蕾莎修女走出了高牆,她執意為最窮的人服務,不顧他人的指指點點,堅定的信仰成為支援她的力量,她知道自己無法對受苦難的人們視而不見。

德蕾莎修女的故事帶給我極大的震撼,我無法想像一個人犧牲擁有的一切,只為了奉獻,在她無私的`大愛面前,我羞愧得無地自容。我們享受豐衣足食的生活,卻遺忘這世上,貧窮依然存在,疾病依舊肆虐,我們只是揮揮手,將這些“掃興”的念頭拋諸九霄雲外,卻改變不了事實,我們用手裡的麵包催眠自己,在經濟如此繁榮的今天,哪有人挨餓受凍?然而我們正與從來沒吃過麵包的人們共存於同一個地球上!

我終於體認到,自己是過著多麼幸福的生活,以及自己過去是多麼愚昧,我到底缺少什麼?平日伶牙俐齒的自己竟一時語塞,我什麼也不缺!我決定告別不知足的自己,以為人們奉獻為目標迎向未來。

奇妙的是,當我決定付出的當下,我久違的快樂竟然回來了。

高一讀後感2

在讀《狼王夢》之前,我一直認為狼是一種凶猛而又殘忍的動物。可當我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對狼又有了全新的認識。

《狼王夢》這本書主要是講一個關於狼、關於愛的故事:一隻名叫紫嵐的母狼,在於獵狗智勇拼搏後生下了三隻公狼:黑仔、藍魂兒、雙毛及一隻母狼媚媚。紫嵐一心想讓自己的狼兒當上狼王,可無論它千方百計,或竭盡全力,都沒有成功。儘管一次次希望變成一次次失望,狼兒們一個個死去,但它並沒有灰心,把最後的希望寄託在了自己的狼孫身上。但是,為了狼孫的安全,紫嵐卻與金雕同歸於盡了。

作者沈石溪把這本書裡的每一匹狼的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都描寫得淋漓盡致,隨著劇情跌宕起伏,我彷彿身臨其境在一部精彩絕倫的電影大片中。其中有一段話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突然間,紫嵐一口咬斷了藍魂兒的喉管,動作乾淨利索,迅如閃電快如風,只聽得咔嗒一聲脆響,藍魂兒的頸窩裡迸濺出一汪滾燙的狼血,腦袋便咕咚一聲栽倒在雪地裡,氣絕身亡了。這段話,我接受不了,覺得紫嵐太過殘忍,竟然那麼狠心,咬死自己的親身骨肉?隨著劇情的發展,我漸漸理解那是一種深沉、悲壯的母愛,它寧願讓藍魂兒痛快的死在自己的嘴下,也不願讓藍魂兒落到獵人手裡,飽受凌遲。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又要承受多大的悲傷啊!紫嵐,它是一隻偉大而可憐的母狼,它願意為自己的狼兒和狼孫付出一切,甚至自己寶貴的生命。我相信,紫嵐在天堂一定會與它的狼兒們相聚的`。在那兒,它們一家一定會過上沒有血腥、沒有爭鬥的幸福生活。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前幾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小事,我和同學在小區玩,直到天黑才想起回家。想不到的是,媽媽不讓我進門,讓我在門口閉門思過,僅僅因為我回家太晚了。我站在門口,心中氣憤:不就是回家晚了那麼一點點嘛,至於發那麼大的脾氣嘛,壞媽媽!雖然我後來心不甘情不願地道了歉,進了門,可心中總有一個小小的疙瘩,總覺得媽媽太過嚴厲不夠愛我。讀了《狼王夢》後,我才慢慢明白媽媽這是愛之深責之切,就是因為深深地愛我,才會在意於我的每一個小小的錯誤,希望長大後的我是一個優秀完美的我。

其實,母愛是這世界上最偉大最真摯的情感。不管是看似凶殘的母狼還是看似嚴厲的媽媽,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母愛就如水一樣,母親就似源一般,無論你身在何處,依然有不盡的源頭之水......

高一讀後感3

眾所周知,蘇東坡是古時一位偉大的詩人,當然他的才華還不僅限於此,可以說每每談起蘇軾,人們心中都會湧出一股對他個人欽羨。林語堂這樣說到:“我若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我對蘇軾開始的初步認識還是在國中;隨後上了高中,由於陳校長對蘇東坡的欣賞,使我對蘇軾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這個暑假我讀完了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對蘇軾其人有了細緻徹底的品讀和學習。

蘇東坡傳的作者林語堂對蘇軾敬佩有加,從他的言語中就能體現出來。“他感受敏銳,思想透徹,寫作優美,作為勇敢,絕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也不因俗見而改變。他並不精於自謀,但卻富有赤心為民的精神。他對人親切熱情、慷慨厚道,雖不積存一文錢,但自己卻覺得富比王侯。他雖生性倔強、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過也有時口不擇言,過於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藝、好奇深思,雖深沉而不免於輕浮,處世接物,不拘泥於俗套,動筆為文則自然典雅。”便是林語堂對蘇東坡的評價。

蘇軾作為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在文學方面作為中學生了解最多的還是他的詩詞,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為豪放派詞人。這本書讓我瞭解了這位大才人的波瀾坎坷一生,蘇東坡是一位敢於在官場上直言的人,為人坦誠直率,這也使他在官場上的跌宕起伏的根本所在。在王安石當政時期,蘇軾因不滿王安石的新政,直言進諫,卻遭貶職,不得重用;同時他又在肯定新法正確的'部分,又得罪舊黨,也遭到排擠貶謫。至於王安石,能成為宰相就必定有其過人之處,但是變法的失敗既有其自身心胸狹隘,剛愎自用,王安石見不得有人說新政的問題,無法虛心納諫有關,同時也與正如蘇軾提出的新政存在的種種問題有關。蘇軾有著樂觀豁達的心態,這波折坎坷的一生也更磨練了蘇軾的性格。他做官實實在在的為百姓著想,為百姓幹實事兒,無論到哪都深受百姓愛戴,這便是蘇東坡正直愛民的體現。

讀了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讓我深入走進了一位偉大的中國古代歷史人物,使我對蘇軾有了全新的人生,也有了更深的敬佩,也能使我在將來學習他的詩詞時能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

高一讀後感4

《尋找大池塘的青蛙》是一本類似寓言的心理讀物。至今,我已讀完第四遍了。

這是一個十分久遠的故事……主人公兵兒,是一隻擁有完美跳躍天賦和實力的青蛙。當我讀完第一遍時,我不由得感慨兵兒那傳奇的一生!全書敘寫了三個“大的改變”;這將故事劃為了三個層面:一是兵兒動身尋找大池塘的緣由——池水乾涸,它無法再潛在深水中優遊自樂。它開始思考“改變”的含義以及它所帶來的是什麼。二是兵兒險些喪命在樹林中時,他戰勝了耳邊響起的那一遍遍“不自量力”;遇到了改變它一生的賢師老貓頭鷹。在貓頭鷹的啟發下,兵兒開始漸漸成長起來。最後一層,堪稱全書亮點的“噗通河之險”!貓頭鷹的死直接影響了兵兒那志在必得的一跳。當它被急湍利石磨礪到不得不放棄旅程甚至生命時,老貓頭鷹的話使它又一次覺醒——順流勢而走,噗通河最終把它帶到了它的目的地。

回想現實,當我們面對困難,何嘗不是被恐懼所牢牢束縛、患得患失?或者說,我們並沒有勇氣和毅力去不斷嘗試克服。因為我們懼怕黑暗,懼怕黑暗中未知的.路途。在那同時,我們也應該渴望探索,打著信心的明燈才能照亮未來的路。

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從不缺少良師益友。只是,為什麼我們仍然無法學入心中?我在這本書中找到了答案:因害怕失敗而失去嘗試的信心;怕學而無終便選擇不學。但是,那就一定是正確的嗎?不,不是的!實際上,我們連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都不清楚;沒有目標,不敢嘗試;怎能發現良師益友?要知道——機會,向來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我常聽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讀了這本書後,我更加確信這點了。青蛙兵兒所經歷的噗通河之險告訴我們:當我們無法抉擇時,順其自然,有時自身的潛在優勢也會是人生旅途上的轉折點;也會是克服難關,跨越礫石的關鍵!所以,做我所愛,愛我所做;有目標的活著,走下去。

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同是人生路上的旅人,我相信那句話——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最怕的便是沒有目標而茫然前進。誠然,若非摔跤,旅程便暢通無阻,那麼終點也沒什麼好期待的了。我想我們也該好好思考貓頭鷹說的那些話了。

青蛙兵兒的故事並沒有完結,它還存在於我的心中。我相信,在未來的旅途中,我會從此書或是其他書籍裡領悟到更多更深的哲理;或是關於人生,也或是關於夢想、未來……而現在,確立目標,朝未知的旅途進發!

高一讀後感5

《名人傳》描述了處於不一樣時代、不一樣民族的三位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力量和心靈之美,他們是19世紀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著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文壇鉅子托爾斯泰,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讓我們用心去貼近英雄的偉大人格,感受他們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義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令我們啟示更多,獲得更多。

他在《貝多芬傳》的結尾這樣寫道: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能夠總結他的一生,能夠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用痛苦換來歡迎。”確實,“用痛苦換來歡樂”正是羅曼·羅蘭追蹤貝多芬一生命運的視野,這句話構成了《貝多芬傳》內在的緊張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是什麼支援著貝多芬?是不向皇權低頭的品質,是不被金錢收買的決心,是扼住命運咽喉的勇氣!正是依靠著這些超凡的精神力量,貝多芬越過了人生的無數個痛苦險峰,到達了對人生最清醒的領悟。

《復活》是托爾斯泰暮年的又一部力作,羅曼·羅蘭所說:“妻子、兒女、朋友、敵人都沒有理解他,都認為他是堂·吉訶德,因為他們都看不見他與之鬥爭的那個敵人,其實這個敵人就是他自我。”

“托爾斯泰,你是否依照你所宣揚的主義而生活!”他痛苦地回答:“我羞愧欲死,我是罪人,我應當被人蔑視。”最後,在82歲的暮年,托爾斯泰在一個寒冷的冬夜,獨自逃出了家門,在一個無名的小城一病不起。彌留之際,他號啕大哭,對守在他周圍的人們說道;

“大地上千百萬的生靈在受苦;為何大家都在那裡只照顧一個列夫·托爾斯泰?”

其實,托爾斯泰發出的是對蒼生的疑問,也是對痛苦心靈的迴應,在那裡我們分明又聽到了貝多芬對生命的歡樂歌唱。

只要我們體會到《名人傳》給我們心靈崇高的昇華,使英雄的鮮血呈此刻我們面前,英雄的紅旗在我們的頭頂上飄揚,我們就慢慢地感受到,在這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裡,我們的靈魂也被所昇華為一種崇高。

高一讀後感6

在寒假裡,我讀了《老人與海》這本書。此書的作者是美國的海明威。它主要由於這本書的成就而榮獲一九五四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本人也認為這是他“這一輩子所能寫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老人與海》的故事非常簡單,寫一位古巴老漁夫聖地亞哥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的情況下,終於獨立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這魚實在太大,把它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盡,被他殺死了綁在小船的一邊,在歸程中一再遭到鯊魚的襲擊,最後回港時只剩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據說這是根據真人真事寫的。海明威終於他一貫的寫作方法,細緻地描寫人物的行動,諸如出海前的準備工作,出海後如何下餌,魚上鉤後如何跟他周旋,最後如何把它殺死了綁在船邊,以及如何和一條條鯊魚搏鬥的整個過程,都絲絲入扣細細道來,使這些外在的.事件表現出內在的涵義。

老人聖地亞哥,儘管一開頭就處於不利的地位,八十四天沒捕到魚,認為“倒了血黴”,而別的漁夫都把他看作失敗者,他“消瘦而憔悴”,手上有“刻得很深的傷疤”,沒錢買吃食,得靠那孩子給他送來,然而它的英勇正在於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在第八十五天決心“駛向遠方”去釣大魚。等到真的釣了一條大馬林魚,明知對方力量比他強,還是決心戰鬥到底。等到鯊魚一再來襲時,他用盡一切個人手段來反擊。儘管結果魚肉都被要去了,但什麼也無法摧殘他的英勇意志。老人在第一條鯊魚咬去了大約四十磅魚肉後想:“不過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這句話道出了本書的主題。從這方面看,本書並不是什麼寓言,而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力作。

海明威在原來的故事中加了一個男孩子。他五歲起就常陪老人一起出海釣魚。這孩子馬諾林除了用同情和崇拜來使讀者覺得老人的偉大以外,還提供了一更復雜的主題:迴歸。孩子帶回了老人失去的青春,使他見到他過去的自我。所以,獨立在海上的那三天裡,他經常唸叨著:“但願那孩子在這兒就好了。”沒說一邊,他就能重振精力來應付這艱苦的考驗。

綜上所述,《老人與海》在短短的篇幅中融合了複雜的層次,把他們交織在一起,可以說做到了渾然一體,天衣無縫。是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高一讀後感7

繁花似錦的驚鴻一瞥,小橋流水的悠然詩意,江楓漁火的孤寂蕭索這些,都很美。它們是屬於自然的。並不屬於我們,我們只是欣賞的過客。然而,還有一種美。似浸透過世間最清冽的泉,清新脫俗,那便是人性之美。

讀完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很有感觸。似序言所說,這是獻給心靈無比純潔的那個人的禮物。在我看來,書中的故事情節就像是普普通通的民間故事一樣,似乎也就是那權貴、名利、愛情之間的相遇與掙扎。但是它又是不同的,就像平凡中的`不簡單,就像普通中的驚奇感。它給我的感受,很微妙。

女主人公是位少有的女子,她很純潔,很真摯。她的心會因為自己的冒失而自責,也因那熾熱的愛情而止不住地洶湧澎湃地躁動。書中對她的描寫是端莊典雅,高貴美麗。在遇到愛情之前,她還是個無憂無慮的小姑娘。在遇到愛情之後,她是個勇敢爛漫的小女人。

也許她就是人性之美,但在書中她卻被夏爾——她所追求的愛情的男主角所遺忘。

世人都愛美,但美在他們心中的分量和體現確是不同的。如同江山和美人,它們美嗎?自然。有人選擇江山,選擇用肩扛起那山河之重負,傲視天下,這是他選擇的美。但有人選擇美人,選擇將自己與那柔情似水,與那愛恨纏綿所深交,抱得美人歸。這便恰恰印證了美的不同體現與選擇。

但有些美,即使你愛,也不會輕易去想得到,只是默默地觀望,如隔著一江春水眺望對岸的煙火。也有些美,被不懂欣賞的人所遺忘,或許那人並不適合這美。

夏爾忘卻歐也妮,事實上並沒有錯。至多,背上一個負心漢的罪名罷了。換個角度,如果夏爾最終和歐也妮相守了,那便是最好的了嗎?或許,夏爾並沒有這樣的勇氣和資格去面對這樣純潔的歐也妮。因為功名利祿,人們往往會錯過很多東西。人們往往也身不由己地去放棄一些東西而去得到另一些東西,這是捨得。

美,不該被遺忘。那些所謂錯過美的人並不是將美遺忘,或許他們從未將美拾起,或許他們從未將美擱在心上。那麼,何來遺忘之說?

故事的最後,那位美麗的女子孤獨地在那裡佇立著。她不會被忘卻,她只是靜靜地待在那裡任你欣賞。

自然之美,詩詞歌賦中屢見不鮮,他們不會被遺忘。那麼人性之美呢?答案自然是一樣的。正如《歐也妮·葛朗臺》寫的那樣。我知道,美,不會被遺忘。

高一讀後感8

海明威,美國“迷途一代”的標杆人物,他站立寫作,迫使自己保持緊張狀態,用最簡明的文字表達思想,而《老人與海》,則為他的巔峰之作。

《老人與海》中的“與”就已經代表了老人、海,二者的關係並不一般。他總覺得大海是女性。而有些年輕的漁夫,那些把救生圈綁在釣索上當浮子,因賣鯊魚肝的發財買了汽船的`年輕漁夫,則把大海當做男性。他們把他視為競爭對手或某個地方,甚至是敵人。但老人總是把她當做女性,一位寬容的女性,某個有時肯幫忙有時不肯的女人,就算她做了某些粗暴或者邪惡的事,那也是因為她生不由己。她就像女人那樣受月亮影響。因此,這是“老人與海”,而不會是“年輕人與海”。

《老人與海》講的是名為桑地亞哥在84天沒有捕到魚後,不肯放棄,終於,在第85天,捕捉到了一條巨大的馬林魚,他與它鬥爭並殺死它,又殺死了奪食的小鯊魚們。2天2夜之後,他終於抵達,他回頭望去,卻只剩下魚的殘骸……

桑地亞哥,他是個失敗的勝利者,他是個勝利的失敗者,他是個英雄。他遇到了許多困難,比普通的困難還要困難。他84天沒有捕到魚,他在第85天捕到魚時,結局還是殘酷的。但他沒有放棄,就連一點放棄的念頭都沒有,他樂觀、鎮定、堅毅,更甚至的為,他感激大自然。巨大的馬林魚可以象徵為巨大的困難,當人們對那殘骸而驚歎時,也是對老人擊敗這一個困難的敬佩。

書中除了主角桑地亞哥外,還有一個重要角色——馬諾林,那個男孩。可以說,那個男孩對老人如此的不屈起關鍵性作用。當老人在海上漂著時,他也總會想,如果男孩在就好了。男孩總是會給老人最無微不至的關心,當老人回來時,男孩說,“你並沒有被打敗”。如果沒有男孩,老人也許不會有這樣的開端,也許並不會有這樣的結局。男孩給了老人精神上的支援,老人並不會孤獨。

也是這個男孩,是老人的形象逐漸從個人英雄主義轉變為團結協作。

“一個人生來並不是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消滅他,但決不能打敗他”,老人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人生哲理。是的,沒錯,人在一生中會遇到許多困難、挫折,他們會擋住我們前進的道路,但知道我們像老人那樣做,我們決不會被他們打敗。我們可以選擇直面它,然後將它擊敗;可以繞過它,繼續向自己的方向前進。

如果我們被打敗了,那麼對手就只可能是自己了。

高一讀後感9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史蒂夫?喬布斯的認識僅僅只是停留在“前任蘋果CEO”、“創造力不凡”而已,高一《史蒂夫·喬布斯傳》讀後感800字。但是,當我在讀了《史蒂夫?喬布斯傳》之後,才真正的理解到他作為一位偉人讓人欽佩與敬仰的地方。

王石拍的中國行動通訊廣告中有這麼一段話,“人生就像一座山,其實最難攀登的是我們自己,有時哪怕一小步,也有新高度,做最好的自己,我能!”。我認為喬布斯很好地去詮釋了這句話,他的一生確實就是的這樣的,總是有新的高峰。

喬布斯的執著、喬布斯的創新精神與他的完美主義和他那永不服輸的精神正是我被他所感染的地方。“我們不應為別人而活,我們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這是我很欣賞的他的一句話。也正如他所言,他在他的有生之年裡確實改變了世界,他改變的不僅僅是科技,更改變了人們對科技的認識、需求與渴望。

人們常說有三個“蘋果”曾改變了世界,他便是那掌握那改變世界的三個蘋果中最後一個蘋果的人,但他畢竟是一個人,是一個有缺陷的人,一個不完美的人,他是一個標準的美國式個人英雄主義者,一個被父母拋棄的的孩子,一個只能忍受六個月大學生活就退了學的叛逆者,一個曾吸食過上癮的東西的“癮君子”,一個私吞朋友的.錢的“小人”,還是一個在課堂上戲弄過老師的調皮蛋,但他更是一個“不創新就等於死亡”理念的成功踐行者,讀後感《高一《史蒂夫·喬布斯傳》讀後感800字》。他承認並擔當自己的錯誤的那份坦蕩也是難能可貴,可以讓我們為之折服的。

說到他,我們也許會羨慕他所擁有的財富,也許也會驚歎他的事業,同時我們也可能會喜歡他的IPhone和IPad,但如果我們有時間,我們也應該去好好地研究研究他走過的路,思索思索他成功的關鍵所在。“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成是生命的最後一天,那麼,有一天你一定會認為這是正確的。”在他眼裡,生命就是一場戰鬥,這個略顯偏執的觀念,激勵著他在創新的道路上永進不止,更是推動著他的公司穩步向前。

“理想有多遠,路才能走多遠。”美國人說,我們需要一萬個喬布斯。我們的中國又何嘗不是呢?他的個人魅力讓人折服,他所帶來的影響更是推動了全社會的進步。雖然他已經與世長辭,但是他成功的經驗和他的精神將會永駐人間!

高一讀後感10

家是什麼?家是王維《雜詩》中“來日綺床前,寒梅著花未”的那朵寒梅;家是李白《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那輪明月;家是馬致遠《秋思》中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九曲迴腸;家是崔顥《黃鶴樓》中“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縷縷愁思;家是李白《春夜洛陽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那撩人的夜曲;家是張繼《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那夜半歌聲;家是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似箭歸心;家是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它在我們生活中是十分熟悉的,也是分親切溫暖和睦的。然而在巴金小說《家》中高覺新一家卻是每天都在明爭暗鬥,是為了爭奪那點家產,正面以笑臉對著家人,轉身卻是在暗地裡說對方的閒話……這樣的家,還是家嗎?

在巴金的《家》中,大概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逆來順受的孝順子弟,一種是思想前衛反抗封建的子弟。就拿“覺新”來說,他就是那些逆來順受孝順子弟,他“父親”自作主張讓他和現在的“大嫂”結婚,他心中雖不願意,因為他愛的是“梅”表妹,但他不敢為自己的愛情去爭取,只是惟命是從,結果最終還是和自己所愛的人分開了。思想前衛反抗封建的莫過於“覺慧”,他積極參加學生會,參加遊行,敢於表現對現實社會的嚴重不滿,敢於做出反抗。即使他爺爺不許他外出,他也並沒有就此放棄了學生會的工作,而是在家看書讀報,瞭解當天的時事新聞,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反抗封建社會的統治,宣洩自己心中的不滿。再看看今天,家家戶戶和和睦睦,極少存在家庭的'明爭暗鬥,都是民主制度,家和萬事興,有什麼事情說出來和家人合夥商量解決,小孩子也有發言權,有時還能提出一些家長不能相處的解決方法,並不是一味的不分對錯的唯命是從;和那封建社會的那種“我是長輩,我說了算”的封建專制家長,逆來順受的孝順子弟,鉤心鬥角、互相傾軋、損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截然不同。

高一讀後感11

世界著名家莎士比亞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的確,看書能帶給我們許多好處。它能讓我們開拓視野,讓我們豐富感情,讓我們增長知識等等。在我看過的書中,《三國演義》印象最深。

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於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為什麼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說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在這個季節,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說敵人如果用火攻怎麼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後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著事情的最終成敗。

劉備是英雄嗎?有人會說,他當然是英雄!劉備知道沒有—個足智多謀的人和自己—起打拼江山,自己是不可能做出—番大事業的。於是他三顧茅廬,找諸葛老師來共謀大事,前兩次拜訪諸葛老師不在家,當劉備第三次找他時,諸葛老師卻在午睡。劉備當時雖不算很有名氣,卻也是—個將軍呀。而這位將軍,卻花好幾個小時的時間等諸葛老師睡醒。這件小事,足以看出劉備的謙虛和明智。況且曹操曾對劉備說過:“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看人達到入木三分的`曹操都這麼說,劉備怎麼會不是英雄?不過,我卻有自己的—些不同的看法。且不說劉備沒有強大的軍隊;且不說劉備沒有穩固的地盤;且不說劉備沒有太大的名氣,劉備的人品也有點問題,呂布之死足以證明。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我相信大家讀後也會頗有感悟。

高一讀後感12

莎士比亞以四大悲劇聞名遐邇,《哈姆雷特》更是莎士比亞精神的最典型的作品。其中所提出的某些理念,不知解放了多少受難於宗教的人們,解放了當時人們的思想。

這部作品中的主角哈姆雷特可以看做是莎士比亞思想的化身,哈姆雷特身上具有的優秀品質和高尚精神正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意義。劇中哈姆雷特的話語點醒了很多囚禁于思想中的迷茫之人,更提出了“生存還是毀滅”這一人生問題。在得知父親死了之後,他思考了很多,卻意外地看到了自己以前沒發現的事物。

故事開始之際,哈姆雷特在看到自己母親被情慾所惑,背叛父親嫁給自己叔父時,哈姆雷特不禁發出“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的感嘆。這句話就十分鮮明地表現出當時女人被困於家庭之中,無法擺脫這一命運的悲痛,同時凸顯出哈姆雷特身上的解放思想。聽過自己所尊敬的父親的鬼魂的述說後,發現“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世代”時,他就毫不猶豫的承擔起重整乾坤的責任。為完成這一重任,他不惜拋棄自己深愛的女子,裝瘋賣傻,他惡毒的叔父不相信他真瘋,就派大臣前去試探,在監獄中哈姆雷特明白了“世界就是一座大監獄,裡面有很多監房和囚室,丹麥就是最壞的囚室”的道理。甚至可以說,他的“瘋”不是真瘋,這只是他對當時社會的透徹審視,但這一理念卻不被人接受,而被人當成了瘋子。

他解放了自己的思想,當時的`黑暗社會卻困住了他的身體,當他並不放棄自己的理念,依舊追求自己心靈的洗滌,即使在面對殺父仇人時,他依舊保持內心的純潔,任然想光明正大的殺死仇人,這正是他思想的高尚之處。而與他相對的就是他叔父克勞迪斯。克勞迪斯為了王位不惜殺死自己的兄長,是當時社會皇室黑暗的典型人物,他不僅陰險狠辣、弒兄篡位,還娶了兄長的妻子亂了人倫。而且他還屢次三番的想謀害哈姆雷特,再看那部哈姆雷特特意準備的舞臺劇時的慌亂的神情,正是他的罪惡所在。明知不應該這麼做,卻任被利益衝昏了頭腦,做出那不可饒恕的罪行。這會有罪惡感,但他依然不願放手,依然願意沉淪與黑暗的汙垢之中。

如今的社會雖然不混亂,但其中依然存有犯罪與貪婪,其中有些行為甚至比以前更為過分。現在的文明社會的背後任有這黑暗的一面,金錢、權利、女人都是人們所追求的,願意從中解脫的人有多少,而真正能從中解放出來的人又有多少呢。

正因如此,我們才更該努力學習,為祖國的建設出一份力,在生活中尋找意義,在生活中活出自己,在生活中獲得解放。

高一讀後感13

捧一本書坐在陽臺上,就著河邊的清風,翻開高爾基老先生的《在人間》。

書是在父親的書箱裡找到的,九八年出版,在紅色的封面上是依舊光亮的“在人間”三個字,磨破的書角流露出歲月的痕跡。書頁的翻動聲格外好聽,是書上了年紀所特有的,有些字詞上用紅筆標註著拼音,或者是讀音相同的字,父親說是為了給我講故事而寫的,同時也是讓我學會說話。指尖的感覺將我帶入另一個世界。

阿廖沙正在林間設定捕鳥網,鳥網細而結實,一般的鳥很難掙脫。而在他的鳥籠裡,有著幾隻漂亮的羽雀,淡淡的毛和幾個翠綠的斑點。看到這裡,我回想起那次去老家爺爺給我的禮物——一隻可愛的斑雀。斑雀是爺爺在河邊的蘆葦蕩裡抓到的`,聽說我回來就特意留了下來,給我解悶。在那個假期,我有者這個小夥伴,天天帶出去繞著村子轉兩圈,再和幾個夥伴去田間嬉戲。當我從外面回到爺爺家裡,爺爺就會給我泡上一壺大麥茶,喝起來格外舒暢。

“奶奶,幫我弄一杯白開水來。”我坐在陽臺朝裡屋叫道。

“你這不聽話的娃……”

很羨慕阿廖沙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去賺取零花錢,可以用來做好多好多的事情,為自己,也為疼愛自己的奶奶。但把這事放現在來講,可是要去警察叔叔那裡接受教育的,因此也就顯得格外珍貴,也是同樣作為孩子的嫉妒之處。記得今年的奶奶的生日,還處於北風呼嘯的季節,春天的到來還需些時日。我去超市裡給奶奶買了一雙手套,厚厚的還加絨,想必十分暖和。當奶奶看到的時候,卻是一種無法言說的感覺,她的眼裡是晶瑩的淚花。原來奶奶也是會流眼淚的,在以前再苦的日子,她也只是默默地為家裡人做家裡的事。

合上書,是一種怎樣的體會?我還在成長,他們卻在一天天老去,並最終會離我而去。我能做些什麼?又還能再做些什麼?就這樣陪陪你吧,看看你做飯,聽聽你嘮叨。你的姿勢也和舞臺上的演員一樣優美,你的聲音好似一支曲子,繞著房樑揮之不去。安靜地弄起手中的畫筆,留下此時此刻的你。

生是起點,死是終點,中間的過程叫做人間,你在我也在,用點滴時光,和你一起在人間

高一讀後感14

買這本《古都》是因為它的名字很符合我的口味,它聽上去沒有想象中的大氣恢弘,相反在我腦海裡卻構建出一幅櫻花飄落在澄澈的湖水裡的清幽景象。事實上也是如此。

文章講了兩個女孩的故事,千重子和苗子。兩人本是孿生姐妹,後來姐姐被收養成為京都布商的女兒,妹妹卻不得不每天做勞累的工作。在一個盛大的節日中,她們相遇了,之後便發展起了友誼。因友誼也牽扯出了五個年輕男女的愛情,可結局是開放式的,我們不得而知。

川端康成在他的書裡運用了很多意象,比如千重子家門前的樹洞裡的兩株紫地丁花,它們在一棵樹上,卻像彼岸花一樣:永遠相望卻不能相聚,也許連彼此都不知道。這兩株淡雅脆弱卻又堅韌的紫地丁花,就像苗子和千重子,明明是姐妹卻無法相聚。還有北杉山的松樹,它們挺拔高聳,是千重子所愛的,我想它也許象徵著苗子的精神吧。任憑風吹雨打,永不會低下頭顱,她的堅強和獨立,還有她的'健美,也猶如北杉山的鬆,永遠屹立不倒。

這篇作品有很濃的日本物哀的特點,它的寫法有一種虛幻的感覺,文字之間也透著淡淡的哀傷,但它卻讓你相信著它是真的。而且他們幾個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不同於別的小說中濃烈的愛情,如果說張愛玲的愛情是用平淡的文字寫出濃烈的愛情,那川端康成的愛情是用平淡的筆觸寫出平淡的愛情。好像幾個青年男女不由自主的就產生了愛情,沒有原因無需理由,雖說是愛情倒更像友情和親情。

“《古都》充滿了人類天性中最純真、誠摯的感情,體現了“風雅”的美感本質。日本美學傳統的物哀、風雅和幽玄在川端康成的小說裡得到很好展現,而且融合在《古都》中,相輔相成,使之顯示出令人久久難忘的獨特美感。由於對日本美學傳統的執著和對西方藝術手法的探索,川端康成寫出了不朽的《古都》。作品中,他發揮了作家的主動精神和創造力量,顯示出了繼承與創新相融合的美麗色彩。”在這段評價中,我覺得風雅一詞評價的最好,無論是小說中平安神宮的時代祭、葵祭、鞍馬寺的伐竹會、祇園祭、“大字”篝火儀式等,都無一透露出一種風雅,或是一種文化。還有主人公賞櫻花、賞竹林或是賞什麼,都透出一種恬淡的氣息,像是京都獨有的一樣。

小說距離現在也有一些遠了,可是讀起來卻沒有一絲隔閡,雖然和現在的生活不大一樣,卻處處透露著一種讓人產生共鳴的,也許叫做精神更好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