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我與地壇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51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我與地壇讀後感

我與地壇讀後感1

地壇它不僅僅僅是地壇,那裡是作者重生的地方;那裡埋藏著母親的愛;那裡擁有著許許多多人的故事。

與其說《我與地壇》是一本書還不如說這是作者的一生是作者發自內心的對生命、母愛與這個世界的種種感慨。

地壇——重生在作者最痛苦的時期是地壇陪著作者度過的。作者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彷彿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這又何嘗不是宿命呢,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個地方與生命緊緊相連而地壇就是屬於作者的那個地方,它溶於作者的血肉裡。

重生——母愛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人都歌頌過母愛。而在這篇文章裡作者並沒有用過多的詞彙描述母愛卻讓人感受到了母愛。母親看著兒子正因失去雙腿了而痛苦萬分卻無能為力,如果能夠他寧願受傷的是自己。從古代的“臨行密密縫”到現代“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裡都是加倍的”母愛無處不在。我們要珍惜母愛享受母愛的同時不好忘了感恩,不好像作者一樣失去後才懂得珍惜。

重生——不放下我們要學習作者即使失去了雙腿;即使曾迷茫過;即使曾想放下過生命。可他終是堅持了下來。人生總有許許多多的挫折無法避免,但生活還是要繼續。因此,孩子請你一向堅持到最後。不為別人只為你自己你的家人,你要對得起為你日夜操勞的父母;你要對得起那些期盼的眼神;你要對得起你自己。

我與地壇讀後感2

這就是一本真正安靜的書:安靜的文字,安靜的敘述,安靜的嘆息。作者用那字裡行間細膩的筆調讓一幅幅畫面展現在大家眼前。就在《我與地壇》這篇文章中,我彷彿真的看到了朱漆斑駁的地壇大門,只是不知大門開關時是否也會似尋常老樓大門般尖銳卻不刺耳地“吱”一聲;看到樹幹上留下的蟬蛻在風中搖搖欲墜,只是不知它還要負隅頑抗多久才會落下;看到在園中優雅穿行的女工程師、無奈而寂寞的長跑家,以及那落了一地的,顏色鮮豔卻已失去活力的.小燈籠 ……

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這篇《我與地壇》,他告訴了我,生命還在繼續——你來了,來到這個世界並能夠擁有生命,你可以哀嘆、可以憤懣、可以抗爭,生命還在繼續。正如文中所說:“先別去死,再試著活一活。”也許這一活,便活出了精彩也不一定。枯葉落下,到明年依舊能綠的閃亮;夕陽西下,到了明天依舊耀眼燦爛。生命就是這樣不斷輪迴,無窮無盡。萬物喧囂過後終歸於寂,然而在萬籟俱靜之時,又會突然的響起一陣驚雷,激起世界的再次喧囂 …… 周而復始,無窮無盡。我想,在作者在漆黑之夜獨坐祭壇時兀自傳來的破響天際的嗩吶聲就應該是生命的迴響了吧,它是生命的召喚,也是作者自己內心對生命的吶喊。

我與地壇讀後感3

讀罷《我與地壇》作者由最初的對生命的厭惡到努力活下去,這巨大的生命信念的轉變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人生在世,幸福也好,痛苦也罷,幾乎每個人都會受到挫折,難免精神空虛,每個人有著屬於自己承受苦難的方式。

大都市給予我們五彩繽紛的生活以外,同時也給予我們巨大的生活壓力。我們要努力讓自己活得更好更自如。我也擁有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這些年,這裡也曾經是我輕鬆快樂時、沉鬱苦悶時、平靜自信時、軟弱迷茫時都會情不自禁想去的地方;它更是我每天清晨與孩子一同出門,他去上學,我必打卡的地方。沿著海滄湖慢跑,進入初冬,瑟瑟的涼風吹進骨子裡,面對寒風肆無忌憚地吹,我還是義無反顧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奔去。

一路上我觀賞著落葉的枝丫,細看那一抹欣喜的`綠;拾起零零落落點綴草地的落花,還有那一片片落葉,它不甘於這個季節帶給他的飄落,所以他選擇改變,迎風追逐;跑道上和煦的金色陽光透過樹葉映在葉面上,多麼美的畫面。這就是我晨跑時路邊的風景,雖說現在是冬季,它有春的氣息,秋的畫意。

讀罷此文,我決定把這一幅幅美景打印出來,有些美景與片段也適合收藏,它屬於我,若干年後把照片拿出來翻一翻,又是一片朦朧的溫馨回憶。尋找我自己的地壇,在我記憶的綵帶上,又將是一幅刻骨銘心的畫面。

我與地壇讀後感4

今天早早地寫完作業,想著該讀一本書了,隨便從書架上拿出一本,便是這本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好了,就讀他了。

翻了幾頁,好像有點讀不下去,可能是因為作家的經歷和我的生活格格不入,我實在沒法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也可能是因為文章的厚重感讓我感覺太過壓抑。但是為了完成“任務”,我還是耐下心來,再次從頭開始,一字一句慢慢的讀了起來。

作者自從雙腿殘疾之後,就經常地體壇公園去思考人生,糾結於生還是死,最終領悟了活著的意義,決定用寫作去詮釋生命。

成為知名作家之後,作者感慨卻是無法報答母親的恩情。作者說:“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裡都是加倍的”,這句話讓我反覆咀嚼,想到了我生病的時候,媽媽焦慮的神情;我腿摔破的時候,媽媽痛苦的淚水;這句話真是總結得太好了,母愛真是偉大。

我對文章中作者觀察生活的能力,很是佩服。你看這段“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幹上留著一隻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真是惟妙惟肖,生動精闢。

合上書本,感觸良多,幸運的我們四肢健全,頭腦靈活,但是在以後的人生路上,也難免會遇到挫折,遇到逆境,遇到低潮;那讓我們要學會感恩,要學會堅強,要學會正視,為了國家,也為了母親,要努力奮鬥,成就人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5

終於看完了,全書總基調還是很樂觀的,前面描寫母親的時候,感觸頗多,母親總是在無私奉獻著,為你操勞,為你好,等你明白一切,希望給她展望你的成就的時候,卻已經沒有這個機會了。一代代的輪迴,一代代的積澱,母親也在一步步的影響著史鐵生先生。

中間的好運設計頗是有趣,設想一個極為完美之人,最後發現一通假設之後,反而會讓人感覺生命毫無意義,然後再來為人生勾勒苦難,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性格,最終,也會形成不一樣的我們。這也是一種做事的態度,切勿找一些沒有難度的事情去做,那樣的話,沒有挑戰,沒有意義,終會感覺無聊,正是因為其中的過程的紛繁複雜。才會讓我們能夠有成就感。

後來看到一段段的抒情描寫,開始還看不太懂,春天,肉體,靈魂,秋天,一系列的詞語,隱含的有些深奧,直到快至結尾,說起自己登門探訪,然而不受待見,才知道這是愛情的'結束,不過後來進行了解,幸得希米能夠陪伴餘生,給他精神的慰藉,讓我感覺好受了許多。

小時候的那些事情,玩味十足,文革,帶來了太大的傷痕,不過也因此鑄就了一批深刻的文人。

而看到最後一部分,感覺心裡莫名的開心,大家都來幫助他,幫他全國各處跑,還出國參加會議。感覺史先生有這麼一群朋友,足矣。

我與地壇讀後感6

在老師的指引下,我捧起了《史鐵生作品精選集》,這一捧,便是一段淪陷。

那一章章的段落,一節節的文字,讓我不惜廢寢忘食,如飢似渴。《我與地壇》中的每個字句,都像一顆顆銳利的小石子,直擊心門。就像是用了最平淡的語氣,敘述了一個最痛心的`故事。

“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捱到日沒,坐起來,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後再漸漸浮起月光,心裡才有點明白,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我緩緩讀下,用盡自己最真摯的情感。這樣,我彷彿就能看到,夕陽下,史鐵生靠在椅背上,是夜了,他迷惘地睜開眼望了望四周,孤寂、淒涼就這麼瞬間蔓延全身。淚水早已充斥整個眼眶,卻又慌忙抽出手抹掉,被同學看到,免不了一頓笑話。可一個人,究竟是受到了多大的打擊與痛苦,才能如此平淡?嗯,大概,是已經痛到已經麻木了吧。

放下書,走到欄杆旁,遠處的太陽即將要消失,可它還在用自己最後一點的光芒普照大地。和清晨不同,此時的陽光色調更暖,宛如一個個治癒的小精靈彙集在一起,驅走了心中的無限悲哀,只剩萬千感慨。

人的這一生啊,由父母撫養成人,其中發生的太多事,都已逐漸淡忘,可又從生活中那些小事,或是從中的一絲細節,都能體會到深沉的情感。

我希望自己的感想,無時無刻都能提醒著自己,或是看了這篇文章的你們:懂得感恩。

我與地壇讀後感7

高一的時候在課本中學習了《我與地壇》的前倆段。利用課後的時間我看完了剩下的部分。讀完之後我感觸頗深。

文中的前兩段講的是作者和的心路歷程,以及重新對人生的認識。通過對地壇的描寫也表達了作者母親的偉大母愛。

文章的前面就不寫了,談談我讀完後面的感想吧。後面主要是寫作者在地壇的見聞。比如地壇的四季和人物。其中使我感觸最深的是在第5段中的那個小女孩。這是一個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那是十五年前,她和她的哥哥一起去玩。她一個人在地上揀那種一簇簇細而稠密的.黃花,她看起來是那樣的天真、可愛。然而另作者沒想到的是——這是一個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那個小女孩竟然是一個弱智。作者心中充滿了驚訝,事情竟然會是這樣。但此時的作者心裡也有很多感想,我的想法也很多。雖然這個小女孩是不幸的,很值得同情,但是又有誰想過,沒有了壞的一面,那些善良與崇高又從何體現。所以,在這一方面是沒有什麼公平與不公平的。

在最後一段,作者則寫了自己對地壇的情感以及對人生的看法。讀完了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作者豁達的心胸。也讓我覺得:我們現在一定要好好的珍惜母愛,不要等失去後才知道後悔。同時,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世間萬物都有一定的執行規律,是無法打破的,就像文中的那個小女孩。

我與地壇讀後感8

《我與地壇》是一位身殘者在一座廢棄的古園中對自己所見到的人生百態所發出的感悟、思索。

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體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運中掙扎時,找到了一片古園,在這裡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輪迴,深刻地感受每一個季節的特點,體會每種人生的價值。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著,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著是飽經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在的自己。

史鐵生不僅思考著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醞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脫苦惱,並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於到時後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歷警醒了我。在課本未節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出現的人們及對他們人生的思索;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複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

我與地壇讀後感9

時光飛逝,當我重重的放下《我與地壇》時,想起其中一段描寫史鐵生失去雙腿之後,艱難的生活下去的時候,我的感觸很深。

一個失去雙腿,下半生只能靠輪椅移動的人,能繼續堅持活下去,並且還出版了多本書、散文集,這無疑是一個令人震撼的人。我想到了自己,史鐵生先生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還能堅持到底,我想,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放棄,不努力。這使我想到了很多人。司馬遷、海倫·凱勒、張海迪,還有那些偉人們。他們同樣是令人敬佩的。他們和普通人不同,但做出了普通人無法做出的事。他們沒有自暴自棄,他們沒有破罐子破摔,他們選擇了與坎坷的命運鬥爭,他們選擇了與上帝安排的命運對抗,他們選擇了常人不會選擇的堅難困苦。他們想過放棄,想過不努力。可他們摒棄了這些想法,最後走上了新的道路,走向了成功、輝煌和燦爛的人生。他們雖然天生比我們差,但他們最終的成就卻比我們強。為什麼?因為他們勇於拼搏、勇於抗爭、勇於奮鬥。他們雖然體質弱,但真正強大的'是他們心中的勇氣與力量。他們積極向上,他們頑強拼搏,他們被載入史冊,成為一塊塊里程碑。你說,我們和他們有什麼不同?可以說,你體質比他們強,但是你創造出來的奇蹟遠遠比不上他們曾經的輝煌。

如果你想放棄,想不努力了,那麼請看看他們。他們這一塊塊里程碑,就會成為你前進的動力和目標與希望。

我與地壇讀後感10

讀了《我與地壇》,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說,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是啊!命運哪有公道可言!這是一個充滿差別的世界,幾乎每個人都會受到挫折,作者母親對待挫折和苦難的態度,對兒子的愛,讓作者明白如何面對苦難並堅強的活下去。人的一生中會面對許多苦難,勇敢克服,不言放棄,通過承受並克服以後,你將獲得一筆特殊的財富。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我們都要向作者學習,不屈服命運的安排,樂觀進取。一次考試失利,一次的批評,都算不上人生的苦難,更應該努力克服學習生活中的小事,積極進取。我也要像作者的母親學習,我也是第一次做母親,一直也在學習的路上,作者的母親對作者的理解和尊重,她理解兒子在特殊境遇中的`煩悶、任性,用寬怒、順從給兒子尊重,自己卻默默承受著超過兒子百倍的痛苦,她的內心是多麼的強大,愛的偉大而又隱忍。作為母親的我,反思自己,對孩子的付出,沒有做到任勞任怨,甚至有時因為孩子的成績,暴跳如雷,缺少耐心。我會加強與孩子的平等交流,享受和孩子共同學習成長的樂趣,一起克服生活中的小磨難。

作者的博愛感染了我,雖然作者自身殘疾,他對生活的熱愛流露筆尖,他細緻的觀察每一位出入地壇的人,精心的記載地壇的變化。心底有愛,才知道感恩。沒有辜負他母親對他深沉的愛!

我與地壇讀後感11

史鐵生,20世紀偉大的作家,他因意外而雙腿癱瘓,渾身落下病根。若干年後,責任與愛又使他重新站了起來,成為了世人心目中不可褻瀆的高山。

他的文字,讓身處逆境中的人找到力量,尤其是在《我與地壇》中,她在空曠寂靜的地壇終了悟了人生,了悟了挫折,也了悟了上帝。

在他最狂妄的時刻,上帝使他廢了雙腿以作警醒,他在地壇中碰到許多跟他一樣命運坎坷,陰差陽錯就過上了不一樣的人生的人,如那對容顏被時光消磨的夫妻,一個終生追逐夢想仍鬱郁不得志的長跑者,一個漂亮但不幸的小姑娘(她是個弱智)。從他們的身上,他得到了慰藉:命運無常。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這是用他一雙腿的代價而換來的啟示,深深鐫刻在他的靈魂裡。

他同時告誡後人:不要因為所謂年輕人的自尊心和驕傲而傷害他人,否則你必會後悔終生。他有一位好媽媽,寧願付出自己的`生命來換得他能夠行走自如。當他在地壇苦惱迷茫,逃避現實,宛如一具行屍走肉時,這位媽媽一直在擔心他想不開去尋死,便踏遍公園的各處角落去尋他。

人這匆忙的一生,正如史鐵生筆下的那些人物,都是在與命運作抗爭,與自己競爭,所以請在有限的生命裡,拼盡全力向前衝,燃燒自己吧!為了像史鐵生這樣偉大的人物,也為了自己。

我與地壇讀後感12

初次讀了《我與地壇》這部書,我被史鐵生那樸實無華的文筆和如此崎嶇坎坷的命運驚呆了,他年輕時的倔強,衝動完完全全與現在生活中的我十分地相似。

他在二十歲時就失去雙腿,面對迷茫的生活與自己現在如此的不幸,看著在地壇公園來來往往的行人,看看他們健全的雙腿,再看看自己那將陪伴自己終身的輪椅,心中的憤怒與宣洩世界對自己的不公是可以理解。但是在回來看看我,我擁有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家庭環境,負責的父母……我有什麼理由宣洩自己的不滿呢對於史鐵生來講,我連發脾氣的資格都沒有。史鐵生的命運仔細想想也是一種幸運:他有著一個“活生生”的地壇朋友,時時都與他談心,還像書中所說“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他還有一個辛勤的母親,往往在他絕望之際把他從生死線上拉回來。總是默默的'承受著史鐵生的暴怒無常與倔強,她強人自己的病痛,為了自己兒女的美好未來生活含辛茹苦。

不論做什麼,只要能夠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活著,這就是每一位母親對她的孩子最大的渴盼啊!正可謂“遊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線”,只要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的快樂,實現自己的理想,母親都一定會默默地支援著,無私地奉獻著,這也正是“母親”所最偉大之處!

我與地壇讀後感13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文章中飽含了作者對親情的歌頌。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失去了雙腿。這慘痛的災難降臨到他頭上,在經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然後,是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弱智的`女孩……無數次給作者鼓勵和感動的人創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這裡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堅強地走了過來。

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我們應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的磨練,體驗友愛、負責、學會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最起碼的責任;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對他的母親的敬重。

作者樸實的一句話:“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裡都是加倍的。”這讓我想到母親坐在燈下為我織毛衣,深夜裡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們應該懂得親情。母親深深地愛著我們,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獻著自己的一生,她為我們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們又能為母親做些什麼呢?

很多東西失去後才懂得珍惜,但有時已經晚了。對待自己的父母更是如此。父母在身邊的時候,對他們好一點,狼有反哺之事,何況人呢?父母在乎的也不是你對他們多好,而是希望你過得好。文中作者多次問到:“我為什麼要活著?”我在自己內心深處回答的是:為了母親,為了親人,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自己未盡的責任。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

我與地壇讀後感14

這是一本真正安靜的書:安靜的文字,安靜的敘述,安靜的嘆息。史鐵生用那字裡行間細膩的筆調讓一幅幅畫面展現在大家眼前。就在《我與地壇》這篇文章中,我彷彿真的看到了朱漆斑駁的地壇大門,只是不知大門開關時是否也會似尋常老樓大門般尖銳卻不刺耳地“吱”一聲;看到樹幹上留下的蟬蛻在風中搖搖欲墜,只是不知它還要負隅頑抗多久才會落下;看到在園中優雅穿行的`女工程師、無奈而寂寞的長跑家,以及那落了一地的,顏色鮮豔卻已失去活力的小燈籠 ……

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這篇《我與地壇》,他告訴了我,生命還在繼續——你來了,來到這個世界並能夠擁有生命,你可以哀嘆、可以憤懣、可以抗爭,生命還在繼續。正如文中所說:“先別去死,再試著活一活。”也許這一活,便活出了精彩也不一定。枯葉落下,到明年依舊能綠得閃亮;夕陽西下,到了明天依舊耀眼燦爛。生命就是這樣不斷輪迴,無窮無盡。萬物喧囂過後終歸於寂,然而在萬籟俱靜之時,又會突然的響起一陣驚雷,激起世界的再次喧囂 …… 周而復始,無窮無盡。我想,在史鐵生在漆黑之夜獨坐祭壇時兀自傳來的破響天際的嗩吶聲就應該是生命的迴響了吧,它是生命的召喚,也是史鐵生自己內心對生命的吶喊。

我與地壇讀後感15

還記得小時候上國中時就學過《我與地壇》這篇文章,那時候可能還小也不怎麼理解史老師。今天又再一次讀這篇文章,讓我看到了兩點:母愛與生命。

小時母親經常嘮叨,總是讓我們感到很是厭煩,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嘍,呵呵——人經常犯的錯誤,等到暫時失去或永遠失去時才明白過來,這也許是史老師寫這篇文章的其中的一個目的吧,上了大學,背井離鄉,才真正的體會到什麼是思念,為何母親無微不至的愛是所有人文學者都歌頌的,確實,母愛的偉大豈止是三言兩語能表達的出來的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愧疚及主人公對母親的思念從文章中不難體會。

當身體的殘疾及難以跨越的心理障礙交集在一起時,我想我們確實難以體會主人公的痛楚,但母親的愛,母親的去世,當這一切都相繼發生並且發生後,明白就接著而來了,就如我開始說的`那樣,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曾經多少人探索過這個問題?數不過來了,這個問題確實也難以說清,但我想不管生命以怎樣的姿態存在,我們都不應該輕視它的存在不是嗎?這也許就是主人公寫這篇文章的另一個目的所在了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