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後感【精華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59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呼蘭河傳讀後感【精華15篇】

呼蘭河傳讀後感1

《呼蘭河傳》是寂寞的。

蕭紅也是。

蕭紅的《呼蘭河傳》記錄她童年時的歷程,一個小女孩,解事頗早,她的身邊有外祖父,後花園老胡家的團圓媳婦、馮歪嘴子……她理解一切,又不理解一切。她似乎是有許多夥伴的,但她依然感到寂寞,因而我們也覺得寂寞。

當我看到尾聲時,心好像被什麼捆住了,前面,蕭紅正寫馮歪嘴子的孩子,似乎意猶未盡,似乎還有好多好多故事未寫。但到這裡,戛然而止,回到了現在。祖父一過了八十,祖父就死了。“聽說有二伯死了”“老廚子就是活著年紀也不小了”。尾聲不是華麗的,也不是總結,讀起來,讓人感到滄桑,好像蕭紅在伸手想抓住什麼,卻又來不及而產生的嘆息。這不是別的,這是寂寞啊!

寂寞是什麼?是孤單嗎?不是的。寂寞不是身邊無一人陪伴你而感到的失落。相反,是身邊有很多人,卻沒有一個與你心境相通。你想說點什麼,卻又無一人能與你溝通。蕭紅的童年是寂寞的,縱然有許許多多的鄰居,但她不能與他們達成共識。她的鄰居都是受著舊傳統意識的束縛,而她不甘。她渴望在那個黑暗的年代裡尋求一絲生機。寂寞的心靈是恐怖的,但蕭紅並不完全寂寞,她在後花園捕蜂捉蝶時,她無憂無慮地快樂著,當小團圓媳婦來到了胡家時,她便不寂寞了,因為團圓媳婦和她一樣,不甘於傳統意識的束縛,她抗爭著,但她還是被龐大的、黑暗的傳統意識壓倒了。於是,蕭紅的心又重回寂寞,一直到她死去。一直到她死去,她的寂寞,不僅在她的身體裡流的,還在她所處的.社會中肆虐黑暗的統治,令人麻術,戰亂不斷的年代裡有的與沒有的,灰飛煙飛。臨終前,她虛弱地說:“我將與藍天碧海共處,身先死,不甘,不甘——她至死都不忘要尋求光明。她心中的“藍天碧海”是新中國的誕生,舊中國的湮滅,她帶著寂寞而去。她用她的一生啟示人們拯救心靈,拯救社會。

茅盾說,《呼蘭河傳》是一首敘事的詩,因為它帶著詩的悽美;是一幅多彩的風土畫,因為它反映出了呼蘭河的風情;是一串悽婉的歌謠,因為它永遠被傳誦著。我們誦著這首詩,賞著這幅畫,聽著這串歌,走進呼蘭河,走進蕭紅,走近寂寞。

呼蘭河傳讀後感2

我總是想到一個梳著辮子穿著棉襖的小女孩,瀟瀟地站在田畔高地上,形態裡面透著一絲輕靈,神態裡面透著一絲落寞。

我總是想到蕭紅的童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待在小鎮子裡。可是她只能面對這樣單調的生活,面對著呼蘭河這小城人們對愚昧與良善,尋找著世界上的音響與色彩。

她愛這個小城,所以她以含淚的微笑回憶著寂寞的小城,懷著寂寞的心情,在悲壯的鬥爭的大時代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和社會的共鳴。一直到她的墓碑靜靜地獨立在香港的淺水灣,陪伴著一撥又一撥來來往往的紅男綠女,謳歌著她內心淺淺的悲哀和孤獨。

祖父應該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牽掛。她年年歲歲的與祖父的生活在她心裡生根發芽,變得枝繁葉茂。然後呼蘭河從住著她的祖父,到埋著她的祖父,祖父一過八十,就成了她回憶裡的人。

我說這些文章是悲哀的,在蕭紅的心裡,她的童年被禁錮在這個充滿迷信和封建的小城裡,她見不到一絲光明。她只好在後花園和破舊塵封的後房裡消遣。她愛她的祖父,她在祖父的身上才看得到童心與自由。

但是小城裡的人,大多又是良善的。他們的良善對蕭紅日後的性格起了重大的'影響,他們的樸實忠厚也在文中得以肯定。

當蕭紅用孩子一般的筆觸寫這座小城的時候,她的內心卻是悲憫孤寂的。當她再次立在小城田畔高地上的時候,天明瞭,路也闊了。可是她越來越看不清楚這個世界,這個社會不再善良。世界上不再有她的祖父,她的有二伯,老廚子和曾經的東鄰西舍。她悲傷地看著這個世界。曾經厭惡的單調與愚昧,也漸漸隨著一次次雨水的沖刷洗滌乾淨。可是小城不在了,她曾經生活的地方和深愛的地方不在了。相比較起童年時的孤寂,成年後的孤寂程度更加深沉。

她終於看透徹了這個世界以後,靜靜的離開了。

只留下一曲哀歌。

呼蘭河傳讀後感3

《呼蘭河傳》講述了蕭紅童年時和祖父的趣事,本書語言並不華麗,但就是這平凡的文字,清晰細膩的描述了一個平凡人的平凡事,這也同樣動人。

蕭紅的童年並不單一,是非常有趣的。因為她擁有一個非常愛她的祖父。祖父帶著她在菜園裡摘黃瓜、澆水、點燈籠,可以說是玩的不亦樂乎。其中,點燈籠時發生的事最讓我難以忘懷。蕭紅在房間中翻箱倒櫃,找出了這個滿是灰塵的燈籠,祖父細心擦拭後,她飛快地把玩起來,直到玩壞了祖父的臉上也依舊看不出任何不悅。這需要多大的耐心,才能容得下一個如此淘氣的孩子呢?為了自己的孩子,可能大部分的家長都可以變得異常耐心,當然也有一些家長因為輔導作業而暴跳如雷,真希望他們也可以為自己的孩子做出改變。

蕭紅生活的村子也熱鬧非凡,村中裡有一個“作惡多端”的泥坑,它動不動就會讓人、牲畜和馬車陷進去。但也因此,村子熱鬧非凡,村裡人一聽到呼救,就會跑到坑邊,該救人的救人,該拉車的拉車,該抬貨的抬貨,每天都給大家帶來了許多談資,這樣反反覆覆的,時常有新鮮事兒,也異常的.熱鬧。這個坑,也給村裡的人們帶來了“福利”,當有淹死的牲畜時,通常以半價賣出。設想,如果真把這個萬惡的坑填平了,那村中裡會不會也冷清下來了呢?到那時,再也不會有人求救,再也不會有人幫忙抬車,更不會再有半價的肉了。這讓我不禁想到,世間萬物都是中性的,是好是壞,都是人給它們貼上的標籤,所以遇事不要苦惱,說不定它還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這本書看完後,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平凡、樸素且悽慘。可如果細細的“品”一下,你或許會發現,這就是生活的倒影,在這裡可以看到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現在想來,生活中的每個人和每件事都是不可缺少的,哪怕是一個陌生的路人,哪怕是一個路邊的修車師傅,哪怕是發生的一點小小口角,也會成為我們生活中的背景,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仔細想想,我們的生活不就是由這樣一個個路人、一點點口角、一次次聊天、一本本作業、一回回玩耍構成的嗎?每一天,不就是這樣度過的嗎?

從《呼蘭河傳》中我知道了生活的“原材料”和童年的珍貴!

呼蘭河傳讀後感4

普普通通的小城,卻承載了作者數不盡的回憶,平淡樸實的語言,卻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那份美好與淡淡的悲傷。

原本我對《呼蘭河傳》的內容並不感興趣,甚至在觀看時,日常無趣的劇情讓我有昏昏欲睡的感覺。但隨著越來越深入地閱讀,書中所描寫的奇妙的世界讓我深陷其中,反覆品味。本書共分為七章節,每個章節各自獨立卻又儼然是一個整體,而我要重點描述的便是第五章。

第五章講述了小團圓媳婦被眾人的封建思想所毒害,最後被折磨致死的故事。這個短短的故事,卻讓我看完後,產生了深深的無力感,為當時愚昧無知的社會感到悲哀。小團圓媳婦僅僅只有十二歲,卻因自己對遭到婆家的毒打反抗,被認為是“鬼上身”。為了驅鬼,她的婆家用盡各種方法:跳大神、抽帖子,用熱水燙等等,無所不用,但這些做法卻大大加速了她的死亡。原本我想要譴責小團圓媳婦婆家的種種行為,可仔細一想,在當時的人們看來,給新媳婦下馬威是尋常事,是為了教出好媳婦。後來,她的婆家也是花了重金去幫小團圓媳婦驅鬼。雖說這些人的本意都是好的,但又有誰來為小團圓媳婦的性命負責呢?她還只是個孩子,擁有著大好的未來啊!

小團圓媳婦無疑是當時社會的犧牲品,也是當時千千萬萬婦女的一個縮影。即使其中的少部分人不甘命運,奮力與眾人對抗也只是徒勞,她們成為了社會的異類,最終落得不幸的.下場。更多的人還是被迫選擇了順從。那些封建迷信的思想,以幫助人的名義,最後卻讓多少無辜的生命受到傷害。這是時代的悲哀。所幸,隨著時間的流逝,社會越來越進步,越來越開放,越來越多的人站了起來,吶喊出他們不同的聲音。

現在,人們的思想已經不再像從前那樣頑固迂腐,但曾經的血淋淋的悲劇,時時刻刻提醒著我們:不要重蹈覆轍。

呼蘭河傳讀後感5

輕輕合上《呼蘭河傳》這本書,心久久不能平靜……

《呼蘭河傳》這部小說在藝術形式上是比較獨特的,沒有完整的情節的貫穿始終的人物形象。

小說以一位小女孩的回憶起筆,以"我"的思緒跳動和變化來謀篇佈局,以"我"的視覺來攝取眾生相,借"我"的內心感受來透視作者對生活,對事物的評價,寫得格外真切,細膩,自然。

呼蘭河這座小城是荒涼的,寂寞的。蕭紅的童年也同樣是寂寞的,她19歲因實在不想結婚而漂泊在外。

《呼蘭河傳》這本書唯一讓我感到溫馨、快樂的,就是蕭紅和她的祖父在一起的時光。祖父慈祥的面孔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了,他和蕭紅一起在後園玩耍,一起唸詩……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蕭紅和祖父的園子。

園子裡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植物是自由的、動物是自由的、人也是自由的。蕭紅在園子裡很快樂,這可能是她一生中快樂記憶最多的一個"天堂"吧!蕭紅在這兒可以忘記一切不高興的事。玩膩了,就跑到祖父那裡去亂鬧一陣,祖父栽花,她就栽花;祖父鏟地,她就鏟地。年幼的蕭紅竟然往往把韭菜當做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當做穀穗留著。祖父教她,她又不仔細看,又玩其他的了,這一章是這本書最能感到溫暖的。

但最悲慘的.,就是小團圓媳婦了。小團圓媳婦,這個只有十二歲的鄉村女孩是非常健康、快樂、開朗的。就是這麼一個開朗、純樸、機靈的鄉村女孩,卻被身邊的惡風舊習的周遭加愚昧之人慢慢折磨而死。由擰大腿、刺手指到吊在大梁上用皮鞭抽打,由用燒紅的鐵烙腳心到跳大神,由畫花臉到吃全毛的雞……這些都還不夠,還被滾燙的開水燙的撕心裂肺叫喊……在這一連串的折磨下,小團圓媳婦終於死在了半夜。

正如矛盾所評價的,是"一篇敘文詩,一副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讀後感6

呼蘭河是一座普通的小城,只有兩條大街,街上僅有數的過來的幾家店鋪,兩家學堂,裡面住著普普通通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合起這本書,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彷彿又看見人們自娛自樂的活動,跳大神、扭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的娘娘廟大會;彷彿看見了河面上的白菜燈、西瓜燈在漂移;彷彿聽見笙、管、笛、蕭的聲音久久盪漾在蕭瑟街道上;彷彿又想起了那個性情古怪的有二伯……

我看到了當時社會上的黑暗,與人們的無知。小團圓媳婦原來是個樂觀的十二歲小姑娘,卻因為人們帶以開玩笑的態度而被滾燙的水燙死。一個叫“馮歪嘴子”的人,與同院的王姑娘成家,卻因大家的羨慕和嫉妒、冷嘲熱諷、在絕望中離去。

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團圓媳婦”,文中的小團圓媳婦實在是太可憐了。開始,胡家因為她的開朗無緣無故的打她,只是單純的想來個下馬威罷了。更可悲的是鄰居竟支援說該打。終於她被折磨的生病了,可左鄰右舍卻還看熱鬧,提議用滾燙的熱水醫,可憐的小團圓媳婦啊!硬生生地被折磨死去。

心痛著,悲憤著,那個時代的人是多麼的愚昧啊!生活的貧瘠並不可怕,知識的貧瘠才是最可怕的,它不僅僅是斷送了一條鮮活的生命,更是奪去了無數人的良知!我慶幸生活在一個遠離迂腐迷信的文明時代,一個擺脫愚昧落後的新時代!我生活的世界,身邊難免也有些人,看到別人落難,不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幸災樂禍;也有人,看見別人好而眼紅,冷嘲熱諷。但這個時代,更多的人擁有一顆包容的心,美好的心,在疫情面前,有不畏生死戰鬥在一線的白衣天使,有不懼困難辛勤工作的'社群工作者和警察叔叔,有無數個奔波在外,為我們送上溫暖的志願者,他們譜寫了一曲曲新時代的讚歌!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飛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在蕭紅的筆下是那麼的美好,也許就是這樣積極樂觀的美好心態才讓蕭紅永不停止憧憬和追求的腳步,才成就了一位偉大的女作家吧。灰色的時代終將逝去,生活在新時代的我更應心存感激和希望,勇往直前,走向更輝煌的未來!

呼蘭河傳讀後感7

這世上有一本書。它如詩,如畫,如歌。它既幽默,又諷刺。這本書叫《呼蘭河傳》。這世上曾有一位女作家。她孤獨,敏感,矜持而又倔強,天才而又短命。她叫蕭紅,現代著名女作家,《呼蘭河傳》的作者。這個假期我有幸拜讀了這本書,而這本書也使我感受頗深。

《呼蘭河傳》是蕭紅的最後一部著作,也是她流傳最廣的一部經典之作。蕭紅通過自己對兒時的點滴回憶,用自己輕盈細膩筆調把我們引領進呼蘭河這個落後,迷信的小村子裡。書裡的呼蘭河到處都顯得那樣蕭條: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灰色的人性,烏雲蔽日,看不到一點陽光。人性的殘忍和無情,令人髮指。整本書佈滿了灰色的色彩,那樣淒涼。那些因人們的無知,迷信所發生的悲劇,令人痛心疾首卻又無可奈何。

還記得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12歲,正是花一樣的年紀,本該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她,卻成了一個陌生人家的童養媳,一個人孤獨無助的在陌生的環境裡生活,動不動就會遭到婆婆的'一頓毒打,只要婆婆一有不順心的事,小團圓媳婦就遭了秧,在她婆婆的眼裡,她的命竟然比不上一隻雞,一頭豬,多麼可悲﹗但在舊中國又有多少與小團圓媳婦一樣的無辜少女?她們生活在這個封建社會的最底層,承受著非人的虐待,與其說小團圓媳婦是被嚇死的,不如說事舊中國封建社會的殘酷和無情讓她匆匆離開人世。

蕭紅說她的童年是快樂的,但也是寂寞的。她有祖父,在園子裡和祖父一起幹活,一起玩耍,度過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但她又只有祖父,母親的冷漠,父親的頑固,使蕭紅在祖父去世後,對這個家庭沒有一絲留戀和感情!

《呼蘭河傳》是蕭紅作於20世紀40年代,這本書描寫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呼蘭小鎮風土人情,但它也表現了那個時代的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表達了蕭紅對舊中國封建社會的否定與不滿。

“他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鬆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這美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這是著名文學家矛盾對《呼蘭河傳》的評價,讀完這本書你也會久久地沉浸在那個灰色的年代,灰色的世界和那個年代的悲哀和殘酷。

呼蘭河傳讀後感8

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灰色的筆調,平靜的敘述,暗淡的畫面把我帶入一個小城呼蘭河。

書中作者蕭紅給我們看小城裡的人屈服於傳統,迷信,愚昧,麻木,甚至於殘忍。作者不留情地鞭撻他們,可是也同情他們。

書一開始就交待了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就是戲劇大舞臺,車翻了,馬陷了,豬悶死了,於是人們忙著抬車抬馬。有人說拆牆,有人說種樹,但未有人說去填坑。也可見這些人是多麼愚昧,不知變通,不知順應社會,順應天意,這是小城人的悲哀,也是當時社會現狀。作者鞭撻他們不去改變現狀,同情他們思想被限制。

書中有一個小孩曾掉入泥坑,是學校校長兒子,人們認為是因為學堂建在龍王廟裡衝撞了龍王所以降罪於人。因此甚至有人不想讓自己孩子上學。可見人們過度迷信,並且在最需要接受教育開放思想的時候不重視教育,說明人們屈服於傳統,愚昧無知。也寫出他們思想閉塞的.可憐與悲哀。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老胡家的團圓媳婦。她不過是個十二歲的小女孩,本應是最活潑,天真的年紀卻已為人妻,被婆婆虐待,吊起來打了三個月只為讓她聽話,可以說生不如死,如囚犯一般。更是生病後人們用各種偏方,各種跳大神虐待她,甚至讓她在開水中洗澡,洗一次昏一次,雖看她可憐卻無人願意幫她解脫。最後痛苦悽慘地離開人世。可是婆婆只心疼她自己的錢。作者將人們迷信、愚昧、麻木、殘忍表現得淋漓盡致,也表達了對團圓媳婦的同情,批判了當時惡濁不堪的社會風氣。

其實小城裡的人生性不壞,只不過在這樣社會風氣下鑄就了這樣的他們。

團圓媳婦,王大姑娘,馮歪嘴他們的悲劇都是封建迷信思想,麻木冷漠的社會風氣造成的。呼蘭河是整個社會的縮影,《呼蘭河傳》用灰色的筆調,平靜的敘述,暗淡的畫面描繪了當時黑暗社會,用司空見慣的故事批判了封建禮教,社會風氣,麻木冷漠的人性,讀來讓人唏噓感嘆,心情久久不能自已!

呼蘭河傳讀後感9

“太陽在園子裡是特別大的,天空是特別高的,太陽的光芒四射,亮的人睜不開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鑽出地面來,蝙蝠不敢從什麼黑暗的地方飛出來。”我想這是《呼蘭河傳》中,我最喜歡的一句了吧。因為它的美好、充滿希望的、朝氣蓬勃的。

蕭紅的自傳體小說,在我看來本應該是更多的美麗世界,但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人們都是麻木、自欺、黑暗的。她的童年是不幸的,所有被矇蔽的人都是不幸的。

人人口中所謂的“看熱鬧”,僅僅是看母親動手打孩子、跌進泥坑,對此還拍手叫好;“參觀”他人的自殺竟也成為人們的娛樂方式?看女孩洗澡,不能前來的人甚至就得是一生的不幸。自己的歡笑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確,人們的麻木已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也許,這才是他們最大的不幸吧,“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已被自身的無知和封建陋習會的面目全非。

“人活著是為吃飯穿衣”這是人們不假思索的最佳答案。他們自以為十分清楚人生意義,但值得諷刺與不幸的是,他們口中的生存意義只是吃、穿。聽天由命的態度、沒有理想與追求,這樣的人生甚是麻木不仁。更可笑的是,人們對現實自欺、漠然,對鬼神這些子虛烏有的'事物卻格外重視。各種禮儀、節日、活動,不惜花重金來跳大神、請神仙治病。風俗傳統被人們得戲謔,變為迷信陋習,是人們為了尋找安慰、安與現狀的最佳方式。這樣的鬧劇,也只是人們為了博人眼球、譁眾取寵罷了。

而在種種卑瑣的人生中,總會有美麗的出現。在“後花園”的生活,無疑是作者最為歡樂的時光,各種各樣的新鮮事物,如人性相比,這裡的天地是天真爛漫、活力四射的。祖父對作者的愛與呵護更是無與倫比的。我想著也是作者不行童年中的萬幸了吧。

故事的尾聲,只是淡淡的憂傷、淡淡的回憶。那些愛憎分明,揮去吧。保留的美好,對故鄉、童年的美好留念。作者以成年的口吻來結尾,她釋然了那些愚昧的人情世故,只希望靜靜的、緩緩的來緬懷。

呼蘭河傳讀後感10

一座普普通通的城,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一段普普通通的故事。

在這座再普通不過的小城裡,有兩條從南到北五六里長的街,再就是有些小衚衕,街上為人而做的設施不多——幾家碾磨房,幾家豆腐店,一兩家機房、染缸房,東二道街上唯一的文化設施是兩座國小校,西二道街還有一個設在城隍廟裡的清真學校。東二道街還有一個赫赫有名的、全城引為光榮與驕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在這裡上演了一幕幕讓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劇。

在這群普普通通的人中,也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別緻之處,但他們都是有一個共性——他們對生活都抱著麻木不仁的態度,生老病死皆聽天由命,卻對於鬼神有著極大的依賴。在他們之中,又有幾個再普通不過的人生。團圓媳婦的悲慘故事,馮歪嘴子的輿論人生,有二伯的“絕後”傳言,這些在這座小城裡都是大家習以為常卻又愛作為飯後談資的東西,是這群“混日子”的普通人裡典型的例子。

在這一段普普通通的故事中,主人公總是愛和她的祖父享受這座小城裡的閒暇時光,後院總是“我”的快樂源泉。除此之外,大泥坑、豆腐店、染缸房、漏粉店也都是充滿著故事,日復一日,每日似乎都沒有什麼新奇的地方。

但是,這樣普通的三者在蕭紅筆下,相互碰撞,又生出了令人難忘的新穎。整篇小說樸素流暢,宛如你與作者在一個美麗的繁星當空的夜晚,聽她娓娓講述著呼蘭河—她美麗的.家鄉.儘管悽婉,儘管優鬱,卻仍然美麗得動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說更為誘人。

除了那些看似普通的日常故事,令人難忘的還有蕭紅不一樣的筆觸——呼蘭河這座普通的小城擁有著不普通的美景。呼蘭河的火燒雲特別的奪目耀眼,照得小孩子的臉是紅的,把大白狗變成紅色的了。紅公雞變成金色的了,黑母雞變得紫植色的了。小白豬變成小金豬了。紅堂堂、金洞桐、半紫半黃,半灰半白合色、藺萄灰、大黃梨、紫茄子……真是色彩繽紛,絢爛至極。不僅那晨景圖,火燒雲,不僅那園子的蝴蝶,小白菜,狗尾草……使我歷歷在目。

就這樣,我記住了這座有著不同的人情風俗的小城——呼蘭河城。

呼蘭河傳讀後感11

童年,在我們的眼中,充滿快樂,充滿幸福,所以人們常說,童年是人生中最令人難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蕭紅也是這麼覺得的吧!

在作家蕭紅的筆下,她的爸爸媽媽對她很冷淡,祖母也對她不好,她最快樂的時刻,就是在花園裡和祖父玩樂。祖父很慈祥,在我眼裡蕭紅有一個疼她的人,至少她的童年還是幸福的。

但是團圓媳婦就不同了,12歲就送到了呼蘭河名聲很好的老胡家,剛來到這裡就天天拉車,還要遭婆婆的.打罵,最終年紀輕輕去世了,原本人丁興旺的老胡家,因此慘遭滅門。

比起現在的生活,簡直是天壤之別。現在有好多家長都會溺愛孩子。

週末,我去公園,剛進入大門,就被一大家子吸引住了,孩子被媽媽抱著,奶奶用好聽的話哄著,爸爸陪他玩著,爺爺拿著零食逗著,熱鬧得想個小王國。隨著“幸福”的一大家子,我來到了玩樂場所,“寶寶,坐蹺蹺板好不好?”奶奶殷勤地說。“不要嘛,我不玩。”兩隻小手拍在媽媽的肩上。“好,我們不玩。”爺爺附和道。“寶寶,玩滑滑梯好不好。”好像打動寶寶似的,嘴裡唸叨著:“好吧,我要玩這個。”這可忙活了幾位“大臣”,爸爸把寶寶抱上了滑梯,奶奶在下面盯著看,眼睛一眨不眨的。爸爸媽媽在下面接,人多手雜,寶寶被彈了屁股,哇哇大哭起來。奶奶揉屁股,爺爺罵爸爸不中用,媽媽拿零食給寶寶壓驚。

看到這兒,我只能苦笑一陣。難道這就是愛?雖然蕭紅沒有太多人關懷,但她懂得珍惜祖父對她的愛,在“小天地”中享受美好的生活。現在大多數人家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根本不珍惜家長的愛,對家長指手畫腳,一點都不孝敬長輩。而家長過於溺愛孩子,使孩子養成了許多不良的習慣。

愛,會讓人感到溫暖,愛,會讓人感到幸福。愛的方式有很多種,請家長不要選擇溺愛。享受愛的方式也有很多種,讓孩子們有一個值得懷念,有意義的美好童年吧。

呼蘭河傳讀後感12

冰心說:“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落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桂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也認為,書就像調味劑,讓枯燥的生活變得活力四射。在今年寒假中,當我關上這本書時,心中早已有了這種感慨。它就是—《呼蘭河傳》。

書如其名,作者蕭紅以回憶自己與家人的趣事和自己故鄉呼蘭河城所發生的事來寫的。整本書一共有七個章節,其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還是第三章的一段對話:

等祖父發現我鏟的那塊滿留著尾巴草的一片地,他就問我:“這是什麼?”

我說:“穀子”。

祖父笑起來,笑得夠了,把草摘下來問我:“你每天吃的就是這個嗎?”

我說:“是的”。

我看祖父還在笑,就說:“你不信,我到屋裡拿來你看。”

我跑到屋裡拿了鳥籠上的`一束穀穗,遠遠地拋給祖父了,說:“這不是一樣的嗎?”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過去,講給我聽,說:“穀子是有芒針的。狗尾草則沒有,只是毛嘟嘟的,就像狗尾巴。”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不禁笑話作者連狗尾草和穀子分不清。過了一會,笑夠了,又想起自己小時候何嘗不是這樣呢?不知不覺,從發呆變成回憶,從回憶變成身臨其境,這種感覺似乎像極了作者回憶時的樣子。

書中有濃濃的親情,有美麗的“火燒雲”,有作者的家鄉——呼蘭河城,城裡有荒涼的小院,有性格古怪的二伯。而這些,看似沒有關聯,實際上這些看似無用的東西,合起來卻是作者對鄉親鄰居、親朋好友的思念,對家鄉的想念,更是對年少時的一份回憶。

作者最後一句話說的很對——“書中並沒有什麼優美的故事,但每一個字,每一個詞,卻都充滿了回憶”。

是呀!難怪作家葉文玲《我的“長生果”》中的一句話:“作文要寫真情實感;作文練習,開始離不開借鑑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還是自己嘔心瀝血的創造。”

呼蘭河傳讀後感13

在暑假裡,我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這是一本“回憶式”長篇小說。作者蕭紅用她那獨特的文采描繪了呼蘭河那個她小時候曾生活過的一個平凡、灰暗的小鎮。

“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著名作家茅盾曾這樣評價《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一共有七章和一個尾聲,第一章主要講東北小城呼蘭河的卑瑣平凡的實際生活,第一節引出呼蘭河以後,主要寫東二道街上的大泥坑;第二節主要寫賣豆芽的女瘋子;第三節寫染缸房裡的故事;第四節第五節主要寫扎彩鋪;第六節主要寫小衚衕賣麻花的;第七節主要寫賣賣豆腐的;第八節介紹火燒雲;第九節總寫呼蘭河的一年四季。第二章寫了關於呼蘭河人們的精神上的活動,有什麼“跳大神”,鬼節放河燈,臺子戲,廟會,跳秧歌等。第三章寫了祖父與祖母。第四章主要描述了我家的荒涼。第五章寫了小團圓媳婦之死,第六章寫了有二伯的故事,第七章主要寫磨房裡“馮歪嘴子”一家的故事。尾聲講述了故事的結局。

通過蕭紅細膩而詳細地描述,我看到了一個對我來說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年代的人們的生活狀況。第一章中關於泥坑的描寫用了大量的篇幅,看到了人們的自私與麻木,而所有的死豬肉都要說是泥坑裡淹死的,又反映了當時們的自欺欺人的心理,而之所以那樣又是因為當時經濟落後的無奈之舉。而其中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小團圓媳婦之死,來的時候活蹦亂跳,沒過上幾天安穩日子,就走上了黃泉路了,她才十四歲,卻早已成為人家的妻子,可她原本應該是個天真活潑孩子呀!而造成這一切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她那個惡婆婆。幸好我們生活在新中國。那時的整個社會嚴重的重男輕女的思想,使多少小女孩失去了親人的愛,本該像我們現在的.上學年齡的卻不能上學,在家裡做這做那,還要飽受摧殘。想想那時的小女孩真是太可憐了。而我們現在吃的好,穿的好,父母都把我們當寶貝,享受著科學文化的教育。

總的來說,呼蘭河當時的人們的經濟是很落後的,精神是愚昧的,人心是迷茫的,尤其是迷信害了很多人。而我認為呼蘭河也許就是當時整個中國農村的縮影。這本書讓我瞭解了落後時期的種種生活,也慶幸自己生活在當今高速發展的社會。

呼蘭河傳讀後感14

蕭紅文筆細膩、清新,在她的表述下,我走進了一個衰落的村莊。蕭紅的童年是歡樂的,也是寂寞的,周圍的故事是灰色的,這裡的村民,活著的目的僅僅因為活著,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我想蕭紅寫這本書是內心並不是平靜的,但她所有的描述卻都是平靜的。

文章中作者寫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為裡面人物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文章中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她才12歲,本該是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的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剛來時是那樣的健康活潑。可婆婆為了讓她更懂事、聽話,動不動就要打罵她,沒多久她就匆匆離開了人世。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來,這是一個買賣——只不過是一樁賠本買賣而已。

磨坊裡上演的馮歪嘴的愛情童話,馮歪嘴是作者童年記憶裡熱愛的一個人物。勤懇忠厚、愛妻,馮歪嘴在他的磨坊裡與趕車老闆的女兒王大姑娘私自結婚生子,成了小城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談資,但他從被人們的言論所左右,和老婆孩子踏踏實實過日子。然而終究他的老婆還是沒了,人們預料也期待著他又要整夜整夜的坐下來抽菸——他沒有,因為他還有兩個孩子。但人們也只是繼續冷漠、,麻木的脫下薄衣、穿起棉衣來的一天天過著日子。悲劇看多了,心也就麻木了——這也許是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結合作者的個人經歷,我想作者回憶這一切時心情大約是悲涼、痛苦甚至絕望的,但她是用最平和的語氣描述著這一切,所以我一遍遍的閱讀了這本書,想更明白清晰的去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想更深層次的瞭解這位在我眼中有著無限睿智與魅力的作者。然而讀完整本書卻也找不到什麼形容詞表達自己的心情,這個時候,不由的想到了茅盾先生對它的評論“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讀後感15

呼蘭河傳,講述了20世紀初作者的童年。

首先講了呼蘭河傳的冬天,以寒冷的環境描寫了一系列的事,主要寫我和祖父在祖父的菜園裡愉快地玩耍的快樂也是“我”在童年裡永遠也無法忘記的記憶。雖然祖父的身體老了,但他還是有一顆童心,這也應該是“我”為什麼在祖父和祖母之間更喜歡祖父的原因了吧!並且祖父也非常喜歡跟小孩子玩,經常小孩子一來,祖父就把他們的帽子藏起來,但總是藏一個地方,就像跟他們約定好了一樣。“我”就放在這,你們來拿。

而這也是整本書中最溫暖的回憶。

呼蘭河傳是一個非常信鬼神的地方,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等等都體現了人們的迷信。

跳大神,大神是治病的,她們會穿著一些不尋常的衣服。而且他們會把招牌弄得非常舊,就會體現她一年跳的次數多,生意就會更興隆,賺的錢也更多。

放河燈,七月十五日,呼蘭河上會放河燈。這是為了讓死了的冤魂怨鬼從地獄裡脫生。

四月十八日娘娘廟大會,人們會去呼蘭河附近的兩座廟拜祭,表達了人們對神的尊重。

小城中的人們,大部分都是看客,他們愚昧無知,冷酷無情,對生命漠視,這就是呼蘭河的人才。

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就是被他們活活整死的,讓我們看到了人性醜惡,封建的.思想以及喪失的良知啊!讀此,我感到十分悲哀,為小團圓媳婦而悲哀,也為他們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而悲哀。

萬幸,在馮歪嘴子身上看到了希望。他在王大姐死後,一個人獨自帶著兩個孩子,生活雖然很艱難,但他沒有放棄,該幹嘛幹嘛,面對生活的困難的時候,他沒有屈服,雖然他的眼裡常含淚水,但當他看到自己的兩個孩子正在慢慢長大,他就立刻把那含著淚水的眼睛笑了起來。

沒錯,只要有希望,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我們要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我相信,這也許是作者的期望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