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書筆記(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4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們仨》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們仨》讀書筆記(15篇)

《我們仨》讀書筆記1

文學做了上百上千年,做的不過一件事,愛恨別離。

錢鍾書一家人在古棧道上相遇,也在古棧道上相失。三個人或緊緊蜷在船上,或孱弱躺在病床,或蹣跚走在路上,靈魂卻倚靠在一起。南柯一夢,如同星河般縹緲,但也似山峰般堅定。詩書,庖廚,分離,相聚......生活是這個家庭做了一生的夢,落在層巒聳翠中。一種堅韌把他們纏繞在一起,所以即使面對時光的流逝,疾病的侵擾,仍然“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這堅韌似金絲銀縷,把他們郁郁青青的歲月編成了一場盛世。

錢鍾書和楊絳可謂是偉人了,他們的一生稱之為盛世,原因卻並不在於此。因為縱然聲名遠揚,但面對生死,人還是人,還是滄海一粟。漫說人生一百年,生命有限,而愛不朽。楊絳先生曾說“因有兩人陪伴,可相依為命”,他們進入彼此的生命,相互依靠,奮力前行。愛情的熱烈與衝動,已經交織成溫柔綿長的親情。錢鍾書在前面慢慢地走,楊絳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這樣的小夢被拉成萬里長夢,才是他們的盛世。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們煢煢孑立,一邊看著這樣那樣的夢,一邊不自知地墜入自己的夢中。我們讚頌他人的盛世,殊不知自己也早已踏上了征程。

年少春衫薄,青雲之志不墜,不是我們的堅韌嗎?風雪滿道,盼故人早晚上高臺,是我們相互的扶持啊。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感情卻是可以延續的。其實我們和身邊的人早已被那樣堅韌的絲線纏繞在一起了,所以才敢有移山填海,志氣如斯的堅定,而且也會有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的私情,還有所恃知己,肝膽相照的友誼。一步步探索而來的,這些是我們自己的盛世啊。

“縱使文章驚海內,紙上蒼生而已”,《我們仨》是楊絳晚年的一個盛世回首,而腳下的路才是我們現在要去奔赴的。

《我們仨》讀書筆記2

《我們仨》是92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寫的一部回憶錄,主要講述了一個三口之家溫馨的生活。

書中分為三部,第一部以夢來開頭,第二部寫到一家三口失散,文字腔調悽美,是楊絳先生用以懷念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媛和丈夫錢鍾書。用夢境的形式來哀悼兩位親人,表現出了楊絳先生失去至親的悲痛。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樸實的語言描繪出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從兩口之家,變成三口之家。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都表現這個家庭的和睦溫馨。三口之家均為當代學者,錢鍾書和楊絳近從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仍然筆耕不輟,堅持讀書寫字和教書育人,對自我要求很高。錢鍾書是一個在學術上智商很高,卻不是很通人情世故,而生活還有些低能,卻一向堅持給妻子做早餐的習慣,對妻子和女兒其實很體貼。

而作為兩位偉大學者的女兒,錢媛從小雖然體弱,可是生活很樂觀。她很孝順,從小就乖巧懂事,始終是父母的安慰和驕傲。作為北師大的教授,她忍著病痛,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他們一家都是不求名份不求富貴,他們擁有最溫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過最艱難的社會壓力,他們只是有著學術上的鑽研和追求,甚至還略帶呆板之氣。但他們好像總是能夠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來,比如夫妻經常飯後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又稱“石子”。他們一個人要扮演多個主角,爸爸在學術上是教師是巨人,在生活中卻和女兒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媽媽總要把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把毛巾折得有稜有角,可還是會半夜怕鬼怕的要死,僅有女兒在才敢走夜路。而女兒長大了,會照顧媽媽,像姐姐;會陪媽媽,像妹妹;會管媽媽,像媽媽的媽媽。

《我們仨》讀書筆記3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像一場夢,真真假假,悲歡離合。

楊絳的書像個夢,在夢中離別,在夢中失散,獨剩下她一人,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嘆一聲“人生如夢”,道一聲“如夢幻泡影”,拉著你的手,像一個常家老人敘敘叨叨的講著大半輩子的事,聊聊平凡樸素的家常。

楊絳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和平常的家庭一樣,一同承擔困難,一同享受快樂,平平淡淡的過著日子。她繼而說道:“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人生如此,平凡中蘊含著一點火花,潛藏著一點不尋常的巧合。

《我們仨》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時間的殘酷並不防礙楊絳把他們仨一同生活的歲月,編織於夢中,記錄於那條悠長的古驛道上。

1997年—1998年的歲月,對於楊絳是怎樣一種"悽悽慘慘切切”是旁人無法讀懂的,女兒和老伴相繼去世,獨留一人於世,不厭其煩的回憶著他們共同的時光,與其說,“我們仨”是楊絳、錢鍾書和錢瑗三個人,不如說是他們的情感。“我們仨”是一段回憶,是一個整體,是家的集合。

文人的痛苦往往比幸福更為浪漫,他們把痛苦化為詩歌,化為文字,朦朦朧朧,如文中的描寫手法,人生就好比那條看不分明,迷迷茫茫的前途,被稱為“古驛道”的前途,老伴錢鍾書的生命則似驛道旁水中的船,流向不知的地方,她可做的只有在古驛道上行走,去追隨,一年又一年,相伴著的柳樹從綠葉成蔭到枝寒蕭瑟。如此往復,直到有一天船在不經意間漂走,隨著瀑布沖瀉出來,一道光似的衝進茫茫雲海,變成了一個小點,看著看著,那小點也不見了。這是楊絳寫錢鍾書去世前兩年的手法。而女兒錢瑗的回憶就更是迷幻,她把錢瑗從患病到去世的所有過程編成了夢,通過夢的視角、播放、記敘。

在古驛道上失散,離別,如文中描寫:“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而文中一段對愛國的理解:“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願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我們並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一直沒有弄明白什麼是真正愛國的我,被文字中所迸發的力量震撼,那種出自靈魂的震撼,這就是真正的愛國。

人間沒有永遠,錢氏夫婦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了盡頭了。只是他們讓很多人羨慕,一生相伴,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相濡以沫的生活,又有多少人可遙想?

《我們仨》讀書筆記4

這是一本“老人書”。一本不建議年輕人去讀的書。

不怕看不進去,就怕看懂了或許就要老上幾歲。

初章的辛酸如同化作實質的哽咽,處處透露著遲暮的女子對於生活和生命的無奈,無能,無為。夢境與現實交縱錯雜,並伴隨著某些貌似無意義的描寫,文字沒有目的,也不清晰。如果用生命形態去描述,那些句落就是蒼老。

當年少的回憶展開時,文風又宛如行雲流水,能感受到一個年輕的靈魂在呼吸跳動。關於食物,關於探險,關於生活中的種種都能嗅到幸福。文字並不精簡,我想或許是因為珍視,記錄才顯得瑣碎。

往後,戰爭爆發。再往後,社會變動,病痛折磨,流離失所。想想年輕人的煩惱真叫不上煩惱。

初讀時留下印象的多是二老的甜蜜,為人的原則,以及一些鼓舞的話。回過頭來翻看筆記,才發現諸如 “把一個小夢拉成萬里長夢” “那時候我年紀還小,不懂得造化弄人” 這樣喪氣滿滿的話語從一開始就有很多。

可能對二老來說都還好,就像文中所寫:“我們的閱讀面很廣,所以‘人心惶惶’時,我們並不惶惶然”。而我跟著作者情緒走,居然也就略過去了。所以說讀書真好,花一點零碎甚至就能買下別人一生的心血和思想,真是最值當的買賣。

同樣也是回過頭來重讀虛幻的章節,才發覺那些看似無意義的,其實才是作者最真實的情緒。那是即便決定記錄,卻還是不能直接面對苦痛的猶豫,所以只能在紙上徘徊。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讀完整再本回過頭來看,一句“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只這一句便傷到肝腸寸斷。

《我們仨》讀書筆記5

鍾書和絳的愛情,是細水長流。不管是絳在家裡做飯等鍾書和圓圓,或者對鍾書的擔心,還是在古驛道去探望鍾書,都透露著一種淡淡的依戀。

阿圓和鍾書的生病,讓繹揪心不已。她不能分擔,有心無力。可是,鍾書為什麼要在古驛道去?阿圓住院的楊柳為什麼光禿禿的?為什麼絳的心上綻出了血泡?阿圓走後,絳對鍾書說阿圓回家了,她的眼晴是乾枯的,可心上在流著淚。鍾書的眼裡也有灼熱的痛,對阿圓的失去,成為他們不敢言說的痛。絳老是做夢,夢裡全是對鍾書的擔憂,以至於分不清夢境和現實。這書裡有些悽楚的美,對於夢境,對於現實,對於隔著客棧的絳,和隔著小船的鐘書。年輕時,我們以為愛就是山盟海誓,以為愛就是你儂我儂。

殊不知,人世間最好的愛情,不一定是轟轟烈烈,不一定是悲壯豪邁。但一定有一種互相牽掛,互相依偎的溫暖,這才是愛情最好的模樣罷!

《我們仨》讀書筆記6

七月初與《我們仨》失散了,怎麼也找不到,一直認為失散與家以外的地方。卻不想8月初時被一直念念不忘此事的兒子苦尋到了《我們仨》。

兩次閱讀這本書有著不同的心情。先前讀了《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時,我正好在醫院等待身體檢查,先生就把我帶進了她的夢:先生與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虛虛實實,亦幻亦真。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是對錢鍾書先生和錢瑗濃濃的親情回憶。

失而復得,接著讀《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著墨的篇幅,娓娓道來的是一個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個個日子。書中有許多細節感動著我:夫妻之間相互的支援和扶攜,而同甘共苦的風雨人生,讓他們對彼此更加依戀和關愛。圓圓的出生,透過一個個小故事,彷彿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裡,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父母關愛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真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懷備至,體貼有加。出差時喜歡記錄所見所聞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會記下瑣瑣碎碎的事情,這些他們稱之為“石子”,有空會經常在一起“把玩欣賞”。書後也附了不少“石子”,“我們仨”的相親相愛都在“石子”裡有著真真實實的反映。

寫到這裡,我似乎對《我們仨》又多了點感想在心頭。不由得想起給弟弟寫的信,無外乎是勸解弟弟與固執的父親。從我生在這個家庭裡,我們彼此相愛,卻很少去透露彼此的感情。從前是我們四個,現在我們又各自有了“小我們”和“小我們仨”。

《我們仨》讀書筆記7

最終選擇看了實體書,那種書香和質感有點久違了[白眼]

分了好幾段時間來看,可是我竟然也進入了楊絳的萬里長夢中,夢中自己的言行舉止都與他們一樣,一樣對書籍如飢似渴,一樣對生活充滿樂觀,一樣成為了為教育,為國家奉獻力量的一份子,一樣也擁有一個其樂融融的家庭。

雖然我歷史不太好,不太懂其中的一些表達,但是我彷彿身臨其境,那種進退兩難的情景,那種動盪不安的社會,那種不敢亂講話的時代。所有人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存在著,活著。

錢鍾書先生寫的巜圍城》,他把婚姻比作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去。可他和楊絳卻是例外,有一次,楊絳讀到英國傳記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她念給錢鍾書聽,錢當即表示:我和他一樣。

楊絳答:我也一樣。

理想的婚姻應該是什麼樣子?在我有限的見識中,覺得就如他們一般,志趣相投,心性相契,平淡相守,共度一生。

都說人生如夢幻泡影,楊絳卻說:我這一生並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

很感動!很幸福!

《我們仨》讀書筆記8

楊絳先生用樸素的語言講述了一家三口的相聚、相守、相離、相思……滿滿的都是愛。

楊絳先生字裡行間裡透出一種慈母的溫暖,賢妻的知書達理,每當鍾書闖了禍,她總是會說“不要緊,我會修”,然後鍾書就真的不再擔心,而楊絳先生也真的會修好。那種溫柔如水裡又有一種強大的包容,被孩子和丈夫深深的信任和依賴。

圓圓4歲就開始看書,翻書的樣子和爸爸一摸一樣,用拇指和食指,翻的很快,那副畫面立刻生動地出現在我的眼前,圓圓12歲就看完了很多名著,比如西遊記等等,說到西遊記我現在正在看,是那種半古文的,一邊看一邊看註釋,所以要不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印件呢,在這樣充滿書香之氣的家裡耳濡目染,常看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啊……

圓圓成為大學教授後,楊絳先生還和丈夫說:咱們的孩子強爹孃勝祖宗,開會發言時我的心都跳的蹦蹦響,阿圓卻不慌,還總是有她獨到的見解,好多會議都是她主持!鍾書書也一個勁地點頭稱讚說,我們的圓圓是可造之才!從這裡又可以看出楊絳夫妻的謙虛和對孩子肯定和讚賞!

一家人都樸素簡單純真,有著高貴的靈魂。楊絳先生說我們仨在一起就算不說一句話,也會讓我們覺得很舒服和溫暖。三個人在一起互不打擾,各自做各自的事情,互相依賴,又互相尊重。

後來阿圓得病先走了,過了一年丈夫也離開了,就留下楊絳先生一個人,她說:只留下我一人,我想念我們仨……看著眼淚止不住流下來…

讀這本書的感覺就像聽楊絳先生在講自己的一生,從她很小的時候,講她的父母親,她的兄弟姐妹,講她和鍾書,講圓圓和她們仨,安靜平和的語氣講述著娓娓動聽的好故事。

《我們仨》讀書筆記9

“我們仨”的很多文字,讓我感到驚奇,感到溫馨,也有一些無奈。摘錄感動我的文字如下:

我隔著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裡翻滾的笑浪。

我退休前曾對他們許過願。我說:“等我退休了,我補課,我還債,給你們一頓一頓燒好吃的菜。”我大半輩子只在抱歉,覺得自己對家務事潦草塞責,沒有盡心盡力。他們兩個都笑說:“算了吧!”阿圓不客氣說,“媽媽的刀工就不行,見了快刀子先害怕,又性急,不耐煩等火候。”鍾書說:“為什麼就該你做菜呢?你退了,能休嗎?”。(出自“我們仨”)

我無奈說:“我怕爸爸要急壞了——他居然也知道打個電話。也多虧是你接的。我哪裡記得清。我現在出門,路都不認識了,車也不會乘了,十足的飯桶了。”

阿圓縮著脖子做了個鬼臉說:“媽媽這隻飯桶裡,只有幾顆米粒兒一勺湯。”我給她說得笑了。。(出自“我們仨”)

他立即睜開眼,眼睛睜得好大。沒了眼鏡,可以看到他的眼皮雙得很美,只是面容顯得十分憔悴。他放心地叫了聲“季康,阿圓”,聲音很微弱,然後苦著臉,斷斷續續地訴苦:“他們把我帶到一個很高很高的不知哪裡,然後又把我弄下來,轉了好多好多的路,我累得睜不開眼了,又不敢睡,聽得船在水裡走,這是船上吧?我只愁你們找不到我了。”。(出自“我們仨”)

鍾書說:“都聽見了。”他耳朵特靈,他睡著也只是半睡。這時他忽把緊閉的嘴拉成一條直線,扯出一絲淘氣的笑,怪有意思地看著我說:“絳,還做夢嗎?”。(出自“我們仨”)

我把自己變了夢所看到的阿圓,當作真事一一告訴。他很關心地聽著,並不問我怎會知道。他等我已經等累了,疲倦得閉上眼睛。我夢裡也累,又走得累,也緊張得累。我也閉上眼,把頭枕在他的床邊。這樣陪著他,心裡挺安頓。到應該下船的時候,我起身說,該回去了,他說:“明天見,彆著急,走路小心。”我就一步步走回客棧。。(出自“我們仨”)

有一個星期天,三人在船上團聚。鍾書已經沒有精力半坐半躺,他只平躺著。我發現他的假牙不知幾時起已不見了。他日見消瘦,好像老不吃飯的。我摸摸他的腦門子,有點熱辣辣的。我摸摸阿圓的腦門子,兩人都熱辣辣的,我用自己的腦門子去試,他們都是熱的。阿圓笑說:“媽媽有點涼,不是我們熱。”。(出自“我們仨”)

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出自“我們仨”)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出自“我們仨”)

他初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半個門牙。(出自“我們仨”)

鍾書諄諄囑咐我:“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我對於“像我”並不滿意。我要一個像鍾書的女兒。女兒,又像鍾書,不知是何模樣,很費想像。(出自“我們仨”)

兩年不見,她好像已經不認識了。她看見爸爸帶回的行李放在媽媽床邊,很不放心,猜疑地監視著,晚飯後,圓圓對爸爸發話了。“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她要趕爸爸走。鍾書很窩囊地笑說:“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出自“我們仨”)

頤和園後山的鬆堂,遊人稀少,我們經常去走一走後山。那裡的松樹千姿百態,我們和一棵棵松樹都認識了。(出自“我們仨”)

我暗下決心,再也不寫文章,從此遁入翻譯。鍾書笑我“借屍還魂”,我不過想借此“遁身”而已。(出自“我們仨”)

我們的菜一一上來,我們一面吃,一面看。吃完飯算賬的時候,有的“戲”已經下場,有的還演得正熱鬧,還有新上場的。我們吃館子是連著看戲的。我們三人在一起,總有無窮的趣味。(出自“我們仨”)

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身一變,可變成好幾個人。例如阿瑗小時才五六歲的時候,我三姐就說:“你們一家呀,圓圓頭最大,鍾書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認為三姐說得對。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阿瑗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變為最大的。鍾書是我們的老師。我和阿瑗都是好學生,雖然近在咫尺,我們如有問題,問一聲就能解決,可是我們決不打擾他,我們都勤查字典,到無法自己解決才發問。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我們母女把他當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出自“我們仨”)

他並不求名,卻躲不了名人的煩擾和煩惱。假如他沒有名,我們該多麼清靜!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出自“我們仨”)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出自“我們仨”)

《我們仨》讀書筆記10

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想這種相似,就是央視主持人撒貝南說的“精神上的門當戶對”吧,高山流水琴瑟和鳴需要一個詞“懂得”。《我們仨》中有一段我做了標識。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會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這一段是最讓我感動的,看似樸素簡單的描述,可是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家庭真的是很難得。“推開家門,把世事紛擾關在門外”,儘管也會遇到各種的難題和麻煩,但這一家人聚在一起總是開心快樂的,彼此關心,一起玩樂,其樂融融。

楊絳在《我們仨》中講到: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鬱,人間也沒有永遠。是啊,這一家人也面臨好多苦惱,政治、疾病的襲擊,可是一家人在一起,相依相伴。擁有溫暖家庭生活的人始終是會更經得起生活的打壓的。

記得我準備結婚時,我身邊的一些大姐就開始傳授馴夫祕訣:“婚姻生活,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你一定先拿住他,首先要沒收他的工資,每個月給一點零花錢,從經濟上管死他。”,聽得我心驚膽戰,怎麼感覺要上戰場似的。但我確實不懂這些招數。當時新婚的我感覺自己在智商情商上都被老公碾壓,很多社會上遇到的困惑我都很依靠他給我來解,所以我真的很戰戰兢兢我怎麼有能力管死對方,一想到“婚姻生活,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這句話,我就趕緊想點別的。

這次讀完《我們仨》,我終於找到了新的體會,“好的婚姻生活,不是戰場,而是遊樂場。”

錢鍾書和女兒在家玩得不亦樂乎,“阿瑗站在床和書桌間的夾道理,把爸爸攔在書桌和鋼琴之間,阿瑗得意的說“當場拿獲”。

八十四歲的錢鍾書要去“開會”,女兒還會編兒歌來給他壯膽“呼嚕呼嚕毛,我們的爸爸嚇不著”。

《我們仨》讀書筆記11

對比《圍城》的語言和《我們仨》文字,如果文如其人的話,楊絳先生的心性和智慧便是這段曠世情緣中我最為樂道的。

坦白說,如果換在幾年前,我沒有結婚生子的時候看這本書,一定是翻幾頁就沒有了興致,因為敘事過於平實瑣碎,像老奶奶嘮家常,怎能吸引追求浮華我?但現在我卻被深深打動,且能體會先生這般閱歷,能有這樣的文字卻是一種別樣的超然境界,他們這一代知識分子,經歷了太多苦難,在一些人的回憶中,對那些不堪回首的歲月,大都是批判和控訴的文字,慷鏘有力擲地有聲,好不痛快,而楊先生對如是種種,輕描淡寫,優雅而節制的敘述一家三口如何互相協助在共度難關,字裡行間飽含深情,感人至深,生活的瑣碎中卻讓我感受到了濃濃親情。

整本書讀下來,我內心沒有波瀾起伏,反而平靜,我反覆審視自己的婚姻,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心境,我感覺我更加安寧平和,雖然依然偶感浮躁,但也更加溫和,或許這就是受先生樸素的文風的感染,像水,緩緩的沖刷我的稜角,我會變得圓潤,不傷害自己,也不會刺疼家人了,我想這種喚起我內省的文字,與我而言它的精彩已經超出了我所讀到的故事本身。

《我們仨》讀書筆記12

昨晚夜燈下開始讀這本書,黃色的光照進內頁,情感就緒。然後卻是發現幾度快要讀不下去,與書的情感僵局在第三部幸然自破。

簡單說一、二部:《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也許是因為九十二歲高齡創作,也許真是老人常做的夢,所以內容充斥著夢與現實的交叉。這本該在我的喜好裡投籃命中,但又偏自小不喜楊柳花草類的修辭,加之目前所有教學經歷裡多和國小生接觸,所以對此種寫作手法及偏愛的感悟力很抗拒,看到會頭疼,深感乏味。

我愛直接的、尖酸的、深刻的。話裡要藏只藏針,不藏風雪。

第三部直到附錄,尤其附錄裡錢媛的部分,很喜歡。第一次聽到楊絳的名字,後面跟著“先生”二字,以為是個男性。像她和錢鍾書這樣的人,在我們自小的課本里已經被推到了不可企及的位置,又在生活年代之隔里加深了我這代人對他們的不甚瞭解,重點在不是很感興趣,覺得不太會有共同語言吧。

其實是心態偷的懶。年代更迭,但從無新事。錢媛的畫和寫信的語言活脫脫就是現在我們現在年輕人的感覺,很可愛。不免感嘆生命易逝。

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在外留學直至生子、回國……種種由一家二口再到一家三口所上演的經歷,都是我所羨慕的安靜、不爭的生活。如果,如果說某天我想要婚姻的話,那他們二人的相處方式是我羨慕的。如果又說某天想要孩子的話,那錢媛的性情也是我所向往的。更有“如果說”的例如父女關係、母女關係、女兒女婿、婆媳關係、爺孫關係種種。

字裡行間也曾透露他們年輕時的瘋狂,但又讀來始終恬淡靜好。聽過楊絳先生不喜張愛玲,不知真假,但就寫作風格上,我肯定是極愛張的。可如果能選擇一種人生去過,楊絳先生這本書降服了我。張的人生該是王家衛式的電影,不大哭也心悶。

一些特殊時代下的經歷,是讀後理解最淺薄的部分。對歷史熟知寥寥,也就難免自以為是的覺得虧欠,虧欠作者的深情書寫。我不信書寫者不渴求讀者的理解,只是在那個年紀,無所謂了。她還是希望我們能一起陪她尋覓到歸途的吧。她總是怕一個人的。

開始讀的時候,覺得寫的也不過如此(真實想法,並不傲慢),可是讀到他們那麼多的經歷,有關學術上的成就以及與人交涉中的大智若愚,教書育人,家庭教育……都深覺不易。他們好像總是在看書,幾近榨乾自己,但又說常會偷偷溜出去玩。讓我感受到了學霸的碾壓……於是更心慌,覺得自己浪費了很多年,雖然是從現在起彌補是最佳時期,也只是最佳安慰而已,浪費了就是浪費了,可惜之情無法消散。只求不過於影響本就脆弱的心態。也惋嘆,一輩子都無法看完想看的書、聽完想聽的歌、賞完想賞的影視劇、走完想走的地方……這麼說來,美好竟是多的。

最後不要臉一句,我一直想寫書或者寫個現代詩集……還有劇本。不過也最多是有生之年系列了。錢錢對不起!始終自我質疑。

《我們仨》讀書筆記13

楊老的記敘方式實在沒有什麼特別的,平鋪直敘,情感起伏很少,但攔不住我就是看得停不下來,可能因為平淡文字中滿溢的溫馨、幸福還有和諧。

每個家庭的相處模式都不一樣,我們大多數都只體驗過父母的相處方式,這時候家庭生活和諧的重要性就無限凸顯了。要多讀書,才知道和諧的家庭是什麼樣,自己想要什麼樣的家庭生活,我非常喜歡楊老的相處模式。

每個人都不一樣,絕不強求統一,生活習慣上,你雖然做的不合我意,但我尊重,絕不強求絕不埋怨,彼此安然;在不同的時候互相做好自己大人或小孩的角色,為對方考慮,互相扶持,沒有什麼事是誰必須做的,不要被世俗所定義的思維定勢限制,我這樣做只因為我願意為你這樣做;每個人都有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無論在多麼惡劣的情況下,只要陪伴著,就可以心無旁騖的在生活中尋找樂趣,要始終保持好奇心,和愛的人一起探索世界的奇妙,千萬不要被工作、生活壓力淹沒了生活的樂趣;如果迫於現實無法在一起陪伴,也要記錄下自己的生活,養成習慣,只待相聚時分享,再次成為最瞭解對方的人。

楊絳先生理解錢老的孩子氣,無論這麼個大人物做出多麼幼稚不可理喻,生活上有些弱智的事情,都覺得很正常,並且非常願意為他做這些事情,可能是在楊老看來這就是錢老最迷人的地方,或者是他們的內在世界如此契合,以至於生活物質方面的問題都不再重要;但錢老對楊老也是極關心的吧。無論如何,能夠培養出錢媛這樣孝順暖心的女兒,可以看出從小的家庭氛圍絕不缺愛,多麼溫馨。

慢慢體會,多看幾遍。

《我們仨》讀書筆記14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這本書為我們平靜地講訴著一個家庭的故事,兩個人,三個人,一個人,最後他們都“回家”了……

先生的文章,情感總是平和的,我很是喜歡;先生的為人更是讓人肅然起敬,我很是佩服;先生的愛情,更是讓人羨慕。

老爺子和先生於二十四五歲結婚後,直到一九九七年老爺子去世,他們一同度過了六十四載的時光。過去人的愛情總是含蓄的,書中從未提及過“愛”字,但無一不傳遞著“愛”,他們之間的愛,是相依相伴,是互相懂得,“鍾書常自嘆拙手笨腳,我只知道他不會蝴蝶結,分不清左腳右腳,拿筷子只會像小孩那樣一把抓。我並不知道其它地方是怎樣的笨,怎樣的拙”、“能和鍾書對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會嫌棄鍾書刻薄了。我們餓不相投的人保持距離,又好像是驕傲了。我們年輕不諳世故,但是最諳世故、最會做人的同樣也遭非議。鍾書和我就以此自解”。這些無不透露著,先生對老爺子做人做事的懂得,欣賞他所擅長的事情,理解他所不擅長的,甚至偶爾他做下所不擅長的事兒,她便會大加讚賞,由衷的開心。誰不愛這樣的女人呢?這樣的愛,是自由,是包容,是理解,是尊重。這樣的尊重還體現在他們有矛盾的時候,“我們講定,以後不妨各持異議,不必求同,遇事兩人商量。”在教育女兒方面,他們也秉持著這樣的理念,“孩子自己決定,不予干涉”,這樣開明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了一位優秀的女兒。

她這麼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這就是,我們仨的意義。

《我們仨》讀書筆記15

最初知道楊絳先生是因為錢鍾書的《圍城》,喜歡錢鍾書是因為楊絳先生的文章,因為先生文章中錢鍾書的好玩。也不知道從哪裡讀到楊絳的文章,說是錢先生很好玩,經常捉弄女兒錢媛,給孩子的床上埋了很多玩具,在孩子身上畫畫,那時候楊絳還沒有提到孩子的姓名。

再次知道楊絳是因為《洗澡》,那是多年前(大概是1999年下半年或者20xx年上半年)從西安交大對面的皇甫莊舊書攤上上買來的,現在都還隱約有印象,是那種近乎白色的封面,可惜這次寫文章時卻找不到了,這讓我有些傷感。我一直認為對舊文人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十分必要的,是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須,所以我就認真地讀了《洗澡》。但是,讀完之後,我不是很歡欣。其中緣由,在其他文章中已經詳細說明,此處不再贅述。

陝西教育學院進修畢業回到學校教學《老王》的時候,我對楊絳先生的人文主義思想有了更為深刻全面的認識。《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上》中“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本意是指出社會分工規律,卻被後世認為是封建帝王制造專制統治的理論依據,最終造成了國人貴腦力勞動、賤體力勞動的傳統陋習。在這種情況下,作者能夠尊重、關心底層勞動者,併為自己的不經意的舉動而愧怍就顯得難能可貴了。

雖然這僅僅是文章,但是言為心聲,這體現了楊絳先生經歷過苦難生活之後對人性的光輝的懷念。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也是楊絳先生的感人之處。

楊絳先生之所以能有如此的人格魅力,這與她所受的家庭教育薰陶是分不開的。楊絳出身無錫名門,她的成功軌跡和家庭氛圍息息相關。楊氏以民族工商業而興,然而子孫輩卻以研究學問而著稱,儼然成一詩書之家。楊氏家族最有名的知識女性除了楊絳之外,還有中國第一名女大學校長楊蔭榆、為瞎子阿炳錄製《二泉映月》的中國音樂學一代宗師楊蔭瀏……這個家族的名人對無錫的社會經濟文化都產生過非常深刻的影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