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4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03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4篇)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1

早就見到過《月亮和六便士》這本書,但如此簡單和莫名其妙的書名並沒有吸引我的注意力,直到去年有同事跟我聊起此書,才決定看看。

題目是什麼意思?很奇怪的組合。帶著這樣的疑惑開始了尋找“月亮和六便士”之旅,遺憾的是閱讀過程中並沒有發現有關它們的蛛絲馬跡,反而是在讀完此書,掩卷而思的時候恍然間明白:原來月亮象徵了理想和浪漫,六便士代表了現實和庸俗。只不過,主人公在書中若隱若現的出現,敘述者“我”時斷時續的講述,讓我感覺小說的主題並不明媚,像是霧裡看花。所以,讀完之後的這幾天一直在回味著這部作品,在思考著主人公的故事。最終還是將目光聚集到書名上,兩個對立的事物放到一起,本就具有張力,具有選擇性,在二者中,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選擇了“月亮”。

原本思特里克蘭德是一位英國交易所的證券經紀人,事業順利,收入不錯,妻子美麗賢惠,兒女健康伶俐,家庭美滿幸福……在所有人看來很不錯的狀態中,思特里克蘭德離家出走了,留下了幼小的兒女和不安的妻子,還有疑惑的眾人。在其妻子的拜託下,“我”去巴黎找到了他,否定了他找情人的猜測,獲得思特里克蘭德開始學畫畫的令人匪夷所思的資訊,這之後“我”或是在巴黎與他碰面,觀察他的生活和繪畫狀況,或是從一系列其他人那裡獲得主人公的生活狀態和繪畫情況,直至思特里克蘭德去世。思特里克蘭德拋下優越的生活,隻身來到巴黎追求理想,學校教育並不能契合他的想法,隨後自己關在小破屋中作畫,忍飢挨餓是家常便飯,生病潦倒也是常有之事,不過他打點零工賺點小錢,有時受到朋友的幫助,但他的畫作並不讓他滿意,在他人眼中也並不討喜,加上他脾氣古怪更讓人不願接近。之後他輾轉來到南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島,在這裡他開始幸福了,在原始自然的椰林中,他與愛他懂他的愛塔一起生活,也開啟了他創作的源泉,終其一生,在島上的這幾年無論是畫畫還是婚姻,於他而言都是最幸福的。不過,幸福的時光如此短暫,因為感染麻風病,不久之後在創作了滿屋子的絕世壁畫後,他病死了,絕世壁畫也跟隨她而去。之後他聲名鵲起,世人開始回憶他,開始尋找珍藏他的畫作。主人公坎坷曲折的經歷令人唏噓,震撼著我們的心靈,文中“我”的態度不斷在轉變,由最初的疑惑不解到不願理睬到氣憤再到可憐同情到理解最後是敬佩。當然,故事還是要回到起點,“我”再次見到思特里克蘭德的妻子,這時候的她依然嚮往昔一樣虛偽做作、愛慕虛榮(對丈夫、對一切人),原本讓我同情的女人和孩子在此時卻十分的厭惡,反而對思特里克蘭德更加敬佩,對他拋妻棄子的選擇多了一份理解和寬容。文中“我”的態度恰恰也是我閱讀過程中的心情體驗,我想應該也代表了大多數的讀者。

這薄薄的一本書帶給我的思考太多了:婚姻與家庭、現代文明與“野蠻”文化、理想與現實……好像這裡面充斥著太多的衝突,也存在著太多的選擇。在富足太平的現實生活中,思特里克蘭德選擇了理想,這樣的選擇一定是經歷了太多的糾結和思考過後的結果,要不然主人公也不會在喜愛了繪畫多年後的中年做出抉擇。選擇,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做,大到愛人的選擇、事業的選擇,小到晚飯吃什麼,選擇的過程是痛苦的,艱難的,可是選擇過後帶來的結果是更考驗人的。但是縱觀思特里克蘭德一生,他並沒有後悔他的選擇,而且坦然或者說順其自然的接受著一切後果,包括死亡。不過,最終他成功了,他摸到了“月亮”,不為庸俗的現實,不為趨之若鶩的'名利,只為自己心中的明月!

我深深地被震撼,這就是傳奇人生帶來的效果,這就是經典帶給我們的思考,無論是思特里克蘭德,還是其原型高更,抑或是梵高,或其他藝術家,還有各行各業的古今中外人物,在他們的人生中,總是有著各種各樣的選擇,但是他們都是選擇了那輪明月,鍥而不捨的去堅持自己的抉擇,這樣的勇氣是可敬的。理想,於我而言太奢侈,從未想過自己的理想是什麼,更不用說去追求。即使勉強有,自己會捨得拋棄目前安逸平靜的生活嗎?願意放下自己奮鬥多年的事業(說工作更合適)嗎?會不後悔自己的選擇嗎?月亮是美妙的,六便士充滿銅臭味,但我想我會輕而易舉的選擇“六便士”。這就是偉人之所以偉大,而我依然平庸的原因吧!

月亮與六便士,你選擇什麼?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2

我們老祖宗曾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將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月亮和六便士》裡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就是這樣一位心有猛虎的人物,他被夢想的烈火緊緊包圍,熾熱的火焰將他的胸膛裡那顆跳動的心臟吞噬,將他推入黑暗無邊的牢籠中,他被理想鞭笞得體無完膚,他需要一個擺脫束縛噴薄慾望的出口,繪畫成為他釋放天性的完美利器。

四十多歲這個年紀,很尷尬。上有老下有小,錢財不多不少。斯特里克蘭就在這樣一個年紀下,開始了放棄一切追尋夢想的道路。他給妻子孩子留下聊以生存的錢,隻身一人在巴黎繪畫,飢一頓飽一頓,衣衫襤褸,形如乞丐。比起溫暖溫飽的家來說,這種放肆的生活反而助長了他囂張跋扈的氣焰和自私自利的性格。畫得畫就放置在閣樓上,不去推銷也不售賣,捉襟見肘的時候藉助朋友的幫忙,窮困潦倒得厲害。後來,從巴黎輾轉到了塔希提的時候,他的人生髮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娶了土著人愛塔為妻,安心作畫,終於在臨終前完成了他最滿意的畫作。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猛虎——高高在上如月亮般的夢想,誰都希望自己夢想成功的一天。心中湧動著無可言喻的力量,它在不斷升起、衝突、翻騰,如那個朗朗如光的月亮看似近在眼前,實際遠在天邊,伸手觸碰不到。夢想在每個人心中都留下了一個缺口,有人在裡面看到了天堂,有人將它直接丟棄,並不是所有人能夠得到這股神奇的力量。

在《月亮和六便士》裡,在“我”的敘述中,描繪了兩對追逐夢想的人兒,一對是斯特里克蘭和斯特羅夫,另一對是亞伯拉罕和阿列克卡邁克爾。斯特羅夫也是一位畫家,從小的'時候繪畫有點兒天賦,並且自學成才畫作得過獎,他後來被送到專業繪畫學校進行學習過。但是這樣一位人兒卻逐漸迷失了自我的繪畫才能,隨波逐流在茫茫的世俗中了。可是,他卻有一顆古道熱腸的心,和一雙發現千里馬的眼睛。在他看來,斯特里克蘭是個天才,是個不可多得的千里馬。他盡心盡力,甚至貼錢貼妻子地去輔助斯特里克蘭,即使被罵得狗血淋頭,也仍然堅持去幫助他。斯特里克蘭最後的成功一半必須歸功於斯特羅夫,雖然這有些諷刺和好笑。這不禁讓人想起了高更和梵高,兩個赤城熱愛繪畫的天才,彼此滲透,彼此仇恨。

“我”在搜尋過世三年後斯特里克蘭的故事,裡面穿插了亞伯拉罕和阿列克卡邁克爾的故事。亞伯拉罕醫學界裡的天才,在外科手術中是一把不可多得的好手,並且已經成功晉級為主任。他卻意外地將唾手可得的榮耀丟棄在一邊,獨身去了亞歷山大港。這個機會就留給了卡邁克爾,他獲得了所有的一切——職位、財富、榮耀。當問亞伯拉罕後悔嗎,他說他完全沒有後悔,他別無所求,他的生活很完美。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上帝送給他得以天下的榮耀,他喜歡的是歸於平靜的生活,他愛上的是趨於平衡的內心力量。

每個人對於夢想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斯特里克蘭窮盡一生,只是為了完成心目中最完美的畫卷。亞伯拉罕希望得到平靜的生活。他倆都是成功的,雖然過程有些曲折,一個捨棄了溫飽安全的家庭,一個放棄了飛黃騰達的機會。

藉助亞伯拉罕和阿列克卡邁克爾的故事,毛姆問出了很多人內心渴望已久的話,“難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讓你感到舒服的環境裡,讓你的內心得到安寧是糟踐自己嗎?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你認為你應該對社會做出什麼貢獻,應該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太多人說毛姆根據畫家高更的人生創造了這部流傳百世的鉅作《月亮和六便士》,但我覺得裡面包含著毛姆本人想要傾訴和噴薄的話語。在他的人生軌跡中,剛開始的寫作生涯鬱郁不得志,評論界認為他的作品不夠冷靜深刻。他輾轉到寫戲劇後,火熱程度一發不可收拾。這才完美地延續了他的文學夢。若不是戲劇拯救了他,想必他會從熠熠生輝的天才“墮落”到鬱鬱寡歡的俗人中。

實現夢想的道路曲折又坎坷,可是那些層層疊疊的人影在路上忙忙碌碌地行走著。頭頂上的月亮大得彷彿能夠踮起腳尖就能夠觸碰。有人急急行使,忘了周圍的風景。有人走了一半,開始走回頭路。有人沐浴在朗朗月光下,先撿起腳邊的六便士,再抬頭看看那顆又大又漂亮的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3

我們所成為的人,到底是靈魂的決定還是外界的推動?我成為了別人眼中還是自己心中的人?——題記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望見了月亮。”作者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如一位冷漠優雅的紳士,將一個關於是非、關於愛情、關於夢想、關於自由、關於人生的故事娓娓道來。

初讀此書,我看到了一位中年男子——斯特里克蘭德,為追求心中的夢想,不顧世人看法,拋家棄子來到異國他鄉,即使貧困交加,他也仍堅持自己。再讀,我竟感到一絲恐懼和從心底溢位的傷感,似為斯特里克蘭德,又似為自己,這竟讓我流下眼淚。我驚訝,思索,感觸良多。

何為對錯?何為善惡?

斯特里克蘭德拋家棄子遠走他鄉後,世人鄙夷,惡意猜測,彷彿斯特里克蘭德是十惡不赦的罪人。可是,斯特里克蘭德對於世人而言,他有什麼錯?斯特里克蘭德是有錯,可是他的錯只是對於他的家庭、他的妻子、他的孩子而言。但世人卻用自己的道德去譴責,殊不知,用道德譴責別人才是最不道德的行為。生而為人,活在世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著自己對於世界的看法,不同的價值觀造成了這大千世界。這種人,活在當下,其中一類便是隱藏在網路後,打著“伸張正義”的“鍵盤俠”。他們自以為洞察世間,有著網路做屏障,依靠著“言論自由”,便無所顧忌,肆意妄為,用著惡毒的言語去評論他人的是非善惡,造就了不知多少的悲劇。可是正如“卑鄙與崇高,惡毒與慈悲,憎惡與喜惡能夠在同一個人心中,並不相悖。”這世間真的有如此明確,如同法律法規一般的善惡黑白嗎?世間真的有絕對的好人壞人之分嗎?如同一個歷史人物要從正反兩面去看待,斯特里克蘭德也不該被貼上類似標籤。

何為愛情?何為婚姻?

婚姻對於斯特里克蘭德第一任妻子來說,是一種資本,是面子。她努力地維持一種家庭幸福美滿的假象,但實際上,她與丈夫沒有共同語言。最終,平靜的大海拍打起凶猛的巨浪。愛情與斯特里克蘭德而言,是一種累贅,是枷鎖,“那隻會影響畫畫。”他與恩人的妻子在一起,是為了滿足生理需要“情慾他無法克服,他屈從於情慾。”他與土著人妻子結婚生子是因為她能照顧好他、滿足他,使他能更好地畫畫。於是乎,有人罵他“渣男。”這不禁讓我想到了一個人:徐志摩。滿身的才華也無法掩蓋他的薄情寡義,是“沒有筋骨的豆腐渣”。可他說:“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找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他終其一生不過是在尋找他靈魂之伴侶,他在為自己努力。可現在,多少人的婚姻大廈搖搖欲墜卻在努力維持,“忍一忍,會過去的,”那些整日爭吵的夫婦可曾記得結婚時的諾言,當年的初心嗎?

何為理想?何為現實?

斯特里克蘭德從小就有個畫畫的夢想,但是父親的阻撓使他不得不把這個夢想藏在心底,過上了父親想他活成的樣子。可是,星星之火終究會燎原,終於,他為自己而活。“即使被討厭、鄙視,我也無所謂,而且我必須要畫畫,我身不由己,就好像一個人掉進了水裡,他游泳遊得好不好沒關係,反正他得掙扎,不然就得淹死。”這是經歷了什麼,心裡得有多大的執念,多大的.勇氣才使他說出這番話啊。我們活在世上,有太多的不得已。現實生活的瑣碎終會磨滅我們心中的激情,柴米油鹽的計算使忘記愛情本身的模樣,家庭的需要使我們的步伐變得沉重,斯特里克蘭德的瀟灑與自由使人羨慕與敬佩,但社會的和諧美好,卻容不下斯特里克蘭這類人。就像是《歡樂頌》裡所說:“做人吶,隨大流最舒服,標新立異最累,要是迫不得已的標新立異就更累了。”難道理想與現實就不能共存嗎?斯特里克蘭德最終回到了靈魂的最初,畫出了曠世傑作,但最後他卻讓土著人妻子燒燬了它,他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間,最終也將赤裸裸的離去,是肉體也是靈魂。他始終也為無畏他人的看法。於是我也釋然,理想與現實能否共存又如何?心之所向便好。

願你在尋找生活裡的六便士的同時,也不要丟掉你心中的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4

《月亮和六便士》雖然是一本接近100年前的作品,但卻一直有著經久不衰的現實價值,這也是它暢銷至今的原因。

書名中的月亮和六便士,相信大家都瞭解它的寓意所在:月亮高高在上,是我們的理想。六便士是當時英國金額最少的錢,象徵著我們生活。

人生贏家總是能成功地將這兩者結合,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曾嘗試過去平衡月亮和六便士的關係——當然土豪富二代不在此討論範疇。

所幸的是,今時今日,這兩者之間已經不再是水火不容了,起碼已經進步成貓和狗之間的關係——我們既可以追尋自己的理想,又能夠憑理想獲得相應的收入。

簡單跟大家梳理一下故事情節吧,思特里克蘭德是個百年難得的藝術天才,卻從事著普通的白領工作:股票交易所的經紀人。

他已經成功讓自己活到了四十不惑之年,並擁有一個看似美滿幸福的家庭,有米有房有車有嬌妻有存款有二胎甚至還是龍鳳款,可卻突然像是魔鬼上身,拋妻棄子,連夜做滴滴順風車去到巴黎,追尋自己虛無縹緲的畫畫夢想,並在屢屢碰壁後,決定離開文明的世界,去到一個荒島裡混跡餘生。

荒謬的是,逝世之後他的作本站得到世人認可(聽到這,像不像我們那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呢)。

另外,這兒還有個小插曲,在巴黎窮困潦倒到幾乎要餓死的期間,思特里克蘭德還不忘風流地勾搭了自己最好的而且還救了自己的朋友之愛妻,造成了對方的'家破人亡(友妻殉情)。

需要特別強調的一點是,毛姆是現實主義作家的恪守者,書本里大量的故事環節都有生活的原型,包括男一號,正是死備哀榮的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見下圖其作品),只是換了個國籍而已。

也就是說,還是印證了那一句話,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

總的來說,作家毛姆的文字是偏向於敘述型,同時又不乏一定的幽默感(這一點的確能得,舉例如下),其通過一種娓娓道來的態度,去解剖那些引藏在人們內心的感情。

“我來同你談談您太太的事。”

“是嗎?當您年紀再長几歲的時候,肯定就會懂得不該管別人的閒事了。如果你把頭稍微往左轉一轉,你會看到那裡有一扇門在這。

整部作品的結構非常嚴謹,用第三者的視覺娓娓道來,同時讓故事圍繞著某條線索串在一起,慢慢地引人入勝,最終形成了的一種強大的表達力。

高更《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

高更《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

眾所周知,最近許巍有一首歌非常火:生活不應該是眼前的苟且,還應該有詩和遠方。但是,如何平衡這兩者的關係呢?卻是一直困擾著所有的追求自由和夢想的人,當然也包括思特里克蘭德。

所幸的是,我們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這個時代更加包容,包容每個人的夢,哪怕它偶爾不公平不正義還有些操蛋,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全力以赴,然後耐心地等風來。

作家王小波曾經說過,年輕的時候最痛苦的是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其實,就算是年輕時候沒有想明白也沒有關係,這種事情永遠不會太晚,只在於有沒有這勇氣去改變。

人到老年的陸游也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少時汩於世俗,頗有所為,晚而悔之。然漁歌菱晚,猶不能止。”

由此可見,倘若沒有勇氣去改變,即便是成功地混到了老,也無法跟自己妥協。既然這樣,既然我們早晚要追尋心中的那朵藍蓮花,那為何不早點出發呢?

“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看到了月亮。”

最後,雖然跟本文主題無關,還是忍不住對類似於思特里克蘭德的老婆那樣的好姑娘(賢良淑德又出得廳堂的英國好媳婦)說上一句公道話:

如果你不夠愛一個人,而他又是一個絕對的月亮主義者的話,請真的要放大眼睛(不是放大瞳孔),謹慎選郎,千萬別盲目亂嫁——因為你要麼收穫一個夏天的六便士滿地的繁華,也有可能收穫一個冬天的貧困寒冷的孤寂。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5

這本書幾乎每個晚上讀一些,終於讀完了,故事中各種景緻和人物形態動作的描述都是栩栩如生的,而且主人公的刻畫是真實的,不是以往讀的書中那種有主人公光環的人。

1.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

這位主人公按照原本的生活,做個證券投資者,能賺錢,又有漂亮老婆和兩個可愛的孩子,在英國倫敦能過上滋潤的讓人羨慕的生活。可是他突然有了想當藝術家,想換個人生,想實現兒時的畫畫夢想,他毅然決然放棄了現在的生活,拋妻棄子,一個子兒也沒給自己的妻兒留下,揹負著罵名跑到法國,住著簡陋髒兮兮的房子,過著有上頓沒下頓的日子,在不斷學習和不斷不被人認可的情況下堅持畫畫夢想。最後在塔希提追逐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狀態,畫出了自己的人生巔峰。

說實在的我比較佩服他的是他過的很理智,很瘋狂,他可以為了自己的夢想,不顧其他人的看法,不管別人怎麼說,也不管自己的環境如何,他都堅持畫畫,經常有人說畫不好寫不好是因為環境不好或者筆不好之類的問題,不是自己的問題,實際上就是自己不能堅持不能排除外界因素影響,才會做不好自己想要做的。但是他對自己的朋友妻子下手這個事我是不能忍的,對於一個經常救助他經常對他好的朋友,他搶了人家的畫室,搶了人家的老婆,最後還害得那個女人為愛而死,關鍵他的搶佔只是因為性慾來了,而不是因為愛,對於他最後在塔希提在一起的女人,我覺得也不是愛,他只是喜歡她的溫順,喜歡她的不打擾和理解,可以說是一個極度自私的.人了……

2.思特里克蘭德太太——原配夫人

原配夫人在老公賺錢的時候只是享受,沒有給予老公理解,而且還經常跟很多文人雅士藝術家交往,用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表面品味,每次的宴會其實都只是小團體聚餐罷了,晚餐會邀請老公入席,老公總是處於與他們這些人格格不入的狀態,沉默,怪異,沒有品位,愚鈍的感覺。

當他老公離開了,她將女人最後的倔強和虛榮心發揮到極致,明明知道老公不是出軌跟其他女人跑了,但是為了博取同情,別人對他的猜疑和醜聞她都是預設不反抗的,為了賺錢拿到更多列印訂單,她不斷博取同情。但是賺到錢之後,她又覺得這個列印店不配她的身份,假裝自己還是在以前的層級。而且她也不願意同老公離婚,自己得不到的也不想讓其他女人得到。

最後老公的畫出名了,有人來訪問她,她也表現出自己跟老公從來都是非常親密的,沒有矛盾,生活幸福。

3.戴爾克

蹩腳畫家,模仿別人的畫很厲害,會賺錢,有慧眼識英雄的技能,對人和善,雖然經常被嘲笑被騙錢,但是下次遇到這個人,他仍舊會被騙,以傻和不記仇出名。被主人公嘲笑被氣瘋了,但是在主人公遇到問題的時候及時解決,可憐的是,最後把他綠了,老婆被主人公搶了,心愛的畫室也回不去,只好騰空間給這對出軌男女……同時仍舊對妻子念念不忘,許下諾言,哪天男主不要她了,仍舊可以回到自己身邊。他雖然傻,但是隻有他在一開始就發現了男主的畫畫天賦,覺得他與眾不同,是個天才,特別支援喜歡男主的畫,我想他這樣的表現也是支撐男主繼續畫畫的動力吧……

4.愛塔——最後的老婆

這是男主在塔希提最後一個老婆,也是他最滿意的老婆……聽話得很,為了他的畫畫事業,住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家務農活,養育孩子,支援男主,賺錢養家都是她在承擔。她的愛特別無私,也特別執著,在男主得傳染病的時候,她堅持同他居住,最後孩子死了一個,她也不怕,男人在哪,她就在哪,絕對不離開,除非她死。男主眼睛瞎了,身體發臭,她也堅持著,男主說死了就要把最後這幅鉅作燒了,這是整個房子啊,多麼重要多麼寶貴的鉅作,她不管不顧的做了……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男主願意同她攜手到老的原因吧。其他女人都是想控制他,想要得到他所有的關心所有的時間,但是愛塔不會,她只是默默付出,默默守護,從來不需要別人的回饋。

整個故事串起來,不是一個平淡無奇的人物傳記,而是一個紀錄片一樣的,有每個對男主熟悉的人的回憶和感想,他如同貝多芬一樣,雖然一開始一名不文,就算自己瞎了或者聾了,也要堅持把自己的夢想實現,這是一部有血有肉的故事……值得觀賞!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6

首先粗略地講一下吧。小說的主人公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的確是一個偉大的人。我對他整體的評價是讚揚的;然而人都是複雜的,他也不例外,這個人簡單又複雜,值得我進行一番剖析。

聯絡到我自身的處境,斯特里克蘭這個人物是十分觸動我的。很小的時候我就擁有遠大的理想,只是由於某些原因,那時並不能付諸實踐;可是,身邊的同學已經小有成就了。剛上大學的時候我也很迷茫,看著只比我大一兩歲卻優秀得遠超於我的學姐學長們,我陷入深深的自卑。才19歲,我就每天問自己:這個時候才開始,是不是已經遲了?我真的可以實現我的理想嗎?我給自己的答案几乎是全然的否定,以至於我落入長時間的痛苦之中。

儘管只是一本小說但這種經典小說總是給人力量。書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給了我黑暗中的一束光。他拋棄名譽拋棄家財拋棄妻兒,他丟下一切可以丟下的東西,奮不顧身地朝他的夢想飛奔而去的時候,我熱淚盈眶。那個時候的斯特里克蘭,已經40歲了。40歲?我捫心自問,尚且年輕氣盛才堪堪19歲的我不會有那樣的勇氣,更何況40歲?斯特里克蘭毫無疑問是一個十足的勇士。他年少時期的夢想迫於家族的壓力而按下暫停鍵,但在他得到機會時,他立刻抓住了。不在乎流言蜚語,無所謂冷嘲熱諷,斯特里克蘭的眼中只有一個東西:他的畫。

斯特里克蘭對於個人理想的追求如此簡單,可他所處的社會關係網卻那樣複雜:他的妻子兒女、斯特洛夫夫婦、阿塔等等。初讀完,我認為斯特里克蘭是一個很自私的男人(某人跟我說:“浪漫主義的人總歸是自私的。”但我並不認同。)他丟下只待在家裡沒有工作的妻子,丟下自己的'孩子,不顧妻子的請求和別人的勸阻固執地隻身去往異國他鄉。可是結合我們老師的分析再想:他果真是完全的不負責任嗎?在離開之前,他是個成功的商人,他家財萬貫卻將其全部留了下來,沒有和妻子離婚,使他們能夠名正言順地使用他的財務;至於離開,也是在他的第一個孩子到了應該獨立的年齡之後了。

我不能理解的是斯特里克蘭對德克·斯特洛夫的態度。德克無疑是斯特里克蘭的伯樂,在那時是唯一感受到斯特里克蘭的才情並大力稱讚、支援的人,在斯特里克蘭需要幫助的時候也總是施以援手;只是由於他本人畫作“平庸”且以畫賣錢,斯特里克蘭則唾棄他,總是冷眼相待。這就是很奇怪的事情:選擇了“月亮”的人看不起選擇了“六便士”的人,卻在無以生計之時又向對方求助(然而他連求助的態度都是隨意傲慢的);選擇了“六便士”的人嚮往並幫助選擇了“月亮”的人,最終卻因此感到痛苦。

《月亮與六便士》還隱含了對於愛情及婚姻中男女關係的探討。文中著墨最多的是這三個女人:斯特里克蘭夫人、斯特洛夫夫人(布蘭奇),還有阿塔。斯特里克蘭早年真的不愛他的妻子嗎?從文中來看,不是的。他也曾青春過,也曾與愛人陷入熱戀是什麼把他變成了後來薄情的模樣?在那個時代,社會對於女性的壓迫是很嚴重的:他們要求女人成為男人的附庸,不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東西。更加可怕的是,連女人自己也接受了這樣的定義。如此,斯特里克蘭夫人變成了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她在婚姻、家庭、社會中都處於弱勢地位,以至於內心缺少安全感,這又使她對自己的丈夫充滿控制慾,她想將斯特里克蘭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後來背叛德克的布蘭奇也走入了這個,女性在愛情中的誤區。這個問題,在當今社會仍不少見。所以追求自由的斯特里克蘭感到窒息,他的應對措施就是:逃離。

阿塔是斯特里克蘭在塔希提島上的女伴(或許也可以稱作“妻子”)。她不是白人,是個新教徒,因而也沒有那麼多的規矩。像其他女人一樣,阿塔也是由於斯特里克蘭的才華而愛上他;不同之處在於,她從不約束斯特里克蘭的行為,也從不對斯特里克蘭指手畫腳簡直像一個僕人在服侍他(當然,我不提倡這種愛情觀)。為什麼斯特里克蘭以前有那麼多情人,卻無法維持長時間的關係,在阿塔這裡就可以?原因就在於,他在阿塔身上除了可以獲得自己需要的“性”,還可以感到“自由”。

我想我和斯特里克蘭與德克都不一樣。我這個人比較貪心,如果條件允許,我不會放棄理想也不會放棄名利。簡而言之,“月亮”和“六便士”,我全都要。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7

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感到有點迷茫的。因為這本書不像某些傳統的小說按照小說主人公的人生經歷一步步建構故事情節,取而代之的是以小說主人公的朋友“我”聽到有關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的經歷的順序來串聯整篇小說,但隨著故事層層深入,讀到後面對各種人物關係及其性格起源的感知也逐漸清晰起來,於我而言,這篇小說是值得閱讀與思考的。

在讀完這本書後,我與一些朋友進行了交流和討論。我們普遍認為,毛姆以《月亮與六便士》作為書名意在藉助小說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的生活經歷反映理想與現實的碰撞,六便士是英國貨幣的最小單位,代表殘酷的現實,而月亮則代表指引方向的理想,懸掛於夜幕之中。在毛姆的筆下,理想戰勝了現實,以“我”為首的當時代的世人最後都被斯特里克蘭德的不朽名畫所折服,在為他“描摹”神化經歷的同時也忘記了其人性的本源現象。

故事的主要情節是這樣的:一位生活體面的證券經理人忍受不了日復一日,平庸無味的生活,為了追求心中的“繪畫夢”,在一個平常的午後,沒有任何預兆,“毅然決然”地拋棄了自己慈祥善良的妻子和一雙兒女,只留下一張告別的紙條,上面寫道“我不回來了,我的決定不能再改了”,冷漠得讓人不敢相信,之後便獨身一人踏上了藝術創作之路。看到這裡,也許讀者會認為,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下定決心逃離生活的舒適圈需要巨大的勇氣,這是令人欽佩的,那就請接著看吧。

從倫敦到巴黎後,他過的都是窮困潦倒的生活,白天在破舊昏暗的小閣樓裡畫畫,晚上就在燈紅酒綠的街頭放蕩人生,沒錢了就去找人借點,也從沒有想過還,一直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而當生活逼得他奄奄一息的時候,戴爾克·施特略夫不顧妻子的反對將他接回自己的家中細心照料,在施特略夫的卑躬屈膝的懇求下(的確他就是這麼一個心地善良,對藝術家有著絕對的崇拜但性格軟弱的人),妻子終於同意與他一起照顧斯特里克蘭德,他們夫妻倆日夜交替,像照顧自己的親生父母一般照顧斯特里克蘭德,經過幾個月終於將他從死神手裡拽了回來。可駭人聽聞的是,在他生病期間,他對施特略夫毫無感激,而只有精神上的踐踏,他還搶走了施特略夫的妻子,最後逼得這個女人自殺身亡,施特略夫也丟了魂。到後來,他在街頭流浪過,做過零工,在碼頭幹過活,後來為了逃命登上遠航的`輪船,漂洋過海來到太平洋的一座小島。隱居在孤島的叢林深處,娶一名土著妻子,住一間簡陋土屋,簡衣素食,最終因麻風病毀容、失明、死亡。這就是大概的故事梗概。

有人會說:雖然斯特里克蘭德脾氣古怪,性格偏執,冷漠無情,但這一切都是為了追求他心中的理想,都是為了圓他自己的畫畫夢。最終他做到了,他的畫作名垂千古,這就是理想的力量。我認為,這種看法是片面的。

我不否認,我們應該堅定心中理想,自動過濾他人的不正當的“評價”和“論斷”,不去過多在意他人的眼光和看法,腳踏實地地去走好夢想旅途的每一步。可是,斯特里克蘭德的經歷與這有著本質的差別:為了追求畫畫夢,拋棄深愛自己的妻兒,冷言相對,毫無預兆的離開並且沒留下一丁點錢,我認為這是冷血無情、不負責任的表現;在斯特里克蘭太太託“我”去巴黎尋找他的時候,對於“我”的勸告,他無動於衷並回復“是不害臊”、“毫不在乎”,這是人性的泯滅;在畫家施特略夫夫婦盡心竭力地照顧他的生活起居時,他不但搶走了其妻子,還逼得人家自殺身亡,丈夫也因此神志不清,這是不知感恩,虎狼之心的表現等等。所有跟斯特里克蘭德相處過的人沒有一個不覺得他性情古怪且不通人性,因此只有當他最終流落到太平洋的一個孤島與土著人結婚時他才能感到真正的適合與安寧。

理想與現實,往往是一對矛盾體,但是我認為,有時候我們是應該為了追求精神的豐盈而適當捨棄物質的誘惑,可這一切應該有個前提,那就是自愛、他愛、甚至博愛,以“善”待人,方得始終。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8

閱讀毛姆的這部世界文學著作《月亮與六便士》,每一次的感覺與收穫都不相同。小說中通過主人公查理斯·斯特里克蘭德先生在中年時期,放棄了穩定的收入、放棄家庭和兒女,走入尋求繪畫夢想而坎坷一生的故事,留給我們關於人生與理想、婚姻與愛情、生活與藝術的思考,回味無窮!

首先,我稱這部小說是一部“學習鑑賞藝術手冊”。

出生在70年代的我們,對藝術的瞭解知之甚少。每次當我站在美術館展覽的藝術品前,“彷徨”二字油然而生。雖然站的很近,但又是那麼的遙遠!我僅僅感覺到好看還是不好看,但對它真正的美和創造者想要表達的內容,卻不知道應該作何描述和欣賞。我曾向很多人提出過諸如此類的問題,但是一直沒有尋找到答案。直到在毛姆的這本小說中,看到了答案:美是一種美妙、奇異的東西,藝術家只有通過靈魂的痛苦折磨才能從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來。在美被創造出以後,它也不是為了叫每個人都能認出來的。要想認識它,一個人必須重複藝術家經歷過的一番冒險。他唱給你的是一個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心裡重新唱一遍就必須有知識、有敏銳的感覺和想象力。多麼一針見血的語言!想要欣賞到藝術的美,我需要學習和積累的還有很多很多。

第一次翻開這本書的簡介,當我看到毛姆是以法國畫家高更的生平為原型,寫下的這部小說時,我找出高更的油畫。在沒有讀這本小說前,看到高更的畫,感覺整個視覺是被扭曲的,所有的東西都不成比例,而強烈的顏色衝擊著我的視線。他的`畫有一種原生態的感覺,似乎開天闢地時混沌著。我不知道為什麼這樣表達意境?難道真實的寫實不好嗎?

在一次又一次閱讀這本小說時候,我才似乎朦朧的理解到高更繪畫中所表達的美。精神上的追求如同大自然的美一般魔幻,稍縱即逝,但是抓住即永恆了。

其次,這部小說也堪稱“愛情指導手冊”

愛情對於物質極其豐富而精神空虛的現在來講,受到的考驗更為嚴峻。婚姻無法為愛情保駕護航,有時候反而帶來的是加速愛情的消亡。婦人往往把家庭佈置的溫馨、孩子教育的得體、照顧好家庭成員的飲食起居作為的首要任務,男人把事業、地位、金錢作為身份的象徵。大家卻都忽略了愛人之間的精神溝通。毛姆在小說中指導我們“在衝動的熱情前面,這種感情是毫無防衛能力的。”

如果做的都是正確的事情,也就不會出現斯特里克蘭德夫人在結婚十七年後,才知道斯特里克蘭德先生要的是什麼;而勃朗什·施特略夫就不會被斯特里克蘭德先生所拋棄。而恰恰懂得他的是愛瑪。沒有精美屋舍、沒有錦衣玉食,有的只是茅草屋、簡單食物,而查理斯·斯特里克蘭德先生卻生活的比什麼時候都幸福。請有時間問問自己,做的東西是他/她要的嗎?

最後,我把這部小說定義為“理想與生活指導手冊”。

在這本小說中,能讓我欽佩的不是查理斯·斯特里克蘭德。雖然每個人選擇生活的方式是自由的,我無需去評論,只能說查理斯·斯特里克蘭德是一位讓我敬佩其堅忍不拔、追求理想的人,但是沒有辦法尊重的人。而使我真正欽佩的是布呂諾船長。“我在自己的身上也深深感到激勵著他的那種渴望。但是他的手段是繪畫,我的卻是生活。” 布呂諾船長和妻子共同用雙手創造出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們都清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創造好的物質基礎,也是想讓自己和家人能幸福。只是我們在匆匆忙忙工作中,別忘記曾經小時候的我們也想成為“這個家、那個家”!別忘記自己也曾經想學習的興趣愛好!別忘記孩子需要我們更多的陪伴、指導,別讓他們的精神世界也變成一片沙漠!

理想和生活並非是一對矛盾體。他們就如同“月亮和六便士”一樣,月亮掛在天上,六便士就在地下。沒有六便士,又怎能觸控到月亮呢?只是在地上撿起六便士的時候,不要忘記抬頭看看月亮在那裡。人生匆匆幾十年,上帝創造我們,就是讓我們在這世間生活的豐富多彩。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祝大家活的精彩!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9

“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裡,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

看《月亮與六便士》,第一遍是罵克蘭德這個渣男----他可真是渣得不能再渣了!拋棄妻兒不說,朋友施特略夫和妻子勃朗什把重病垂死的他接到家中、象父母一樣照顧,病好後,勃朗什跟她走了!同居三個月,勃朗什自殺死亡,而他只是冷漠的說:因為她精神不健全,總是逼著她沿著一條她自己也知道必然通向毀滅的路上滑下去。

憤憤地要把書合上時,作家毛姆用帶著消毒水味的手術刀,把人性解剖開來,吸引著往下讀:

“男人的靈魂在宇宙的最遙遠的地方邀遊,女人卻想把它禁錮在家庭收支的賬簿裡。儘管也有很少數男人把愛情當作世界上的頭等大事,但這些人常常是一些索然寡味的人;即這些人是一種可憐的生物。女人能夠整天整夜談戀愛,而男人卻只能有時有晌兒地幹這種事。”

身邊這樣的戀愛故事真的是不少。

看了第一遍,有個很大的疑問?他為什麼永遠不缺優秀朋友、年輕女人,為什麼創作激情永不枯竭,為什麼臨死讓愛塔燒掉自己的傑作?

接著看第二遍、第三遍......,看著看著,藝術大師的人生之謎一點一點地解開了---------

“思特里克蘭德的精神一直脫離了他的軀體到處漫遊,到處尋找寄宿,過半小時的考慮就甘願拋棄一生的事業前途,這才需要很強的個性呢。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裡,淡泊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如果責備他沒有這些感情,就象責備老虎凶暴殘忍一樣荒謬。”

有幾人能做到這點呢?

“美是一種美妙、奇異的東西,藝術家只有通過靈魂的痛苦折磨才能從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來。正在宇宙的一片混亂中找到了一個新的圖案,正在笨拙地把它描摹下來,因為力不從心,心靈非常痛苦。這種熱望無時或止地刺激著他,叫他奔向一個他自己也不清楚的目標,燃燒著他心靈的激情發洩完畢以後,他對自己畫出來的東西就再也不關心了。他象是森林裡的一頭野獸,在一陣猛烈追獵後躺在那裡休息。”

“在美被創造出以後,它也不是為了叫每個人都能認出來的。要想認識它,一個人必須重複藝術家經歷過的一番冒險。”

真正的傑作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就是這樣鮮為人知的,難怪愛塔遵照克蘭德的遺願燒掉作品。難怪作家毛姆發出了這樣的共鳴:“作者應該從寫作的樂趣中,從鬱積在他心頭的思想的發洩中取得寫書的酬報。”

克蘭德對畫畫的執著追求、對世俗的不屑一顧,吸引著有思想的醫生、作家、畫家,他們成為了朋友;同時,漂亮的年輕女人勃朗什、愛塔,被他的從不報怨、從不沮喪、從不服輸所征服,全然不顧他的無禮、貧窮甚至譏笑!心甘情願地為他冒險,和他一起顛沛流離!

再讀著讀著,覺得書中的人物和情景在我周圍隨處可見、而自己以前並沒留意:

比如:克蘭德妻子貶低克蘭德,並不是真心的想貶低,只是“好象由她自己說出他最大的缺點就可以保護他不受她朋友們的挖苦以的。”。

我們經常聽到朋友們貶低親近的人,大多都是情著這樣的心態。

再如:“使靈魂寧靜,一個人每天要做兩件他不喜歡的事。”

不喜歡的事,做與不做,最大的不同就是“靈魂寧靜”。

書中想說而說不出來的話太多了!何時掀開,都象是在和知己傾吐心聲,談一會兒都會心曠神怡!

“好的作品讓人顫抖、讓人回味、讓人悲觀,悲觀過後才能變得通透。”《月亮與六便士》,給我打開了看世界的另一扇窗戶,從這裡望去,可以看見“激情”-------傳遞著心靈財富的天使,正在專注地發掘和引導普通人潛在的才能!不幸的是,四周都有它的天敵-----物慾!是天敵消滅天使、還是天使消滅天敵?天才和普通人的區別就在這裡。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10

一個人坐在窗前,讀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當黃昏來臨時,我也讀到了最後一頁。

放下書本,腦中還縈繞著那個畫家的形象。可能記不住他的名字,卻記得他的偏執的個性、苦難的命運、非凡的才華,還有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刻。

是的,《月亮與六便士》是寫一個畫家的命運。或者說一個天才的一生。

這個天才名字叫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據說這個人物是有原型的,這就是法國著名後期印象派畫家高更。但此書不是像《梵高傳》那樣是一本傳記,而是一部以真人為原型的虛構的長篇小說。書中對男主人公沒有少年和青年的經歷敘述,而是直接進入他的中年。

作者毛姆,在書中是貫穿全文的“我”,全書也以第一人稱來敘述。通過“我”,一個作家的回憶,來講述與思特里克蘭德的初相識、交往、好奇、追尋,他以平靜的語言敘述著旁觀著,而作為讀者,也漸漸進入到他的講述中,心情跟隨著主人公的命運而不斷的變化著。

思特里克蘭德原本有一個體面的工作,是個證券經紀人,有一個外人看來很安穩的家庭。他相貌平凡,甚至顯得笨拙,給人印象“是一個忠厚老實、索然無味的普通人”。突然有一天他離家出走,原因竟然是“我要畫畫”!沒人瞭解他少年時就存在內心的夢想,更沒人理解他著了魔似的瘋狂。他不管不顧地要用畫筆譜寫未知的命運!

貧窮,飢餓,無處安身,病痛折磨,現實的`困窘接踵而至,但他都毫不在意,也從不後悔。畫畫成為他生命裡全部的熱愛和力量,他熱切的想創作造出美來,直到眼睛失明,還用油彩在叢林中的小屋牆壁上塗畫。

最終,他得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東西,他創造了一個世界。

藝術家是情感最豐富的,雖然思特里克蘭德的情感都奉獻給了繪畫,但他生命裡不乏喜歡他的女人。他後半生經歷過三個女性:平凡生活裡的妻子、朋友施特略夫的太太勃朗什、停止流浪後遇到的單純女子愛塔。他和妻子是現實中的平常夫妻,過著貌合神離的日子,彼此並不理解。他與勃朗什是剎那的火花。勃朗什原本是施特略夫的妻子,有著內心的祕密,在施特略夫把病重的思特里克蘭德接到家中照護時,她的情感由厭惡、害怕轉為強烈的愛,但畫家熱愛和執迷的是繪畫藝術,對她已經沒有了興趣,施特略夫依然願意接納她,但女人的心只有她自己瞭解,最終她以自殺結束了生命。在思特里克蘭德流浪到塔希提島時,他經別人介紹認識了愛塔,也許是愛塔的單純質樸吸引了思特里克蘭德,也許孤獨的他渴望溫暖,他與艾塔來到一個沒有人煙的孤島上,相依為命並有了孩子,這是一段艱苦卻安寧的日子。也許是神靈的光輝照耀,思特里克蘭德在這個時期創作出了最偉大的作品。也許,這個天才畫家,他來人世不是愛女人的,而是創作流芳百世的繪畫藝術作品的。

雖然思特里克蘭德死後才華才被承認,作品頓時身價倍增,但他的才華在當初並不是無人賞識。作為同樣是畫家的施特略夫被思特里克蘭德嘲笑為畫匠,他卻看出了思特里克蘭德的天才,他雖然也不富裕,卻心甘情願地給予思特里克蘭德吃和住,購買顏料等幫助,甚至在對方佔了自己畫室並奪走自己老婆時還萬般遷就。這段故事情節約佔了全書的三分之一,讓讀者認識到畫家性格中自私、無情的一面。如果說天才有理由唯我獨尊、眼中無人,那施特略夫這樣的默默承受,給予思特里克蘭德無私的照顧也讓人感動。也許他是上天派來的關照畫家的人。

苦難成就天才,藝術確實是“不瘋魔不成活”。天才是上帝安排到人間的,他為了使命而奮鬥,他的自私,他的怪癖,甚至他的無情,世人都該用憐憫的、疼愛的心來對待,因為他把才華和生命給予了人間。

作為書名的“月亮與六便士”,隱喻著理想與現實,或者精神與物質。作者毛姆說,如果你忙於在地上尋找那六便士,你便不會抬頭看天,也便錯失了那月亮。我們不能用常人的標準來評價有個性的人,精神層面的追求不能用物質標準來衡量,追求精神卓越的人是值得我們敬重的。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11

粗略的讀了一遍這本書,可能還帶點勉強的意味,並不是寫得不好,而是我本身就不喜歡讀書。如果寫得再乏味一點,我會果斷地放棄。讀完了不能什麼都不留下吧,要不過幾天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曾經還讀過一本這樣的小說。

因為外國的小說名字是個很乏味的東西,所以我永遠不會記得。暫且稱主角吧。這本書的主角,厭倦了呆板千篇一律的生活,選擇拋棄所有,去追求藝術,去畫畫。而且是他很不擅長的領域。他是一個典型的萬千所謂幸福家庭的代表。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有一個優雅美麗的老婆,有兩個很乖,而且很聰明的孩子。看似很美滿,很安逸的生活裡,卻隱藏這巨大的悲傷。主人公好似被魔鬼控制一樣。他丟下一切去追求自己內心所想要的東西。可是他到底想要什麼呢?其實連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只知道他要畫畫,可是他畫的東西都不是他想要的。他希望畫出他所追求的東西。可是,人的內心太複雜了。變幻莫測,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只能一點一點通過在追求道路上的磨難去領悟。

而本書的作者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目睹了主角所發生的一切,從拋棄一切到最後死去。而我以一個旁觀者外的旁觀者看著發生的一切。這個追求夢想的主角,就像是我們內心瘋狂的一面。有一天突然發現,人生的意義在哪裡。美麗善解人意的妻子,聰明懂事的孩子,然後為這一切去奔波,感覺幸福和甜蜜。而且這是所有幸福人的生活場景。主角是一個偉大的人,他打破了一切。他選擇流浪者的身份活著,每天只要餓不死就可以了,身邊的一切對他來說都沒有意義了。甚至男人永遠痴迷的性,女人,愛情,也失去了意義。所有的一切都是骯髒的,活著的唯一條件就是畫畫的時候沒有人去打擾他。

在他病危垂死的時候,一個善良到有點愚蠢的畫家救了他。因為這個愚蠢的人有著獨到的眼光,他知道這個主角是個天才。最後,得到的是,老婆被主角深深的吸引住了,離開了這個愚蠢的人。最後,這個女人為了主角自殺悲慘的死去,可是臨死的時候,也沒有後悔過。女人真的是一個可怕的生物。她們可能為了穩定安逸的生活,去委曲求全的嫁給一個自己不愛的人。如果這個他們不愛的人儘管盡心盡力的去愛她們,把她們當做神一樣供著,也不及她們內心一點點冒險的激情。為了這點激情她們甘願犧牲一切。可是,她們看不到,這點激情只是暫時的。激發起她們激情的男人也是危險的。這些男人,可能是暫時的需求罷了。當他們明白這個女人會像其她女人一樣,想讓自己循規蹈矩,遵循她們的意願,並且,完全被她們所佔有的時候。她們面臨的將是無情的拋棄。危險的男人也是絕情的。他們會拋棄給自己短暫快樂的'人,並且不顧死活。女人又是一個可悲的生物,她們會原諒給自己帶來深深傷害的人,也不會原諒一個為自己犧牲的人。

凡是愛上這個主角的女人都不會有好下場,因為他已經對身邊的一切毫不在乎了,包括自己的生命。最後,這個主角結婚了,很好奇,到底什麼樣的女人可以這樣束縛住一個這樣瘋狂的男人。這個女人可以捱揍,可以照理他的生活,為他生孩子,滿足一切的需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打擾他畫畫。聰明的男人總會去找一個很傻的女人。

在主角四十七歲的時候,他染上了麻風病,可是他自己卻不知道,臉腫的和獅子頭一樣,他都不知道。還是他的孩子為他請來了醫生。醫生到來的一刻,讓他照完鏡子他才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了。在最後的日子裡,眼睛失明瞭,他也畫出了自己內心追求的東西。可以說死去的那一刻他無憾了。可是,他卻並沒有讓臨死前最完美的畫留存在這個世界上,而是讓她的妻子燒燬了房子,和牆上的畫。就像他經常說的一樣,畫出來的東西,對我來說已經沒有任何的興趣了。

男人在中年最得意的時候拋棄了自己的所有幸福,僅僅為了自己的心。就像作者理解的一樣,他是一個被魔鬼附身的人。我們在千篇一律的生活中也會有這一份衝動,為了自己的一個念頭,將生死置之度外,去受盡磨難,去追尋。只是少了一份決絕的勇氣和堅持到底的信念。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12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題記

所謂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世人對它褒貶不一,有人直呼“看不懂”,也有人說讀起這本書時“彷彿有一個人在用只有我們兩個人懂得的語言吟誦內心的詩篇”。

在我看來,與其說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是在描繪斯特里克蘭德的一生,不如說是他想借這本書表達自己的渴望,表達他對自由的渴望。

書中斯特里克蘭德是一個無限矛盾的人,他看似沒有人性,為了虛無縹緲的夢想拋妻棄子,他好像能夠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完美自洽,對於康德提倡的道德不屑一顧。但他依舊被肉體的歡愉吸引,和欣賞他的畫家的妻子在一起,也依舊在死亡前的一刻為自己的土著妻子流下兩行熱淚。

斯特里克蘭德代表的是一種人類最初的狀態,他原本是英國的一位富裕中產階級,過著不愁吃穿的小資日子,然而這樣的生活滿足不了他對創作的'渴望,於是他拋開一切,一個人來到法國作畫。我們回想一下我們的一生,從呱呱落地到咿呀學語,再到青澀豆蔻和成家立業。我們在慢慢地給自己新增身份,從懵懂的稚童到成熟的中年,經歷著社會賦予我們的角色,但這些東西也無時無刻地不在控制著我們。

我們偶爾抬頭望望遠方的月亮,然後又低下頭尋找地上的六便士。

斯特里克蘭德的一生,從獲得這些外殼,到剝離這些外殼,既是昇華了靈魂,也是摧殘了肉體。就像毛姆一直在書中所表達的那樣,靈魂是不受制約的,是一片混沌,是如同出生嬰兒一般純淨而又骯髒,“卑鄙和崇高,惡毒和慈悲,憎惡和喜愛能夠在同一個人心中,並不相悖。”

這本書每一句話都在挑戰讀者的價值觀,然而你怎能知道凡俗的價值觀不是枷鎖?就像康德的道德,憑什麼作為能夠審判人靈魂的一切標準?如果一個人完全不處於社會之中,那麼那所謂坐在寶座之上的道德,對於他又有何等意義?

斯特里克蘭德毫無道德標準和善惡準則,他拋棄妻子,害情婦自殺。書中的“我”想大義凜然地審判他,卻被他一句話說得灰頭土臉,“你和我爭吵,是因為我對你對我的看法根本不屑一顧。”

沒有人能審判靈魂,當一個人迴歸到靈魂最初的狀態,必然是如斯特里克蘭德一樣矛盾的,他不想成為皮囊慾望的枷鎖,他憎惡一切令他歡喜的事物,可當他一件件剝離原本的身份時,卻不禁發現,慾望和純真就是和諧存在的。在他的心裡,靈魂的裸奔可以對一切不在意,可惜對於肉體的慾望他卻無法完全剋制。很多東西阻止了他對美的追求,然而他卻無法完全擺脫它們,他鄙視愛情,可我相信,他依然愛著自己最後一任妻子。

最後的最後,他燒燬了自己的曠世傑作。從始至終,他都不想讓自己的行為對這個社會有個交代,他只想對自己有個交代,而他成功了,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眼瞎身殘,可他毫不在意,哪怕明天就會死,他也只會咧嘴一笑,佛家說:“一副臭皮囊,四大皆空。”

他追求美,不是為了別人,不是為了夢想,僅僅是因為他的靈魂告訴他,不畫畫就活不下去,而除了畫畫其他的都不重要,都是枷鎖。

所有人都在爭奪地下的六便士,唯獨他抬頭看到了月亮。

他可能是世人眼中的瘋子和人 渣,然而這種對於靈魂歡愉最純真的追求,恰恰是人類最本來的面目。嬰兒不知何為善惡,他們有最純粹的眼睛,最美好的渴望,然而也會在襁褓中肆意汲取母親的母乳,掠奪生養他們之人的生命力。

最純粹的善即是最純粹的惡。

現在很多人都是從沒有善惡價值觀的嬰兒變成小心翼翼地遵守社會規範的成年人,他們在名利場裡打轉,偶爾抬頭看看月亮,陶冶一下情操,卻再也回不去那個最純粹的嬰兒形態。

斯特里克蘭德卻是在一切之後,終於迴歸了靈魂最原始最野蠻的獸 性和神性,它們交織在一起,最終平靜地迴歸於大自然。

就如尼采所說:“當你在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正在凝視著你。”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13

最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是在大學讀書時校園圖書館裡一個不起眼的書架上,一眼望去那平淡樸實的題目在初次相見的那一刻其實並未勾起我閱讀的興趣來,“月亮”與“六便士”簡單的排列組合,容易讓人產生書中資料無非就是兩物之間簡單比較的錯覺。直至20xx年運營總部十大好書評選的舞臺上,我才再一次見到了它的身影,而這次舞臺上簡單描述的百字簡介在那一刻瞬間抓住了我的眼球,讓我下定決心將其加入到自己的必讀書單裡。輾轉至今,最後有空利用了週末的空餘時間通讀全書,真正瞭解到了題目中兩物間非凡的象徵好處以及其描述廣闊的生命維度,震撼心靈,發人深省。

記得文中有這麼一句經典的話語: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而那裡的“他”,指的便是思特里克蘭德,本書的男主人公,一個貫穿整本小說的靈魂人物。全書描述了主人公在四十七歲時毅然決然地放棄了他原本作為證券經紀人的安定生活,選取了繪畫,選取了去追求自己對美的.渴望,而他的生活也從許多人都羨慕的小康生活直接過渡到窮困潦倒、風餐露宿。最後去到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自己的畫筆譜寫出絢爛璀璨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到自己追尋的畫布中去,並在他去逝之後,作品被世人所讚頌的故事。

故事描述的十分真實,書中人物原型來自於法國印象派三大巨匠的保羅·高更,文中人物刻畫細膩且引人入勝,雖然文中人物與高更的生平和人格不盡真實,但擅於將戲劇性推向極致的作者毛姆卻用他獨特的文筆塑造了一個更具批判意識的人物,並最終以杜撰超越了事實。在他筆下的思特里克蘭德在俗世的標準裡是一個不負職責的混蛋,他拋妻棄子,過著為人所不恥的流浪者生活。他不懂得感恩,對救治自己的人時常惡言相對,他不愛惜生命,對自己的生命揮霍無度,作者試圖塑造出一個驚世駭俗的主角,他蔑視生活中所存在的一切綱常倫理,選取忠於自身對美的衝動與渴求,他放縱人作為生物所具有的動物性特質,摒棄了人類身為群聚生物的社會屬性,這種力量太過於強大,以至於衝破了家庭人倫、社會束縛,也突破了個人對於生活的最低需求。同時,在書中我們也體會到了作者對於社會制度的深入思考,我們許多人從出生就走在了一條被選取好的路上,而這樣約定俗成的行走是否適合每一個人,無論這人天性是喜歡繪畫、熱愛自由,還是莫名的離經叛道,追求小眾的事物,令人所不解。看完這本小說難免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這樣的約定俗成到底是一種快樂,一種逃避,抑或一種枷鎖?

在文中,思特里克蘭德的有句話印證了一個至今不曾改變的道理:夢想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有人認為放棄安定生活尋求漂泊是種愚蠢的決定,但我想這取決於你對生活賦予了什麼好處,取決於你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取決於你對自己有什麼特殊的要求。有的人認為實現人生價值的方式就是追求至高無上的榮耀與權力,而有的人則認為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才是生活的本質與歸宿;有人的享受驕奢淫慾的快感,有的人則迷戀粗茶淡飯的閒適;有的人嗜賭如命拋妻棄子,有的人則寄情山水流連忘返……這所有的追求與迷戀,是否真的就有所高低之分,優劣之分?恐怕這才是最大的偏見。世間太多的觀念對事物的本身劃分了對與錯,人之所以有著凌駕於萬物之上的聰穎其本質的區別就是我們擁有鑑別是是非非的潛力,但是每一個人的人生是需要自己作答的命題,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過著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應當由自己決定,並對自己負責。

《月亮和六便士》全書雖然在表面上講述了一名狂熱的藝術家耗盡生命之火照亮熱情與夢想的一生,但在我看來,作者毛姆並不是在讚美藝術光輝的偉大,更不是在慫恿人們都去摒棄世俗生活去追尋心目中那崇高的月亮,而是在隱晦的想我們訴說,每個人都就應擁有和選取自己理想生活的權力,不管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月亮,還是卑微平凡的六便士,它都就應是能照亮你內心的追尋之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本書值得所有人通讀與深思。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篇14

我曾多次拿起這本書都是讀了幾頁就讀不下去,擱置已久但卻一直帶在身邊。有人說:“那是你和它的緣分還未到。”或許是吧,那天閒著無聊,順手從書架上拿起翻了翻,沒想到一不小心就翻完了,應該算緣分到了吧。讀完這本書,我的內心很複雜,我的腦子裡充斥了很多東西,我要表達的東西太多。世界上真的會有這種人嗎?他真的好勇敢啊;原來真的愛一個人會低到塵埃裡;對人性的描寫太絕了吧!..…可這一切都不及它給我的啟發。

第一,它讓我用更寬廣的視野去看待這個世界。總說“三觀不同,相互尊重”可當真正讀完這本書才理解這句話的意義。之前不理解,那是因為我所能接觸到的三觀只是道德素質方面的問題。而非真正的'三觀的差異。直到看到了福特里克蘭德,我從一開始覺得他有病,十分不理解,一直對他帶有偏見,直到後來明白世界允許幹奇百怪的存在,正式這各種不同才構成了色彩斑斕的世界。未曾讀書時覺得自己無知,讀過一些書後覺得自己更加無知。正如弗萊西斯.培根所言:“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很多人覺得他們在思考,而實際上他們只是在重新整理自己的偏見。”我好像也該整理一下我的偏見,我為我的愚蠢的想法而感到羞愧,我必須得向他道歉。

第二,人生漫長轉瞬即逝,有人見塵埃,有人見星辰。勇氣是很寶貴的財富。縱然在道德方面對他拋妻棄子,冷漠自私,後又再婚的行為很鄙視。但依舊不影響我對他放棄一切從頭再來的勇氣的歡呼。勇氣是最寶貴的財富,我一直這麼覺得。作為一個00後,我目前我還暫時無法親身體體會家庭美滿,事業有成,對一個平安健康的中年人來說意味著什麼?但我隱約覺得它很重要,就好像是父輩口中的幸福,可也好像是俗世的孜孜追求。我也在一直反問自己,我的追求是什麼?是好的生活吧,從小到大身邊的人都告訴我好好學習,長大有份體面工作,有個美滿家庭。這好像順理成章的事,直到後來我也這麼覺得。我問自我問自己你有想做的,喜歡做的,非做不可的事嗎?我突然說不出來。就像村上春樹說的那樣:“生活會讓人凍結在習慣的框架裡,也會麻木情感,希望我和你作為普通人也不會失去在火焰與狂喊中愛的能力,永遠不讓愛和自由貶值。”我服他的勇氣,我無法體會畫畫於他的重要效能夠讓他放棄這一切,我甚至困惑,但可能這就是天オ與凡人的區別吧。他那放棄了的一切,可是別人的畢生所求啊!我可能永遠成為不了斯克裡克蘭德。但做為一個平凡人,把所熱愛之事做到極致可能也很了不起了吧。就像本書的譯者蘇福忠說的那樣:“月亮重要,六便士也重要,性格及命運,命運註定那樣就是那樣。”但希望不管是哪樣,我們都足夠有像斯特里克蘭德那樣的勇氣。

第三,“在愛情這件事上,如果你考慮起自尊心來,那隻能有一個人原因,實際上你還是最愛自己。”對於這句話感覺有道理又好像沒道理。像是斯特羅伊夫那樣在愛裡一再寬容,一味忍讓人難免唏噓;像別人說:“‘八分喜歡,兩分尊嚴’再愛也要給自己留餘地,不能因為喜歡一個人失去自我,那不是愛情的真正意義”難免覺得自私。但對於斯特里克蘭德說的“人生苦短,沒有功夫談戀愛又搞藝術。”若放到現在,那就是妥妥的渣男語錄吧。作為一個女孩子,我對斯特里克蘭的對待感情的態度無比的厭惡,他的冷漠透入骨血。縱使他再坦誠的倒出原委,我依舊覺得他不配得到愛。

貧乏的感情經歷沒有教會我什麼是喜歡,但它帶給我在感情中心智的成長值得我去感謝。現在,各種短視訊都在教我們怎麼去談戀愛,我有時會想,全是技巧沒有感情有什麼意思。我不知道我接下來會遇到一個什麼樣的人,但我能肯定的是,無論對方是怎樣的人,他同樣渴望我自信,從容,美好。所以我儘量花大把的時間來武裝自己,希望遇見對方時能夠學習愛與被愛的能力。

熱門標籤