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們仨有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82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我們仨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我們仨有感

讀我們仨有感1

說起這本書,對於我來說,其實應該算是一次偶然的機會,然後閱讀了這本書,當初的自己還是一個學生,因為當時自己心儀的女孩特別喜歡看書,而且對楊絳先生特別的崇拜,在一次聊天的時候,說起楊絳,她滔滔不絕,對於《我們仨》更是非常的喜歡,而自己想著,一個女生,這麼喜歡一本書,這本書到底有多好呢?然後自己就買了一本,然後再無聊的選修課看著這本書。

對於這本書,因為自己沒有經歷過太多,所以對於這本書當初看的時候模模糊糊,也沒有看出哪裡比較好,如今自己當了父親之後,經歷了更多之後,對於這本書的理解就又更深了一點,全書的前兩個部分一直在說夢,第三個部分便是現實,是楊絳先生對一家人的回憶,這種回憶在我看來就是一種對至親至愛的一種回憶,是一種對生活的一種回憶,對楊絳我先生來說,這大概是回憶無窮吧,而這本書也是一位老人記錄了自己和丈夫、女兒一起生活的63年間的點滴,相信不同年紀的看到這本書的感受都不一樣。

對於這本書,前兩部分說夢,第一部分就是夢是鍾書離我而去,第二天鍾書安慰我,心裡也是變得十分的寬慰,於是似乎鍾書記著我的話,讓我做了個長達萬里的夢,而第二部分在我看來,是最讓人受罪的,自己一生最愛的兩個人離開人世,一個一個女人,承受的住這樣的悲痛嗎?這樣的一部分只能簡要概括,而楊絳先生的感情寄託在說中,只有投入進去,才知道,原來一切離自己這麼近又這麼遠,誰不會經歷這樣的事情嗯?而楊絳先生將這些記錄下來,更是讓人佩服,心中的悲痛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第三部分就是現實,在至親的兩個人離開楊絳先生之後,她一個人孤零零在這個世上,每天看到家裡的一件小物品,都會發呆很久,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個概括確實很貼切,雖然我們都稱她為先生,但是她始終還是一個女人,丈夫的妻子,女兒的母親,兩個人至親的都離開了她,她的悲傷沒有人替她承受。只留下她一個人在世上。

對於全書最後1997年阿媛去世,1998年鍾書去世,我們仨就此走散了,在連續的兩年的時間,這麼好的三個人就這麼走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溫馨的家庭最終煙消雲散,只留下孤獨的她在尋覓歸途。

讀我們仨有感2

初識楊xx先生,是那段時間微信圈頻頻轉發的百歲感言:“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好灑脫,好驕傲,好自信!怎樣的女子一直被世人尊稱為先生?怎樣的女子經歷百年,與世無爭,平靜如水?我很好奇。

再次結緣,是侄女書桌上的《我們仨》。靜靜地躺在那,一襲淺咖色外裝,上方隱隱透出一家三口的名稱,沒有其他任何裝飾,簡單素雅,正如先生其人——樸素親切。我很喜歡。

翻開目錄,“我們倆老了”“我們仨走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將此書分為三個部分,一種淡淡的憂傷從字間緩緩流出。一個不平凡的學者家庭平凡的生活記錄,從兩個人的相守相助,到三個人的相聚相失,再到一個人的孤獨回憶。也許在楊先生看來,並不孤獨,而是充實和溫馨的回憶,那般從容,娓娓道來,平靜訴說。然而,平淡樸實的文字卻讓我幾度揪心,喉頭酸澀,怎麼也壓不住眼淚的湧出。在連續三個深夜的捧書間,我更多的是以一個母親、一個女人的身份來感受楊先生內心的情感。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從錢鍾書先生生病住進醫院開始,夢便開始了,並且怎麼也夢不完。囫圇初讀時,我還疑惑:古驛道是哪?怎麼反反覆覆出現客棧、船?地點的變換讓我摸不著頭腦。直至老人小孩安睡,整個房子裡清靜得只有自由的我時,才嚼出這夢幻與現實的代名詞。船,錢鍾書躺在船中,311號,種種資訊表明船就是醫院的病床。船緩緩而下,正寓意著錢先生的病每況愈下;而“我”在女兒和丈夫先後生病住院至去世的四年半里不停奔走,家只是偶爾停留且缺乏溫度的客棧;古驛道便是來往於家和兩所醫院之間的路,是送走至愛的女兒和先生的過程吧?柳樹的綠了又黃,黃了又綠,花開又花落,不正像丈夫和女兒的生命在數年間慢慢枯萎,不正像楊絳的心情,低落又抱有希望,那份依戀難捨嗎?我想象不出對於近九旬的老者來說,這樣的境遇是何等的無奈無助無力和殘忍悽愴。多難哪!所以,在楊先生的筆下,在“我們仨走散了”中,多次出現勞累的夢、沉重的夢、疲勞的夢、哀痛的夢、精疲力竭的夢……看似虛幻,實則真實得可怕。這虛實之間,亦幻亦真,是否是她不願接受現實,期待只是一場夢的心裡渴求呢?文字沒有刻意的遣詞鑿句,但字字能鑽入你的心底,滲透到骨髓,讓你體會到無法言喻的切膚之痛。

好在,第三部分能讓你逐漸溫暖起來。“……我覺得我這一生並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我又找到了百歲感言裡的感覺:好滿足,好驕傲,好自信!如果說第一部分是一個真實的夢,第二部分是虛實結合,那麼第三部分便是真實的再現了。生活中的悲歡離合,點點滴滴:或奇趣,或溫馨,或逗樂 ,或平淡,或起伏……如涓涓細流匯成長長的回憶和思念,感受得到楊先生對家的珍視,對家人的深愛。在我看來,最後的幸福回憶只是悲慟後的堅強,孤獨的濃縮。然而,楊絳終歸是楊絳,那份豁達和寧靜,那份用百年經歷參透世事萬物的境界無人能讀懂。

夢裡,他們仨,不因散了而散了,三片瓣的花永遠盛開在楊先生的心裡……

讀我們仨有感3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在92歲時所著,楊絳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我們仨》講述的是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全書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楊絳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女兒與丈夫先後病重去世,作者在書中以夢幻的形式表現了這段深重的情感經歷。第三部分,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生下錢瑗,直至女兒與錢先生相繼逝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若干年前中學老師就介紹過楊絳先生,向我們推薦她的《我們仨》,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能拜讀,直到前些天發現舍友也有這本書,又激起我對於楊絳先生的欽慕,將其讀完。

透過此書,"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形容楊絳先生是最合適不過的了,在英國與錢鍾書留學期間,為了不影響丈夫學習和營造個良好的居住環境,自己到外面租了一間新房並主動承擔多出的房租;在生下錢瑗後,躺在產房的她為了安慰鍾書,說房東家的桌布她回去洗,砸壞了的檯燈、壞了的門軸她回去修……在留學困難時期,從不抱怨生活的窘迫,積極主動的配合鍾書嘗試食物新的做法滿足口福。她的才華更是不必多言,有著良好的家教,一生酷愛讀書。整本書的構思佈局精巧,插入夢境讓敘述不再單調,字裡行間都深深抓住讀者的心絃讓人不肯罷手,彷彿在與先生進行心靈上的對話。

殊不知,全天下有多少家庭能有先生家一般和睦幸福,只要他們三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就有無盡的歡樂和打鬧。"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想這就是一個家庭的最高境界了吧,短短的三個字是那麼的倉促有勁,只要仨人相伴相幫,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變的滋潤。他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很多人從此書看出先生一家的恩愛和樸素,但我更多的還是傷感和憂愁。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愁。那簡單的一句"我一個人思念著我們仨"感動了多少讀者我不知道,最起碼我的心理堡壘已經被攻破,這個堅強而善良的女人,把深沉的愛留給丈夫和女兒,然後把無盡的思念留給自己。這一份思念使心都在滴血,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場景在她身上發生,本該和她一起分擔的丈夫也突然倒下,所有的痛苦不得不讓她一人來扛,這樣的折磨對於一個身體也不是很好的且要90歲的老人來說太過殘忍。

前年的5月25日,楊絳先生也離我們所去,現在天上的三個人已經團聚,既無生離也無死別。賢妻才女走了,但她留下的精神永存在我們心中,仍然值得我們去回味。最後,願我們每個人在尋尋覓覓、平平淡淡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讀我們仨有感4

“太陽已經下山,黃昏薄暮,在蒼蒼茫茫中,突然鍾書不見了。”一場慌亂的開篇,就這樣再現了楊絳的一段歲月。

我彷彿望見了她——這樣一個滿腹才情的女子,在自己生命的黃昏,握著筆,在案前回憶著應該屬於三個人的時光。不知不覺圓圓走了,鍾書也離開她了。就剩她一個人,在一場夢的結尾,回味著他們的故事。這夢,便是人生。

在《我們仨》這本回憶錄裡,楊絳寫驛道,寫小船,如夢如幻的敘述,其實就是楊絳的回憶。這一輩子,關於鍾書、圓圓和她的刻骨銘心。楊絳在自己筆下的古驛道里,不斷地分分離離,不斷地尋找探尋。她不僅送了圓圓一程又一程,又送了鍾書一程又一程。但最後的結局卻是她看著圓圓離開,又看著鍾書搭著小船走遠了。就只剩她一個,茫然地站在這驛道上,看落葉與梧桐,看秋花和殘紅。我似乎望見楊絳久久地佇立,“守望那已經看不見的小船”,最後“變成一片樹葉”。最後的最後,她也如枯葉一般渺小無依了。

三年前的我,經歷了一段讓我痛得撕心裂肺的時光。我眼睜睜地看著一直強健的爺爺,突然一病不起,最後又化成一堆灰燼長眠於地下。這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體會到生與死的殘酷。

原來,世界上最無情、最令人無能為力的事,就是死別。那些日子裡,我吃不下飯,躺下時枕頭也會溼一大片。我後悔沒和爺爺再多說幾句話,沒有多陪陪他,讓我錯過了與他的最後一面。他可是我最依戀的人呀!

在被悲傷浸染的日子裡,我寢食不安,學業也近乎荒廢。幸好,這本書讓我幡然醒悟。我們要成長,就要學會面對生離死別,悲傷過後繼續向前。人生其實就是這樣一場你無法預料的夢,我們不斷地在人生的路上,也就是楊絳說的古驛道上走著,所經歷的一切最終都會變成過眼雲煙。但你必須儘量讓自己不留遺憾,走好眼前的路,因為逝去的那些愛你的人,一定希望你在世上好好生活。

我想,面對摯愛的相繼離開,楊絳一定曾痛徹心扉。可是,我相信,她在寫《我們仨》時,一定是微笑的,因為她的文字是溫暖的。她早已釋懷。

楊絳的一生就是這樣一場夢。對我來說,既然生離死別是一定的,那就別留遺憾,把自己的人生過成一場無憾的夢。

讀我們仨有感5

一九九八年,楊絳的先生錢鍾書去世,一生的伴侶,疼愛的女兒都相繼離世,楊絳的晚年情景非常讓人難以體會。在人世的伴侶去世後四年後,結成了回憶錄《我們仨》。

我從前也閱讀過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的書,對他們的瞭解也只是停留在語文書中的《老王》,導致我一直以來都認為這些寫作大家的生活離我是很遙遠很遙遠的,可當我偶然閱讀的時候,我認為楊絳更像是一個親切、和藹的奶奶,她筆下的語言溫馨地描繪了他們一家三口,但更多的筆觸間我還是讀出了千辛萬苦,讀出了無可奈何,更讀出來深惡痛絕,看這段:“但我沒有意識到,悲痛只能啼哭,還有鍾書的百般勸慰,我那時候是多麼幸福,老人的眼是乾枯的,只會為心上人流淚”。現在她的悲痛欲絕,她的無助,卻沒人勸慰,她的鐘書先生不在了,老人的眼睛連淚都流不出來。

這是一個幸福的家庭,從書中,我讀出來中國幾十年間的風雨歷程,一家人的相濡以沫,相親相愛,它詮釋了幸福原來,原來最美好的樣子,告訴我們如何得到幸福。看看楊絳、鍾書先生的風風雨雨,不論怎樣的苦難,怎樣的逆境中,永遠都是一個幸福的家庭。讀到開心處,我會歡笑;讀到傷心處,我會落淚;讀到離別,我會心酸;讀到家常,我會感同身受,這也許就是這本書的魅力吧!

楊絳被錢鍾書先生成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他們生活在那個艱難的時期,依舊過著幸福的人生,體味著生活的快樂,他們三個的普通,跟現在的許多家庭一樣,一家三口,粗茶淡飯,溫馨簡單。

我們處在這個安定的時期,更要創造像他們一樣的幸福!

讀我們仨有感6

世界上最永恆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永恆的擁有就是珍惜。——題記

花園裡有三朵花,最可愛的先謝了,後來是高大的,最後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一朵,花開尋香,為我們譜下了人世間最美的愛——《我們仨》。

初識“我們仨”

一個不平凡的人,寫了一本平凡的書,卻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響,這就是楊絳和她的《我們仨》。

這是一本小小的書,簡單的色調,讓人覺得這本書好像已經放置多年了,有種懷舊的感覺。書的正面只有簡簡單單的書名和若隱若現的“Mom Pop 圓O”的字樣,背面是四行小字,其中,“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最為醒目。

“我們仨”是三個人的故事,但在楊絳筆下,卻不止三個人。因為每個人搖身一變,就可以變成好幾個人……

我們仨中的爸爸——鍾書,是女兒的“哥們”,還是媽媽和女兒的老師,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要他們母女把他當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

我們仨中的媽媽——楊絳,是兩個頑童的媽媽,還是爸爸的好學生。她照顧爸爸和阿媛很是辛苦,但閒暇時也不忘讀書學習,寫了部四幕劇《稱心如意》,不料一鳴驚人,她所署的筆名“楊絳”也就此叫開。此後,又創作了喜劇《弄真成假》《遊戲人間》和悲劇《風絮》,後來完成了譯著巔峰之作——八卷本的《堂吉訶德》。

我們仨中的女兒——阿媛,是爸爸媽媽幸福的結晶,她會照顧媽媽,像姐姐;會陪媽媽,像妹妹;會管媽媽,像媽媽,她是全家的開心果!

亂了,全亂了,到底這是怎樣的一家人呢?讓我們走近一些去看清他們……

走進“我們仨”

走進我們仨,沒有了開始的疑惑,有的只是感動。

楊絳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段:媽媽早晨一遍又一遍的叫我起床,早上出門前一遍又一遍的囑咐,吃飯時一次又一次的為我夾菜……一家人的相視而笑……正是這些平凡小事,她卻可以把他們串在一起,似一串珍珠項鍊。

她的文字輕聲細語,似泉水叮咚。“我們仨”,雖似蜻蜓點水般淡淡的一筆,卻又力有千鈞……

家是什麼?她告訴我:三個人在一起就是家。一家人只要在一起,不管在哪兒都是家,都幸福。隨著鍾書和阿媛的離去,他們仨失散了,只留下了她一個人思念他們仨。“往事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她只能用夢境再把他們在一起的歲月重溫一遍,再和他們聚聚。

是的,他們仨沒有分開,他們仨中的每個人都還生長在每個人的心裡。

合上書本,他們生活中的小故事仍舊讓人回味:牛津探險、飯館聽人吵架,動物園研究動物……朵朵美麗之花就在不經意間綻放……

真的,現在我覺得每天能徜徉在媽媽溫柔的目光中,爸爸溫暖的懷抱裡是多麼多麼幸福的事情。要知道,“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世界上最永恆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永恆的擁有就是珍惜。

《我們仨》,在這個炎炎夏日,你似一抹清風,多麼的清新,吹散燥熱,帶來別緻的溫暖,伴隨著我度過整個暑假……

讀我們仨有感7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題記

這本書記錄了楊絳與其夫錢鍾書和其女錢瑗的一起做的一個萬里長夢。這個夢由最初的三個人,慢慢的變成了兩個人,以至最後楊絳自己一個人,獨守著孤獨,獨自一人懷念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女兒。

在書的末尾楊絳先生寫到:"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家,有人的地方才有家,一個家不是一個所謂的房子,而是有三個人、四個人、五個人…共同生活的地方,如果沒有人,哪算再大的房子,也只是空殼,一個客棧而已,因為隨時都可以拋棄不管,不會有不捨,不會有更多的感情,只會苟且的活著,因為少了責任。哪怕家再小,只要有人,就會有愛,因為有責任,家是產生責任的搖籃,才會使人相互依託,才會使再難吃的飯,也會由衷的說好吃;才會當家人去開會,耽誤了幾天,也要去派出所;才會當團聚時由心的問寒問暖,而不是客套。那才是家。當楊柳又變成嫩綠的長條,又漸漸黃落,驛道上有滿地落葉,一顆顆楊柳又都變成光禿禿的寒柳時,人與人散了又聚,只有家是無論怎樣都拆不散的,哪怕裡面的人離得再遠。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因為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既然這樣,那麼為什麼不珍惜我們能與家人相聚的日子?未來的日子我們永遠也無法預料,我們只有守住現在的一點一滴。因為生活就是這樣,像我們,現在還小,雖然也會與大人置氣,那是因為我們不懂,但隨著這我們越來越大,是不是應該懂得越清晰?使我們以後自己回憶起這個萬里長夢會更美一些?

人生甚短,每一個歷程無非就是這漫長曆程中的一小站,在你度過這一小站時,請記住,不要忘了看看叫你周圍陪你度過的家人,對他們笑笑,給他們個訊號,告訴他們,你在。不要她們一個人思念好多人!深淺不一的印記,付之一笑的回憶。

讀我們仨有感8

這個暑假,我讀一本著名作家楊絳寫的《我們仨》。

《我們仨》這本書是雖然看起來普普通通,但是裡面的內容卻意義深刻。

這本書有3部,第一部是《我們倆老》,第二部是《我們仨失散》,第三部是《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這是對這本書對美妙的評價。那麼,我們仨是哪三個人呢?原來,爸爸是錢鍾書,媽媽是楊絳,女兒是錢媛。楊絳用夢境的形式講述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絳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我相信同學們總會有失去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那一天,可能有些同學已經經歷過這些不想經歷的事情。楊絳就是這樣,女兒沒有,女兒的爸爸也沒有。大家一定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當真的失去親人,回憶起來,心是非常痛的,想起曾經在一起的日子,想起那些快樂時光,想起小時候那些幼稚的事情,真的,淚水會流個不停!不管失去親人,還是和最好的朋友離別,都是值得懷念的事。我們一生中要經歷很多這樣的事,幼兒園的畢業典禮可能會不太留念,因為那時我們還小,不懂事,但還是拿著同學錄,忙著記錄好朋友的電話:“喂,你家的電話是多少啊?你幫我寫吧!”說這句話的時候,是慢慢說的,不能像現在一樣把話說的那麼流利。到國小,大家都明事理,畢業典禮也就有很多同學留下第一次離別的淚水。至於中學和大學,我們還沒有經歷,所以不知道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真的,沒才知道什麼是沒,失去才知道什麼是失去!

讀我們仨有感9

什麼才是家?何處尋溫情?

當歲月奪走了最愛的人的生命,獨留一人苟活於世,回想起先前種種,能用文字來記錄萬分感慨的人,唯有楊絳了。

“我們仨”一個普通平常的書名,蘊含著楊絳對家人的思念。“我們仨”普通的三個字,記錄了文學界上不平凡的二人的平凡生活。“我們仨”,三個人,一本書,代表著世界上多少個家庭的聚散離合。

楊絳在開篇的第一章,用夢來表達自己的孤獨,用陰鬱的氣氛寫出了自己對逝去的丈夫,病歿的女兒的濃重思念,用荒涼的情景展現了孤獨老人將靈魂寄於回憶,對喚醒一絲生命的活力的期盼。

當讀者仍縈繞在楊絳的悲痛中不可自拔時,楊絳用生動而樸實的筆墨向人們展現了他們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在這些點點滴滴的幸福中,藏著一家人的相互關愛。在英國時,錢鍾書與楊絳散步“探險”,錢鍾書為會劃火柴而得意,兩人共同下廚學做美食。女兒錢媛出生後,她和爸爸打成一片,即使在錢媛六十歲時,給父親寫的信上也會畫有兒時常畫的笑臉,來讓父親開心。三個人,無論有多大的困難,及時在xxx時期進牛棚,也讓他們坦然面對。

三個人的幸福,卻在綿長的幾十年後戛然而止。楊絳是這樣敘述的:“我們三個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突然屋子空了,只剩一人,獨守空居,那是怎樣一種淒涼。人皆逝,溫暖不復。

同時,我也在思考。多年後,越入古稀,我會拿什麼向楊絳這樣去回憶。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擁有的幸福亦不相同,當美好的事物降臨在身邊,年輕的人們或許不會去銘記這些微小的幸福,只是享受一時的快樂。當家人圍繞在左右,年輕的人們還在為理想而奮鬥,發揮青春的激情,誰會注重貪圖家的溫暖。但當身體漸弱,身邊的一切都像沙子一樣握不住地流淌,我們所需的或許只有年輕時富足擁有的溫暖與幸福吧。接著,我們踏上尋家之路,像楊絳所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

什麼是家?何處尋溫情?

以孤寂存活,抱回憶為食,蒼老後我是否也會過上這樣的生活,我不知道。珍惜現在還存在的家,珍惜這難得的幸福,也讓自己在數十年之後有東西去回憶,有幸福去感傷,而不是做一具失去靈魂的軀殼,像楊絳這樣還能將美好用文字敘述,以傷懷為基,我亦是滿足了。

讀我們仨有感10

朋友向我推薦了楊絳寫的《我們仨》,一本讓她看後十分感動的書,她看了兩遍。

我心中幾分好奇,是什麼樣的內容竟能觸動了她的心靈。因為那幾分好奇的作祟我也尋到了《我們仨》。

在看到還不到一半的時候,頓覺有些枯燥,有點難以往下閱讀,可楊絳闡述的那些事,總讓我的心十分沉重,也總為他們仨之間的情真,情深感到有暖流躥於心間。

的確,這不止是一本光寫愛情、親情的書,它反應了那個動盪的時局,與那時太多曾不可言說的苦難。

我是個沒見過世面的人,不懂得國家各方面的政治時局,我只看得到人生和感情的交融。

我的理解僅僅只有“有人為己記掛便要滿足,應當感到幸福,能同甘的大有人在,但共苦卻寥寥無幾。人生是無法預料甚至總是在預料之外逝去的,也正因為如此才充滿了引誘人氣息,總能讓人有無盡美好的想像或是接連不斷的煩惱。”

“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世界有怎樣的變動,世界總是在每時每刻都不斷變動著的,只是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因為有的人在改變,有的人在堅持,有的人沒有發現周遭的變化。這些都是不歸我們管轄的,能守住真心才是對幸福最正確的追求,不管是自己的亦或是他人的。”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楊絳和錢鍾書的心心相印、心心相惜,看在眼裡都是羨慕不來的。知識分子間的愛情,有的不僅僅是情,更多的是愛。我眼裡的“情和愛”兩個字是絕對不對等的,我對他有情和我愛他這是兩種深度不一樣的感情。

再說錢瑗,卻也真是一生坎坷,幼時就患了骨結核,不過她卻也是幸運的,本會奪走生命的重病卻病癒了。

這在我看來更像是命運開了一個玩笑,恐嚇一下他們,試探試探,畢竟懂得珍惜的人不多。

雖然她後來還是因病去逝了,但她已經多賺了幾十年了,其實也夠了,按100歲來算,過半不止,人各有命,強求不了。

他們一家三口一生跌宕,起伏不斷。其實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會一馬平川的,遇見的事千奇百怪,每個人的觀點都不同,能遇見一個志同道合相吸相惜之人就別離開了。

人到了一定歲數後,思想不再靠老師父母去決斷後,會越來越難遇見懂得自己的人。以前在老師和父母差不多的決斷裡,每個人想的好像都差不多,只需要分享一根冰棍,一包零食,好像都能瞬間聊得很投入,那時候的自己是最簡單的,而成長需要我們面對不同的挫折變成真正的自己,我們會在成長裡慢慢懂得什麼是自己在乎的,什麼是該丟掉的,什麼是要去追尋的,什麼是值得緬懷的。

有一天室友幾個坐著閒聊,其中有一個欣欣然說:“結婚別找那種家裡父母離婚的,我媽就是這樣說的,我覺得也是,父母離婚的家庭太複雜,攪不清楚,也不會分多少財產。其他兩個表示特別贊成,我當時沒說話,只是在想,‘指不定以後離婚的就是你們了,不是主要看那個人嗎?’我意識到自己和她們不是一類人,所以我並不發話。”

後來我心疑是不是我自己活得太不切實際了?我是不是該現實些?繼而又將她們的觀點同閨蜜陳述了一遍,閨蜜很憤憤然地說:“你這想法就有問題好吧!這關鍵是看人的好吧!和你過日子的是他又不是他爹媽,你要實在覺得不現實,那我給你說句現實的,少了爹媽負擔你不得偷著樂?”

其實吧!這就印了那句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每個人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我們要和那些同世界的人聚合,而不是把自己的世界裝扮成別人那樣,就算裝扮成了那也頂多就是個抄襲而已,雖然可能你也會像別人一樣得到一些好處,但是,別忘了看看那些跟你曾經世界一樣的人,他們得到了原本你也會得到的好處是不是比你的多?

文中有一處,我印象有些深刻,楊絳生錢瑗的時候,她沒有叫喊,醫生問她“既然那麼疼為什麼不叫喊?自己忍著疼。”

楊絳說:“我叫了喊了就不疼了嗎?”

醫生笑笑,覺得中國的女人都這麼有哲理嗎?

那麼反觀到一些事上,有時候難過,痛苦,難道事實就會改變嗎?眼界如果放不開,心界如果看不開,那我就是那些個生產時拼命叫喊的人。

莫名其妙叫喊了一通,疼還是疼了,但有時的確是如此的,心情不好的時候需要發洩。至少沒那麼苦悶。楊絳不喊,因為人家有錢鍾書,她並不苦悶,也不抱怨,她所感皆是幸福。

我叫喊,因為我還沒遇見那個會為我分去苦悶的人,所以,我喊喊怎麼了?不怎麼。煩惱的時候這樣想想好像心裡也就平復了許多。

如有他們一般愛情,真當盡得人生多倍感懷。

向著自己的路,大步向前,我們總會遇見人生的每個相遇。

讀我們仨有感11

很多年前,就讀過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近期聽到她去世的訊息,先是悲痛,我們國家又失去了一位可以稱作“先生”的大學者;其次,有些感慨,先生終於不用再做那種夢了,“往往是我們兩人從一個地方出來,他一晃眼不見了。我到處問詢,無人理我。”先生現在可以和愛人、孩子一起在天國團聚,這是先生一直想的,希望先生在天國快樂。

重新讀這本書,感受到先生對青春的回憶,與錢老青澀真摯的愛情,對文學孜孜不倦的追求,對愛女深深的關愛,從本書中,也感受到家庭對一個人的塑造有多深,沒有這麼一個和諧、開明、幽默、平等的家庭,先生可能就只能成為一名普通的舊社會女子了,在家相夫教子,怎能有之後在文學上的地位。所以,家庭很重要。

家庭,是一個溫馨的字眼,有一個好的家庭,不是指家世顯赫,不是指腰纏萬貫,不是指等級森嚴,而是有情有義,可以遮風擋雨的港灣。先生的書也回憶起她們的家,從國外留學到輾轉回國,從上海到北京,總的來說無論家庭之外有多少風雨,家裡還是安靜的,開心的,我喜歡先生說跟錢老出門叫做冒險,幽默而又風趣,那種結伴冒險的感覺如孩子一般天真爛漫,在北京的三里河寓所,一家三口終於安頓下來,本想安度晚年的,但生活剛有點起色錢老和愛女的去世讓先生倍受打擊,“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先生的話語讓我想多回家看看父母,無論事業上有多大的成績,家庭是最重要的,失去了父母家就不是家了,成了客棧。很幸運我的家裡沒有那麼嚴格的階級,我和父母都是平等的,我們可以各抒己見,遇到各種事都是商量著來,沒有一言堂,這樣的經歷讓我的思維從小就特別發散,目前,工作四個春秋的我還時不時有些新奇的想法,對任何新生事物都有著孩子般的好奇心,是家庭的教育讓我變得樂觀、向上,我也許沒有同齡人優秀的成績,但我很榮幸有這樣的家庭,讓我即使工作再忙也有一盞燈為我點亮。

生活總是充滿挑戰的,國家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篇章,本人才疏學淺,但也想闖出自己的天地,有我父母的支援,我會努力工作,為蠶蜂事業多做貢獻,為農民創富增收做出貢獻,為我省農業發展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讀我們仨有感12

這本書是18年讀的。也是想了很久終於是翻開了。讀書特別少的我似是到了高中才認識到楊絳先生與錢老。不僅僅是很高的文學素養與成就,兩人的感情也是無限令人羨慕的,而這種和諧而平等的家庭關係,更是令人所向往的。筆記也是那時候記得,那時候沒有很深刻的認識。但還是想原封記錄下來。

我想,一個人的出處去就,是一輩子的大事,當由自己抉擇,我只能陳說我的道理,不該干預。

其實不止是一個人的出處去就我們只能陳述道理不該干預,就連別人的處事風格我們也不當過於干預。這都是自己的事情,即便關係再好我們也不能去改變別人的決定。曾經的自己也會這麼不懂事,覺得和一個人關係很好,當他某些事情做的不夠好的時候會與其講道理,當講不通的時候就會很生氣然後對其發脾氣然後與其爭論,後來覺得這樣的自己真的很不講道理。一個人的為人處世,出處去就不都應該自己來做主嘛,我們又有什麼權利去過於干預呢。

鍾書和我不在一處生活的時候,給我寫信很勤,還特地為我記下詳細的日記,所以,他那邊的事我大致都知道。

想起了朱生豪的情書,沒有甜言蜜語,盡是瑣碎生活,卻也寫的深入人心,說是其文采好,不如講大抵最好的感情就是這樣。慢慢品,靜靜藏。

我們一方面願意她能多留學一年,一方面得忍受離別的滋味。父母總是很矛盾的吧。一面牽掛我們在外不易,一面又願我們在外多學點東西,走出那方小土地。大概我們的健康幸福快樂是他們最大的心願了吧。

無官一身輕,顧問雖小,也是個官。想起了季老的三辭桂冠。不慕名利,灑脫,超俗。作者:瑾瑄

讀我們仨有感13

很早就買了這本書,擱置了很久。最近分兩個晚上讀完了它。深深纏繞在腦海裡的,是楊絳先生在錢鍾書與女兒錢媛都病重的那段,是在夢中,卻能在現實裡遇見;不是在夢中,卻又如此真切。

對於牽掛的人,無論在夢中還是在現實中,都能相見。

楊先生說雖然不在女兒身邊,卻能在夢中見到女兒日日的病況及生活情景,這種有些奇妙靈異的遇見,我是相信且親身經歷過的。很小的時候,爺爺就離開了我。爺爺出殯的那天深夜,我起床上廁所,剛一下床,就聽到了爺爺在叫我,我遲遲不敢去,就喊姥姥告訴姥姥我聽到了爺爺在喊我。記憶裡姥姥只是說了句:“要是真疼孩子,就別這樣嚇孩子。”爺爺的聲音就消失了。

爺爺是癱瘓,卻很疼我,小時候的我很活潑,每當在幼兒園學了新的舞蹈或歌曲,回到家就會站在爺爺面前表演一番,記憶中的爺爺總是笑眯眯的。等我表演完,爺爺就從他座椅背後拿出一些美味的零食給我(其實那是姑姑伯伯們拿給爺爺吃的,爺爺總捨不得,都留給了我)。爺爺去世的那天晚上,收拾爺爺的床鋪,把被褥掀開,床板上還有爺爺為我藏著的幾本作業本、些許鉛筆和一把多的三個或四個長在一起的花生(正常的花生都是兩個連在一起的,小時候特別喜歡那種三個或四個長的奇形怪狀的,我老家叫這種花生“老等”),奶奶告訴我這些的時候,我的眼眶裡充盈著晶瑩的淚珠,不敢掉下來,那時候的自己,總是害怕哭泣,害怕煽情,卻總是忍不住。長大後,感動和煽情的時候很少了,有時候卻還要硬生生的逼出些眼淚來。

所以,我自從小就特別相信靈魂的存在。對於深深掛念放不下的愛人,靈魂是永生的。

楊先生用含蓄的表達,寫出了楊先生、錢鍾書先生與女兒錢媛的濃厚親情。楊先生寫因為當時革命形勢動盪不安,他們幾番搬家,生活簡陋,卻總是其樂融融,相親相愛。家存在的形式,不在於陳設位置,不在於房屋大小,真正聯絡一個家的,是心繫彼此,用愛串聯,組成一個家的心臟。現在漂泊在外的自己,對租住的房屋總是很難說出“這是我的家”這幾個字,下班回去的時候,總是冷冰冰,有時早上上班忘記關掉的飲水機,下班回去依舊在不辭辛勞的加熱,保溫,加熱,保溫,生生不息。當看到楊先生的這本書,我只想到了一個字:家。我也終於懂得為什麼我始終難以說出“這是我的家”的緣由。楊先生,錢鍾書先生和他們的女兒錢媛叫做我們仨,楊先生書中第一部分是我們倆老了,從書的結構來說,楊先生和錢鍾書先生並不能構成一個家,只是攜手一生,相濡以沫的愛人。第二部分才叫做我們仨失散了,有了女兒錢媛後才是我們仨,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才能稱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而無論他們如何奔波折騰,只要他們仨在,他們的家,就一直在。

文的最後,楊先生的點睛之筆又讓我眼前一亮。楊先生說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的一生,總有結束的時候。再熱烈跳動的心臟,也總會有停止的那一刻。生活本就不易,真愛的人和事物不會隨時間隨波逐流,他們仨失散了,彼此離開了,也只不過是去向了另一個世界,心的連線卻無法中斷。如文的末尾楊先生所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讀我們仨有感14

這是關於親情、回憶、思念的敘述,它有個通俗不過的主題——我們仨。

這本書講述錢鍾書溫馨的家。在這個家中三個人互相守護的感人故事。它好像一抹清風,那麼的清新,吹散走噪熱,陪伴我的暑假。

簡單的三個字,卻包含著一個家庭的互愛,不多不少,似他們每句話前加上的“我們仨”成為彼此之間的默契。

故事從夢引入,“在一個不知是什麼的地方,太陽已經落山,黃昏薄暮,楊絳竟走丟,她著急,她喊著錢鍾書的名字,聲音在空空的曠野中……”當她向錢鍾書講起這個夢時,錢鍾書只是淡淡地說,老。

是啊,轉眼間,他們老,兩位一起走大半生的風雨,無論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然於心。

在這樣一個學者的家庭裡,女兒圓圓是異常活躍的,為這個家庭帶來許多的歡笑。她是他們的女兒,可有時卻像兩位老人的跨齡好友。他們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卻總是相處的愉快,家裡始終洋溢著溫馨。

好景不長久,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輕易的失散,抒發“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的千古遺憾。楊絳開始對人生價值和意義開始思考,作者以自己淵博的知識和豐厚的人生經歷為基礎,探討生老病死這一人生規律,並給出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我們仨最終只剩下一個,哪怕再輝煌,也不可能再和從前一樣,但她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家人已離去,親情過往的點點,卻被真切地記錄在心中,記錄在《我們仨》。

掩上書,一種感慨由然而生。家,是每個人的避風港灣,無論你在外面多麼的勞累,多麼的辛苦,回到家,你會徹底的放鬆下來。所以,家,需要我們家中的每個人都用心的去經營,讓它被愛包圍,讓它充滿溫馨、充滿溫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愛我們的家人,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讀我們仨有感15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作者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其實我覺得這本書的文字並沒多華麗的辭藻,反而都是很樸實的文字,但卻很有感染力,讓讀者可以體會到他們一家人的溫馨、快樂、有趣。這裡面的許多描寫都是錢鍾書和錢瑗,都可以看出他們確實很有趣,很有智慧,但是從那字詞中還是能感受到,作者的懷念與深深的愛意。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人,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能不感嘆‘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但是,儘管這麼說,我卻覺得我這一生並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誰家沒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們三個或四個五個不等。只不過各家各個樣兒罷了。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是啊,天底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儘管是那麼地深切,上帝給了你幸福,也會帶給你無盡的寂寞。人生不是童話,沒有那般夢幻與美好,都說現實是殘酷的,我們必須面對。

讀了這部書彷彿是隨著楊絳女士的腳步經歷了整個人生;重新認識了錢鍾書先生,看到了大作家也有笨拙、調皮的一面;看到了不管是多麼有才學的人也要似平常人一樣過著柴米油鹽的生活。但是我又看到了他們和常人不同之處,就是那一份無論面對任何困難都能以平常心面對的超然心態。

也許這就是一個普通的學者平凡的家庭生活,不求一生榮華富貴,但求一家平安,幸福。

這平凡的三個人,這平凡的家庭,這平凡的爸爸、媽媽和女兒,卻有著不平凡、令人羨慕的濃濃親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